CN220244700U - 电芯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电芯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44700U
CN220244700U CN202321282518.XU CN202321282518U CN220244700U CN 220244700 U CN220244700 U CN 220244700U CN 202321282518 U CN202321282518 U CN 202321282518U CN 220244700 U CN220244700 U CN 2202447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logistics
mechanisms
production line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825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飞云
吕志朋
郝肖华
刘庆军
栾宇豪
冯建闯
王梦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sion Power Technology Hubei Co ltd
Yuanjing Power Technology Ordos Co ltd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sion Power Technology Hubei Co ltd
Yuanjing Power Technology Ordos Co ltd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sion Power Technology Hubei Co ltd, Yuanjing Power Technology Ordos Co ltd,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sion Power Technology Hub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825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447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44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447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领域,提供一种电芯生产线,包括第一移栽机构、第二移栽机构、物流系统、缓存机构、多个生产设备,物流系统包括用于传送物料的两个物流机构,缓存机构用于传送物料,第一移栽机构用于将物料从生产设备处传送至物流机构中,两个物流机构均设有位于生产设备下游的缓存入料口,缓存入料口通过第二移栽机构和缓存机构连通,缓存机构包括和两个物流机构分别对应的缓存出料口,缓存出料口和对应的物流机构连通,并设置在对应的物流机构的缓存入料口的下游。通过设置缓存机构,并通过第二移栽机构将物料从物流机构传送至缓存机构中,实现物料传送路径的灵活选择,使得物料的供需和生产速率相匹配,提高电芯生产线整体的产能。

Description

电芯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芯生产线。
背景技术
叠片工艺是目前锂电池电芯制程的一大分支,切叠一体机用于进行叠片工艺,在目前的电芯制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在电芯生产线上,设置物流系统传送来自切叠一体机处的物料,使物料与后工序进行对接,有的物流系统会设置两个物流机构,即两条运输线以传送物料,提高传送效率。在物料通过物流系统以和电芯生产线上的后工序对接过程中,由于前后工序的产能并不是时刻保持匹配,会出现上游堵料停机与下游待料情况。目前主流的叠片工艺段的物流系统,没有缓存与待料功能,一旦后工序堵停,切叠一体机将被迫停产;另一方面,一旦切叠一体机发生临时故障暂时满足不了后工序产能需求,切叠工序将拉低整线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电芯生产线上容易出现堵料和待料导致产能低的缺陷,提供一种电芯生产线。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电芯生产线,包括第一移栽机构、物流系统和多个生产设备,所述物流系统包括用于传送物料的两个物流机构,所述第一移栽机构用于将所述物料从所述生产设备处传送至所述物流机构中,
多个所述生产设备的排布方向与各所述物流机构的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物流系统还包括缓存机构,所述缓存机构用于传送所述物料,所述电芯生产线还包括第二移栽机构;
两个所述物流机构均设有位于所述生产设备下游的缓存入料口,所述缓存入料口通过所述第二移栽机构和所述缓存机构连通;
所述缓存机构包括和两个所述物流机构分别对应的缓存出料口,所述缓存出料口和对应的所述物流机构连通,并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物流机构的缓存入料口的下游。
在本技术方案中,各物流机构的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同,可以使得电芯生产线结构紧凑;生产设备的排布方向和物流机构的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同,进一步使得电芯生产线结构紧凑。设置缓存机构,缓存机构和物流机构在对应的缓存入料口和缓存出料口处连通,物流机构上的物料途经缓存入料口时,可以继续在物流机构上传输,也可以通过第二移栽机构转移至缓存机构,转移至缓存机构上的物料经对应的缓存出料口进行下料,转移回到对应的物流机构;这种结构设置使得缓存机构可以延长物料从物流机构的上游传送至下游的路径和时间,缓存机构对物料起到缓存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缓存机构调节物流机构的供给速度,具体的,在上游生产设备对物料供给快于下游接收装置的需求时,可以避免物料在生产设备处堆积,在上游生产设备对物料供给不足以满足下游接收装置的需求时,可以通过缓存机构缓存的物料提高供给量;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将物料从物流机构的上游转移至缓存机构,以便于对物流机构的局部或生产设备进行检修,具体的,需要对物流机构中的位于缓存入料口的上游的部分,或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时,可以通过缓存机构对下游进行物料供给而无需将物流机构全线停工,需要对物流机构的位于缓存入料口的下游的部分进行检修时,可以通过缓存机构对上游供给的物料进行缓存而无需将物流机构全线停工,也无需生产设备停工。
较佳的,两个所述物流机构分别为第一物流机构和第二物流机构,第一物流机构对应的缓存入料口为第一缓存入料口,第一物流机构对应的缓存出料口为第一缓存出料口,第二物流机构对应的缓存入料口为第二缓存入料口,第二物流机构对应的缓存出料口为第二缓存出料口;
沿所述缓存机构的传送方向,所述第一缓存入料口和所述缓存机构的连通处、所述第二缓存出料口依次设置;
和/或,沿所述缓存机构的传送方向,所述第二缓存入料口和所述缓存机构的连通处、所述第一缓存出料口依次设置。
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物流机构和第二物流机构可以通过缓存机构交叉传送物料。
较佳的,沿所述缓存机构的传送方向,所述第一缓存入料口和所述缓存机构的连通处、所述第二缓存入料口和所述缓存机构的连通处、所述第二缓存出料口、所述第一缓存出料口依次设置。
在本技术方案中,使得第一物流机构对应的缓存路径比对第二物流机构对应的缓存路径长,以便于得到两条缓存传输总路径不一样的物流机构。
较佳的,两个所述物流机构沿水平方向共同限定有缓存空间,所述缓存机构设置在所述缓存空间内。
在本技术方案中,两个物流机构共同限定缓存空间以设置缓存机构,便于缩短缓存机构和各物流机构连通的总路径,使得缓存机构结构简单紧凑。
较佳的,所述缓存空间呈矩形。
在本技术方案中,矩形结构方正,便于布置缓存机构,且结构紧凑。
较佳的,两个所述物流机构分别对应有多个所述生产设备。
在本技术方案中,提高物料的供给效率,以提高电芯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较佳的,两个所述物流机构的对应所述生产设备处的部分平行且相互靠近设置。
在本技术方案中,两个物流机构在对应生产设备的位置是相互靠近并平行设置的,一方面,使得电芯生产线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便于第一移栽机构在两个物流机构相互靠近的位置将物料从生产设备处转移至物流机构,使得物料的转移操作方便。
较佳的,所述缓存机构的至少部分的结构呈几字形。
在本技术方案中,几字形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增长传送路径,能提高缓存机构的缓存能力,同时使得缓存机构结构紧凑。
较佳的,所述缓存机构的部分结构呈依次排布的多个几字形。
在本技术方案中,多个几字形,进一步增长传送路径,并进一步使得缓存机构的结构紧凑。
较佳的,各呈所述几字形的部分是等长的。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如此结构设置,使得缓存机构的结构紧凑。当两个物流机构限定缓存空间,缓存机构设置在缓存空间内时,也可以使得两个物流机构的结构紧凑。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通过设置缓存机构,设置缓存入料口和缓存出料口连通缓存机构和物流机构,并设置第二移栽机构将物料从物流机构传送至缓存机构中,使得物料既可以仅在物流机构上传送,又可以在物流机构上传送的途中通过第二移栽机构转移进入缓存机构后再传送回物流机构,实现物料传送路径的灵活调整,以协调物料的供给和需求,避免出现生产设备处堵料或下游接收装置处待料,使得物料的供需和生产速率相匹配,以提高电芯生产线整体的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物流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物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缓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生产线在工况一下物流机构的使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生产线在工况二下物流机构的使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生产线在工况三下物流机构的使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生产线在工况四下物流机构的使用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生产线在工况五下物流机构的使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电芯生产线100、物流系统110;
生产设备1;
第一物流机构2、第一缓存入料口21;
第二物流机构3、第二缓存入料口31;
缓存机构4、第一缓存出料口41、第二缓存出料口42、几字形结构43;
第一移栽机构5;
第二移栽机构6;
接收装置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
沿传送方向上,物料从上游传送至下游;也可以理解为物料从上游工序进入下游工序;
缓存路径,指物料在缓存机构上传送的路径;
图3、图4中在带单箭头的短直线表示传送方向;
图5-图9中虚线示出的部分为当前工况下缓存机构4未使用的部分。
图1-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生产线100的结构示意图和工况示意图。
如图1-图4所示,电芯生产线100,包括第一移栽机构5、第二移栽机构6、物流系统110、多个生产设备1,其中,
物流系统110包括用于传送物料的缓存机构4和两个物流机构,第一移栽机构5用于将物料从生产设备1处传送至物流机构中;
两个物流机构均设有位于生产设备1下游的缓存入料口,物料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从物流机构的缓存入料口处传送至缓存机构4中;
缓存机构4包括和两个物流机构分别对应的缓存出料口,缓存出料口和对应的物流机构连通,并设置在对应的物流机构的缓存入料口的下游。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生产设备1为切叠一体机,用于进行叠片工艺,物流机构的下游设置的接收装置7为叠片工艺的下一工序对应的设备。可选的,接收装置7可以为自动的设备,也可以指人工手动接收。缓存机构4、物流机构用于传输物料,具体结构形式可根据物料的特性进行灵活选择,详细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
通过设置缓存机构4,并在缓存入料口和缓存出料口处连通缓存机构4和物流机构,使得物流机构上的物料可以转移至缓存机构4中,并从缓存机构4中转移回到物流机构,以增长物料从物流机构的上游传送至下游的时间,如增长物流机构从生产设备1处传送至接收装置7处的时间,具体是通过增长从缓存入料口传送至缓存出料口对应的物流机构处的时间以实现。
本实施例中,缓存机构4通过传送路径以增长传送时间,以起到缓存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存机构4可以通过增长传送路径和/或调节传送速率以增长传送时间,起到缓存作用。
具体的,如图1-图3所示,两个物流机构分别为第一物流机构2和第二物流机构3,第一物流机构2对应的缓存入料口为第一缓存入料口21,第一物流机构2对应的缓存出料口为第一缓存出料口41,第二物流机构3对应的缓存入料口为第二缓存入料口31,第二物流机构3对应的缓存出料口为第二缓存出料口42。
如图1所示,各物流机构的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同,可以使得电芯生产线100结构紧凑;多个生产设备1的排布方向和各物流机构的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同,进一步使得电芯生产线100结构紧凑。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两个物流机构的对应生产设备1处的延伸方向相同,两个物流机构的对应接收装置7处的延伸方向相同。
可选的,两个物流机构的对应生产设备1处的结构是平行且相互靠近设置的,一方面,使得电芯生产线的结构紧凑;另一方面,便于在两个物流机构相互靠近的位置将物料从生产设备1处转移至物流机构,使得物料的转移操作方便。
可选的,两个物流机构分别对应有多个生产设备1,可以提高物料的供给效率,以提高电芯生产线100的生产效率。
可选的,一个生产设备1处对应一个第一移栽机构5,第一移栽机构5设置在物流机构和生产设备1之间;一个缓存入料口处对应一个第二移栽机构6,并设置在物流机构上;一个缓存出料口处对应一个第二移栽机构,并设置在缓存机构4上;各第一移栽机构5、各第二移栽机构6单独使用,便于单独控制。可选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增加第一移栽机构5运动的自由度,使得第一移栽机构5可以沿物流机构的延伸方向移动,使得多个生产设备1可以对应一个第一移栽机构5,提高第一移栽机构5的利用效率。可选的,其他实施例中,缓存出料口处可以不设置第二移栽机构6,通过物流机构和缓存机构4之间的路径自动衔接实现物料从缓存机构4的缓存出料口转移至物流机构中,例如缓存出料口位于物流机构的上方,物料经缓存机构4的缓存出料口处自动掉落到物流机构上。可选的,第二移栽机构6可以设置在物流机构上、缓存机构4上、或物流机构和缓存机构4之间。关于第一移栽机构5、第二移栽机构6的具体结构和安装方式,现有技术中已有大量记载,具体可参照现有技术。
可选的,本实施例包含方案一:沿缓存机构4的传送方向,第一缓存入料口21和缓存机构4的连通处、第二缓存出料口42依次设置。物料可以依次经第一物流机构2、第一缓存入料口21、第二缓存出料口42、第二物流机构3进行传送,实现将第一物流机构2上的物料经缓存机构4转送至第二物流机构3上,以便于提高电芯生产线100中物料的可协调性。
可选的,本实施例包含方案二:沿缓存机构4的传送方向,第二缓存入料口31和缓存机构4的连通处、第一缓存出料口41依次设置,物料可以依次经第二物流机构3、第二缓存入料口31、第一缓存出料口41、第一物流机构2进行传送,实现将第二物流机构3上的物料经缓存机构4转送至第一物流机构2上,以便于提高电芯生产线100中物料的可协调性。
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同时包含方案一和方案二,可以只包含其中任一个。
可选的,沿缓存机构4的传送方向,第一缓存入料口21和缓存机构4的连通处、第二缓存入料口31和缓存机构4的连通处、第二缓存出料口42、第一缓存出料口41依次设置,可以使得第一物流机构2对应的缓存路径比对第二物流机构3对应的缓存路径长,即使得第一缓存入料口21到第一缓存出料口41的距离比第二缓存入料口31到第二缓存出料口42的距离长,以便于得到两条缓存时长不一样的物流机构,以适应电芯生产线100多物料传送的多样化需求。
可选的,两个物流机构沿水平方向共同限定有缓存空间,缓存机构4设置在缓存空间内,便于缩短缓存机构4和各物流机构连通的总路径,使得缓存机构4结构简单紧凑。
可选的,缓存空间呈矩形,矩形结构方正,便于布置缓存机构4,且结构紧凑。
可选的,缓存机构4的部分结构呈几字形。几字形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增长传送路径;一方面,可以提高缓存机构4对物料的容纳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长缓存路径以提高缓存时间;此外,还能使得缓存机构4结构紧凑。
图4中虚线框圈示的为一个几字形结构43。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存机构4可以包含依次排布的多个几字形结构43,进一步增长传送路径,并进一步使得缓存机构4的结构紧凑。
如图4所示,几字形结构43的长度为L,宽度为W。可选的,当缓存机构4包括多个几字形结构43时,各几字形结构43的长度L和/或宽度W可以是相等的,当各几字形结构43的长度相等时,可以使得缓存机构4的结构紧凑。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生产线包含五个工况。
电芯生产线100处于工况一时,物流系统110的使用情况如图5所示,第一物流机构2和第二物流机构3单独进行物料的传送,第一物流机构2、第二物流机构3和缓存机构4之间没有协同作用。
电芯生产线100处于工况二时,物流系统110的使用情况如图6所示,缓存机构4用于缓存来自第一物流机构2的物料,第二物流机构3单独进行物料的传送。具体的,如图1、图6所示,第一物流机构2上的物料途径第一缓存入料口21时,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传送至缓存机构4中,在缓存机构4上进行传送,然后经第一缓存出料口41时,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传送回第一物流机构2中,继续在第一物流机构2上进行传送。
电芯生产线100处于工况三时,物流系统110的使用情况如图7所示,缓存机构4用于缓存来自第二物流机构3的物料,第一物流机构2单独进行物料的传送。具体的,如图1、图7所示,第二物流机构3上的物料途径第二缓存入料口31时,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传送至缓存机构4中,在缓存机构4上进行传送,然后经第二缓存出料口42时,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传送回第二物流机构3中,继续在第二物流机构3上进行传送。
电芯生产线100处于工况四时,物流系统110的使用情况如图8所示,缓存机构4用于将第一物流机构2上的物料传送至第二物流机构3中。具体的,如图1、图8所示,第一物流机构2上的物料途径第一缓存入料口21时,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传送至缓存机构4中,在缓存机构4上进行传送,然后经第二缓存出料口42时,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传送至第二物流机构3中,在第二物流机构3上进行传送。
电芯生产线100处于工况五时,物流系统110的使用情况如图9所示,缓存机构4用于将第二物流机构3上的物料传送至第一物流机构2中。具体的,如图1、图8所示,第二物流机构3上的物料途径第二缓存入料口31时,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传送至缓存机构4中,在缓存机构4上进行传送,然后经第一缓存出料口41时,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传送至第一物流机构2中,在第一物流机构2上进行传送。
可选的,工况一可以和工况二、三、四、五中任一个结合应用,第一物流机构2上的物料途径第一缓存入料口21时,部分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传送至缓存机构4中,另一部分继续经第一物流机构2进行传送;第二物流机构3上的物料途径第二缓存入料口31时,部分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传送至缓存机构4中,另一部分继续经第二物流机构3进行传送。如图2所示,缓存机构4上的物料在途径第二缓存出料口42对应的分叉口44时,可以传送至第一缓存出料口41,也可以传送至第二缓存出料口42。
可选的,工况一、二、三、四、五的任意组合都可以结合使用。必要时可以适应性调整第二移栽机构6的控制方法,可以对物料进行识别分拣,以使得工况一、二、三、四、五的任意组合使用协调。
当接收装置7处对物料的需求小于对应的生产设备1处的供给时,可以实行工况二、三、四、五,将物流机构上的物料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转移至缓存机构4中,以增长物料从生产设备1处传送至接收装置7处的时间,避免接收装置7处出现堵料。
当需要对第一物流机构2对应的生产设备1进行维护时,可以通过实行工况二,提前将物料缓存至缓存机构4中,在对生产设备1进行维护时,由缓存机构4为第一物流机构2对应的接收装置7供应物料;可以通过实行工况五,由第二物流机构3对应的生产设备1同时对第一物流机构2和第二物流机构3对应的接收装置7供应物料。当需要对第二物流机构3对应的生产设备1进行维护时,同理,可通过工况三或工况四实现。
通过第二移栽机构6实现物料的传输路径的灵活选择,使得物料的供给和需求和对应工序的生产速率相适应,从而提高电芯生产线100整体的生产效率。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芯生产线,包括第一移栽机构、物流系统和多个生产设备,所述物流系统包括用于传送物料的两个物流机构,所述第一移栽机构用于将所述物料从所述生产设备处传送至所述物流机构中,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生产设备的排布方向与各所述物流机构的至少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物流系统还包括缓存机构,所述缓存机构用于传送所述物料,所述电芯生产线还包括第二移栽机构;
两个所述物流机构均设有位于所述生产设备下游的缓存入料口,所述缓存入料口通过所述第二移栽机构和所述缓存机构连通;
所述缓存机构包括和两个所述物流机构分别对应的缓存出料口,所述缓存出料口和对应的所述物流机构连通,并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物流机构的缓存入料口的下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生产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物流机构分别为第一物流机构和第二物流机构,所述第一物流机构对应的缓存入料口为第一缓存入料口,所述第一物流机构对应的缓存出料口为第一缓存出料口,所述第二物流机构对应的缓存入料口为第二缓存入料口,所述第二物流机构对应的缓存出料口为第二缓存出料口;
沿所述缓存机构的传送方向,所述第一缓存入料口和所述缓存机构的连通处、所述第二缓存出料口依次设置;
和/或,沿所述缓存机构的传送方向,所述第二缓存入料口和所述缓存机构的连通处、所述第一缓存出料口依次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缓存机构的传送方向,所述第一缓存入料口和所述缓存机构的连通处、所述第二缓存入料口和所述缓存机构的连通处、所述第二缓存出料口、所述第一缓存出料口依次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生产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物流机构沿水平方向共同限定有缓存空间,所述缓存机构设置在所述缓存空间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空间呈矩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生产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物流机构分别对应有多个所述生产设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生产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物流机构的对应所述生产设备处的部分平行且相互靠近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机构的至少部分的结构呈几字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机构的部分结构呈依次排布的多个几字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各呈所述几字形的部分是等长的。
CN202321282518.XU 2023-05-24 2023-05-24 电芯生产线 Active CN220244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2518.XU CN220244700U (zh) 2023-05-24 2023-05-24 电芯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82518.XU CN220244700U (zh) 2023-05-24 2023-05-24 电芯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44700U true CN220244700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32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82518.XU Active CN220244700U (zh) 2023-05-24 2023-05-24 电芯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447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41329B2 (en) Pneumatic transport zone exchange system and method
CN211077675U (zh) 一种通用接驳装置
CN203141596U (zh) 一种适应多种排版规格的自动裁板生产线
CN220244700U (zh) 电芯生产线
CN105460620A (zh) 一种用于卷烟机喂丝的风力送丝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13444918U (zh) 一种理料机的控料机构
CN108100689A (zh) 物料分料入库系统
CN112374155A (zh) 玻璃加工传输线、玻璃生产线及玻璃加工传输方法
CN114772290A (zh) 基于智能集束器的气力输送物料供给方法、系统及物料气力输送系统
CN108936798B (zh) 一种柔性风力送丝系统及柔性风力送丝方法
CN110803474A (zh) 便于物料分配的加工装置
CN109812702B (zh) 一种天然气管道自动分输实现装置
CN209739932U (zh) 一种输送线缓存集放系统
CN214593524U (zh) 一种用于牲畜养殖的精确饲喂设备
CN101265591B (zh) 一种氟化盐气力输送至铝电解槽的系统和方法
CN109259302B (zh) 一种膨胀烟丝熟丝柜柔性进柜系统及进柜方法
CN207903543U (zh) 物料分料入库系统
CN210022451U (zh) 一种中速磨系统相邻煤仓交互给煤系统
CN209031235U (zh) 一种柔性风力送丝系统和卷接包车间
CN211711992U (zh) 一种中间换线机构
CN101530237B (zh) 滤棒气力输送路径切换装置
CN216789310U (zh) 一种三通换向阀
CN214732422U (zh) 一种口罩一分二路分料装置
CN202279516U (zh) 线簧孔连接器自动装配送料装置
CN105083664A (zh) 一种电池贴标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