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43441U - 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 - Google Patents

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43441U
CN220243441U CN202321428361.7U CN202321428361U CN220243441U CN 220243441 U CN220243441 U CN 220243441U CN 202321428361 U CN202321428361 U CN 202321428361U CN 220243441 U CN220243441 U CN 2202434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ing seat
folding
handle
hook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2836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符启宇
张洋
刘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ghtway Innov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ightway Innov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ghtway Innov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rightway Innov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2836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434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434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434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折叠机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手柄与第一折叠座铰接;第一锁紧组件安装于手柄上;第一卡钩安装于第二折叠座上,第一锁紧组件随手柄转动配合第一卡钩实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的锁定和解锁;第二锁紧组件与第一折叠座铰接;第二卡钩安装于第二折叠座上,第二锁紧组件随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的拼接、以及手柄的转动配合第二卡钩实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的锁定和解锁。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通过第一锁紧组件配合第一卡钩、第二锁紧组件配合第二卡钩实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的两次锁定和解锁,以增强折叠机构的结构强度且提高美观度。

Description

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代步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折叠自行车或折叠滑板车的折叠机构的锁紧采用的是:在上折叠座安装螺杆,在下折叠座上安装圆柱,通过拧动螺杆抵住圆柱从而将上、下折叠座相拼接,再通过螺丝将螺杆锁死在上折叠座上。另外,现有技术的锁紧机构是采用挂钩的方式,挂钩安装在下折叠座上,将挂钩挂在上折叠座上的开孔内。然而在上折叠座上开孔,导致结构强度上比较弱,且在外观上不美观;通过额外一个螺丝将螺杆锁死,增加了组装难度及成本。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其能够提高整体美观度和结构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机构,包括:
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所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相互铰接;
手柄,与第一折叠座相互铰接;
第一锁紧组件,安装于手柄上;
第一卡钩,安装于第二折叠座上,所述第一锁紧组件随手柄运动配合第一卡钩实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的锁定和解锁;
第二锁紧组件,与第一折叠座相互铰接;以及
第二卡钩,安装于第二折叠座上,所述第二锁紧组件随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的拼接、以及手柄的运动配合第二卡钩实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的锁定和解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安装于手柄上的第一抵接轴和安装于第二折叠座上的第二抵接轴,所述第一抵接轴在所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锁定时与第二抵接轴相互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轴的轴线与第二抵接轴的轴线呈垂直布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紧组件包括拨动件、连接件、弹性件以及卡合件,所述拨动件通过连接件与卡合件相连,所述手柄上开设有滑槽,所述连接件沿所述滑槽滑动,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滑槽内且与连接件抵接,所述卡合件在拨动件的带动下实现与第一卡钩卡合和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紧组件和手柄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折叠座相互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上安装有扭簧,所述第二锁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和扭簧与第一折叠座相互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紧组件包括相连的卡合部、铰接部和延伸部,所述卡合部用于与第二卡钩进行卡合和分离,所述铰接部用于与第一折叠座相互铰接,所述延伸部用于受手柄的转动而推动以使卡合部与第二卡钩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的尾部开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用于在手柄转动时对延伸部进行推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折叠座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第一卡钩和/或第二卡钩均位于凸起部上。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交通工具,包括所述的折叠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通过第一锁紧组件配合第一卡钩、第二锁紧组件配合第二卡钩实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的两次锁定和解锁,以增强折叠机构的结构强度且提高美观度;通过第一抵接轴和第二抵接轴相互抵接锁紧的方式,减少零部件的数量,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折叠机构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折叠机构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锁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应当理解,在以下的描述中,“电路”可包括单个或多个组合的硬件电路、可编程电路、状态机电路和/或能存储由可编程电路执行的指令的元件。当称元件或电路“连接到”另一元件,或与另一元件“相连”,或称元件/电路“连接在”两个节点之间时,它可以直接耦合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元件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物理上的、逻辑上的、或者其结合。相反,当称元件“直接耦合到”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意味着两者不存在中间元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折叠机构,包括:第一折叠座10、第二折叠座20、手柄30、第一锁紧组件40、第一卡钩50、第二锁紧组件以及第二卡钩70。
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相互铰接,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的一端通过转动能够相互靠近而拼接,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相远离的外侧端分别用于连接折叠滑板车或折叠自行车的管件。
手柄30与第一折叠座10相互铰接,手柄30包括相连的连接部31和手持部32,连接部31包括三个相连呈“凵”形的侧壁,第一折叠座10的侧壁上延伸形成有两个相对设置的铰接部11。连接部31的相对的两侧壁与两铰接部11相互铰接,手持部32与连接部31的另一侧壁的端部相连,两相对的侧壁位于两个铰接部11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铰接部11可以位于两个相对的侧壁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柄30可以是其他形状,手柄30与第一折叠座10之间可以采用其他的铰接方式,连接部31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30通过第一转轴33与第一折叠座10相互铰接。具体的,第一转轴33穿过连接部31相对的两侧壁,第一转轴33的两端则分别与两个铰接部11上开设的安装孔相连。第一转轴33位于连接部31的一端,手持部32连接于连接部31的另一端,手柄30通过第一转轴33实现与第一折叠座10的转动安装。
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铰接部11开设的安装孔可以为腰型孔,腰型孔两端的圆弧可以沿垂直于水平面或者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设置,从而使得手柄30既能够转动又能够上、下或者左、右拉动。腰型孔两端的圆弧也可以根据需要沿其他方向设置。另外,连接部31相对的两侧壁上开设的用于闯过第一转轴33的安装孔也可以为腰型孔。基于铰接部11上和/或连接部31相对的两侧壁上的安装孔的形状及其设置方向能够决定手柄30的运动方式,所以安装孔的形状并不局限于腰型孔,可以是L形等形状的安装孔。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31与铰接部11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中间连接结构转动连接,该中间连接结构使得手柄30也能够产生转动和朝向不同方向拉动的运动方式。
如图1所示,第一锁紧组件40安装于手柄30上。具体的,第一锁紧组件40安装于连接部31靠近手持部32的一端。
第一卡钩50安装于第二折叠座20上,第一锁紧组件40随手柄30转动配合第一卡钩50实现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的锁定和解锁。
如图3和图2所示,第一锁紧组件40包括拨动件41、连接件42、弹性件43以及卡合件44。在本实施例中,拨动件41呈“L”型,在其他实施例中,拨动件41可以是其他形状。拨动件41通过连接件42与卡合件44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卡合件44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卡合件44主要包括卡钩441,卡钩441位于卡合件44远离拨动件41的端部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拨动件41、连接件42、弹性件43和卡合件44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部分部件或者全部部件相互安装而成。
手柄30上开设有滑槽,滑槽开设于连接部31的连接相对的两侧壁的中间侧壁上,连接件42位于滑槽内而能够沿滑槽滑动。卡合件44位于中间侧壁靠近第二折叠座20的内侧,拨动件41位于中间侧壁远离第二折叠座20的外侧。弹性件43安装于滑槽内且与连接件42抵接,弹性件43的顶部与滑槽的顶壁抵接,弹性件43的底部与连接件42抵接。卡合件44还包括挡块442,挡块442紧贴滑槽一侧设置,通过拨动件41和挡块442对滑槽的两侧进行阻挡以防止弹性件43脱离滑槽。
卡合件44在拨动件41的带动下实现与第一卡钩50卡合和分离,通过提拉拨动件41使得弹性件43收缩,并带动卡合件44上移而使得卡钩441与第一卡钩50分离,通过释放拨动件41使得弹性件43拉伸恢复,并带动卡合件44下移复位而使得卡钩441与第一卡钩50卡合。
如图2所示,第二折叠座20的侧壁上设置有凸起部21,凸起部21可以与第二折叠座20一体成型、也可以可拆卸安装,第一卡钩50设置在该凸起部21上,第一卡钩50可以与凸起部21一体成型、也可以相互可拆卸安装而成。当卡合件44下移复位时,卡钩441和第一卡钩50相互卡合;当卡合件44上移时,卡钩441和第一卡钩50分离。
如图2和图1所示,第二锁紧组件与第一折叠座10相互铰接,第二卡钩70安装于第二折叠座20上,第二卡钩70也设置在凸起部21上,第二卡钩70可以与凸起部21一体成型、也可以相互可拆卸安装而成。第二锁紧组件随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的拼接、以及手柄30的转动配合第二卡钩70实现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的锁定和解锁。
第二锁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33与第一折叠座10相互铰接,第二锁紧组件用于与第二卡钩70进行卡合和分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锁紧组件位于手柄30靠近第一折叠座10的一侧,即第二锁紧组件位于连接部31的三个侧壁围设的区域内。
如图2所示,第二锁紧组件包括相连的卡合部61、铰接部62和延伸部63。卡合部61和延伸部63位于第二锁紧组件的两端,铰接部62靠近延伸部63设置。铰接部62上开设有通孔,第一转轴33穿过通孔而与第一折叠座10相互连接。卡合部61用于与第二卡钩70进行卡合和分离。延伸部63用于受手柄30在对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进行解锁时的转动而推动以使卡合部61与第二卡钩70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30的尾部开设有让位槽34,让位槽34用于在手柄转动时对延伸部63进行推动。让位槽34开设于连接部31靠近延伸部63的一端,随着手柄30逆时针转动,延伸部63会进入让位槽34内并与让位槽34的侧壁抵接,随着手柄30的持续转动,让位槽34则会推动延伸部63,此时,延伸部63会以第一转轴33为支点逆时针转动,卡合部61则以第一转轴33为支点逆时针转动而脱离第二卡钩70。
在本实施例中,卡合部61呈钩状,通过卡合部61和第二卡钩70的卡合和分离实现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的锁定和解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3上安装有扭簧,第二锁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33和扭簧与第一折叠座10相互铰接。在卡合部61与第二卡钩70卡合时,通过扭簧使得第二锁紧组件以第一转轴33为支点产生向远离第二卡钩70方向转动的拉扯力,从而提高卡合部61与第二卡钩70卡合的紧密度。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扭簧,此时则通过转动手柄30来带动卡合部61转动而与第二卡钩70卡合。
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柄30和第二锁紧组件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转轴与第一折叠座10相连。
如图2所示,折叠机构还包括安装于手柄30上的第一抵接轴81和安装于第二折叠座20上的第二抵接轴82。第一抵接轴81的两端分别与连接部31的相对两侧壁相互安装,第二抵接轴82安装于凸起部21上。第二抵接轴82为螺杆,第二抵接轴82与凸起部21螺纹连接。
在手柄30转动过程中,第一抵接轴81的轴线与第二抵接轴82的轴线始终相互垂直,由图2示例中可以看出,第一抵接轴81平行于水平面设置,第二抵接轴82垂直于水平面设置。转动手柄30,在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锁定时,第一抵接轴81和第二抵接轴82相互抵接,具体的第二抵接轴82的顶端顶住了第一抵接轴81横向的杆身。
本实施例的解锁原理:提拉拨动件41以带动卡钩441向上移动,当卡钩441移动的高度高出了第二卡钩51,再扳动手柄30向外侧拉,第一抵接轴81就会脱离第二抵接轴82,从而完成第一道解锁。手柄30再往下按,手柄30的尾部就会与第二锁紧组件的尾部(即延伸部63)接触,基于第二锁紧组件与第一折叠座10的铰接,延伸部63受到向内的一个挤压力,卡合部61就会向外转动,此时扭簧受力,从而实现第二道挂钩解锁。此时,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就能分开,在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分开而使得第二卡钩70与卡合部61分离时,扭簧释放,卡合部61在扭簧的作用力下复位。
本实施例的锁定原理:当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合上时,在第二折叠座20靠近卡合部61的端部会碰触并顶开卡合部61,扭簧再次受力。当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合上后,扭簧释放,在扭簧的作用下,卡合部61又会复位。手柄30向上扳回时,卡钩441会与第二折叠座20上的第二卡钩51接触后,第二卡钩51会向上顶开卡钩441,等手柄30扳到位的时,卡钩441在弹性件43的作用下,卡钩441向下复位而与第二卡钩51卡合。同时手柄30再往内扳,手柄30上的第一抵接轴81就会与上第二抵接轴82相抵接,达到第一折叠座10和第二折叠座20被压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的折叠机构,该交通工具包括可折叠自行车和可折叠滑板车。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所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相互铰接;
手柄,与第一折叠座相互铰接;
第一锁紧组件,安装于手柄上;
第一卡钩,安装于第二折叠座上,所述第一锁紧组件随手柄运动配合第一卡钩实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的锁定和解锁;
第二锁紧组件,与第一折叠座相互铰接;以及
第二卡钩,安装于第二折叠座上,所述第二锁紧组件随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的拼接、以及手柄的运动配合第二卡钩实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的锁定和解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安装于手柄上的第一抵接轴和安装于第二折叠座上的第二抵接轴,所述第一抵接轴在所述第一折叠座和第二折叠座锁定时与第二抵接轴相互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轴的轴线与第二抵接轴的轴线呈垂直布设。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组件包括拨动件、连接件、弹性件以及卡合件,所述拨动件通过连接件与卡合件相连,所述手柄上开设有滑槽,所述连接件沿所述滑槽滑动,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滑槽内且与连接件抵接,所述卡合件在拨动件的带动下实现与第一卡钩卡合和分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紧组件和手柄均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折叠座相互铰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上安装有扭簧,所述第二锁紧组件通过第一转轴和扭簧与第一折叠座相互铰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紧组件包括相连的卡合部、铰接部和延伸部,所述卡合部用于与第二卡钩进行卡合和分离,所述铰接部用于与第一折叠座相互铰接,所述延伸部用于受手柄的转动而推动以使卡合部与第二卡钩分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的尾部开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用于在手柄转动时对延伸部进行推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叠座上设置有凸起部,所述第一卡钩和/或第二卡钩均位于凸起部上。
10.一种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机构。
CN202321428361.7U 2023-06-06 2023-06-06 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 Active CN2202434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28361.7U CN220243441U (zh) 2023-06-06 2023-06-06 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28361.7U CN220243441U (zh) 2023-06-06 2023-06-06 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43441U true CN220243441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68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28361.7U Active CN220243441U (zh) 2023-06-06 2023-06-06 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434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6913B (zh) 用于全开铰链的锁定部件
EP2636571B1 (en) Foldable child seating apparatus
US7731220B2 (en) Frame assembly for double-seat baby stroller
CA2824909C (en) Flush lock for casement window
CN101861109B (zh) 门闩锁
JPH07324551A (ja) トランク、特に自動車のルーフトランクのための閉鎖装置
JPH04237783A (ja) 自動車の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用等の両開き開閉装置
EP3356628A1 (en) Pressure relief door
CN107031691B (zh) 婴儿车架
WO2013044665A1 (zh) 适用大型容器的锁定系统
CN220243441U (zh) 折叠机构及交通工具
JP2561477Y2 (ja) 折り戸用隠し蝶番
KR101704060B1 (ko) 자동차용 아웃사이드 도어 핸들의 조립 구조
KR200431307Y1 (ko) 운동의자의 록킹장치
US20080106070A1 (en) Foldable stroller capable of being automatically locked in a folded state
US20230365180A1 (en) Child carrying mechanism and related child carrier
KR20160029943A (ko) 트럭용 윙도어 잠금장치
JP5408786B2 (ja) 扉鎖錠装置
CN213109483U (zh) 方便可旋转座椅装卸的儿童推车
CN210707764U (zh) 一种可折叠的滑板车
CN110630115A (zh) 自动碰闭防盗门锁
CN218806315U (zh) 折叠器及电动滑板车
CN220319335U (zh) 一种房车锁的内开总成
KR100414361B1 (ko) 도어 록 장치
CN212921664U (zh) 可原位折叠和换向的儿童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