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37690U - 一种体育运动健身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体育运动健身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37690U CN220237690U CN202321604887.6U CN202321604887U CN220237690U CN 220237690 U CN220237690 U CN 220237690U CN 202321604887 U CN202321604887 U CN 202321604887U CN 220237690 U CN220237690 U CN 2202376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support rod
- support
- sliding
- cush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体育运动健身装置,包括底座以及依次设置在底座上的扶持部、脚踏部以及坐垫部,扶持部具有高度可调节的把手;坐垫部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使坐垫部在底座上相对于脚踏部移动的移动部,移动部带动坐垫部移动以调节坐垫部与脚踏部之间的距离。通过扶持部、脚踏部、坐垫部以及移动部之间的配合使用,从而在不同锻炼者进行使用时,能够通过调节扶持部的高度保证锻炼者的手臂能够处于较为舒适的伸展程度,并能够通过移动部调节坐垫与脚踏部之间的距离,从而使锻炼者的腿部能够呈相对于标准的弯曲度进行锻炼,避免因腿部弯曲度不适宜而给锻炼者的腿部及关节处增加压力,从而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实现最佳的锻炼状态和锻炼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体育运动健身装置。
背景技术
健身器械时为了让有健身需求的人士达到辅助锻炼,强身健体的效果而使用的运动器械,其针对不同的效果有不同的器械。健身器械之一的健身车属于模拟户外运动的有氧健身器材,亦被称为心肺训练器材,不仅能够促进心血管的运动,加快新陈代谢,增强心脏和肺部功能,从而改善人体的体质。
目前,现有的健身车在使用时,通过两只脚分别踩踏于脚踏件上、臀部坐于坐垫上、手抓持于把手,通过两脚交替踩踏脚踏件完成锻炼动作。然而,由于每个锻炼者的身高和腿部长度各部相同,而现有的健身车的脚踏件与坐垫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因此,对于腿部长度小于脚踏件与坐垫之间距离的锻炼者而言,在使用健身车时需要站立于脚踏件上才能完成锻炼动作,这边加大了锻炼难度;对于腿部长度远大于脚踏件与坐垫之间距离的锻炼者而言,在使用健身车时需要使大腿和小腿之间相向弯曲较大角度才能完成两脚的交替踩踏,这会对锻炼者的腿部关节造成较大磨损,给关节造成较大压力而损伤关节,从而给相关锻炼者带来不愉快的锻炼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体育运动健身装置以解决健身车与部分锻炼者使用不适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体育运动健身装置并具体包括底座以及依次设置在底座上的扶持部、脚踏部以及坐垫部,锻炼者可通过手抓持于扶持部、脚踩脚踏部、坐于坐垫部以进行踩单车运动模式,从而进行有氧运动锻炼,所述扶持部具有高度可调节并用于锻炼者抓持的把手;所述坐垫部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使坐垫部在底座上相对于脚踏部移动的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带动坐垫部移动以调节坐垫部与脚踏部之间的距离,通过调节扶持部的高度和坐垫部与脚踏部之间的间距,以使锻炼者能够根据手臂长度和腿部长度进行调节,脚踏部和扶持部位于最佳位置处,从而以相对舒适的运动姿势进行锻炼。
所述扶持部包括竖直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杆以及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杆上的连接块,所述把手设置在连接块上,通过在第一支撑杆上滑动连接块以调节把手的高度。
所述扶持部还包括设置在连接块上并用于限制连接块在第一支撑杆上移动的第一锁定部,在调节好把手的高度后,通过第一锁定部限制连接块移动,从而防止调节后的把手在使用时因滑动而造成锻炼者摔倒的情况发生。
所述底座呈长条状结构,所述移动部滑动设置在底座上并能够沿底座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坐垫部设置在移动部的顶面上,通过在底座上滑动移动部来改变坐垫部于脚踏部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使用于不同锻炼者进行使用。
所述移动部包括滑动设置在底座上的滑动座以及设置在滑动座上用于限制滑动座移动的第二锁定部,所述坐垫部固设在滑动座的顶面上,通过滑动滑动座以达到调整坐垫部位置的目的,第二锁定部则在调节好位置后用于限制滑动座移动,防止调节好后的坐垫部滑动而导致锻炼者摔倒的可能性发生。
所述底座的顶面上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形成有啮合槽,所述滑动座上开设有一沿底座长度方向贯穿的滑动孔以使滑动座滑动套设在底座上,在所述滑动座的顶面上竖向开设有连通滑动孔的开口,所述第二锁定部设置在开口处并与滑动孔内的啮合槽啮合配合,从而用于控制滑动座与底座之间的移动。
所述第二锁定部包括一侧铰接于开口处的盖板、设置在盖板底部并与啮合槽啮合配合的啮合齿以及设置在盖板上用于将盖板另一侧锁定于滑动座上的锁扣,通过转动盖板并使盖板盖设于开口处,此时,盖板上的啮合齿与位于滑动孔内的底座上的啮合槽相啮合,从而使滑动座无法再相对于底座进行移动,锁扣则用于将盖板限制在开口处,防止盖板翻转而无法再固定住滑动座。
所述锁扣包括形成于盖板侧壁上的条形凹槽、沿条形凹槽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条形凹槽内的销轴、形成于滑动座上并连通开口的用于供销轴穿入其中的插孔以及设置在条形凹槽内且两端分别连接销轴和条形凹槽的弹簧,所述插孔与条形凹槽相对设置,所述弹簧位于销轴远离插孔的一侧上并朝向插孔内挤压销轴以使销轴在无外力作用下插入插孔内,在销轴穿插于插孔内后,盖板无法进行翻转而被定位在开口处,盖板上的啮合齿则啮合于底座位于滑动孔内的啮合槽,如此,滑动座则无法再相对于底座进行滑动,从而对滑动座进行定位,进而对坐垫部进行定位。
还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提拉部,所述提拉部包括竖直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支撑杆、连接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顶部的横杆、设置在横杆上的滑轮组、绕设于滑轮组的拉绳、连接于拉绳一端并位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配重块以及连接于拉绳另一端上的牵拉杆,通过牵动牵拉杆以带动配重块竖向移动,从而使锻炼者通过牵动牵拉杆并抬升配重块的方式达到锻炼臂力的效果,以实现一体多用的目的。
还包括设置在底座上并位于坐垫部远离脚踏部一侧上的仰卧椅,所述仰卧椅面向坐垫部的一侧上具有腿部固定结构,从而便于锻炼者进行仰卧起坐训练,所述腿部固定结构远离仰卧椅的一端活动设置在底座上,且腿部固定结构可弯折设置,以在锻炼者需要调整坐垫部的位置时防止腿部固定结构妨碍坐垫部的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体育运动健身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扶持部、脚踏部、坐垫部以及移动部之间的配合使用,从而在不同锻炼者进行使用时,能够通过调节扶持部的高度保证锻炼者的手臂能够处于较为舒适的伸展程度,并能够通过移动部调节坐垫与脚踏部之间的距离,从而使锻炼者的腿部能够呈相对于标准的弯曲度进行锻炼,避免因腿部弯曲度不适宜而给锻炼者的腿部及关节处增加压力,从而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实现最佳的锻炼状态和锻炼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部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底座-1;啮合槽-11;提拉部-2;第二支撑杆-21;横杆-22;滑轮组-23;拉绳-24;配重块-25;牵拉杆-26;滑动杆-27;扶持部-3;把手-31;第一支撑杆-32;连接块-33;脚踏部-4;支撑块-41;脚踏板-42;坐垫部-5;第三支撑杆-51;弹性坐垫-52;仰卧椅-6;移动部-7;滑动座-71;滑动孔-711;开口-712;第二锁定部-72;盖板-721;啮合齿-722;锁扣-723;条形凹槽-7231;销轴-7232;插孔-7233;弹簧-7234;滑动块-7235;腿部固定结构-8;移动座-81;第一连杆-82;腿部支撑杆-83;第二连杆-84;支撑板-8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体育运动健身装置包括底座1、依次设置在底座1上的提拉部2、扶持部3、脚踏部4、坐垫部5以及仰卧椅6,提拉部2用于使锻炼者通过手臂拉伸锻炼达到提升锻炼者手臂力量的效果,扶持部3用于锻炼者在进行骑行锻炼时的手进行扶持,脚踏部4则便于锻炼者交替踩踏实现骑行的动作,坐垫部5则用于支撑锻炼者臀部,锻炼者通过扶持部3、脚踏部4和坐垫部5之间的配合达到骑行锻炼的目的,从而进行有氧运动,仰卧椅6则能够用于锻炼者进行仰卧起坐锻炼,从而实现一体多用,实现多种功能。
底座1呈长条的杆状结构,各结构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提拉部2设置在底座1的其中一端上,提拉部2包括竖直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二支撑杆21、连接于第二支撑杆21顶部和扶持部3顶部的横杆22、设置在横杆22上的滑轮组23、绕设于滑轮组23上的拉绳24、连接于拉绳24一端并位于扶持部3和第二支撑杆21之间的配重块25以及连接于拉绳24另一端上的牵拉杆26,第二支撑杆21与扶持部3配合用于支撑横杆22以及横杆22上的滑轮组23,滑轮组23用于使绕设在滑轮组23上的拉绳24能够沿滑轮组23进行滑动,从而在锻炼者牵动牵拉杆26时,拉绳24在牵拉杆26的牵动下滑轮组23滑动,配重块25则配合滑轮组23被吊起,锻炼者在使用时,手握紧牵拉杆26竖向拉动牵拉杆26,从而使配重块25竖向移动达到锻炼手臂力量的目的,滑轮组23则尽量避免拉绳24因摩擦增加阻力。具体的,在第二支撑杆21的底端上沿垂直于底座1的方向水平固定设置有支撑架,并在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杆21之间固定设置有加强杆,以增加第二支撑杆21与底座1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定程度。横杆2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杆21的顶端,横杆22的中部固定连接于扶持部3的顶端而横杆22的另一端则朝向仰卧部一侧水平延伸设置,横杆22的底面上沿横杆22的长度方向上凹形成有安装槽,滑轮组23设置在安装槽内。滑轮组23包括至少两个滑轮,其中一滑轮位于第二支撑杆21和扶持部3之间,且有一滑轮位于横杆22远离第二支撑杆21的一端上。各滑轮均转动设置在安装槽内,且各滑轮的轴向方向均水平垂直于横杆22,拉绳24的中部则依次绕过各滑轮的顶部,拉绳24的两端则分别向下延伸以分别连接配重块25和牵拉杆26。各滑轮上沿滑轮的轴向方向穿设有一转轴,转轴上固定套设有一轴承,滑轮这固定套设在轴承上,而转轴的两端则固定连接于安装槽的内壁以使滑轮能够沿自身中心轴线为轴自由转动。拉绳24由结实耐用的材质制成。配重块25的顶部连接于拉绳24绕至位于第二支撑杆21和扶持部3之间的滚轮的一端,牵拉杆26的中部则固定连接于拉绳24的另一端。在第二支撑杆21和扶持部3之间竖向设置有两滑动杆27,两滑动杆27间隔分布且底端均固定连接于底座1上,两滑动杆27的顶端可均固定连接于横杆22,也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杆21和扶持部3上。在配重块25上对应于两滑动杆27的位置处均竖向贯通开设有供滑动杆27活动穿过的通孔,配重块25通过两通孔滑动设置在两滑动杆27上,当牵动牵拉杆26时,配重块25沿滑动杆27竖向移动。牵拉杆26的两端相背向并朝下弯折延伸,以便于锻炼者握住牵拉杆26的两端。使用时,锻炼者手握住牵拉杆26的两端,并向下拉扯牵拉杆26,在这个拉扯过程中,随着锻炼者手臂力量的增加,连接于牵拉杆26的拉绳24则带动配重块25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对锻炼者手臂力量的锻炼。
扶持部3上具有高度能够调节以用于锻炼者抓持的把手31,锻炼者在使用时手握把手31,然后通过与坐垫部5和脚踏部4配合即能够进行踩单车训练。扶持部3包括竖直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一支撑杆32、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杆32上的连接块33以及设置在连接块33上并用于限制连接块33在第一支撑杆32上移动的第一锁定部,把手31则设置在连接块33上,连接块33使得把手31能够沿竖直方向滑动,从而调整把手31的高度位置,并通过第一锁定部将连接块33锁住以防止连接块33继续滑动,从而能够在不同锻炼者进行使用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调整。具体的,把手31的中部固定连接于连接块33,把手31的两端沿垂直于第一支撑杆32的方向水平延伸设置,把手31的两端也可在水平延伸后朝向远离第一支撑杆32的方向弯折延伸以便于锻炼者握持。第一支撑杆32的底端固定连接于底座1上且第一支撑杆32位于第二支撑杆21和脚踏部4之间,第一支撑杆32和第二支撑杆21间隔分布,横杆22则连接于第一支撑杆32,两滑动杆27以及配重块25则均位于第一支撑杆32和第二支撑杆21之间。连接块33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槽,在第一支撑杆32背向第二支撑杆21的一侧面上设置有滑轨,连接块33则通过滑槽滑动设置在滑轨上以实现连接块33与第一支撑杆32之间的滑动配合。第一锁定部可包括开设在连接块33上并连通滑槽的螺纹通孔以及螺设在螺纹通孔内的螺杆,当转动螺杆并使螺杆抵紧于滑轨时,连接块33则无法继续在滑轨上滑动从而起到对连接块33的定位作用,当转动并使螺杆退出滑槽时,连接块33则能够在第一支撑杆32上滑动。第一锁定部也可为卡扣、磁块等结构,如第一锁定部位固定安装在连接块33上的磁块以及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第一支撑杆32面向连接块33一侧面上的金属板,通过金属板与磁块之间的磁吸配合达到限制连接块33移动的目的。
脚踏部4包括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的支撑块41以及转动设置在支撑块41上的脚踏板42,支撑块41位于坐垫部5和第一支撑杆32之间。在支撑块41上沿把手31的长度方向贯通开设有一轴承孔,在轴承孔内固定安装有一轴承。脚踏板42包括一中部固定穿设在轴承上的第二转轴以及转动设置在第二转轴两端上的踏板,为了使锻炼者在使用踏板时因过于顺畅于与真正的自行车骑行差距过大,可在第二转轴上设置呈回旋状并用橡胶制成的回旋圈,在支撑块41上设置有橡胶制成的摩擦块,将摩擦块于回旋圈相接触,在锻炼者踩踏踏板时,转动的第二转轴则带动回旋圈转动并与摩擦块摩擦,从而通过摩擦块与回旋圈之间的摩擦力增加踏板踩踏的阻力,从而起到锻炼腿部肌肉的作用。
坐垫部5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三支撑杆51以及设置在第三支撑杆51顶面上的弹性坐垫52,坐垫的材质参照自行车的坐垫,在此不再赘述。在坐垫部5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使坐垫部5在底座1上相对于脚踏部4移动的移动部7,移动部7用于带动第三支撑杆51和坐垫移动以调节坐垫部5与踏板之间的距离。作为优选的,移动部7滑动设置在底座1上并能够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三支撑杆51则设置在移动部7的顶面上。移动部7包括滑动设置在底座1上的滑动座71以及设置在滑动座71上用于限制滑动座71移动的第二锁定部72,第三支撑杆51的底端则固定设置在滑动座71的顶面上,滑动座71用于带动第三支撑杆51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从而调整坐垫与踏板之间的距离,而第二锁定部72则用于限制滑动座71的移动,当调整后滑动座71的位置后,使用第二锁定部72则能够将滑动座71进行定位。具体的,在滑动座71的两端上均固定设置在支撑座,支撑座使得底座1的底面不接触地面。滑动座71上开设有一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贯穿的滑动孔711,滑动座71通过滑动孔711滑动套设在底座1上以实现与底座1之间的滑动配合。在滑动座71的顶面上竖向开设有连通滑动孔711的开口712,第二锁定部72则设置在开口712处,第二锁定部72通过开口712与位于滑动孔711内的底座1配合实现对滑动座71的锁定。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在底座1的顶面上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依次形成有若干啮合槽11,第二锁定部72则通过与位于滑动孔711内的啮合槽11啮合配合限制滑动座71移动,当第二锁定部72未与啮合槽11配合时,滑动座71则能够沿底座1自由滑动。各啮合槽11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顺次分布,相邻啮合槽11之间可间隔布置,可毗邻设置。啮合槽11沿把手31的长度方向贯通设置,且啮合槽11的顶面敞口。第二锁定部72包括一侧铰接于开口712处的盖板721、设置在盖板721底部并与啮合槽11啮合配合的啮合齿722以及设置在盖板721上用于将盖板721另一侧锁定于滑动座71上的锁扣723。在将盖板721盖设在开口712处时,啮合齿722的齿部位于啮合槽11内,啮合齿722与位于滑动孔711内并位于开口712处的啮合槽11配合,在通过锁扣723将盖板721定位在开口712处后,盖板721上的啮合齿722则限制滑动座71使其无法再继续滑动,解开锁扣723并打开盖板721即可继续移动滑动座71。开口712呈矩形状,盖板721对应于开口712同样呈矩形结构,在开口712的各侧壁上沿其一周向内凸设形成有台阶面,台阶面用于支撑盖板721以使盖板721在支撑于台阶面时挡住开口712。盖板721的其中一侧与滑动座71合页连接,锁扣723则设置在盖板721上与盖板721的铰接侧相对的一侧上。锁扣723包括形成于盖板721侧壁上的条形凹槽7231、沿条形凹槽7231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条形凹槽7231内的销轴7232、形成于滑动座71上并连通开口712的用于供销轴7232穿入其中的插孔7233以及设置在条形凹槽7231内且两端分别连接销轴7232和条形凹槽7231的弹簧7234,插孔7233与条形凹槽7231相对设置,以使条形凹槽7231内的销轴7232在延伸至条形凹槽7231外后能够穿入插孔7233内,弹簧7234位于销轴7232远离插孔7233的一侧上并朝向插孔7233内挤压销轴7232,以使销轴7232在无外力作用下插入插孔7233内,从而限制盖板721转动,使得盖板721上的啮合齿722能够与滑动孔711内的啮合槽11保持啮合状态。在盖板721的顶面上向下凹设有连通条形凹槽7231的开槽,开槽的长度方向于条形凹槽723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开槽的宽度小于销轴7232的宽度以使销轴7232无法通过开槽。在销轴7232的顶面上向上凸设形成有活动穿出开槽外的滑动块7235。在自然状态下,弹簧7234自然伸展,销轴7232在弹簧7234的挤压下一端位于条形凹槽7231外,当盖板721盖设在开口712处时,销轴7232位于条形凹槽7231外的一端则位于插孔7233内,此时,盖板721底面上的啮合齿722则于位于滑动孔711内的啮合槽11相啮合,此时的滑动座71无法移动。当需要调节滑动座71与踏板之间的距离时,锻炼者通过朝向远离插孔7233一侧推动滑动块7235,滑动则带动一体成型的销轴7232朝向弹簧7234一侧挤压弹簧7234,弹簧7234受力收缩,销轴7232逐渐移出插孔7233直至完全脱离插孔7233,此时,可向开口712外翻转盖板721,盖板721上的啮合齿722则推离啮合槽11,滑动座71则能够在底座1上进行滑动。应当注意的是,滑动座71上的滑动孔711的内壁均为光滑面,即使底座1顶面具有啮合槽11,滑动孔711的光滑面仍能够相对于啮合槽11进行滑动,而滑动座71的底面与底面之间具有间隙。
仰卧椅6设置在底座1上并位于坐垫部5背向踏板的一侧上以使仰卧椅6与踏板互不影响。仰卧椅6面向坐垫部5的一侧上具有腿部固定结构8,以使锻炼者可通过腿部固定结构8限制腿部,并通过仰卧椅6进行仰卧起坐锻炼,从而进行腹部肌肉的训练。作为优选的,腿部固定结构8远离仰卧椅6的一端活动设置在底座1上,且腿部固定结构8可弯折设置,从而在调节坐垫部5时,通过调节腿部固定结构8以防止腿部固定结构8妨碍坐垫部5的调节。具体的,仰卧椅6包括两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间隔并竖直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四支撑杆以及固定设置在两第四支撑杆顶面上的支撑垫,支撑垫的表面设置有弹性皮层,在弹性皮层与支撑垫之间设置有海绵层。腿部固定结构8包括滑动设置在底座1上的移动座81、铰接于移动座81的第一连杆82、铰接于第一连杆82另一端的腿部支撑杆83、一端铰接于腿部支撑杆83而另一端铰接于支撑垫或第四支撑杆的第二连杆84以及固定设置在移动座81上的支撑板85,移动座81通过一第三锁定部限制移动座81在底座1上的移动,啮合槽11则沿支撑块41至第四支撑杆之间依次设置,移动座81和对应的第三锁定部的结构与滑动座71和第二锁定部72的结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第一连杆82通过一铰接座或球头座铰接于移动座81上,在腿部支撑杆83的中部沿腿部支撑杆83的圆周方向向内凹设有环形槽,在第一连杆82和第二连杆84铰接于腿部支撑杆83的一端上均固定设置有呈环形的套筒,第一连杆82和第二连杆84上的套筒均活动套设在环形槽上以使第一连杆82和第二连杆84铰接于腿部支撑杆83,且各套筒的轴向方向均与腿部支撑杆83的轴向放置一致,腿部支撑杆83的轴向方向沿垂直于第三支撑杆51的方向水平设置。第二连杆84的另一端同样通过球头座或铰接座铰接于支撑垫,以使移动座81在相对于底座1进行滑动时,第一连杆82和第二连杆84之间能够相向或背向摆动,从而使移动座81能够在底座1上滑动。作为优选的,在支撑板85上设置有架设在支撑板85上的限位板。在使用仰卧椅6时,锻炼者将腿部支撑于支撑板85上,并使锻炼者的脚掌穿入限位板内以使脚掌被限制在支撑板85上,随后将腿部支撑于腿部支撑杆83上,身体躺于支撑垫,即可进行仰卧起坐锻炼。
本实用新型的体育运动健身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进行多种方式的锻炼,且在进行骑行训练时,能够调节踏板与坐垫之间的距离,并调整把手31的高度,从而适用于不同高度的锻炼者,保证不同身高的人均能够进行骑行训练,实现多功能的同时,保证使用舒适性。
Claims (8)
1.一种体育运动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以及依次设置在底座上的扶持部、脚踏部以及坐垫部,所述扶持部具有高度可调节并用于锻炼者抓持的把手;所述坐垫部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使坐垫部在底座上相对于脚踏部移动的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带动坐垫部移动以调节坐垫部与脚踏部之间的距离;
所述底座呈长条状结构,所述移动部滑动设置在底座上并能够沿底座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坐垫部设置在移动部的顶面上;
所述移动部包括滑动设置在底座上的滑动座以及设置在滑动座上用于限制滑动座移动的第二锁定部,所述坐垫部固设在滑动座的顶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育运动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持部包括竖直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支撑杆以及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杆上的连接块,所述把手设置在连接块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育运动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持部还包括设置在连接块上并用于限制连接块在第一支撑杆上移动的第一锁定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体育运动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面上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形成有啮合槽,所述滑动座上开设有一沿底座长度方向贯穿的滑动孔以使滑动座滑动套设在底座上,在所述滑动座的顶面上竖向开设有连通滑动孔的开口,所述第二锁定部设置在开口处并与滑动孔内的啮合槽啮合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体育运动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部包括一侧铰接于开口处的盖板、设置在盖板底部并与啮合槽啮合配合的啮合齿以及设置在盖板上用于将盖板另一侧锁定于滑动座上的锁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体育运动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包括形成于盖板侧壁上的条形凹槽、沿条形凹槽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条形凹槽内的销轴、形成于滑动座上并连通开口的用于供销轴穿入其中的插孔以及设置在条形凹槽内且两端分别连接销轴和条形凹槽的弹簧,所述插孔与条形凹槽相对设置,所述弹簧位于销轴远离插孔的一侧上并朝向插孔内挤压销轴以使销轴在无外力作用下插入插孔内。
7.如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体育运动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提拉部,所述提拉部包括竖直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二支撑杆、连接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顶部的横杆、设置在横杆上的滑轮组、绕设于滑轮组的拉绳、连接于拉绳一端并位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配重块以及连接于拉绳另一端上的牵拉杆,通过牵动牵拉杆以带动配重块竖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育运动健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底座上并位于坐垫部远离脚踏部一侧上的仰卧椅,所述仰卧椅面向坐垫部的一侧上具有腿部固定结构,所述腿部固定结构远离仰卧椅的一端活动设置在底座上,且腿部固定结构可弯折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04887.6U CN220237690U (zh) | 2023-06-21 | 2023-06-21 | 一种体育运动健身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04887.6U CN220237690U (zh) | 2023-06-21 | 2023-06-21 | 一种体育运动健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37690U true CN220237690U (zh) | 2023-12-26 |
Family
ID=89235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60488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20237690U (zh) | 2023-06-21 | 2023-06-21 | 一种体育运动健身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37690U (zh) |
-
2023
- 2023-06-21 CN CN202321604887.6U patent/CN22023769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232565U (zh) | 一种老年人心脏康复训练器械 | |
KR101518197B1 (ko) | 웨이트 운동기구 | |
CN110721441A (zh) | 一种家用综合训练机 | |
KR20110004642U (ko) | 복합 운동기구 | |
CN210963751U (zh) | 一种腰背贴合的仰卧起坐健身器材 | |
CN202909370U (zh) | 一种装有可调节靠枕的腹肌锻炼器 | |
CN206121037U (zh) | 滑轮式腹肌锻炼器 | |
CN220237690U (zh) | 一种体育运动健身装置 | |
CN206809619U (zh) | 一种腿部肌肉康复健身器材 | |
CN105854223A (zh) | 脚踏式健身器械 | |
KR200469028Y1 (ko) | 몸짱 만들기를 위한 다기능 헬스 복합 운동기구 | |
CN114522400B (zh) | 一种用于陆地模拟训练的划船机及使用方法 | |
CN211383672U (zh) | 一种家用综合训练机 | |
CN211067790U (zh) | 仿游泳健身器 | |
CN108704272A (zh) | 用于平卧两用健身的运动器械 | |
CN206152201U (zh) | 一种健身训练器械 | |
KR200450114Y1 (ko) | 하체 및 상체 운동기구 | |
CN108888912A (zh) | 一种坐式斜向上蹬腿的健身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0873947U (zh) | 一种组合式家用健身器材 | |
CN203777583U (zh) | 多功能健身机调整结构 | |
KR102006812B1 (ko) | 체력단련을 겸한 의자 | |
CN1887383A (zh) | 液压阻尼综合健身器 | |
CN108888900A (zh) | 一种坐式向内拉胸的健身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7745586U (zh) | 一种康复训练用体育器械用踩踏装置 | |
CN221432036U (zh) | 一种座式手臂锻炼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122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