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33547U - 一种方便组装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便组装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33547U CN220233547U CN202321847147.5U CN202321847147U CN220233547U CN 220233547 U CN220233547 U CN 220233547U CN 202321847147 U CN202321847147 U CN 202321847147U CN 220233547 U CN220233547 U CN 2202335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ove
- connecting portion
- slot
- lower cover
-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包括主体壳、连接盖以及线束,主体壳内设有容置槽,线束的一端设有可插入容置槽中的端子,连接盖包括分体式设置的上盖和下盖,上盖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主体壳通过第一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与下盖通过第一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部与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一通线槽,第二连接部与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二通线槽,第一通线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通线槽的延伸方向垂直,线束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线槽和第二通线槽向外伸出,本实用新型采用分体式设置的上盖和下盖避免线束对连接盖的组装产生障碍,线束可顺利穿过连接盖向外伸出,组装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连接器通常指具有插接功能的电器连接器,主要用于电流或信号传输,连接器一般包括主体壳、连接盖和线束,主体壳内设有容置槽,线束的一端设有可插入端子容置槽内的端子,线束另一端穿过连接盖向外伸出,使用时,将主体壳插入外部插座,使插座上的端子与连接器上的端子插接连接。
现有的连接器(如电源连接器)为了满足使用场景的需求,在生产时将线束弯折90度,即连接器的插接方向与线束垂直,但由于线束弯折90度会对连接盖的组装产生障碍,也会导致线束难以穿过连接盖向外伸出,组装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提供一种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其能避免线束对连接盖的组装产生障碍,线束可顺利穿过连接盖向外伸出,组装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包括主体壳、连接盖以及线束,所述主体壳内设有容置槽,所述线束的一端设有可插入容置槽中的端子,所述连接盖包括分体式设置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主体壳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下盖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一通线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二通线槽,所述第一通线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通线槽的延伸方向不平行,所述线束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线槽和第二通线槽向外伸出;通过采用分体式设置的上盖和下盖,上盖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主体壳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与下盖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部与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一通线槽,第二连接部与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二通线槽,组装时,先将第一连接部组装至主体壳上,此时线束可顺利穿过第一通线槽和第二通线槽向外伸出,然后将下盖组装至第二连接部上即可完成连接盖的组装,从而避免线束对连接盖的组装产生障碍,线束可顺利穿过连接盖向外伸出,组装方便;此外采用不平行设置的第一通线槽和第二通线槽,组装后线束靠近端子的一端隐藏于第一通线槽和第二通线槽内,在拉扯线束时能够避免线束与端子脱离,从而可更好的保护端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主体壳通过第一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卡扣组件包括第一卡块和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块设于主体壳上,所述第一卡槽设于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一卡块和第一卡槽的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主体壳可拆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耳板,所述主体壳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卡块设于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一卡槽设于第一耳板上,组装时,所述第一耳板嵌入第一凹槽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壳的后侧上端形成有限位槽,所述后盖的前侧设有向下凸出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伸入限位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部与下盖通过第二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卡扣组件包括第二卡块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块设于下盖上,所述第二卡槽设于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二卡块和第二卡槽的配合,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与下盖可拆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导向槽,所述下盖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导向筋,所述导向筋与导向槽的配合,以使所述下盖与第二连接部可滑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左右两侧均还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卡槽和导向槽均设于第二凹槽中,所述下盖的左右两侧均还设有第二耳板,所述第二卡块和导向筋均设于第二耳板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一体连接形成L形上盖,所述第一通线槽设于第一连接部内,且所述第一通线槽贯穿第一连接部的后表面,所述第二通线槽设于第二连接部内,且所述第二通线槽贯穿第二连接部的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通过采用分体式设置的上盖和下盖,上盖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主体壳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与下盖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部与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一通线槽,第二连接部与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二通线槽,组装时,先将第一连接部组装至主体壳上,此时线束可顺利穿过第一通线槽和第二通线槽向外伸出,然后将下盖组装至第二连接部上即可完成连接盖的组装,从而避免线束对连接盖的组装产生障碍,线束可顺利穿过连接盖向外伸出,组装方便;此外采用不平行设置的第一通线槽和第二通线槽,组装后线束靠近端子的一端隐藏于第一通线槽和第二通线槽内,在拉扯线束时能够避免线束与端子脱离,从而可更好的保护端子。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连接盖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下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主体壳 11-容置槽 12-插接口
13-第一卡块 14-第一凹槽 15-定位柱
16-长槽 17-限位槽 20-连接盖
30-上盖 31-第一连接部311-第一通线槽
312-第一卡槽 313-第一耳板 314-定位槽
315-凸筋 32-第二连接部321-第二通线槽
322-第二卡槽 323-导向槽 324-第二凹槽
40-下盖 41-第二卡块 42-导向筋
43-第二耳板 44-限位板 50-线束
51-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2所示,为方便描述及理解,图2中F表示向前,H表示向后,S表示向上,X表示向下。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包括主体壳10、连接盖20以及线束50,所述主体壳10内设有容置槽11,所述线束50的一端设有可插入容置槽11中的端子51,所述容置槽11贯穿主体壳10的下端形成有插接口12。
所述连接盖20包括分体式设置的上盖30和下盖40,所述上盖3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主体壳1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32与下盖4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下盖40之间形成有第一通线槽311,所述第二连接部32与下盖40之间形成有第二通线槽321,所述第一通线槽3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通线槽321的延伸方向不平行,所述线束50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线槽311和第二通线槽321向外伸出,具体的,所述第一通线槽3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通线槽321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一体连接形成L形上盖30,所述第一通线槽311设于第一连接部31内,且所述第一通线槽311贯穿第一连接部31的后表面,所述第二通线槽321设于第二连接部32内,且所述第二通线槽321贯穿第二连接部32的下表面;通过采用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一体连接形成L形上盖30,从而使得上盖30可一次性加工成型,第一通线槽311贯穿第一连接部31的后表面,第二通线槽321贯穿第二连接部32的下表面,使得第一通线槽311和第二通线槽321均形成开放式结构,有利于线束顺利进入第一通线槽311和第二通线槽321内。
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主体壳10通过第一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卡扣组件包括第一卡块13和第一卡槽312,所述第一卡块13设于主体壳10上,所述第一卡槽312设于第一连接部31上,所述第一卡块13和第一卡槽312的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主体壳10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卡扣组件,第一连接部31与主体壳10通过第一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将上盖30组装到主体壳10上。
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耳板313,所述主体壳10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凹槽14,所述第一卡块13设于第一凹槽14中,所述第一卡槽312设于第一耳板313上,组装时,所述第一耳板313自上往下嵌入第一凹槽14中;通过设置第一耳板313和第一凹槽14,从而提高上盖30和主体壳10的安装精度及效率。
所述第一凹槽14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定位柱15,所述第一定位柱15面向第一凹槽14的一侧侧壁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槽16,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与定位柱15一一对应的定位槽314,所述第一耳板313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凸筋315,组装时,所述定位柱15嵌入定位槽314中,所述凸筋315嵌入长槽16中;通过设置定位柱15和定位槽314,以及设置长槽16和凸筋315,从而提高上盖30和主体壳10的组装精度。
所述主体壳10的后侧上端形成有限位槽17,所述后盖的前侧设有向下凸出的限位板44,所述限位板44伸入限位槽17内;通过设置限位槽17和限位板44,使得下盖40与主体壳10的结构布局更紧凑,提高安装稳定性;同时限位按44还能起到阻挡第一通线槽311内的线束50后移,保护线束50与端子51。
所述第二连接部32与下盖40通过第二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卡扣组件包括第二卡块41和第二卡槽322,所述第二卡块41设于下盖40上,所述第二卡槽322设于第二连接部32上,所述第二卡块41和第二卡槽322的配合,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部32与下盖40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卡扣组件,第二连接部32与下盖40通过第二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将下盖40组装到第二连接部32上,防止下盖40脱落。
所述第二连接部3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槽323,所述下盖40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导向筋42,所述导向筋42与导向槽323的配合,以使所述下盖40与第二连接部32可滑动连接;通过设置导向槽323和导向筋42,组装时,推动下盖40向前运动,导向筋42沿导向槽323向前滑动一定距离后,第二卡块41卡入第二卡槽322中,完成下盖40与第二连接部32的组装,方便快捷。
所述第二连接部32的左右两侧均还设有第二凹槽324,所述第二卡槽322和导向槽323均设于第二凹槽324中,所述下盖40的左右两侧均还设有第二耳板43,所述第二卡块41和导向筋42均设于第二耳板43上,组装时,所述第二耳板43嵌入第二凹槽324中,所述导向筋42嵌入导向槽323中;通过设置第二凹槽324和第二耳板43,避免下盖40的左右两侧凸出于第二连接部32的左右两侧,使得两者组装更紧凑,空间占用小,减小整个连接器的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卡块13和第一卡槽312的位置可互换,所述第二卡块41和第二卡槽322的位置可互换,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主体壳10也可以通过螺丝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32与下盖40也可以通过螺丝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组装过程:先将线束50一端的端子51插入主体壳10内的容置槽11中,此时插接口12向下,线束50向后延伸,然后将第一连接部31上的第一卡槽312扣合至主体壳10上的第一卡块13中,完成上盖30与主体壳10的组装,此时线束50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向后伸出,最后将下盖40的导向筋42对准第二连接部32的导向槽323,从后往前推动下盖40,使第二卡槽322与第二卡块41扣合,限位板44嵌入限位槽17中,完成下盖40与第二连接部32的组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分体式设置的上盖30和下盖40,上盖3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第一连接部31与主体壳10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32与下盖40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部31与下盖40之间形成有第一通线槽311,第二连接部32与下盖40之间形成有第二通线槽321,组装时,先将第一连接部31组装至主体壳10上,此时线束50可顺利穿过第一通线槽311和第二通线槽321向外伸出,然后将下盖40组装至第二连接部32上即可完成连接盖20的组装,从而避免线束50对连接盖20的组装产生障碍,实现线束50可顺利穿过连接盖20向外伸出,组装方便;此外采用不平行设置的第一通线槽311和第二通线槽321,组装后线束50靠近端子51的一端隐藏于第一通线槽311和第二通线槽321内,在拉扯线束50时能够避免线束50与端子51脱离,从而可更好的保护端子5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包括主体壳、连接盖以及线束,所述主体壳内设有容置槽,所述线束的一端设有可插入容置槽中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盖包括分体式设置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主体壳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下盖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一通线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下盖之间形成有第二通线槽,所述第一通线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通线槽的延伸方向不平行,所述线束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线槽和第二通线槽向外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主体壳通过第一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组件包括第一卡块和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块设于主体壳上,所述第一卡槽设于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一卡块和第一卡槽的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主体壳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耳板,所述主体壳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卡块设于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一卡槽设于第一耳板上,组装时,所述第一耳板嵌入第一凹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壳的后侧上端形成有限位槽,所述后盖的前侧设有向下凸出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伸入限位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下盖通过第二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扣组件包括第二卡块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块设于下盖上,所述第二卡槽设于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二卡块和第二卡槽的配合,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与下盖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导向槽,所述下盖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导向筋,所述导向筋与导向槽的配合,以使所述下盖与第二连接部可滑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左右两侧均还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卡槽和导向槽均设于第二凹槽中,所述下盖的左右两侧均还设有第二耳板,所述第二卡块和导向筋均设于第二耳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便组装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一体连接形成L形上盖,所述第一通线槽设于第一连接部内,且所述第一通线槽贯穿第一连接部的后表面,所述第二通线槽设于第二连接部内,且所述第二通线槽贯穿第二连接部的下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847147.5U CN220233547U (zh) | 2023-07-13 | 2023-07-13 | 一种方便组装的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847147.5U CN220233547U (zh) | 2023-07-13 | 2023-07-13 | 一种方便组装的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33547U true CN220233547U (zh) | 2023-12-22 |
Family
ID=89182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847147.5U Active CN220233547U (zh) | 2023-07-13 | 2023-07-13 | 一种方便组装的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33547U (zh) |
-
2023
- 2023-07-13 CN CN202321847147.5U patent/CN22023354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18089Y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1829715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11525354A (zh) | 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101183758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183671U (zh) |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 |
CN217036068U (zh) | 一种电动推杆 | |
US20120064761A1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removable fastening module | |
US20120082421A1 (en) | Optical connector having incorporated with power | |
CN220233547U (zh) | 一种方便组装的连接器 | |
CN201966463U (zh) | 电转接器 | |
CN218242300U (zh) | 一种接线端子外壳 | |
CN209860245U (zh) | 伸缩式usb连接器 | |
CN107425356B (zh) | 一种车用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8567445U (zh) | 一种电能表 | |
CN220753894U (zh) |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118299839B (zh) | 线束连接器组件 | |
CN218004028U (zh) | 一种主控盒及智能穿戴装置 | |
CN217009806U (zh) | 便于组装的rj45连接器 | |
CN114096093B (zh) | 一种集成控制器 | |
CN221226626U (zh) | 一种汽车连接器 | |
CN216120834U (zh) | 一种插拔模块连接结构和集成控制装置 | |
CN221080494U (zh) | 一种lvds连接器 | |
CN118299840B (zh) | 线束母头连接器 | |
CN216671960U (zh) | 一种插片及插座 | |
CN221080546U (zh) | 一种多线集成的接线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