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29168U - 火排和燃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火排和燃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29168U
CN220229168U CN202322018601.2U CN202322018601U CN220229168U CN 220229168 U CN220229168 U CN 220229168U CN 202322018601 U CN202322018601 U CN 202322018601U CN 220229168 U CN220229168 U CN 2202291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flame
section
flame stabilizing
fire g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1860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茂照
王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1860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291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291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291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火排和燃气设备,该火排包括:燃烧头部,包括具有若干火孔的燃烧面;以及火排本体,设有气流通道,所述燃烧头部固定于所述火排本体,所述燃烧面覆盖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口,所述火排本体与所述燃烧头部之间形成有位于所述燃烧面宽度方向两侧的稳焰腔,各所述稳焰腔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各所述稳焰腔具有与所述火孔朝向一致的稳焰口;所述燃烧面的宽度尺寸为a,位于所述燃烧面两侧相对的两所述稳焰口的侧缘之间的宽度尺寸为b,其中,a/b的值不小于0.6,不大于0.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燃烧稳定性,降低尾气中的CO、NOx的含量、降低燃烧噪音。

Description

火排和燃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火排和燃气设备。
背景技术
燃气设备(例如燃气热水器、壁挂炉等)是通过燃气燃烧释放热量,以对介质(例如水)进行加热的设备。其中,燃烧器作为燃料燃烧的载体,具有混合气体(混合燃气和空气),使混合气均匀分布,使燃料充分、稳定燃烧等功能。燃烧器一般由若干火排单片组成。
相关技术中,大多数燃烧器的火排并不具备稳焰结构,无法实现稳焰效果。一些火排虽然设计有稳焰结构,但其稳焰结构的尺寸设计不合理,导致稳焰效果不理想,容易出现燃烧尾气中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超标,燃烧噪音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火排,旨在提高燃烧稳定性,降低尾气中的CO、NOx的含量、降低燃烧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火排,包括:
燃烧头部,包括具有若干火孔的燃烧面;以及
火排本体,设有气流通道,所述燃烧头部固定于所述火排本体,所述燃烧面覆盖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口,所述火排本体与所述燃烧头部之间形成有位于所述燃烧面宽度方向两侧的稳焰腔,各所述稳焰腔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各所述稳焰腔具有与所述火孔朝向一致的稳焰口;
所述燃烧面的宽度尺寸为a,位于所述燃烧面两侧相对的两所述稳焰口的侧缘之间的宽度尺寸为b,其中,a/b的值不小于0.6,不大于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a/b的值为0.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面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所述稳焰腔;
所述燃烧面的长度为L1,位于所述燃烧面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稳焰腔的长度之和为nL2,其中,nL2/L1的值不小于5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L2/L1的值不小于70%,不大于9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头部包括具有镂空区域的分火板,以及与所述分火板层叠设置的金属网,所述金属网覆盖所述镂空区域的部位形成所述燃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头部对应所述分火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限位部,位于两侧的所述限位部分别抵接于所述金属网背离所述分火板的一面的两侧边沿部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火排本体的顶部,所述燃烧头部还包括设于所述燃烧面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侧板,所述火排本体与邻近的所述侧板之间限定出沿所述燃烧面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所述稳焰腔,各所述稳焰腔的顶部设有所述稳焰口,各所述稳焰腔具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侧入口,至少部分所述稳焰腔的侧入口位于所述侧板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火排本体包括分别对应设于两所述侧板外侧的两个侧壳,各所述侧壳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凸包,任意相邻两所述凸包之间形成有凹槽,各所述凸包均具有朝向邻近的所述侧板敞开的空腔,各所述凸包与邻近的所述侧板围合形成所述稳焰腔,各所述侧壳形成所述凹槽的部位与邻近的所述侧板抵接;
和/或,所述稳焰腔具有与所述稳焰口相对的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自所述侧入口朝向所述稳焰腔内延伸并向上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位于所述燃烧头部下方的收缩段,所述收缩段自下而上朝向所述燃烧头部收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位于所述燃烧头部下方的扩张段,所述扩张段自下而上朝向所述燃烧头部的两侧扩张,所述收缩段经由所述扩张段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口设置于所述扩张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沿进气方向相互连通的进气口、渐缩段、混合段和扩压段,所述混合段沿所述进气方向突变扩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合段包括喉管段和突变段,所述渐缩段、所述喉管段、所述突变段和所述扩压段沿所述进气方向相互连通,所述喉管段的截面尺寸与所述渐缩段的最窄截面尺寸相同,所述突变段自所述喉管段朝向所述扩压段扩张。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火排。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火排包括燃烧头部和火排本体。燃烧头部包括具有若干火孔的燃烧面;火排本体设有气流通道,燃烧头部固定于火排本体,燃烧面覆盖气流通道的出气口;火排对应燃烧面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与气流通道连通的稳焰腔,各稳焰腔的顶部敞开形成有稳焰口。如此设计,使得火排在燃烧面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稳焰结构,以起到稳焰效果。并且通过对稳焰口与燃烧面二者的相对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燃烧面的宽度尺寸为a,位于燃烧面两侧相对的两稳焰口的侧缘之间的宽度尺寸为b,其中,a/b的值不小于0.6,不大于0.9。相较于传统技术方案而言,稳焰口的宽度进行了加宽设计,能够增大单个稳焰腔的横截面积,避免气流通过单个稳焰腔时的流速过快而导致稳焰效果不理想;并且使得两侧的稳焰口的总宽度与燃烧面的宽度整体更为匹配,有利于两侧的稳焰口处的侧火焰对燃烧面的主火焰起到更好的稳焰效果。稳焰效果的提升使得燃料燃烧更为充分,从而能够降低CO含量;并且火排的燃烧面积提高,在相同热负荷(燃料)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NOx的生成,同时降低燃烧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火排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火排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火排的尺寸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火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火排的燃烧头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火排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火排 2015 渐缩段
10 燃烧头部 2016 混合段
101 燃烧面 2016a 喉管段
11 金属网 2016b 突变段
12 侧板 2017 扩压段
121 限位部 202 稳焰腔
13 分火板 2021 稳焰口
20 火排本体 2022 侧入口
201 气流通道 2023 导向斜面
2011 进气口 21 侧壳
2012 出气口 211 凸包
2013 收缩段 212 凹槽
2014 扩张段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火排100。
请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火排100包括燃烧头部10和火排本体20。所述燃烧头部10包括具有若干火孔的燃烧面101;所述火排本体20设有气流通道201,所述燃烧头部10固定于所述火排本体20,所述燃烧面101覆盖所述气流通道201的出气口2012,所述火排本体20与所述燃烧头部10之间形成有位于所述燃烧面101宽度方向两侧的稳焰腔202,各所述稳焰腔202与所述气流通道201连通,各所述稳焰腔202具有与所述火孔朝向一致的稳焰口2021;所述燃烧面101的宽度尺寸为a,位于所述燃烧面101两侧相对的两所述稳焰口2021的侧缘之间的宽度尺寸为b,其中,a/b的值不小于0.6,不大于0.9。
具体地,火排本体20构成火排100的主体支撑结构,火排本体20内部呈中空设置而形成有气流通道201,气流通道201具有进气口2011和出气口2012。进气口2011可设于火排本体20的侧面靠近底部的位置,进气口2011大体呈沿火排100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长圆孔;出气口2012可设于火排本体20的顶部,出气口2012大体呈沿火排100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矩形口。燃烧头部10装配于火排本体20的出气口2012处,燃烧头部10的燃烧面101覆盖出气口2012,燃烧面101设有若干火孔。燃烧面101大体呈与出气口2012形状适配的矩形面设置。燃烧面101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布置有与气流通道201连通的稳焰腔202,稳焰腔202具有与火孔朝向一致的稳焰口2021,如此,使得燃烧时,火孔处的火焰与稳焰口2021处的火焰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例如,当燃烧头部10设于火排100的顶部时,燃烧面101的火孔朝上,相应地,稳焰腔202的顶部敞开而形成有稳焰口2021。位于燃烧面101各侧的稳焰口202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稳焰口2021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矩形、梯形或者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稳焰口2021呈梯形设置,稳焰口2021的长边位于靠近燃烧面101的一侧。
火排100工作时,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经由进气口2011进入到气流通道201内进行充分混合,再输送至燃烧头部10的燃烧面101进行点火燃烧。气流通道201内的混合气体输送至燃烧头部10时,会有一部分混合气体分流而进入到燃烧头部10两侧的稳焰腔202内,并由稳焰腔202输送至稳焰口2021进行燃烧。如此设计,一方面,使得气流通道201在出气端分为与燃烧面101板对应的主通道,以及由稳焰腔202构成的侧通道,避免只有单一主通道在燃气空气配比失衡的情况下极易出现脱火离焰的现象;另一方面,使得火排100在燃烧时具有位于燃烧面101的主火焰和位于稳焰口2021处的侧火焰,侧火焰与主火焰会连成一体,因侧火焰的稳焰效果好,当主火焰有脱火离焰的趋势时,由于有侧火焰的存在,会在主火焰根部继续提供热量,降低离焰趋势,具有稳焰效果,使整体的燃烧更加稳定。
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一些火排虽然具有类似的稳焰结构,但并没有考虑到侧火焰与主火焰二者的配比对稳焰效果的影响,进而导致稳焰口与燃烧面两者的相对尺寸关系设计不合理,导致侧火焰无法对主火焰起到有效的稳焰效果,同时,稳焰腔的横截面积尺寸较小,导致气流通过稳焰腔的流速容易过快,稳焰效果有限。并且火排整体的燃烧面积较小,容易出现燃烧尾气中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超标,燃烧噪音大等问题。
在本技术方案中,对稳焰口2021与燃烧面101二者的相对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如图2和图3所示,燃烧面101的宽度尺寸为a,位于燃烧面101两侧相对的两稳焰口2021的侧缘之间的宽度尺寸为b,其中,a/b的值不小于0.6,不大于0.9。具体地,a/b的值可以为0.6、0.7、0.8、0.9,或者其他在0.6到0.9之间的任意点值。如此设计,相较于传统技术方案而言,稳焰口2021的宽度进行了加宽设计,能够增大单个稳焰腔202的横截面积,避免气流通过单个稳焰腔202时的流速过快而导致稳焰效果不理想;并且使得两侧的稳焰口2021的总宽度与燃烧面101的宽度整体更为匹配,有利于两侧的稳焰口2021处的侧火焰对燃烧面101的主火焰起到更好的稳焰效果。可选地,a/b的值为0.7,能够起到较佳的稳焰效果。
另外,燃烧尾气中的CO主要是未充分燃烧导致的,NOx主要时燃烧高温生成的热力型NOx。本技术方案通过对稳焰腔202与燃烧面101二者的相对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得火排100的稳焰性能得到提升,不易脱火离焰,使得燃料燃烧更为充分,从而能够降低CO含量。并且稳焰腔202的截面尺寸增大,能够充分利用火排100侧面的空间,使得火排100的燃烧面积提高,在相同热负荷(燃料)的情况下,火孔热强度降低,单位燃烧面积的温度降低,有利于抑制NOx的生成。火排100的燃烧面积提高,相同热负荷(燃料)的情况下,单位燃烧面积的热负荷降低,使得燃烧噪音更低。在上述多方面作用下,当该火排100应用于燃烧器时,能够使燃烧器的性能余量提升,能够适应更大的热负荷,从而保证燃气设备运行更为平稳。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火排100包括燃烧头部10和火排本体20。燃烧头部10包括具有若干火孔的燃烧面101;火排本体20设有气流通道201,燃烧头部10固定于火排本体20,燃烧面101覆盖气流通道201的出气口2012;火排100对应燃烧面101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与气流通道201连通的稳焰腔202,各稳焰腔202的顶部敞开形成有稳焰口2021。如此设计,使得火排100在燃烧面101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稳焰结构,以起到稳焰效果。并且通过对稳焰口2021与燃烧面101二者的相对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燃烧面101的宽度尺寸为a,位于燃烧面101两侧相对的两稳焰口2021的侧缘之间的宽度尺寸为b,其中,a/b的值不小于0.6,不大于0.9。相较于传统技术方案而言,稳焰口2021的宽度进行了加宽设计,能够增大单个稳焰腔202的横截面积,避免气流通过单个稳焰腔202时的流速过快而导致稳焰效果不理想;并且使得两侧的稳焰口2021的总宽度与燃烧面101的宽度整体更为匹配,有利于两侧的稳焰口2021处的侧火焰对燃烧面101的主火焰起到更好的稳焰效果。稳焰效果的提升使得燃料燃烧更为充分,从而能够降低CO含量;并且火排100的燃烧面积提高,在相同热负荷(燃料)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NOx的生成,同时降低燃烧噪音。
发明人还发现,相关技术中,具有类似稳焰结构的火排,单个稳焰腔的长度尺寸较窄,导致位于燃烧面同一侧的多个稳焰腔的总长度在燃烧面长度上的占比小,一方面,火排侧向的空间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单个稳焰腔的横截面积较小,气流速度容易过快,稳焰效果有限。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面101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所述稳焰腔202;所述燃烧面101的长度为L1,位于所述燃烧面101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稳焰腔202的长度之和为nL2,其中,nL2/L1的值不小于50%。
在本实施例中,单个稳焰腔202的长度为L2,位于同一侧的n个稳焰腔202的总长度为nL2,位于所述燃烧面101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稳焰腔202的长度之和与燃烧面101的长度L1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50%,从而使得火排100侧向的空间能够进一步被充分利用,进一步增大火排100整体的燃烧面积。同时,在不增加稳焰腔202的数量的情况下,也有利于将单个稳焰腔202的长度增大,从而增大单个稳焰腔202的横截面积,避免通过稳焰腔202的气流速度过快,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稳焰效果。
为了能够进一步增大火排100燃烧面积,进一步提升稳焰效果,在一实施例中,nL2/L1的值不小于70%,不大于90%。其中,nL2/L1的值可根据需要设计为70%、80%、90%,以及其他位于70%到90%之间的任意值。
另外,关于稳焰腔202的长度尺寸与深度尺寸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稳焰腔202的长度尺寸大于或者等于深度尺寸,也可以是稳焰腔202的长度尺寸小于深度尺寸。可选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稳焰腔202的长度尺寸L2大于深度尺寸H。
如图2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头部20包括具有镂空区域的分火板13,以及与所述分火板13层叠设置的金属网11,所述金属网11覆盖所述镂空区域的部位形成所述燃烧面101。
具体地,分火板13与出气口2012相对设置,分火板13具有与出气口2012连通的镂空区域,金属网11可层叠于分火板13的正面或者背面。例如,金属网11可层叠于分火板13的背面(也即分火板13靠近气流通道201的一面)。金属网11为具有若干细小网孔的网状体,金属网11的网孔形成火孔,金属网11覆盖镂空区域的部位形成具有若干火孔的燃烧面101。金属网11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焊接、铆接等方式与分火板13进行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火板13能够对金属网11的安装起到结构支撑。金属网11为网状结构且具有多个细小的网孔,能够对流经的混合气体具有较好的分流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火焰的稳定性。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直接在钣金板上冲裁出若干条形孔从而形成具有火孔的燃烧面101。
可选地,分火板13包括设于镂空区域内的若干分隔筋,分隔筋将镂空区域分隔为若干个燃烧区域。如此,通过若干分隔筋将金属网11以一定面积的燃烧单元组合的形式进行分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燃烧火焰的稳定性。
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头部10对应所述分火板13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限位部121,位于两侧的所述限位部121分别抵接于所述金属网11背离所述分火板13的一面的两侧边沿部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火板13和位于两侧的限位部121的配合,能够将金属网11稳定地层叠于分火板13的正面或者背面。相较于传统的金属网11与分火板13采用焊接固定的方式而言,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位于两侧的限位部121分别对金属网11的两侧边沿进行限位,使得金属网11的两侧边沿不容易起翘,保证金属网11的平整性;并且不会出现焊点位置金属网11阻力偏大,起翘位置阻力偏小等问题,使得火排100的燃烧面阻力均匀,有利于提升燃烧均匀稳定性,不易出现回火、离焰脱火现象,可避免由于火焰震荡产生的燃烧噪音、共振等。当该火排100应用于燃气设备时,能够使燃气设备整机运行更加平稳安静,烟气排放指标稳定。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燃烧头部10还包括分别设于分火板13宽度方向的两个侧板12,各侧板12均设有可翻折的铆边,铆边具有翻折至与金属网11背离分火板13的一面抵接的铆紧状态,处于铆紧状态的铆边形成限位部121。如此,能够实现金属网11与分火板13的铆接固定,装配简单方便,且能够保证金属网11的装配平整性。
请参照图5和图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口2012设于所述火排本体20的顶部,所述燃烧头部10还包括设于所述燃烧面101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侧板12,所述火排本体20与邻近的所述侧板12之间限定出沿所述燃烧面101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所述稳焰腔202,各所述稳焰腔202的顶部设有所述稳焰口2021,各所述稳焰腔202具有与所述气流通道201连通的侧入口2022,至少部分所述稳焰腔202的侧入口2022位于所述侧板12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出气口2012设于火排本体20的顶部,相应地,燃烧头部10安装于火排本体20的顶部出气口2012处。燃烧头部10包括与出气口2012相对的燃烧面101,以及设于燃烧面101宽度方向的两个侧板12,两个侧板12均相对燃烧面101向下折弯,使得燃烧头部10的横截面形状大体呈“U”形,两侧板12自出气口2012延伸至所述火排本体20内。火排本体20的相对两侧壁分别与邻近的侧板12之间限定出多个稳焰腔202,多个稳焰腔202沿燃烧面10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如此,有利于提升稳焰腔202在燃烧面101长度方向上的占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稳焰效果,以及增大火排100燃烧面积。稳焰腔202的顶部设有稳焰口2021,各稳焰腔202具有与气流通道201连通的侧入口2022,气流通道201内的混合气体可经由侧入口2022进入至稳焰腔202内,再流动至稳焰口2021进行燃烧。
相关技术中,具有类似稳焰结构的火排,一般是将稳焰腔的侧入口设置在燃烧头部的侧板上,如此,使得侧入口与稳焰口之间的距离太近,混合气在惯性作用下集中在两侧板中间的主通道处流出燃烧,而从侧入口进入到稳焰腔内的气流较少,导致稳焰效果较差。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稳焰腔202具有与所述气流通道201连通的侧入口2022,至少部分稳焰腔202的侧入口2022位于侧板12的下方,由于侧入口2022与稳焰口2021并非直接正对,使得气流通道201内的气流由侧入口2022输送至稳焰口2021的路径具有一定的转折,并且侧入口2022距离稳焰口2021具有一定的深度,在沿程壁面的阻力作用下,具有缓冲效果,使得稳焰口2021燃烧的侧火焰不易脱火离焰,从而能够起到更好稳焰效果。
可选地,如图1所示,位于所述燃烧面101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稳焰腔202中,位于两端部的所述稳焰腔202的侧入口2022开设于所述侧板12,位于中间的所述稳焰腔202的侧入口2022位于所述侧板12下方。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两端部的两个稳焰腔202的深度小于位于中间的稳焰腔202的深度。两端部的稳焰腔202的深度较浅,为了与火排本体20结构适配,可将侧入口2022开设在侧板12上。而位于中间部位的稳焰腔202的深度较深,可将位于中间的稳焰腔202的侧入口2022设于侧板12下方,有利于提升中间部位稳焰腔202的稳焰效果。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火排本体20包括分别对应设于两所述侧板12外侧的两个侧壳21,各所述侧壳21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凸包211,任意相邻两所述凸包211之间形成有凹槽212,各所述凸包211均具有朝向邻近的所述侧板12敞开的空腔,各所述凸包211与邻近的所述侧板12围合形成所述稳焰腔202,各所述侧壳21形成所述凹槽212的部位与邻近的所述侧板12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火排本体20可通过两个侧壳21拼合而成,两个侧壳21围合形成气流通道201。侧壳21具体可采用钣金件,可通过压型工艺在侧壳21靠近出气口2012的部位成型出若干向外侧凸起的凸包211,任意相邻两凸包211之间形成有凹槽212,凹槽212位于侧壳21的外侧面,在燃烧面101的长度方向上,凸包211的占比要远大于凹槽212的占比,以使火排100的侧部空间充分利用,增大燃烧面积。当燃烧头部10与火排本体20装配到位后,侧壳21形成有凹槽212的部位与邻近的侧板12抵接,而凸包211与邻近的侧板12可围合形成稳焰腔202。侧壳21与侧板12可采用焊接固定,焊点位置一般可设置在凹槽212部位。如此,能够简化火排100的制造工艺,便于生产制造。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稳焰腔202具有与所述稳焰口2021相对的导向斜面2023,所述导向斜面2023自所述侧入口2022朝向所述稳焰腔202内延伸并向上倾斜设置。
具体地,稳焰腔202具有与侧板12相对的侧壁,以及自侧壁的底侧朝向侧板12折弯并向下倾斜的底壁,底壁朝向稳焰口2021的一面形成导向斜面2023,底壁远离侧壁的侧边沿与侧板12的下边沿之间形成侧入口202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向斜面2023,能够将侧入口2022进入的气流更好地向上引导至稳焰口2021;并且通过导向斜面2023还能够引导气流自侧入口2022流动至稳焰腔202的侧壁,进而气流能够沿着侧壁向上流动至稳焰口2021,从而可避免通过稳焰腔202的气流速度过快,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稳焰效果。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201包括位于所述燃烧头部10下方的收缩段2013,所述收缩段2013自下而上朝向所述燃烧头部10收缩。通过收缩段2013的设计,可以很好地调节混合气在火排100长度方向上的均匀性,使混合气在出气口2012处燃烧的更加均匀。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201还包括位于所述燃烧头部10下方的扩张段2014,所述扩张段2014自下而上朝向所述燃烧头部10的两侧扩张,所述收缩段2013经由所述扩张段2014与所述出气口2012连通。如此设计,使得混合气先经过收缩而在火排100长度上均匀分布,再经由扩张段2014输送至燃烧头部10所在区域,混合气在通过扩张段2014时具有向两侧扩张的惯性,能够使一部分混合气在惯性作用下能够更为容易地进入到稳焰腔202内。可选地,所述侧入口2022设置于所述扩张段2014。如此使混合气能够更为容易地经由侧入口2022进入到稳焰腔202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201包括沿进气方向相互连通的进气口2011、渐缩段2015、混合段2016和扩压段2017,所述混合段2016沿所述进气方向突变扩张。
具体地,进气方向是指垂直于进气口2011所在平面的方向,渐缩段2015沿进气方向逐渐收缩,扩压段2017呈沿进气方向逐渐扩张,混合段2016将渐缩段2015的窄口端与扩压段2017的窄口端连通。混合段2016沿进气方向突变扩张,也即混合段2016靠近渐缩段2015的一端的横截面尺寸较小,而混合段2016靠近扩压段2017的一端的横截面尺寸较大,并且混合段2016的横截面尺寸在进气方向上的变化并非连续的线性变化,而是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如此,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自进气口2011进入到渐缩段2015,在渐缩段2015内快速收缩汇聚,使得进入混合段2016的混合气体具有较高的流速,高速混合气体在混合段2016内流动至靠近扩压段2017的部位时会产生突变扩张,然后再进入扩压段2017内进一步混合,如此,使得气流通道201在进气方向上能够产生多处变化,使得混合气体能够快速收缩扩张,增加扰流效果,提高混合均匀性。如此,充分混合的燃气与空气能够在火排100的火孔及稳焰口2021处充分燃烧,实现更好的低氮燃烧效果。
如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合段2016包括喉管段2016a和突变段2016b,所述渐缩段2015、所述喉管段2016a、所述突变段2016b和所述扩压段13沿所述进气方向相互连通,所述喉管段2016a的截面尺寸与所述渐缩段2015的最窄截面尺寸相同,所述突变段2016b自所述喉管段2016a朝向所述扩压段2017扩张。
在本实施例中,喉管段2016a大体呈沿进气方向平直延伸的圆柱状,突变段2016b大体呈沿进气方向渐扩的圆台状,从而使得喉管段2016a的截面尺寸较小,而突变段2016b的截面尺寸较大,也即混合段2016靠近扩压段2017的部位形成有明显的突变台阶(也即突变段2016b)使得混合段2016形成朝向渐扩段突变扩张的效果。喉管段2016a沿进气方向最窄的部位,混合气体经由渐缩段2015快速收缩后进入喉管段2016a,在喉管段2016a内混合气体流速达到最大,喉管段2016a内的高速混合气体进入到突变段2016b内,在突变段2016b内快速扩张后进入扩压段2017,增加扰流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设备,该燃气设备包括火排,该火排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燃气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该燃气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燃烧器,或者具有燃烧器的燃气热水器、壁挂炉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火排,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烧头部,包括具有若干火孔的燃烧面;以及
火排本体,设有气流通道,所述燃烧头部固定于所述火排本体,所述燃烧面覆盖所述气流通道的出气口,所述火排本体与所述燃烧头部之间形成有位于所述燃烧面宽度方向两侧的稳焰腔,各所述稳焰腔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各所述稳焰腔具有与所述火孔朝向一致的稳焰口;
所述燃烧面的宽度尺寸为a,位于所述燃烧面两侧相对的两所述稳焰口的侧缘之间的宽度尺寸为b,其中,a/b的值不小于0.6,不大于0.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a/b的值为0.7。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面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所述稳焰腔;
所述燃烧面的长度为L1,位于所述燃烧面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稳焰腔的长度之和为nL2,其中,nL2/L1的值不小于5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nL2/L1的值不小于70%,不大于9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头部包括具有镂空区域的分火板,以及与所述分火板层叠设置的金属网,所述金属网覆盖所述镂空区域的部位形成所述燃烧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头部对应所述分火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限位部,位于两侧的所述限位部分别抵接于所述金属网背离所述分火板的一面的两侧边沿部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火排本体的顶部,所述燃烧头部还包括设于所述燃烧面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侧板,所述火排本体与邻近的所述侧板之间限定出沿所述燃烧面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所述稳焰腔,各所述稳焰腔的顶部设有所述稳焰口,各所述稳焰腔具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侧入口,至少部分所述稳焰腔的侧入口位于所述侧板下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火排本体包括分别对应设于两所述侧板外侧的两个侧壳,各所述侧壳设有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凸包,任意相邻两所述凸包之间形成有凹槽,各所述凸包均具有朝向邻近的所述侧板敞开的空腔,各所述凸包与邻近的所述侧板围合形成所述稳焰腔,各所述侧壳形成所述凹槽的部位与邻近的所述侧板抵接;
和/或,所述稳焰腔具有与所述稳焰口相对的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自所述侧入口朝向所述稳焰腔内延伸并向上倾斜设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包括位于所述燃烧头部下方的收缩段,所述收缩段自下而上朝向所述燃烧头部收缩。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位于所述燃烧头部下方的扩张段,所述扩张段自下而上朝向所述燃烧头部的两侧扩张,所述收缩段经由所述扩张段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入口设置于所述扩张段。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包括沿进气方向相互连通的进气口、渐缩段、混合段和扩压段,所述混合段沿所述进气方向突变扩张。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火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段包括喉管段和突变段,所述渐缩段、所述喉管段、所述突变段和所述扩压段沿所述进气方向相互连通,所述喉管段的截面尺寸与所述渐缩段的最窄截面尺寸相同,所述突变段自所述喉管段朝向所述扩压段扩张。
14.一种燃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火排。
CN202322018601.2U 2023-07-28 2023-07-28 火排和燃气设备 Active CN2202291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18601.2U CN220229168U (zh) 2023-07-28 2023-07-28 火排和燃气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18601.2U CN220229168U (zh) 2023-07-28 2023-07-28 火排和燃气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29168U true CN220229168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77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18601.2U Active CN220229168U (zh) 2023-07-28 2023-07-28 火排和燃气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291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14604B2 (ja) 多段制御を具現するガス燃焼バーナ
WO2023151159A1 (zh) 火排、燃烧器和燃气热水器
US5833449A (en) Two piece multiple inshot-type fuel burner structure
CA2421168C (en) Gas burner
CN220229168U (zh) 火排和燃气设备
WO2024045753A1 (zh) 火排、燃烧器和燃气热水器
KR100495505B1 (ko) 다단제어를 구현하는 가스연소 버너
WO2023185107A1 (zh) 一种燃烧装置和燃气热水器
CN207438583U (zh) 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1316571U (zh) 火排单体、燃烧器和热水器
CN220567244U (zh) 火排、燃烧器及热水装置
CN112665185A (zh) 火排单体、燃烧器和热水器
KR100965277B1 (ko) 공해물질 저감 및 보염 특성을 갖는 과농-희박연소 버너
JP4459112B2 (ja) バー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媒体加熱装置
JPH0740821Y2 (ja) 衝炎バーナ
CN218672171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排、燃烧器和热水器
CN213119072U (zh) 一种单体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N220229167U (zh) 火排、燃烧器和燃气设备
CN220379659U (zh) 火排、燃烧器和热水器
CN218672170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排、燃烧器和热水器
CN218672169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排、燃烧器和热水器
CN220229170U (zh) 火排和燃气设备
CN110530010B (zh) 一种全预混式热水器
CN215982541U (zh) 一种高效燃烧器稳焰结构
JPH07293830A (ja) 濃淡燃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