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21562U - 托盘箱 - Google Patents

托盘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21562U
CN220221562U CN202321504143.7U CN202321504143U CN220221562U CN 220221562 U CN220221562 U CN 220221562U CN 202321504143 U CN202321504143 U CN 202321504143U CN 220221562 U CN220221562 U CN 2202215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side wall
chassis
beams
s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0414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亮
苏继军
孙士国
倪建生
丛秀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Dalian CIMC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CIMC Transpac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Dalian CIMC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CIMC Transpac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Dalian CIMC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CIMC Transpac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0414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215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215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215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Pall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托盘箱,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底盘上的两侧壁和两端壁。其中,底盘的顶部沿周向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第一插槽和沿横向延伸的两第二插槽,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的开口向上。侧壁一一对应插置于第一插槽内,端壁一一对应插置于第二插槽内,各端壁与相邻侧壁可拆卸连接。第一插槽的外侧壁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翻边,该翻边间隔位于外侧壁的内侧,且翻边平行于外侧壁。上述托盘箱通过设置第一插槽及第二插槽而分别限制侧壁和端壁的下端向外移动,且翻边的设计加强了底盘在第一插槽处的抗弯强度。

Description

托盘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托盘箱。
背景技术
目前,装运合成橡胶的托盘箱为可拆解式结构,两根底侧梁相对设置在底盘上层的两侧,两根底端梁相对设置在底盘上层的两端,两根底侧梁和两根底端梁围成底盘上层的边框,底侧梁和底端梁具有开口向上的插槽,托盘箱位于组立状态的情况下,两个侧框插入底侧梁的插槽,两个端壁插入底端梁的插槽。由于所装橡胶块具有外胀力,装入橡胶块时还需要用设备或重物自托盘箱顶部开口将橡胶块向箱内压实,以增加装载量,所以,插槽可以阻挡侧框和端壁的底边向箱外变形。
但是,目前的托盘箱的自重和强度都不高,表面处理工艺是成本较低的电镀锌,托盘箱使用寿命较短。在运输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装货的托盘箱在堆码状态运输时,由于底盘自身的强度较弱,上层托盘箱的底盘向下弯曲变形,挤入下层托盘箱的上开口内,进一步将下层托盘箱的侧上梁撑开,由于上层托盘箱的底盘下弯变形,使上层托盘箱的侧下梁脱离底侧梁的插槽,在外胀力的作用下,上层托盘箱的侧下梁容易向外变形,而使得货物外露,托盘箱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弯强度高的托盘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托盘箱,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所述底盘上的两侧壁和两端壁;所述底盘的顶部沿周向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第一插槽和沿横向延伸的两第二插槽,所述第一插槽和所述第二插槽的开口向上,所述侧壁一一对应插置于所述第一插槽内,所述端壁一一对应插置于所述第二插槽内;各所述端壁与相邻所述侧壁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插槽的外侧壁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翻边,所述翻边间隔位于所述外侧壁的内侧,且所述翻边平行于所述外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两纵梁,所述纵梁包括主体部、由主体部向内水平延伸的支撑壁以及所述翻边,所述主体部呈U形而形成所述第一插槽;
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翻边圆弧过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包括内侧壁及连接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的连接壁,所述外侧壁的顶部向上凸伸出所述内侧壁的顶部;
所述翻边的底部向下超出所述内侧壁的顶部,且所述翻边的底部位于所述外侧壁底部的上方;
所述外侧壁的纵向两端超出所述翻边的纵向两端,且所述翻边的中心与所述外侧壁的中心所在的直线沿横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包括沿横向延伸的两横梁,所述横梁包括本体部、由本体部向内水平延伸的承托壁以及折边,所述本体部呈U形而形成所述第二插槽,所述折边贴合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
所述本体部与所述折边圆弧过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包括一倾斜设置的导向壁,使所述第二插槽的口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所述折边沿横向的尺寸小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壁沿横向的尺寸,且所述折边的中心与所述本体部的外壁的中心所在的直线沿纵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包括纵向延伸的侧上梁和侧下梁、两竖向延伸的侧立柱及侧板,所述侧上梁、所述侧下梁与两所述侧立柱依次首尾相连形成一方形框架,并连接于所述侧板的四周;
所述侧上梁、所述侧下梁的横向内侧与两所述侧立柱的横向内侧齐平,所述侧上梁的横向外侧凸伸出两所述侧立柱的横向外侧,且所述侧上梁的横向外侧不超过所述底盘的横向外侧;两所述侧立柱的横向外侧不超过相邻所述端壁的横向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的底部包括四个首尾相接的底梁;各所述底梁包括梁主体以及由所述梁主体向外水平延伸的延伸部,所述梁主体与所述延伸部围合形成一封闭的腔体,且所述梁主体的顶部和底部均水平,所述延伸部呈板状,且所述延伸部的顶部与所述梁主体的顶部齐平,所述底梁在所述延伸部的下方具有避让空间;
所述底梁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梁主体包括一倾斜设置的导向板,使所述梁主体的口径自下而上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侧壁位于相邻两所述端壁之间,所述侧壁与相邻所述端壁通过锁止件连接;
所述锁止件包括固定座、锁止杆,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侧壁纵向一端的上部;
所述锁止杆包括转轴及锁钩,所述转轴沿纵向穿设于所述固定座,所述锁钩连接于所述转轴纵向的外端,且所述锁钩与所述转轴相垂直;
所述端壁的横向两端上部开设有一锁止孔,所述锁止孔为沿竖向延伸的腰孔,所述锁钩能够穿过所述锁止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端壁还通过限位销与所述底盘连接固定;
所述端壁下部的横向两端分别开设一限位孔,所述第二插槽的外壁的横向两端分别开设有一通孔,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插槽连通,所述限位销同时穿过所述通孔及所述限位孔。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托盘箱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底盘上的两侧壁和两端壁。其中,底盘的顶部沿周向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第一插槽和沿横向延伸的两第二插槽,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的开口向上。侧壁一一对应插置于第一插槽内,端壁一一对应插置于第二插槽内,各端壁与相邻侧壁可拆卸连接。第一插槽的外侧壁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翻边,该翻边间隔位于外侧壁的内侧,且翻边平行于外侧壁。上述托盘箱通过设置第一插槽及第二插槽而分别限制侧壁和端壁的下端向外移动,且翻边的设计加强了底盘在第一插槽处的抗弯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托盘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纵梁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横梁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底梁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中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E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施例中端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底盘;11、纵梁;111、第一插槽;112、主体部;1121、内侧壁;1122、外侧壁;1123、连接壁;113、支撑壁;114、翻边;12、横梁;121、第二插槽;122、本体部;1221、立壁;1222、导向壁;1223、水平壁;123、承托壁;124、折边;13、底板;14、底梁;141、梁主体;1411、长水平板;1412、竖板;1413、短水平板;1414、导向板;142、延伸部;1421、加强板;15、支撑柱;
2、侧壁;21、侧上梁;22、侧下梁;23、侧立柱;231、连接孔;24、侧板;25、第一加强杆;
3、端壁;31、端上梁;32、端下梁;33、端立柱;331、第一壁;3311、锁止孔;332、第二壁;34、端板;35、第二加强杆;
4、限位销;
5、锁止件;51、固定座;52、锁止杆;521、转轴;522、锁钩;53、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托盘箱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托盘箱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托盘箱,用于装载货物以便于运输。
托盘箱包括底盘1以及设置于底盘1上的两侧壁2和两端壁3。其中,底盘1、两侧壁2及两端壁3围合形成有一顶部开口的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用于容纳货物。
在本实施例中,当托盘箱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托盘箱可呈多层堆叠,以便于多个托盘箱的运输。
在本实施例中,组立后的托盘箱呈长方体状。
为便于描述,现规定,以侧壁2的延伸方向为纵向,以端壁3的延伸方向为横向;并规定以朝向该容置空间的一侧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图2为本实施例中底盘1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及图2,底盘1的顶部沿周向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第一插槽111和沿横向延伸的两第二插槽121。其中,第一插槽111和第二插槽121的开口向上,且第一插槽111与第二插槽121连通。第一插槽111用于供侧壁2插置,第二插槽121用于供端壁3插置。
底盘1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两纵梁11及沿横向延伸的两横梁12。第一插槽111设置于纵梁11上,第二插槽121设置于横梁12上。
图3为本实施例中纵梁11的截面示意图。
参考图3,纵梁11包括主体部112、由主体部112向内水平延伸的支撑壁113以及翻边114。
其中,主体部112与翻边114的连接处采用圆弧过渡。
主体部112呈U形而形成第一插槽111。具体地,主体部112包括内侧壁1121、外侧壁1122及连接内侧壁1121和外侧壁1122的连接壁1123。其中,连接壁1123水平延伸,内侧壁1121与外侧壁1122分别竖立于连接壁1123的横向两端。
进一步地,外侧壁1122的顶部向上凸伸出内侧壁1121的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壁1121、外侧壁1122与连接壁1123的连接处均圆弧过渡。
支撑壁113连接于内侧壁1121的顶部,并向内水平凸伸出内侧壁1121表面。
翻边114由第一插槽111的外侧壁1122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其间隔位于外侧壁1122的内侧,且该翻边114平行于外侧壁1122。本实施例中,翻边114沿纵梁11的纵向连续地延伸。翻边114的纵向长度大于纵梁11长度的一半。
进一步地,翻边114的底部向下超出内侧壁1121的顶部,翻边114的底部位于外侧壁1122底部的上方。
图4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4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壁1122的纵向两端超出翻边114的纵向两端,且翻边114的中心与外侧壁1122的中心所在的直线沿横向延伸。
与本实施例中的纵梁11相较的现有技术通过在纵梁11外侧壁1122沿横向的内侧面上焊接两个垫板,使侧壁2下端与垫板贴靠,但是垫板对纵梁11的抗弯强度没有加强作用,而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翻边114结构,使侧壁2下端与翻边114贴靠,不仅取消了现有技术的每个纵梁11上焊接的两个垫板,而且翻边114结构增加了纵梁11的抗弯强度。
图6为本实施例中横梁12的截面示意图。
参考图6,横梁12包括本体部122、由本体部122向内水平延伸的承托壁123以及折边124。本实施例中,由于底盘1沿横向的尺寸小于底盘1沿纵向的尺寸,底盘1沿横向的抗弯强度大于底盘1沿纵向的抗弯强度,即是说,横梁12本身的抗弯强度大于纵梁11的抗弯强度。所以,在横梁12因设置折边124以加强抗弯强度后,托盘箱的堆码运输在托盘箱沿横向的方向上更加安全可靠。
其中,本体部122与折边124的连接处采用圆弧过渡。
本体部122呈U形而形成第二插槽121。具体地,本体部122包括立壁1221、一倾斜设置的导向壁1222以及连接立壁1221和导向壁1222的水平壁1223。水平壁1223水平延伸,立壁1221竖向延伸,导向壁1222自上而下逐渐朝向远离立壁1221的一侧倾斜,而使第二插槽121的口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立壁1221、导向壁1222与水平壁1223的连接处均圆弧过渡。
折边124贴合于本体部122的外侧,以加强本体部122的强度。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折边124由本体部122的立壁1221顶部向外弯折并向下延伸构成。本实施例中,折边124沿横梁12的横向连续地延伸。折边124的横向长度大于横梁12长度的一半。
参考图4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折边124沿横向的尺寸小于本体部122的外壁沿横向的尺寸,且折边124的中心与本体部122的外壁的中心所在的直线沿纵向延伸。即是说,折边124沿横向的尺寸小于立壁1221沿横向的尺寸,且折边124的中心与立壁1221的中心所在的直线沿纵向延伸。
在其他实施例中,折边124的横向两端端部可与本体部122的立壁1221的横向两端端部齐平。
进一步地,两纵梁11、两横梁12之间分别连接有多个加强梁,以分别加强两纵梁11、两横梁12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供叉车的叉齿托举。
继续参考图2,底盘1还包括底板13,用于支撑货物。此时,两纵梁11、两横梁12之间的多个加强梁能够对底板13起支撑作用。
底板13设于两纵梁11及两横梁12的顶部。具体地,底板13顶部水平延伸,其连接于两纵梁11的支撑壁113及两横梁12的承托壁123顶部。
参考图1及图2,底盘1的底部包括四个首尾相接的底梁14。其中,四个底梁14中,其中两底梁14长度较长,且沿纵向延伸,其一一对应设于两纵梁11的下方。剩余两底梁14长度较短,且沿横向延伸,其一一对应设于两横梁12的下方。
进一步地,各长底梁14与各纵梁11之间、各短底梁14与各横梁12之间分别间隔连接有多个支撑柱15。其中,任意相邻两支撑柱15之间的间隔用于与叉车等工具配合,以实现托盘箱的运输。
在本实施例中,两长底梁14、两短底梁14之间分别连接有多个加强梁,以分别加强两长底梁14、两短底梁14之间的连接强度。由于两纵梁11、两横梁12之间也分别连接有多个加强梁,以分别加强两纵梁11、两横梁12之间的连接强度,用于支撑底板13及供叉车的叉齿托举(未示出)。并且,两纵梁11、两横梁12之间的加强梁与两长底梁14、两短底梁14之间的加强梁之间还设有支撑柱15(未示出),以增强对底板13的支撑,从而加强了底盘1的强度。
图7为本实施例中底梁14的截面示意图。
参考图7,各底梁14的截面呈P形,其一体成型,且形成有一避让空间。具体地,底梁14由一块板体先水平延伸形成长水平板1411后,将其内侧向下弯折形成竖板1412,然后水平向外弯折形成短水平板1413,再向上弯折形成导向板1414,最后弯折使其水平延伸形成加强板1421,该加强板1421贴合于长水平板1411外端的底部,且其外端部与该板体最初水平延伸的部分的外端部相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底盘1的底梁14一体成型,减少了每个底盘的底梁的零件数,并自带用于托盘箱堆码的导向板1414,取消了附加在底梁14上的堆码用导向板,并取消了零件之间的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各底梁14包括梁主体141以及由梁主体141向外水平延伸的延伸部142。其中,梁主体141与延伸部142围合形成一封闭的腔体。此时,避让空间位于延伸部142的下方且位于梁主体141的外侧。
其中,梁主体141由部分长水平板1411、竖板1412、短水平板1413以及导向板1414围合形成一管状结构,并使得梁主体141的顶部和底部均水平。
进一步地,导向板1414自下而上逐渐向外倾斜设置,而使梁主体141的口径自下而上逐渐增大,与现有技术的方管相比,本实施例中增大了梁主体141的横截面,进而增强了底梁14的抗弯强度。由于底盘1沿横向的尺寸小于底盘1沿纵向的尺寸,底盘1沿横向的抗弯强度大于底盘1沿纵向的抗弯强度,即是说,短底梁14本身的抗弯强度大于长底梁14的抗弯强度。所以,在短底梁14及长底梁14的抗弯强度得到加强后,托盘箱的堆码运输在托盘箱沿横向及沿纵向的方向上更加安全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42由长水平板1411的剩余部分及加强板1421形成,由于长水平板1411与加强板1421相贴合而使得延伸部142呈板状,且延伸部142的顶部与梁主体141的顶部齐平。
在本实施例中,当多个托盘箱呈多层堆叠时,即位于上层的托盘箱的底盘1搭接在位于下层的托盘箱的顶部。此时,位于上层的托盘箱的底盘1的避让空间用于容置位于下层的托盘箱的侧壁2、端壁3的顶部。具体地,位于上层的托盘箱底梁14的延伸部142搭接于位于下层的托盘箱的侧壁2、端壁3的顶部,位于上层的托盘箱底梁14的梁主体141嵌入位于下层的托盘箱的容置空间内,使得位于上层托盘箱的梁主体141的导向板1414与下层托盘箱的侧壁2、端壁3的内侧抵接,而能够限制位于上层的托盘箱沿横向或纵向移动,以实现组立状态托盘箱的堆码限位。同时,由于底梁14的导向板1414为自下而上向外倾斜设置,而便于组立的托盘箱的堆码导向。
继续参考图1,两侧壁2沿纵向延伸,且一一对应插置于第一插槽111内。此时,第一插槽111的内侧壁1121与翻边114之间的横向距离大于侧壁2下端沿横向的尺寸,并与侧壁2下端的厚度相适配,而使侧壁2能够插置于第一插槽111内。本实施例利用第一插槽111和翻边114可对侧壁2进行限位,即第一插槽111的内侧壁1121与翻边114可限制侧壁2下端沿横向的移动;同时采用该方式便于侧壁2的安装和拆卸。
并且,由于第一插槽111的外侧壁1122的顶部向上凸伸出其内侧壁1121的顶部,同时翻边114的底部向下超出内侧壁1121的顶部,且翻边114的底部位于外侧壁1122的底部的上方,一方面可以使侧壁2向外倾斜时立住不倒,并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倾斜角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侧壁2与翻边114的搭接量,在底盘1受到货物压力向下弯曲变形的情况下,侧壁2下端受外胀力也不易从第一插槽111中脱出。并且,外侧壁1122的顶部向上凸伸出其内侧壁1121的顶部,还可以进一步增加托盘箱沿纵向的方向上的抗弯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侧壁2沿纵向的尺寸小于第一插槽111的外侧壁1122沿纵向的尺寸,侧壁2沿纵向的尺寸与第一插槽111的内侧壁1121沿纵向的尺寸大致一致。即是说,外侧壁1122的纵向两端超出侧壁2的纵向两端,以露出第二插槽121,且侧壁2的中心与外侧壁1122的中心所在的直线沿横向延伸。
图8为本实施例中侧壁2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及图8,侧壁2包括纵向延伸的侧上梁21和侧下梁22、两竖向延伸的侧立柱23及侧板24。
其中,侧上梁21、侧下梁22与两侧立柱23依次首尾相连形成一方形框架,并连接于侧板24的四周。
在本实施例中,侧上梁21、侧下梁22的横向内侧与两侧立柱23的横向内侧齐平,侧上梁21的横向外侧凸伸出两侧立柱23的横向外侧,且侧上梁21的横向外侧不超过底盘1的横向外侧。
由于现有技术的侧立柱23与侧上梁21的横向外侧是平齐的,侧上梁21的横向尺寸较小,抗弯强度低,本实施例的侧上梁21的横向外侧凸出侧立柱23的横向外侧,增大了侧上梁21的横向尺寸,从而增强了其抗弯强度,使得其在货物外胀力的作用下,侧上梁21向外弯曲变形的变形量减小。在装货后的托盘箱堆码的情况下,下层托盘箱的侧上梁21对上层托盘箱的底盘1的底梁14能提供更好地支撑,即使上层托盘箱的底盘1的底梁14的中部有局部失去下层托盘箱的侧上梁21的支撑而悬空(由于下层托盘箱的侧上梁21的中部外胀变形最大,可能局部失去对上层托盘箱的底梁14的支撑),悬空的长度也较小。由于纵梁11的抗弯强度和底梁14的抗弯强度都得到加强,而加强了底盘1的抗弯强度,在上层托盘箱的底盘1悬空长度较小的情况下,得到加强的上层托盘箱的底盘1的延伸部142能够不挤入下层托盘箱的上开口内,且上层托盘箱的侧下梁22也不会脱离第一插槽111,进而保证载货托盘箱堆码运输的安全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侧下梁22的横向外侧可与两侧立柱23的横向外侧平齐。由于现有技术中底盘1的纵梁11的抗弯强度较低,侧下梁22的强度足够,故没有必要增加侧下梁22的厚度(横向尺寸)而减小翻边114与外侧壁1122之间的最大距离。此时,翻边114与外侧壁1122是间隔设置的,这样也可以增加纵梁11的抗弯强度。并且,在侧壁2的下端安装于第一插槽111内的状态下,侧下梁22的沿横向外侧面贴靠翻边114沿横向的内侧面。
在其他实施中,可以根据需要减小侧下梁22的厚度,而使得侧立柱23的横向外侧与侧下梁22的横向外侧不平齐,侧立柱23的横向外侧向外凸出侧下梁22的横向外侧。此时需适应性地增加翻边114与外侧壁1122之间的最大距离,即,增加翻边114与外侧壁1122之间的间隔距离,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纵梁11的抗弯强度。
侧板24贴设于侧上梁21、侧下梁22、两侧立柱23沿横向的内侧面。
进一步地,侧上梁21与侧下梁22之间还沿纵向间隔连接有多个第一加强杆25,且各第一加强杆25位于侧板24的外侧,用于加强整个侧壁2的强度。
继续参考图1,两端壁3横向延伸,其一一对应插置于第二插槽121内。此时,第二插槽121的立壁1221与导向壁1222之间的最小纵向距离大于端壁3下端沿纵向的尺寸,并与端壁3下端的沿纵向的尺寸相适配,而使端壁3能够插置于第二插槽121内。本实施例利用第二插槽121可对端壁3进行限位,即第二插槽121的立壁1221与导向壁1222可限制端壁3下端沿纵向的移动;同时采用该方式便于端壁3的安装和拆卸。
并且,由于导向壁1222自下而上朝向靠近立壁1221的一侧倾斜,此时第二插槽121的顶部开口沿纵向的尺寸大于端壁3下端的沿纵向的尺寸,并与端壁3下端的沿纵向的尺寸相适配,且导向壁1222的倾斜角度与端壁3安装时向外倾斜的角度相适配,以使端壁3可以倾斜插入第二插槽121,并可以倾斜立住而不倒。即是说,本实施例中,端壁3安装时,先将端壁3的上端沿纵向向外倾斜,然后将端壁3的下端斜插入第二插槽121,再将端壁3立直。
在本实施例中,端壁3沿横向的尺寸与第二插槽121的立壁1221沿横向的尺寸相匹配,并且,端壁3沿横向的两端面与对应的纵梁11的外侧壁1122之间具有间隔。
参考图4及图5,进一步地,各端壁3还通过限位销4与底盘1连接固定,以加强端壁3与底盘1的连接强度,进而加强整个托盘箱的稳固性;同时限位销4能够限制端壁3向上移动。具体地,端壁3下部的横向两端分别开设有一限位孔,第二插槽121的外壁的横向两端分别开设有一通孔,即是说,立壁1221的横向两端对应开设有一通孔,且通孔与第二插槽121连通,在端壁3从倾斜状态到立直的过程中,将限位销4同时穿过通孔及限位孔,以连接固定端壁3和横梁12。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销4的截面呈圆形,其包括一限位部及一插接部,且限位部沿周向向外凸伸出插接部。并且,通孔的内径小于限位部的外径,而防止限位部通过通孔;通孔及限位孔的内径与插接部的外径相适配。当限位销4连接于端壁3及立壁1221时,限位部贴合于立壁1221的纵向外侧,并通过焊接将限位部与立壁1221固定连接,插接部同时穿过通孔及限位孔。
并且,由于折边124沿横向的尺寸小于本体部122的外壁(立壁1221)沿横向的尺寸,此时,通孔开设于立壁1221外侧没有折边124的位置,限位销4连接于立壁1221外侧没有折边124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销4固定后,其限位部沿纵向的尺寸不小于折边124沿纵向的尺寸。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折边124沿横向的尺寸与立壁1221沿横向的尺寸相一致时,此时折边124对应通孔处开设有开孔,开孔的内径大于限位部的外径,而便于限位部与立壁1221的焊接。
继续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两端壁3分列于侧壁2的两端,即是说,侧壁2位于相邻两端壁3之间,且侧壁2的纵向两端分别与端壁3的纵向内侧贴合。此时,由于外侧壁1122的纵向两端超出翻边114的纵向两端,且翻边114的纵向端部与外侧壁1122的纵向端部之间的纵向尺寸的设置需保证在端壁3的安装过程中,翻边114的纵向端部不会抵住端壁3的纵向内侧以妨碍端壁3的安装,而便于端壁3的安装。
图9为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1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8中E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图9及图10,进一步地,端壁3与相邻侧壁2通过锁止件5进行可拆卸连接。具体地,锁止件5包括固定座51、锁止杆52。其中,固定座51固定于侧壁2纵向一端的上部。锁止杆52包括转轴521及锁钩522,转轴521沿纵向穿设于固定座51,且能相对于固定座51移动和转动。锁钩522连接于转轴521纵向的外端,即靠近端壁3的一侧,且锁钩522与转轴521相垂直,即是说,锁钩522的轴线与转轴521的轴线相垂直。此时,端壁3的横向两端上部开设有一锁止孔3311,侧立柱23上部开设有一连接孔231,锁止孔3311及连接孔231均为竖向延伸的腰孔,且锁止孔3311及连接孔231沿竖向的尺寸大于锁钩522沿其轴向的尺寸,以便于锁钩522能够同时穿过连接孔231及锁止孔3311。
参考图11,锁止件5还包括与锁止杆52连接的把手53,以便于锁止杆52的移动和转动。把手53呈U字形,其两端分别连接于转轴521上,且其两端分别位于固定座51沿纵向的两端,可防止锁止杆52在移动过程中从固定座51上脱落,起到限位作用。
上述锁止件5的作用方式为:当端壁3及侧壁2分别插置于对应的第二插槽121、第一插槽111内时,通过向上转动把手53以带动转轴521及锁钩522转动,使锁钩522处于竖向延伸的状态。再通过沿纵向向外移动把手53以带动转轴521及锁钩522移动,使锁钩522同时穿过连接孔231及锁止孔3311。然后向下转动把手53带动锁钩522旋转,使锁钩522处于横向延伸状态,即可实现端壁3与相邻侧壁2的锁止连接。
图12为本实施例中端壁3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及图12,端壁3包括横向延伸的端上梁31和端下梁32、两竖向延伸的端立柱33及端板34。
其中,端上梁31、端下梁32与两端立柱33依次首尾相连形成一方形框架,并连接于端板34的四周。
由于端上梁31的长度小于侧上梁21的长度,端上梁31的抗弯强度大于侧上梁21的抗弯强度。故在本实施例中,端上梁31沿纵向的外侧面与端下梁32沿纵向的外侧面齐平即可。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端上梁31的沿纵向的尺寸以增加强度,只要端上梁31沿纵向的外侧面不超出限位销4的限位部沿纵向的外端面即可,即,只要端上梁31不超出托盘箱底盘1的外轮廓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端立柱33的截面呈L型,其包括横向延伸的第一壁331及纵向延伸的第二壁332。
第一壁331下端沿纵向的外侧面贴设于端下梁32沿纵向的内侧面。此时,锁止孔3311位于第一壁331上。
两第二壁332之间的最大距离即为端壁3的下端沿横向两端外侧面之间的尺寸,该外宽尺寸小于第二插槽121沿横向的尺寸,以使端壁3的下端能够插入第二插槽121内。并且,在端壁3的下端插入第二插槽121内的状态下,第二壁332位于纵梁11的外侧壁1122沿横向的内侧,第二壁332与纵梁11的外侧壁1122之间平行并具有安装间隙。
并且,第二壁332沿横向的内侧面贴设于侧立柱23沿横向的外侧面。
进一步地,端上梁31与端下梁32之间还连接有第二加强杆35,且第二加强杆35位于端板34的外侧,用于加强整个端壁3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壁332沿横向的外侧面与纵梁11的外侧壁1122沿横向的外侧面之间有间隔,由于侧立柱23沿横向的外侧面贴靠第二壁332沿横向的内侧面,故侧立柱23沿横向的外侧面与纵梁11的外侧壁1122沿横向的外侧面之间有间隔,此间隔为第二壁332沿横向的尺寸、纵梁11的外侧壁1122沿横向的尺寸与第二壁332和纵梁11的外侧壁1122之间的安装间隙三者之和。此时,只要侧上梁21沿横向的外侧面凸出侧立柱23沿横向的外侧面的量不超过侧立柱23沿横向的外侧面与纵梁11的外侧壁1122沿横向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侧上梁21沿横向的外侧面就不会超出底盘1的横向外侧。
端板34贴设于端上梁31、端下梁32及两端立柱33沿纵向的内侧面。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首先,通过设置第一插槽及第二插槽而分别限制侧壁和端壁的下端向外移动,且翻边的设计加强了底盘在第一插槽处的抗弯强度,即加强了纵梁的抗弯强度。
进一步地,在第二插槽的立壁外侧设置折边,加强了横梁的抗弯强度。
进一步地,底盘底部的四个底梁的截面呈封闭的腔体状,且构成底梁的梁主体的口径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即增大了梁主体的横截面,进而增强了底梁的抗弯强度。由于底盘的纵梁、横梁及底梁的抗弯强度均增强,进而增强了底盘的强度,增加了托盘箱的堆码运输的安全可靠性。
其次,在侧壁中,侧上梁、侧下梁的横向内侧与两侧立柱的横向内侧齐平,侧上梁沿横向的外侧面凸出侧立柱的横向外侧,增大了侧上梁的横向尺寸,从而增强了其抗弯强度,使得其在货物外胀力的作用下,侧上梁向外弯曲变形的变形量减小。
再者,端壁与底盘还通过限位销连接固定,以加强端壁与底盘的连接强度,进而加强整个托盘箱的稳固性;同时限位销能够限制端壁向上移动。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托盘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所述底盘上的两侧壁和两端壁;所述底盘的顶部沿周向设有沿纵向延伸的两第一插槽和沿横向延伸的两第二插槽,所述第一插槽和所述第二插槽的开口向上,所述侧壁一一对应插置于所述第一插槽内,所述端壁一一对应插置于所述第二插槽内;各所述端壁与相邻所述侧壁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插槽的外侧壁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翻边,所述翻边间隔位于所述外侧壁的内侧,且所述翻边平行于所述外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沿纵向延伸的两纵梁,所述纵梁包括主体部、由主体部向内水平延伸的支撑壁以及所述翻边,所述主体部呈U形而形成所述第一插槽;
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翻边圆弧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内侧壁及连接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的连接壁,所述外侧壁的顶部向上凸伸出所述内侧壁的顶部;
所述翻边的底部向下超出所述内侧壁的顶部,且所述翻边的底部位于所述外侧壁底部的上方;
所述外侧壁的纵向两端超出所述翻边的纵向两端,且所述翻边的中心与所述外侧壁的中心所在的直线沿横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沿横向延伸的两横梁,所述横梁包括本体部、由本体部向内水平延伸的承托壁以及折边,所述本体部呈U形而形成所述第二插槽,所述折边贴合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
所述本体部与所述折边圆弧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包括一倾斜设置的导向壁,使所述第二插槽的口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所述折边沿横向的尺寸小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壁沿横向的尺寸,且所述折边的中心与所述本体部的外壁的中心所在的直线沿纵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纵向延伸的侧上梁和侧下梁、两竖向延伸的侧立柱及侧板,所述侧上梁、所述侧下梁与两所述侧立柱依次首尾相连形成一方形框架,并连接于所述侧板的四周;
所述侧上梁、所述侧下梁的横向内侧与两所述侧立柱的横向内侧齐平,所述侧上梁的横向外侧凸伸出两所述侧立柱的横向外侧,且所述侧上梁的横向外侧不超过所述底盘的横向外侧;两所述侧立柱的横向外侧不超过相邻所述端壁的横向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底部包括四个首尾相接的底梁;各所述底梁包括梁主体以及由所述梁主体向外水平延伸的延伸部,所述梁主体与所述延伸部围合形成一封闭的腔体,且所述梁主体的顶部和底部均水平,所述延伸部呈板状,且所述延伸部的顶部与所述梁主体的顶部齐平,所述底梁在所述延伸部的下方具有避让空间;
所述底梁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托盘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主体包括一倾斜设置的导向板,使所述梁主体的口径自下而上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侧壁位于相邻两所述端壁之间,所述侧壁与相邻所述端壁通过锁止件连接;
所述锁止件包括固定座、锁止杆,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侧壁纵向一端的上部;
所述锁止杆包括转轴及锁钩,所述转轴沿纵向穿设于所述固定座,所述锁钩连接于所述转轴纵向的外端,且所述锁钩与所述转轴相垂直;
所述端壁的横向两端上部开设有一锁止孔,所述锁止孔为沿竖向延伸的腰孔,所述锁钩能够穿过所述锁止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端壁还通过限位销与所述底盘连接固定;
所述端壁下部的横向两端分别开设一限位孔,所述第二插槽的外壁的横向两端分别开设有一通孔,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插槽连通,所述限位销同时穿过所述通孔及所述限位孔。
CN202321504143.7U 2023-06-13 2023-06-13 托盘箱 Active CN2202215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4143.7U CN220221562U (zh) 2023-06-13 2023-06-13 托盘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4143.7U CN220221562U (zh) 2023-06-13 2023-06-13 托盘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21562U true CN220221562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71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04143.7U Active CN220221562U (zh) 2023-06-13 2023-06-13 托盘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215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29175B2 (en)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concentrated mass loads by container
US11618488B2 (en) Foldable container and apparatus for folding and unfolding the same
KR102003092B1 (ko) 통합된 화물 운송을 위한 접이식 컨테이너 및 접기 위한 관련 방법
CN102209669B (zh) 可折叠容器
EP1870348A1 (en) Transportation frame for oversize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the frame onto the container
US20050220543A1 (en) Roll on/roll off ramp-deck transport platform
EP3446998B1 (en) Foldable container
WO2011011530A2 (en) Fifty three foot universal stackable container
CN201385824Y (zh) 一种托盘箱
CN220221562U (zh) 托盘箱
US11952206B2 (en) Folding container
CN111646029B (zh) 组合集装箱
US7850139B2 (en) Transportation frame for oversize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the frame onto the container
CN218859212U (zh) 一种可折叠的运输架
WO2007129986A1 (en) Collapsible container
KR101993713B1 (ko) 접이식 모듈화 부스
WO2023033678A1 (ru)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ки стальных рулонов
RU2761314C1 (ru) Крупнотоннажный сборно-разборный контейнер
KR200336018Y1 (ko) 자동차 부품용 접철식 파렛트
RU2759066C1 (ru) Крупнотоннажный контейнер
CN215400721U (zh) 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4870337A (zh) 符合iso标准的集装箱
JP7211598B2 (ja) 組み立て式アルミニウムパレット用の積載された貨物の支持装置
CN220283453U (zh) 一种用于铝棒整体自动装卸的举升装置
CA2717418A1 (en) Collapsible intermodal flatbed and method of us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