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9349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9349U
CN220209349U CN202321550737.1U CN202321550737U CN220209349U CN 220209349 U CN220209349 U CN 220209349U CN 202321550737 U CN202321550737 U CN 202321550737U CN 220209349 U CN220209349 U CN 2202093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arm
terminals
base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507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常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5073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93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93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93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具有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边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相互垂直,绝缘本体还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多个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弹臂及连接弹臂的抵接臂,抵接臂具有接触部,多个导电端子包括设于第一区域的多个第一端子和设于第二区域的多个第二端子,从俯视角度观察,第一端子的弹臂沿与第一侧边平行或垂直的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端子的弹臂沿与第一侧边成倾斜角度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于上下方向,从而使得第二端子密集化,改善高频。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改善高频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和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区域和一第二区域,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边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互垂直;多个导电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弹臂,所述弹臂具有一接触部,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多个第一端子和设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多个第二端子,从俯视角度观察,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弹臂沿与所述第一侧边平行或垂直的一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在第一方向上呈多排设置,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弹臂沿与所述第二侧边平行的一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在第二方向上呈多排设置。
然而,在所述绝缘本体的空间有限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排布方式如上所述的情况下,所述绝缘本体所能容纳的导电端子较少,无法达到既要满足当前市面上对电连接器越来越高的高频要求、又要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小型化、密集化。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通过将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弹臂沿与所述第一侧边成倾斜角度的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改变所述第二端子的排布方式,从而使得第二端子密集化,改善高频。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沿一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区域和至少一第二区域,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边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互垂直;多个导电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弹臂及连接所述弹臂的一抵接臂,所述抵接臂具有一接触部,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多个第一端子和设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多个第二端子,从俯视角度观察,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弹臂沿与所述第一侧边平行或垂直的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弹臂沿与所述第一侧边成倾斜角度的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多个收容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多个所述弹臂向上显露出所述上表面,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焊接部,多个所述焊接部向下显露出所述下表面,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向下凸伸出所述下表面的多个限位凸块,每一所述收容孔配置有两个所述限位凸块,两个所述限位凸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对应的所述收容孔的相对两侧并相互正对设置,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焊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抱臂,两个所述抱臂共同夹持一锡球,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的两个所述抱臂沿一第三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两个所述限位凸块用以限制所述锡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移,从仰视角度观察,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的两个所述抱臂与对应的同一个所述限位凸块之间的最短距离不相等。
进一步,从仰视角度观察,每一所述第一端子的两个所述抱臂与对应的两个所述限位凸块中的任一个均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一端子的两个所述抱臂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对称设置。
进一步,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单端信号端子,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包括接地端子和差分信号端子。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均具有一基部、贯穿所述基部的一通孔及贯穿所述弹臂的一通槽,所述基部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下方且连接所述弹臂,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基部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基部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弹臂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弹臂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
进一步,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连接所述弹臂一端的一基部及贯穿所述基部的一通孔,所述基部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中,所述通孔具有一宽部和一窄部,所述宽部向上与所述窄部连通,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宽部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宽部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
进一步,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还具有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一基部,定义所述基部具有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一宽度方向,所述弹臂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弹臂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一第一弹性臂和一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形成一通槽,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一端连接所述抵接臂,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端连接所述抵接臂,所述第一弹性臂远离所述抵接臂的另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弹性臂远离所述抵接臂的另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定义所述基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一第一中心线,所述接触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一第二中心线,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所述基部为上下延伸的平板结构,所述通槽延伸至所述基部的上端,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抵接臂连接处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抵接臂连接处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弹臂包括相互连接的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述抵接臂,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基部,所述通槽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上延伸,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抵接臂均相对于所述第二中心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所述基部下方的一焊接部,定义所述焊接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一第三中心线,所述第三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中心线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同一侧。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在对应所述第一区域设有自所述上表面凸伸的多个第一支撑柱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区域设有自所述上表面凸伸的多个第二支撑柱,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呈多排设置,相邻两排所述第二端子错位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齐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子之间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定义一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每一所述第二支撑柱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定义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具有一第二中心线,所述第二中心线不经过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柱,从俯视角度观察,所述抵接臂自所述弹臂朝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延伸形成,两个所述第一侧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彼此靠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弹臂沿与所述第一侧边成倾斜角度的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从而改变所述第二端子的排布方式,可以使得所述第二区域内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更加密集化,即所述绝缘本体在相同的面积内可以容纳更多的所述导电端子,进而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的高频性能,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弹臂沿与所述第一侧边平行或垂直的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即相当于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排布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所述第一端子的排布方式未做改变,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在满足高频需求的同时,方便所述第一端子组装进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第一区域,降低制造所述电连接器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上下翻转180°且仅显示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有导电端子与锡球设于绝缘本体的仰视图;
图5为图1所有导电端子与锡球设于绝缘本体的俯视图;
图6为图5沿A-A方向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5沿B-B方向剖切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图1电连接器中第二端子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的主视图;
图10为图8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电连接器中第一端子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和特征,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于与一芯片模块(未图示)电性连接,并与一电路板(未图示)导接。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导电端子2以及对应被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夹持的多个锡球3,所述导电端子2通过所述锡球3焊接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
如图1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均由一金属板材冲压成型,包括一基部21、位于所述基部21下方的一焊接部22、连接所述基部21和所述焊接部22的一连接部23、自所述基部21的一端向上延伸的一弹臂24、自所述弹臂24继续延伸形成的一抵接臂25、贯穿所述弹臂24的一通槽26、贯穿所述基部21的一通孔27及多个凸起,所述通槽26位于所述通孔27的上方并与所述通孔27间隔设置,所述抵接臂25具有一接触部251和一加宽部252,所述接触部251位于所述基部21的上方,所述加宽部252连接所述接触部251和所述弹臂24,并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2521,所述通孔27具有一宽部271和一窄部272,所述宽部271位于所述窄部272的下方并与所述窄部272连通(参照图8和图11)。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由塑胶材料制成,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边11和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边12,以及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一上表面13和一下表面14,所述第一侧边11与所述第二侧边12相互垂直,定义与所述第一侧边11平行的方向为第一方向D1,与所述第二侧边12平行的方向为第二方向D2,所述第一方向D1和所述第二方向D2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上表面13和所述下表面14的多个收容孔15,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15,所述基部21收容于对应的所述收容孔15,且通过所述凸起定位于对应的所述收容孔15,所述弹臂24部分向上显露出所述上表面13,所述焊接部22向下显露出所述下表面14(参照图6和图7)。
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第一区域R1和一第二区域R2,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区域R1的多个第一端子2a和设于所述第二区域R2的多个第二端子2b,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a包括用以传输低速信号的多个单端信号端子,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b包括多个接地端子2G和多个差分信号对,每一个所述差分信号对包括两个差分信号端子2S,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用以传输高速差分信号,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G用以屏蔽所述差分信号对,为便于观察所述第二端子2b的排布情况,本实施例的说明书附图仅显示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及其周围与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相邻的八个所述接地端子2G作为示意。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区域R1和所述第二区域R2位于两个所述第一侧边11与两个所述第二侧边12围设的一框型区域内,两个所述第一侧边11和两个所述第二侧边12所围设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区域R1和所述第二区域R2的面积并非现实中所述连接器的真实比例,在现实情况中,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两个所述第一侧边11和两个所述第二侧边12所围设的面积要远远大于第一区域R1和所述第二区域R2的面积,本实施例的说明书附图仅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做的简单示意图,在其他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区域R1和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区域R2。
如图5所示,从俯视角度观察,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弹臂24沿与所述第一侧边11平行的所述第一方向D1延伸,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弹臂24沿与所述第一侧边11成倾斜角度的所述第二方向D2延伸,定义一第三方向D3和一第四方向D4,所述第三方向D3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D2和所述上下方向,所述第四方向D4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D1和所述上下方向,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a沿所述第一方向D1呈多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b沿所述第二方向D2呈多排设置。在其他实施例,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弹臂24可以沿与所述第一侧边11垂直的一第一方向D1延伸。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自所述上表面13向上延伸的多个支撑柱16和自所述下表面14向下延伸的多个限位凸块17,所述支撑柱16用以向上支撑所述芯片模块,多个所述限位凸块17用以限位多个所述锡球3。多个所述支撑柱16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161和多个第二支撑柱162,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161设于所述第一区域R1并自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上表面13向上凸伸,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162设于所述第二区域R2并自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上表面13向上凸伸,所述第二区域R2内相邻的两排所述第二端子2b错位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对齐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子2b之间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162,每一所述第二支撑柱162在所述第三方向D3上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M1,从俯视角度观察,所述抵接臂25自所述弹臂24朝所述第二方向D2的一侧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支撑柱162的两个所述第一侧面M1沿所述第二方向D2的另一侧彼此靠拢。
如图2和图4所示,每一所述收容孔15配置有两个所述限位凸块17,两个所述限位凸块17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位于对应的所述收容孔15的相对两侧并相互正对设置,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抱臂221,两个所述抱臂221共同夹持一个所述锡球3。
如图4所示,每一所述第二端子2b的两个所述抱臂221沿所述第三方向D3相对设置,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a的两个所述抱臂221沿所述第四方向D4相对设置,两个所述限位凸块17用以限制所述锡球3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位移,从仰视角度观察,每一所述第二端子2b的两个所述抱臂221与对应的同一个所述限位凸块17之间的最短距离不相等,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a的两个所述抱臂221与对应的同一个所述限位凸块17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a的两个所述抱臂221与两个所述限位凸块17中的任一个均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a的两个所述抱臂221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D1对称设置。
下文描述所述第一端子2a和所述第二端子2b的具体结构时,均以所述导电端子2本身的延伸方向为参照来定义所述导电端子2的各个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定义有上下方向(Z轴)、左右方向(X轴)、前后方向(Y轴),所述导电端子2的上下方向与所述电连接器100中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下方向一致。
如8和图11所示,分别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所述第一端子2a和所述第二端子2b的立体图。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基部21和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基部21均为上下延伸的平板结构,描述所述第一端子2a的具体结构时,将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基部21的宽度的延伸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基部21的长度的延伸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基部21的厚度延伸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同理,在描述所述第二端子2b的具体结构时,将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基部21的宽度的延伸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基部21的长度的延伸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基部21的厚度延伸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如此,所述基部21的两个板面前后相对设置,所述通孔27前后贯穿所述基部21,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基部21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基部21的最大宽度,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宽部271和所述窄部272的形状与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宽部271和所述窄部272的形状不同,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宽部271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宽部271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
如图8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a和所述第二端子2b在对应所述基部21的左右两侧均各设有两个所述凸起,定义对应位于所述窄部272两侧的所述凸起为第一凸起28,位于所述宽部271两侧的所述凸起为第二凸起29,所述第一凸起28与所述第二凸起29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凸起28与所述第二凸起29定位所述导电端子2于对应的所述收容孔15(参照图6和图7)。在其他实施例,所述基部21的左右两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各设置超过两个的所述凸起,在这里不限定所述凸起的具体数量。
如图9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基部21和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基部21均具有两个第一分支211和两个第二分支212、两个凹部213、两个倾斜面214和一第一凸包215,两个所述第一分支211形成在所述窄部272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第二分支212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分支212对应所述宽部271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二分支212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分支211,两个所述第二分支212与所述连接部23连接,位于所述宽部271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分支21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一分支21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二分之一,位于所述宽部271下方的所述第二分支21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一分支21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二分之一,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一分支211位于所述第二分支212的上方,即所述基部21在上下方向上靠近所述弹臂24的部分的金属板材的材料较多,从而确保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基部21靠近所述弹臂24的部分具有较高的强度,为所述弹臂24提供力量支撑,将所述宽部271设置于在上下方向上较所述窄部272更靠近所述连接部23,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分支21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分支211的宽度,且将所述第二分支212的宽度设置成不大于所述第一分支211的宽度的二分之一,使得所述基部21靠近所述连接部23的部位具有更好的柔性。
如图9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a和所述第二端子2b的两个所述凹部213均位于对应所述宽部271的左右两侧并自对应所述宽部271的左右两侧向外凹设形成,两个所述凹部213与两个所述第二凸起29在左右方向上对应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分支212各个部位的刚度保持整体一致,所述第一端子2a和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宽部271均形成于对应所述宽部271的顶部,所述第一端子2a的两个所述倾斜面214位于所述窄部272底部的左右两侧且两者由下至上相向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端子2b的两个所述倾斜面214形成于对应的所述宽部271的顶部,位于所述窄部272的左右两侧且两者由上至下相向倾斜延伸形成。
如图9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基部21和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基部21还分别包括一连料部218,所述连料部218用以与端子料带连接,所述连料部218位于对应的所述基部21的左右一侧,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连料部218向上延伸至所述基部21的顶端。
如图9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a和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第一凸包215均相对于对应的所述宽部271的底部向上凸设形成,所述连接部23在对应所述第一凸包215的下方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分支212,所述宽部271的底部大致呈一条直线结构,所述第一凸包215将所述宽部271的底部分隔成左右两个部分,所述第一凸包215相较于所述直线向上鼓起,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在形成所述通孔27的冲压过程中形成凹凸配合,在冲压装置震动及冲子高速运动的时候,防止在此产生的强对流中端子跳穴。由于所述第二分支212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较小,所述连接部23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也较小(如上述背景技术当中所提及的原因),因此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凸包215于上述位置不仅能起到防跳穴的作用,还能够加强所述基部21连接所述连接部23的部位的强度。
如图9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弹臂24在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弹臂24在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所述第一端子2a和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弹臂24均包括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一第一弹性臂241和一第二弹性臂242,所述第一弹性臂241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42之间形成所述通槽26,所述第一弹性臂24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42均与对应的所述抵接臂25和对应的所述基部21连接。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第一弹性臂241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42关于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抵接臂25自身左右对称设置。
如图9所示,针对所述第二端子2b而言,所述基部2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一第一中心线L1,所述接触部25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一第二中心线L2,所述焊接部22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一第三中心线L3,沿左右方向,所述第二中心线L2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线L1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臂241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线L1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第二中心线L2不经过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柱162(参照图5)。
如图8和图9所示,针对所述第二端子2b而言,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基部21还包括两个第一弧面216和一第二凸包217,针对所述第二端子2b而言,两个所述第一弧面216均向上拱起,所述第二凸包217具有向下拱起的一第二弧面2171,两个所述第一弧面216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凸包217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第二弧面2171连接,使得所述窄部272的顶部结构大致呈波浪形,从而避免跳穴的现象产生。所述第二凸包217相对于所述窄部272的顶部向下凸设形成,所述第一凸包215与所述第二凸包217上下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中心线L2沿上下方向经过所述第一凸包215和所述第二凸包217,即所述第一凸包215与所述第二凸包217在左右方向上靠的较近,方便断料。
如图8和图9所示,针对所述第二端子2b而言,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第一弹性臂24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42两者的部分自下往上相互靠拢倾斜延伸,使得所述通槽26的上半部分大致呈三角形结构,在其他实施例,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第一弹性臂24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42两者可以仅设置为其中一者的一部分向另一者自下往上靠拢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弹性臂24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42也可以设置为两者整体自下往上相互靠拢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弹性臂241远离所述抵接臂25的一端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弹性臂242远离所述抵接臂25的一端的最大宽度,所述第一弹性臂241与所述抵接臂25连接处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弹性臂242与所述抵接臂25连接处的宽度。
如图8和图9所示,针对所述第二端子2b而言,从上下方面划分所述弹臂24的结构,所述弹臂24包括相互连接的一第一部分243和一第二部分244,所述第一部分243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部分244的上方,所述第一部分243连接对应的所述抵接臂25,所述第二部分244连接对应的所述基部21,所述通槽26在所述第一部分243与所述第二部分244上延伸,即所述弹臂24靠近所述抵接臂25的部分为所述第一部分243,且所述第一部分243与所述抵接臂25均相对于所述第二中心线L2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弹臂24靠近所述基部21的部分为所述第二部分244。
如图9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a的两个所述侧面2521均为弧形状且两者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子2a的两个所述侧面2521自下往上相互靠拢延伸,所述第二端子2b的两个所述侧面2521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平行,如此,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加宽部252的面积较大,所述第二区域R2内的八个所述接地端子2G屏蔽两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S的效果会更好(参见图5),以此降低相邻差分信号对之间的串扰,从而改善高频。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所述第二端子2b的所述弹臂24沿与所述第一侧边11成倾斜角度的所述第二方向D2延伸,从而改变所述第二端子2b的排布方式,可以使得所述第二区域R2内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b更加密集化,即所述绝缘本体1在相同的面积内可以容纳更多的所述导电端子2,进而提高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高频性能,所述第一端子2a的所述弹臂24沿与所述第一侧边11平行或垂直的所述第一方向D1延伸,即相当于所述第一端子2a在所述第一区域R1内的排布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所述第一端子2a的排布方式未做改变,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在满足高频需求的同时,方便所述第一端子2a组装进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第一区域R1,降低制造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生产成本。
2、通过在所述基部21上设置所述通孔27,降低所述导电端子2的整体刚性,防止锡裂,在所述通孔27设置所述宽部271和所述窄部272,是为了确保所述基部21在所述窄部272附近具有足够的强度,为所述弹臂24在下压时的变形所需提供力量。
3、位于所述宽部271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分支21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一分支21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二分之一,位于所述宽部271下方的所述第二分支21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不大于所述第一分支21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的二分之一,提高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防止高温测试的过程中锡裂现象的产生。
4、在所述基部21的左右两侧设有所述第一凸起28和所述第二凸起29,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能够稳定的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在所述通孔27的左右两侧设置所述凹部213,使得位于所述宽部271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分支212的宽度尽量保持基本一致,从而确保所述第二分支212整体的柔性处于稳定状态,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能受力均匀,不容易变形。
5、所述加宽部252设有相互平行的两个所述侧面2521,使得所述抵接臂25在所述加宽部252处的面积增大,提高所述抵接臂25的强度并增大用以接地的所述导电端子2对相邻的用以传输信号的所述导电端子2的屏蔽面积。
6、通过将所述第一弹性臂241远离所述抵接臂25的一端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设置成大于所述第二弹性臂242远离所述抵接臂25的一端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沿左右方向,所述第二中心线L2与所述第一弹性臂241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中心线L1的两侧,使得当所述芯片模块压接到所述电连接器100时,所述接触部251不会受力往左右两侧大幅度偏移,从而保证所述接触部251能够稳定的居中与所述芯片模块电性连接。
7、通过在所述导电端子2对应所述通孔27的底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朝远离所述连接部23的一侧凸设有所述第一凸包215,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通孔27在冲压过程中有凹凸配合,从而防止跳穴。因所述焊接部22通过焊料与所述电路板焊接过程中所述绝缘本体1因受热变形翘曲,拉扯所述连接部23而在所述连接部23处产生应力集中,将所述连接部23设置于在对应所述第一凸包215的下方连接所述基部21,使得所述基部21在上下方向上对应于所述连接部23处的高度增加,进而加强所述基部21连接所述连接部23部位的强度,从而达到防止所述导电端子2变形的效果。
8、通过在所述导电端子2对应所述通孔27的顶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朝靠近所述连接部23的一侧凸设有所述第二凸包217,并与所述第一凸包215上下间隔设置,加强所述导电端子2在冲压过程中的凹凸配合,从而更好的防止所述通孔27在断料的过程中向上跳起,避免影响到下一个所述导电端子2成型。
9、所述第二中心线L2沿上下方向经过所述第一凸包215和所述第二凸包217,即将所述第一凸包215和所述第二凸包217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设置成相近,使得所述通孔27的形状相对规则,在冲压过程中金属板材受力均匀,使得冲压更稳定、更容易下料。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沿一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区域和至少一第二区域,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边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互垂直;
多个导电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弹臂及连接所述弹臂的一抵接臂,所述抵接臂具有一接触部,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多个第一端子和设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多个第二端子,从俯视角度观察,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弹臂沿与所述第一侧边平行或垂直的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弹臂沿与所述第一侧边成倾斜角度的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多个收容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多个所述弹臂向上显露出所述上表面,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焊接部,多个所述焊接部向下显露出所述下表面,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向下凸伸出所述下表面的多个限位凸块,每一所述收容孔配置有两个所述限位凸块,两个所述限位凸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对应的所述收容孔的相对两侧并相互正对设置,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焊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抱臂,两个所述抱臂共同夹持一锡球,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的两个所述抱臂沿一第三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两个所述限位凸块用以限制所述锡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移,从仰视角度观察,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的两个所述抱臂与对应的同一个所述限位凸块之间的最短距离不相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从仰视角度观察,每一所述第一端子的两个所述抱臂与对应的两个所述限位凸块中的任一个均间隔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一端子的两个所述抱臂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单端信号端子,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包括接地端子和差分信号端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均具有一基部、贯穿所述基部的一通孔及贯穿所述弹臂的一通槽,所述基部位于所述接触部的下方且连接所述弹臂,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基部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基部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弹臂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弹臂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连接所述弹臂一端的一基部及贯穿所述基部的一通孔,所述基部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中,所述通孔具有一宽部和一窄部,所述宽部向上与所述窄部连通,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宽部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宽部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最大宽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还具有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一基部,定义所述基部具有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一宽度方向,所述弹臂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弹臂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一第一弹性臂和一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形成一通槽,所述第一弹性臂的一端连接所述抵接臂,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端连接所述抵接臂,所述第一弹性臂远离所述抵接臂的另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弹性臂远离所述抵接臂的另一端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定义所述基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一第一中心线,所述接触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一第二中心线,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中心线与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相对两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为上下延伸的平板结构,所述通槽延伸至所述基部的上端,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抵接臂连接处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抵接臂连接处的宽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包括相互连接的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述抵接臂,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基部,所述通槽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上延伸,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抵接臂均相对于所述第二中心线对称设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所述基部下方的一焊接部,定义所述焊接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一第三中心线,所述第三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中心线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中心线的同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在对应所述第一区域设有自所述上表面凸伸的多个第一支撑柱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区域设有自所述上表面凸伸的多个第二支撑柱,多个所述第二端子沿所述第二方向呈多排设置,相邻两排所述第二端子错位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齐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子之间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定义一第三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每一所述第二支撑柱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定义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具有一第二中心线,所述第二中心线不经过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柱,从俯视角度观察,所述抵接臂自所述弹臂朝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延伸形成,两个所述第一侧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彼此靠拢。
CN202321550737.1U 2023-06-16 2023-06-16 电连接器 Active CN2202093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0737.1U CN220209349U (zh) 2023-06-16 2023-06-16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0737.1U CN220209349U (zh) 2023-06-16 2023-06-16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9349U true CN220209349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8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50737.1U Active CN220209349U (zh) 2023-06-16 2023-06-16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93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9895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10164394B2 (en) Direct-attach connector
US6152747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544045B1 (en) Surface mounted right angl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0994230B (zh) 电连接器
US5951320A (en) Electrical interconnect system with wire receiving portion
JP4608526B2 (ja) 高密度の電気コネクタ
US7878818B2 (en) Electrical socket having contact terminals arranged in fan-out pitch arrangement
US6015299A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symmetrical board contacts
US101034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58844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housing structure
US847517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apable of interconnecting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different conductive leads arrangements
US805243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retention means arranged adjacent to passageway for holding fusible member thereto
JP2567484Y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12542712A (zh) 电连接器
US20110059634A1 (en) Electrcial connector with abutting ribs against pcb
JP2022108725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220209349U (zh) 电连接器
CN220209322U (zh) 导电端子及具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US666344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taggered contacts
CN112397921A (zh) Cpu插座连接器
US8292666B2 (en) Socket connector with contact terminals arranged radially creating different pitches in different area
CN110943317B (zh) 电连接器
CN112186387B (zh) 电连接器
CN210897702U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