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97702U -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97702U
CN210897702U CN201921538874.7U CN201921538874U CN210897702U CN 210897702 U CN210897702 U CN 210897702U CN 201921538874 U CN201921538874 U CN 201921538874U CN 210897702 U CN210897702 U CN 210897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ing
piece
end portion
right direct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3887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军
林庆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3887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97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97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97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与对接件对接,对接件设有导接孔,导接孔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包括:本体;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朝上延伸的颈部、自颈部向上延伸的连接部以及自连接部朝上延伸的两个弹性臂,主体部定位于本体,两个弹性臂分别设有在左右方向上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的接触部,两个弹性臂的两个接触部之间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线,两个接触部用以与对应的导接孔接触形成电性连接;当中心轴线与中线在左右方向上错位,两个弹性臂插入对应的导接孔,其中一个弹性臂受力,使颈部在左右方向上摆动,促使中线朝中心轴线移动,两个接触部接触对应的导接孔。及公开了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导电端子双点接触对接件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用以导接一芯片模块,所述芯片模块设有多个导接孔,所述导接孔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中心轴线,每个导接孔内镀有金属层。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的两个弹性臂以及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的一尾部,所述基部固定于所述本体,两个所述弹性臂关于所述基部大致左右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弹性臂设有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两个接触部,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中心线,所述尾部与一电路板焊接。
当所述芯片模块向下移动并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时,且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中心线在上下方向上共直线,两个所述接触部均进入所述芯片模块的所述导接孔与所述金属层接触,从而实现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芯片模块的电性连接。
上述的所述电连接器结构,由于两种材质及结构不一样的所述芯片模块与所述本体分别在受热情况下产生热涨冷缩,从而形成不一样的翘曲,导致所述导接孔的所述中心轴线与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的所述中心线在水平方向上产生错位,或者所述芯片模块的所述导接孔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未对准时,即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较大时,均会使得只有其中一个接触部与所述导接孔的所述金属层形成电性连接,产生单边接触,而单边接触有可能在震动等情况下断开,形成断路,导致接触不良。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导电端子产生单边接触对接件的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器,与一对接件对接,所述对接件设有多个导接孔,所述导接孔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中心轴线,包括:一本体;多个导电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朝上延伸的一颈部、自所述颈部向上延伸的一连接部以及自所述连接部朝上延伸的两个弹性臂,所述主体部定位于所述本体,两个所述弹性臂分别设有在左右方向上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的一接触部,两个所述弹性臂的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中线,两个所述接触部用以与对应的所述导接孔接触形成电性连接;当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中线在左右方向上错位,两个所述弹性臂插入对应的所述导接孔,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受力,使所述颈部在左右方向上摆动,促使所述中线朝所述中心轴线移动,两个所述接触部接触对应的所述导接孔。
进一步,两个所述弹性臂关于所述颈部左右对称设置。
进一步,所述本体设有多个接地导接槽、多个信号导接槽以及至少一个第一接地件,所述接地导接槽与所述第一接地件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导接槽与所述第一接地件电隔离,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对信号端子及设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的外围的多个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主体部收容且导接于所述接地导接槽,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主体部收容且导接于所述信号导接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地件对应一对所述信号端子设有一第一屏蔽环,一对所述信号端子在上下方向上穿过所述第一屏蔽环,多个所述接地端子围绕所述第一屏蔽环设置。
进一步,所述本体设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三个所述第一接地件,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接地件位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围设于所述本体外的一框体,所述框体向上凸出所述本体用以支撑所述对接件。
进一步,所述颈部包括朝上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第一端部以及朝下连接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颈部包括朝上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第一端部以及朝下连接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设于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个锁扣件,所述本体设有收容至少一个所述锁扣件的至少一个收容槽,所述锁扣件设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锁扣臂,所述基部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两个所述锁扣臂分别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分别延伸形成一扣持部,两个所述扣持部用以穿过所述对接件的一通孔且扣持于所述对接件。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设有一第一挡止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两个所述锁扣臂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的上方,用以限制所述锁扣件向下脱离所述本体。
进一步,所述限位部包括连接所述基部的一竖直部及自所述竖直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且水平延伸形成的一水平部,所述水平部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的上方,用以限制所述锁扣件向下脱离所述本体。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设有一第二挡止部,自所述基部延伸形成一止位部,所述止位部位于所述第二挡止部的下方,用以限制所述锁扣件向上脱离所述本体。
进一步,所述锁扣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锁扣件围设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外围。
进一步,所述本体为一电路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两个所述弹性臂与所述主体部之间设置所述颈部,且两个所述弹性臂分别设有在左右方向上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的所述接触部,两个所述接触部用以与所述对接件上对应的所述导接孔接触形成电性连接;当所述导接孔的所述中心轴线与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的所述中线在左右方向上错位,两个所述弹性臂插入对应的所述导接孔,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受力,使所述颈部在左右方向上摆动,促使所述中线朝所述中心轴线移动,两个所述接触部接触对应的所述导接孔。从而避免两个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导接孔产生单边接触,影响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对接件的导电效果。
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对接件,所述对接件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设有多个导接孔,所述导接孔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中心轴线;一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件对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及设于所述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朝上延伸的一颈部、自所述颈部向上延伸的一连接部以及自所述连接部朝上延伸的两个弹性臂,所述主体部定位于所述本体,两个所述弹性臂在左右方向上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分别延伸一接触部,两个所述弹性臂的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中线,两个所述接触部用以与对应的所述导接孔接触形成电性连接;当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中线在左右方向上错位,两个所述弹性臂插入对应的所述导接孔,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受力,使所述颈部在左右方向上摆动,促使所述中线朝所述中心轴线移动,两个所述接触部接触对应的所述导接孔。
进一步,所述颈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中心线,所述中心线与所述中线位于同一直线。
进一步,所述导接孔上下贯穿所述对接件,所述对接件包括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导接孔的多个塞件,所述塞件的顶部设有一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与对应的所述导接孔形成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塞件为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塞件与对应的两个所述弹性臂上下间隔设置。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围设于所述本体外的一框体,所述框体与所述本体分体成型,所述框体向上凸出所述本体用以支撑所述对接件。
进一步,所述本体设有多个接地导接槽、多个信号导接槽以及至少一个第一接地件,所述接地导接槽与所述第一接地件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导接槽与所述第一接地件电隔离,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对信号端子及设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的外围的多个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主体部收容且导接于所述接地导接槽,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主体部收容且导接于所述信号导接槽。
进一步,所述对接件设有至少一第二接地件,多个所述导接孔包括多个接地导接孔以及多个信号导接孔,多个所述接地导接孔与所述第二接地件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导接孔与所述第二接地件电隔离,所述接地端子的两个所述接触部收容且导接于对应的所述接地导接孔,所述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接触部收容且导接于对应的所述信号导接孔。
进一步,所述颈部包括朝上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第一端部以及朝下连接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颈部包括朝上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第一端部以及朝下连接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本体与所述基座均为电路板。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基板与一第二基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基板电性连接,所述导接孔与所述第二基板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两个所述弹性臂与所述主体部之间设有所述颈部,且两个所述弹性臂分别设有在左右方向上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的所述接触部,两个所述接触部用以与所述对接件上对应的所述导接孔接触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导接孔的所述中心轴线与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的中线在左右方向上错位,两个所述弹性臂插入对应的所述导接孔,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受力,使所述颈部在左右方向上摆动,促使所述中线朝所述中心轴线移动,两个所述接触部接触对应的所述导接孔。从而避免两个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导接孔产生单边接触,影响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对接件的导电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的组合图;
图3为图2中沿A-A线剖切且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插入对接件的导接孔之前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对接件的导接孔与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未对准接触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导电端子插入对接件的导接孔之后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沿B-B线剖切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导电端子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种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且与第一、第二基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图9的组合图;
图11为图10中沿C-C线剖切且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插入对接件的导接孔之前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对接件的导接孔与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未对准接触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导电端子插入对接件的导接孔之后的示意图;
图14为图9中导电端子装入本体后的立体图;
图15为图14的俯视图;
图16为图9中对接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202834420000051
Figure BDA0002202834420000061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100及与其对接的一对接件200,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所述对接件200至一电路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件200为一芯片模块。方便对附图的理解,定义前后方向为X方向、左右方向为Y方向,上下方向为Z方向,所述前后方向X、所述左右向Y及所述上下方向Z两两相互垂直。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本体1、收容于所述本体1的多个导电端子2以及至少一个锁扣件3,所述锁扣件3用以锁扣所述对接件200至所述本体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扣件3设有多个。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本体1大致为长方体,所述本体1选用绝缘材料制成,所述本体1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上表面11以及一下表面12,所述本体1设有多个端子孔13,每一所述端子孔13上下贯穿所述上表面11以及所述下表面12,多个所述通孔57在前后方向上呈多行设置,在左右方向上呈多列设置,相邻两行所述端子孔13错位设置。每一所述端子孔13在上下方向上设有两个限位台131,两个所述限位台131分别设在所述端子孔13的左右两侧,所述限位台131自所述上表面11向下凹设形成且未向下贯穿所述下表面12。
如图1和图6所示,所述本体1在多个所述端子孔13的周围设有多个收容槽16,每一所述收容槽16上下贯穿所述上表面11以及所述下表面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16设置四个,所述本体1的四个角落分别设有一个所述收容槽16,即多个所述收容槽16围设于多个所述端子孔13的外围。所述收容槽16设有一第一挡止部161及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161下方的两个第二挡止部162,所述第一挡止部161与所述第二挡止部162在前后方向上错位设置,自所述上表面11朝下凹设形成所述第一挡止部161 ,所述第一挡止部16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收容槽16的大致中间位置,自所述下表面12朝上凹设形成所述第二挡止部162,两个所述第二挡止部162位于所述收容槽16 的左右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收容槽16也可以设在多个所述端子孔13之间,所述收容槽16也可以只设一个。
如图1和图3所示,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端子孔13,所述导电端子2从下往上组装于对应的所述收容孔。
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为金属板材冲压制成,所述导电端子2 设有呈平板状的一主体部21,所述主体部21收容于对应的所述端子孔13,所述主体部 21设有一基体211以及自所述基体211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延伸的一固定部212,所述固定部212与所述端子孔13的内壁形成干涉配合,每一个所述固定部212的顶端设有一卡钩213,两个所述卡钩213位于对应的两个所述限位台131的上方,且卡扣于两个所述限位台131,用以限制所述导电端子2朝下脱离所述本体1。
如图3和图7所示,自所述主体部21向上延伸一颈部22,所述颈部2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固定部212之间,所述颈部22具有弹性,所述颈部22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摆动,所述颈部22竖直向上延伸形成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中心线N,即所述颈部22关于所述中心线N左右对称设置。所述颈部22包括远离所述基体211设置的一第一端部221以及连接所述基体211的一第二端部222,所述第一端部22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部22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即所述颈部22的宽度从下往上逐渐增加。所述第一端部221在上下方向上高于所述固定部212在上下方向上的顶端,即所述颈部22高于所述卡钩213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22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部22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即所述颈部22的宽度从下往上逐渐减小(辅助参阅图8)。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自所述颈部22的所述第一端部221向上延伸形成一连接部23,自所述连接部23朝上延伸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臂24,两个所述弹性臂24关于所述中心线N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弹性臂24向上凸伸出所述上表面11,与所述对接件200形成电性连接。两个所述弹性臂24之间设有一弹性变型空间,两个所述弹性臂24设有在左右方向上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分别延伸的一接触部241,两个所述接触部241之间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中线M。两个所述弹性臂24在左右方向上关于所述中线M对称设置,如此,所述中线M与所述中心线N位于同一直线上。自每一个所述接触部241的顶端设有朝下倾斜延伸的一导引部242。
如图1图4所示,自所述基体211向前延伸形成一焊接部25,所述焊接部25显露于所述下表面12,所述焊接部25呈一抱球结构设置,所述焊接部25通过一焊料(未图示)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使得所述对接件200与所述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多个所述锁扣件3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槽16。所述锁扣件3为金属板材冲压形成,所述锁扣件3设有一基部31,所述基部31收容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16,自所述基部31向上延伸在左右方向上相邻设置的两个锁扣臂32 ,所述锁扣臂32呈Z字形,所述锁扣臂32向上凸伸出所述上表面11,两个所述锁扣臂 32的上端彼此靠近设置,两个所述锁扣臂32之间设有一弹性变形空间。两个所述锁扣臂32分别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形成的一扣持部33,两个所述扣持部33用以锁扣所述对接件200。
如图1和图5所示,自所述基部31向上延伸形成一限位部34,所述限位部34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锁扣臂32之间且与两个所述锁扣臂32隔开设置,所述限位部 34在上下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挡止部161设置且未凸出所述上表面11。所述限位部34 设有连接所述基部31的一竖直部341以及自所述竖直部341的左右两侧弯折且水平延伸的两个水平部342,即所述水平部342自竖直部341向前或向后弯折形成,两个所述水平部342关于所述竖直部341左右对称设置,两个所述水平部342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161的上方,用以限制所述锁扣件3向下脱离所述本体1。
如图1和图6所示,自所述基部31向左右两侧分别延伸一止位部35,所述止位部 35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162的下方,且显露于所述下表面12,用以限制所述锁扣件3向上脱离所述本体1。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对接件200设有多个导接孔53以及多个通孔57,所述导接孔53以及所述通孔57均上下贯穿所述对接件200,多个所述通孔57围设于多个所述导接孔53的周围。所述导接孔53为孔壁镀设有导电金属层的孔,每个所述导接孔53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中心轴线P。当所述对接件2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在未对接前对位准确时,两个所述接触部241之间的所述中线M与对应所述导接孔53的所述中心轴线P位于同一直线时,两个所述导引部242导引两个所述接触部241同时接触对应的所述导接孔53。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件200在对接前对位不准时,即所述中心轴线P与所述中线M在左右方向上错位时,两个所述导引部242导引所述两个所述弹性臂24向上插入对应的所述导接孔53,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24受力,使得所述颈部22在左右方向上摆动,促使所述中线M朝对应的所述中心轴线P方向移动,使得两个所述接触部241分别与所述导接孔53的内壁形成电性连接。两个所述锁扣臂32插入对应的所述通孔57,所述扣持部33扣持于所述对接件200的上方,使得所述对接件 200固定于所述本体1,两者不易相互脱离彼此,如此可保证所述导电端子2与所述对接件200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
如图9至图16,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设有一本体1、设于所述本体1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以及围设于所述本体1 的一框体4,所述电连接器100通过焊料焊接于一第一基板300,所述对接件200通过焊料焊接于一第二基板400,四者形成电性连接。所述本体1、所述第一基板300、所述对接件200及所述第二基板400均可为电路板,当然也可为其他类型元件。
如图9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设有上下贯穿其上表面11以及下表面12的多个接地导接槽14以及多个信号导接槽15,多个所述接地导接槽14与多个所述信号导接槽15呈多排设置,所述信号导接槽15与所述接地导接槽14均为槽壁镀设有导电金属层的槽,同一排的两个相邻的所述信号导接槽15位于一对所述接地导接槽14之间,两个相邻的所述信号导接槽15外围设有多个所述接地导接槽14。
如图12和图15所示,所述本体1包括一绝缘基材(未图示)及设于所述绝缘基材的至少一个第一接地件17,所述第一接地件17为金属材料形成。多个所述接地导接槽14 以及多个所述信号导接槽15上下贯穿所述第一接地件17,所述第一接地件17与多个所述接地导接槽14形成电性连接,多个所述信号导接槽15与所述第一接地件17电隔离。所述第一接地件17设有至少一屏蔽环,所述第一屏蔽环171围绕两个所述信号导接槽 15设置,多个所述接地导接槽14围绕所述第一屏蔽环17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设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三个所述第一接地件17,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接地件 17分别位于所述本体1的所述上表面11以及所述下表面12,另一个所述第一接地件17 设于所述本体1的所述绝缘基材中,即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接地件17的顶面51形成所述上表面11,另一个所述第一接地件17的底面52形成所述下表面12,每一个所述第一接地件17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屏蔽环17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环171设一个。
如图9和图11所示,所述框体4与所述本体1分开成型,所述框体4为绝缘材料制成,所述框体4向上凸出所述本体1用以支撑所述对接件20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框体4可与所述本体1一体成型。
如图11和图15所示,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多对信号端子2B以及设于每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B外围的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A,所述信号端子2B的底端定位于所述信号导接槽15,所述接地端子2A的底端定位于所述接地导接槽14。每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B 对应所述第一接地件17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屏蔽环171设置,而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A 围绕所述第一屏蔽环17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八个所述接地端子2A围绕所述第一屏蔽环171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端子2B可以设一对。
如图12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一主体部21、自所述主体部21向上依次延伸形成的一颈部22、一连接部23及两个弹性臂24,所述主体部21定位于所述本体1 ,所述主体部21包括一顺应部214及自所述顺应部214向下延伸的一导引接脚216,所述顺应部214上形成一通槽215,所述通槽215在前后方向上贯穿所述顺应部214,所述顺应部214与对应的所述信号导接槽15或所述接地导接槽14卡持,所述导引接脚216 显露于所述下表面12,所述导引接脚216通过一焊料(未图示)与所述第一基板300形成电性连接。
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颈部22向上凸出所述上表面11,且所述颈部22的上端未向上凸出所述框体4的顶端,所述导电端子2的所述连接部23及所述弹性臂2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不再过多赘述。
如图11所示,所述对接件200包括一基座5以及设于所述基座5的多个塞件55、多个导接孔53和多个第二接地件54,所述导接孔53为孔壁镀设有导电金属层的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地件54为两个。
如图11、图12和图16所示,所述基座5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顶面51 以及一底面52,所述底面52朝下抵接所述框体4,所述导接孔53上下贯穿所述顶面51 以及所述底面52,多个所述导接孔53包括多个接地导接孔531以及多个信号导接孔532 ,多个所述接地导接孔531设于两个所述信号导接孔532的外围,所述接地端子2A的两个所述弹性臂24插入对应的所述接地导接孔531,所述接地端子2A的两个所述接触部241与对应所述接地导接孔531形成电性连接,所述信号端子2B的两个所述弹性臂 24对应插入所述信号导接孔532,所述信号端子2B的两个所述接触部241与对应所述信号导接孔532导接。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第二接地件54为金属材料形成,所述基座5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接地件54,多个所述导接孔53上下贯穿所述第二接地件54 ,多个所述接地导接孔531与所述第二接地件54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接地件54与多个所述信号导接孔532电隔离。所述第二接地件54设有多个第二屏蔽环541,多个所述第二屏蔽环541与多个所述第一屏蔽环171在上下方向上对齐设置。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B 的所述弹性臂24向上穿过对应的第二屏蔽环541,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A设于所述第二屏蔽环541外围。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接地件54设于所述基座5的所述底面52,另一个所述第二接地件54设于基座5的中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基座5的所述顶面51设置一个所述第二接地件54。在其他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端子2B可以设置一对,每一个所述第二接地件54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屏蔽环541。
如图9和图12所示,多个所述塞件55对应从上往下塞入多个所述导接孔53且位于所述导接孔53的上半部,所述塞件55为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塞件55的顶部设有一导电层56,所述导电层56与对应的所述导接孔53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层56通过一焊料(未图示)焊接于所述第二基板400,使得所述对接件200与所述第二基部31形成电性连接。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先将所述本体1与所述框体4固定,所述导电端子2对应插入所述本体1;然后将所述本体1与所述导电端子2放置在设置有焊料的所述第一基板300,加热使得所述导引接脚216焊接于所述第一基板300,将所述对接件200的所述导电层56与设置有焊料的所述第二基板400焊接固定;接着,将位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上方的所述对接件200的所述导接孔53对准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所述导电端子2;最后,往下移动所述对接件200,使所述导电端子2的两个所述接触部 241插入对应的所述导接孔53且与之接触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塞件55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
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件200在对接前对位不准时,即所述中心轴线P与所述中线M在左右方向上错位时,两个所述导引部242导引所述两个所述弹性臂24向上插入对应的所述导接孔53,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24受力,使得所述颈部22在左右方向上摆动,促使所述中线M朝对应的所述中心轴线P方向移动,使得两个所述接触部241分别与所述导接孔53的内壁形成电性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及具有电连接器100的连接器组件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通过两个所述弹性臂24与所述主体部21之间设有所述颈部22,且两个所述弹性臂24分别设有在左右方向上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的所述接触部241,两个所述接触部241用以与所述对接件200上对应的所述导接孔53接触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导接孔 53的所述中心轴线P与两个所述接触部241之间的中线M在左右方向上错位,两个所述弹性臂24插入对应的所述导接孔53,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24受力,使所述颈部22在左右方向上摆动,促使所述中线M朝所述中心轴线P移动,两个所述接触部241接触对应的所述导接孔53。从而避免两个所述接触部241与所述导接孔53产生单边接触,影响所述导电端子2与所述对接件200的导电效果。
(2)所述接地导接槽14与所述第一接地件17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导接槽15与所述第一接地件17电隔离,每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B的外围设置多个接地端子2A,所述接地端子2A导接于所述接地导接槽14,所述信号端子2B导接于所述信号导接槽15,如此,可增强对所述信号端子2B的屏蔽效果,减少串音。
(3)所述第一接地件17对应每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B设有所述第一屏蔽环171,每一对所述信号端子2B在上下方向上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屏蔽环171,多个所述接地端子 2A围绕所述第一屏蔽环171设置,所示第一屏蔽环171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A同时对所述信号端子2B进行屏蔽,使得屏蔽效果更好,有利于降低杂音。
(4)框体4围设于所述本体1外,所述颈部22至少部分向上凸伸出本体1的所述上表面11,所述框体4向上凸出所述本体1用以支撑所述对接件200,使得所述本体1 的所述上表面11与所述基座5的底面52形成一收容空间,为所述颈部22发生弹性形变提供空间,有利于两个所述接触部241与对应所述导接孔53之间的导接。
(5)所述颈部22包括朝上连接所述连接部23的所述第一端部221以及朝下连接所述主体部21的所述第二端部222,所述第一端部22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部22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利用力矩原理,使得所述颈部22在左右方向上容易发生摆动,利于两个所述接触部241与所述导接孔53导接,且降低所述导电端子2的插入力。
(6)所述颈部22包括朝上连接所述连接部23的所述第一端部221以及朝下连接所述主体部21的所述第二端部222,所述第一端部22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部22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在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24受力,所述第一端部221可以提供较大的偏转力,利于两个所述接触部241与对应所述导接孔53之间的导接。
(7)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固定于所述本体1的所述锁扣件3,所述锁扣件3设有穿过所述对接件200的所述通孔57的两个锁扣臂32,两个所述锁扣臂32分别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分别延伸形成所述扣持部33,两个所述扣持部33扣持于所述对接件200的上方,有利于将所述对接件200锁合于所述本体1,使两者不易相互脱离彼此,如此可保证所述导电端子2与所述对接件200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
(8)所述收容槽16设有所述第一挡止部161,自所述基部31向上延伸所述限位部34,所述限位部34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161的上方,用以限制所述锁扣件3向下脱离所述本体1。所述限位部34位于两个所述锁扣臂32之间,节约所述锁扣件3占用的空间,可以减小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体积。
(9)所述限位部34包括连接所述基部31的所述竖直部341及自所述竖直部341 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且水平延伸形成的所述水平部342,所述水平部342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161的上方,水平延伸形成的所述水平部342能够产生较大的阻碍力限制所述锁扣件3向下脱离所述本体1。
(10)所述导接孔53上下贯穿所述对接件200,所述对接件200包括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导接孔53的多个所述塞件55,所述塞件55的顶部设有所述导电层56,所述导电层56与对应的所述导接孔53形成电性连接,防止所述导电层56与所述第二基板400 焊接时产生虚焊,以及所述导电端子2的虹吸现象。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5)

1.一种电连接器,与一对接件对接,所述对接件设有多个导接孔,所述导接孔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中心轴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
多个导电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朝上延伸的一颈部、自所述颈部向上延伸的一连接部以及自所述连接部朝上延伸的两个弹性臂,所述主体部定位于所述本体,两个所述弹性臂分别设有在左右方向上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的一接触部,两个所述弹性臂的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中线,两个所述接触部用以与对应的所述导接孔接触形成电性连接;
当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中线在左右方向上错位,两个所述弹性臂插入对应的所述导接孔,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受力,使所述颈部在左右方向上摆动,促使所述中线朝所述中心轴线移动,两个所述接触部接触对应的所述导接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弹性臂关于所述颈部左右对称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多个接地导接槽、多个信号导接槽以及至少一个第一接地件,所述接地导接槽与所述第一接地件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导接槽与所述第一接地件电隔离,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对信号端子及设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的外围的多个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主体部收容且导接于所述接地导接槽,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主体部收容且导接于所述信号导接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件对应一对所述信号端子设有一第一屏蔽环,一对所述信号端子在上下方向上穿过所述第一屏蔽环,多个所述接地端子围绕所述第一屏蔽环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三个所述第一接地件,其中两个所述第一接地件位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围设于所述本体外的一框体,所述框体向上凸出所述本体用以支撑所述对接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包括朝上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第一端部以及朝下连接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包括朝上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第一端部以及朝下连接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于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个锁扣件,所述本体设有收容至少一个所述锁扣件的至少一个收容槽,所述锁扣件设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锁扣臂,所述基部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两个所述锁扣臂分别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分别延伸形成一扣持部,两个所述扣持部用以穿过所述对接件的一通孔且扣持于所述对接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设有一第一挡止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两个所述锁扣臂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的上方,用以限制所述锁扣件向下脱离所述本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连接所述基部的一竖直部及自所述竖直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弯折且水平延伸形成的一水平部,所述水平部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的上方,用以限制所述锁扣件向下脱离所述本体。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设有一第二挡止部,自所述基部延伸形成一止位部,所述止位部位于所述第二挡止部的下方,用以限制所述锁扣件向上脱离所述本体。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锁扣件围设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外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一电路板。
15.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接件,所述对接件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设有多个导接孔,所述导接孔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中心轴线;
一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件对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及设于所述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朝上延伸的一颈部、自所述颈部向上延伸的一连接部以及自所述连接部朝上延伸的两个弹性臂,所述主体部定位于所述本体,两个所述弹性臂分别设有在左右方向上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的一接触部,两个所述弹性臂的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中线,两个所述接触部用以与对应的所述导接孔接触形成电性连接;
当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中线在左右方向上错位,两个所述弹性臂插入对应的所述导接孔,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受力,使所述颈部在左右方向上摆动,促使所述中线朝所述中心轴线移动,两个所述接触部接触对应的所述导接孔。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中心线,所述中心线与所述中线位于同一直线。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孔上下贯穿所述对接件,所述对接件包括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导接孔的多个塞件,所述塞件的顶部设有一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与对应的所述导接孔形成电性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塞件为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塞件与对应的两个所述弹性臂上下间隔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围设于所述本体外的一框体,所述框体与所述本体分体成型,所述框体向上凸出所述本体用以支撑所述对接件。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多个接地导接槽、多个信号导接槽以及至少一个第一接地件,所述接地导接槽与所述第一接地件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导接槽与所述第一接地件电隔离,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对信号端子及设于一对所述信号端子的外围的多个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主体部收容且导接于所述接地导接槽,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主体部收容且导接于所述信号导接槽。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件设有至少一第二接地件,多个所述导接孔包括多个接地导接孔以及多个信号导接孔,多个所述接地导接孔与所述第二接地件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导接孔与所述第二接地件电隔离,所述接地端子的两个所述接触部收容且导接于对应的所述接地导接孔,所述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接触部收容且导接于对应的所述信号导接孔。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包括朝上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第一端部以及朝下连接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包括朝上连接所述连接部的一第一端部以及朝下连接所述主体部的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24.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与所述基座均为电路板。
25.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基板与一第二基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基板电性连接,所述导接孔与所述第二基板电性连接。
CN201921538874.7U 2019-09-16 2019-09-16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0897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8874.7U CN210897702U (zh) 2019-09-16 2019-09-16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8874.7U CN210897702U (zh) 2019-09-16 2019-09-16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97702U true CN210897702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16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38874.7U Active CN210897702U (zh) 2019-09-16 2019-09-16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97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5517B (zh) 背板連接器
US1002061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483478B (zh) Connectors and connector systems
KR101294607B1 (ko) 전기커넥터 및 그 조립체
CN109390803B (zh) 电连接器
CN110086018B (zh) 电连接器
TW201801427A (zh) 電連接器
CN108233024B (zh) 电连接器
CN114498200A (zh) 电连接器
CN213753308U (zh) 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TWM481515U (zh) 電連接器
CN210897702U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CN211376973U (zh) 电连接器
CN112366484B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CN111431000B (zh) 电连接器
CN210111175U (zh) 电连接器
CN210111081U (zh) 电连接器
CN213278574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3410676B (zh) 电连接器
CN211605587U (zh) 一种高速传输的网络接口连接器
CN215184608U (zh) 电连接器
CN220628279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12186387B (zh) 电连接器
US2022036804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20985036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