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7933U - 一种光纤布置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纤布置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7933U
CN220207933U CN202320184924.6U CN202320184924U CN220207933U CN 220207933 U CN220207933 U CN 220207933U CN 202320184924 U CN202320184924 U CN 202320184924U CN 220207933 U CN220207933 U CN 2202079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branch
fiber arrangement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po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849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鹏林
肖华
范秀攀
周伟
张亚飞
尹娟
黄陶
李涛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tze Optical Fibre and Cab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tze Optical Fibre and Cab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tze Optical Fibre and Cab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tze Optical Fibre and Cab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849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79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79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79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纤布置系统,属于网络传输布置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分支端,其中第一端和第二端均包括有多个传输端口;该第一端的至少一部分传输端口与分支端相连,该分支端用于网络路由设计;第一端的另一部分传输端口与第二端的传输端口一一连接,并且该部分的传输端口以第二端的第一个传输端口为初始连接点按序依次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光纤布置系统,其通过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设置带有分支功能的跳线结构,并在光纤布置系统之间设置多芯预成端跳线结构,使得整个光纤布置系统既能实现与传统布置方案相同的光纤分配与调度应用,又能通过即插即用的模块化布置和施工,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光纤布置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网络传输布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纤布置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机械式对接多芯预成端跳线的精度越来越高,国产的多芯预成端跳线价格也越来越低,将多芯连接器应用于FTTH,利用预端接技术可以省去熔接过程,提高施工效率,是未来光缆连接的技术发展方向。
目前在FTTH上,每个链路的盒体都需要用到光纤,甚至根据不同的网络设计需求,盒体中还会涉及分光器的使用。当盒体内部光纤引出到外部连接应用设备时,会造成对应端口连接至下一盒体时,对应端口处无信号传输;当第二个盒体同样引出光纤与外部应用设备相连时,与外部应用设备相连的对应端口同样无法继续向下一个盒体传输信号,这就导致施工人员在布置线路时,每次都需要考虑每个盒体连接了多少应用设备,在引入下一个盒体时要对应错开。而光纤连接盒体本身布置较为紧密,导致人员在施工时很容易将内部线路连接错,导致对应端口无信号传输,影响整个网络的通畅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纤布置系统,用以解决现有盒体线路连接时,每次都需要确认盒体内对应端口网路连接情况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纤布置系统,其包括:
第一端、第二端和分支端;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包括有多个传输端口;
所述第一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传输端口与所述分支端相连,所述分支端用于网络路由设计;
所述第一端的另一部分传输端口与所述第二端的传输端口一一连接,且所述第一端的另一部分传输端口以所述第二端的第一个传输端口为初始连接端口按序依次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纤布置系统为多个,多个所述光纤布置系统通过多芯预成端跳线依次连接;
且前一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二端的传输端口与后一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一端的传输端口按序依次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分支跳线,所述分支跳线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头、至少一个第二接头和至少一个分支接头;
所述第一接头分别与对应所述第二接头和对应所述分支接头通信连接;
各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一端相连,各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二端相连,各所述分支接头与所述分支端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个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一端和最后一个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二端均有信号输入,且各所述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二端均连接有分支端,所述分支端与位于所述第二端末端的传输端口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芯预成端跳线的芯数与所述第一端的传输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的传输端口数量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芯预成端跳线的芯数为12芯或24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支端包括有至少一个一级分光器,至少其中部分所述一级分光器连接有多个应用设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至少其中部分所述一级分光器连接有多个二级分光器,各所述二级分光器连接有多个应用设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设于光交箱内。
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实用新型的光纤布置系统,其通过将第一端中的部分传输端口与分支端进行连接,然后将第一端剩余端口与第二端进行连接,并且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传输端口采用错位按序连接形式,使得第二端口的传输端口始终以有信号、无信号的方式按序布置,使得第二端前面的传输端口均有信号进行传输,施工人员在施工连接时不需额外判断哪些端口是有信号,哪些端口是无信号的,提高了光纤布置系统与其他传输交互端口的连接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光纤布置系统,其通过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设置带有分支功能的跳线结构,并在光纤布置系统之间设置多芯预成端跳线结构,使得整个光纤布置系统既能实现与传统布置方案相同的光纤分配与调度应用,又能通过即插即用的模块化布置和施工,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
(3)本实用新型的光纤布置系统,其通过在第一个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一端和最后一个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二端进行信号输入,使得各光纤布置系统形成镜像对称布置,并通过在第二端的末端布置分支端,通过最后一个光纤布置系统输入的信号对第二端末端的分支端进行信号输入,使得光纤布置系统中第一端、第二端的传输端口均用于信号传输,避免因第一端连接分支端时,第二端末端的传输端口无信号输入,造成光纤布置系统中传输端口浪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光纤布置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纤布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交箱与多芯预成端跳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芯预成端跳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光纤布置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
1、光交箱;2、第一端;3、第二端;4、分支端;5、分支跳线;6、传输端口;7、多芯预成端跳线;8、一级分光器;9、二级分光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光纤布置系统包括有第一端2、第二端3和分支端4,其中第一端2和第二端3均包括有多个传输端口6;该第一端2的至少一部分传输端口6与分支端4相连,该分支端4用于网络路由设计;第一端2的另一部分传输端口6与第二端3的传输端口6一一连接,并且该部分的传输端口6以第二端3的第一个传输端口6为初始连接点按序依次连接。
本申请中的光纤布置系统,其通过将第一端2的一部分传输端口6连接分支端4后,将剩余部分的传输端口6与第二端3的传输端口6进行错位连接,使得位于第二端3前面的传输端口6均有信号输入,在将该光纤布置系统与其他光纤布置系统或者应用端口进行连接时,始终保证前面的端口有信号输出。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分支端4用于网络路由设计,其可以与应用设备进行连接,该应用设备包括且不限于摄像机、音箱、电脑、门禁、DDC设备等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控制的设备。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优选实施例,本申请中的光纤布置系统为多个,并且多个光纤布置系统通过多芯预成端跳线7依次连接;并且前一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二端3的传输端口6与后一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一端2的传输端口6按序依次连接。
在进行实际网络布置过程中,应用设备的布置并非集中的,当光纤布置系统中第一端2和第二端3的传输端口6数量较多时,仅设置一个光纤布置系统会造成端口的大量浪费。为了实现对多个区域的网络传输,该光纤布置系统可以设置为多个,各光纤布置系统之间通过多芯预成端跳线7进行直连。由于第一端2与第二端3错位布置的形式,当各光纤布置系统之间进行直连时,使得下一光纤布置系统中与第一端2相连的分支端4均有信号输入。
优选地,本申请中的多芯预成端跳线7为防水多芯预成端跳线7,其不仅可以提高各光纤布置系统的连接效率,还能对光纤布置系统的连接端口起到防水保护。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光纤布置系统还包括有分支跳线5,该分支跳线5包含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头、至少一个第二接头和至少一个分支接头,每个第一接头与对应第二接头或对应分支接头通信连接。且,每个第一接头与第一端2相连,每个第二接头与第二端3相连,每个分支接头与分支端4相连,实现光纤布置系统内部线路的连通。本申请通过在光纤布置系统内部布置具备分支功能的分支跳线5,在各光纤布置系统之间通过多芯预成端跳线7直连,使得整个光纤布置系统既能实现与传统布置方案相同的光纤分配与调度应用,又能通过即插即用的模块化布置和施工,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
在传统FTTH方案中,光缆在每个光交箱1内的安装步骤非常复杂,都是由施工工人现场安装的,需要开剥光缆护套、开剥松套管、固定加强芯、盘存光纤、熔接光纤等。这会导致传动光纤布置系统的施工效率很慢,且箱体内部的光纤路由无法做到模块化,无法即插即用。
下面与现有技术对比来具体介绍本申请中光纤布置系统的优势,假设1:光纤布置系统内部采用直连,光纤布置系统之间连接跳线的线序也采用直连方式,连接第一端2和第二端3的线序采用直连形式,当分支端4连接第一端2的P1、P2时,第一端2的P3直连第二端3的P3,第一端2的P4直连第二端3的P4,以此类推。采用该连接方式时,第二端3的P1、P2是空断状态,并无信号输入。当相邻两个光纤布置系统采用多芯预成端跳线7直连时,导致下一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一端2的P1、P2端口处无信号输入,与之对应连接的分支端4无信号输入,该直连方案不具备应用性。假设2:当光纤布置系统内部采用直连,光纤布置系统之间连接跳线的线序采用递进方式,如图1所示。即,位于光纤布置系统内部的第一端2与第二端3之间的传输端口6直连,各光纤布置系统之间采用多芯预成端跳线7进行连接,多芯预成端跳线7之间的线序按递进方式进行连接,而多芯预成端跳线7的两端具有两个接头,可能存在两端接头左右互换的问题,导致递进的线序发生混乱,同样不具备应用性。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第一端2与分支端4相连的传输端口6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整设定。当单个光纤布置系统处需要连入的应用设备较多时,可以将第一端2中更多的传输端口6与分支端4进行连接。根据实际的选用情况,该分支端4处连接的传输端口6数量可以是1个、2个、3个或4个等。同时,当分支端4连接的的传输端口6数量对应增加时,与第二端3相连的传输端口6数量对应减少。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第一端2和第二端3均设置在光交箱1内,且该光纤布置系统以光交箱1为单位进行布置。同时,第一端2和第二端3中传输端口6的数量相同,第一端2和第二端3的传输端口6按序依次排列布置。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多芯预成端跳线7的芯数与第一端2和第二端3中传输端口6数量相同,通过该多芯预成端跳线7可一次性将前一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二端3与后一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一端2全部连接。进一步地,该多芯预成端跳线7的芯数优选为12芯或24芯。多芯预成端跳线7的芯数可根据光交箱1中第一端2和第二端3的传输端口6数量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申请中的第一个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一端2和最后一个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二端3均有信号输入,并且各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二端3均连有分支端4,该分支端4与位于第二端3末端的传输端口6相连。当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一端2连接有分支端4时,第一端2剩余的传输端口6与第二端3的传输端口6按序依次连接,这导致第二端3末端的传输端口6空置且无信号输入,而相邻的光纤布置系统之间的第二端3与第一端2又通过多芯预成端跳线7进行连接。为了避免第二端3末端的传输端口6浪费,将每个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二端3末端的传输端口6分别与另外的分支端4进行连接,此时当信号输入至最后一个光纤布置系统第二端3的传输端口6后,原本空断的传输端口6能够利用起来,提高了整个光纤布置系统中端口的利用率。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中的初始连接点与末端为第二端3中传输端口6按一个方向布置的首端和末端。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分支端4包括有至少一个一级分光器8,并且至少其中部分的一级分光器8连接有多个应用设备。通常情况下,单个传输端口6处可通过分光器进行分光,使得一个传输端口6处可以连接多个应用设备,在传输端口6处连接分光器可大大提高每个端口的利用率。
进一步优选地,在上述一级分光器8处还可以连接二级分光器9,通过设置二级分光器9的形式,使得单个传输端口6可满足更多应用设备的需求,提高网络的利用率。
可选地,此处一级分光器8和二级分光器9可以是1:2、1:4、1:8或1:16的分光器,分光器的分光比的选用根据多芯预成端跳线7中纤芯数量确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光纤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交箱和分支端,所述光交箱内设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包括有多个传输端口;
所述第一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传输端口与所述分支端相连,所述分支端用于网络路由设计;
所述第一端的另一部分传输端口与所述第二端的传输端口一一连接,且所述第一端的另一部分传输端口以所述第二端的第一个传输端口为初始连接端口按序依次连接;
所述分支端包括有至少一个一级分光器,至少其中部分所述一级分光器连有多个应用设备,至少其中部分所述一级分光器连有多个二级分光器;
以及分支跳线,所述分支跳线设于所述光交箱内,所述分支跳线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头、至少一个第二接头和至少一个分支接头;
所述第一接头分别与对应所述第二接头和对应所述分支接头通信连接;各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一端相连,各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二端相连,各所述分支接头与所述分支端相连;
所述光交箱为多个,多个所述光交箱通过多芯预成端跳线依次连接,且前一光交箱的第二端的传输端口与后一光交箱的第一端的传输端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个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一端和最后一个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二端均有信号输入,且各所述光纤布置系统的第二端均连接有分支端,所述分支端与位于所述第二端末端的传输端口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芯预成端跳线的芯数与所述第一端的传输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的传输端口数量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芯预成端跳线的芯数为12芯或24芯。
CN202320184924.6U 2023-02-01 2023-02-01 一种光纤布置系统 Active CN2202079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4924.6U CN220207933U (zh) 2023-02-01 2023-02-01 一种光纤布置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4924.6U CN220207933U (zh) 2023-02-01 2023-02-01 一种光纤布置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7933U true CN220207933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9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84924.6U Active CN220207933U (zh) 2023-02-01 2023-02-01 一种光纤布置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79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71065A1 (en) Adapter system for multi-fiber mechanical transfer type ferrule
EP1691226A2 (en) Optical fiber cord and set-type optical fiber cords
CN105359434A (zh) 使用光纤索引的无源分布系统
US6999654B1 (en) Connection of on an add/drop node
CN220207933U (zh) 一种光纤布置系统
CN102033267B (zh) 一种光纤跳线及光配线架
CN201177675Y (zh) 光缆连接用接头盒及光缆配线系统
CN217932187U (zh) 光纤耦合装置
CN107167887A (zh) 一种通配光纤分支模块的极性管理方法
CN115267980A (zh) 光纤耦合器
CN213986926U (zh) 一种多接口光纤跳线
JP2005331692A (ja) 架空用光クロージャ及びテープ心線の配線方法
CN212007741U (zh) 一种加装的mpo跳线插回损值测试装置
CN210038256U (zh) 一种楼宇ftth+用户光分配装置
JP4669795B2 (ja) 光ファイバーケーブル敷設方法
CN2840431Y (zh) 一种室内光电传送设备综合配线箱
JP4142984B2 (ja) 光ファイバ配線方法
US20220196958A1 (en) Cable arrangement within a data center
US20020091864A1 (en) Ring network being installed as bus network
US20080037930A1 (en) Tappable cable segment for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CN216355185U (zh) 一种支持单配双管的智能铜缆跳线
CN218383408U (zh) 一种分体式opgw光缆分纤接续盒
JPH08316914A (ja) 情報回線の配線構造
CN110381269B (zh) 一种可分离光纤传输装置
CN209055714U (zh) 用于水电站光纤通信的接续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