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6138U - 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06138U CN220206138U CN202320244100.3U CN202320244100U CN220206138U CN 220206138 U CN220206138 U CN 220206138U CN 202320244100 U CN202320244100 U CN 202320244100U CN 220206138 U CN220206138 U CN 2202061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refrigeration
- air outlet
- opening
- storage sp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77 deodo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70 germicid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05700 microbiom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56 stainless stee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77 temperatur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抑霜领域,提供一种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和制冷设备,其中,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包括:内胆,内胆具有储物空间,储物空间的一侧设有开口;门体,门体设于开口处,门体用于封闭或打开开口;气流场发生机构,场发生机构用于与第一冷源相连通,气流场发生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气流场发生机构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相对设于开口的两侧,且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气流方向相同。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和制冷设备,能够对环境中的湿热空气进行阻隔和冷凝,减少了进入到储物空间的水蒸气,能够有效避免储物空间的内壁发生结霜的情况,提升了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抑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储藏要求越来越高;深冷冰箱的制冷温度较低,能够对食物进行良好的储存。深冷冰箱的制冷温度通常在-60℃甚至更低的温度,在冰箱的门体打开时,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可能进入到冰箱的箱体内导致冰箱箱体内壁结霜,影响制冷效果。
相关技术中,提供一种运输冷藏系统,包括集装箱,具有配备至少一个门的门道;冷藏系统,包括用于沿空气流路驱动空气的第一可逆转风机和沿空气流路用于冷却空气的吸热换热器;以及第二风机,被定位以便在至少一种操作模式下驱动风幕流向下穿过门道。这样通过第二风机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在门道处形成风幕流,能够减少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进入到冷藏空间内,减少冷藏空间的结霜。
但是,相关技术中,风幕流对外部环境中的空气阻挡效果有限,仍然存在部分空气进入导致在箱体内壁结霜的情况出现,影响制冷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能够在制冷设备的储物空间开口处形成对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进行阻挡和冷凝的气流场,从而对环境中的湿热空气进行阻挡和冷凝,阻隔并减少了进入到储物空间的水蒸气,能够有效避免储物空间的内壁发生结霜的情况,提升了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包括:
内胆,所述内胆具有储物空间,所述储物空间的一侧设有开口;
门体,所述门体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门体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开口;
气流场发生机构,所述场发生机构用于与第一冷源相连通,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设于所述开口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气流方向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气流场发生机构,气流场发生机构用于与第一冷源相连,在气流场发生机构的一端设置第一出风口,气流场发生机构的另一端设置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相对设于开口的两侧,并且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气流方向相同;这样,在将制冷设备的门体打开时,气流场发生机构能够在开口的截面方向上形成阻挡水蒸气的气流场或者风幕,具体地,场可以带动外界环境中的湿热空气或者湿热空气内的水蒸气沿场的方向定向移动,并在第一冷源处得到冷凝沉降,从而能够避免外界环境中的湿热空气渗透进入到储物空间内,减少了水蒸气向储物空间内的移动;即能够对环境中的湿热空气进行阻挡,阻隔并减少了进入到储物空间的水蒸气,能够有效避免储物空间的内壁发生结霜的情况,提升了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场发生机构包括气流场发生机构,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均位于所述门体面向所述储物空间的一侧。这样,能够在门体的内侧产生气流场,在打开门体时,能够减小或降低门体的运动对气流场造成的绕流,从而能够有效对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进行阻挡。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包括:
第一送风风道,所述第一送风风道设于所述内胆的一侧,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具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用于与第一冷源相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面向所述开口的一侧;
第一回风风道,所述第一回风风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于与所述第一冷源相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回风风道,第一回风风道的第二进风口与第一送风风道的第一出水口相对设置;另外,第一回风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与第一冷源相连通;这样,整个气流场发生机构形成完整的循环回路,能够将持续形成强劲的冷凝风幕,从而保证了对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的持续阻隔。将第二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这样,从第一出风口出来的气流能够从第二进风口回流;从而能够在开口处形成稳定的气流场,能够提升气流场的稳定性。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形成完整的循环回路,这样,在储物空间的开口处形成气流场后,由于气流场的空气流速较快,会在此处形成负压区域,在门体打开后,向储物空间内渗透的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会在负压下被气流场带走,并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回风风道,然后从第二出风口进入至第一冷源内;第一冷源能够将空气中的水蒸气进行冷凝除湿,从而降低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能够有效避免储物空间的内壁发生结霜的情况,提升了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回风风道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相对设于所述内胆的两侧。这样,箱体结构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能够有效减小制冷设备的占用空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内胆的高度方向设置,以沿所述开口的宽度方向形成所述气流场。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出风口沿内胆的高度方向设置,这样,可以沿着开口的宽度方向形成气流场,能够缩短气流场的行程;从而保证气流场的强度,也就能够减少/降低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向储物空间渗透的量,有效抑制了储物空间的内壁发生结霜的情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内胆的高度方向覆盖所述开口。这样,能够保证在整个开口截面上均能形成气流场,能够有效对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进行阻隔。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内胆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气流场的气流流动路径上;所述风机用于驱动气流在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内流动,以在所述开口处形成所述气流场。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气流场的气流流动路径上(例如第一送风风道、第二送风风道和/或第一冷源)设置风机,通过风机驱动气流流动,这样,能够提升气流场的强度,从而有效降低了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向储物空间渗透的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机设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内,和/或,所述风机设于所述第一回风风道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中的至少一者处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切断所述气流场的气流流动路径。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的至少一者处设置第一控制阀;这样,可以选择性的开启气流场发生机构工作,或者停止气流场发生机构。从而可以在需要打开门体时再让气流场发生机构工作,能够有效降低能耗。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门体上设有触发开关,所述触发开关用于发出触发信号;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根据所述触发信号启动或停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触发开关为电子锁、红外传感器、雷达传感器或摄像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箱体结构还包括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的第三出风口和第三进风口均与所述储物空间相连通;所述制冷机构用于通过所述第三出风口和所述第三进风口向所述储物空间输送循环制冷风。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冷机构包括:
第二冷源;
第二送风风道,所述第二送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源相连通;所述第三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的另一端;
第二回风风道,所述第二回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源相连通;所述第三进风口设于所述第二回风风道的另一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回风风道的至少一者上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根据所述触发信号打开或关闭。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送风风道和第二回风风道的至少一者上设置第二控制阀;这样,在门体打开时,可以将第二控制阀关闭,从而切断制冷系统,即暂停制冷系统的工作;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储物空间内形成负压将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吸入的情况发生,另外,也能够保证对湿热空气进行阻隔的场的稳定性,提升了气流场或风幕对外部环境中湿热空气的隔绝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内胆的顶部,所述第三进风口位于所述内胆的底部。
根据本申请第二个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外壳和本申请第一个方面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箱体结构;所述箱体结构设于所述外壳内。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E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F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中G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门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门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0中H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沿图11中I-I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箱体结构;20:外壳;30:保温层;
110:内胆;120:门体;130:预冷凝机构;140:第一冷源;150:风机;160:制冷机构;
111:储物空间;112:开口;131:第一出风口;132:第一送风风道;133:第一进风口;134:第一回风风道;135:第二进风口;136:第二出风口;137:第一控制阀;161:第三出风口;162:第三进风口;163:第二送风风道;164:第二回风风道;165:第二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冰箱、冷藏库、冷冻库或者冰柜等制冷设备,由于能够将箱体内的储藏空间的温度降低至较低的温度(例如普通家用冰箱的冷冻区可将温度降低维持在-15℃左右,甚至维持在-22℃),从而降低储藏在冷冻区内的物品的细胞或者物品表面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延长了物品的储藏时间,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为延长物品的保存和储存时间,或者为对一些需要在极低温度(通常在-40℃左右)下进行冷冻储存的物品进行储存,相关技术中出现一种深冷制冷设备。深冷是指将冰箱、冷藏库、冷冻库或者冰柜的储藏空间的温度降低至较低的温度(例如-40℃、-60℃、-80℃甚至-120℃等温度)后对物品进行冷冻储藏的方式。这样,能够对一些对储藏温度有要求的物品进行储藏,或者能够延长物品的保存时间。
可以理解,在对物品进行储藏时,难以避免需要将制冷设备的门体打开,例如向制冷设备的储藏空间内存放物品,或者从制冷设备的储藏空间内取拿物品的情况均需要打开制冷设备的门体。在将制冷设备的门体打开后,制冷设备的储藏空间与外部环境连通,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容易进入到储藏空间内,而储藏空间内的温度较低,湿热空气中携带的水蒸气会在储藏空间的内壁上发生凝华结霜,导致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变差,影响对物品的储藏。
目前,通常是通过循环风吹拂到储藏空间内,将储藏空间内壁上的结霜升华为水蒸气,然后在循环风的携带下经过温度更低的蒸发器凝结;然后,定期对蒸发器进行加热抑霜,从而达到抑霜的效果。
但是,由于深冷制冷设备的储藏空间内的温度极地,循环风在进入到储藏空间内后,循环风的温度迅速降低;可以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饱和度与温度呈正相关,也即温度越高,空气中的饱和水蒸气的含水量越大,温度越低,空气中的饱和水蒸气含水量越低。在深冷制冷设备的储藏空间内,循环风在极低温度下能够带走或升华的结霜量有限,对深冷制冷设备的抑霜效果较差。
相关技术中,提供一种运输冷藏系统,包括集装箱,具有配备至少一个门的门道;冷藏系统,包括用于沿空气流路驱动空气的第一可逆转风机和沿空气流路用于冷却空气的吸热换热器;以及第二风机,被定位以便在至少一种操作模式下驱动风幕流向下穿过门道。这样通过第二风机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在门道处形成风幕流,能够减少外部环境中的空气进入到冷藏空间内,减少冷藏空间的结霜。
但是,相关技术中,风幕流对外部环境中的空气阻挡效果有限,仍然存在部分空气进入导致在箱体内壁结霜的情况出现,影响制冷效果。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10,包括:内胆110和门体120。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内胆110内可以形成有储物空间111。可以理解,内胆110具体可以是采用不锈钢或者铝合金等材料制成。在一些示例中,内胆110也可以采用硬质塑料制成。还可以理解的是,在储物空间111中通常可以设置有储物隔板、抽屉或者储物格等装饰件。在一些示例中,内胆110中也可以设置有例如除臭盒、杀菌灯、照明灯或者温度调节旋钮等装饰件。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还可以理解的是,在内胆110的内侧壁还可以设置有防止刮花的保护层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具体可以为冰箱、冷藏库、冷冻库、冷冻运输车或者冰柜等设备。作为一种具体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冰箱作为具体示例举例说明。
通常,参照图3所示,在内胆110的一侧可以设有开口112,开口112与储物空间111相连通。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储物空间111的一侧设有开口112。这样,便于向储物空间111内放置需要存放的物品,或者方便从储物空间111中取出物品。
可以理解,为保证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对储物空间111内的物品进行有效储藏。通常,在开口112处设置有用于封闭开口112的门体120。因此,通常在门体120面向储物空间111的一侧通常设置有密封条/密封圈;当门体120将开口112封闭时,密封条/密封圈被门体120压合在开口112的口沿上。例如压合在内胆110的口沿上或者压合在制冷设备的框体上。从而实现对储物空间111的密封,保证储物空间111内的低温环境。
冰箱在制冷过程中,储物空间111内处于低温环境,储物空间111内的空气同样为低温空气,低温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小,不易结霜。但是,当门体120打开时,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会进入至储物空间111内,并在储物空间111的低温作用下迅速发生凝华结霜,导致内胆110的内壁上出现结霜,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变差。
为此,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10还包括气流场发生机构130。
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场发生机构用于与第一冷源140(图1中未示出)相连通;气流场发生机构130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131,气流场发生机构13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135,所述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5相对设于开口112的两侧,且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5的气流方向相同。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场发生机构可以是对流动空气进行导向的管道结构,管道的一端与第一冷源140相连通。这里,第一冷源140可以是吸热换热器,或者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冷源140也可以是蒸发器。可以理解,在空气流过第一冷源140时,空气与第一冷源140发生热交换,空气被降温,从而形成低温空气。在具体设置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冷源140可以是外接的蒸发器或者吸热换热器;也就是说,第一冷源140可以是与制冷设备分离的不同部件。
可以理解,通常制冷设备本身存在冷源,即对储物空间111进行制冷的冷源;本申请实施例中,预冷凝机构130也可以是与制冷设备本身的冷源相连通;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冷源140也可以是制冷设备自带的冷源,即第一冷源140可以设置在制冷设备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管道结构的另一端即为第一出风口131,第一出风口131具体可以设置在门体120面向储物空间111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出风口131可以设置在开口112处;这样,在管道结构将流动的冷空气从第一出风口131送出时,冷空气在第一出风口131处向外吹拂,从而可以在开口112的截面方向形成流动的低温气流,即形成气流场或风幕。
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出风口131的出风方向可以朝向开口112方向,且出风方向与开口112的截面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这样,从第一出风口131吹出的冷风至少在开口112的截面方向存在一定的分量,从而能够沿开口112的截面方向形成气流场或者风幕。
通过设置气流场发生机构130,气流场发生机构130的一端用于与第一冷源140相连通;气流场发生机构130的另一端设置第一出风口131;第一出风口131设置在门体120面向储物空间111的一侧,并保持第一出风口131的出风方向至少能够沿开口112的截面方向形成冷凝风幕。这样,在将门体120打开时,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会首先被气流场或风幕阻隔,能够有效减少湿热空气向储物空间111的渗透,从而能够降低进入储物空间111的水蒸气的量,也就能够降低储物空间111内壁的结霜情况;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气流场发生机构130与第一冷源140相连通,因此气流场或风幕为低温风幕;这样,气流场或风幕能够对可能渗透进储物空间111的外界空气进行冷凝,从而降低空气中的含水量,也能够有效降低/减少储物空间111内壁上的结霜情况,保证了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4所示,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第一出风口131位于开口112的第一侧,且第一出风口131的开口112方向面向开口112的第二侧设置;其中,第二侧与第一侧相对设置。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31的轴向与开口112的截面方向平行。具体地,参照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中,开口112的截面方向可以为图4中x轴所示出的方向。以图4作为示例进行说明,第一出风口131可以设置在开口112的左侧,且第一出风口131的轴向可以与x方向平行。在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出风口131也可以设置在开口112的右侧。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出风口131的出风方向可以是沿箱体结构10的水平方向。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第一出风口131的出风方向也可以是在开口112的截面上与水平方向存在小于90°的夹角。本申请实施例中,仅需保证第一出风口131的出风方向在开口112的截面上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出风口131也可以是设置在内胆110的顶部,此时,第一出风口131的出风方向可以是竖直向下,或者与竖直方向存在小于90°的夹角。
这样,能够保证气流场发生机构130从第一出风口131吹出的低温气流的流动方向与开口112的截面方向平行;也即能够在开口112的截面方向形成最大气流的气流场强度,能够对外界空气起到较好的阻隔和隔绝作用,另外也能够提升对外界空气的冷凝效果,能够有效减少渗透进储物空间111的湿热空气,降低/减少储物空间111内壁上的结霜情况,保证了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参照图1和图4所示,气流场发生机构130包括第一送风风道132,第一送风风道132设于内胆110的一侧,第一送风风道132具有第一进风口133,第一进风口133用于与第一冷源140相连通;第一出风口131设于第一送风风道132面向开口112的一侧。
具体地,参照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冷源140可以为制冷设备本身自带的冷源(例如蒸发器)。可以理解,通常制冷设备的蒸发器会设置在内胆110背向开口112的一侧,这样,能够便于用户从开口112处取拿物品。通常也可以理解为蒸发器设置在内胆110或制冷设备的后侧。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4所示,第一送风风道132可以设置在内胆110的左右两侧中的其中一侧,或者,在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送风送到可以设置在内胆110的上下两侧中的其中一侧。这样,能够减小第一送风风道132需要占用的空间,从而能够减小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10的整体体积。
图5是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4中E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继续参照图1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气流场发生机构130还包括第一回风风道134,第一回风风道134具有第二进风口135(参照图4-图7所示)和第二出风口136;第二进风口135与第一出风口131相对设置,第二出风口136用于与第一冷源140相连通。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第一送风风道132可以设置在内胆110的左侧,第二送风风道163具体可以设置在内胆110的右侧。可以理解,第一送风风道132和第二送风风道163的具体位置可以互换,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如前述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第一出风口131的出风方向沿开口112的截面方向;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135的进风方向也可以沿开口112的截面方向。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出风口131的轴向和第二进风口135的轴向可以共线或者近似共线。这样,从第一出风口131吹出的冷空气气流能够与第二进风口135对接,能够有效避免气流场或风幕发生散乱或者紊乱的情况。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第一出风口131的轴向可以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进风口135的轴向也可以沿水平风向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回风风道134,第一回风风道134的第二进风口135与第一送风风道132的第一出水口相对设置;另外,第一回风风道134的第二出风口136与第一冷源140相连通;这样,整个气流场发生机构130形成完整的循环回路,能够持续形成强劲的冷凝气流场或风幕,从而保证了对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的持续阻隔。将第二进风口135与第一出风口131相对设置,这样,从第一出风口131出来的气流能够从第二进风口135回流;从而能够在开口112处形成稳定的气流场或风幕,能够提升气流场或风幕的稳定性。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形成完整的循环回路,这样,在储物空间111的开口112处形成气流场或风幕后,由于气流场或风幕的空气流速较快,会在此处形成负压区域,在门体120打开后,向储物空间111内渗透的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会在负压下被气流场或风幕带走,并从第二进风口135进入第一回风风道134,然后从第二出风口136进入至第一冷源140内;第一冷源140能够将空气中的水蒸气进行冷凝除湿,从而降低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能够有效避免储物空间111的内壁发生结霜的情况,提升了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继续参照图4所示,气流场发生机构130还包括风机150,风机150设于气流场的气流流动路径上;风机150用于驱动气流在风道内流动,以在开口112处形成气流场或风幕。
具体地,参照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风机150可以设置在第一送风风道132的腔体内;或者,在另一些示例中,风机150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回风风道134的腔体内。
当然,在一些示例中,风机150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处,例如,将风机150设置在第一送风风道132与第一冷源140相连通的位置处,或者将风机150设置在第一回风风道134与第一冷源140相连接的位置处。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气流场或者风幕的气流流动路径上(例如第一送风风道132、第二送风风道163和/或第一冷源140)设置风机150,通过风气驱动气流的流动,这样,能够提升风幕的强度,从而有效降低了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向储物空间111渗透的量。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参照图4所示,第一送风风道132和第一回风风道134内均设置有风机150。这样,设置在第一送风风道132内的风机150能够对从第一出风口131吹出的风进行驱动,保证从第一出风口131吹出的风的流速;设置在第一回风风道134内的风机150能够在第二进风口135处形成负压,从而快速提升冷凝风幕在第二进风口135处的流速,这样,就保证了整个风幕流速的稳定性和风幕的强度。
可以理解,参照图3所示,通常第一冷源140设置在内胆110的下侧或底部。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33和第二出风口136均可以位于内胆110的底部。这样,在风机150驱动气流在第一送风风道132内流动;或者风机150驱动气流在第一回风风道134内流动时,第一送风风道132底部的流速大于第一送风风道132顶部的风速;或者,第一回风风道134底部的风速大于第一回风风道134顶部的风速。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参照图1所示,可以将第一送风风道132设为梯形结构,具体的第一送风风道132沿竖直方向向上的截面逐渐减小或缩小;这样,能够保证在从第一送风风道132沿竖直方向的整个第一出风口131吹出的风速相同或者大致相同;从而保证预冷凝风幕在开口112截面上的各处强度一致,能够有效对外界环境中的湿热空气形成隔绝。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回风风道134的设置方式可以与第一送风风道132相同或类似,具体可参照第一送风风道132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
图8是图4中F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4中G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8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进风口133和第二出风口136中的至少一者处设有第一控制阀137,第一控制阀137用于切断气流场的气流流动路径。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137可以为电磁阀、电控阀等。在具体设置时,第一控制阀137可以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33处;或者,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控制阀137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出风口136处;或者,在另一些可选示例中,也可以是在第一进风口133处设置一个第一控制阀137,另外,在第二出风口136处也设置一个第一控制阀137。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进风口133和第二出风口136中的至少一者处设置第一控制阀137;这样,可以选择性的开启气流场发生机构130工作,或者停止气流场发生机构130。从而可以在需要打开门体120时再让气流场发生机构130工作,能够有效降低能耗。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门体120上设有触发开关(图中未示出),触发开关用于发出触发信号;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流场发生机构130可以根据触发信号启动或停止。作为一种具体示例,第一控制阀137可以根据触发信号打开或者关闭。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触发开关包括:电子锁、红外传感器、雷达传感器或摄像头中的任意一种。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些可选示例中,触发开关也可以是电子锁、红外传感器、雷达传感器或摄像头中的多种的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门体120上设置触发开关,这样,在用户需要打开门体120时,触发开关触发并向气流场发生机构130的第一控制阀137发出触发信号;这样,能够及时控制第一控制阀137打开,从而及时在开口112处形成气流场或风幕。另外,在用户将门体120关闭时,第一控制阀137可以根据触发开关的触发信号及时关闭第一控制阀137,停止场发生机构130的运行,节省能耗。
参照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箱体结构10还包括制冷机构160,制冷机构160的第三出风口161和第三进风口162均与储物空间111相连通;制冷机构160用于通过第三出风口161和第三进风口162向储物空间111输送循环制冷风。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制冷机构160可以是通过压缩机、蒸发器和循环风道等部件与储物空间111相连通,并通过第三出风口161和第三进风口162在储物空间111内形成低温的循环气流,从而对储物空间111内的物品进行制冷;能够有效在储物空间111内形成冷冻环境。
继续参照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制冷机构160包括:第二冷源(图中未标号)、第二送风风道和第二回风风道。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冷源也可以是蒸发器或者吸热换热器。在具体设置时,第二冷源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冷源140相同;或者,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二冷源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冷源140为同一冷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送风风道163和第二回风风道164也可以是管道结构,第二送风风道163和第二回风风道164可以对循环制冷风起到导向和引流的作用,即通过设于第二送风风道163一端的第三出风口161将循环制冷风引入至储物空间111内,然后通过第三进风口162和第二回风风道164将制冷风循环至第二冷源中。这样,便于对储物空间111内进行制冷降温,能够有效对储物空间111内的物品进行冷藏/冷冻保存。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二送风风道163和第二回风风道164的至少一者上设有第二控制阀165,第二控制阀165根据触发信号打开或关闭。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控制阀165可以与第一控制阀137相同或类似,具体可参照前述关于第一控制阀137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送风风道163和第二回风风道164的至少一者上设置第二控制阀165;这样,在门体120打开时,可以将第二控制阀165关闭,从而切断制冷系统,即暂停制冷系统的工作;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储物空间111内形成负压将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吸入的情况发生,另外,也能够保证气流场或风幕流动的稳定性,提升了气流场或风幕对外部环境中湿热空气的隔绝效果。
继续参照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三出风口161位于内胆110的顶部,第三进风口162位于内胆110的底部。这样,参照图3所示,循环制冷风在储物腔内形成图3中箭头所示出的气流流向循环;也即循环制冷风从储物空间111的顶部向下流动,这样符合冷空气向下流动的流体动力学原理,能够对储物空间111内进行充分的制冷。
参照图1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第一回风风道134与第一送风风道132相对设于内胆110的两侧。这样,箱体结构1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能够有效减小制冷设备的占用空间。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门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门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主视图,图12是图10中H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中;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出风口131(图中未示出)沿内胆110的高度方向设置,以沿开口112的宽度方向形成气流场或风幕。其中,图10中以第二进风口135的方向作为示例示出;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31与第二进风口135相对设置;因此,第一出风口131的设置方式与第二进风口135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出风口131沿内胆110的高度方向设置,这样,可以沿着开口112的宽度方向形成气流场或风幕(例如参照图10和图11中空心箭头所示出的气流流动方向上形成预冷凝风幕),能够缩短气流场或风幕的行程;从而保证气流场或风幕的强度,也就能够减少/降低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向储物空间111渗透的量,有效抑制了储物空间111的内壁发生结霜的情况。
可以理解,在一些示例中,形成的气流场或风幕的气流流动方向也可以是与图10中空心箭头所示出的方向相反。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31沿内胆110的高度方向覆盖开口112。这样,能够保证在整个开口112截面上均能形成气流场或风幕,能够有效对外部环境中的湿热空气进行阻隔。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参照图10和图12所示,第一出风口131(图10中以第二进风口135示出,可以理解,第二进风口135与第一出风口131的设置方式相同)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口131沿内胆110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这样能使产生的气流场或风幕更加稳定和均匀,能够有效保证对外接环境中的湿热空气起到阻隔作用。
图13是沿图11中I-I线的剖视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应用场景中,参照图13所示,在用户将门体120打开时,这里,门体120上的触发开关可以是电子锁;在电子锁被触发时,第一控制阀137打开,第二控制阀165关闭,用于形成气流场或风幕的低温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31处吹出,并从第二进风口135进入至第一回风风道134,然后回流至第一冷源140;在运行一定时间后(例如在开口112处形成稳定的低温气流场后),门体120上的电子锁解锁并发出提示音;此时,用户可以打开门体120;参照图13中实线箭头所示出的气流方向,气流场或风幕继续循环;外接环境中的湿热空气沿图13中虚线箭头所示出的方向被气流场或风幕处的负压吸入气流场或风幕内,并被低温的气流场冷凝;所述湿热空气沿着气流场或风幕的气流方向进入到第一冷源140,被再次冷凝,从而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能够有效避免湿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到储物空间111发生凝华结霜的情况,提升了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继续参照图1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本申请前述实施例提供的箱体结构10和外壳20,其中,箱体结构10设置在外壳20内。这里外壳20可以是金属壳体或者硬质塑料等制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保温层30,保温层30位于外壳20和箱体结构10之间。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温层30可以设置在气流场发生机构130与外壳20之间;这样,保温层30一方面能够对内胆110的储物空间111进行保温;另一方面,保温层30也可以对气流场发生机构130进行保温,保证气流场的温度。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5的管道壁可以嵌设在保温层30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保温层30可以是采用发泡棉、发泡泡棉等材料制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
Claims (17)
1.一种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所述内胆具有储物空间,所述储物空间的一侧设有开口;
门体,所述门体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门体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开口;
气流场发生机构,所述场发生机构用于与第一冷源相连通,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设于所述开口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气流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均位于所述门体面向所述储物空间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包括:
第一送风风道,所述第一送风风道设于所述内胆的一侧,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具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用于与所述第一冷源相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面向所述开口的一侧;
第一回风风道,所述第一回风风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于与所述第一冷源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风风道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相对设于所述内胆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内胆的高度方向设置,以沿所述开口的宽度方向形成所述气流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内胆的高度方向覆盖所述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内胆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气流场的气流流动路径上;所述风机用于驱动气流在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内流动,以在所述开口处形成所述气流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设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内,和/或,所述风机设于所述第一回风风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中的至少一者处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切断所述气流场的气流流动路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上设有触发开关,所述触发开关用于发出触发信号;所述气流场发生机构根据所述触发信号启动或停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开关为电子锁、红外传感器、雷达传感器或摄像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结构还包括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的第三出风口和第三进风口均与所述储物空间相连通;所述制冷机构用于通过所述第三出风口和所述第三进风口向所述储物空间输送循环制冷风。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构包括:
第二冷源;
第二送风风道,所述第二送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源相连通;所述第三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的另一端;
第二回风风道,所述第二回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源相连通;所述第三进风口设于所述第二回风风道的另一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回风风道的至少一者上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根据所述触发信号打开或关闭。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内胆的顶部,所述第三进风口位于所述内胆的底部。
17.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箱体结构;所述箱体结构设于所述外壳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44100.3U CN220206138U (zh) | 2023-02-07 | 2023-02-07 | 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和制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44100.3U CN220206138U (zh) | 2023-02-07 | 2023-02-07 | 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和制冷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06138U true CN220206138U (zh) | 2023-12-19 |
Family
ID=89147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44100.3U Active CN220206138U (zh) | 2023-02-07 | 2023-02-07 | 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和制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06138U (zh) |
-
2023
- 2023-02-07 CN CN202320244100.3U patent/CN22020613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4360948A (ja) | 冷蔵庫 | |
CN106679269B (zh) | 冰箱 | |
JP4443478B2 (ja) | 冷蔵庫 | |
CN220206138U (zh) | 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和制冷设备 | |
JP3857964B2 (ja) | 冷気通路制御装置 | |
JP2018155488A (ja) | 冷蔵庫 | |
CN111174518A (zh) | 冰箱 | |
JP3205308B2 (ja) | 冷蔵庫 | |
KR100678777B1 (ko) | 냉장고 | |
JP2006189209A (ja) | 冷却庫 | |
JP6357644B2 (ja) | 冷蔵庫 | |
JP3527713B2 (ja) | 冷蔵庫 | |
JP2005016903A (ja) | 冷蔵庫 | |
JP2007127394A (ja) | 冷蔵庫 | |
JP2002090028A (ja) | 冷蔵庫 | |
JP6446665B2 (ja) | 冷蔵庫 | |
JP2002090025A (ja) | 冷蔵庫 | |
JP6383936B2 (ja) | 冷蔵庫 | |
KR101150946B1 (ko) | 냉장고 | |
CN116538746A (zh) | 制冷设备的箱体结构和制冷设备 | |
JPH06257929A (ja) | 冷却貯蔵庫 | |
CN116222103A (zh) | 制冷设备的抑霜方法 | |
KR100390425B1 (ko) | 진공 냉장고의 급속냉각장치 | |
JP2006226614A (ja) | 冷蔵庫 | |
JP2001174127A (ja) | 冷蔵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