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6051U - 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6051U
CN220206051U CN202320453961.2U CN202320453961U CN220206051U CN 220206051 U CN220206051 U CN 220206051U CN 202320453961 U CN202320453961 U CN 202320453961U CN 220206051 U CN220206051 U CN 220206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eating device
shell
annular protrus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539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尹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539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6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6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6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p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外壳和罩体,所述加热管至少部分位于罩体内,所述罩体至少部分位于外壳内。本申请中加热管至少部分位于罩体内,罩体至少部分位于外壳内,使得外壳对各罩体和加热管进行有效防护,防护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尤其涉及加热装置的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加热装置包括管体和包覆在管体圆周侧上的加热层,加热层与外部电源连接,加热层对管体加热的同时会对流经管体的介质进行加热。该加热装置通常都是应用到饮水机、热水器等家用器具上,虽然其防护等级较低,但应用环境较为干净稳定,可以满足需求;但当相关技术中的加热装置应用到储能系统中时,由于其应用环境变得复杂,该加热装置则无法再满足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防护效果较好的加热装置。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外壳和罩体,所述加热管至少部分位于罩体内,所述罩体至少部分位于外壳内。
本申请中加热管至少部分位于罩体内,罩体至少部分位于外壳内,使得外壳对罩体和加热管都能进行有效防护,防护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加热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中加热装置一个实施例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中加热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圆圈A处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中加热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分解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中加热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为本申请中加热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中加热装置又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中加热装置又一个实施例的分解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如图1-4所,其结构包括加热管、外壳4和罩体5,加热管至少部分位于罩体5内,罩体5至少部分位于外壳4内。
相关技术中,在将加热管应用到饮水机、热水器等设备或系统内时,在加热管的外侧会设置罩体,一方面对加热管起到一定的支承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对其它零部件提供连接的点位。虽然极大的方便了加热管的使用和装配,但若是将其应用到复杂的环境中,如户外的充电桩、换电柜等储能系统则无法满足需求,外部的雨水、风尘以及可能的碰撞和震动都有可能对加热管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其使用。
本申请中的加热装置,在加热管和罩体5的外侧设置外壳4,外壳4可对其进行良好的防护,外壳4采用金属板焊接形成,外壳4的底板也可通过螺栓紧固,从而使得外壳4形成密封的壳体,防止外部雨水、风尘的侵入对加热管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可防止外部的碰撞震动等对加热管带来的损害。
其中,加热管包括管体1,加热装置包括连接部2以及转接部3,管体1的端部与连接部2连接,连接部2与转接部3连接;连接部2至少部分位于外壳4内,转接部3至少部分位于外壳4内,连接部2和外壳4内壁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罩体5连接,转接部3与外壳4的侧壁密封连接。连接部2与转接部3中的至少一者为金属件
加热管的管体1作为被加热的主体,管体1的圆周侧壁上还包覆有一层加热层,其中加热层上连接有电极,电极通过与外部电源的连接从而导电,加热层则对管体1进行加热,若是其中有介质通过,就会被加热。
若是将管体1直接与外部管路连接,一方面管体1位于外壳4内不方便连接,另一方面管体1与外部管路直接连接也不够紧密,由于加工或者管路尺寸等原因会造成管体1和外部管路连接时密封不够,并且,流经管体1的介质在被加热后压力会增大,尤其是在管体1的出口这一端,若是管体1与外部管路直接连接,在此压力下容易造成管体1与外部管路的松脱,从而出现泄露的情况。
而通过连接部2和转接部3的转接作用,可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转接部3一方面起到将外部管路与管体1连通的作用,另一方面转接部3与外壳4的密封连接,使得转接部3与外壳4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连接部2在管体1和转接部3之间也起到过渡连接的作用,使得部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固。转接部3与外壳4之间的密封连接,也使得壳体内处于密封的环境,同时壳体内的部件不需要再外伸出外壳4与外部管路连接。使得防护效果大大提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9所示,连接部2包括流通部201,在管体1的中心线方向上,流通部201具有第一孔部202和第二孔部203,第一孔部202和第二孔部203连通,管体1的一端与第一孔部202连接,转接部3与第二孔部203连接。
其中,转接部3包括流通管301,流通管301的端部与第二孔部203连接;第一孔部202具有第一孔道,第二孔部203具有第二孔道,管体1的一端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孔道内,流通管301的一端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孔道内。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和转接部3均为金属件,在与管体1和外壳4连接时,采用焊接的方式。更具体的,外壳4通过金属板片焊接形成密封壳体时,可将其中一侧先不进行密封,留出加热管装配的空间,然后将加热管和连接部2放到外壳4的内部将管体1的端部与流通部201的第一孔部202对准焊接。在加热管的轴向方向上,然后再将流通管301从外壳4侧壁预先留置的孔洞穿过,伸入到外壳4的内部,将流通管301的一端与第二孔部203对准焊接;同时将流通管301圆周侧壁与外壳4上预留的孔洞接触的位置进行焊接密封,从而进一步使得外壳4能够保持密封。最后,再将需要安装的一些电路元件和线缆连接好后,将外壳4空置出的一侧进行焊接密封。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通部201为内部中空的阀座,加热管的管体1为金属材质,其中管体1的端部在与第一孔部202焊接,以及流通管301的端部在与第二孔部203焊接时,管体1的端部以及流通管301的端部都是抵接在第一孔部202和第二孔部203外沿,然后对抵接位置进行焊接密封。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9所示,在加热管的轴向方向上,流通部201贯通,流通部201内部的内壁上设有抵接部,管体1和端部在与第一孔部202连接时,管体1的端部伸入到第一孔部202的第一孔道内,管体1的端部与抵接部抵接,管体1的圆周侧与第一孔部202的外沿焊接,由此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也提高了密封性。同样的,流通管301在与第二孔部203连接时,流通管301的端部也伸入到第二孔部203的第二孔道内,流通管301的端部与抵接部的另一侧抵接,流通管301的圆周侧与第二孔部203的外沿进行焊接,也具有上述同样的效果。流通管301再与外部管路连通。
其中,在上述实施例中,罩体5为板状结构或者筒状结构,当为板状结构时,罩体5与流通部201连接;加热装置包括温控仪6,温控仪6位于罩体5上,温控仪6与罩体5连接;温控仪6与管体1抵接。
为了便于对加热管加热的管体1内介的温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在外壳4内还设置了温控仪6,温控仪6与加热管的管壁贴合,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板状的罩体5提供了温控仪6安装的点位,在对罩体5结构更为简单,可与流通部201连接,也可连接到外壳4的内壁上,同时也方便了温控仪6的装配。
如图1-5所示,在又一实施例中,连接部2包括软塞7,软塞7包括第一环部701和第二环部702,第一环部701与第二环部702为一体件;在管体1的径向方向上,第二环部702位于第一环部701内,第一环部701和第二环部702之间具有容纳槽703,管体1的一端部位于容纳槽703内;在管体1的中心线方向上,第一环部701的长度大于第二环部702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软塞7为橡胶或塑料材质,转接部3为金属材质,在装配时,可预先将外壳4的顶面和四周侧焊接形成大致的壳体结构,底部留置出装配加热管等部件的缺口,然后将加热管放入外壳4内,加热管的管体1的端部可提前将软塞7套上,容纳槽703可贴合到管体1端部的管壁上;然后再将转接部3套接在管体1的端部,在软塞7的作用下,使得转接部3与管体1的端部形成过盈配合,从而提高密封性能。此外,转接部3也可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与外壳4连接,外壳4在管体1的轴向方向上的侧壁上预留出与转接部3配合的孔洞,转接部3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与外壳4形成密封连接。
其中,转接部3包括固定座8和连接管9,固定座8与连接管9固定连接,固定座8包括第一环凸801、第二环凸802和底板803,底板803与外壳4连接;在管体1的径向方向上,第二环凸802位于第一环凸801内,第一环凸801和第二环凸802连接在底板803的一端,连接管9连接在底板803的另一端,第一环凸801和第二环凸802至少部分位于外壳4内;第二环凸802具有流通通道804,流通通道804贯穿所述底板803,流通通道804与连接管9的管腔连通;第一环凸801和第二环凸802之间具有卡槽805,软塞7至少部分位于卡槽805内,第一环凸801与第一环部701抵接,第二环凸802与第二环部702抵接;在管体1的中心线方向上,第一环凸801的长度小于第二环凸802的长度。
在更具体的装配中,将连接软塞7的管体1端部连接到卡槽805,在软塞7的作用下,使得管体1端部的管壁与第一环凸801和第二环凸802之间形成过盈配合,提高密封性能,其中第二环凸802具有的流通通道804贯穿底板803,从而使得管体1内加热的介质能够流通,再从连接管9流入到外部管路中。
而在转接部3与外壳4的连接中,是通过底板803的连接实现,管体1的端部在连接到卡槽805内时,第一环凸801和第二环凸802至少部分是通过外壳4侧壁上的孔洞伸入到外壳4内的,然后底板803与外壳4的外壁抵接,可采用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密封。此时第一环凸801和第二环凸802之间形成的卡槽805与底板803在起到基本的连接作用的同时,还对管体1起到限位的作用,且由于转接部3为金属件,也不易发生变形,与管体1通过软塞7过盈配合后也不易发生松脱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罩体5为板状结构或者筒状结构,当为筒状结构时,管体1至少部分位于罩体5内,罩体5的端部与外壳4的内壁连接;罩体5圆周侧壁具有至少一个孔洞。
筒状的罩体5在对加热管进行装配时,可提前安装到加热管的圆周侧,由此可在加热管在装配到外壳4内部时,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另外也可提供其他部件的连接点位,罩体5对加热管也有一定的支承作用,在装配到外壳4内部时,罩体5的两端是与外壳4的内壁连接的。罩体5上也可预留出温控仪6安装的点位,便于对加热管加热的温度进行实时的监测。
另外,加热装置包括接头10,接头10与外壳4密封连接,接头10具有连通孔,连通孔与外壳4的内腔连通。由于加热装置需要通电才能实现加热层的加热功能,因此外壳4需要预留出另外的穿孔,以便于线缆等穿出外壳4与外部电源连接,由于外壳4整体需要具备密封的性能,防止外部雨水、风尘的侵入,因此在穿孔处设置有接头10,该接头10为防水接头,也可保证密封性。防水接头10为市场上常见的部件,在此不作过多赘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并非限制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物件之间的关系,非实质性限定,“多个”,是指至少两个以上。
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申请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管、外壳(4)和罩体(5),所述罩体(5)和所述加热管位于外壳(4)内,所述罩体(5)与所述加热管或者所述外壳(4)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转接部(3),所述转接部(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外壳(4)内,所述转接部(3)与所述外壳(4)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包括管体(1),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连接部(2),所述管体(1)的端部与连接部(2)连接,所述连接部(2)与转接部(3)连接;
所述连接部(2)至少部分位于外壳(4)内,所述连接部(2)和外壳(4)内壁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罩体(5)连接,所述转接部(3)与外壳(4)的侧壁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包括流通部(201),在管体(1)的中心线方向上,所述流通部(201)具有第一孔部(202)和第二孔部(203),所述第一孔部(202)和第二孔部(203)连通,所述管体(1)的一端与第一孔部(202)连接,所述转接部(3)与第二孔部(20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3)包括流通管(301),所述流通管(301)的一端部与第二孔部(203)连接;
所述第一孔部(202)具有第一孔道,所述第二孔部(203)具有第二孔道,所述管体(1)的一端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孔道内,所述流通管(301)的一端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孔道内,所述管体(1)的管腔与所述流通管(301)的管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包括软塞(7),所述软塞(7)包括第一环部(701)和第二环部(702),所述第一环部(701)与第二环部(702)为一体件;在管体(1)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二环部(702)位于第一环部(701)内,所述第一环部(701)和第二环部(702)之间具有容纳槽(703),所述管体(1)的一端部位于容纳槽(703)内;
在管体(1)的中心线方向上,所述第一环部(70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环部(702)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3)包括固定座(8)和连接管(9),所述固定座(8)与连接管(9)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8)包括第一环凸(801)、第二环凸(802)和底板(803),所述底板(803)与外壳(4)连接;
在管体(1)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二环凸(802)位于第一环凸(801)内,所述第一环凸(801)和第二环凸(802)连接在底板(803)的一端,所述连接管(9)连接在底板(803)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环凸(801)和第二环凸(802)至少部分位于外壳(4)内,所述第二环凸(802)具有流通通道(804),所述流通通道(804)贯穿所述底板(803),所述流通通道(804)与连接管(9)的管腔连通;
所述第一环凸(801)和第二环凸(802)之间具有卡槽(805),所述软塞(7)至少部分位于卡槽(805)内,所述第一环凸(801)与第一环部(701)抵接,所述第二环凸(802)与第二环部(702)抵接;
在管体(1)的中心线方向上,所述第一环凸(801)的长度小于第二环凸(802)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5)为板状结构,所述罩体(5)与流通部(201)连接;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温控仪(6),所述温控仪(6)与罩体(5)连接;所述温控仪(6)与管体(1)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5)为筒状结构,所述管体(1)至少部分位于罩体(5)内,所述罩体(5)的端部与外壳(4)的内壁连接;
所述罩体(5)圆周侧壁具有至少一个孔洞。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接头(10),所述接头(10)与外壳(4)密封连接,所述接头(10)具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与所述外壳(4)的内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与转接部(3)中的至少一者为金属件。
CN202320453961.2U 2023-03-03 2023-03-03 加热装置 Active CN220206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3961.2U CN220206051U (zh) 2023-03-03 2023-03-03 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3961.2U CN220206051U (zh) 2023-03-03 2023-03-03 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6051U true CN220206051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50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53961.2U Active CN220206051U (zh) 2023-03-03 2023-03-03 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60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206051U (zh) 加热装置
CN217118282U (zh) 一种座圈
CN212080425U (zh) 一种能安装于不同直径管道的法兰
CN211782009U (zh) 防电塞
CN113509784A (zh) 一种防爆前置过滤器
CN210374045U (zh) 一种储水式电热水器
CN219975777U (zh) 一种防漏水分水器
CN221005514U (zh) 防电墙、混水阀组件和电热水系统
CN221005513U (zh) 防电墙、混水阀组件和电热水系统
CN220669715U (zh) 离子发生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119007U (zh) 一种多接头分水器用的阀体
CN220622140U (zh) 增压泵减震降噪结构及其纯净水机
CN215524344U (zh) 蒸发器清洗系统的防漏装置
CN215692266U (zh) 一种防爆前置过滤器
CN214536758U (zh) 进出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937061U (zh) 一种加热组件
CN219263494U (zh) 一种燃气灶的燃气管密封结构
CN212539288U (zh) 一种具有通信功能的无线流量计
CN220623099U (zh) 一种供热泵管道对接密封组件
CN216045942U (zh) 用于气压制动系统的直通接头及气压制动系统
CN212338595U (zh) 一种不锈钢波纹管应力腐蚀防护装置
CN113606765B (zh) 一种中央空调系统用便拆式湿度控制接头装置
CN212514697U (zh) 燃料电池及电导率变送器安装结构
CN217330314U (zh) 一种防漏水管路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水冷空调
CN217765105U (zh) 一种防泄漏膜式燃气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