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3643U - 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3643U
CN220203643U CN202321449807.4U CN202321449807U CN220203643U CN 220203643 U CN220203643 U CN 220203643U CN 202321449807 U CN202321449807 U CN 202321449807U CN 220203643 U CN220203643 U CN 2202036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generation
door locking
assembly
door
trig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498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小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inp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Linp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Linp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498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36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36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36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其中锁门装置包括第一壳部、发电组件、操控组件和第一无线通信模组,操控组件在运动过程中驱动发电组件产生电能,同时,操控组件在运动过程中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其中,操控组件在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行程包括一空行行程,空行行程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一预设行程,使得操控组件在预设行程内能够触发发电组件产生电能;操控组件在第一运动方向上运动的总行程设为θ,其中,所述预设行程等于0.75×θ。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门装置,能够降低锁门装置在关门后不发送信号的概率。

Description

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门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家用智能门锁越来越普及,但应用于公共场合的智能门锁却很少,其原因在于目前的智能门锁大多采用电池供电,使用期间需要定期更换电池或者给电池充电,如果忘记更换电池或者充电,会造成门锁功能失效,这成为阻碍公共场所智能门锁发展的重要因素。
专利CN210422190U公开了一种自发电门锁装置以及自发电门锁系统,适用于公共场合的卫生间或试衣间等应用场景,通过自发电门锁装置可以对外传输其开关状态信息,使用者无需走近房门观察即可方便快速地识别房门的开关状态,该门锁装置无需通过电池供电,也无需连接电源线,有效解决了公共场所智能门锁的痛点。但使用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关门时不将锁扣模块旋转到位的情况,导致关门后装置不发送信号,从而造成其它使用者误判。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自发电门锁装置容易出现关门后不发送信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具有一空行行程,且空行行程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一预设行程,从而保证操控组件在所述预设行程内能够触发发电组件产生电能,研发人员在设计时只需让预设行程能够满足市面上大部分门的锁门需求,即可保证锁门时能够触发发电组件产生电能,通过控制预设行程的大小可以调节用户在锁门后触发发电组件产生电能的几率,从而解决锁门装置容易出现关门后不发送信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预设行程等于0.75倍的总行程,用户在使用锁门装置时,只需将操控组件驱动0.75倍的总行程即可保证发电组件已经产生电能,进一步降低了锁门装置在关门后不发送信号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将空行行程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0.2倍的总行程,以降低用户在开门后不触发发电组件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空行行程α与总行程θ满足关系:0.45×θ≤α≤0.55×θ,能够进一步降低用户在开门后不触发发电组件的概率,同时进一步降低用户在关门后不触发发电组件的概率,以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当驱动件运动至一预设位置时,驱动部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所以在设计时,通过合理控制预设位置可将空行行程限制在所述预设行程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控制第一斜坡的有效段的范围,使得第一斜坡更陡,所述第一斜坡驱动触发件的时间更短,触发件枢转运动的速度更快,从而发电组件在短时间内产生的电能更大,以保证第一无线通信模组有足够的电能用来发送信号,提高发送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第一斜坡抵接所述抵接棱的抵接力与所述触发件枢转运动的方向相切,从而减少抵接力对枢转轴产生的分力,进而降低抵接力的大小,提高抵接棱和驱动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第一限位部和/或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强度高于所述第一壳部的强度,以防止所述第一限位部或者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操控作用的力下发生形变,导致操控组件的转动行程超出总行程的范围,造成第一壳部内部的驱动件和电子元件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相配合,能够限制驱动件的转动,以便于所述驱动件和所述弹性复位件的装配;而且可以使驱动件装配完成后,第一轴套的相位角与所述把手部的相位角相适配,以便于所述第二壳部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第二行程范围设置为包含或者等于所述总行程的范围,使得操控组件在转动时,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限位作为主要限位,而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的限位作为辅助限位,使得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承受的力较小,避免造成驱动件和电子元件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强度均高于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的强度,能够减小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形变量,进一步减小第三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承受的力,防止驱动件和电子元件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传动轴与插口的配合间隙被设置为单侧间隙小于等于0.3mm,使得插口与所述传动轴的配合更加紧密,减少把手部的回转间隙,使得把手部转动更加跟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旋转把手与第二壳部之间隔开一预设间隙,防止旋转把手在转动时划伤所述第二壳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第二弹簧将传动轴推到第一轴套的内部深处,当安装板厚度变化时,第二弹簧的弹力能保证传动轴装入第一轴套的深度不变,以降低第一轴套的接触应力,从而避免第一轴套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驱动件通过抵接环抵接于第一壳部,抵接环与第一壳部通过弧面接触,而且抵接环的圆心位于操控组件的旋转中心,使得驱动件与第一壳部之间的摩擦力降低,提高操控顺滑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弹性复位件具有以下作用:1、帮助驱动件复位,防止用户在开门时驱动件回弹不到位,导致开门后不触发发电组件发电;2、在关门时,若操控组件没有旋转到触发位置,即操控组件处于空行行程范围内,驱动件将在复位力的作用下弹回初始位置,从而提醒用户需要将操控组件旋转到超越触发位置,否则发电组件将不发电;当操控组件旋转到超越触发位置时,驱动组件在发电组件的抵接作用下将保持静止;因此,弹性复位件具有防止关门时不触发发电组件发电的作用;3、为驱动件提供预紧力,让操控组件在空行行程阶段不会松松垮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所述弹性复位件提供的复位力可调,以适配旋转把手重量变化,使得旋转把手的操纵手感更佳,同时能够避免弹力不足而无法带动旋转把手恢复到初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操控组件的旋转中心距离第一投影线的垂直距离小于或者等于6mm,以使驱动部与所述抵接棱的接触面积更小,从而降低驱动部与抵接棱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使得所述抵接棱卡入所述限位凹陷更加稳定,不易自然脱离所述限位凹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不仅可对外发送无线信号提醒门的锁门状态,而且还可以通过显示部物理地展示出对应门的锁门状态,两者相结合,可提高用户寻找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可更换不同长度的补偿部来补偿把手部在第一方向上凸出的长度,以适配市面上常见种类的隔断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将所述补偿部与所述第二壳部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小于等于10mm,以适配平齐门的使用场景,使得门被补偿部抵接后活动空间较小,不会晃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当需要调节补偿部伸出把手部的长度时,只需更换不同长度的套筒即可,不需要更换抵接件,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挂锁部挂接于挂锁件从而将门锁定,使得锁门装置能够适用于内开门和平移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补偿部可朝向第一方向运动,使得调节补偿部伸出把手部的长度无级可调,能够更加精准地适配于不同规格的门,使门在锁定状态下更加稳定,不会晃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其中操控组件在滑动过程中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锁门的稳定性不会受门把手重力的影响,稳定性更高,而且采用滑动插销的方式锁门,使得整体体积更小。
为了实现以上至少之一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锁门装置,包括:第一壳部;发电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能够被驱动而产生电能;操控组件,被设置为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部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同时,所述操控组件在运动过程中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第一无线通信模组,与所述发电组件电连接,能够基于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的电能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其中,所述操控组件在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行程包括一空行行程,所述空行行程被设置为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之前的行程,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由所述解锁状态运动至所述锁门状态的方向;所述空行行程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一预设行程,使得所述操控组件在所述预设行程内能够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所述操控组件在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上运动的总行程设为θ,其中,所述预设行程等于0.75×θ。
进一步地,所述空行行程设为α,所述α与所述θ进一步满足关系:α≥0.2×θ。
进一步地,所述α与所述θ进一步满足关系:0.45×θ≤α≤0.55×θ。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包括把手部,所述把手部构造为适于接收外部操控力,并基于所述外部操控力带动所述操控组件转动,使得所述操控组件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锁门装置还包括第二壳部,与所述第一壳部相对设置,所述把手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壳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壳部转动连接;所述把手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壳部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使得所述操控组件转动的总行程被限制在θ范围内;其中,所述θ被设置为:80°≤θ≤100°。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设置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发电组件的位置相对应,使得所述驱动部能够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设置有第一斜坡;所述发电组件包括发电主体,以及与所述发电主体枢转连接的触发件;所述操控组件在所述空行行程的末端具有一触发位置,所述触发位置表征所述发电组件被驱动而产生电能的位置;当所述操控组件由所述空行行程运动至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第一斜坡抵接所述触发件,使得所述触发件基于所述发电主体发生第一枢转运动,所述发电主体响应于所述触发件的第一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一电能,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基于所述第一电能对外发送第一无线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触发件与所述发电主体之间设置有电机复位件,用于为所述触发件提供复位力;所述操控组件在第二运动方向上具有一恢复位置,当所述操控组件朝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运动至所述恢复位置时,所述触发件在所述复位力的作用下发生第二枢转运动,所述发电主体响应于所述触发件的第二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二电能,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响应于所述第二电能对外发送第二无线信号;其中,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枢转运动与所述第一枢转运动的运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触发件的枢转轴设置在所述触发件的朝向第二运动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坡的有效段相对于所述操控组件的旋转中心所占有的圆心角设为β,则所述β与所述θ之间满足关系:β≤0.3×θ。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壳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部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于所述驱动件。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壳部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当所述操控组件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运动时,所述弹性复位件积蓄弹性势能,当所述操控组件朝向第二运动方向运动时,所述弹性复位件释放弹性势能;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复位件被设置为扭簧,所述扭簧包括扭簧主体以及由所述扭簧主体延伸出的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所述扭簧主体套设于所述驱动件,所述第一扭臂挂接于所述第一壳部,所述第二扭臂挂接于所述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有扭簧挡接部,用于将所述扭簧主体限位,防止扭簧主体脱离所述驱动件。
进一步地,所述发电组件包括发电主体,以及与所述发电主体枢转连接的触发件,所述发电主体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于所述触发件的枢转运动而产生电能;所述触发件在所述驱动部的抵接作用下基于所述发电主体发生枢转运动,以使所述发电主体产生电能;所述操控组件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运动的极限位置设为第一极限位置;所述触发件朝向所述驱动件设置有抵接棱,所述驱动部朝向所述发电组件设置有与所述抵接棱相适配的限位凹陷,当所述操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抵接棱卡入所述限位凹陷。
进一步地,以第一平面为投影面,所述抵接棱于所述第一平面投影的投影图形设为第一投影图形,所述第一投影图形的中心线设为第一投影线,在所述第一平面上,所述操控组件的旋转中心距离所述第一投影线的垂直距离小于或者等于6mm;所述第一平面为垂直于所述操控组件的转轴的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设置有显示部,用于对外显示所述操控组件的工作状态;所述操控组件在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行程还包括触发行程,所述触发行程被设置为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之后的行程;所述显示部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当所述操控组件由所述空行行程转动至所述触发行程时,所述显示部对外显示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对外发送第一无线信号;当所述操控组件由所述触发行程转动至所述空行行程时,所述显示部对外显示第一显示状态,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对外发送第二无线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部包括朝向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表面,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部内侧,所述显示部构造为由所述驱动件朝向所述第一表面铺设的双色片,所述第一表面于所述双色片对应位置开设显示窗口;所述双色片能够跟随所述驱动件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通过所述显示窗口对外显示不同颜色;所述操控组件包括把手部,用于接收外部操控力;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朝向所述第一壳部的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部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发电组件和所述驱动件被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操控组件还包括方形轴和把手部,所述把手部构造为适于接收外部操控力,并基于所述外部操控力带动所述操控组件转动,使得所述操控组件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所述方形轴的一端插接于所述驱动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壳体并插接于所述把手部,所述把手部通过所述方形轴带动所述驱动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包括相互卡接的转盘和第一轴套,所述转盘朝向所述发电组件设置有所述驱动部,所述驱动部构造为圆弧形;所述转盘卡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以使所述转盘能够基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所述第一轴套的形状适配于所述方形轴,以使所述方形轴插接于所述第一轴套,且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轴套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能够应用于上述锁门装置的一种锁门系统,包括上述锁门装置和指示装置,所述指示装置包括:第二无线通信模组,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的无线信号;指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组电连接,用于响应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的无线信号而对外指示所述锁门装置的工作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包括:第一壳部;发电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能够被驱动而产生电能;操控组件,被设置为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部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同时,所述操控组件在运动过程中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第一无线通信模组,与所述发电组件电连接,能够基于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的电能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其中,所述操控组件在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行程包括一空行行程,所述空行行程被设置为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之前的行程,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由所述解锁状态运动至所述锁门状态的方向;所述空行行程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一预设行程,使得所述操控组件在所述预设行程内能够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包括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能够接收外部操控力,并基于所述外部操控力带动所述操控组件转动;所述把手部包括补偿部,所述补偿部被设置为可调节伸出长度地连接于所述把手部和/或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把手部,所述把手部通过所述补偿部将门板或者门框锁定。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壳部,与所述第一壳部相对设置,所述操控组件穿过所述第二壳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壳部,所述把手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壳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壳部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部朝向所述第二壳部设置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二壳部于所述第一螺母对应位置设置有沉头孔,一螺栓穿过所述沉头孔拧入所述第一螺母,以使所述第二壳部与所述第一壳部能够夹持安装于一外部安装板。
进一步地,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壳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与所述补偿部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10mm;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朝向所述第一壳部的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壳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于所述发电组件对应位置凸设有驱动部,当所述驱动件转动至一预设位置时,所述驱动部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还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件,另一端连接连接所述把手部,使得所述把手部能够通过所述传动轴带动所述驱动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补偿部设置有挂锁部,所述挂锁部构造为能够挂接于一挂锁件,所述挂锁件独立地设置于所述锁门装置的外部;当所述挂锁部挂接于所述挂锁件时,挂锁件限制挂锁部朝向第二方向的位移,所述第二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远离所述第一壳部的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挂锁件由一钣金件弯折而成,所述挂锁件开设有安装孔,用于对外安装;所述挂锁件设置有与所述挂锁部的形状相适配的挂锁口,使得所述挂锁口能够卡入所述挂锁部。
进一步地,所述补偿部活动连接于所述把手部,使得所述补偿部在第一方向上可相对于所述把手部运动,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朝向所述第一壳部的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补偿部上设置有长度标尺,以便于调节所述补偿部伸出所述把手部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部朝向所述补偿部设置有螺纹柱,所述补偿部于所述螺纹柱对应位置开设有与所述螺纹柱相适配的第一螺纹孔,所述补偿部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安装于所述螺纹柱,并通过一第二螺母锁紧于所述螺纹柱。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有与所述补偿部的形状相适配的安装槽,所述补偿部插设于所述安装槽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伸缩;所述安装槽的侧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用于安装一螺钉,通过所述螺钉抵接所述补偿部的侧面,将所述补偿部锁紧。
进一步地,所述补偿部包括:抵接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把手部,用于抵接于门板或者门框;套筒,被夹持安装于所述抵接件与所述把手部之间,用于增加所述抵接件伸出所述把手部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包括:第一壳部;发电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能够被驱动而产生电能;操控组件,被设置为可基于所述第一壳部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第一无线通信模组,与所述发电组件电连接,能够基于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的电能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其中,所述操控组件与所述第一壳部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响应于所述操控组件的转动而产生复位力;所述第一壳部设置有与所述弹性复位件相配合的弹力调节部,所述弹力调节部与所述弹性复位件之间具备可调节的配合关系,以使所述弹性复位件提供的复位力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调节部设置有多个调节位,其中任一所述调节位可独立配合于所述弹性复位件,以使所述弹性复位件提供的复位力多级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调节部包括朝向第一运动方向的第一端,以及朝向第二运动方向的第二端,所述调节位沿所述弹力调节部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带动所述弹性复位件积蓄弹性势能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位至少包括第一调节位和第二调节位;所述第一调节位设置于所述弹力调节部的所述第一端,当所述弹性复位件与所述第一调节位相配合时,所述弹性复位件提供的复位力对于所述操控组件产生的扭矩设为T1,则T1≤31N.mm。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壳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于所述发电组件对应位置凸设有驱动部,当所述驱动件转动至一预设位置时,所述驱动部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复位件被设置为扭簧,所述扭簧包括扭簧主体以及由所述扭簧主体延伸出的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所述扭簧主体套设于所述驱动件,所述第一扭臂挂接于所述调节位,所述第二扭臂挂接于所述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有扭簧挡接部,用于将所述扭簧主体限位,防止扭簧主体脱离所述驱动件。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位构造为限位筋。
进一步地,所述发电组件包括发电主体以及与所述发电主体枢转连接的触发件,所述发电主体能够响应于所述触发件的枢转运动而产生电能;所述触发件用于接收所述驱动部的抵接而产生枢转运动,进而触发所述发电主体产生电能;所述操控组件带动所述弹性复位件积蓄弹性势能的运动方向设为第一运动方向,所述操控组件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运动的极限位置设为第一极限位置;所述触发件朝向所述驱动件设置有抵接棱,所述驱动部朝向所述发电组件设置有与所述抵接棱相适配的限位凹陷,当所述操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抵接棱卡入所述限位凹陷。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凹陷的深度小于等于1.2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部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发电组件和所述驱动件被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操控组件还包括方形轴和把手部,所述方形轴的一端插接于所述驱动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壳体并插接于所述把手部,所述把手部通过所述方形轴带动所述驱动件转动;所述把手部构造为能够抵接于门板或者门框,以实现锁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包括:第一壳部;第二壳部,与所述第一壳部相对设置;发电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能够被驱动而产生电能;操控组件,被设置为可基于所述第一壳部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第一无线通信模组,与所述发电组件电连接,能够基于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的电能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其中,所述操控组件包括把手部,所述把手部与所述第二壳部转动连接,用于接收外部操控力,并基于所述外部操控力带动所述操控组件转动;所述把手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壳部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使得所述操控组件的转动行程被限制在第一行程范围内;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或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强度高于所述第一壳部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还包括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壳部转动连接,用于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设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一壳部设置有第四限位部,所述第四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配合,使得所述操控组件的转动行程被限制在第二行程范围内;其中,所述第二行程范围包含或者等于所述第一行程范围,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强度均高于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采用金属材质制造。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还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插接于所述驱动件,另一端插接于所述把手部,所述把手部通过所述传动轴带动所述驱动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部包括第二轴套和旋转把手,所述第二轴套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轴形状相适配的插口,使得所述传动轴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并跟随所述把手部转动;所述旋转把手设置于所述第二壳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壳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轴套穿过所述第二壳部且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转把手,所述第二轴套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壳部的朝向所述第一壳部的一面,使得所述把手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壳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构造为由所述把手部的旋转中心沿径向方向向外凸设的第一挡接块,所述第二限位部构造为至少一第二挡接块,当所述把手部转动时,所述第一挡接块的两端能够分别地抵接于所述第二挡接块,使得所述把手部的转动行程被限制在所述第一行程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把手采用金属材质制造,所述旋转把手与所述第二壳部之间设置有垫圈,用于将所述旋转把手与所述第二壳部之间隔开一预设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轴构造为方形轴,所述插口构造为方形插口;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插口的配合间隙被设置为单侧间隙小于等于0.3mm。
进一步地,所述插口内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抵接于所述传动轴的端部,为所述传动轴提供轴向的弹力。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朝向第一方向凸设有抵接环,所述抵接环抵接于所述第一壳部内侧;所述抵接环的圆心设置在所述操控组件的转动中心对应位置,且所述抵接环的横截面被设置为弧形凸起,使得所述抵接环与所述第一壳部之间通过弧面接触;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朝向所述第一壳部的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行程范围被设置为0°~θ,所述θ被设置为80°至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锁门装置,包括:第一壳部;发电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能够被驱动而产生电能;第一无线通信模组,与所述发电组件电连接,能够基于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的电能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操控组件,被设置为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部滑动,并在滑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同时,所述操控组件在滑动过程中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壳部,用于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壳部,与所述第一壳部相对设置;所述操控组件还包括插销部,所述插销部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壳部,所述插销部在滑动过程中能够伸出所述第二壳部;所述驱动件连接于所述插销部,使得所述插销部在滑动过程中带动所述驱动件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插销部朝向所述驱动件设置有一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连接于所述驱动件,所述插销部通过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驱动件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插销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壳部的一侧凸设有推把,所述推把凸出于所述第二壳部。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与所述第二壳部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当所述操控组件朝向第一运动方向滑动时,所述弹性复位件积蓄弹性势能,当所述操控组件朝向第二运动方向滑动时,弹性复位件释放弹性势能;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由所述解锁状态运动至所述锁门状态的方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解锁按钮,所述解锁按钮穿过所述第二壳部,并至少部分置于所述第二壳部外侧;所述解锁按钮于所述第二壳部内侧设置有一环形结构,所述插销部穿过所述环形结构;所述插销部于远离所述解锁按钮的一侧凸设有插销部卡扣,所述插销部卡扣能够卡接于所述环形结构,使得所述插销部被所述环形结构锁定;所述环形结构与所述插销部之间预留有按压间隙,当所述解锁按钮被按压时,所述环形结构朝向所述第一壳部运动,所述插销部卡扣脱离所述环形结构的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结构朝向远离所述解锁按钮的方向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抵接于所述环形结构,为所述解锁按钮提供复位力。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朝向第一运动方向设置有第一斜坡,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由所述解锁状态运动至所述锁门状态的方向;所述发电组件包括发电主体,以及与所述发电主体枢转连接的触发件;所述操控组件在第一运动方向上具有一触发位置,所述触发位置表征所述发电组件被驱动而产生电能的位置;当所述操控组件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运动至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第一斜坡抵接所述触发件,使得所述触发件基于所述发电主体发生第一枢转运动,所述发电主体响应于所述触发件的第一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一电能,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基于所述第一电能对外发送第一无线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触发件与所述发电主体之间设置有电机复位件,用于为所述触发件提供复位力;所述操控组件在第二运动方向上具有一恢复位置,当所述操控组件朝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运动至所述恢复位置时,所述触发件在所述电机复位件的作用下发生第二枢转运动,所述发电主体响应于所述触发件的第二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二电能,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响应于所述第二电能对外发送第二无线信号;其中,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枢转运动与所述第一枢转运动的运动方向相反。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操控组件运动行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部、驱动件、发电组件和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件与发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件与发电组件在转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电组件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安装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电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电组件立体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电组件与第二壳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件与弹性复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件爆炸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件与第一壳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件与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性复位件通过弹力调节部调节弹力大小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部与第二壳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轴套与旋转把手的安装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剖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把手部与第二壳部的剖视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把手部与第二壳部的剖视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系统构造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中实施例的俯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锁门装置;200、指示装置;201、第二无线通信模组;202、指示模组;1、第一壳部;11、第一壳体;111、转盘卡扣;112、紧急开锁孔;114、凸环;115、电机抵接筋位;12、第二壳体;121、电机卡扣;122、天线限位筋;123、第一平面;124、第一投影线;13、第四限位部;14、弹力调节部;141、调节位;15、显示窗口;16、第一螺母;2、发电组件;21、发电主体;211、电机外壳;212、枢转轴;213、电机扣合位;214、感应部;2141、感应线圈;2142、第一导磁件;215、摇臂;2151、弹性片;216、永磁体;2161、第二导磁件;2162、第三导磁件;22、触发件;221、枢转孔;222、抵接棱;23、电路板;24、电机复位件;3、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1、天线;4、判断模块;5、操控组件;51、把手部;511、第一限位部;512、旋转把手;5121、把手定位槽;513、第二轴套;5131、插口;5132、第二螺栓;5133、把手定位部;5134、第二弹簧;514、垫圈;515、补偿部;5151、抵接件;5152、套筒;5153、第三螺栓;5154、挂锁部;5155、第二螺母;516、螺纹柱;517、第一弹簧;518、安装槽;519、螺钉;52、驱动件;521、驱动部;5211、限位凹陷;522、第一斜坡;523、转盘;5231、轴套卡接位;5232、卡接孔;524、第一轴套;5241、轴套卡扣;5242、紧急开锁部;525、第三限位部;526、抵接环;5271、扭簧挡接部;5272、挂接孔;5273、挂接筋;5274、扭簧径向限位筋;528、显示部;5281、定位通孔;529、定位凸起;53、传动轴;531、方形轴;6、第二壳部;61、第二限位部;62、螺栓;63、沉头孔;64、安装标识;7、弹性复位件;71、扭簧主体;72、第一扭臂;73、第二扭臂;8、挂锁件;81、安装孔;82、挂锁口;83、插销部;831、插销;84、锁环;85、插锁件;851、插锁弧;86、推把;87、活动槽;88、解锁按钮;881、环形结构;882、第三弹簧;89、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水平”、“竖直”、“上”、“下”、“顶”、“底”、“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请参阅图1-图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锁门装置100被具体阐释。如图1-图4,以及图29-图30所示,所述的锁门装置100包括第一壳部1;发电组件2,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1,能够被驱动而产生电能;操控组件5,被设置为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部1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同时,所述操控组件5在运动过程中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与所述发电组件2电连接,能够基于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的电能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在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行程包括一空行行程,所述空行行程被设置为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之前的行程,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5由所述解锁状态运动至所述锁门状态的方向;所述空行行程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一预设行程,使得所述操控组件5在所述预设行程内能够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所述操控组件5在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上运动的总行程设为θ,其中,所述预设行程等于0.75×θ。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门装置100不仅可用于试衣间和公用洗手间的隔断门锁,而且可用于普通的家用门锁,或者是其它门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仅以隔断门锁为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此。所述操控组件5可以是转动型隔断门锁的把手部51(如图1、图27和图28),也可以是滑动型隔断门锁的推把86(如图29),也可以是普通家用门锁的门把手,还可以是其它门锁的操控部件。其中,所述第一运动方向已在图2和图29中标出,当所述锁门装置100是转动型门锁时,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转动方向,当所述锁门装置100是滑动型门锁时,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滑动方向。所述第一壳部1可以是壳体、基座、支架或者是其它可以用于安装的基体,发电组件2可以是电磁感应发电机、压电陶瓷发电机,或者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其它发电机;所述发电组件2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1可以是卡接安装、通过螺丝安装、抵接固定或者是其它的安装方式。所述操控组件5被设置为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部1运动可以理解为,操控组件5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所述第一壳部1活动连接,可以是转动连接、滑动连接、滚动连接、移动加转动的复合连接或者其它连接方式,使得操控组件5可相对于第一壳部1运动,其中,当所述锁门装置100是转动型门锁时,所述操控组件5可相对于第一壳部1转动,当所述锁门装置100是滑型门锁时,所述操控组件5可相对于第一壳部1滑动。所述锁门状态可以理解为所述操控组件5将门锁定的状态,所述解锁状态可以理解为所述操控组件5将门解锁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门装置100具有所述空行行程,且空行行程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一预设行程,从而保证操控组件5在所述预设行程内能够触发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即研发人员在设计时可通过控制预设行程的范围来调节用户在锁门后触发发电组件2的几率,只需让预设行程满足市面上大部分门的锁门需求,即可保证用户在锁门时能够触发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从而解决自发电门锁容易出现关门后不发送信号的问题。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行行程设为α,则α与θ之间满足关系:α≤0.75θ,用户只需将操控组件5驱动0.75倍的总行程即可保证发电组件2已经产生电能,市面上常见的门锁在操控组件5转动0.6倍的总行程时就能够完成可靠的锁门动作,即用户在完成可靠的锁门动作时,已经成功触发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从而降低了锁门装置100在关门后不发送信号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27和图28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还包括把手部51,所述把手部51构造为适于接收外部操控力,并基于所述外部操控力带动所述操控组件5转动,使得所述操控组件5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本实施例以适用于公用洗手间或者试衣间的隔断门锁为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适用于其它形式的门锁。其中,所述把手部51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抵接所述门板或者门框,从而将门锁定,也可以是通过其它配件连接于门板或者门框,从而将门锁定。所述把手部51构造为适于接收外部操控力可以理解为,把手部51设置有能够接收操控力的部件,例如旋转把手512等。所述锁门装置100的安装示意图如图22所示,可将锁门装置100安装于门板或者门框,用户转动把手部51,使得把手部51抵接于相邻的门框或者门板,从而将门锁定。
图27还提供了另一种转动型锁门装置100,与图1-图4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把手部51连接一插销831,当所述把手部51转动时,带动插销831伸出或者缩回,将锁门装置100安装在一门板或者门框,将一外部的插锁件85安装在另一门板或者门框,锁门装置100通过插销831插设于插锁件85,以实现锁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销831可分别朝向锁门装置100的左侧或者右侧伸出,使得锁门装置100能够适配于左开门或者右开门的情况。其中,所述把手部51与插销831的连接结构与现有的隔断门锁结构类似,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图28还提供了一种转动型锁门装置100,与图1-图4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把手部51连接一锁环84,当所述把手部51转动时,带动锁环84伸出或者缩回,将锁门装置100安装在一门板或者门框,将一外部的插锁件85安装在另一门板或者门框,锁门装置100通过锁环84插锁于插锁件85,以实现锁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锁件85朝向所述锁门装置100设置有插锁弧851,当所述把手部51转动至锁门状态时,所述锁环84扣住所述插锁弧851,使得锁门装置100与插锁件85锁定。本实施例的锁门装置100不仅适用于平开门,而且还适用于平移门。其中,所述把手部51与锁环84的连接结构与现有的隔断门锁结构类似,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进一步地,如图4-图6和图30所示,其中图4-图6为转动型锁门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30为滑动型锁门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操控组件5设置有驱动部521,所述驱动部521与所述发电组件2的位置相对应,使得所述驱动部521能够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其中,所述驱动部521与所述发电组件2的位置相对应可以理解为,驱动部521的位置与发电组件2的位置在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上相对应,所述第一运动方向已在图5和图30中标出。所述驱动部521可以是凸块,也可以是滚轮,也可以是凸轮等,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驱动部521构造为一凸起的筋位。
如图6、图5和图30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还包括驱动件52,所述驱动部521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于所述驱动件52,当所述驱动件52运动至一预设位置时,所述驱动部521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所述预设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驱动部521驱动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的位置,图6中的第一幅图为驱动部521在初始位置时的示意图,由图可见所述驱动部521未与发电组件2接触,所述驱动部521的初始位置对应于所述操控组件5在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行程为零的位置;图6中的第二幅图为驱动部521在所述预设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操控组件5转动完空行行程,驱动部521抵压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图6中的第三幅图为操控组件5转动了全部行程时的示意图,此时的发电组件2仍保持被驱动部521抵压的状态。如图5所示为所述驱动部521位于所述预设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0所示为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第一运动方向运动全部行程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的发电组件2处于被驱动部521抵压的状态。由图5和图30可知,所述预设位置与所述空行行程α有直接关系,当预设位置朝向第一运动方向偏移时,空行行程α减小,当预设位置朝向第二运动方向偏移时,空行行程α增大,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第一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在设计时,通过合理控制所述预设位置可将所述空行行程α限制在所述预设行程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9和图30所示,所述驱动部521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设置有第一斜坡522;所述发电组件2包括发电主体21,以及与所述发电主体21枢转连接的触发件22;所述操控组件5在所述空行行程的末端具有一触发位置,所述触发位置表征所述发电组件2被驱动而产生电能的位置;当所述操控组件5由所述空行行程运动至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第一斜坡522抵接所述触发件22,使得所述触发件22基于所述发电主体21发生第一枢转运动,所述发电主体21响应于所述触发件22的第一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一电能,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基于所述第一电能对外发送第一无线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斜坡522可以是曲面坡,也可以是直面坡,还可以是其它类似坡形的结构;当驱动部521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斜坡522逐渐下压所述触发件22,使得触发件22逐渐发生所述第一枢转运动,第一斜坡522的作用在于缓冲所述驱动部521与所述触发件22之间的冲击力。所述操控组件5的触发位置与驱动部521的所述预设位置相对应,当所述操控组件5转动至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驱动部521运动至所述预设位置,所述驱动部521抵压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所述第一电能。所述发电主体21响应于所述触发件22的第一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一电能可以理解为,触发件22在第一枢转运动过程中能够驱动发电主体21,可以是抵压发电主体21,或者是拨动发电主体21,或者是带动发电主体21转动,或者是其它形式驱动发电主体21,从而使得发电主体21发电。
如图7所示,所述发电主体21包括电机外壳211,所述电机外壳211向内凸设有枢转轴212,所述触发件22于所述枢转轴212对应位置贯设有枢转孔221,所述枢转轴212卡入所述枢转孔221,使得所述触发件22能够基于所述枢转轴212做枢转运动。所述第一壳部1于所述发电组件2对应位置设置有电机卡扣121,所述电机外壳211设置有适配于所述电机卡扣121的电机扣合位213,所述电机扣合位213卡接于所述电机卡扣121,以使所述电机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1。所述发电组件2的接线柱焊接有一电路板23,所述电路板23盖设于所述电机外壳211;所述电路板23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包括天线31,所述天线31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3,并贴合所述第一壳部1的内壁沿周向弯折,所述第一壳部1的内壁设置有天线限位筋122,用于将所述天线31限位。如图15所示,第一壳部1设置有电机抵接筋位115,用于抵接于发电组件2的上部,将发电组件2限位。
进一步地,如图4-图9和图30所示,所述触发件22与所述发电主体21之间设置有电机复位件24,用于为所述触发件22提供复位力;所述操控组件5在第二运动方向上具有一恢复位置,当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运动至所述恢复位置时,所述触发件22在所述复位力的作用下发生第二枢转运动,所述发电主体21响应于所述触发件22的第二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二电能,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响应于所述第二电能对外发送第二无线信号;其中,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枢转运动与所述第一枢转运动的运动方向相反。其中,所述电机复位件24可以是单扭簧、双扭簧、弹簧、弹性泡棉、弹片或者是其它具有弹性的零部件。所述恢复位置与所述触发位置相对应,但恢复位置与触发位置不一定重合。如图7-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电组件2为电磁感应发电机,所述发电主体21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电机外壳211的感应部214以及与感应部214枢转连接的摇臂215,所述摇臂215设置有永磁体216,所述感应部214包括感应线圈2141和第一导磁件2142,所述第一导磁件2142包括上、中、下三段,三段的尾端相连,呈类似“E”形,其中中段从所述感应线圈2141的中间穿过。所述摇臂215可相对所述感应部214上下运动以使感应线圈2141内部的磁场方向发生改变,进而产生感应电能,具体的,所述永磁体216的上下表面分别贴合有第二导磁件2161和第三导磁件2162,在摇臂215处于上极限位置时,第二导磁件2161接触第一导磁件2142的上段,第三导磁件2162接触第一导磁件2142的中段,形成第一导磁回路;在摇臂215处于下极限位置时,第二导磁件2161接触第一导磁件2142的中段,第三导磁件2162接触第一导磁件2142的下段,形成第二导磁回路。当所述触发件22的抵压摇臂215时,摇臂215由上极限位置运动到下极限位置,由第一导磁回路切换为第二导磁回路,第一导磁体的中段内部磁场方向改变,导致发电线圈内部的磁通量发生改变,使得发电线圈产生所述第一电能,所述第一电能藉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发送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当所述触发件22的抵压作用消失,摇臂215由上极限位置运动至下极限位置,由第二导磁回路切换为第一导磁回路,第一导磁体的中段内部磁场方向再次改变,导致发电线圈内部的磁通量发生改变,使得发电线圈产生所述第二电能,所述第二电能藉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发送所述第二无线信号。其中,所述第二电能与所述第一电能的极性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锁门装置100还包括判断模块,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3,与所述发电组件2以及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电连接,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的电能一部分提供给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的电能是第一电能还是第二电能,并将判断结果输出给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根据判断结果对外发送对应的无线信号。
所述摇臂215朝向所述触发件22设置有弹性片2151,所述触发件22通过抵压弹性片2151而带动摇臂215运动,由于永磁体216被第一磁吸件吸引而使摇臂215保持静止,所以弹性片2151在被抵压时发生弹性形变而积蓄弹性势能,当所述弹性片2151的形变量达到预设值时,弹性片2151的弹力大于永磁体216的磁吸力,磁吸力不足以维持摇臂215的静止状态,弹性势能释放,带动摇臂215由上极限位置运动至下极限位置,使得发电线圈产生电能。弹性片2151能够将积蓄的弹性势能瞬间释放,提高摇臂215运动速度,进而提高发电线圈内部的磁通量的变化速率,使得发电线圈短时间内产生的电能更多;弹性片2151形变量的预设值可以理解为弹性片2151的弹力大于永磁体216的磁吸力所需发生的最小形变量。当触发件22的抵压作用撤去时,弹性片2151在电机复位件24的抵接作用下,带动摇臂215由下极限位置运动至上极限位置,其中弹性片2151的作用与向下运动时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斜坡522的有效段相对于所述操控组件5的旋转中心所占有的圆心角设为β,则所述β与所述θ之间满足关系:β≤0.3×θ。其中,所述第一斜坡522的有效段是指第一斜坡522对所述触发件22的运动产生作用的斜坡段,而对所述触发件22的运动不产生作用的斜坡段不计入β的范围,所述β的测量方法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通过控制第一斜坡522的有效段的范围,使得第一斜坡522更陡,所述第一斜坡522驱动触发件22的时间更短,触发件22枢转运动的速度更快,从而发电组件2在短时间内产生的电能更大,以保证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有足够的电能用来发送信号,提高发送成功率。
进一步地,如图2、图22和图30所示,所述α与所述θ进一步满足关系:α≥0.2×θ。用户在解锁时,需将操控组件5由锁门状态朝向第二运动方向运动至解锁状态,其中,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当所述操控组件5转动至所述恢复位置时,所述触发件22脱离所述第一斜坡522的抵压作用,所述触发件22在所述电机复位件24的作用下发生第二枢转运动,所述发电主体21响应于所述触发件22的第二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二电能,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响应于所述第二电能对外发送第二无线信号。如果恢复位置太靠近初始位置,则用户在开门时会出现未将操控组件5转动至恢复位置的情况,导致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未向外发送所述第二无线信号,造成其它用户误判。所以,本实施例将空行行程α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0.2倍的总行程,以降低用户在开门后不触发发电组件2的概率。
进一步地,如图2、图22和图30所示,所述α与所述θ进一步满足关系:0.45×θ≤α≤0.55×θ。能够进一步降低用户在开门后不触发发电组件2的概率,同时进一步降低用户在关门后不触发发电组件2的概率,以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α=0.5×θ。
进一步地,如图5-图9所示,所述触发件22包括抵接棱222,所述触发件22通过所述抵接棱222抵接所述驱动部521,所述抵接棱222采用金属材质制造。以提高抵接棱222的耐磨性,而触发件22可采用塑料材质,抵接棱222固定连接于触发件22。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抵接棱222和所述驱动部521均采用金属材质制造,以提升抵接棱222和驱动部521的耐磨性。
进一步地,如图5、图8、图6和图30所示,所述触发件22的枢转轴212设置在所述触发件22的朝向第二运动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使得所述第一斜坡522抵接所述抵接棱222的抵接力与所述触发件22枢转运动的方向相切(如图6中的第二幅图所示),从而减少抵接力对枢转轴212产生的分力,进而降低抵接力的大小,提高抵接棱222和驱动部52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1-图14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包括驱动件52,所述驱动件52与所述第一壳部1转动连接,所述驱动部521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于所述驱动件52。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5还包括传动轴5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53为方形轴531,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53可以是其它形状的轴。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壳部1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发电组件2和所述驱动件52被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方形轴531的一端插接于所述驱动件52,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壳体12并插接于所述把手部51,所述把手部51通过所述方形轴531带动所述驱动件52转动。进一步地,如图13、图11和图14所示,所述驱动件52包括相互卡接的转盘523和第一轴套524,所述转盘523的外沿设置有所述驱动部521,所述驱动部521构造为圆弧形;所述转盘523卡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以使所述转盘523能够基于所述第一壳体11转动;所述第一轴套524的形状适配于所述方形轴531,以使所述方形轴531插接于所述第一轴套524,且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轴套524转动。具体的,所述第一轴套524朝向所述转盘523凸设有四个轴套卡扣5241,所述转盘523对应设置有四个轴套卡接位5231,所述轴套卡扣5241卡入所述轴套卡接位5231,以将所述转盘523与所述第一轴套524卡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壳体11朝向所述转盘523凸设有四个转盘卡扣111,四个转盘卡扣111能够围合成一圆柱形,所述转盘523于所述圆柱形对应开设有一卡接孔5232,四个转盘卡扣111分别卡入所述卡接孔5232,使得所述转盘523能够基于四个转盘卡扣111转动。
进一步的,如图13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轴套524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的第一表面凸设有紧急开锁部5242,所述第一壳体11于所述紧急开锁部5242对应位置贯设有紧急开锁孔112,所述紧急开锁部5242穿过所述转盘523和所述紧急开锁孔112后暴露于所述第一壳部1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被设置为所述第一壳部1远离所述把手部51一侧的外表面;所述紧急开锁部5242开设有能够用于螺丝刀插接的槽,使得用户可在门外通过螺丝刀转动所述紧急开锁部5242,将锁门装置100解锁。
进一步地,如图1、图17-图21所示,所述锁门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壳部6,与所述第一壳部1相对设置,所述操控组件5穿过所述第二壳部6连接于所述第一壳部1,具体的,所述操控组件5通过转盘523卡接于所述第一壳部1,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所述把手部51设置于所述第二壳部6的远离所述第一壳部1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壳部6转动连接;所述把手部51设置有第一限位部511,所述第二壳部6设置有第二限位部61,所述第二限位部6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511相配合,使得所述操控组件5转动的总行程被限制在θ范围内;其中,所述θ被设置为:80°≤θ≤100°。所述第一限位部5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61可以是限位块、限位筋或者是其它的限位结构,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21所示,所述第一限位部511构造为由所述把手部51的旋转中心沿径向方向向外凸设的第一挡接块,所述第二限位部61构造为至少一第二挡接块,当所述把手部51转动时,所述第一挡接块的两端能够分别地抵接于所述第二挡接块,使得所述把手部51的转动行程被限制在所述θ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511和/或所述第二限位部61的强度高于所述第一壳部1的强度。以防止所述第一限位部511或者所述第二限位部61在操控作用的力下发生形变,导致操控组件5的转动行程超出所述θ的范围,造成第一壳部1内部的驱动件52和电子元件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所述驱动件52设置有第三限位部525,所述第一壳部1设置有第四限位部13,所述第四限位部13与所述第三限位部525相配合,使得所述操控组件5的转动行程被限制在第二行程范围内;其中,所述第二行程范围包含或者等于所述总行程的范围,且所述第一限位部5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61的强度均高于所述第三限位部525与所述第四限位部13的强度。其中,所述第三限位部525设置于所述驱动部521的两端,所述第四限位部13构造为限位筋。由于驱动件52与第一壳部1之间安装有弹性复位件7(如图16所示),所述第三限位部525与所述第四限位部13相配合,能够限制驱动件52的转动,以便于所述驱动件52和所述弹性复位件7的装配;而且可以使驱动件52装配完成后,第一轴套524的相位角与所述把手部51的相位角相适配,以便于所述第二壳部6的安装。本实施例将所述第二行程范围设置为包含或者等于所述总行程的范围,使得操控组件5在转动时,第一限位部511和第二限位部61的限位作为主要限位,而第三限位部525与第四限位部13的限位作为辅助限位,使得第三限位部525与第四限位部13承受的力较小,避免造成驱动件52和电子元件损坏。同时,将所述第一限位部5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61的强度均高于所述第三限位部525与所述第四限位部13的强度,能够减小第一限位部511和第二限位部61的形变量,进一步减小第三限位部525与第四限位部13承受的力,防止驱动件52和电子元件损坏。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行程范围等于所述总行程的范围,使得第二壳部6的安装更加便利。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5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61均采用金属材质制造,以保证其强度满足要求。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所述第一壳部1朝向所述第二壳部6设置有第一螺母16,所述第二壳部6于所述第一螺母16对应位置设置有沉头孔63,一螺栓62穿过所述沉头孔63拧入所述第一螺母16,以使所述第二壳部6与所述第一壳部1能够夹持安装于一外部安装板。所述外部安装板可以是门板或者门框,在外部安装板上于所述第一螺母16对应位置开设有螺栓62通过孔,所述螺栓62穿过所述沉头孔63,并穿过所述螺栓62通过孔后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母16,使得所述锁门装置100在所述外部安装板上不能转动。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母16构造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螺母,其开口端朝向所述第二壳部6,第一螺母16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壳部1。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所述把手部51包括第二轴套513和旋转把手512,所述第二轴套513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轴53形状相适配的插口5131,使得所述传动轴53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5131,并跟随所述把手部51转动;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插口5131构造为方形插口5131;所述传动轴53与所述插口5131的配合间隙被设置为单侧间隙小于等于0.3mm,使得插口5131与所述传动轴53的配合更加紧密,减少把手部51的回转间隙,使得把手部51转动更加跟手。
如图18所示,所述旋转把手512设置于所述第二壳部6的远离所述第一壳部1的一侧,所述第二轴套513穿过所述第二壳部6且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转把手512,所述第二轴套513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部511,所述第一限位部511抵接于所述第二壳部6的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的一面,使得所述把手部5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壳部6。
进一步地,如图19所示,所述第二轴套513朝向所述旋转把手512凸设有三个把手定位部5133,三个把手定位部5133围合形成一环形,所述旋转把手512开设有与所述把手定位部5133相适配的把手定位槽5121,所述把手定位部5133插设于所述把手定位槽5121,使得所述旋转把手512与所述第二轴套513在第一旋转方向上限位,其中,由于操控组件5转动的总行程约90°,所以采用三个把手定位部5133定位可以避免旋转把手512的相位角安装错误。所述旋转把手512开设有把手螺纹孔,所述第二轴套513的所述插口5131内设置有第二螺栓5132,所述第二螺栓5132穿过第二轴套513连接于所述把手螺纹孔,其中,所述第二螺栓5132与所述第二轴套513之间设置有防滑垫圈514,用于防止所述旋转把手512的回转运动造成第二螺栓5132连接松动。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所述第二壳部6的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的一面刻画有安装标识64,所述安装标识64的形状以及位置与所述第一限位部511相对应,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限位部511的正确安装方向。
进一步地,如图17和图20所示,所述旋转把手512采用金属材质制造,所述旋转把手512与所述第二壳部6之间设置有垫圈514,用于将所述旋转把手512与所述第二壳部6之间隔开一预设间隙,防止旋转把手512在转动时划伤所述第二壳部6。
进一步地,如图17和图20所示,所述第二轴套513的所述插口5131内设置有第二弹簧5134,所述第二弹簧5134抵接于所述传动轴53的端部,为所述传动轴53提供轴向的弹力。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门装置100能够安装于不同厚度的安装板,所以第一壳部1与第二壳部6之间的间距会跟随安装板的厚度变化而变化,如图20所示,第二弹簧5134将传动轴53推到第一轴套524的内部深处,当安装板厚度变化时,第二弹簧5134的弹力能保证传动轴53装入第一轴套524的深度不变,第一轴套524由于结构复杂,因此采用塑料材质注塑成形,导致第一轴套524的强度较低;传动轴53采用钢材加工而成,强度较高,当传动轴53传递的扭矩较大时,可能会将第一轴套524损坏。第二弹簧5134能够保证传动轴53与第一轴套524的重合度,以降低第一轴套524的接触应力,从而避免第一轴套524损坏。第二轴套513由于具有第一限位部511,且需要支撑旋转把手512转动,所以第二轴套513一般采用金属材质制造,因此,即使传动轴53装入第二轴套513较浅也不易造成第二轴套513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驱动件52朝向第一方向凸设有抵接环526,所述抵接环526抵接于所述第一壳部1内侧;所述抵接环526的圆心设置在所述操控组件5的转动中心对应位置,且所述抵接环526的横截面被设置为弧形凸起,使得所述抵接环526与所述第一壳部1之间通过弧面接触;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51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的方向。其中,所述抵接环526可以是完整的圆环,也可以是半圆环,也可以是1/4圆环,或者是其它尺寸的圆环。由于第二弹簧5134将传动轴53推向第一轴套524,第二弹簧5134的弹力最终会作用在驱动件52上,使得驱动件52与第一壳部1之间的抵接力增大,导致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本实施例的驱动件52通过抵接环526抵接于第一壳部1,抵接环526与第一壳部1通过弧面接触,而且抵接环526的圆心位于操控组件5的旋转中心,使得驱动件52与第一壳部1之间的摩擦力降低,提高操控顺滑感。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1朝向所述驱动件52凸设有环形的凸环114,所述凸环114与所述抵接环526的形状以及位置相适配,使得抵接环526在所述凸环114上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11和图16所示,所述驱动件52与所述第一壳部1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7,当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运动时,所述弹性复位件7积蓄弹性势能,当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第二运动方向运动时,所述弹性复位件7释放弹性势能;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运动方向已在图16中标出。其中,所述弹性复位件7可以是单扭簧、双扭簧、弹簧、弹性泡棉、弹片或者是其它具有弹性的零部件。所述弹性复位件7具有以下作用:1、帮助驱动件52复位,防止用户在开门时驱动件52回弹不到位,导致开门后不触发发电组件2发电;2、在关门时,若操控组件5没有旋转到触发位置,即操控组件5处于空行行程范围内,驱动件52将在复位力的作用下弹回初始位置,从而提醒用户需要将操控组件5旋转到超越触发位置,否则发电组件2将不发电;当操控组件5旋转到超越触发位置时,驱动组件在发电组件2的抵接作用下将保持静止;因此,弹性复位件7具有防止关门时不触发发电组件2发电的作用;3、为驱动件52提供预紧力,让操控组件5在空行行程阶段不会松松垮垮。
进一步地,如图16和图15所示,所述弹性复位件7响应于所述操控组件5的转动而产生复位力;所述第一壳部1设置有与所述弹性复位件7相配合的弹力调节部14,所述弹力调节部14与所述弹性复位件7之间具备可调节的配合关系,以使所述弹性复位件7提供的复位力可调。其中,所述弹力调节部14可以是限位筋、滑块、限位齿、限位孔等,所述可调节的配合关系可以理解为,由于弹性复位件7安装在驱动件52与弹力调节部14之间,所以将弹性复位件7配合于弹力调节部14的位置移动,可使弹性复位件7的预压缩量改变,从而改变复位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门装置100,其旋转把手512可采用塑料材质或者金属材质或者其它材质制造,当材质改变时,重量也会改变,因此不同材质的旋转把手512需要配合不同弹力的弹性复位件7使用,以适配旋转把手512重量变化,使得旋转把手512的操纵手感更佳,同时能够避免弹力不足而无法带动旋转把手512恢复到初始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16和图15所示,所述弹力调节部14设置有多个调节位141,其中任一所述调节位141可独立配合于所述弹性复位件7,以使所述弹性复位件7提供的复位力多级可调。其中,所述调节位141可以是限位筋、限位齿、限位孔等,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位141构造为限位筋,且一体成形于第一壳部1。
进一步地,如图16、图15和图11所示,所述弹性复位件7被设置为扭簧,所述扭簧包括扭簧主体71以及由所述扭簧主体71延伸出的第一扭臂72和第二扭臂73,所述扭簧主体71套设于所述驱动件52,所述第一扭臂72挂接于所述第一壳部1的所述调节位141,所述第二扭臂73挂接于所述驱动件52;所述驱动件52设置有扭簧挡接部5271,用于将所述扭簧主体71限位,防止扭簧主体71脱离所述驱动件52。其中,所述第二扭臂73挂接于所述驱动件52具体为,所述驱动件52开设有挂接孔5272,且在挂接孔5272旁侧凸设有挂接筋5273,所述第二扭臂73的末端朝向所述驱动件52弯曲,使得第二扭臂73的末端插设于所述挂接孔5272,且第二扭臂73抵接于所述挂接筋5273以被限位。所述第一扭臂72挂接于所述调节位141具体为,所述调节位141构造为扭簧限位筋,所述扭簧限位筋朝向所述扭簧主体71的中心所在位置,使得第一扭臂72被限位于所述扭簧限位筋。所述扭簧挡接部5271可以是由驱动件52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挡接筋,所述扭簧主体71被限位在转盘523与挡接部之间,使得扭簧主体71不能脱离所述驱动件52。进一步地,所述转盘523凸设有扭簧径向限位筋5274,位于所述调节位141与所述挂接孔5272之间,用于抵接于扭簧主体71的侧面,将所述扭簧主体71在径向方向上限位。
进一步地,如图16和图15所示,所述弹力调节部14包括朝向第一运动方向的第一端,以及朝向第二运动方向的第二端,所述调节位141沿所述弹力调节部14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5带动所述弹性复位件7积蓄弹性势能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位141至少包括第一调节位141和第二调节位141;所述第一调节位141设置于所述弹力调节部14的所述第一端,当所述弹性复位件7与所述第一调节位141相配合时,所述弹性复位件7提供的复位力对于所述操控组件5产生的扭矩设为T1,则T1≤31N.mm。其中,所述第一调节位141设置于所述弹力调节部14的所述第一端,即所述第一调节位141是复位力最大的调节位141,此时复位力对于所述操控组件5产生的扭矩设为T1,控制T1≤31N.mm,能够防止扭簧的弹力过大影响操控组件5的操控手感,同时避免造成操控组件5损坏,而且防止扭簧扭转过大造成不可逆的形变。
进一步地,如图5-图12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转动的极限位置设为第一极限位置;所述触发件22朝向所述驱动件52设置有所述抵接棱222,所述驱动部521朝向所述发电组件2设置有与所述抵接棱222相适配的限位凹陷5211,当所述操控组件5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抵接棱222卡入所述限位凹陷5211。其中,图6中的第三幅图为操控组件5转动到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的限位凹陷5211到达抵接棱222所在位置,抵接棱222在电机复位件24的作用下卡入所述限位凹陷5211,限位凹陷5211能够让操控组件5维持在第一极限位置,防止操控组件5在所述弹性复位件7的弹力作用下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运动,进而使得旋转把手512保持锁门状态。当用户开门时,只需给旋转把手512朝向第二旋转方向的操控力,让抵接棱222脱离限位凹陷5211,旋转把手512在用户操控力以及弹性复位件7的弹力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凹陷5211的深度小于等于1.2mm,以防止抵接棱222卡入限位凹陷5211时,触发件22向上弹起幅度过大,引起发电组件2发电,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对外发送错误信号。研发人员经过多次试验验证,发现凹陷深度在1.2mm为一极限值,若深度大于1.2mm,则有很大几率会触发发电组件2发电;而凹陷深度太浅则会导致限位力不够,抵接棱222有主动脱离限位凹陷5211的风险。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4所示,以第一平面123为投影面,所述抵接棱222于所述第一平面123投影的投影图形设为第一投影图形,所述第一投影图形的中心线设为第一投影线124,在所述第一平面123上,所述操控组件5的旋转中心距离所述第一投影线124的垂直距离小于或者等于6mm,以使驱动部521与所述抵接棱222的接触面积更小,从而降低驱动部521与抵接棱222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使得所述抵接棱222卡入所述限位凹陷5211更加稳定,不易自然脱离所述限位凹陷5211;所述第一平面123为垂直于所述操控组件5的转轴的平面。其中,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平面123为所述第一壳部1的一内表面,所述第一投影线124已在图10中用虚线标出。
进一步地,如图13、图14和图1所示,所述驱动件52设置有显示部528,用于对外显示所述操控组件5的工作状态;所述操控组件5在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行程还包括触发行程,所述触发行程被设置为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之后的行程;所述显示部528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当所述操控组件5由所述空行行程转动至所述触发行程时,所述显示部528对外显示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对外发送第一无线信号;当所述操控组件5由所述触发行程转动至所述空行行程时,所述显示部528对外显示第一显示状态,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对外发送第二无线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表征所述操控组件5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表征所述操控组件5处于锁门状态,所述第一无线信号表征所述操控组件5处于锁门状态,所述第二无线信号表征所述操控组件5处于解锁状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门装置100,不仅可对外发送无线信号提醒门的锁门状态,而且还可以物理地展示出对应门的锁门状态,两者相结合,可提高用户寻找效率。在实际使用中,可在公用洗手间或者试衣间的入口处放置一指示装置200,所述指示装置200能够接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的无线信号并对外指示所述锁门装置100的工作状态。由此,用户在入口处即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各个门的锁门状态,而且进入公用洗手间或者试衣间后,也能通过锁门装置100的显示部528准确无误地找到对应的门,当门较多时,采用本方案能够大大提高用户寻找的速度和准确性。
进一步地,如图13、图14和图1所示,所述第一壳部1包括朝向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表面,所述驱动件52设置于所述第一壳部1内侧,所述显示部528构造为由所述驱动件52朝向所述第一表面铺设的双色片,所述第一表面于所述双色片对应位置开设显示窗口15;所述双色片能够跟随所述驱动件52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通过所述显示窗口15对外显示不同颜色;所述操控组件5包括把手部51,用于接收外部操控力;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51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的方向。在安装锁门装置100时,将把手部51安装在门内侧,第一壳部1安装在门外部,所述第一表面可以理解为第一壳部1朝向门外侧的表面。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窗口15可以设置在第一壳部1的其它表面。所述双色片优选的为红绿双色片。如图13所示,所述双色片开设有定位通孔5281,所述驱动件52朝向所述双色片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通孔5281相适配的定位凸起529,当所述双色片粘贴在驱动件52时,所述定位通孔5281与所述定位凸起529的位置相对应,使得双色片的相位角安装正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图25所示,所述把手部51包括补偿部515,所述补偿部515被设置为可调节伸出长度地连接于所述把手部51和/或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把手部51,所述把手部51通过所述补偿部515将门板或者门框锁定。其中,所述补偿部515将门板或者门框锁定的方式可以是抵接于门板或者门框内侧从而锁定,也可以是补偿部515挂接于门板或者门框内侧的某个部位,以实现锁定,也可以是其它方式使补偿部515与门板或者门框连接从而锁定。所述补偿部515可调节伸出长度地连接于所述把手部51可以理解为,所述补偿部515与把手部51活动连接,补偿部515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从而补偿把手部51在第一方向上凸出的长度。所述补偿部515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把手部51可以理解为,可更换不同长度的补偿部515来补偿把手部51在第一方向上凸出的长度。
市面上常见的隔断门的种类包括平齐门、叠门、内开门、外开门等,且市面上常见的门板厚度一般在14mm-20mm之间变化,如图22和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把手部51上设置有所述补偿部515,用来补偿把手部51在第一方向上凸出的长度,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门装置100能够适配于市面上大部分隔断门的结构以及厚度。例如图22的第一幅图所示,为叠门时的安装情况示意图,当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板上时,适用于外开门的情况,当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框上时,适用于内开门的情况;例如图22的第二幅图所示,为平齐门时的安装情况示意图,当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板上时,适用于外开门的情况,当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框上时,适用于内开门的情况。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2的第二幅图和图20所示,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壳部6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与所述补偿部515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10mm;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51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的方向。由于市面上平齐门的使用场景较多,所以将所述补偿部515与所述第二壳部6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小于等于10mm,以适配平齐门的使用场景,使得门被补偿部515抵接后活动空间较小,不会晃动。
进一步地,如图20所示,所述补偿部515包括:抵接件515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把手部51,用于抵接于门板或者门框;套筒5152,被夹持安装于所述抵接件5151与所述把手部51之间,用于增加所述抵接件5151伸出所述把手部51的长度。其中,所述抵接件5151通过第三螺栓5153固定于所述旋转把手512,所述第三螺栓5153与抵接件5151之间设置有防滑垫圈514,用于防止抵接件5151受撞击后所述第三螺栓5153松动。当需要调节补偿部515伸出把手部51的长度时,只需更换不同长度的套筒5152即可,不需要更换抵接件5151,由于套筒5152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因此只更换套筒5152能够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20-图23所示,所述补偿部515设置有挂锁部5154,所述挂锁部5154构造为能够挂接于一挂锁件8,所述挂锁件8独立地设置于所述锁门装置100的外部;当所述挂锁部5154挂接于所述挂锁件8时,挂锁件8限制挂锁部5154朝向第二方向的位移,使得门被锁定,所述第二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51远离所述第一壳部1的方向。其中,所述挂锁部5154可以是挂锁槽、挂锁孔、挂锁扣或者是其它的能够挂接于挂锁件8的结构,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挂锁部5154构造为挂锁槽。如图22所示,所述补偿部515通过抵接于门板或者门框的方式将门锁定,这种方式存在缺陷,即当使用场景为外开门时,只能将锁门装置100安装到门板上,导致锁门装置100跟随门板运动,容易将锁门装置100损坏。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另一种锁门方式,如图23所示,所述补偿部515通过挂接于挂锁件8的方式将门锁定,这种方式在外开门的使用场景中,可将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框上,从而避免锁门装置100跟随门板运动造成损坏。具体的,如图23的第一幅图所示,为叠门时的安装情况示意图,适用于外开门的情况,将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框上,挂锁件8安装在门板上,跟随门板一起运动,挂锁件8的长度适配于门板厚度,使得挂锁部5154能够挂接于所述挂锁件8;如图23的第二幅图所示,为平齐门时的安装情况示意图,适用于外开门的情况,将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框上,挂锁件8安装在门板上,跟随门板一起运动,挂锁件8与补偿部515的长度相适配,使得挂锁部5154能够挂接于所述挂锁件8。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所述挂锁件8由一钣金件弯折而成,所述挂锁件8开设有安装孔81,用于对外安装;所述挂锁件8设置有与所述挂锁部5154的形状相适配的挂锁口82,使得所述挂锁口82能够卡入所述挂锁部515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把手部51通过挂接于挂锁件8的方式将门锁定,这种锁门方式不仅适用于平开门的使用场景,而且还适用于平移门的使用场景,具体的,如图23中的第二幅图所示,将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板或者门框上,挂锁件8安装在门板上,当门板合拢时,将补偿部515挂接于所述挂锁件8,从而能够限制门横向拉开,以实现锁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和图25所示,所述补偿部515活动连接于所述把手部51,使得所述补偿部515在第一方向上可相对于所述把手部51运动,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51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的方向。相较于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补偿部515,本实施例的补偿部515可朝向第一方向运动,使得调节补偿部515伸出把手部51的长度无级可调,能够更加精准地适配于不同规格的门,使门在锁定状态下更加稳定,不会晃动;而且无需制造多种尺寸的补偿部515,节省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补偿部515上设置有长度标尺(图中未示出),以便于调节所述补偿部515伸出所述把手部51的长度。其中,所述长度标尺可以粘贴、印刷或者激光雕刻在所述补偿部515上。使用长度标尺的好处在于,对于同一规格的门,只需调节一次补偿部515,让补偿部515能够适配于这一规格的门,并记录下此次的标尺数值,在后继安装过程中,只需让补偿部515伸出的长度达到该标尺数值,即可保证补偿部515与这一规格的门相适配,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所述把手部51朝向所述补偿部515设置有螺纹柱516,所述补偿部515于所述螺纹柱516对应位置开设有与所述螺纹柱516相适配的第一螺纹孔,所述补偿部515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安装于所述螺纹柱516,并通过一第二螺母5155锁紧于所述螺纹柱516。用户在安装补偿部515时,只需将补偿部515旋拧至所需位置,并通过第二螺母5155锁紧即可。该方案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旋拧的方式逐渐调节补偿部515伸出长度,调节过程更加线性,更易于控制。进一步地,所述补偿部515与旋转把手512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517,所述第一弹簧517套设于所述螺纹柱516,用于为所述补偿部515提供预紧力,使得补偿部515伸出的长度能够更加精准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所述把手部51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有与所述补偿部515的形状相适配的安装槽518,所述补偿部515插设于所述安装槽518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伸缩;所述安装槽518的侧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用于安装一螺钉519,通过所述螺钉519抵接所述补偿部515的侧面,将所述补偿部515锁紧。用户在安装补偿部515时,只需将补偿部515伸缩调整至所需位置,并通过螺钉519锁紧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29-图30所示,该实施例提供一滑动型锁门装置100,与图1-图28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操控组件5可相对于第一壳部1滑动,并在滑动过程中抵接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具体的,所述操控组件5包括驱动件52和插销部83,其中,驱动件52与第一壳部1滑动连接,插销部83与第二壳部6滑动连接,其中,所述插销部83包括插销831以及与插销831相连的其它连接部件。所述插销部83朝向驱动件52伸出一连接杆89,插销部83可通过连接杆89带动驱动件52运动,插销部83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壳部1的一侧凸设有推把86,所述推把86凸出于第二壳部6。所述第二壳部6开设有活动槽87,用于为推把86提供滑动空间。如图30所示,用户可推动推把86从而带动插销部83左右滑动,插销部83通过连接杆89带动驱动件52左右滑动,使得驱动件52在滑动过程中驱动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其中,插销部83向右滑动时,能够伸出锁门装置100,将锁门装置100安装在一门板或者门框,将一外部的插锁件85安装在另一门板或者门框,锁门装置100通过插销部83插设于插锁件85,以实现锁门。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89与第二壳部6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7,当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滑动时,弹性复位件7被压缩而积蓄弹性势能,当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滑动时,弹性复位件7释放弹性势能,使得操控组件5复位。进一步地,还包括一解锁按钮88,所述解锁按钮88穿过第二壳部6,并至少部分置于所述第二壳部6外侧;所述解锁按钮88于第二壳部6内侧设置有一环形结构881,所述插销部83穿过所述环形结构881。所述插销部83于远离所述解锁按钮88的一侧凸设有插销部83卡扣,所述插销部83卡扣能够卡接于所述环形结构881,使得所述插销部83被所述解锁按钮88锁定。如图30所示为所述操控组件5向第一运动方向运动全部行程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插销部83卡扣卡接于所述解锁按钮88的环形结构881,环形结构881与插销部83之间预留有按压间隙,当解锁按钮88按下时,环形结构881朝向第一壳部1运动,插销部83卡扣脱离环形结构881的卡接,使得插销部83在弹性复位件7的作用下向左滑动,缩回所述锁门装置100,使门被解锁。所述解锁按钮88的环形结构881朝向第一壳部1设置有第三弹簧882,所述第三弹簧882抵接于环形结构881与第二壳部6内壁之间,用于为解锁按钮88提供复位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如图26所示,提供一种能够应用于上述锁门装置100的锁门系统,包括上述锁门装置100和指示装置200,所述指示装置200包括:第二无线通信模组20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的无线信号;指示模组202,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组201电连接,用于响应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的无线信号而对外指示所述锁门装置100的工作状态。
在实际使用中,可将所述指示装置200放置在公用洗手间或者试衣间的入口处,并将各个门的位置、门号、工作状态等信息通过指示模组202对外显示。由此,用户在入口处即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各个门的锁门状态以及门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锁门装置100包括判断模块4,用于判断发电组件2产生的电能是第一电能还是第二电能,并将判断结果输出给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根据判断结果对外发送第一无线信号或者第二无线信号,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组201响应于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对外指示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组201响应于所述第二无线信号对外指示第二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锁门装置100包括:显示部528,用于向门外显示所述锁门装置100的工作状态;驱动件52,用于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并带动显示部528切换显示状态。其中,所述显示部528和驱动件52的结构在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当用户进入公用洗手间或者试衣间后,可通过锁门装置100的显示部528准确无误地找到对应的门,该方案不仅可在公用洗手间或者试衣间的入口处指示所述锁门装置100的工作状态,而且还可以在各个门的门外显示锁门装置100的工作状态,两者结合使用,能够大大提高用户寻找的速度和准确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如图1-图25所示,提供一种锁门装置100,包括:第一壳部1;发电组件2,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1,能够被驱动而产生电能;操控组件5,被设置为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部1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同时,所述操控组件5在运动过程中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与所述发电组件2电连接,能够基于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的电能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其中,所述操控组件5在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行程包括一空行行程,所述空行行程被设置为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之前的行程,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5由所述解锁状态运动至所述锁门状态的方向;所述空行行程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一预设行程,使得所述操控组件5在所述预设行程内能够触发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其中,所述第一壳部1、发电组件2、操控组件5、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门装置100具有所述空行行程,且空行行程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一预设行程,从而保证操控组件5在所述预设行程内能够触发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即研发人员在设计时可通过控制预设行程的范围来调节用户在锁门后触发发电组件2的几率,只需让预设行程满足市面上大部分门的锁门需求,即可保证用户在锁门时能够触发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从而解决自发电门锁容易出现关门后不发送信号的问题。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行行程设为α,则α与θ之间满足关系:α≤0.75θ,用户只需将操控组件5驱动0.75倍的总行程即可保证发电组件2已经产生电能,市面上常见的门锁在操控组件5转动0.6倍的总行程时就能够完成可靠的锁门动作,即用户在完成可靠的锁门动作时,已经成功触发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从而降低了锁门装置100在关门后不发送信号的概率。
进一步地,如图2、图22和图30所示,所述α与所述θ进一步满足关系:0.45×θ≤α≤0.55×θ。能够进一步降低用户在开门后不触发发电组件2的概率,同时进一步降低用户在关门后不触发发电组件2的概率,以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α=0.5×θ。
进一步地,如图20-图25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包括把手部51,所述把手部51能够接收外部操控力,并基于所述外部操控力带动所述操控组件5转动;所述把手部51包括补偿部515,所述补偿部515被设置为可调节伸出长度地连接于所述把手部51和/或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把手部51,所述把手部51通过所述补偿部将门板或者门框锁定。其中,所述把手部51、补偿部515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市面上常见的隔断门的种类包括平齐门、叠门、内开门、外开门等,且市面上常见的门板厚度一般在14mm-20mm之间变化,如图22和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把手部51上设置有所述补偿部515,用来补偿把手部51在第一方向上凸出的长度,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门装置100能够适配于市面上大部分隔断门的结构以及厚度。例如图22的第一幅图所示,为叠门时的安装情况示意图,当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板上时,适用于外开门的情况,当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框上时,适用于内开门的情况;例如图22的第二幅图所示,为平齐门时的安装情况示意图,当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板上时,适用于外开门的情况,当锁门装置100安装在门框上时,适用于内开门的情况。
进一步地,如图1、图17-图21所示,还包括第二壳部6,与所述第一壳部1相对设置,所述操控组件5穿过所述第二壳部6连接于所述第一壳部1,所述把手部51设置于所述第二壳部6的远离所述第一壳部1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壳部6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部1朝向所述第二壳部6设置有第一螺母16,所述第二壳部6于所述第一螺母16对应位置设置有沉头孔63,一螺栓62穿过所述沉头孔63拧入所述第一螺母16,以使所述第二壳部6与所述第一壳部1能够夹持安装于一外部安装板。其中,所述第二壳部6、第一螺母16、沉头孔63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22的第二幅图和图20所示,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壳部6的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与所述补偿部515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10mm;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51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的方向。由于市面上平齐门的使用场景较多,所以将所述补偿部515与所述第二壳部6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小于等于10mm,以适配平齐门的使用场景,使得门被补偿部515抵接后活动空间较小,不会晃动。
进一步地,如图6、图5和图30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包括驱动件52,所述驱动件52与所述第一壳部1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51于所述发电组件2对应位置凸设有驱动部521,当所述驱动件52转动至一预设位置时,所述驱动部521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1产生电能。进一步地,如图1-图14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还包括传动轴53,所述传动轴53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件52,另一端连接连接所述把手部51,使得所述把手部51能够通过所述传动轴53带动所述驱动件52转动。其中,所述驱动件52、驱动部521、传动轴53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图23所示,所述补偿部515设置有挂锁部5154,所述挂锁部5154构造为能够挂接于一挂锁件8,所述挂锁件8独立地设置于所述锁门装置的外部;当所述挂锁部5154挂接于所述挂锁件8时,挂锁件8限制挂锁部5154朝向第二方向的位移,所述第二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51远离所述第一壳部1的方向。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所述挂锁件8由一钣金件弯折而成,所述挂锁件8开设有安装孔81,用于对外安装;所述挂锁件8设置有与所述挂锁部5154的形状相适配的挂锁口82,使得所述挂锁口82能够卡入所述挂锁部5154。其中,所述挂锁部5154、挂锁件8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和图25所示,所述补偿部515活动连接于所述把手部51,使得所述补偿部515在第一方向上可相对于所述把手部51运动,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51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的方向。进一步地,所述补偿部515上设置有长度标尺,以便于调节所述补偿部515伸出所述把手部51的长度。其中,该实施例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所述把手部51朝向所述补偿部515设置有螺纹柱516,所述补偿部515于所述螺纹柱516对应位置开设有与所述螺纹柱516相适配的第一螺纹孔,所述补偿部515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安装于所述螺纹柱516,并通过一第二螺母5155锁紧于所述螺纹柱516。其中,该实施例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所述把手部51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有与所述补偿部515的形状相适配的安装槽518,所述补偿部515插设于所述安装槽518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伸缩;所述安装槽518的侧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用于安装一螺钉519,通过所述螺钉519抵接所述补偿部515的侧面,将所述补偿部515锁紧。其中,该实施例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20所示,所述补偿部515包括:抵接件515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把手部51,用于抵接于门板或者门框;套筒5152,被夹持安装于所述抵接件5151与所述把手部51之间,用于增加所述抵接件5151伸出所述把手部51的长度。其中,所述补偿部515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如图1-图25所示,提供一种锁门装置100,包括:第一壳部1;发电组件2,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1,能够被驱动而产生电能;操控组件5,被设置为可基于所述第一壳部1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与所述发电组件2电连接,能够基于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的电能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其中,所述操控组件5与所述第一壳部1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7,所述弹性复位件7响应于所述操控组件5的转动而产生复位力;所述第一壳部1设置有与所述弹性复位件7相配合的弹力调节部14,所述弹力调节部14与所述弹性复位件7之间具备可调节的配合关系,以使所述弹性复位件7提供的复位力可调。其中,所述弹力调节部14可以是限位筋、滑块、限位齿、限位孔等,所述可调节的配合关系可以理解为,由于弹性复位件7安装在驱动件52与弹力调节部14之间,所以将弹性复位件7配合于弹力调节部14的位置移动,可使弹性复位件7的预压缩量改变,从而改变复位力。现有的自发电门锁,由于操控组件5的复位力不可调,导致配合不同重量的操控组件5使用时,操控手感相差较大,而且对操控组件5复位至初始状态有较大影响。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位力可调的锁门装置100,通过调节弹力调节部14与弹性复位件7之间的配合关系,使得操控组件5的复位力可以调节,以适配不同重量的操控组件5,使得操控手感得以提升,同时能够避免弹力不足而无法带动旋转把手512恢复到初始位置。在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门装置100,其旋转把手512可采用塑料材质或者金属材质或者其它材质制造,当材质改变时,重量也会改变,因此不同材质的旋转把手512需要配合不同弹力的弹性复位件7使用,以适配旋转把手512重量变化,使得旋转把手512的操纵手感更佳。
进一步地,如图16和图15所示,所述弹力调节部14设置有多个调节位141,其中任一所述调节位141可独立配合于所述弹性复位件7,以使所述弹性复位件7提供的复位力多级可调,让复位力能够快速调节至合适大小。其中,所述调节位141可以是限位筋、限位齿、限位孔等,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位141构造为限位筋,且一体成形于第一壳部1。
进一步地,如图16和图15所示,所述弹力调节部14包括朝向第一运动方向的第一端,以及朝向第二运动方向的第二端,所述调节位141沿所述弹力调节部14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5带动所述弹性复位件7积蓄弹性势能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位141至少包括第一调节位141和第二调节位141;所述第一调节位141设置于所述弹力调节部14的所述第一端,当所述弹性复位件7与所述第一调节位141相配合时,所述弹性复位件7提供的复位力对于所述操控组件5产生的扭矩设为T1,则T1≤31N.mm。其中,所述第一调节位141设置于所述弹力调节部14的所述第一端,即所述第一调节位141是复位力最大的调节位141,此时复位力对于所述操控组件5产生的扭矩设为T1,控制T1≤31N.mm,能够防止扭簧的弹力过大影响操控组件5的操控手感,同时避免造成操控组件5损坏,而且防止扭簧扭转过大造成不可逆的形变。
进一步地,如图1-图14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包括驱动件52,所述驱动件52与所述第一壳部1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52于所述发电组件2对应位置凸设有驱动部521,当所述驱动件52转动至一预设位置时,所述驱动部521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其中,操控组件5、驱动件52、驱动部521与第一壳部1的相关结构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6、图15和图11所示,所述弹性复位件7被设置为扭簧,所述扭簧包括扭簧主体71以及由所述扭簧主体71延伸出的第一扭臂72和第二扭臂73,所述扭簧主体71套设于所述驱动件52,所述第一扭臂72挂接于所述调节位141,所述第二扭臂73挂接于所述驱动件52;所述驱动件52设置有扭簧挡接部5271,用于将所述扭簧主体71限位,防止扭簧主体71脱离所述驱动件52。其中,弹性复位件7的相关具体结构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图12和图30所示,所述发电组件2包括发电主体21以及与所述发电主体21枢转连接的触发件22,所述发电主体21能够响应于所述触发件22的枢转运动而产生电能;所述触发件22用于接收所述驱动部521的抵接而产生枢转运动,进而触发所述发电主体21产生电能;所述操控组件5带动所述弹性复位件7积蓄弹性势能的运动方向设为第一运动方向,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运动的极限位置设为第一极限位置;所述触发件22朝向所述驱动件52设置有抵接棱222,所述驱动部521朝向所述发电组件2设置有与所述抵接棱222相适配的限位凹陷5211,当所述操控组件5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抵接棱222卡入所述限位凹陷5211。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凹陷5211的深度小于等于1.2mm。其中,所述发电组件2、驱动部521和限位凹陷5211的具体结构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壳部1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与所述第二壳体12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发电组件2和所述驱动件52被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操控组件5还包括方形轴531和把手部51,所述方形轴531的一端插接于所述驱动件52,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壳体12并插接于所述把手部51,所述把手部51通过所述方形轴531带动所述驱动件52转动;所述把手部51构造为能够抵接于门板或者门框,以实现锁门。其中,所述第一壳部1、操控组件5的具体结构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如图1-图25所示,提供一种锁门装置100,包括:第一壳部1;第二壳部6,与所述第一壳部1相对设置;发电组件2,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1,能够被驱动而产生电能;操控组件5,被设置为可基于所述第一壳部1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与所述发电组件2电连接,能够基于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的电能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其中,所述操控组件5包括把手部51,所述把手部51与所述第二壳部6转动连接,用于接收外部操控力,并基于所述外部操控力带动所述操控组件5转动;所述把手部51设置有第一限位部511,所述第二壳部6设置有第二限位部61,所述第二限位部6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511相配合,使得所述操控组件5的转动行程被限制在第一行程范围内;所述第一限位部511和/或所述第二限位部61的强度高于所述第一壳部1的强度。其中,所述第一壳部1、第二壳部6、发电组件2、操控组件5的结构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所述第一行程即上文所述的操控组件5的总行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限位部511和第二限位部61的强度均高于第一壳部1的强度,进而能够减小第一限位部511和第二限位部61的形变量,以防止所述第一限位部511或者所述第二限位部61在操控作用的力下发生形变,导致操控组件5的转动行程超出总行程的范围,造成第一壳部1内部的驱动件52和电子元件损坏。
进一步地,图6、图5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还包括驱动件52,与所述第一壳部1转动连接,用于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其中,所述驱动件52的相关结构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所述驱动件52设置有第三限位部525,所述第一壳部1设置有第四限位部13,所述第四限位部13与所述第三限位部525相配合,使得所述操控组件5的转动行程被限制在第二行程范围内;其中,所述第二行程范围包含或者等于所述第一行程范围,且所述第一限位部5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61的强度均高于所述第三限位部525与所述第四限位部13的强度。其中,所述第三限位部525与第四限位部13的相关结构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将所述第二行程范围设置为包含或者等于所述总行程的范围,使得操控组件5在转动时,第一限位部511和第二限位部61的限位作为主要限位,而第三限位部525与第四限位部13的限位作为辅助限位,使得第三限位部525与第四限位部13承受的力较小,避免造成驱动件52和电子元件损坏。同时,将所述第一限位部5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61的强度均高于所述第三限位部525与所述第四限位部13的强度,能够减小第一限位部511和第二限位部61的形变量,进一步减小第三限位部525与第四限位部13承受的力,防止驱动件52和电子元件损坏。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行程范围等于所述总行程的范围,使得第二壳部6的安装更加便利。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5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61均采用金属材质制造,以保证其强度满足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行程范围被设置为0°~θ,所述θ被设置为80°至100°。其中,所述第一行程即上文所述的操控组件5的总行程,其相关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图14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还包括传动轴53,所述传动轴53的一端插接于所述驱动件52,另一端插接于所述把手部51,所述把手部51通过所述传动轴53带动所述驱动件52转动。其中,所述传动轴53的相关结构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所述把手部51包括第二轴套513和旋转把手512,所述第二轴套513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轴53形状相适配的插口5131,使得所述传动轴53能够插接于所述插口5131,并跟随所述把手部51转动;所述旋转把手512设置于所述第二壳部6的远离所述第一壳部1的一侧,所述第二轴套513穿过所述第二壳部6且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转把手512,所述第二轴套513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部511,所述第一限位部511抵接于所述第二壳部6的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的一面,使得所述把手部5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壳部6。进一步地,图18和图21所示,所述第一限位部511构造为由所述把手部51的旋转中心沿径向方向向外凸设的第一挡接块,所述第二限位部61构造为至少一第二挡接块,当所述把手部51转动时,所述第一挡接块的两端能够分别地抵接于所述第二挡接块,使得所述把手部51的转动行程被限制在所述第一行程范围内。进一步地,如图17和图20所示,所述旋转把手512采用金属材质制造,所述旋转把手512与所述第二壳部6之间设置有垫圈514,用于将所述旋转把手512与所述第二壳部6之间隔开一预设间隙,防止旋转把手512在转动时划伤所述第二壳部6。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所述传动轴53构造为方形轴531,所述插口5131构造为方形插口5131;所述传动轴53与所述插口5131的配合间隙被设置为单侧间隙小于等于0.3mm,使得插口5131与所述传动轴53的配合更加紧密,减少把手部51的回转间隙,使得把手部51转动更加跟手。其中,所述把手部51的相关结构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7和图20所示,所述插口5131内设置有第二弹簧5134,所述第二弹簧5134抵接于所述传动轴53的端部,为所述传动轴53提供轴向的弹力。其中,所述第二弹簧5134的相关结构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门装置100能够安装于不同厚度的安装板,所以第一壳部1与第二壳部6之间的间距会跟随安装板的厚度变化而变化,如图20所示,第二弹簧5134将传动轴53推到第一轴套524的内部深处,当安装板厚度变化时,第二弹簧5134的弹力能保证传动轴53装入第一轴套524的深度不变,第一轴套524由于结构复杂,因此采用塑料材质注塑成形,导致第一轴套524的强度较低;传动轴53采用钢材加工而成,强度较高,当传动轴53传递的扭矩较大时,可能会将第一轴套524损坏。第二弹簧5134能够保证传动轴53与第一轴套524的重合度,以降低第一轴套524的接触应力,从而避免第一轴套524损坏。第二轴套513由于具有第一限位部511,且需要支撑旋转把手512转动,所以第二轴套513一般采用金属材质制造,因此,即使传动轴53装入第二轴套513较浅也不易造成第二轴套513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驱动件52朝向第一方向凸设有抵接环526,所述抵接环526抵接于所述第一壳部1内侧;所述抵接环526的圆心设置在所述操控组件5的转动中心对应位置,且所述抵接环526的横截面被设置为弧形凸起,使得所述抵接环526与所述第一壳部1之间通过弧面接触;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51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的方向。其中,所述抵接环526的相关结构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由于第二弹簧5134将传动轴53推向第一轴套524,第二弹簧5134的弹力最终会作用在驱动件52上,使得驱动件52与第一壳部1之间的抵接力增大,导致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本实施例的驱动件52通过抵接环526抵接于第一壳部1,抵接环526与第一壳部1通过弧面接触,而且抵接环526的圆心位于操控组件5的旋转中心,使得驱动件52与第一壳部1之间的摩擦力降低,提高操控顺滑感。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1朝向所述驱动件52凸设有环形的凸环114,所述凸环114与所述抵接环526的形状以及位置相适配,使得抵接环526在所述凸环114上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如图29-图30、图8和图9所示,提供一种锁门装置100,包括:第一壳部1;发电组件2,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1,能够被驱动而产生电能;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与所述发电组件2电连接,能够基于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的电能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操控组件5,被设置为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部1滑动,并在滑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同时,所述操控组件5在滑动过程中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其中,所述第一壳部1、所述发电组件2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所述操控组件5在滑动过程中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可以理解为,操控组件5在滑动过程中能够将门锁定或者解锁,操控组件5可以抵接于门板或者门框,将门锁定,也可以连接于一外部的扣锁件将门锁定,或者是其它方式将门锁定。本实施例提供的锁门装置100为滑动型锁门装置,锁门的稳定性不会受门把手重力的影响,稳定性更高,而且采用滑动插销的方式锁门,使得整体体积更小。
进一步地,如图30所示,所述操控组件5包括驱动件52,所述驱动件52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壳部1,用于驱动所述发电组件2产生电能。其中,所述驱动件52、操控组件5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壳部6,与所述第一壳部1相对设置;所述操控组件5还包括插销部83,所述插销部83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壳部6,所述插销部83在滑动过程中能够伸出所述第二壳部6;所述驱动件52连接于所述插销部83,使得所述插销部83在滑动过程中带动所述驱动件52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插销部83朝向所述驱动件52设置有一连接杆89,所述连接杆89连接于所述驱动件52,所述插销部83通过所述连接杆89带动所述驱动件52滑动。进一步地,所述插销部83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壳部1的一侧凸设有推把86,所述推把86凸出于所述第二壳部6。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组件5与所述第二壳部6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7,当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第一运动方向滑动时,所述弹性复位件7积蓄弹性势能,当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第二运动方向滑动时,弹性复位件7释放弹性势能;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5由所述解锁状态运动至所述锁门状态的方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其中,所述弹性复位件7可以是弹簧、弹片、弹性海绵、扭簧等具有弹性的部件。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7为弹簧。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解锁按钮88,所述解锁按钮88穿过所述第二壳部6,并至少部分置于所述第二壳部6外侧;所述解锁按钮88于所述第二壳部6内侧设置有一环形结构881,所述插销部83穿过所述环形结构881;所述插销部83于远离所述解锁按钮88的一侧凸设有插销部83卡扣,所述插销部83卡扣能够卡接于所述环形结构881,使得所述插销部83被所述环形结构881锁定。如图30所示为所述操控组件5向第一运动方向运动到极限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插销部83卡扣卡接于所述解锁按钮88的环形结构881,插销831插入所述插锁件85,将门锁定。所述环形结构881与所述插销部83之间预留有按压间隙,当所述解锁按钮88被按压时,所述环形结构881朝向所述第一壳部1运动,所述插销部83卡扣脱离所述环形结构881的卡接,使得插销部83在弹性复位件7的作用下向左滑动,缩回所述锁门装置100,使门被解锁。进一步地,所述环形结构881朝向远离所述解锁按钮88的方向设置有第三弹簧882,所述第三弹簧882抵接于所述环形结构881,为所述解锁按钮88提供复位力。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52朝向第一运动方向设置有第一斜坡522,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5由所述解锁状态运动至所述锁门状态的方向;所述发电组件2包括发电主体21,以及与所述发电主体21枢转连接的触发件22;所述操控组件5在第一运动方向上具有一触发位置,所述触发位置表征所述发电组件2被驱动而产生电能的位置;当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运动至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第一斜坡522抵接所述触发件22,使得所述触发件22基于所述发电主体21发生第一枢转运动,所述发电主体21响应于所述触发件22的第一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一电能,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基于所述第一电能对外发送第一无线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触发件22与所述发电主体21之间设置有电机复位件24,用于为所述触发件22提供复位力;所述操控组件5在第二运动方向上具有一恢复位置,当所述操控组件5朝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运动至所述恢复位置时,所述触发件22在所述电机复位件24的作用下发生第二枢转运动,所述发电主体21响应于所述触发件22的第二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二电能,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3响应于所述第二电能对外发送第二无线信号;其中,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枢转运动与所述第一枢转运动的运动方向相反。其中,所述驱动件52、发电组件2的技术细节上文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20)

1.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部;
发电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壳部,能够被驱动而产生电能;
操控组件,被设置为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部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同时,所述操控组件在运动过程中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
第一无线通信模组,与所述发电组件电连接,能够基于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的电能而对外发送无线信号;
其中,所述操控组件在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行程包括一空行行程,所述空行行程被设置为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之前的行程,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为所述操控组件由所述解锁状态运动至所述锁门状态的方向;所述空行行程被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一预设行程,使得所述操控组件在所述预设行程内能够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所述操控组件在所述第一运动方向上运动的总行程设为θ,其中,所述预设行程等于0.75×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行行程设为α,所述α与所述θ进一步满足关系:α≥0.2×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α与所述θ进一步满足关系:0.45×θ≤α≤0.55×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组件包括把手部,所述把手部构造为适于接收外部操控力,并基于所述外部操控力带动所述操控组件转动,使得所述操控组件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壳部,与所述第一壳部相对设置,所述把手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壳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壳部转动连接;
所述把手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壳部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使得所述操控组件转动的总行程被限制在θ范围内;
其中,所述θ被设置为:80°≤θ≤100°。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组件设置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发电组件的位置相对应,使得所述驱动部能够抵接并驱动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设置有第一斜坡;
所述发电组件包括发电主体,以及与所述发电主体枢转连接的触发件;
所述操控组件在所述空行行程的末端具有一触发位置,所述触发位置表征所述发电组件被驱动而产生电能的位置;
当所述操控组件由所述空行行程运动至所述触发位置时,所述第一斜坡抵接所述触发件,使得所述触发件基于所述发电主体发生第一枢转运动,所述发电主体响应于所述触发件的第一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一电能,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基于所述第一电能对外发送第一无线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与所述发电主体之间设置有电机复位件,用于为所述触发件提供复位力;
所述操控组件在第二运动方向上具有一恢复位置,当所述操控组件朝向所述第二运动方向运动至所述恢复位置时,所述触发件在所述复位力的作用下发生第二枢转运动,所述发电主体响应于所述触发件的第二枢转运动而产生第二电能,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响应于所述第二电能对外发送第二无线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枢转运动与所述第一枢转运动的运动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的枢转轴设置在所述触发件的朝向第二运动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坡的有效段相对于所述操控组件的旋转中心所占有的圆心角设为β,则所述β与所述θ之间满足关系:β≤0.3×θ。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组件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壳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部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于所述驱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壳部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当所述操控组件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运动时,所述弹性复位件积蓄弹性势能,当所述操控组件朝向第二运动方向运动时,所述弹性复位件释放弹性势能;所述第二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相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被设置为扭簧,所述扭簧包括扭簧主体以及由所述扭簧主体延伸出的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所述扭簧主体套设于所述驱动件,所述第一扭臂挂接于所述第一壳部,所述第二扭臂挂接于所述驱动件;
所述驱动件设置有扭簧挡接部,用于将所述扭簧主体限位,防止扭簧主体脱离所述驱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组件包括发电主体,以及与所述发电主体枢转连接的触发件,所述发电主体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于所述触发件的枢转运动而产生电能;
所述触发件在所述驱动部的抵接作用下基于所述发电主体发生枢转运动,以使所述发电主体产生电能;
所述操控组件朝向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运动的极限位置设为第一极限位置;所述触发件朝向所述驱动件设置有抵接棱,所述驱动部朝向所述发电组件设置有与所述抵接棱相适配的限位凹陷,当所述操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抵接棱卡入所述限位凹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以第一平面为投影面,所述抵接棱于所述第一平面投影的投影图形设为第一投影图形,所述第一投影图形的中心线设为第一投影线,在所述第一平面上,所述操控组件的旋转中心距离所述第一投影线的垂直距离小于或者等于6mm;所述第一平面为垂直于所述操控组件的转轴的平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设置有显示部,用于对外显示所述操控组件的工作状态;
所述操控组件在第一运动方向上的运动行程还包括触发行程,所述触发行程被设置为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之后的行程;所述显示部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当所述操控组件由所述空行行程转动至所述触发行程时,所述显示部对外显示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对外发送第一无线信号;
当所述操控组件由所述触发行程转动至所述空行行程时,所述显示部对外显示第一显示状态,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对外发送第二无线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部包括朝向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表面,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部内侧,所述显示部构造为由所述驱动件朝向所述第一表面铺设的双色片,所述第一表面于所述双色片对应位置开设显示窗口;所述双色片能够跟随所述驱动件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通过所述显示窗口对外显示不同颜色;
所述操控组件包括把手部,用于接收外部操控力;所述第一方向被设置为所述把手部朝向所述第一壳部的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1-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部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发电组件和所述驱动件被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
所述操控组件还包括方形轴和把手部,所述把手部构造为适于接收外部操控力,并基于所述外部操控力带动所述操控组件转动,使得所述操控组件切换锁门状态与解锁状态;
所述方形轴的一端插接于所述驱动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壳体并插接于所述把手部,所述把手部通过所述方形轴带动所述驱动件转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锁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相互卡接的转盘和第一轴套,所述转盘朝向所述发电组件设置有所述驱动部,所述驱动部构造为圆弧形;
所述转盘卡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以使所述转盘能够基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
所述第一轴套的形状适配于所述方形轴,以使所述方形轴插接于所述第一轴套,且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轴套转动。
20.一种锁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锁门装置和指示装置,所述指示装置包括:
第二无线通信模组,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的无线信号;
指示模组,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模组电连接,用于响应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模组的无线信号而对外指示所述锁门装置的工作状态。
CN202321449807.4U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 Active CN2202036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9807.4U CN220203643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9807.4U CN220203643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3643U true CN220203643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3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49807.4U Active CN220203643U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36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85479A1 (en) Electronic door lock and control method
WO2009142596A1 (en) Key box
US8144462B2 (en) Lock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090379B1 (ko) 레버 일체형 디지로그 도어락
TWI753838B (zh) 智能櫃系統及用於該系統的鎖機構
WO2019062925A1 (zh) 居家式电动机械双控智能锁
CN220203643U (zh) 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
CN116556776A (zh) 一种锁门装置以及锁门系统
CN210442885U (zh) 一种移动电源取还装置及移动电源租赁系统
CN110720768B (zh) 用于可相对活动的物件的锁机构
CN220203648U (zh) 一种自发电门锁以及门锁系统
CN217783181U (zh) 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CN114320037B (zh) 自恢复式防水nfc电子挂锁
CN216142566U (zh) 一种新型微功耗智能锁
CN109723277B (zh) 智能门锁的前面板组件及智能门锁
CN109488123B (zh) 一种自发电门锁装置
CN116641603A (zh) 一种门锁、门锁系统以及门锁使用方法
JP4144425B2 (ja) 施錠装置
CN111188539B (zh) 一种智能门锁安装结构及门
CN214756022U (zh) 无源传感装置、设备和无源驱动装置
KR102552880B1 (ko) 스마트 도어락용 전원 공급 시스템
CN219162743U (zh) 一种智能锁
CN211923840U (zh) 一种门锁设备
CN212802873U (zh) 一种新型锁体及采用该锁体的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智能锁
CN220979121U (zh) 一种防猫眼开锁推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