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3139U - 一种夹具及光伏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夹具及光伏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73139U
CN220173139U CN202321496970.6U CN202321496970U CN220173139U CN 220173139 U CN220173139 U CN 220173139U CN 202321496970 U CN202321496970 U CN 202321496970U CN 220173139 U CN220173139 U CN 2201731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
clamping
arm
positioning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969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森
宫元启
程毅
于峂
曹志贤
赵梁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Hai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Hai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Hai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ko Sol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969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731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731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731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夹具及光伏构件,该夹具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彩钢瓦;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臂,第一夹臂设置有沿夹具的宽度方向朝向第二夹持部延伸的定位凸起部;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夹臂,第二夹臂设置有定位凹槽,定位凸起部容纳于定位凹槽内。其中,沿夹具的宽度方向,定位凸起部具有第一尺寸L1,定位凹槽具有第二尺寸L2,L2‑L1满足:0mm≤L2‑L1≤3mm,既能降低定位凸起部与定位凹槽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保护第二夹臂的结构完整性,以提升夹具的使用寿命,又方便定位凸起部与定位凹槽之间的连接配合,以提高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进行预先定位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夹具及光伏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具及光伏构件。
背景技术
光伏构件作为屋顶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以满足日常的生产使用需求。光伏构件包括与屋顶连接的彩钢瓦、安装在彩钢瓦上的夹具以及被夹具夹持固定的光伏组件。夹具通常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定位结构,定位结构能够确保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的相对位置关系。
但是现有的定位结构在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固定连接时,会造成第二夹持部局部区域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第二夹持部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夹具及光伏构件,能够避免第二夹持部因应力集中而损坏。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夹具,所述夹具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彩钢瓦;
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臂,所述第一夹臂设置有沿所述夹具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延伸的定位凸起部;
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夹臂,所述第二夹臂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部容纳于所述定位凹槽内;
其中,沿所述夹具的宽度方向,所述定位凸起部具有第一尺寸L1,所述定位凹槽具有第二尺寸L2,L2-L1满足:0mm≤L2-L1≤3m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尺寸L1满足:0.85mm≤L1≤1.15mm。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所述定位凸起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夹臂凸起的方向,所述定位凸起部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夹臂包括第一本体,所述定位凹槽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靠近所述第一夹臂的一侧;所述第一夹臂包括第三本体,所述定位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三本体靠近所述第二夹臂的一侧;所述定位凸起部容纳于所述定位凹槽内时,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相抵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夹具还包括紧固件,沿所述夹具的宽度方向,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以使所述第二夹臂和所述第一夹臂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夹臂还包括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夹臂还包括第四本体;沿所述夹具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四本体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彩钢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所述夹具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二夹臂还包括第一形变部,沿所述夹具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形变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本体与所述第四本体在所述夹具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一夹臂还包括第二形变部,沿所述夹具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形变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本体和所述第四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形变部与所述第一形变部在所述夹具的宽度方向上位置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下盖板,所述下盖板上安装有上盖板,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下盖板沿所述夹具的高度方向分布;所述上盖板安装有上胶条,所述下盖板安装有下胶条,沿所述夹具的高度方向,所述上胶条与所述下胶条用于共同夹持光伏组件。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光伏构件,所述光伏构件包括:
彩钢瓦,沿所述光伏构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彩钢瓦包括相对设置的公肋和母肋,所述公肋、所述母肋之间设置有沿所述光伏构件的高度方向凸起的角驰部;
夹具,所述夹具为以上所述的夹具,所述夹具与所述公肋、相邻所述彩钢瓦的所述母肋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夹具与所述角驰部固定连接;
光伏组件,沿所述光伏构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光伏组件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夹具与所述彩钢瓦固定连接。
本申请中,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可以通过定位凸起部和定位凹槽的配合实现预先定位。当L2-L1过小时,即定位凸起部的凸起尺寸大于定位凹槽的深度尺寸时,若通过紧固件锁紧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或是施加外力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互靠近抵接,定位凸起部会对定位凹槽造成挤压,使得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起部相抵接的部位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定位凹槽及其周边区域产生裂纹甚至破损,进而破坏了第二夹臂的结构完整性,影响了夹具的使用寿命。当L2-L1过大时,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定位凸起部的凸起尺寸L1过小,这样会影响定位凸起部与定位凹槽的配合情况,不利于实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预先定位;另一种是定位凹槽的深度尺寸L2过大,这样会导致定位凹槽附近的结构强度不足,第二夹臂容易出现变形或折断的情况。因此,L2-L1满足0mm≤L2-L1≤3mm时,既能降低定位凸起部与定位凹槽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保护第二夹臂的结构完整性,以提升夹具的使用寿命,又方便定位凸起部与定位凹槽之间的连接配合,以提高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进行预先定位的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光伏构件在一种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彩钢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夹具与光伏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夹具的第一夹持部所在一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夹具的第二夹持部所在一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第二夹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II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彩钢瓦;
101-公肋;
102-母肋;
103-角驰部;
104-底板;
105-弯折部;
1051-第一弯折部;
1052-第二弯折部;
106-连接弧部;
20-夹具;
201-容纳空间;
30-光伏组件;
1-第一夹持部;
11-第一夹臂;
111-第三本体;
112-第四本体;
113-第二形变部;
114-定位凸起部;
12-延伸臂;
121-第一过渡部;
2-第二夹持部;
21-第二夹臂;
211-第一本体;
212-第二本体;
213-第一形变部;
214-第一凸起部;
215-卡接槽;
215a-第二倾斜壁;
216-定位凹槽;
217-第二过渡部;
3-下盖板;
31-第二安装槽;
32-限位配合部;
33-下安装端;
331-空腔;
332-安装块;
34-下夹持端;
35-第二凸起部;
4-下胶条;
41-下安装面;
42-下夹持面;
43-下避让槽;
44-第二倾斜面;
45-第二安装部;
5-上盖板;
51-第一安装槽;
501-第一端;
502-第二端;
52-限位部;
53-上安装端;
54-上夹持端;
55-卡接部;
551-直壁;
552-第一倾斜壁;
6-上胶条;
61-上安装面;
62-上夹持面;
63-上避让槽;
64-第一倾斜面;
65-第一安装部;
7-夹持空间;
71-开口;
8-第一紧固件;
9-第二紧固件。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构件,如图1所示,该光伏构件包括彩钢瓦10、夹具20和光伏组件30,多个彩钢瓦10通过支座安装于地面或建筑主体上,光伏组件30通过夹具20安装在彩钢瓦10上,以便于利用太阳能发电来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其中,建筑主体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型企业厂房、仓库等建筑的屋顶、墙壁,本申请以屋顶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沿光伏构件的宽度方向X,彩钢瓦10包括相对设置的公肋101和母肋102,公肋101、母肋102之间设置有沿光伏构件的高度方向Z凸起的角驰部103。夹具20与公肋101、相邻彩钢瓦10的母肋102固定连接,或者,夹具20与角驰部103固定连接,沿光伏构件的宽度方向X,光伏组件30的两端分别通过夹具20与彩钢瓦10固定连接。
请共同参考图1和图2,彩钢瓦10还包括底板104,公肋101和母肋102设置于底板104沿光伏构件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公肋101和母肋102均沿光伏构件的高度方向Z向上延伸,且公肋101和母肋102均设置有与底板104连接的弯折部105,弯折部105包括第一弯折部1051和第二弯折部1052,第二弯折部1052的一端与第一弯折部1051连接,另一端与底板104连接。相邻的两个彩钢瓦10固定连接时,先将一个彩钢瓦10的母肋102搭接到相邻的彩钢瓦10的公肋101上,再利用锁边工具(图中未示出)将母肋102与公肋101通过锁边方式固定连接,以简化相邻彩钢瓦10的连接结构,从而减小彩钢瓦10安装所需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30安装于相邻的角驰部103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伏组件30安装于公肋101与母肋102之间。本实施例中以光伏组件30通过夹具20安装于公肋101与母肋102之间为例。
如图2所示,第一弯折部1051沿光伏构件的宽度方向X延伸,光伏组件30安装于彩钢瓦10后,沿光伏构件的高度方向Z,光伏组件30与第一弯折部1051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光伏组件30受到在光伏构件的高度方向Z上的压力而发生局部变形时,能够与第一弯折部1051抵接,此时,第一弯折部1051能够支撑光伏组件30,降低了光伏组件30局部变形程度较大而损坏的风险,即降低了光伏构件安装过程中光伏组件30被踩踏损坏的风险,延长了光伏组件30的使用寿命,并提升了光伏组件30的工作稳定性,从而提升了光伏构件的抗踩踏性能。
此外,当光伏构件在大风环境下使用时,气流流过彩钢瓦10上表面,使得彩钢瓦10上表面的压强降低,使得底板104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存在压强差,此时,角驰部103会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发生局部变形,以降低彩钢瓦10损坏、相邻的彩钢瓦10连接失效的风险,从而延长了彩钢瓦10的使用寿命,并提升了相邻彩钢瓦10之间、彩钢瓦10与屋顶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夹具20,如图3所示,该夹具20用于上述光伏构件中,以将光伏组件30安装到彩钢瓦10上,夹具20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用于夹持彩钢瓦10。第一夹持部1包括第一夹臂11,第一夹臂11设置有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朝向第二夹持部2延伸的定位凸起部114,第二夹持部2包括第二夹臂21,第二夹臂21设置有定位凹槽216,定位凸起部114容纳于定位凹槽216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与光伏构件的宽度方向X一致、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与光伏构件的高度方向Z一致。
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之间设置有容纳空间201,用于夹持相邻两个彩钢瓦10的公肋101和母肋102所形成的锁边,或者,用于夹持彩钢瓦10的角驰部103,本实施例中以夹具20夹持锁边为例。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夹持部1与第二夹持部2为分体式结构,二者可以通过定位凸起部114和定位凹槽216的配合实现预先定位,以保证第一夹持部1与第二夹持部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可以再利用紧固件实现第一夹臂11和第二夹臂21的固定连接。
具体地,如图4所示,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定位凸起部114具有第一尺寸L1,定位凹槽216具有第二尺寸L2,L2-L1满足:0mm≤L2-L1≤3mm。L2-L1的值可以为0mm、0.3mm、0.9mm、1.2mm、1.8mm、2.4mm、2.7mm或3mm,也可以为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第一尺寸L1即为定位凸起部114的凸起尺寸,第二尺寸L2即为定位凹槽216的深度尺寸,当L2-L1过小(例如小于0mm)时,即定位凸起部114的凸起尺寸大于定位凹槽216的深度尺寸时,若通过紧固件锁紧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或是施加外力使第一夹臂11和第二夹臂21相互靠近抵接,定位凸起部114会对定位凹槽216造成挤压,使得定位凹槽216与定位凸起部114相抵接的部位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定位凹槽216及其周边区域产生裂纹甚至破损,进而破坏了第二夹臂21的结构完整性,影响了夹具20的使用寿命。
当L2-L1过大(例如大于3mm)时,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定位凸起部114的凸起尺寸L1过小,这样会影响定位凸起部114与定位凹槽216的配合情况,不利于实现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的预先定位;另一种是定位凹槽216的深度尺寸L2过大,这样会导致定位凹槽216附近的结构强度不足,第二夹臂21容易出现变形或折断的情况。因此,L2-L1满足0mm≤L2-L1≤3mm时,既能降低定位凸起部114与定位凹槽216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保护第二夹臂21的结构完整性,以提升夹具20的使用寿命,又方便定位凸起部114与定位凹槽216之间的连接配合,以提高第一夹持部1与第二夹持部2进行预先定位的效率。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夹臂21包括第一本体211,定位凹槽216位于第一本体211靠近第一夹臂11的一侧,第一夹臂11包括第三本体111,定位凸起部114位于第三本体111靠近第二夹臂21的一侧,定位凸起部114容纳于定位凹槽216内时,第一本体211与第三本体111相抵接。
如图3所示,由于定位凸起部114的凸起尺寸L1与定位凹槽216的深度尺寸L2满足0mm≤L2-L1≤3mm,当定位凸起部114与定位凹槽216配合连接时,定位凸起部114能完全容纳于定位凹槽216内,以使第一本体211与第三本体111抵接接触。
现有技术中,由于定位凸起部114的凸起尺寸L1大于定位凹槽216的深度尺寸L2,当第一夹持部1与第二夹持部2连接时,第一本体211与第三本体111之间存在间隙,第一夹持部1与第二夹持部2之间的接触面积仅为定位凸起部114和定位凹槽216的抵接区域。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能够增大第一夹持部1与第二夹持部2的接触面积,降低定位凸起部114与定位凹槽216连接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发生局部应力集中的可能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夹持部1与第二夹持部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下盖板3,下盖板3上安装有上盖板5,上盖板5与下盖板3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分布,用于共同配合夹持光伏组件30。如图3所示,夹具20具有紧固件,紧固件包括用于连接上盖板5与下盖板3的第一紧固件8和用于连接第一夹臂11和第二夹臂21的第二紧固件9。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上盖板5包括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分布的上安装端53和上夹持端54,下盖板3包括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分布的下安装端33和下夹持端34。其中,上夹持端54和下夹持端34用于共同配合夹持光伏组件30,下安装端33具有空腔331,空腔331内设置有安装块332,第一紧固件8依次穿过上安装端53和下安装端33并与安装块332固定连接,以实现上盖板5和下盖板3的固定连接。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第二紧固件9依次穿过第一本体211和第三本体111,以使第二夹臂21和第一夹臂11固定连接,进而使第一本体211和第三本体111能够相抵接。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本体211与第三本体111之间存在间隙,当第二紧固件9锁紧时,会致使第一本体211与第三本体111的顶端相互靠近,且第一夹持部1的下盖板3端部和第二夹持部2的下盖板3端部向上翘起,即第一夹持部1会有沿顺时针转动的趋势,第二夹持部2会有沿逆时针转动的趋势。当下盖板3向上翘起后,下盖板3的端部会与光伏组件30抵接,导致光伏组件30与下盖板3接触的局部区域产生应力集中,此时,光伏组件30的盖板容易发生破损,光伏组件30内部的电池片也容易发生隐裂,影响了光伏组件30的使用寿命。
而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本体211和第三本体111能够相互抵接,增大了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整体的接触面积,当第二紧固件9拧紧时,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之间会互相干涉,阻碍彼此发生转动,从而避免下盖板3上翘而导致光伏组件30产生应力集中现象,降低了光伏组件30损坏的风险。同时,由于第一本体211和第三本体111相互抵接阻碍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发生转动,可以确保夹具20水平夹持光伏组件30。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夹臂21还包括第二本体212,第一夹臂11还包括第四本体112,如图3所示,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第二本体212与第四本体112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201,容纳空间201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彩钢瓦10。
再结合图1所示,夹具20与彩钢瓦10连接时,相邻两个彩钢瓦10的公肋101和母肋102所形成的锁边能容纳于容纳空间201内,且被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共同夹持。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本体211与第三本体111相抵接时,能够使得第二本体212和第四本体112在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上的距离缩短,从而缩小容纳空间201,以提高夹具20对锁边的夹持能力,进而提高夹具20与彩钢瓦10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夹持部1的底部设置有向第二夹持部2延伸的延伸臂12,延伸臂12在靠近第二夹持部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过渡部121,第二夹持部2在靠近延伸臂1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过渡部217,第一过渡部121和第二过渡部217用于与彩钢瓦10配合。
具体地,如图2所示,彩钢瓦10具有连接弧部106,第一过渡部121的半径和第二过渡部217的半径相等,且均小于连接弧部106的半径,当夹具20夹持相邻两个彩钢瓦10所形成的锁边时,第一过渡部121和第二过渡部217的弧面结构不会对连接弧部106造成破坏,能够保护彩钢瓦10的结构完整性。
现有技术中,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并未设置第一过渡部121和第二过渡部217,即二者与连接弧部106相配合的部位为直角结构,夹具20夹持锁边时,该直角结构会与连接弧部106发生干涉,导致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的底面与彩钢瓦10的上表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此时,若将第二紧固件9锁紧,第一夹持部1会有沿顺时针转动的趋势,第二夹持部2会有沿逆时针转动的趋势,导致夹具20发生翘曲,进而导致光伏组件30与夹具20的接触部位因应力集中而损坏。此外,第二紧固件9锁紧时,夹具20整体可能会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上发生位移,造成位于光伏组件30宽度方向X两端的夹具20与光伏组件30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影响了光伏组件30的水平性。
而本实施例中,夹具20夹持锁边时,第一过渡部121和第二过渡部217能够与连接弧部106的弧度更加贴合,使得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的底面能与彩钢瓦10的上表面相贴合,从而消除夹具20与彩钢瓦10在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的间隙,避免第二紧固件9锁紧时发生夹具20翘曲的情况,使得夹具20能够稳定地水平夹持光伏组件30,以避免光伏组件30因应力集中而损坏。并且,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的底面与彩钢瓦10的上表面相贴合时,彩钢瓦10能对夹具20起一定的支撑作用,当光伏组件30受压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下运动时,彩钢瓦10能够对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进行限位,以减小夹具20沿其高度方向Z上的变形量,保护夹具20的结构稳定性不受破坏。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定位凸起部114的第一尺寸L1满足:0.85mm≤L1≤1.15mm,具体可以为0.85mm、0.89mm、0.93mm、0.97mm、0.11mm、0.13mm、或0.15mm,也可以为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当第一尺寸L1过小(例如小于0.85mm)时,定位凸起部114的凸起尺寸过小,这样会影响定位凸起部114与定位凹槽216的配合情况,不利于实现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的预先定位;当第一尺寸L1过大(例如大于1.15mm)时,定位凸起部114的凸起尺寸过大,会影响定位凸起部114与第一夹臂11的连接稳定性,导致定位凸起部114容易发生断裂或折断的情况,并且,当定位凸起部114的凸起尺寸过大时,定位凹槽216的深度尺寸L2也要相应地增大,这样会导致定位凹槽216附近的结构强度不足,第二夹臂21容易出现变形或折断的情况。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沿定位凸起部114相对于第一夹臂11凸起的方向,定位凸起部114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中,定位凸起部114与第一夹臂11连接的一端截面积最大,保证了定位凸起部114与第一夹臂11的连接强度,同时,沿定位凸起部114相对于第一夹臂11凸起的方向,定位凸起部114的截面积逐渐减小,使得定位凸起部114呈三角形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定位凸起部114的稳定性。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本体211与第二本体212在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错位设置,第二夹臂21还包括第一形变部213,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第一形变部2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本体211和第二本体212连接。
第二夹臂21为直臂结构,当第二紧固件9锁紧时,第二紧固件9和第一夹臂11都可能会给第二夹臂21施加一个力,由于第二夹臂21设置有第一形变部213能够将第一本体211和第二本体212分隔开,当第一本体211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产生位移时,第一形变部213能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发生变形,而不会带动第二本体212变形或移动,避免第二夹臂21产生转动趋势,从而确保第二本体212的稳定性,使得第二夹持部2的下盖板3和上盖板5能够稳定夹持光伏组件30。
如图5所示,第三本体111与第四本体112在夹具20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第一夹臂11还包括第二形变部113,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第二形变部1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本体111和第四本体112连接,第二形变部113与第一形变部213在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上位置对齐。
与第一形变部213的作用相同,第二形变部113能够将第三本体111和第四本体112分隔开,当第三本体111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产生位移时,第二形变部113能避免第一夹臂11产生转动趋势,从而确保第一本体111的稳定性,使得第一夹持部1的下盖板3和上盖板5能够稳定夹持光伏组件30。
当光伏组件30受到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上或向下的作用力(即光伏组件30受拉或受压)时,光伏组件30会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下或向上发生变形,下盖板3也就会随光伏组件30同步同向变形,此时,第一形变部213和或第二形变部113能够发生变形,以避免第一本体211和第三本体111随下盖板3同步运动,从而减小第一本体211和第三本体111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产生的位移。
此外,第二形变部113与第一形变部213在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上位置对齐,即第二形变部113与第一形变部213位于同一高度,在光伏组件30受拉或受压时,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能够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产生同步变形,防止夹具20的形态发生较大的变化,进而确保光伏组件30能保持水平的夹持状态。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盖板5安装有上胶条6,下盖板3安装有下胶条4,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胶条6和下胶条4围成用于容纳光伏组件30的夹持空间7,夹持空间7的一侧通过开口71与外界连通,上胶条6与下胶条4用于夹持光伏组件30,使得上盖板5、下盖板3与光伏组件30柔性接触,降低了光伏组件30损坏的风险。
如图7所示,上胶条6包括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相对设置的上安装面61和上夹持面62,上安装面61与上盖板5抵接,上夹持面62用于与光伏组件30抵接,上夹持面62倾斜延伸,当光伏组件30受压时,倾斜设置的上夹持面62能够保持与光伏组件30接触,降低了上夹持面62与光伏组件30分离而导致夹具20夹持失效的风险,从而提升了夹具20对光伏组件30的夹持稳定性。如图8所示,下胶条4包括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相对设置的下安装面41和下夹持面42,下安装面41与下盖板3抵接,下夹持面42用于与光伏组件30抵接,下夹持面42与光伏组件30平行设置。
如图7和图8所示,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上胶条6远离开口71的一侧设置有上避让槽63,下胶条4远离开口71的一侧设置有下避让槽43,当光伏组件30受拉或受压时,光伏组件30的边缘向下或向上翘曲,此时,下避让槽43和上避让槽63能够容纳光伏组件30的边缘,避免光伏组件30的边缘与下胶条4或上胶条6抵接而产生较大应力,避免光伏组件30的边缘位置因应力集中而损坏。
如图7所示,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上胶条6靠近开口7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倾斜面64,第一倾斜面64的两端分别与上安装面61和上夹持面62连接,第一倾斜面64倾斜延伸,以减小开口71位置处上夹持面62与第一倾斜面64在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的距离,即减小了上胶条6靠近开口71一侧的厚度,从而提升了上胶条6靠近开口71一侧的弹性变形能力,在上胶条6夹持光伏组件30而光伏组件30未弯曲变形时,上夹持面62靠近开口71的一侧能够与光伏组件30抵接,并在光伏组件30的作用下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上发生局部变形,在保证上夹持面62与光伏组件30抵接的情况下,降低了上胶条6靠近开口71的一侧对光伏组件30的作用力,从而降低了上胶条6边缘位置的光伏组件30因应力集中而损坏的风险;在光伏组件30受到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下的作用力而向下弯曲变形时,上胶条6靠近开口71的一侧能够跟随光伏组件30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下进行变形,从而保证上胶条6靠边缘位置的上夹持面62与光伏组件30的接触,其中,第一倾斜面64可以为平直面也可以为圆弧面。
和/或,如图8所示,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下胶条4靠近开口7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倾斜面44,第二倾斜面44的一端与下夹持面42连接,另一端向远离夹持空间7的方向倾斜延伸,使得第二倾斜面44与下夹持面42在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的垂直距离逐渐增大,即在第二倾斜面44处,下胶条4与光伏组件30之间存在间隙,且间隙逐渐增大。在光伏组件30受到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下的作用力而向下弯曲变形时,避免了光伏组件30直接与下胶条4的边缘位置抵接,从而降低了光伏组件30因应力集中而损坏的风险,其中,第二倾斜面44可以为平直面也可以为圆弧面。
如图7至图9所示,上盖板5设置有第一安装槽51,第一安装槽51位于上夹持端54,上胶条6设置有第一安装部65,第一安装部65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51内并与第一安装槽51的侧壁卡接,下盖板3设置有第二安装槽31,第二安装槽31位于下夹持端34,下胶条4设置有第二安装部45,第二安装部45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安装槽31内并与第二安装槽31的侧壁卡接,以实现上胶条6与上盖板5、下胶条4与下盖板3的固定连接。
如图7和图8所示,上盖板5设置有沿第一方向T延伸的限位部52,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下盖板3设置有朝向远离夹持空间7的方向凸起的第二凸起部35,第二凸起部35沿第一方向T延伸形成限位配合部32,上盖板5和下盖板3固定连接后,限位部52和限位配合部32相抵接,二者存在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的相互作用力和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的相互作用力。其中,第一方向T与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之间的夹角α满足:0°<α<90°,具体可以为10°、25°、40°、60°或85°,也可以为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优选地,夹角α为24.9°~25.1°。
当上盖板5跟随光伏组件30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上变形时,限位部52在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进行同步运动,且限位部52与限位配合部32抵接,限位配合部32在限位部52的带动下进行同步运动,从而带动下盖板3跟随上盖板5在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进行同步运动,降低了夹持空间7在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的尺寸发生较大变化的风险,保证提升了夹持空间7在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的尺寸的稳定性;同样地,当下盖板3跟随光伏组件30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变形时,限位配合部32在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进行同步运动,且限位部52与限位配合部32抵接,限位部52在限位配合部32的带动下进行同步运动,从而带动上盖板5跟随下盖板3在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进行同步运动。
如图7和图8所示,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上盖板5包括靠近夹具20的中心的第一端501和远离夹具20的中心的第二端502,第一端501设置有卡接部55。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第二夹臂21和/或第一夹臂11上设置有朝向靠近夹持空间7的方向凸起的第一凸起部214,第一凸起部214的一端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上延伸,并与第二本体212和/或第四本体112围成卡接槽215。卡接部55包括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下延伸的直壁551和沿第一方向T倾斜延伸的第一倾斜壁552,直壁551与第一倾斜壁552在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上分布。卡接槽215包括沿第一方向T倾斜延伸的第二倾斜壁215a,上盖板5与下盖板3固定连接后,卡接部55的至少部分位于卡接槽215内,直壁551与第二本体212和/或第四本体112抵接,和/或,第一倾斜壁552与第二倾斜壁215a抵接。
当光伏组件30向下弯曲变形时,上盖板5、下盖板3在限位部52和限位配合部32的作用下进行同步变形,卡接部55的第一倾斜壁552与卡接槽215的第二倾斜壁215a抵接,即卡接槽215能够限制卡接部55的运动,从而限制上盖板5的运动,进而阻止上盖板5和下盖板3变形,减小上盖板5和下盖板3的变形程度;同样地,当光伏组件30向上弯曲变形时,上盖板5、下盖板3在限位部52在限位配合部32的作用下进行同步变形,卡接部55的直壁551与第二本体212和/或第四本体112抵接,即卡接槽215能够限制卡接部55的运动,从而限制上盖板5的运动,进而阻止上盖板5和下盖板3变形,减小上盖板5和下盖板3的变形程度。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夹具20夹持彩钢瓦10时,具体的安装步骤如下:首先将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通过第二紧固件9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固定在相邻两个彩钢瓦10的锁边处,将锁边放置于容纳空间201内;将光伏组件30放置于彩钢瓦10宽度方向X两侧的夹具20的下胶条4上,使光伏组件30的下表面与下夹持面42抵接;最后通过第一紧固件8将上盖板5和下盖板3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锁紧,以使光伏组件30夹持于夹持空间7内。
其中,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上盖板5在光伏组件30上的投影面积为S1,S1满足:240mm2≤S1≤3000mm2。S1具体可以为240mm2、600mm2、1000mm2、1800mm2、2500mm2或3000mm2,也可以为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上盖板5在光伏组件30上的投影面积S1即为夹具20对光伏组件30的夹持面积,当S1过大(例如大于3000mm2)时,如果光伏组件30受到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上的作用力,光伏组件30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会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下翘曲,使得光伏组件30的边缘向下挤压下胶条4,此时,光伏组件30的边缘与下胶条4相抵接的部位会产生应力集中,造成光伏组件30的损坏;同理,如果光伏组件30受到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下的作用力,光伏组件30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两端会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上翘曲,使得光伏组件30的边缘向上挤压上胶条6,此时,光伏组件30的边缘与上胶条6相抵接的部位会产生应力集中,造成光伏组件的损坏。当S1过小(例如小于240mm2)时,如果光伏组件30受到沿夹具20的高度方向Z向上或向下的作用力,光伏组件30很容易从夹具20上脱落。因此,当上盖板5在光伏组件30上的投影面积为S1为240mm2~3000mm2时,既能够防止光伏组件30从夹具20上脱落,同时还能避免光伏组件30的边缘位置因应力集中而损坏,提高了夹具20对光伏组件30的夹持稳定性。
如图3所示,第一夹持部1夹持光伏组件30时,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光伏组件30靠近夹具20的中心的一端与第二端502之间具有第一距离L3,L3满足:4mm≤L3≤15mm;和/或,第二夹持部2夹持光伏组件30时,沿夹具20的宽度方向X,光伏组件30靠近夹具20的中心的一端与第二端502之间具有第一距离L3,L3满足:4mm≤L3≤15mm。L3具体可以为4mm、5mm、8mm、10mm、12mm或15mm,也可以为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当夹具20夹持光伏组件30时,光伏组件30位于夹持空间7内的一端与夹持该光伏组件30的上盖板5的第二端502之间具有第一距离L3,第一距离L3即为夹具20对光伏组件30的夹持深度。当L3为4mm~15mm时,既能够防止光伏组件30从夹具20上脱落,同时还能避免光伏组件30的边缘位置因应力集中而损坏,提高了夹具20对光伏组件30的夹持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20)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所述第一夹持部(1)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用于夹持彩钢瓦(10);
所述第一夹持部(1)包括第一夹臂(11),所述第一夹臂(11)设置有沿所述夹具(20)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2)延伸的定位凸起部(114);
所述第二夹持部(2)包括第二夹臂(21),所述第二夹臂(21)设置有定位凹槽(216),所述定位凸起部(114)容纳于所述定位凹槽(216)内;
其中,沿所述夹具(20)的宽度方向,所述定位凸起部(114)具有第一尺寸L1,所述定位凹槽(216)具有第二尺寸L2,L2-L1满足:0mm≤L2-L1≤3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尺寸L1满足:0.85mm≤L1≤1.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定位凸起部(114)相对于所述第一夹臂(11)凸起的方向,所述定位凸起部(114)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臂(21)包括第一本体(211),所述定位凹槽(216)位于所述第一本体(211)靠近所述第一夹臂(11)的一侧;
所述第一夹臂(11)包括第三本体(111),所述定位凸起部(114)位于所述第三本体(111)靠近所述第二夹臂(21)的一侧;
所述定位凸起部(114)容纳于所述定位凹槽(216)内时,所述第一本体(211)与所述第三本体(111)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20)还包括紧固件,沿所述夹具(20)的宽度方向,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本体(211)和所述第三本体(111),以使所述第二夹臂(21)和所述第一夹臂(11)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臂(21)还包括第二本体(212),所述第一夹臂(11)还包括第四本体(112);
沿所述夹具(20)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本体(212)与所述第四本体(112)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201),所述容纳空间(201)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彩钢瓦(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211)与所述第二本体(212)在所述夹具(20)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所述第二夹臂(21)还包括第一形变部(213),沿所述夹具(20)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形变部(2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211)和所述第二本体(21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本体(111)与所述第四本体(112)在所述夹具(20)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所述第一夹臂(11)还包括第二形变部(113),沿所述夹具(20)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形变部(1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本体(111)和所述第四本体(112)连接;
所述第二形变部(113)与所述第一形变部(213)在所述夹具(20)的宽度方向上位置对齐。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1)与所述第二夹持部(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下盖板(3),所述下盖板(3)上安装有上盖板(5),所述上盖板(5)与所述下盖板(3)沿所述夹具(20)的高度方向分布;
所述上盖板(5)安装有上胶条(6),所述下盖板(3)安装有下胶条(4),沿所述夹具(20)的高度方向,所述上胶条(6)与所述下胶条(4)用于共同夹持光伏组件(30)。
10.一种光伏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构件包括:
彩钢瓦(10),沿所述光伏构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彩钢瓦(10)包括相对设置的公肋(101)和母肋(102),所述公肋(101)、所述母肋(102)之间设置有沿所述光伏构件的高度方向凸起的角驰部(103);
夹具(20),所述夹具(20)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20),所述夹具(20)与所述公肋(101)、相邻所述彩钢瓦(10)的所述母肋(102)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夹具(20)与所述角驰部(103)固定连接;
光伏组件(30),沿所述光伏构件的宽度方向,所述光伏组件(30)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夹具(20)与所述彩钢瓦(10)固定连接。
CN202321496970.6U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夹具及光伏构件 Active CN2201731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6970.6U CN220173139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夹具及光伏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96970.6U CN220173139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夹具及光伏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73139U true CN220173139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54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96970.6U Active CN220173139U (zh) 2023-06-12 2023-06-12 一种夹具及光伏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731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24664B (zh) 一种墙体装饰板组件及墙体装饰板安装方法
CN201374339Y (zh) 太阳能电池安装钳组件
CN220173139U (zh) 一种夹具及光伏构件
CN114892902A (zh) 一种彩钢瓦固定装置、光伏瓦及光伏发电系统
CN210597968U (zh) 一种墙体装饰板组件
CN219980703U (zh) 一种夹具和光伏构件
CN219181462U (zh) 一种光伏构件
CN116707403A (zh) 一种光伏构件
CN114268270B (zh) 固定夹具
CN215889113U (zh) 一种墙面安装件、墙板及墙板安装结构
CN213342128U (zh) 一种安装件及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CN213017115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钣金件
CN116707401A (zh) 夹具及光伏构件
CN116599429A (zh) 支座及光伏构件
CN116707400A (zh) 夹具及光伏构件
CN116760336A (zh) 夹具的安装方式及光伏构件的安装方式
CN219267907U (zh) 一种光伏组件接地装置和光伏系统
CN218276528U (zh) 光伏固定组件及光伏系统
CN219760938U (zh) 光伏组件系统及其光伏组件的固定装置
CN216531192U (zh) 用于光伏组件的边框和光伏组件、夹具和光伏发电系统
CN214519644U (zh) 一种喷砂固定治具
CN217054055U (zh) 一种金属屋面板、金属屋面组件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CN217630923U (zh) 一种连接装置和光伏建筑
CN220021252U (zh) 水冷板固定装置、水冷板及水冷系统
US12040741B2 (en) Photovoltaic tile,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photovoltaic ti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