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34236U - 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34236U
CN220134236U CN202321638280.XU CN202321638280U CN220134236U CN 220134236 U CN220134236 U CN 220134236U CN 202321638280 U CN202321638280 U CN 202321638280U CN 220134236 U CN220134236 U CN 2201342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fan assembly
fan
neck
neck han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382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yu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yu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yu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yu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382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342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342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342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包括用于吊挂在脖子上的挂脖本体,设于挂脖本体两端的风扇组件,以及用于对风扇组件的出风口位置进行调节和定位的调节机构;挂脖本体上开有出风口;风扇组件通过调节机构与挂脖本体的端部连接;通过调节调节机构,使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通过出风口输出气流,或使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被转动到对脸部进行吹拂的位置。使用者可以通过调节机构对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的位置和角度进行调节,使得风扇组件对脖子或脸部进行吹拂。在对脸部进行吹拂时,风扇组件输出的气流无需经过挂脖本体内的风道,具有较大的风力,散热效果好,并且整个使用过程无需人手手持风扇,使用灵活和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挂脖风扇,尤其是指一种用于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
背景技术
在夏天,由于室外的温度高,所以外出的人们容易出现满头大汗的情况。因此,很多人出门会携带便携式的小风扇。使用时,人们手持风扇对头部或身体的相应部位进行吹拂,但是这种方式需要使用者长时间手持风扇,无法解放双手做其它事情,使用麻烦和不方便。为了解决该问题,挂脖风扇被设计出来并被人们所欢迎和使用。现有持脖风扇包括挂于脖子上的挂脖本体,安装于挂脖本体内的风扇组件,以及电路板和电池。挂脖本体上开有多个出风口,在使用时,风扇组件输出气流并从出风口吹出,从而对脖子和/或头部进行吹拂。但是这种挂脖风扇存在出风口的位置不能被调节,使用者无法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对脸部进行吹拂的问题,使用不方便且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调节简单、方便和快捷的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该出风转动调节机构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对风扇组件的出风口的位置进行多角度调节,使出风口的气流方向可以对脸部进行吹拂,提高散热的效果,使用更加方便和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包括
挂脖本体,用于吊挂在脖子上;
风扇组件,设于挂脖本体的两端;
调节机构,用于对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位置进行调节和定位;
挂脖本体上开有出风口;所述风扇组件通过调节机构与挂脖本体的端部连接;通过调节调节机构,使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通过出风口输出气流,或使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被转动到对脸部进行吹拂的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挂脖本体的内壁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风扇组件铰接;连杆与挂脖本体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连杆与风扇组件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套设于挂脖本体外壁上的套筒,连杆的另一端与风扇组件的外壁上的连接座铰接;所述连杆与套筒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连杆与连接座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杆和导条,所述导条固定安装于挂脖本体端部上,且导条上设有导槽;所述连杆的一端可滑动安装于导槽上,连杆的另一端与风扇组件的外壁上的连接座铰接;所述连杆与导槽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连杆与连接座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挂脖本体内壁上设有安装座,所述连杆的一端与安装座铰接,且连杆与安装座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风扇组件上设有固定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固定杆铰接,且连杆与固定杆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连杆与挂脖本体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或连杆与挂脖本体之间的接触面通过花纹相互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连杆与风扇组件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或连杆与风扇组件之间的接触面通过花纹相互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连杆与连接座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或连杆与连接座之间的接触面通过花纹相互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连杆与固定杆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或花纹相互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连杆与套筒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或花纹相互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连杆与导槽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或花纹相互抵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导条和导槽的两端伸出挂脖本体的外壁。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使用时,将挂脖本体吊挂在脖子上。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操作选择吹风模式。本结构的吹风模式有两种:1、通过手动调节调节机构,将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与挂脖本体上的出风口连通,使风扇组件产生的气流通过出风口吹出;此模式的出风口用于对脖子或脖子上方的头部进行吹拂,实现对该部位进行散热;2、手动调节风扇组件,使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向上转动并逐渐与挂脖本体错开,直到将气流输出口转动与脸部相对应的位置。此时,风扇组件产生的气流通过气流输出口直接吹拂到脸部,实现对脸部进行单独散热的功能和目的。使用者在采用第1种吹风模式对脖子或脖子以上的部位进行吹拂时,可以随时根据自己需要通过调节调节机构切换到第2种吹风模式,解决了现有挂脖风扇的出风口的位置不能被调节,导致使用者无法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对脸部进行吹拂的问题。
2、在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被调节到所需的相应位置上时,调节机构对风扇组件进行定位和锁定,使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被稳定地保持在该位置上,使用更加严重稳定和可靠。在第1种吹风模式中,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被调节机构锁定在与出风口连通的位置上;在第2种吹风模式中,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被锁定在吹拂脸部的位置上;在第2种模式中,从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输出的气流无需经过挂脖本体内的风道,减少了风力的阻挡,提高了吹拂到脸部的风力,进而提高散热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由于气流需流经挂脖本体的风道再从出风口输出,所以气流在挂脖本体内流动时受到阻力作用,导致风力被较大地减小的问题。
3、相比于第1种吹风模式中从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输出的气流被多个出风口分散输出,在第2种吹风模式中,从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输出的气流能较为集中的吹拂到脸部,提高了吹拂到脸部的风力,进而提高散热的效果。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无论使用者采用第1种吹风模式还是第2种吹风模式,都无需使用者手持挂脖风扇,只需一直将挂脖本体吊挂在脖子上,然后通过调节调节机构即可对风扇组件进行操作而完成两种吹风模式之间的切换,实现风向的切换和调节,具有风向可切换、使用灵活和方便的优点,解决了现有当使用者手持挂脖本体将从出风口输出的气流对准脸部吹拂时,较小的风力对脸部的散热效果差,并且需要长时间手持,使用极为麻烦,远远无法达到使用者所需的散热需求的问题。
4、在通过调节机构将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调节到对脸部进行吹拂的位置(第2种吹风模式)时,调节机构将风扇组件锁定在该位置,以保持风扇组件在工作时的位置处于稳定的状态而不容易出现自转的情况。当通过调节机构将风扇组件调节到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通过出风口输出气流的位置(第1种吹风模式)时,调节机构将风扇组件锁定在该位置,以保持风扇组件在工作时的位置处于稳定的状态而不容易出现自转的情况。
5、在第1种吹风模式中,由于连杆与挂脖本体、连杆与风扇组件之间相互抵接具有作用力,所以连杆与挂脖本体之间、连杆与风扇组件之间具有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作用,风扇组件被稳定地保持在第1种吹风模式的位置上。同样的,在第2种吹风模式中,通过连杆与挂脖本体之间、连杆与风扇组件之间的摩擦力,使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被调节并锁定在所需的角度和位置上。本结构的调节机构既能实现对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的位置的调节,又能在调节到所需位置后自动对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进行锁定,使风扇组件的气流出口被稳定地保持在所需的位置,使用简单、方便和快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在拆卸下风扇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4的其中一个风扇组件被拆卸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图7的其中一个风扇组件被拆卸下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涉及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包括挂脖本体1,用于吊挂在脖子上;风扇组件2,设于挂脖本体1的两端;调节机构3,用于对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位置进行调节和定位;挂脖本体1上开有出风口11;所述风扇组件2通过调节机构3与挂脖本体1的端部连接;通过调节调节机构3,使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通过出风口11输出气流,或使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被转动到对脸部进行吹拂的位置。
在使用时,将挂脖本体1吊挂在脖子上。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操作选择吹风模式。本结构的吹风模式有两种:1、通过手动调节调节机构3,将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与挂脖本体1上的出风口11连通,使风扇组件2产生的气流通过出风口11吹出;此模式的出风口11用于对脖子或脖子上方的头部进行吹拂,实现对该部位进行散热;2、手动调节风扇组件2,使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向上转动并逐渐与挂脖本体1错开,直到将气流输出口21转动与脸部相对应的位置。此时,风扇组件2产生的气流通过气流输出口21直接吹拂到脸部,实现对脸部进行单独散热的功能和目的。使用者在采用第1种吹风模式对脖子或脖子以上的部位进行吹拂时,可以随时根据自己需要通过调节调节机构3切换到第2种吹风模式,解决了现有挂脖风扇的出风口11的位置不能被调节,导致使用者无法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对脸部进行吹拂的问题。图1至图3中,挂脖本体两端的风扇组件,一个处于第1种吹风模式中,另一个处于第2种吹风模式中。
在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被调节到所需的相应位置上时,调节机构3对风扇组件2进行定位和锁定,使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被稳定地保持在该位置上,使用更加严重稳定和可靠。在第1种吹风模式中,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被调节机构3锁定在与出风口11连通的位置上;在第2种吹风模式中,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被锁定在吹拂脸部的位置上;在第2种模式中,从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输出的气流无需经过挂脖本体1内的风道,减少了风力的阻挡,提高了吹拂到脸部的风力,进而提高散热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由于气流需流经挂脖本体1的风道再从出风口11输出,所以气流在挂脖本体1内流动时受到阻力作用,导致风力被较大地减小的问题。
相比于第1种吹风模式中从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输出的气流被多个出风口11分散输出,在第2种吹风模式中,从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输出的气流能较为集中的吹拂到脸部,提高了吹拂到脸部的风力,进而提高散热的效果。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无论使用者采用第1种吹风模式还是第2种吹风模式,都无需使用者手持挂脖风扇,只需一直将挂脖本体1吊挂在脖子上,然后通过调节调节机构3即可对风扇组件2进行操作而完成两种吹风模式之间的切换,实现风向的切换和调节,具有风向可切换、使用灵活和方便的优点,解决了现有当使用者手持挂脖本体1将从出风口11输出的气流对准脸部吹拂时,较小的风力对脸部的散热效果差,并且需要长时间手持,使用极为麻烦,远远无法达到使用者所需的散热需求的问题。
在通过调节机构3将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调节到对脸部进行吹拂的位置(第2种吹风模式)时,调节机构3将风扇组件2锁定在该位置,以保持风扇组件2在工作时的位置处于稳定的状态而不容易出现自转的情况。当通过调节机构3将风扇组件2调节到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通过出风口11输出气流的位置(第1种吹风模式)时,调节机构3将风扇组件2锁定在该位置,以保持风扇组件2在工作时的位置处于稳定的状态而不容易出现自转的情况。
调节机构3包括连杆31,连杆31的一端与挂脖本体1的内壁铰接,连杆31的另一端与风扇组件2铰接;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在第1种吹风模式中,由于连杆31与挂脖本体1、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相互抵接具有作用力,所以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具有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作用,风扇组件2被稳定地保持在第1种吹风模式的位置上。同样的,在第2种吹风模式中,通过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摩擦力,使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被调节并锁定在所需的角度和位置上。本结构的调节机构3既能实现对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的位置的调节,又能在调节到所需位置后自动对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进行锁定,使风扇组件2的气流出口被稳定地保持在所需的位置,使用简单、方便和快捷。
在使用时,先将风扇组件2沿着挂脖本体1的端部的轴向方向向外拉出,在该过程中,与风扇组件2铰接的连杆31的一端向上摆动;然后,再向上推动风扇组件2,则在连杆31的限制作用下,风扇组件2相对于挂脖本体1向上摆动,使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向上摆动到对着脸部吹拂的位置。
更佳的,所述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所述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通过在阻尼块可以提高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以及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摩擦力,可以提高调节机构3对风扇组件2的锁定作用,使得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能更好地被稳定保持在所需的位置上。当然,也可以在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的接触面上设计花纹,以提高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的摩擦力;同样的,也可以在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接触面上设计花纹,以提高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摩擦力。
在该结构中,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的接触面可以采用直接相互抵接或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同样的,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接触面可以采用直接相互抵接或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因此,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以及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接触面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上述两两进行组合,即有四种组合连接方式:1、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的接触面采用直接相互抵接,同时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接触面采用直接相互抵接;2、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的接触面采用直接相互抵接,同时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接触面采用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3、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的接触面采用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同时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接触面采用直接相互抵接;4、连杆31与挂脖本体1之间的接触面采用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同时连杆31与风扇组件2之间的接触面采用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
所述挂脖本体1内壁上设有安装座12,所述连杆31的一端与安装座12铰接,且连杆31与安装座12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更佳的,连杆31与安装座12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因此,连杆31与安装座12之间采用直接相互抵接或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当然,也可以通过在连杆31与安装座12之间的接触面上设置花纹,以提高连杆31与安装座12之间的摩擦力。
所述风扇组件2上设有固定杆22,所述连杆31的另一端与固定杆22铰接,且连杆31与固定杆22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所述固定杆22伸出风扇组件2,使风扇组件2能相对于挂脖本体1向上转动而不会碰撞到挂脖本体1的端部。在连杆31完全摆动到挂脖本体1内时,风扇组件2被摆到气流输出口21与出风口11连通的位置,此时风扇组件2的输出口处于与挂脖本体1的端部连接的状态。
所述连杆31与固定杆22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当然,也可以在连杆31与固定杆22之间的接触面上设置花纹,以提高连杆31与固定杆22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连杆31能更好在对风扇组件2进行锁定,以稳定地保持在所需的位置上。
所述风扇组件2包括外壳23,固定安装于外壳23内的电机,以及安装于电机转轴上的扇叶。风扇组件23的入风口设于外壳23的前端,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设于外壳23的后端。更佳的,外壳23的后端设置有密封圈。在密封圈的密封作用下,可以防止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输出的气流从风扇组件2的后端与挂脖本体1的端部之间泄漏出来。
所述扇叶为叶片扇叶或涡轮扇叶。当扇叶采用叶片扇叶时,电机的转轴与气流的方向平行。当扇叶采用涡轮扇叶时,电机的转轴与气流的方向垂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扇叶采用叶片扇叶。叶片扇叶具有较大的风力输出,能好地提高吹拂散热的效果。
所述挂脖本体1内设有电池和电路板,所述电池为电路板和电机供电。另外,挂脖本体1上设有若干控制按键。通过控制按键可以控制电机的工作状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为对调节机构3的改进,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调节机构3包括连杆31,所述连杆31的一端可旋转套设于挂脖本体1外壁上的套筒32,连杆31的另一端与风扇组件2的外壁上的连接座33铰接;所述连杆31与套筒32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连杆31与连接座33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在需要对脸部进行吹拂散热时,先转动风扇组件2,使连杆31相对于套筒32转动;当风扇组件2转动到与挂脖本体1完全错开的位置时,将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向上转动,此时风扇组件2相对于连杆31进行转动,直到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被转动到所需的装置即可。在需要对脖子进行吹拂散热时,先转动风扇组件2,使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相对于连杆31向下转动,直到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与挂脖本体1的端部平齐为止;然后转动风扇组件2,使连杆31相对于套筒32转动,直到风扇组件2转动到气流输出口21与出风口11连通的位置即可,使用简单、方便和快捷。
所述套筒32设于挂脖本体1外壁的上端,所述连接座33设于风扇组件2外壁的上端。当然,根据挂脖本体1的端部与人体脸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角度的不同,套筒32和连接座33的位置也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
为了提高连杆31与连接座33之间的摩擦力,所述连杆31与连接座33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或花纹相互抵接。在阻尼块的限制作用下,连杆31能更加稳定和可靠地对风扇组件2的位置进行锁定,以保持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能被锁定在所需的位置上。同样的,为了提高连杆31与套筒32之间的摩擦力,所述连杆31与套筒32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在阻尼块的限制作用下,连杆31能更加稳定和可靠地被锁定套筒32上,防止出现连杆31容易出现转动的情况,以保持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能被锁定在所需的位置上。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为对调节机构3的改进,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调节机构3包括连杆31和导条34,所述导条34固定安装于挂脖本体1端部上,且导条34上设有导槽35;所述连杆31的一端可滑动安装于导槽35上,连杆31的另一端与风扇组件2的外壁上的连接座33铰接;所述连杆31与导槽35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连杆31与连接座33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本结构的风扇组件2可相对于连杆31进行转动,使得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能转动到与出风口11连通的位置(第1种吹风模式),或转动到对着脸部进行吹拂的位置(第2种吹风模式)。在第2种吹风模式中,通过推动风扇组件2相对于挂脖本体1向上滑动,使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的气流不会被挂脖本体1的端部阻挡,保持气流能顺畅地吹拂到脸部上;在推动风扇组件2相对于挂脖本体1向上滑动的过程中,连杆31沿着导槽35的长度方向向上滑动。当需要切换到第1种吹风模式时,先将风扇组件2相对于挂脖本体1向下滑动,然后再转动风扇组件2,使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向下转动到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与出风口11连通的位置、使用简单、方便和快捷。
所述导条34和导槽35的两端伸出挂脖本体1的外壁。在需要对脸部进行吹拂散热时,先推动风扇组件2沿着导槽35的长度方向向上滑动到最顶端;然后转动风扇组件2,使风扇组件2相对于连杆31转动,并且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向上转动,直到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被转动到所需的装置即可。在需要对脖子进行吹拂散热时,先转动风扇组件2,使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相对于连杆31向下转动,直到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与挂脖本体1的端部平齐为止;然后推动风扇组件2沿着导槽35的长度方向向下滑动到最底端即可。
本结构将导条34和导槽35设置为伸出挂脖本体1的外壁,使得在连杆31滑动到导槽35的最顶端(第2种吹风模式)时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输出的气流不会被挂脖本体1的端部阻挡,保持了气流输出的稳定性和吹拂到脸部的风力的最大化。在连杆31滑动到导槽35的最底端(第1种吹风模式)时风扇组件2的气流输出口21能被准确地向下转动到与出风口11连通的位置上,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所述连杆31与导槽35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或花纹相互抵接。通过阻尼块可以提高连杆31与导槽35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连杆31能通过摩擦力被锁定在导槽35所需的位置上。阻尼块可以只设于导槽35的最顶端和最底端,也可以在整个导槽35内都设置阻尼块。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挂脖本体,用于吊挂在脖子上;
风扇组件,设于挂脖本体的两端;
调节机构,用于对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位置进行调节和定位;
挂脖本体上开有出风口;所述风扇组件通过调节机构与挂脖本体的端部连接;通过调节调节机构,使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通过出风口输出气流,或使风扇组件的气流输出口被转动到对脸部进行吹拂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挂脖本体的内壁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风扇组件铰接;连杆与挂脖本体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连杆与风扇组件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可旋转套设于挂脖本体外壁上的套筒,连杆的另一端与风扇组件的外壁上的连接座铰接;所述连杆与套筒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连杆与连接座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杆和导条,所述导条固定安装于挂脖本体端部上,且导条上设有导槽;所述连杆的一端可滑动安装于导槽上,连杆的另一端与风扇组件的外壁上的连接座铰接;所述连杆与导槽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连杆与连接座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脖本体内壁上设有安装座,所述连杆的一端与安装座铰接,且连杆与安装座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上设有固定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固定杆铰接,且连杆与固定杆之间的接触面相互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挂脖本体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或连杆与挂脖本体之间的接触面通过花纹相互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风扇组件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或连杆与风扇组件之间的接触面通过花纹相互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连接座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相互抵接,或连杆与连接座之间的接触面通过花纹相互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固定杆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或花纹相互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套筒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或花纹相互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导槽之间的接触面通过阻尼块或花纹相互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条和导槽的两端伸出挂脖本体的外壁。
CN202321638280.XU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 Active CN2201342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38280.XU CN220134236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38280.XU CN220134236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34236U true CN220134236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64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38280.XU Active CN220134236U (zh) 2023-06-26 2023-06-26 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342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52282B (zh) 空调器
CN220134236U (zh) 一种可切换风向的挂脖风扇
CN108954619B (zh) 桌面空调
CN113483396B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906406Y (zh) 双送风系统空调器
US20220341622A1 (en)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8397822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5957314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KR102069802B1 (ko) 선풍기
CN212252860U (zh) 一种新型电动出风口
CN114877510A (zh) 送风装置、空调
CN113108370A (zh) 一种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07831608U (zh) 一种便于调节风向的新型风筒
CN220038726U (zh) 摆叶组件和空调
CN218043201U (zh) 一种可通风换气的养鸡棚
CN21529514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374006U (zh) 一种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256601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3242797U (ja) 360°送風する首掛け式ファン
KR200215904Y1 (ko) 양방향 회전 선풍기
CN213928808U (zh) 挂脖风扇
CN221098783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器
CN218065305U (zh) 一种用于暖通空调的风量调节装置
CN215805259U (zh) 一种可调节叶片的离心通风机
CN217783860U (zh) 风口调节组件以及风扇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