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21747U - 一种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21747U
CN220121747U CN202321707349.XU CN202321707349U CN220121747U CN 220121747 U CN220121747 U CN 220121747U CN 202321707349 U CN202321707349 U CN 202321707349U CN 220121747 U CN220121747 U CN 2201217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armature
relay
contact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0734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政和
陈守举
陈红波
吴灵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0734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217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217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217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涉及电力技术领域。该继电器电器包括接触组件、磁路组件和辅助监测组件,接触组件包括动簧片和静簧片。磁路组件包括衔铁,衔铁带动动簧片和静簧片接触或分离。辅助监测组件包括辅助动簧片和辅助静簧片,辅助动簧片连接于衔铁,衔铁带动辅助动簧片动作,辅助动簧片与辅助静簧片接触或分离。其中,衔铁在继电器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与辅助动簧片相对于辅助静簧片的动作方向不在一个方向上,以避免衔铁在外界冲击振动时带动辅助动簧片与辅助静簧片误操作接触。在继电器内部对辅助监测组件的位置进行优化,提高辅助监测组件的抗冲击和抗振动性能,从而提高继电器的可靠性,以满足车规级元器件的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来说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要求的可靠性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继电器带有监测回路,用于监测主触点的状态。
当继电器受到较大的冲击和振动时,衔铁为继电器内部运动件,且衔铁的重量大,惯性大,整个衔铁可能会脱离轭铁,并在朝向铁芯与背离铁芯之间进行运动。由于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触点间隙比较大,不受影响;但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之间的触点间隙比较小,如果衔铁在继电器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与辅助动簧片相对于辅助静簧片的动作方向保持一致,就很容易影响到辅助监测组件中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之间接触或分离状态,无法准确监测动簧片和静簧片之间接触或分离状态,从而降低继电器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提高辅助监测组件的抗冲击和抗振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
接触组件,包括动簧片和静簧片;
磁路组件,包括衔铁,所述衔铁带动所述动簧片和所述静簧片接触或分离;
辅助监测组件,包括辅助动簧片和辅助静簧片,所述辅助动簧片连接于所述衔铁,所述衔铁带动所述辅助动簧片动作,所述辅助动簧片与所述辅助静簧片接触或分离;
其中,所述衔铁在继电器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与所述辅助动簧片相对于所述辅助静簧片的动作方向不在一个方向上,以避免衔铁在外界冲击振动时带动辅助动簧片与辅助静簧片误操作接触。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衔铁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与所述辅助动簧片相对于所述辅助静簧片的动作方向相垂直。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继电器还包括:
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衔铁,另一端能够带动所述辅助动簧片动作。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杆和所述辅助动簧片之间活动配合,所述推动杆和所述辅助动簧片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设置有限位部,另一个设置有限位配合部,用于所述推动杆的限位。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杆包括:
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衔铁;
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另一端能够带动所述辅助动簧片。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杆朝向所述衔铁的一侧设置有插接卡槽,所述衔铁对应所述插接卡槽设置有连接延伸部,所述连接延伸部卡接于所述插接卡槽内。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杆对应所述插接卡槽设置有固定凸起,所述衔铁的所述连接延伸部对应所述固定凸起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凸起高温熔化后填入所述固定槽。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衔铁靠近所述推动杆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和连接延伸部平行间隔设置,所述止挡部用于限位所述衔铁,所述止挡部远离所述衔铁一侧的边缘和所述连接延伸部远离所述衔铁一侧的边缘相互平齐,用于以便于自动化上料。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磁路组件还包括:
线圈架和线圈,所述线圈架用于绕设所述线圈;
铁芯,穿设于所述线圈架,所述铁芯对应所述衔铁设置;
轭铁,设置于所述线圈远离所述接触组件的接触部一侧;
其中,所述轭铁设置有刀口,所述衔铁围绕所述刀口转动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继电器还包括:
绝缘板,设置于所述线圈架和所述轭铁之间;其中,所述绝缘板和所述线圈架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设置有卡接凸起,另一个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凸起卡接于所述卡接槽。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继电器还包括:
安装座,连接于所述线圈架,所述辅助动簧片和所述辅助静簧片设置于所述安装座;
绝缘墙,设置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绝缘墙设置于所述轭铁远离所述绝缘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板和所述绝缘墙中其中一个设置有插接部,另一个设置有插接配合部,所述插接部设置于所述插接配合部内,用于所述绝缘板和所述绝缘墙之间的定位。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插接配合部之间形成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用于避让所述推动杆。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座和所述线圈架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凸起,另一个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凸起卡接于所述定位槽内,用于所述绝缘墙和所述线圈架之间的定位。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静簧片包括辅助常开静簧片,所述辅助动簧片朝向所述辅助常开静簧片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常开静簧片对应所述辅助动触点设置有辅助常开静触点;和/或,
所述辅助静簧片包括辅助常闭静簧片,所述辅助动簧片朝向所述辅助常闭静簧片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常闭静簧片对应所述辅助动触点设置有辅助常闭静触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将辅助动簧片相对于辅助静簧片开闭行程的动作方向与衔铁在继电器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没有设置在同一个方向,在继电器内部对辅助监测组件的位置进行优化,减少辅助动簧片和辅助静簧片在衔铁受到冲击和振动时出现误操作的风险,提高辅助监测组件的抗冲击和抗振动性能,从而提高继电器的可靠性,以满足车规级元器件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其中:
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显示衔铁、推动杆和辅助监测组件相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推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显示衔铁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显示衔铁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9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显示插接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线圈架和绝缘板的装配示意图一;
图1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线圈架和绝缘板的装配示意图二;
图12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线圈架和绝缘墙的装配示意图一;
图13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线圈架和绝缘墙的装配示意图二。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接触组件;2、磁路组件;
11、静簧片; 111、静触点;
12、动簧片; 121、动触点;
21、线圈架;211、第一凸缘;212、第二凸缘;213、卡接槽;214、定位槽;22、线圈;23、轭铁;24、衔铁;241、固定槽;242、止挡部;243、连接延伸部;25、铁芯;
100、辅助监测组件;
110、辅助动簧片; 1101、辅助动触点; 1102、限位配合部;
120、辅助静簧片; 1201、辅助常开静簧片; 1202、辅助常开静触点;1203、辅助常闭静簧片; 1204、辅助常闭静触点;
200、推动杆;210、限位部;220、第一连接部;230、第二连接部;240、固定凸起;250、插接卡槽;
300、绝缘板;310、卡接凸起;320、插接配合部;
400、安装座;410、定位凸起;
500、绝缘墙;510、插接部;
600、辅助动簧片引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如图1-图3所示,该继电器包括接触组件1、磁路组件2和辅助监测组件100,接触组件1包括动簧片12和静簧片11,磁路组件2包括衔铁24,衔铁24带动动簧片12动作,衔铁24带动动簧片12和静簧片11接触或分离。辅助监测组件100包括辅助动簧片110和辅助静簧片120,辅助动簧片110连接于衔铁24,衔铁24带动辅助动簧片110动作,辅助动簧片110与辅助静簧片120接触或分离。
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衔铁24带动动簧片12向靠近或者远离静簧片11的方向运动,当动簧片12和静簧片11相接触时,动簧片12、静簧片11与外界负载连接形成通路,从而实现连通负载。衔铁24带动辅助动簧片110向靠近或者远离辅助静簧片120的方向动作,当辅助动簧片110和辅助静簧片120相接触时,辅助动簧片110、辅助静簧片120与检测负载系统连接形成通路,辅助监测组件100具有监测回路功能,用于监控动簧片12和静簧片11之间接触或者分离状态。
当继电器受到较大的冲击和振动时,衔铁24为继电器内部运动件,且衔铁24的重量大,惯性大,衔铁24会随着冲击在朝向铁芯与背离铁芯之间方向进行运动,如果衔铁24在继电器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与辅助动簧片110相对于辅助静簧片120的动作方向保持一致,就会影响到辅助监测组件100中辅助动簧片110和辅助静簧片120之间接触或分离状态,无法准确监测动簧片12和静簧片11之间接触或分离状态,从而降低继电器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衔铁24在继电器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如图4所示的T1)与辅助动簧片110相对于辅助静簧片120的动作方向(如图4所示的T2)不在一个方向上,以避免衔铁24在外界冲击振动时带动辅助动簧片110与辅助静簧片120误操作接触。
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将辅助动簧片110相对于辅助静簧片120开闭行程的动作方向与衔铁24在继电器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没有设置在同一个方向,在继电器内部对辅助监测组件100的位置进行优化,减少辅助动簧片110和辅助静簧片120在衔铁24受到冲击和振动时出现误操作的风险,提高辅助监测组件100抗冲击和抗振动性能,从而提高继电器的可靠性,以满足车规级元器件的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衔铁24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与辅助动簧片110相对于辅助静簧片120的动作方向相垂直。
由于这两个方向呈相互垂直设置,衔铁24受到冲击或振动时产生的运动不会在辅助动簧片110相对于辅助静簧片120的动作方向上产生分运动,进而不会对辅助动簧片110和辅助静簧片120之间的接触或分离状态造成影响,提高辅助监测组件100抗冲击和抗振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图4所示,动簧片12和静簧片11之间可以直接接触或分离,还可以在动簧片12朝向静簧片11的一侧设置有动触点121,在静簧片11朝向动簧片12的一侧设置有静触点111,动触点121和静触点111相互接触或分离,动触点121和静触点111形成触点组。
当然,动簧片12和动触点121可以是单独设置,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静簧片11和静触点111可以是单独设置,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另外,本实施例对动簧片12和静簧片11之间的具体接触形式并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动簧片12和静簧片11之间的接触或分离,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其中,触点组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触点组和接触部对应设置,即接触部的数量与触点组的数量保持一致。本实施例对触点组的并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以触点组的数量两个为例,触点组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调整。
定义动簧片12相对于静簧片11的运动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用D1标识,两个触点组的排布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用D2标识,第三方向用D3标识,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只是代表空间方向,并没有实质意义。
可以理解的是,衔铁24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与动簧片12相对于静簧片11的动作方向保持一致,衔铁24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即为第一方向,辅助动簧片110相对于辅助静簧片120的运动方向即为第三方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衔铁24受冲击时的运动方向与动簧片12相对于静簧片11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辅助静簧片120包括辅助常开静簧片1201,辅助动簧片110朝向辅助常开静簧片1201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动触点1101,辅助常开静簧片1201对应辅助动触点1101设置有辅助常开静触点1202;和/或,辅助静簧片120包括辅助常闭静簧片1203,辅助动簧片110朝向辅助常闭静簧片1203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动触点1101,辅助常闭静簧片1203对应辅助动触点1101设置有辅助常闭静触点1204。
具体地,辅助监测组件100的辅助触点可以是转换型触点结构,即同时具有辅助常开静触点1202、辅助常闭静触点1204及辅助动触点1101,此时,辅助常开静触点1202、辅助常闭静触点1204设置于辅助动触点1101沿第三方向的两侧。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常开型触点结构,即仅含有辅助常开静触点1202和辅助动触点1101;或者采用常闭型触点结构,即仅含有辅助常闭静触点1204和辅助动触点1101。
其中,辅助监测组件100的状态可以与接触组件1的状态相同,例如,动触点121和静触点111断开,处于主触点分离状态,则辅助动触点1101和辅助常开静触点1202断开,处于辅助触点分离状态;动触点121和静触点111闭合,处于主触点接触状态,则辅助动触点1101和辅助常开静触点1202闭合,处于辅助触点接触状态。
辅助监测组件100的状态可以与接触组件1的状态不相同,例如,动触点121和静触点111断开,处于主触点分离状态,则辅助动触点1101和辅助常闭静触点1204闭合,处于辅助触点接触状态;动触点121和静触点111闭合,处于主触点接触状态,则辅助动触点1101和辅助常闭静触点1204断开,处于辅助触点分离状态。当然,辅助触点也可以使用转换的触点形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辅助常开静簧片1201和辅助常闭静簧片1203可以经过优化,即两者实质为一个相同的零件,可以共用一个模具,从而降低继电器的生产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继电器还包括推动杆200,推动杆200的一端连接于衔铁24,另一端能够带动辅助动簧片110动作。
将推动杆200与衔铁24进行配合,衔铁24运动带动推动杆200运动,随着推动杆200的运动带动辅助动簧片110运动,即衔铁24通过推动杆200带动辅助动簧片110动作,实现辅助动簧片110和辅助静簧片120之间的接触或分离,以实现辅助动簧片110和辅助静簧片120的闭合和断开,且辅助动簧片110和辅助静簧片120之间的启闭状态与动簧片12和静簧片11之间的启闭状态相关联。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推动杆200的另一端和辅助动簧片110之间可以是相互抵接,推动杆200可直接带动辅助动簧片110运动;还可以是推动杆200的另一端和辅助动簧片110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推动杆200在间隙内运动一定距离后再与辅助动簧片110相接触,然后再带动辅助动簧片110运动。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推动杆200的另一端与辅助动簧片110还可以直接固定连接。
其中,推动杆200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例如,绝缘塑料等。采用这种方式,实现衔铁24和辅助动簧片110之间的绝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推动杆200包括第一连接部220、第二连接部230,第一连接部220连接于衔铁24,第二连接部230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20呈夹角设置,第二连接部23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20相连接,另一端能够带动辅助动簧片110。
具体地,当衔铁24沿第一方向运动时,衔铁24可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连接部220,由于第一连接部220和第二连接部230之间呈一角度,实现动力方向的转换,在推动杆200的传动作用下,将衔铁24沿第一方向的运动转换成辅助动簧片110沿第三方向的运动。
其中,第一连接部220和第二连接部230之间的夹角可为90°,第一连接部220和第二连接部230相互垂直,形成L形结构。本实施例以第一连接部220和第二连接部230之间的夹角为90°为例,两者之间的夹角还可以是30°、60°或120°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推动杆200和辅助动簧片110之间活动配合,推动杆200和辅助动簧片110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设置有限位部210,另一个设置有限位配合部1102,用于推动杆200的限位。
当推动杆200和辅助动簧片110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时,推动杆200和辅助动簧片110之间为活动配合,在限位部210和限位配合部1102的配合作用下,一方面可以限制衔铁24的运动范围,减少衔铁24动作过程中推动杆200沿第一方向上窜脱离动簧片12的风险,避免出现继电器失效的情况;另一方面,在衔铁24受到冲击振动时,利用限位部210和限位配合部1102可进一步限位推动杆200,进而限位衔铁24,使得整个继电器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振动性能。
具体地,推动杆200中第二连接部230远离第一连接部220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210,限位部210可以为限位块,辅助动簧片110朝向推动杆200的一侧设置有限位配合部1102,限位配合部1102具体为沿动簧片12的边缘延伸形成的翻边。当然,限位部210还可以滑块,限位配合部1102为滑槽,滑块设置于滑槽内并与其滑动配合。本实施例对限位部210和限位配合部1102之间的具体结构形式并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调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推动杆200朝向衔铁24的一侧设置有插接卡槽250,衔铁24对应插接卡槽250设置有连接延伸部243,连接延伸部243卡接于插接卡槽250内。
其中,连接延伸部243为衔铁24与推动杆200配合连接位置,连接延伸部243设置于衔铁24靠近推动杆200一侧,连接延伸部243接近推动杆200,便于连接延伸部243和推动杆200之间的连接。插接卡槽250设置于连接延伸部243上,利用推动杆200的插接卡槽250和衔铁24的连接延伸部243,实现推动杆200和衔铁24的过盈插装,提高推动杆200和衔铁24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推动杆200对应插接卡槽250设置有固定凸起240,衔铁24的连接延伸部243对应固定凸起240设置有固定槽241,固定凸起240高温熔化后填入固定槽241。
具体地,在推动杆200和衔铁24配合的位置设置固定凸起240,即增设凸苞结构,固定凸起240具体为烫铆铆接点。固定槽241为设置于连接延伸部243的凹槽,在衔铁24和推动杆200进行装配时,需要进行烫铆处理,在塑料材质的固定凸起240融化后,固定凸起240与固定槽241固定配合,防止在冲击振动时推动杆200从衔铁24上脱落出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推动杆200的插接卡槽250和衔铁24的连接延伸部243过盈插装到位后,将推动杆200的固定凸起240烫铆处理,融化到衔铁24的固定槽241内,起到加强分离力的作用。推动杆200和衔铁24之间具有插装过盈的力,且固定凸起240融化到固定槽241内形成的作用力,起到双保险的作用,使推动杆200和衔铁24更加不容易分离,加强推动杆200和衔铁24的分离力,从而满足车规产品较高抗振动冲击的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衔铁24靠近推动杆200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部242,止挡部242和连接延伸部243平行间隔设置,止挡部242用于限位衔铁24。
具体地,连接延伸部243和止挡部242平行间隔设置,两者互不影响,止挡部242可与外壳或者底座等部件配合,进一步起到限制衔铁24移动位置的作用,保证继电器性能。
其中,止挡部242远离衔铁24的一侧的边缘和连接延伸部243远离衔铁24一侧的边缘相互平齐,以便于自动化上料。
换而言之,止挡部242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和连接延伸部243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相同,或者止挡部242沿第二方向并远离衔铁24一侧的边缘与连接延伸部243沿第二方向并远离衔铁24一侧的边缘相互平齐,保证衔铁24自动上料生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磁路组件2还包括线圈架21、线圈22、铁芯25和轭铁23,线圈架21用于绕设线圈22,铁芯25穿设于线圈架21,铁芯25对应衔铁24设置,轭铁23至少部分设置于线圈22远离接触组件1的一侧。其中,轭铁23设置有刀口,衔铁24围绕刀口转动设置。
当线圈22通电时,即线圈22在加激励时,铁芯25会吸引衔铁24,衔铁24绕着轭铁23的刀口转动,衔铁24带动动簧片12沿第一方向并向靠近静簧片11的方向动作,使动簧片12与静簧片11相接触或者动簧片12的动触点121和静簧片11的静触点111相接触,实现动触点121与静触点111的接通。
当线圈22断开时,即线圈22去激励时,磁场消失,衔铁24在动簧片12的反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向远离静簧片11的方向动作,使动簧片12与静簧片11相分离或者动簧片12的动触点121和静簧片11的静触点111相分离,实现动触点121与静触点111的断开。
可以理解的是,衔铁24是围绕着轭铁23的刀口转动,衔铁24实质是具有摆动的趋势,衔铁24可分别带动动簧片12运动和辅助动簧片110运动,从而实现辅助监测功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轭铁23呈L形结构,轭铁23的水平部通过铁芯25固定在线圈架21上,轭铁23的竖直部设置于线圈22远离接触组件1的接触部的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线圈架21沿其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凸缘,凸缘用于线圈22的限位。其中,两个凸缘分别为第一凸缘211和第二凸缘212,第一凸缘211和第二凸缘212分别设置于线圈架2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第一凸缘211位于第二凸缘212的上方,第一凸缘211可以称之为上凸缘,第二凸缘212可以称之为下凸缘,第一凸缘211和第二凸缘212起到线圈22限位的作用,避免线圈22从线圈架21上出现位置跑偏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继电器还包括绝缘板300,绝缘板300设置于线圈架21和轭铁23之间。
其中,绝缘板300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塑料等,将绝缘板300设置于线圈架21和轭铁23的竖直部之间,绝缘板300起到线圈22和轭铁23之间的隔绝和绝缘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绝缘板300和线圈架21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设置有卡接凸起310,另一个设置有卡接槽213,卡接凸起310卡接于卡接槽213。
具体地,绝缘板300朝向线圈架21的一侧设置有卡接凸起310,线圈架21朝向绝缘板300的一侧对应卡接凸起310设置有卡接槽213,卡接凸起310卡接于卡接槽213,在实现绝缘板300和线圈架21固定效果的同时,还可提高线圈22和辅助触点之间的爬电距离,以提高耐压绝缘性。
具体地,卡接凸起310包括第一卡接凸起,卡接槽213包括第一卡接槽,第一卡接凸起和第一卡接槽为沿第二方向设置的条形结构,第一卡接凸起卡接于第一卡接槽,实现绝缘板300和线圈架21沿第二方向的固定。其中,第一卡接凸起和第一卡接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卡接凸起分别设置于绝缘板300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一卡接槽分别设置于线圈架21的第一凸缘211和第二凸缘212,两个第一卡接凸起对应卡接于两个第一卡接槽,实现绝缘板300和线圈架21沿第一方向的固定。
具体地,卡接凸起310包括第二卡接凸起,卡接槽213包括第二卡接槽,第二卡接凸起为块形结构,第二卡接凸起卡接于第二卡接槽,进一步提高绝缘板300和线圈架21之间的固定效果。其中,第二卡接凸起和第二卡接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卡接凸起分别设置于第一卡接凸起沿第二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二卡接槽设置于第二凸缘212上并分别设置于第一卡接槽的两侧,两个第二卡接凸起对应卡接于两个第二卡接槽,进一步提高绝缘板300和线圈架21沿第二方向的固定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继电器还包括安装座400和绝缘墙500,安装座400连接于线圈架21,辅助动簧片110和辅助静簧片120设置于安装座400。绝缘墙500设置于安装座400,绝缘墙500设置于轭铁23远离绝缘板300的一侧。
其中,安装座400为辅助动簧片110和辅助静簧片120提供安装位置,绝缘墙500也可以称之为绝缘挡墙,绝缘板300和绝缘墙500分别设置于轭铁23沿第三方向的两侧,绝缘墙500在起到阻挡和绝缘辅助监控组件的同时,还提高主触点和辅助触点高之间绝缘耐压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功能性区分,动触点121和静触点111形成的触点组为主触点,辅助动触点1101、辅助静触点111(辅助常闭静触点1204和/或辅助常开静触点1202)为辅助触点。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座400和绝缘墙500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安装座400和绝缘墙500为一体成型结构,减少零件组装的环节,节省生产成本。
另外,在安装座400设置有辅助动簧片引出端600,辅助动簧片引出端600沿第一方向设置,辅助动簧片引出端600连接于辅助动簧片110远离辅助动触点1101的一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绝缘板300和绝缘墙500中其中一个设置有插接部510,另一个设置有插接配合部320,插接部510设置于插接配合部320内,用于绝缘板300和绝缘墙500之间的定位。
具体地,绝缘墙500靠近绝缘板300的一侧并朝向绝缘板300的方向设置有插接凸起,形成插接部510,绝缘板300靠近绝缘墙500的一侧设置有插接凹槽,形成插接配合部320,插接凸起设置于插接凹槽内,绝缘板300和绝缘墙500彼此靠近的一侧采用对插结构,一方面实现绝缘板300和绝缘墙500之间的粗定位,另一方面,相对于绝缘板300和绝缘墙500两个绝缘片进行对插,提高继电器的爬电距离。
其中,插接凸起为L形结构,插接凹槽类似于矩形槽结构,L形结构的两个侧臂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延伸,L形结构的两个侧臂分别与矩形槽相邻两个侧壁相互贴合,以是实现绝缘墙500和绝缘板300之间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初始预定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插接部510和插接配合部320之间形成避让空间,避让空间用于避让推动杆200。
在插接凸起和插接凹槽之间采用对插方式插接后,插接凸起并没有填满插接凹槽内的所有空间,而是插接凸起和插接凹槽之间形成一个避让空间(如图1所示),即插接凸起的两个侧臂和插接凹槽的槽底围成避让空间,避让空间实现对推动杆200的避让,推动杆200无需凸出于绝缘墙500设置,提高继电器内部空间利用率,满足继电器小型化需求。另外,该避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推动杆200限位的作用,用于限定推动杆200的活动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所示,安装座400和线圈架21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定位凸起410,另一个设置有定位槽214,定位凸起410卡接于定位槽214内,用于绝缘墙500和线圈架21之间的定位。
具体地,在安装座400朝向线圈架21的方向设置有定位凸起410,线圈架21的第二凸缘212对应定位凸起410设置有定位槽214,定位凸起410卡接于定位槽214内,实现安装座400相对于线圈架21的精定位。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凸起410为块状结构,定位凸起410和定位槽214的横截面为T形结构,进一步提高安装座400和线圈架21之间的定位效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定位槽214和第二卡接槽都设置于线圈架21的第二凸缘212上,定位槽214和第二卡接槽间隔设置。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继电器仅仅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一个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说明书中描述的装置的任何细节或任何部件。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触组件,包括动簧片和静簧片;
磁路组件,包括衔铁,所述衔铁带动所述动簧片和所述静簧片接触或分离;
辅助监测组件,包括辅助动簧片和辅助静簧片,所述辅助动簧片连接于所述衔铁,所述衔铁带动所述辅助动簧片动作,所述辅助动簧片与所述辅助静簧片接触或分离;
其中,所述衔铁在继电器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与所述辅助动簧片相对于所述辅助静簧片的动作方向不在一个方向上,以避免衔铁在外界冲击振动时带动辅助动簧片与辅助静簧片误操作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受到冲击或振动时的运动方向与所述辅助动簧片相对于所述辅助静簧片的动作方向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
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衔铁,另一端能够带动所述辅助动簧片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和所述辅助动簧片之间活动配合,所述推动杆和所述辅助动簧片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设置有限位部,另一个设置有限位配合部,用于所述推动杆的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包括:
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衔铁;
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另一端能够带动所述辅助动簧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朝向所述衔铁的一侧设置有插接卡槽,所述衔铁对应所述插接卡槽设置有连接延伸部,所述连接延伸部卡接于所述插接卡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对应所述插接卡槽设置有固定凸起,所述衔铁的所述连接延伸部对应所述固定凸起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凸起高温熔化后填入所述固定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靠近所述推动杆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和连接延伸部平行间隔设置,所述止挡部用于限位所述衔铁,所述止挡部远离所述衔铁一侧的边缘和所述连接延伸部远离所述衔铁一侧的边缘相互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组件还包括:
线圈架和线圈,所述线圈架用于绕设所述线圈;
铁芯,穿设于所述线圈架,所述铁芯对应所述衔铁设置;
轭铁,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线圈远离所述接触组件的接触部一侧;
其中,所述轭铁设置有刀口,所述衔铁围绕所述刀口转动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
绝缘板,设置于所述线圈架和所述轭铁之间;
其中,所述绝缘板和所述线圈架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设置有卡接凸起,另一个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凸起卡接于所述卡接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
安装座,连接于所述线圈架,所述辅助动簧片和所述辅助静簧片设置于所述安装座;
绝缘墙,设置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绝缘墙设置于所述轭铁远离所述绝缘板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板和所述绝缘墙中其中一个设置有插接部,另一个设置有插接配合部,所述插接部设置于所述插接配合部内,用于所述绝缘板和所述绝缘墙之间的定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插接配合部之间形成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用于避让所述推动杆。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和所述线圈架彼此靠近的一侧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凸起,另一个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凸起卡接于所述定位槽内,用于所述绝缘墙和所述线圈架之间的定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簧片包括辅助常开静簧片,所述辅助动簧片朝向所述辅助常开静簧片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常开静簧片对应所述辅助动触点设置有辅助常开静触点;和/或,
所述辅助静簧片包括辅助常闭静簧片,所述辅助动簧片朝向所述辅助常闭静簧片的一侧设置有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常闭静簧片对应所述辅助动触点设置有辅助常闭静触点。
CN202321707349.XU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继电器 Active CN2201217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7349.XU CN220121747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07349.XU CN220121747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21747U true CN220121747U (zh) 2023-12-01

Family

ID=88912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07349.XU Active CN220121747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217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950001594Y1 (ko) 전자 릴레이
US5289144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US6903638B2 (en)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3489985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6168785B2 (ja) 有極電磁継電器
US7439834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4030458B1 (en)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and automobile
CA2213976C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20121747U (zh) 一种继电器
WO2024078424A1 (zh) 继电器
CN116705557A (zh) 一种继电器
CN112863945A (zh) 一种具有高爬电距离的超小型继电器
CN110890250A (zh) 一种可控制两路负载的小型化组合继电器
EP3764385B1 (en) Magnetic latching relay
CN214043550U (zh) 具有高爬电距离的超小型继电器
CN109716477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9003866B (zh) 一种运动平顺可靠的电磁继电器
CN219842931U (zh) 增加爬电距离的继电器
CN219418893U (zh) 一种高负载的继电器
CN219979461U (zh) 一种抗冲击的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CN110021498B (zh) 具有连接结构的继电器
CN220963157U (zh) 一种辅助触头结构及直流接触器
CN219017541U (zh) 小型磁保持继电器
CN216793570U (zh) 小型化、具有双转换开关的磁保持继电器
EP3968351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