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97307U - 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97307U
CN220097307U CN202320862936.XU CN202320862936U CN220097307U CN 220097307 U CN220097307 U CN 220097307U CN 202320862936 U CN202320862936 U CN 202320862936U CN 220097307 U CN220097307 U CN 220097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tank
flow
inner tank
heat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6293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耿鹏
石伟龙
桑中贞
李春冬
舒高贵
巩洁
邓荣荣
李文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Chambroad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6293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973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97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97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双层储罐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其包括外罐以及设于外罐内部的内罐,内罐的周侧及顶部与外罐之间形成第一介质腔,内罐的底部与外罐之间形成第二介质腔,第一介质腔和第二介质腔连通,外罐设有与第一介质腔连通的介质进管和介质出管,内罐的外周面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导热件,导热件与外罐之间形成介质通道。本申请通过设置外罐、内罐、第一介质腔、第二介质腔、介质进管、介质出管和导热件,增加了温度较高的介质与内罐的接触面积,以增加介质对内罐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双层储罐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
背景技术
双层储罐是用来对危化品进行储存的罐体,以使内罐发生泄漏时,泄漏的危化品进入内罐和外罐之间,防止内罐泄漏的危化品泄漏到双层储罐的外部、导致安全事故。
目前,双层储罐通常包括内罐和外罐,其中内罐设在外罐的内部,内罐和外罐之间形成介质腔,外罐设有与介质腔连通的介质进管和介质出管,以使工厂可以向介质腔中注入温度较高的介质对内罐中的危化品进行加热;另外,若内罐发生泄漏时,内罐中的危化品可以进入介质腔中。然而,向介质腔中注入温度较高的介质时,由于介质与内罐的接触面积有限,即造成温度较高的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增加温度较高的介质与内罐的接触面积,增加温度较高的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包括外罐以及设于所述外罐内部的内罐,所述内罐的周侧及顶部与所述外罐之间形成第一介质腔,所述内罐的底部与所述外罐之间形成第二介质腔,所述第一介质腔和所述第二介质腔连通,所述外罐设有与所述第一介质腔连通的介质进管和介质出管,所述内罐的外周面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外罐之间形成介质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储存在内罐中的危化品进行加热时,经介质进管向外罐中注入温度较高的介质,进入外罐中温度较高的介质进入第一介质腔和第二介质腔中,进入第一介质腔中温度较高的介质经介质通道流动并与导热件接触,即实现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第二介质腔和导热件,增加了温度较高的介质与内罐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介质的传热效率,即提高了温度较高的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进行加热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导热件为设于所述内罐外周面的导热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度较高的介质进入第一介质腔中后,温度较高的介质与内罐的外周面和导热板接触,以使内罐的周面和导热板对内罐中的危化品进行加热,即增加温度较高的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进行加热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导热件的外端向所述内罐的底部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导热板的外端向内罐的底部倾斜设置,使得导向板的外端对在第一介质腔中流动的温度较高的介质进行阻挡,从而介质在导热板的阻挡作用下向下翻滚,以使第一介质腔中形成紊流,形成紊流的介质可以使得更多的热气散发,以增加介质对内罐的加热效果,增加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进行加热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导热件沿所述内罐的周向螺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导热板沿内罐的周向螺旋设置,使得温度较高的介质在第一介质腔中流动时,螺旋设置的导热板对介质的流动进行导向,并且导热板的外端对介质进行阻挡,使得介质螺旋流动的同时向下翻滚,进一步使得第一介质腔中形成紊流,进一步增加介质中热气的散发,即进一步增加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外罐的内周面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绕流件,所述绕流件与所述导热件交错设置,所述绕流件与所述内罐之间形成介质流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介质进入第一介质腔中后,介质经介质流道流动,扰流件对介质进行绕流,以使第一介质腔中进一步形成紊流,使得介质中更多的热气散发出来,以增加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绕流件为设于所述外罐内周面的绕流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介质进入第一介质腔中后,扰流板对介质进行绕流,以使第一介质腔中形成紊流,介质中的热气散发出来,以增加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绕流件的内端向所述外罐的底部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绕流板的内端向外罐的底部倾斜设置,使得经介质流道绕流板所在的位置时,扰流板的内端对介质进行阻挡,以使介质沿着绕流板的倾斜方向流动并翻滚,以使介质进一步形成紊流,介质中更多的热气散发而出,以增加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绕流件沿所述外罐的周向螺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绕流板设为沿外罐的周向螺旋设置,使得在第一介质腔中流动的介质沿着绕流板的螺旋方向流动并且绕流板的内端对介质进行阻挡,以使介质形成紊流的幅度更大,即使得介质中更多的热量散发而出,进一步增加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外罐内周面设有分流件,所述分流件对应所述介质进管的管口设置,以使经所述介质进管进入所述外罐中的介质在所述分流件的分流作用下部分进入所述第二介质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介质进管向外罐中注入介质时,分流件对介质进行分流,以使部分介质直接进入第一介质腔中,剩余部分介质进入第二介质腔中,以使第二介质腔中的介质流动,使得第二介质腔中的介质始终处于较高温度的状态,以增加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内罐的底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二介质腔中的传热板,所述传热板与所述外罐的底部间隔设置;
或者/并且,所述外罐的底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二介质腔中的阻流板,所述阻流板与所述内罐的底部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介质进入第二介质腔中后,介质与传热板接触并经传热板与外罐之间的间隙流动,以增加介质与内罐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介质与内罐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介质进入第二介质腔中,介质与阻流板接触并经阻流板和内罐的底部间隙流动,以使阻流板对介质进行阻挡,被阻挡后的介质翻滚,从而使得第二介质腔中的介质形成紊流,以使介质中更多的热气散发而出,进而增加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外罐、内罐、第一介质腔、第二介质腔、介质进管、介质出管和导热件,增加了温度较高的介质与内罐的接触面积,即增加介质的传热效率,以增加介质对内罐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2.通过将导热件设为导热板,可以增加介质与内罐的接触面积,以增加介质对内罐的加热效果,增加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3.通过将导热板的外端倾斜设置,以使介质流动导热板所在的位置时,导热板的外端对介质进行阻挡,以使介质沿着导热板的倾斜方向流动,介质翻滚并形成紊流,以使介质中更对的热量散发而出,进而增加介质对内罐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高效传热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高效传热结构的部分结构剖视图,此附图对外罐进行剖视;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高效传热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位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00、外罐;110、介质进管;120、介质出管;130、阻流板;140、分流罩;200、内罐;210、连通孔;220、传热板;230、进料管;240、出料管;300、第一介质腔;400、第二介质腔;500、导热板;510、介质通道;520、第一连接板;600、绕流板;610、介质流道;620、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
参照图1和图2,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包括外罐100和内罐200,其中内罐200位于外罐100的内部,内罐200与外罐100的间隙设置,内罐200底部的沿边与外罐100的内周面固定连接,以使内罐200的周侧以及顶部与外罐100之间形成第一介质腔300,内罐200的底部与外罐100之间形成第二介质腔400。内罐200的沿边上设有多个连通孔210,第一介质腔300和第二介质腔400通过连通孔210连通。外罐100设有介质进管110和介质出管120,介质进管110和介质出管120在外罐100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介质出管120位于介质进管110的上部,介质进管110和介质出管120均与第一介质腔300连通。内罐200的外周面设有导热件,导热件沿内罐200的周向设置,导热件与外罐100之间形成供介质流过的介质通道510。
对内罐200储存的危化品进行加热时,经介质进管110向外罐100中注入温度较高的介质,以使介质第一介质腔300中,进入第一介质腔300中的部分介质经连通孔210进入第二介质腔400中,剩余在第一介质腔300中的介质流经介质通道510并与导热件接触,以使介质对内罐200的外周面以及导热件进行加热,进入第二介质腔400中的介质对内罐200的罐底进行加热,从而使得内罐200的外周面、导热件以及内罐200的罐底均对内罐200中的危化品进行加热,即增加了介质与内罐200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的,导热件为导热板500,导热板500设于内罐200的外周面。介质进入第一介质腔300中后,介质与导热板500接触并对导热板500进行加热,从而增加了介质与内罐200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另外,导热件还可以为设在内罐200外周面上的导热筋条,只要能够实现增大介质与内罐200的接触面积导热件为其他结构也可以。
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热板500外端向内罐200的底部倾斜设置,以使介质流动到导热板500所在的位置时,导热板500的外端对介质进行阻挡,以使介质沿着导热板500的倾斜方向流动,使介质形成紊流并翻滚,从而使得介质中更多的热气散发出来,增加介质对导热板500和内罐200的加热效果,进而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热板500沿内罐200的周向螺旋设置,以使进入第一介质腔300中的介质沿着导热板500的螺旋方向流动,并且导热板500的外端对介质进行阻挡,进一步使得介质在第一介质腔300中形成紊流,进一步使介质中的热气散发而出,进一步增加介质对导热板500和内罐200的加热效果,进而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注意,当导热板500沿内罐200的周向螺旋设置时,导热板500的外端可以与外罐100的内周面抵触,此时导热板500和外罐100之间形成螺旋的介质通道510;导热板500的外端还可以与外罐100的内周面间隙设置,此时导热板500的外端与外罐100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为介质通道510。
另外,导热板500还可以为沿内罐200周向设置的环形结构,此时导热板500的外端需要与外罐100内周面之间预留间隙,以使导热板500的外端与外罐100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为介质通道510。
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热板500的内端设有第一连接板520,第一连接板520设于内罐200的外周面,即增加了导热板500与内罐200的连接面积,减少因导热板500与内罐200的外周面连接面积有限、不便于将导热板500安装到内罐200外周面上的情况发生,从而达到便于将导热板500安装到内罐200外周面上的效果,并且进一步增加介质与内罐20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外罐100的内周面设有绕流件,绕流件沿外罐100的周向设置,绕流件与导热件交错设置,绕流件与内罐200之间形成介质流道610。介质进入第一介质腔300中后,介质在第一介质腔300中流动并流经介质通道510,以使绕流件对介质进行绕流,从而使得介质的紊流更加明显,即进一步增加介质中热气的散发量,进一步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的,绕流件为绕流板600,绕流板600设于外罐100的内周面,绕流板600对进入第一介质腔300中的介质进行绕流,以增加介质的紊流效果,使得介质中更多的热量散发而出,以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另外,绕流件还可以为设在外罐100内周面上的绕流筋,只要能够实现对第一介质腔300中的介质进行绕流,使得第一介质腔300中的介质形成紊流,绕流件为其他结构也可以。
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绕流板600的内端向外罐100的底部倾斜设置,以使介质在第一介质腔300中流动时,绕流板600的内端对介质进行阻挡,介质沿绕流板600的倾斜方向流动并翻滚,以使介质更进一步的形成紊流,使得介质中更多的热气散发而出,进而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绕流板600沿外罐100的周向螺旋设置,并且每段绕流板600位于相邻两端导热板500之间,以使进入第一介质腔300中的介质沿着绕流板600的螺旋方向流动,并且绕流板600的内端对介质进行阻挡,进一步使得介质在第一介质腔300中形成紊流,进一步使得介质中的热气散发而出,进一步增加介质对内罐200的加热效果,进而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注意,当绕流板600沿外罐100的周向螺旋设置时,绕流板600的内端可以与内罐200的外周面抵触,此时绕流板600和内罐200外周面之间形成螺旋的介质流道610;绕流板600的内端还可以与内罐200的外周面间隙设置,此时绕流板600的内端与内罐200外周面的间隙为介质流道610。
另外,当导热板500为环形结构时,绕流板600同样也为环形结构,此时绕流板600的内端与内罐200的外周面之间预留间隙,以使绕流板600的内端与内罐200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为介质流道610。
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绕流板600的外端设有第二连接板620,第二连接板620设于外罐100的内周面,即增加了绕流板600与外罐100的连接面积,减少绕流板600与外罐100的外周面连接面积有限、不便于将绕流板600安装到外罐100内周面上的情况发生,从而达到便于将绕流板600安装到外罐100内周面上的效果。
参照图3和图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外罐100的内周面设有分流件,分流件对应介质进管110的管口设置,以使介质经介质进管110进入外罐100中时、介质在分流件的导向作用下部分进入第二介质腔400中,剩余部分进入第一介质腔300中,以保证第二介质腔400中介质的更替,尽可能保证第二介质腔400中的介质处于较高的温度,进而尽可能的保证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参照图3和图4,进一步的,分流件为设于外罐100内周面的分流罩140,分流罩140罩设住介质进管110的部分管口,分流罩140的底部对应其中一个连通孔210设置,以使经介质进管110进入外罐100中的介质在分流罩140的导向作用下部分经连通孔210进入第二介质腔400中,使得第二介质腔400中的介质流动,尽可能的保证第二介质腔400中介质对内罐200的加热效果。
另外,分流件还可以为设于外罐100内周面的分流板,分流板位于介质进管110的管口处并将介质进管110的管口处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介质经介质进管110进入外罐100中时,分流板对介质进行分流,以使部分介质进入第一介质腔300中,剩余部分介质进入第二介质腔400中,只要能够实现对介质的分流,分流件为其他结构也可以。
参照图2和图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内罐200的底部设有多个传热板220,多个传热板220沿远离介质进管110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传热板220均位于第二介质腔400中,传热板220的下端与外罐100的底部内壁间隙设置,以使第二介质腔400中的介质可以经传热板220与外罐100的底部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动,第二介质腔400中的介质与传热板220接触并对其进行加热,从而增加介质与内罐20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参照图2和图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传热板220的下端倾斜朝向介质进管110设置,以使传热板220对介质进行阻挡,继而使得被传热板220阻挡的介质翻滚并形成紊流,从而使得介质中更多的热量散发而出,进而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参照图2和图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外罐100的底部设有多个阻流板130,多个阻流板130沿远离介质进管110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并且阻流板130与传热板220交错设置,阻流板130位于第二介质腔400中,阻流板130的上端与内罐200的底部间隙设置,以使第二介质腔400中的介质可以经阻流板130与内罐200底部的间隙流动,并且阻流板130对介质进行阻挡,以使第二介质腔400中的介质翻滚并形成紊流,从而使得介质中更多的热量散发而出,进而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参照图2和图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阻流板130的上端倾斜朝向介质进管110设置,以增加阻流板130对介质的阻挡效果,增加第二介质腔400中介质的紊流效果,从而使得介质中更多的热量散发而出,增加介质对内罐200中危化品的加热效果。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内罐200和外罐100同轴设置,以使内罐200周侧与外罐100之间的间隙相等,即使得内罐200的受热更加均匀。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内罐200的顶部和下部分别设有进料管230和出料管240,进料管230和出料管240均伸出外罐100,进料管230和出料管240均与内罐200的内部连通,以实现向内罐200中注入危化品和将内罐200中的危化品排出。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包括外罐以及设于所述外罐内部的内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罐的周侧及顶部与所述外罐之间形成第一介质腔,所述内罐的底部与所述外罐之间形成第二介质腔,所述第一介质腔和所述第二介质腔连通,所述外罐设有与所述第一介质腔连通的介质进管和介质出管,所述内罐的外周面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外罐之间形成介质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为设于所述内罐外周面的导热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的外端向所述内罐的底部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沿所述内罐的周向螺旋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罐的内周面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绕流件,所述绕流件与所述导热件交错设置,所述绕流件与所述内罐之间形成介质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流件为设于所述外罐内周面的绕流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流件的内端向所述外罐的底部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流件沿所述外罐的周向螺旋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罐内周面设有分流件,所述分流件对应所述介质进管的管口设置,以使经所述介质进管进入所述外罐中的介质在所述分流件的分流作用下部分进入所述第二介质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罐的底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二介质腔中的传热板,所述传热板与所述外罐的底部间隔设置;
或者/并且,所述外罐的底部设有位于所述第二介质腔中的阻流板,所述阻流板与所述内罐的底部间隔设置。
CN202320862936.XU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 Active CN220097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2936.XU CN220097307U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2936.XU CN220097307U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97307U true CN220097307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66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62936.XU Active CN220097307U (zh) 2023-04-13 2023-04-13 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973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42618U (zh)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及包括其的新能源汽车
CN109149007A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液冷板
CN220097307U (zh) 一种内充介质的双层储罐的高效传热结构
CN218101444U (zh) 冷却组件以及储能装置
CN207085742U (zh) 一种乳化沥青搅拌冷却设备
CN211719744U (zh) 一种电池包及汽车
CN218826434U (zh) 一种用于液冷电阻的换热装置
CN111530382B (zh) 一种冷氢箱结构及固定床加氢反应器
CN212720952U (zh) 列管式冷凝器
CN101694341B (zh) 一种蒸汽和导热油两用型真空干燥器
CN201285233Y (zh) 流态化冷却器
CN211628710U (zh) 安注水保护装置及具有其的反应堆
CN208706735U (zh) 电池包
CN213611227U (zh) 一种具备冷却功能的高混釜
CN114361644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与新能源汽车
CN109530411B (zh) 一种eps融化箱通风、供热装置
CN101762178A (zh) 流态化冷却器
CN217185701U (zh) 出水嘴结构及饮水机
CN207596537U (zh) 一种超临界反应器
CN116734625A (zh) 消能水箱
CN216953565U (zh) 一种进水管及电热水器
CN219267783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19199716U (zh) 废液排放装置及废液处理设备
CN218681533U (zh) 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和蒸汽式喷雾器
CN110942835B (zh) 一种非能动安全壳辅助冷却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