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81533U - 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和蒸汽式喷雾器 - Google Patents

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和蒸汽式喷雾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81533U
CN218681533U CN202223035644.3U CN202223035644U CN218681533U CN 218681533 U CN218681533 U CN 218681533U CN 202223035644 U CN202223035644 U CN 202223035644U CN 218681533 U CN218681533 U CN 2186815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ner
heating
pipe
heating pipe
st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3564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小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Fast Mantis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Fast Mantis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Fast Mantis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Fast Mantis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3564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815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815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815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For Spraying Of Liquid Fue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和蒸汽式喷雾器,燃烧器结构包括:燃烧器壳体内限定出第一加热室;内加热管设于第一加热室,内加热管的进口和内加热管的出口分别沿燃烧器内壳的远离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机构的一侧伸出第一加热室;燃烧器外壳,燃烧器外壳与燃烧器内壳同轴或平行布置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其中,第一间隙内设有外加热管,外加热管形成余热腔,外加热管的进口与蒸汽式喷雾器的助剂箱相连且外加热管的出口与内加热管的进口相连,或者,第一间隙形成余热腔,余热腔的进液口与蒸汽式喷雾器的助剂箱相连且余热腔的出液口与内加热管的进口相连。该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的结构简单,热效率高、省油且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和蒸汽式喷雾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和蒸汽式喷雾器。
背景技术
喷雾器是农林植保机械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杀虫、消毒杀菌或施肥。喷雾器包括烟雾机和蒸汽式喷雾器,蒸汽式喷雾器是将药剂和助剂分开并单独对助剂进行加热,然后再将常温的药剂与高温加热后的助剂混合喷洒,保证药剂的药性,且蒸汽式喷雾器相对烟雾机具有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优势。因此,蒸汽式喷雾器的应用更为广泛。
现有的蒸汽式喷雾器在进行使用时,其通过喷雾器内设置的单层吸热盘管进行吸收热量,仅能吸收60%的热量,还有一部分热量通过外壳流失在空气中,造成热量利用率低,而且由于现有的蒸汽式喷雾器通常在燃烧器直接设置排气口排出烟气,但在使用过程中,排气口的烟气或火焰导致高温极容易烫伤使用者,严重时甚至造成火灾等情况的出现,安全系数低且不利于整体操作,此外,在使用过程中,烟气排气口直接开设在燃烧器上,机器运行过程中噪声较大,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该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的结构简单,热效率高、省油且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的蒸汽式喷雾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包括:燃烧器内壳,所述燃烧器壳体内限定出第一加热室;内加热管,所述内加热管设于所述第一加热室,所述内加热管的进口和所述内加热管的出口分别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远离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机构的一侧伸出所述第一加热室;燃烧器外壳,所述燃烧器外壳与所述燃烧器内壳同轴或平行布置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其中,所述第一间隙内设有外加热管,所述外加热管形成余热腔,所述外加热管的进口与所述蒸汽式喷雾器的助剂箱相连且所述外加热管的出口与所述内加热管的进口相连,或者,所述第一间隙形成余热腔,所述余热腔的进液口与所述蒸汽式喷雾器的助剂箱相连且所述余热腔的出液口与所述内加热管的进口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通过在第一间隙内设置外加热管,外加热管形成余热腔,或者,直接利用第一间隙形成余热腔,并且使得助剂箱内的助剂通过余热腔后再进入内加热管,从而利用第一加热室内的余热对助剂进行预热,而后在内加热管进一步加热,进而有效地提高燃油的利用效率,节省然后以及对于助剂的加热均匀性,并且,双层的结构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当所述外加热管形成余热腔时,所述外加热管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方向贴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加热管为外盘管,所述外盘管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方向螺旋贴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盘管的任意相邻两个螺旋圈体在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方向上的间距不大于20mm,所述外盘管外径为4mm-6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加热管为加热扁管,所述加热扁管形成为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延伸的筒状中空结构,所述加热扁管套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且所述加热扁管的径向内侧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紧密贴合,
或者,所述外加热管为多个加热扁管,每个所述加热扁管形成为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延伸的弧形中空结构,且多个所述加热扁管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周向贴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加热管为多个扁管时所述外加热管为多个加热扁管时,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加热扁管之间在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周向方向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当所述第一间隙形成余热腔时,还包括:燃烧机构壳体、盖板,所述燃烧器内壳以及所述燃烧器外壳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燃烧机构壳体以及所述盖板以形成封闭的所述余热腔,所述余热腔的具有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蒸汽式喷雾器的助剂箱相连且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内加热管的进口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盖板在径向方向上具有凸出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凸出部,所述燃烧机构壳体与所述燃烧器内壳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差等于对应的所述外凸出部在径向方向的凸出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盖板在径向方向上具有凸出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凸出部,所述燃烧器外壳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凸出部以及所述燃烧机构壳体相连,且所述燃烧器外壳的径向外侧与所述燃烧机构壳体的径向外侧齐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内限定出第二加热室,所述排气管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燃烧机构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加热室与所述第一加热室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方向正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管包括: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燃烧器内壳相连;缩颈段,所述缩颈段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相连;弯头段,所述弯头段的一端与所述缩颈段的另一端相连且所述弯头段的另一端背向所述燃烧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弯头段的另一端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平行且该弯头段的另一端形成排气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当所述外加热管形成余热腔时,所述外加热管包括第一外加热管和与所述第一外加热管相连的第二外加热管,所述第一外加热管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方向贴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所述第二外加热管沿所述排气管的轴向方向贴设于所述排气管的外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外加热管与所述内加热管之间通过转接头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外加热管为外盘管,所述第二外加热管沿所述排气管的轴向方向螺旋贴设于所述排气管的外壁,
或者,所述第二外加热管为加热扁管,所述第二外加热管沿所述排气管的轴向方向贴设于所述排气管的外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外加热管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当所述第一间隙形成余热腔时,还包括排气管壳体,所述排气管壳体套设于所述排气管外侧,所述排气管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燃烧器外壳相连且另一端封闭以在所述排气管壳体的内壁与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共同形成所述余热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加热管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间隙形成的腔体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加热管为内盘管组件,所述内盘管组件包括加热直管段和与所述加热直管段相连的盘管段,所述加热直管段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由所述第一加热室的外部向内部延伸,所述盘管段沿所述加热直管段的轴向由所述第一加热室的内部向外部螺旋延伸且将所述加热直管段包设在所述盘管段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盘管段具有盘管直段,所述盘管直段位于所述盘管段远离所述燃烧机构的一端且伸出所述第一加热室,所述加热直管段与所述余热腔相连且所述盘管直段与所述蒸汽式喷雾器的喷头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盘管段的任意相邻两个螺旋圈体之间在所述加热直管段的轴向方向的间距不小于1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直管段与所述盘管段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还包括隔热层,所述燃烧器内壳和所述燃烧器外壳中至少一个设有所述隔热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的又一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蒸汽式喷雾器100;
燃烧机构组件20;燃烧机构壳体21;燃烧机构22;
燃烧器结构30;燃烧器内壳31;第一加热室311;燃烧器外壳32;第一间隙321;
加热管33;内加热管331;外加热管332;第一外加热管3321;第二外加热管3322;
进口端3323;直管段3311;盘管段3312;进口33111;出口33121;盖板34;
排气管40;连接段41;缩颈段42;弯头段43;排气口431;第二加热室44;
喷头50;转接头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30。
如图1-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30包括燃烧器内壳31、加热管33、燃烧器外壳32。
燃烧器内壳31可以形成为筒体结构,燃烧器内壳31限定出第一加热室311,加热管33包括内加热管331,内加热管331设于第一加热室311,内加热管331的进口33111 和出口33121分别沿燃烧器内壳31的远离燃烧机构22的一侧伸出第一加热室311,即助剂通过内加热管331的进口33111从第一加热室311外进入第一加热室311内,而后通过内加热管331的出口33121从第一加热室311内排出至第一加热室311外,该过程中,燃油以及空气气流混合形成的油气混合物在第一加热室311内被点燃,从而对第一加热室311内的内加热管331通过的助剂进行加热;
燃烧器外壳32与燃烧器内壳31同轴或者平行布置,优选地,燃烧器外壳32与燃烧器内壳31同轴布置,从而保证两者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321各向均匀,进而有利于余热腔内热量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1,第一间隙321内设有外加热管332,外加热管332形成余热腔,外加热管332的进口33111与蒸汽式喷雾器100的助剂箱相连,例如,外加热管332具有进口端3323,并且外加热管332的出口33121与内加热管331的进口33111相连,即,助剂箱内的助剂先进入外加热管332,在外加热管332中的余热腔被第一燃烧室的余热预热,而后由外加热管332进入内加热管331,在第一加热室311内被进一步加热,最后由内加热管331排出,其中,燃烧器外壳32可以起到保护防烫作用,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外加热管332被烫伤,而外加热管332则可以简化密封结构,减少助剂泄漏可能。
或者,第一间隙321形成余热腔,余热腔的进液口与助剂箱相连,出液口与内加热管331的进口33111相连,即,助剂箱内的助剂先进入第一间隙321形成的余热腔内,被第一燃烧室的余热预热,而后由余热腔进入内加热管331,在第一加热室311内被进一步加热,最后由内加热管331排出,其中,燃烧器外壳32和燃烧器内壳31之间的第一间隙321直接形成了余热腔,进一步提高经过燃烧器内壳31的余热的利用效率,达到进一步省油效果。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30,通过在第一间隙321 内设置外加热管332,外加热管332形成余热腔,或者,直接利用第一间隙321形成余热腔,并且使得助剂箱内的助剂通过余热腔后再进入内加热管331,从而利用第一加热室311内的余热对助剂进行预热,而后在内加热管331进一步加热,进而有效地提高燃油的利用效率,节省然后以及对于助剂的加热均匀性,并且,双层的壳体结构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可靠性。
如图1-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外加热管332形成余热腔,例如助剂与外加热管332的内腔直接接触被预热时,外加热管332沿燃烧器内壳31的轴向方向贴设于其外壁,从而使得燃烧器内壳31的第一加热室311内的热量经过燃烧器内壳 31外壁传导至外加热管332,进而对外加热管332内的助剂进行加热,提高燃油的热效率,进而达到省油效果,同时,由于燃油的充分燃烧,也可以进一步减少烟气排出,减少污染。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2,外加热管332形成外外盘管,外盘管沿燃烧器内壳 31的轴向螺旋贴设于燃烧器内的外壁,从而通过螺旋状结构,提高助剂在外盘管中的流经时间,进一步提高预热效果。
可选地,为了保证助剂的在外盘管中的流经时间,提高预热效果,并且提高第一加热室311的热量传导效率,外盘管中任意相邻两个螺旋圈体在轴向方向上间距不大于20mm,外盘管管径为4mm-6mm。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外加热管332为加热扁管,加热扁管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中空结构,并且套设在燃烧器内壳31的外壁,优选地,筒状中空结构的加热扁管与燃烧器内壳31同轴,从而使得加热扁管的横截面的径向内侧与燃烧器内壳31 的径向外壁紧密贴合,进而进一步提高热量从燃烧器内壳31传导至加热扁管内的效率,而且采用筒状中空结构的扁管结构,也可以减少外加热管332的体积占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示例中,为了在保证热量传导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减少体积占用,简化装配难度,外加热管332可以为多个加热扁管,每个加热扁管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弧形中空结构,并且多个加热扁管沿燃烧器内壳31周向贴设于外壁上,例如,每个加热扁管的横截面可以形成为90度弧形,四个加热扁管沿燃烧器内壳31周向依次贴设于其外壁以将燃烧器内壳31罩设在内。
进一步地,在一些示例中,外加热管332为多个加热扁管,任意相邻两个加热扁管之间在燃烧器内壳31的周向方向之间间距不大于10mm,从而在方便装配的同时,又可以保证传导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间隙321形成余热腔时,如助剂直接在燃烧器外壳32与燃烧器内壳31内流经,在一些示例中,燃烧器外壳32与燃烧器内壳31 之间形成密闭腔体,该腔体形成余热腔,或者,在另一些示例中,燃烧器结构30还包括燃烧机构壳体21、盖板34,燃烧器内壳31、燃烧器外壳32轴向两端分别连接燃烧机构壳体21和盖板34,从而形成封闭的余热腔,余热腔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与助剂箱相连,且出液口与内加热管331的进口33111相连,由此,助剂依次流经余热腔、内加热管331,在余热腔内余热,在第一加热室311内进一步加热,进而通过喷头50 流出。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便于实现余热腔的密闭,以及提高外观效果,盖板34在径向方向上具有凸出于燃烧器内壳31的外凸出部,燃烧机构壳体21在径向方向上与燃烧器内壳31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差等于轴向对应的外凸出部在径向方向的凸出尺寸。
在一些示例中,为了便于实现余热腔的密闭,以及提高外观效果,盖板34在径向方向上具有凸出于燃烧器内壳31的外凸出部,燃烧器外壳32的径向外侧与燃烧机构壳体 21的径向外侧齐平。
如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燃烧器结构30还包括排气管40,排气管40内限定出第二加热室44,排气管40设置在燃烧器内壳31轴向远离燃烧机构22的一端,并且第二加热室44与第一加热室311连通,从而通过排气管40的设置引导烟气、火焰的方向,而相关技术中,采用在燃烧器内壳31上设置排气口431上下排气的方式,排气口431直接与第一燃烧室相同,存在较大的易燃、易爆风险,相比而言,通过设置排气管40可以将高温烟气、火焰等引导出去,减少易燃、易爆风险,同时,通过排气管40 的布置,可以对烟气起到一定缓冲作用,从而达到降噪效果。
如图2,优选地,排气管40的轴向方向与燃烧器内壳31的轴向方向正交,从而利用第一加热室311和第二加热室44的连通以及烟气通过通道进入排气管40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起到降噪、提高稳定性作用。
如图2,在一些示例中,排气管40主要由连接段41、缩颈段42和弯头段43组成,连接段41的一端与燃烧器内壳31连通,缩颈段42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段41的另一端以及弯头段43连通,弯头段43的另一端背向燃烧机构22设置并形成有排气口431。从而连接段41和缩颈段42对烟气、火焰等进行缓冲,通过弯头段43进行变向,使得烟气朝向背向燃烧机构22的一侧(即背向用户的一侧),进而避免用户使用风险,降低噪音。
优选地,弯头段43的一端与缩颈段42连通,另一端的轴向方向与燃烧器内壳31 的轴向方向平行,从而使得烟气可以在背向用户方向被排出。
在另一些示例中,当外加热管332形成余热腔时,外加热管332包括第一外加热管3321和第二外加热管3322,第二外加热管3322与第一外加热管3321相连,第一外加热管3321沿燃烧器内的轴向贴设于燃烧器内壳31的外壁,且第二外加热管3322沿排气管40的轴向贴设于排气管40的外壁,从而除了利用第一加热室311的热量传导进行助剂加热外,进一步利用第二加热室44的热量传导进行加热,进而进一步提高热效率,节省油耗。
如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外加热管3322与内加热管331之间通过转接头60连接,转接头60为耐高温金属材质。
如图1和图2,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外加热管3322为外盘管,并且沿排气管40的轴向方向螺旋贴设于排气管40的外壁,或者,第二外加热管3322为加热扁管,并且沿排气管40的轴向方向贴设于排气管40的外壁,从而利用外盘管结构增加助剂流经贴设排气管40的流经时间,或者,利用加热扁管结构增加助剂与排气管40外壁的贴合面积,从而进一步利用余热,提高热效率。
如图1,优选地,第一外加热管3321和第二外加热管3322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减少连接部件,简化整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当第一间隙321形成余热腔时(即助剂直接与燃烧器内壳31和燃烧器外壳32接触),燃烧器结构30还包括排气管40壳体,该排气管40 壳体至少部分套设于排气管40外侧,并且一端与燃烧器外壳32相连且另一端封闭,从而在排气管40壳体的内壁与排气管40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与第一间隙321 连通,两者共同形成所述的余热腔。
进一步地,内加热管331的进口33111与第二间隙形成的腔体相连,从而减少外加热管332等部件,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第一加热室311和第二加热室44的热量传导效率,减少油耗、减少废气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内加热管331为内盘管组件,内盘管组件包括加热直管段3311和与其相连的盘管段3312,加热直管段3311沿燃烧器内壳 31的轴向由第一加热室311的外部向内部延伸,盘管段3312沿加热直管段3311的轴向由第一加热室311的内部向外部螺旋延伸,并且将加热直管段3311包设在盘管段3312 的内部。从而通过加热直管段3311和盘管段3312的结构设计,可以进一步增大助剂在第一燃烧室内的流经时间,而且,采用该种设计可以将内盘管组件的进口33111和出口 33121均设在同一侧,利用结构的整体布置。
如图3,在一些示例中,为了方便喷头50与盘管段3312的连接,盘管段3312具有盘管直段,盘管直段位于盘管段3312的远离燃烧机构22的一端,并且由第一加热室311 内部伸出至其外部,加热直管段3311与余热腔相连且盘管直段与喷头50相连。
如图3,优选地,为了使得内加热管331内的助剂可以在全角度被加热,提高加热均匀性,盘管段3312的任意相邻两个螺旋圈体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间隙不小于10mm。
如图3,为了简化结构,减少部件数量,同时,提高装配一体化程度,加热直管段3311和盘管段3312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避免能量耗损,提高热量利用率,燃烧器结构30还包括隔热层,燃烧器内壳31和燃烧器外壳32中至少一个具有隔热层,例如,隔热层可以位于燃烧器内壳31的内壁,或者,隔热层也可以位于燃烧器外壳32的内壁。
如图1-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10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3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100,通过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30,在第一间隙321内设置外加热管332,外加热管332形成余热腔,或者,直接利用第一间隙321形成余热腔,并且使得助剂箱内的助剂通过余热腔后再进入内加热管331,从而利用第一加热室311内的余热对助剂进行预热,而后在内加热管331进一步加热,进而有效地提高燃油的利用效率,节省然后以及对于助剂的加热均匀性,并且,双层的结构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30和蒸汽式喷雾器100的其他构成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远离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5)

1.一种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烧器内壳,所述燃烧器壳体内限定出第一加热室;
内加热管,所述内加热管设于所述第一加热室,所述内加热管的进口和所述内加热管的出口分别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远离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机构的一侧伸出所述第一加热室;
燃烧器外壳,所述燃烧器外壳与所述燃烧器内壳同轴或平行布置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其中,所述第一间隙内设有外加热管,所述外加热管形成余热腔,所述外加热管的进口与所述蒸汽式喷雾器的助剂箱相连且所述外加热管的出口与所述内加热管的进口相连,或者,所述第一间隙形成余热腔,所述余热腔的进液口与所述蒸汽式喷雾器的助剂箱相连且所述余热腔的出液口与所述内加热管的进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外加热管形成余热腔时,所述外加热管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方向贴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热管为外盘管,所述外盘管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方向螺旋贴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盘管的任意相邻两个螺旋圈体在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方向上的间距不大于20mm,所述外盘管外径为4mm-6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热管为加热扁管,所述加热扁管形成为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延伸的筒状中空结构,所述加热扁管套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且所述加热扁管的径向内侧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紧密贴合,
或者,所述外加热管为多个加热扁管,每个所述加热扁管形成为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延伸的弧形中空结构,且多个所述加热扁管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周向贴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热管为多个加热扁管时,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加热扁管之间在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周向方向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间隙形成余热腔时,还包括:燃烧机构壳体、盖板,所述燃烧器内壳以及所述燃烧器外壳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燃烧机构壳体以及所述盖板以形成封闭的所述余热腔,所述余热腔的具有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蒸汽式喷雾器的助剂箱相连且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内加热管的进口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在径向方向上具有凸出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凸出部,所述燃烧机构壳体与所述燃烧器内壳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差等于对应的所述外凸出部在径向方向的凸出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在径向方向上具有凸出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凸出部,所述燃烧器外壳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凸出部以及所述燃烧机构壳体相连,且所述燃烧器外壳的径向外侧与所述燃烧机构壳体的径向外侧齐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内限定出第二加热室,所述排气管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燃烧机构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加热室与所述第一加热室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方向正交。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
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燃烧器内壳相连;
缩颈段,所述缩颈段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相连;
弯头段,所述弯头段的一端与所述缩颈段的另一端相连且所述弯头段的另一端背向所述燃烧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头段的另一端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平行且该弯头段的另一端形成排气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外加热管形成余热腔时,所述外加热管包括第一外加热管和与所述第一外加热管相连的第二外加热管,所述第一外加热管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方向贴设于所述燃烧器内壳的外壁,所述第二外加热管沿所述排气管的轴向方向贴设于所述排气管的外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加热管与所述内加热管之间通过转接头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加热管为外盘管,所述第二外加热管沿所述排气管的轴向方向螺旋贴设于所述排气管的外壁,
或者,所述第二外加热管为加热扁管,所述第二外加热管沿所述排气管的轴向方向贴设于所述排气管的外壁。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外加热管一体成型。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间隙形成余热腔时,还包括排气管壳体,所述排气管壳体至少部分套设于所述排气管外侧,所述排气管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燃烧器外壳相连且另一端封闭以在所述排气管壳体的内壁与所述排气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一间隙共同形成所述余热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加热管的进口与所述第二间隙形成的腔体相连。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加热管为内盘管组件,所述内盘管组件包括加热直管段和与所述加热直管段相连的盘管段,所述加热直管段沿所述燃烧器内壳的轴向由所述第一加热室的外部向内部延伸,所述盘管段沿所述加热直管段的轴向由所述第一加热室的内部向外部螺旋延伸且将所述加热直管段包设在所述盘管段内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段具有盘管直段,所述盘管直段位于所述盘管段远离所述燃烧机构的一端且伸出所述第一加热室,所述加热直管段与所述余热腔相连且所述盘管直段与所述蒸汽式喷雾器的喷头相连。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段的任意相邻两个螺旋圈体之间在所述加热直管段的轴向方向的间距不小于10mm。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直管段与所述盘管段一体成型。
24.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层,所述燃烧器内壳和所述燃烧器外壳中至少一个设有所述隔热层。
25.一种蒸汽式喷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
CN202223035644.3U 2022-11-14 2022-11-14 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和蒸汽式喷雾器 Active CN2186815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5644.3U CN218681533U (zh) 2022-11-14 2022-11-14 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和蒸汽式喷雾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5644.3U CN218681533U (zh) 2022-11-14 2022-11-14 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和蒸汽式喷雾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81533U true CN218681533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19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35644.3U Active CN218681533U (zh) 2022-11-14 2022-11-14 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和蒸汽式喷雾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815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0243146A5 (zh)
CN107883406A (zh) 斯特林发动机用无焰燃烧室及其实施方法
CN218681533U (zh) 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结构和蒸汽式喷雾器
CN207169399U (zh)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锅炉烟气脱硝系统
CN103867264A (zh) 柴油机尾气净化的高温清理装置、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WO2024103664A1 (zh) 一种蒸汽式喷雾器
CN102434881B (zh) 多段式自预热燃烧器
CN208845282U (zh) 恒温裂解器及车辆
CN209295106U (zh) 用于煤气化燃烧器的带换热翅片的冷却夹套
CN218527430U (zh) 蒸汽式喷雾器
CN216176592U (zh) 一种用于钢包铁包烘烤的设备
CN102175017A (zh) 一种大流量液氧酒精水蒸汽发生器
CN109404986A (zh) 一种“w”燃烧型节能燃气灶
CN109026450A (zh) 恒温裂解器及车辆
CN210275639U (zh) 一种农业植保弥雾机
CN220712644U (zh) 一种多段式加热的蒸汽喷雾器
CN205897087U (zh) 一种蒸汽锅炉装置
CN208936550U (zh) 一种超低氮燃气锅炉双层锅体结构
CN219460176U (zh) 蒸汽喷雾器及其加热管
CN206191583U (zh) 水火直热采暖炉
CN110005558A (zh) 一种防积碳燃油喷射装置
CN211952763U (zh) 一种重油燃气两用燃烧器
CN205537211U (zh) 冷凝式二次热交换器
CN217274109U (zh) 一种用于蒸汽式喷雾器的燃烧器
CN216282963U (zh) 一种锅炉炉体气燃烧时回旋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