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96475U - 车辆的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96475U
CN220096475U CN202321237138.4U CN202321237138U CN220096475U CN 220096475 U CN220096475 U CN 220096475U CN 202321237138 U CN202321237138 U CN 202321237138U CN 220096475 U CN220096475 U CN 220096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ide frame
frame
gap
lower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3713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辺右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3713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964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96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964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下部结构,所述下部结构包括侧架、加强件、电池架以及支架。所述侧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侧架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电池架位于所述车辆的下部,并且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于所述侧架的内侧。所述支架在所述电池架沿所述前后方向的端部连接所述电池架与所述侧架。所述加强件与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侧架,并且在所述侧架的所述长度方向上彼此不重叠而形成间隙。如此,当车辆受到撞击时,车辆可通过侧架于间隙处向上弯折,以吸收撞击负载,进而确保车辆安全性。

Description

车辆的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确保弱势族群例如老年人、身障人士或儿童获得可靠的、可持续的和先进的交通运输,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包括提高车辆装置的冲突安全性能。
现行车辆通过强化车辆组件间的紧固,使撞击负载有效地被传递以转移。然而,这样的设计在车辆需要通过变形以吸收更大的撞击负载时,车辆的重要装置可能因变形而损毁,影响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的下部结构,所述下部结构包括侧架、加强件、电池架以及支架。所述侧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侧架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电池架位于所述车辆的下部,并且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于所述侧架的内侧。所述支架在所述电池架沿所述前后方向的端部连接所述电池架与所述侧架。所述加强件与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侧架,并且在所述侧架的所述长度方向上彼此不重叠而形成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的地板的弯折部与所述间隙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部结构包括一对所述侧架以及连接该对所述侧架的横梁,并且所述横梁的弯折部与所述间隙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部结构还包括防护管,设置于一对所述侧架之间或是设置于连接所述侧架的一对下纵梁之间,并且所述防护管固定于所述侧架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多个车宽方向弯折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架包括适于沿上下方向弯折的弯折部,所述间隙位于所述弯折部。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在车辆的下部结构的侧架上设置加强件以及支架,并且加强件以及支架于侧架的长度方向上彼此不重叠并产生间隙。通过间隙、加强件以及支架的结构强度的差异,当车辆受到撞击时,侧架会从结构强度较弱的间隙处向上弯折。车辆通过侧架的变形以吸收撞击负载,进而保护重要装置,并提升车辆安全性。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局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于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局部结构的下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D1:前后方向
D2:车宽方向
L1:长度方向
10:车辆
20:碾压区
30:重要装置
100:下部结构
110:侧架
111:加强件
112、113:弯折部
120:电池架
130:支架
140:间隙
150:地板
151:弯折部
160:横梁
161:弯折部
170:防护管
180:下纵梁
190:周围板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仅示出了主要结构的图,存在对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理解的结构或其具体形状进行省略的情况。这些省略的部分(例如,构件的具体形状、连接手段等)能够采用已知的设计或可能结构。在不同实施例中,采用相同或类似的组件符号来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以便于对照、理解。此外,在下述多个实施例中,可能省略对于相同特征的描述,以避免赘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交互参照各实施例的说明对相关技术特征进行合理的组合、置换以及变更。
首先,在本说明书中,以车辆为基准来规定前后方向D1以及车宽方向(左右方向)D2。所谓前侧是指朝向车头的方向,反之,后侧则是指朝向车尾的方向。另外,车宽方向D2内侧是在左右方向上靠近车辆的中心的方向,车宽方向D2外侧是在左右方向上远离车辆的中心的方向。以下则针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10的下部结构100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10局部结构的侧视图。当车辆10受到撞击时,首先通过如图1所示的车辆10后侧的碾压区20变形,以吸收撞击负载。然而,当撞击负载无法通过碾压区20的变形被完全吸收时,为了保护如图2所示的车辆10内部的重要装置30,车辆10还包括了可弯折于特定位置的下部结构100。下部结构100是位于车辆10的下部侧的结构,通过弯折变形,以吸收撞击负载。此外,通过下部结构100的组件具有结构强度的差异,可确保其弯折的位置,进而避免重要装置30变形。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10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A。图4是图2的局部侧视图。如图2至图3所示,车辆10的下部结构100包括侧架110、加强件111、电池架120以及支架130。侧架110沿车辆10的前后方向D1延伸。加强件111设置于侧架110的长度方向L1上。电池架120位于车辆10的下部,并且沿前后方向D1设置于侧架110的内侧。支架130在电池架120沿前后方向D1的端部连接电池架120与侧架110。加强件111与支架130固定于侧架110。为了更清楚表达加强件111、支架130以及间隙140,图4未绘出下纵梁180。如图4所示,加强件111与支架130在侧架110的长度方向L1上彼此不重叠而形成间隙140。通过加强件111、支架130以及间隙140有明显的结构强度的差异,当车辆10受到撞击时,侧架110会从结构强度相对较弱的间隙140变形以吸收能量,如此可避免撞击负载传递至重要装置30,进而造成重要装置30变形。在本实施例中,重要装置30为电池。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侧架110为后侧架,但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侧架110也可以为前侧架,或是任何适当的位置。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侧架110向上弯折并避免侧架110在车宽方向D2上向内凸起弯折,通过将车辆10的地板150的弯折部151与周围板件190延伸形成与间隙140相连的棱线,使变形更容易发生在地板150的弯折部151与间隙140。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10于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图5与图3的差异在于图5示出了位于地板150上方与重要装置30后方的横梁160。如图5所示,下部结构100包括一对侧架110以及连接该对侧架110的横梁160,横梁160更提高车辆10于车宽方向D2的刚性,以避免侧架110向内凸起弯折。此外,横梁160的弯折部161也与间隙140相连,同样地可使变形更容易发生在横梁160的弯折部161与间隙140,进而保护位于横梁160前方的重要装置30。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10局部结构的下视图。如图6所示,下部结构100还包括防护管170,设置于连接侧架110的一对下纵梁18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防护管170设置于下纵梁180之间,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护管170也可设置于一对侧架110之间。并且,防护管170固定于110侧架的长度方向L1上的多个车宽方向D2弯折部112之间。防护管170更进一步地增加车辆10于车宽方向D2的刚性。
此外,如图5所示,侧架110包括适于沿上下方向弯折的弯折部113,而间隙140位于弯折部113,以确保侧架110弯折于间隙140。
综上述,本实用新型在车辆的下部结构的侧架设置加强件以及支架,通过加强件以及支架于侧架的长度方向上彼此不重叠并产生间隙,使车辆受到撞击时,侧架会从结构强度较弱的间隙处向上弯折。另外,通过地板以及横梁的弯折部与间隙相连,可确保车辆会从弯折部与间隙变形。此外,通过横梁以及防护管的设置,更进一步的增加车辆在车宽方向的刚性。如此,这样的设计在车辆受到撞击时,可通过侧架从间隙处变形,以吸收撞击负载,并避免侧架向内凸起弯折,以保护重要装置并提升车辆安全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架,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加强件,设置于所述侧架的长度方向上;
电池架,位于所述车辆的下部,并且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于所述侧架的内侧;以及
支架,在所述电池架沿所述前后方向的端部连接所述电池架与所述侧架,并且
所述加强件与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侧架,并且在所述侧架的所述长度方向上彼此不重叠而形成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地板的弯折部与所述间隙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结构包括一对所述侧架以及连接该对所述侧架的横梁,并且所述横梁的弯折部与所述间隙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管,设置于一对所述侧架之间或是设置于连接所述侧架的一对下纵梁之间,并且所述防护管固定于所述侧架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多个车宽方向弯折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架包括适于沿上下方向弯折的弯折部,所述间隙位于所述弯折部。
CN202321237138.4U 2023-05-22 2023-05-22 车辆的下部结构 Active CN2200964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37138.4U CN220096475U (zh) 2023-05-22 2023-05-22 车辆的下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37138.4U CN220096475U (zh) 2023-05-22 2023-05-22 车辆的下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96475U true CN220096475U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69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37138.4U Active CN220096475U (zh) 2023-05-22 2023-05-22 车辆的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964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86337B2 (ja)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US8864198B2 (en) Tubular back beam for vehicle
CN101104395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9808776B (zh) 车辆下部构造
CN110104067A (zh)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US20180265025A1 (en) End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0304146B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车架连接件、车架组件及电动汽车
WO2012073621A1 (ja) 車両の前端部構造
CN113696973A (zh) 电动车辆用车身
JP5978133B2 (ja) 車体前部構造体
JP2013199250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5946983A (zh) 一种翼子板安装结构
US9919743B2 (en) Front end of a motor vehicle
CN220096475U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US11807300B2 (en) Cross memb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EP2873579A1 (en) Railroad vehicle
WO2012066835A1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09533029B (zh) 车辆及其车身结构
JP2007038961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9070941B (zh) 机动车辆的前挡泥板结构
JP5839889B2 (ja) 車両の前端部構造
KR20110058922A (ko) 차체 대쉬 밀림방지 구조
US11008042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210554647U (zh) 一种大货车的后防护加强结构
JP5966895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