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73018U - 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73018U
CN220073018U CN202321721265.1U CN202321721265U CN220073018U CN 220073018 U CN220073018 U CN 220073018U CN 202321721265 U CN202321721265 U CN 202321721265U CN 220073018 U CN220073018 U CN 220073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veting
press
punch
product
upper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2126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晓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shengxing Precision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shengxing Precision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shengxing Precision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shengxing Precision Technology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2126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730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73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730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包括冲头本体,所述冲头本体的上端形成有安装端,冲头本体的下端形成有压铆端;所述压铆端的下表面的局部边缘处向下形成有限位凸块,所述压铆端的下表面的中部向上形成有压铆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凸块,在压铆过程中,由限位凸块对产品的边缘处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防止产品在压铆后出现变形情况,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所谓压铆就是指在进行铆接过程中,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压铆件使基体材料发生塑性变形,而挤入铆装螺钉、螺母结构中特设的预制槽内,从而实现两个零件的可靠连接的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压铆的常规性,在其过程中,必然会影响产品的变形,导致压铆涨料后的尺寸无法控制,对于一些精密部件来说,压料变形可能会影响使用,无法确保产品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压铆导致产品变形,影响使用和无法确保产品质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模冲头,通过设置限位凸块,在压铆过程中,由限位凸块对产品的边缘处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应用于模具中,有效防止产品在压铆后出现变形情况,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上模冲头,包括冲头本体,所述冲头本体的上端形成有安装端,冲头本体的下端形成有压铆端;
所述压铆端的下表面的局部边缘处向下形成有限位凸块,所述压铆端的下表面的中部向上形成有压铆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限位凸块的下表面与压铆端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8-2.0cm,确保起到较好的约束变形量的作用,同时也不会超过常规产品的厚度,避免影响正常压铆作业。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限位凸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凸块对称分布于压铆端的下表面的边缘处,使压铆时,产品位于两个限位凸块之间,对产品的边缘处进行限位,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防止产品发生形变,提高压铆作业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安装端和压铆端均为圆柱体,所述安装端的直径小于压铆端的直径,存在直径差,便于在将安装端进行安装时,起到安装限位的效果,提高安装操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安装端的上表面向下形成有安装孔,通过安装孔与模具进行锁紧连接,起到稳定连接的作用,同时也便于拆卸更换。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冲头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提高上模冲头作业时的稳定性,避免各部件之间出现脱位而影响作业稳定性。
一种模具结构,包括下模单元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上模冲头;
所述上模冲头位于下模单元的上方,将产品放置在下模单元上端,使上模冲头借助外部驱动力,配合下模单元完成对产品的压铆作业。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下模单元包括下模底座和设置在下模底座上的定位板;
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用于对压铆销钉进行定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位于压铆孔的正下方,定位槽对压铆销钉进行定位,上模冲头借助外部驱动力,配合下模单元将压铆销钉铆接在产品上,并由上模冲头上压铆孔进行避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定位板、下模底座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锁定连接;
所述下模底座的上表面向下形成有倒T型滑槽,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定位通孔,所述螺栓为T型螺栓,所述螺栓穿设于倒T型滑槽内,螺栓的一端露出倒T型滑槽并穿过定位通孔与螺母锁定连接,便于对定位板进行拆卸更换,以及适配不同尺寸定位板的安装,提高模具的使用灵活性及适应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用于对产品进行限位的限位槽,对产品的压铆位置进行限制,防止产品发生位移而影响压铆,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准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通过设置限位凸块,在压铆过程中,由限位凸块对产品的边缘处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防止产品在压铆后出现变形情况,将该上模冲头应用于模具结构中,能够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上模冲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模具结构爆炸图;
1-冲头本体;11-安装端;111-安装孔;12-压铆端;121-限位凸块;122-压铆孔;
2-下模单元;21-下模底座;211-倒T型滑槽;22-定位板;221-定位槽;222-定位通孔;223-限位槽;
3-螺栓;
4-螺母;5-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例如,一种上模冲头,包括冲头本体,所述冲头本体的上端形成有安装端,冲头本体的下端形成有压铆端;所述压铆端的下表面的局部边缘处向下形成有限位凸块,所述压铆端的下表面的中部向上形成有压铆孔。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模冲头,通过设置限位凸块,在压铆过程中,由限位凸块对产品的边缘处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应用于模具中,有效防止产品在压铆后出现变形情况,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一种上模冲头,包括冲头本体1,在冲头本体1的上端形成有安装端11,冲头本体1的下端形成有压铆端12,安装端11用于与外部驱动力进行安装连接,以配合下模单元2进行压铆作业,压铆端12则用于与产品5接触,使压铆销钉铆接在产品5上。
在压铆端12的下表面的局部边缘处向下形成有限位凸块121,压铆端12的下表面的中部向上形成有压铆孔122。由于现有的压铆结构容易在压铆时引起产品的变形,导致压铆涨料后尺寸无法控制,影响产品的使用,无法确保产品的质量,因此,本示例中,通过在压铆端12的下表面的局部边缘处向下形成限位凸块121,使得在压铆时,产品的上表面与压铆端12的下表面接触,而产品的边缘处则由限位凸块121起到限位作用,同时由于限位凸块121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在压铆过程中,还能够对产品上与限位凸块121接触的侧面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以及避免出现毛刺问题,有效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在利用模具的下模单元2完成压铆销钉与产品的定位后,上模冲头借助外部驱动力的作用,向下移动配合下模单元2对压铆销钉和产品进行铆接,在该过程中,还通过压铆端12的压铆孔122对压铆销钉进行避让。
本示例中提供的一种上模冲头,通过设置限位凸块121,在压铆过程中,由限位凸块121对产品的边缘处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应用于模具中,有效防止产品在压铆后出现变形情况,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
实施例二:
参考图1,限位凸块121的下表面与压铆端1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8-2.0cm,确保起到较好的约束变形量的作用,同时也不会超过常规产品的厚度,避免影响正常压铆作业。
由于产品具有一定的厚度,如限位凸块121的下表面与压铆端12的下表面之间距离较小的话,无法起到较好的约束变形量的效果,因此,需要考虑常规压铆作业中产品的厚度,将限位凸块121的下表面与压铆端1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9cm,起到较好的约束变形量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为避免对产品的正常压铆作业造成影响,可设置限位凸块121的下表面与压铆端1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与产品厚度相同或是略小于产品厚度,同时,使限位凸块121与压铆端12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的凹槽结构与产品待压铆位置的形状相匹配,起到稳定的压料效果以及较好的约束变形量的作用。
参考图1,限位凸块1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凸块121对称分布于压铆端12的下表面的边缘处,使压铆时,产品位于两个限位凸块121之间,对产品的边缘处进行限位,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防止产品发生形变,提高压铆作业精度。
在一个示例中,压铆产品为Z型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需要将压铆销钉铆接在第一端上,在压铆时,将第一端位于两个限位凸块121之间,由限位凸块121对第一端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凸块121的具体数量以及位置分布,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以匹配产品待压铆部分形状为准,起到较好的约束变形量的作用。
对于一些存在有折弯边的产品,还可在限位凸块121的端部设置避让口,用于对产品的折弯边进行避让,避免损坏产品或是影响正常的压铆作业。
实施例三:
参考图1,安装端11和压铆端12均为圆柱体,安装端11的直径小于压铆端12的直径,存在直径差,便于在将安装端11进行安装时,起到安装限位的效果,提高安装操作效率。
圆柱体的安装端11和压铆端12便于加工制作,以及减少作业时的磨损,提高冲头本体1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适配大多数的压铆需求。
在安装端11的上表面向下形成有安装孔111,通过安装孔111与模具进行锁紧连接,起到稳定连接的作用,同时也便于拆卸更换。
如,通过螺丝将安装端11与模具的上模单元进行锁紧连接,使冲头本体1能够受外部驱动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与下模单元2配合完成压铆作业。
在该示例中,冲头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结构的冲头本体1有利于提高上模冲头作业时的稳定性,避免各部件之间出现脱位而影响作业稳定性,同时也省去应用时的组装操作。
实施例四:
如图4和图5所示,一种模具结构,包括下模单元2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及的上模冲头,上模冲头包括冲头本体1,在冲头本体1的上端形成有安装端11,冲头本体1的下端形成有压铆端12,安装端11用于与外部驱动力进行安装连接,以配合下模单元2进行压铆作业,压铆端12则用于与产品接触,使压铆销钉铆接在产品上;在压铆端12的下表面的局部边缘处向下形成有限位凸块121,压铆端12的下表面的中部向上形成有压铆孔122,限位凸块121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以及避免出现毛刺问题,有效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压铆孔122用于对压铆销钉进行避让。
上模冲头位于下模单元2的上方,将产品放置在下模单元2上端,使上模冲头借助外部驱动力,配合下模单元2完成对产品的压铆作业。
在具体的作业过程中,在利用模具的下模单元2完成压铆销钉与产品的定位后,上模冲头借助外部驱动力的作用,向下移动配合下模单元2对压铆销钉和产品进行铆接,在该过程中,通过压铆端12的压铆孔122对压铆销钉进行避让,以及利用限位凸块121,对产品上与限位凸块121接触的侧面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以及避免出现毛刺问题,有效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
实施例五:
下模单元2包括下模底座21和设置在下模底座21上的定位板22;在定位板22上设置有用于对压铆销钉进行定位的定位槽221,定位槽221位于压铆孔122的正下方,定位槽221对压铆销钉进行定位,上模冲头借助外部驱动力,配合下模单元2将压铆销钉铆接在产品上,并由上模冲头上压铆孔122进行避让。
在一个示例中,定位板22、下模底座21之间通过螺栓3和螺母4锁定连接,在下模底座21的上表面向下形成有倒T型滑槽211,定位板22上设置有定位通孔222,螺栓3为T型螺栓3,将螺栓3穿设于倒T型滑槽211内,使螺栓3的一端露出倒T型滑槽211并穿过定位通孔222与螺母4锁定连接,便于对定位板22进行拆卸更换,以及适配不同尺寸定位板22的安装,提高模具的使用灵活性及适应性。
为起到较好的锁紧连接效果,在定位板22的两个端部设置分别设置定位通孔222,并设置对应的两组螺栓3和螺母4,将定位板22锁紧连接在下模底座21上。
在定位板22上开设有用于对产品进行限位的限位槽223,对产品的压铆位置进行限制,防止产品发生位移而影响压铆,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准度。
参考图3,本示例中所应用的产品的Z型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存在有台阶结构,在对第一端进行压铆作业时,限位槽223能够对第二端和第三端进行避让以及限位,防止产品发生位移而影响压铆,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准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通过设置限位凸块,在压铆过程中,由限位凸块对产品的边缘处起到约束变形量的作用,防止产品在压铆后出现变形情况,将该上模冲头应用于模具结构中,能够提高压铆作业的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Claims (10)

1.一种上模冲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头本体(1),所述冲头本体(1)的上端形成有安装端(11),冲头本体(1)的下端形成有压铆端(12);
所述压铆端(12)的下表面的局部边缘处向下形成有限位凸块(121),所述压铆端(12)的下表面的中部向上形成有压铆孔(1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模冲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块(121)的下表面与压铆端(1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8-2.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模冲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块(1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凸块(121)对称分布于压铆端(12)的下表面的边缘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模冲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端(11)和压铆端(12)均为圆柱体,所述安装端(11)的直径小于压铆端(12)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模冲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端(11)的上表面向下形成有安装孔(111)。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模冲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头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
7.一种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单元(2)和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上模冲头;
所述上模冲头位于下模单元(2)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单元(2)包括下模底座(21)和设置在下模底座(21)上的定位板(22);
所述定位板(22)上设置有用于对压铆销钉进行定位的定位槽(221),所述定位槽(221)位于压铆孔(122)的正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22)、下模底座(21)之间通过螺栓(3)和螺母(4)锁定连接;
所述下模底座(21)的上表面向下形成有倒T型滑槽(211),所述定位板(22)上设置有定位通孔(222),所述螺栓(3)为T型螺栓,所述螺栓(3)穿设于倒T型滑槽(211)内,螺栓(3)的一端露出倒T型滑槽(211)并穿过定位通孔(222)与螺母(4)锁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22)上开设有用于对产品进行限位的限位槽(223)。
CN202321721265.1U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 Active CN2200730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21265.1U CN220073018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21265.1U CN220073018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73018U true CN220073018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28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21265.1U Active CN220073018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730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74896B (zh) 多工位冲压装配复合模具
CN203578572U (zh) 一种汽车起动机机壳多凸台一次成型模具
CN110773623A (zh) 电磁冲孔成形装置
US3861774A (en) Coined ground stud
JP2003529451A (ja) 中空体要素の製造方法、この方法で使用する形材、中空体要素、部品アセンブリ、および型
CN220073018U (zh) 一种上模冲头及模具结构
CN212190829U (zh) 一种法兰冲孔模具
CN217252228U (zh) 一种螺母和板材铆接的自动压铆机
CN109570328A (zh) 一种防松高温合金止动垫圈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73910B (zh) 一种尾端梁加强板防错装置
CN210253901U (zh) 一种用于汽车衬套的复合成型翻铆装置
CN112317614A (zh) 一种落料冲孔复合模
CN218963821U (zh) 一种便于快速拆卸模具的冲压装置
CN220112243U (zh) 一种组合式多用模套
CN213260592U (zh) 鞋底模具打透气孔用固定夹具
CN216324504U (zh) 冲孔模具
CN220278046U (zh) 一种汽车刹车电机盖板生产用冲压模具
CN217252170U (zh) 一种喇叭支架组件装配用快换载具
CN219484092U (zh) 异形压铆结构
CN213134895U (zh) 一种十字轴切边冲孔模具
CN215657619U (zh) 一种孔深过法兰的凸缘类零件的成形模具
CN217166061U (zh) 一种汽车金属冲压件的冲孔模具
CN220679089U (zh) 一种能够快速更换模芯的冲压模具
CN208772373U (zh) 一种高稳定型汽车变速箱齿轮锻造固定装置
CN220717413U (zh) 一种增强模板强度模具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