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53939U - 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53939U CN220053939U CN202321597668.XU CN202321597668U CN220053939U CN 220053939 U CN220053939 U CN 220053939U CN 202321597668 U CN202321597668 U CN 202321597668U CN 220053939 U CN220053939 U CN 2200539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lision
- support
- bracket
- utility
- mod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AZDRQVAHHNSJOQ-UHFFFAOYSA-N alumane Chemical group [AlH3] AZDRQVAHHNSJO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该碰撞支架设置在副车架和电池盒之间,所述碰撞支架的一侧与副车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碰撞支架的另一侧与电池盒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碰撞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连接边,所述连接边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的两侧,所述连接边分别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相接。其目的在于:通过采用一个零部件,既能够提升接附点刚度,又能满足碰撞力的传递,且减小对零部件的损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副车架一般是通过螺栓与下车体连接,往往连接点因接触面积,车体结构等刚度严重不足,需要补充附带支架增加受力面积或是连接点,从而满足其刚度需求。
在汽车领域中,由于整车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铝合金在乘用车领域应用也逐渐增加,目前底盘零件如副车架、控制臂、连接杆等下车体零件均采用较轻的铝合金产品,但基于部件价值,需要碰撞力传递到电池骨架从而保证副车架与车身一体铸铝结构连接点不失效,当新车型开发,在满足接附点刚度,又需满足碰撞传递时,导致零件数量增加,带来整车重量及成本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碰撞支架,通过采用一个零部件,既能够提升接附点刚度,又能满足碰撞力的传递,且减小对零部件的损伤;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碰撞支架,所述碰撞支架设置在副车架和电池盒之间,所述碰撞支架的一侧与副车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碰撞支架的另一侧与电池盒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碰撞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连接边,所述连接边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的两侧,所述连接边分别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相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在副车架和电池盒之间设置碰撞支架,碰撞支架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之间形成间隙,使在受到碰撞力时,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且使碰撞时的接触面更大,能够更好的传递碰撞力,并减小对碰撞支架的损伤;同时,通过碰撞支架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连接,能够提高接附点刚度。
进一步,所述支架本体内设置有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交叉设置。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提升支架本体的结构强度,并形成更多的传力路径。
进一步,所述连接边包括第一连接边和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一连接边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边倾斜连接在支架本体的另一侧。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有利于在碰撞时,使支架本体的两侧分别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的接触面积更大。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边与支架本体之间的角度为94-96°。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副车间在碰撞时,与支架本体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碰撞支架与电池盒的接触面积相当,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边和第二连接边上均具有连接耳。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用于提升碰撞支架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的连接刚度。
进一步,所述支架本体上具有标识。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便于碰撞支架的安装。
进一步,所述第一间隙宽度范围1-5mm,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范围为1-5mm。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降低因间隙过大造成碰撞支架更大的损伤,同时,避免间隙过小,造成不能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辆主体和上述所述的碰撞支架。
采用上述方案的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副车间和电池盒之间采用本申请的碰撞支架,既能够提升与副车间和电池盒连接处的接附点刚度,又能满足碰撞力的传递,同时还能减小对零部件的损伤;
2.碰撞支架通过采用“田”形的结构,能够提升碰撞支架的本体刚度以及增加传力路径,有利于减小对碰撞支架的损伤,同时,支架本体与副车架以及电池盒之间具有间隙,能够在碰撞时,进一步吸收碰撞力,使碰撞时,副车架的碰撞力既能够通过碰撞支架传递到电池盒上,且又能降低碰撞力。
附图说明
本申请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碰撞支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碰撞支架在受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碰撞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碰撞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碰撞支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之二。
主要元件说明:
1、电池盒;2、副车架;3、碰撞支架;31、支架本体;311、第一加强件;312、第二加强件;32、第二连接边;33、第一连接边;34、连接耳;35、标识;4、第一间隙;5、第二间隙;6、车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用语的具体含义,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如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碰撞支架,碰撞支架3设置在副车架2和电池盒1之间,碰撞支架3的一侧与副车架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4,碰撞支架3的另一侧与电池盒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5。通过碰撞支架3以及碰撞支架3与副车架2以及电池盒1之间的间隙,一方面,只采用一个零部件,就能够满足碰撞支架3与副车架2以及电池盒1之间的接附点刚度,从而满足碰撞力的传递;另一方面,能够减小对碰撞支架3的损伤,将对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碰撞支架3包括支架本体31和连接边。连接边包括第一连接边33和第二连接边32,第一连接边33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31的左侧,第二连接边32倾斜连接在支架本体31的右侧。副车架2设置在第二连接边32上,第一间隙4设置在支架本体31一侧与副车架2之间,电池盒1设置在第一连接边33上,第二间隙5设置在支架本体31另一侧与电池盒1之间。当碰撞发生时,副车架2与支架本体31通过第一间隙4吸能缓冲,再使副车架2与支架本体31接触,通过支架本体31传递碰撞力,经过第二间隙5吸能缓冲,且支架本体31与电池盒1接触,将碰撞力传递到电池盒1上,减小了碰撞力对各零部件造成的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隙4的宽度范围为1-5mm,优选为2.6mm,第二间隙5的宽度范围为1-5mm,优选为2.4mm。通过对第一间隙4和第二间隙5宽度的控制,降低因间隙过大造成碰撞支架3更大的损伤,同时,避免间隙过小,不能起到缓冲吸能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边33水平设置在支架本体31上,第一连接边33上具有连接耳34,该连接耳34与电池盒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能够提升碰撞支架3与电池盒1接附点的连接刚度。第二连接边32与支架本体31的倾斜角度为94-96°,优选为95°。通过倾斜角度的设置,使支架本体31在整车的Z向具有落差,从而使发生X向碰撞瞬间,副车架2与支架本体31的接触面更大,从而使与支架本体31与电池盒1的接触面相当,尽量使碰撞力的传递相当,减小对支架本体31的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边32上同样具有连接耳34,该连接耳34设置为2个,2个连接耳34通过螺栓刚性连接在副车架2上,配合第一连接边33的连接耳34与电池盒1刚性连接,能够有效提升接附点的连接强度和连接刚度。从而使碰撞力传递时,副车架2与车身6一体铸铝结构连接点不失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31内设置是有第一加强件311和第二加强件312,第一加强件311和第二加强件312交叉设置,形成“田”字形,用于提高支架本体31的结构强度,同时形成更多的传力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311和第二加强件312呈“十”字形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31内。为便于加工铸造,第一加强件311和第二加强件312可以设置为与支架本体31材质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311和第二加强件312以及支架本体31采用铝合金制成,且第一加强件311和第二加强件312可以以加强筋的形式成型在支架本体3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31、第一加强件311、第二加强件312、第一连接边33、第二连接边32和连接耳34可以采用一体铸铝的方式成型,减少后续的加工过程,同时,减轻重量。
为使碰撞力的有效传递,支架本体31的厚度尺寸可以为5-5.4mm,高度尺寸为57.3-58.1mm,第一加强件311和第二加强件312的厚度尺寸可以为3.8-4.2mm。为便于碰撞支架3在副车架2和电池盒1之间的正确装配,支架本体31上还设置有标识35。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辆主体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碰撞支架。
通过在车辆内采用上述的碰撞支架3,只需要一个零部件就能够将副车架2以及电池盒1连接,接附点刚度更高,且发生碰撞时,能够满足碰撞力的传递,不会导致副车架2与车身6一体铸铝结构连接点失效,且还能降低对碰撞支架3的损伤,降低成本。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Claims (8)
1.一种碰撞支架,所述碰撞支架(3)设置在副车架(2)和电池盒(1)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支架(3)的一侧与副车架(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4),所述碰撞支架(3)的另一侧与电池盒(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5),所述碰撞支架(3)包括支架本体(31)和连接边,所述连接边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31)的两侧,所述连接边分别与副车架(2)以及电池盒(1)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31)内设置有第一加强件(311)和第二加强件(312),所述第一加强件(311)和第二加强件(312)交叉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边包括第一连接边(33)和第二连接边(32),所述第一连接边(33)固定连接在支架本体(31)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边(32)倾斜连接在支架本体(31)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边(32)与支架本体(31)之间的角度为94-96°。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边(33)和第二连接边(32)上均具有连接耳(3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31)上具有标识(3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4)宽度范围1-5mm,所述第二间隙(5)的宽度范围为1-5mm。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主体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碰撞支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597668.XU CN220053939U (zh) | 2023-06-21 | 2023-06-21 | 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597668.XU CN220053939U (zh) | 2023-06-21 | 2023-06-21 | 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53939U true CN220053939U (zh) | 2023-11-21 |
Family
ID=88767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597668.XU Active CN220053939U (zh) | 2023-06-21 | 2023-06-21 | 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53939U (zh) |
-
2023
- 2023-06-21 CN CN202321597668.XU patent/CN2200539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48721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 |
EP2291308B1 (en) |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 |
EP3305628B1 (en) | Automobile engine compartment assembly | |
US7032961B2 (en) | Frame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CN111267956B (zh) | 车身结构 | |
US20220032758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9834255B2 (en) | Floor body for vehicle | |
CN104590390A (zh) | 一种重型卡车的前围总成以及重型卡车 | |
CN113954970A (zh) |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 |
CN212332771U (zh) | 一种电动车前副车架 | |
CN220053939U (zh) | 一种碰撞支架及车辆 | |
CN211617879U (zh) | 车身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 |
CN217778747U (zh) | 前副车架及车辆 | |
CN216886892U (zh) | 一种乘用车轻量化铝合金前转向节 | |
CN118062117A (zh) | 用于车辆的机舱组件及车辆 | |
JP3446678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9204495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200992234Y (zh) | 一种汽车前纵梁 | |
CN221678819U (zh) | 一种有保护电动汽车电池结构的溃式布局前副车架 | |
CN216508579U (zh) | 前副车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5971403U (zh) | 前副防撞梁及汽车 | |
CN220842678U (zh) |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 |
CN217994047U (zh) | 减震塔和车辆 | |
CN221519784U (zh) | 底盘车架、底盘总成、车辆 | |
CN219029568U (zh) | 车辆地板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