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43072U -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43072U
CN220043072U CN202321543527.XU CN202321543527U CN220043072U CN 220043072 U CN220043072 U CN 220043072U CN 202321543527 U CN202321543527 U CN 202321543527U CN 220043072 U CN220043072 U CN 2200430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lacing
charging tray
wireless charging
char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4352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Congyue Electroni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Congyue Electroni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Congyue Electroni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Congyue Electroni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4352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430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430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430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之间连通;第一放置空间上设有第一放置面,第一放置面上设有第一充电盘;第二放置空间上设有第二放置面,第二放置面上设有第二充电盘,且第二放置面和第一放置面之间存在夹角A。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无法实现多个手机同时充电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用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汽车配件层出不穷,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汽车舒适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汽车内通常会设有供手机充电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上设有手机放置位,驾驶员或乘客可以将手机放置在手机放置位上给手机充电,同时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上还设有水杯位,以解决驾驶员或乘客在车上的饮水需求。
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现有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仅有一个手机充电位,无法实现多个手机同时充电。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无法实现多个手机同时充电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之间连通;第一放置空间上设有第一放置面,第一放置面上设有第一充电盘;第二放置空间上设有第二放置面,第二放置面上设有第二充电盘,且第二放置面和第一放置面之间存在夹角A。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在壳体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分别为移动设备提供两个放置空间,在第一放置空间上设有第一放置面,第一放置面上设有第一充电盘,移动设备能够放置在第一充电盘上进行充电;在第二放置空间上设有第二放置面,第二放置面上设有第二充电盘,移动设备也能够放置在第二充电盘上进行充电;同时第一放置面和第二放置面之间设有夹角A,能够使两个移动设备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进行充电,互不干扰;第一放置面和地面相平行,移动设备可以水平放置在第一充电盘上进行充电,第二放置面和第一放置面之间的夹角A在90度至180度之间,移动设备可以在第二充电盘上立起来充电,提高充电功能的实用性。当第一充电盘和第二充电盘均放置有移动设备时,能够同时为两个移动设备进行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感应线圈,第一感应线圈设于第一充电盘内;第二感应线圈,第二感应线圈设于第二充电盘内;其中,第一感应线圈、第二感应线圈和壳体内部的电路板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分别设于第一充电盘和第二充电盘内,避免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外露;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分别与壳体内部的电路板电性连接,实现电能和磁场之间的转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壳体侧面还设有充电接口和开关,充电接口和电路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在壳体的侧壁设有与电路板连接的一个或多个充电接口,用于为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提供电源;壳体侧面还设有开关,通过开关实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功能的启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垫片,第一垫片设于第一充电盘上;其中,第一垫片和第一充电盘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市面上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一般不设置第一垫片,当第一充电盘上产生污渍、灰尘堆积时不方便使用者清洗,因此在第一充电盘上连接可拆卸的第一垫片,方便使用者或工作人员对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清理,提高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实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垫片设于第一充电盘上用于防滑。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在第一充电盘上设置第一垫片,减少手机滑动的机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之间设有止挡件,且止挡件设于第一充电盘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止挡件用于进一步将第一充电盘和第二充电盘分隔开,避免在刹车等情况下,移动设备在第一充电盘和第二充电盘之间移动,设置止挡件能够使移动设备的放置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壳体包括:底板;侧板,侧板环绕底板的周缘设置,且侧板和底板之间形成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壳体由底板和侧板环绕而成,侧板环绕底板的周缘设置,对第一放置空间和第二放置空间进行限位,同时设置侧板避免放置在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上的物品从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上掉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充电盘和第二充电盘之间设有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在第一充电盘和第二充电盘之间设置加强筋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充电盘和第二充电盘之间变形,使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更加耐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车载杯托,车载杯托和壳体连接;副杯托,副杯托活动安装于车载杯托的侧壁,且副杯托和壳体活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为了提高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实用性,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设置车载杯托,车载杯托为杯子的放置和固定提供一个空间;副杯托用于连接车载杯托和壳体,且副杯托和车载杯托、壳体之间均为活动连接,方便副杯托和车载杯托活动至不同使用者需要的位置,提高车载杯托的功能和使用效率。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1)第一放置面和第二放置面之间设有夹角A,能够使两个移动设备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进行充电,互不干扰;当第一充电盘和第二充电盘均放置有移动设备时,能够同时为两个移动设备进行充电;
(2)在壳体的侧壁设有与电路板连接的一个或多个充电接口,用于为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提供电源;壳体侧面还设有开关,通过开关实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功能的启停;
(3)在第一充电盘上连接可拆卸的第一垫片,方便使用者或工作人员对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清理,提高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实用性;
(4)在第一充电盘上设置第一垫片,减少手机滑动的机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待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01-第一放置空间;102-第二放置空间;110-第一放置面;111-第一充电盘;112-第一垫片;120-第二放置面;121-第二充电盘;130-止挡件;140-加强筋;160-充电接口;170-开关;180-底板;190-侧板;200-车载杯托;201-副杯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图3,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壳体100,壳体100上设有第一放置空间101和第二放置空间102,第一放置空间101和第二放置空间102之间连通;第一放置空间101上设有第一放置面110,第一放置面110上设有第一充电盘111;第二放置空间102上设有第二放置面120,第二放置面120上设有第二充电盘121,且第二放置面120和第一放置面110之间存在夹角A。
在一个具体实例中,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用于为移动设备供电,移动设备例如为手机。在壳体100上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放置空间101和第二放置空间102,将壳体100内的空间分隔成两个放置空间能够放置多个移动设备,第一放置空间101和第二放置空间102分别为移动设备提供两个放置空间,在第一放置空间101上设有第一放置面110,第一放置面110上设有第一充电盘111,移动设备能够放置在第一充电盘111上进行充电;在第二放置空间102上设有第二放置面120,第二放置面120上设有第二充电盘121,移动设备也能够放置在第二充电盘121上进行充电;同时第一放置面110和第二放置面120之间设有夹角A,能够使两个移动设备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进行充电,互不干扰;第一放置面110和地面相平行,移动设备可以水平放置在第一充电盘111上进行充电,第二放置面120和第一放置面110之间的夹角A在90度至180度之间,移动设备可以在在第二充电盘121上立起来充电,提高充电功能的实用性。当第一充电盘111和第二充电盘121均放置有移动设备时,能够同时为两个移动设备进行充电。
进一步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第一感应线圈设于第一充电盘111内;第二感应线圈设于第二充电盘121内;其中,第一感应线圈、第二感应线圈和壳体100内部的电路板电性连接。
具体的,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分别设于第一充电盘111和第二充电盘121内,避免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外露;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分别与壳体100内部的电路板电性连接,实现电能和磁场之间的转换,第一感应线圈为大线圈,15W高功率,提高充电效率。
进一步的,参见图2,壳体100侧面还设有充电接口160和开关170,充电接口160和电路板连接。
具体的,在壳体100的侧壁设有与电路板连接的一个或多个充电接口160,该充电接口160为USB接口,充电接口160采用通用插座设计,利用通用数据线连接车内的USB接口与充电接口160,用于为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提供电源;壳体100侧面还设有开关170,通过开关170实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充电功能的启停。
进一步的,参见图3-图4,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垫片112,第一垫片112设于第一充电盘111上;其中,第一垫片112和第一充电盘111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市面上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一般不设置第一垫片112,当第一充电盘111上产生污渍、灰尘堆积时不方便使用者清洗,因此在第一充电盘111上连接可拆卸的第一垫片112,方便使用者或工作人员对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清理,提高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实用性。
进一步的,第一垫片112设于第一充电盘111上用于防滑。
具体的,手机直接放在第一充电盘111上容易滑动,一旦发生滑动可能会出现无法为手机充电的情况,因此在第一充电盘111上设置第一垫片112,减少手机滑动的机率。
优选的,第一垫片112的材质为橡胶等防滑材质,第一垫片112的表面也可以设有防滑纹。
进一步的,参见图3-图4,第一放置空间101和第二放置空间102之间设有止挡件130,且止挡件130设于第一充电盘111上。
具体的,止挡件130用于进一步将第一充电盘111和第二充电盘121分隔开,避免在刹车等情况下,移动设备在第一充电盘111和第二充电盘121之间移动,设置止挡件130能够使移动设备的放置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壳体100包括:底板180和侧板190,侧板190环绕底板180的周缘设置,且侧板190和底板180之间形成第一放置空间101和第二放置空间102。
具体的,壳体100由底板180和侧板190环绕而成,侧板190环绕底板180的周缘设置,对第一放置空间101和第二放置空间102进行限位,同时设置侧板190避免放置在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上的物品从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上掉落。
进一步的,参见图4,第一充电盘111和第二充电盘121之间设有加强筋140。
具体的,在第一充电盘111和第二充电盘121之间设置加强筋140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充电盘111和第二充电盘121之间变形,使车载无线充电装置更加耐用。
进一步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车载杯托200和副杯托201;车载杯托200和壳体100连接;副杯托201活动安装于车载杯托200的侧壁,且副杯托201和壳体100活动连接。
具体的,为了提高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实用性,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设置车载杯托200,车载杯托200为杯子的放置和固定提供一个空间;副杯托201用于连接车载杯托200和壳体100,且副杯托201和车载杯托200、壳体100之间均为活动连接,方便副杯托201和车载杯托200活动至不同使用者需要的位置,提高车载杯托200的功能和使用效率。
优选的,副杯托201和车载杯托200、壳体100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便于使用者对副杯托201和车载杯托200进行更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
壳体(100),所述壳体(100)上设有第一放置空间(101)和第二放置空间(102),所述第一放置空间(101)和所述第二放置空间(102)之间连通;
所述第一放置空间(101)上设有第一放置面(110),所述第一放置面(110)上设有第一充电盘(111);
所述第二放置空间(102)上设有第二放置面(120),所述第二放置面(120)上设有第二充电盘(121),且所述第二放置面(120)和所述第一放置面(110)之间存在夹角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
第一感应线圈,所述第一感应线圈设于所述第一充电盘(111)内;
第二感应线圈,所述第二感应线圈设于所述第二充电盘(121)内;
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和所述壳体(100)内部的电路板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0)侧面还设有充电接口(160)和开关(170),所述充电接口(160)和所述电路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
第一垫片(112),所述第一垫片(112)设于所述第一充电盘(111)上;
其中,所述第一垫片(112)和所述第一充电盘(111)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垫片(112)设于所述第一充电盘(111)上用于防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放置空间(101)和所述第二放置空间(102)之间设有止挡件(130),且所述止挡件(130)设于所述第一充电盘(11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包括:
底板(180);
侧板(190),所述侧板(190)环绕所述底板(180)的周缘设置,且所述侧板(190)和所述底板(180)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放置空间(101)和所述第二放置空间(10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充电盘(111)和所述第二充电盘(121)之间设有加强筋(14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
车载杯托(200),所述车载杯托(200)和所述壳体(100)连接;
副杯托(201),所述副杯托(201)活动安装于所述车载杯托(200)的侧壁,且所述副杯托(201)和所述壳体(100)活动连接。
CN202321543527.XU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Active CN2200430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43527.XU CN220043072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43527.XU CN220043072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43072U true CN220043072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34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43527.XU Active CN220043072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430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1094A (zh) 用于相对于车辆无线电池充电装置的表面固定可再充电电子装置的设备
CN202929570U (zh) 具有支撑板滑动结构的键盘
US9205753B2 (en) Plastic part such as an automotive vehicle interior plastic part having a dampening support surface capable of wirelessly and conductively allowing electrical signals to travel between the part and an electrical device arbitrarily positioned and supported on the surface
CN204424950U (zh) 一键自动收缩充电器
CN220043072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206520459U (zh) 车载空气净化器
CN202602388U (zh) 一种手机防滑无线充电器
CN207173790U (zh) 一种基于gps定位的防盗自行车座
CN210380293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CN110691158B (zh) 一种手机无线充电支架
CN212579701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杯托
CN219372055U (zh) 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置
CN217590340U (zh) 一种应用于车载的充电设备
CN203111064U (zh) 车用手机放置装置
CN210694040U (zh) 一种简便车载手机支架
CN213831542U (zh) 汽车副仪表板手机放置结构
CN211859657U (zh) 一种具有倾斜调节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CN214743012U (zh) 一种压感开关型无线车载充电器
CN210431508U (zh)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
CN217469557U (zh) 一种车载12v嵌入式可拆卸无线充电平台
CN219086853U (zh) 一种充电座及手机
CN217904054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箱
CN219893006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器
CN221678641U (zh) 一种车载蓝牙智能音响
CN209964132U (zh) 一种手机无线充电的面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