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41726U - 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41726U
CN220041726U CN202320534168.5U CN202320534168U CN220041726U CN 220041726 U CN220041726 U CN 220041726U CN 202320534168 U CN202320534168 U CN 202320534168U CN 220041726 U CN220041726 U CN 220041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lead
tab
leading
ext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3416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叔明
代文广
陈金品
陈松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3416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41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41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417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和继电器,涉及电力开关技术领域。该线圈引出结构包括线圈架、线圈引出片和支撑板,线圈架用于线圈缠绕,线圈引出片设置于线圈架的外侧并电连接于线圈。支撑板被配置为在所述线圈引出片插入外部插接口时用于支撑线圈引出片。线圈引出片设置于线圈架的外侧并电连接于线圈,线圈引出片起到将线圈的引出端进行引出的作用,线圈引出片便于进行插拔。支撑板被配置为在线圈引出片插入外部插接口时用于支撑线圈引出片,支撑板起到支撑线圈引出片的作用,支撑板能够承受插接力,从而减少线圈架的受力,以解决线圈架应力集中问题,避免线圈架受应力影响零件使用性能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来说涉及电力开关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元件,其通过环形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磁场驱动内部运动组件,使动触点和静触点闭合,以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随着继电器的迭代升级,对于负载高压端绝缘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高压直流继电器通常采用直动式磁路结构,由于高压直流继电器需要与插座相配合,线圈引出片及静触头引出端引出片的引出方向有时需要与线圈架的轴线方向垂直。如图1-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此种继电器线圈低压端引出结构在组装时,先将引出线5'与线圈架1'过盈压入配合,组成线圈架部分,并将线圈引出片2'与固定板3'过盈压入配合,组成固定板部件。然后,将固定板部件与轭铁框4'过盈压入配合,组成U型轭铁部分。最后,线圈架部分的引出线5'折弯后,引出线5'的一端用于绕设所述线圈的自由端,另一端用于通过锡焊与线圈引出片2'相连接。采用这种引出片外接方式,可以满足客户端插接、PCB板焊接等功能需求。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在线圈引出片2'与外部插接口进行插拔时,线圈引出片2'、引出线5'可能会与线圈架1'产生力臂,应力会集中在线圈架1'上,导致线圈架1'容易出现断裂,影响使用寿命和使用可靠性。
第二,引出线5'折弯后容易与漆包线出现碰撞和干涉,安全性较差;
第三,引出线5'和线圈引出片2'之间的锡焊时间长,容易导致温度过高,使线圈引出片2'与固定板3'之间的连接处出现不可逆形变,导致变松、晃动而影响相对位置的准确性;
第四,在引出线5'压入线圈架1'、线圈引出片2'压入固定板3'时均会产生刮屑,废屑会掉落至线圈架1'的内部;
第五,线圈引出片2'相对于固定板3'的位置固定,无法满足用户不同外部插接口尺寸的需求,导致通用性比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和继电器,减少应力集中,延长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包括:
线圈架,用于线圈缠绕;
线圈引出片,设置于所述线圈架的外侧并电连接于所述线圈;
支撑板,被配置为在所述线圈引出片插入外部插接口时用于支撑所述线圈引出片。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线圈架和所述线圈引出片之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引出片包括:
插拔部,连接于所述线圈架,用于选择性插接于外部插接口;
其中,所述插拔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圈架的轴向方向相互垂直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引出片还包括:
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线圈架并连接于所述插拔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沿第一方向的上方或下方,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线圈架的轴向方向。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引出片还包括:
调节部,所述调节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插拔部;
其中,所述插拔部被配置为推动所述调节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运动,使所述调节部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支撑板。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线圈引出片的所述调节部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部与所述固定部垂直设置,所述调节部与所述插拔部垂直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支撑板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插拔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高度位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架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线圈引出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中至少之一。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引出结构还包括引出线,所述引出线的一端用于绕设所述线圈的自由端,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线圈架并电连接于所述线圈引出片。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引出片和所述线圈架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和/或,
所述引出线和所述线圈架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上述的线圈引出结构。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继电器还包括:
基底,所述基底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所述线圈引出结构的所述线圈架和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基底内;
盖板,盖设于所述基底的所述开口端,所述线圈引出结构的所述线圈引出片穿过所述盖板,所述盖板用于所述线圈引出片拔出所述外部插接口时支撑所述线圈引出片。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引出片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盖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继电器还包括U形轭铁和轭铁板,所述U形轭铁和所述轭铁板围成容纳腔,所述线圈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撑板和所述U形轭铁中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凸起和定位槽,所述定位凸起设置于所述定位槽,用于所述支撑板的定位。
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凸起卡接于所述定位槽。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出结构,线圈架用于线圈缠绕,线圈引出片设置于线圈架的外侧并电连接于线圈,线圈引出片起到将线圈的引出端进行引出的作用,线圈引出片便于进行插拔。在线圈架和线圈引出片之间设置支撑板,支撑板起到支撑线圈引出片的作用,使线圈引出片的插拔点的受力位置在支撑板上,支撑板能够承受插接力,从而减少线圈架的受力,以解决线圈架应力集中问题,避免线圈架受应力影响零件使用性能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其包括线圈引出结构,在线圈引出结构的线圈架和线圈引出片之间设置支撑板,支撑板起到支撑线圈引出片的作用,使线圈引出片的插拔点的受力位置在支撑板上,支撑板能够承受插接力,从而减少线圈架的受力,以解决线圈架应力集中问题,避免线圈架受应力影响零件使用性能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其中:
图1示出的是现有技术线圈引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现有技术线圈引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线圈引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线圈引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线圈引出结构中线圈引出片和引出
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线圈引出结构中线圈引出片和引出
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8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在A-A处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线圈架;2'、线圈引出片;3'、固定板;4'、轭铁框;5'、引出线;
100、基底;101、盖板;1011、通孔;200、绝缘罩;300、静触点引出端;400、静触点引出片;
1、线圈架;2、线圈引出片;3、支撑板;4、容纳腔;5、引出线;
11、第一凸缘;12、第二凸缘;
21、插拔部;22、固定部;23、调节部;
31、定位凸起;
41、U形轭铁;411、定位槽;42、轭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如图3-图4所示,该线圈引出结构包括线圈架1、线圈引出片2,线圈架1用于线圈缠绕,线圈引出片2设置于线圈架1的外侧并电连接于线圈。
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出结构,线圈架1用于线圈缠绕,线圈引出片2设置于线圈架1的外侧并电连接于线圈,线圈引出片2起到将线圈的引出端进行引出的作用,线圈引出片2便于进行插拔。
由于线圈引出片2在插拔时会在线圈引出片2和线圈架1之间的连接位置产生力臂,使应力集中在线圈架1上,导致线圈架1容易出现断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出结构还包括支撑板3,支撑板3被配置为在线圈引出片2插入外部插接口时用于支撑线圈引出片2。
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出结构,支撑板3被配置为在所述线圈引出片2插入外部插接口时用于支撑线圈引出片2,支撑板3起到支撑线圈引出片2的作用,使线圈引出片2的插拔点的受力位置位于支撑板3上,支撑板3能够承受插接力,从而减少线圈架1的受力,以解决线圈架1应力集中问题,避免线圈架1受应力作用而影响零件使用性能的情况。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定义线圈架1的轴向方向为第一方向,支撑板3的厚度方向为第二方向,两个线圈引出片2的排布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只是代表空间方向,并没有实质意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出片2沿第一方向向下弯折并逐渐靠近线圈架1,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线圈引出片2沿第一方向向上弯折至线圈架1的上方,本实施例对线圈引出片2的弯折方向并不作限定,只要在线圈引出片2插接外部插接口时,支撑板3能够为线圈引出片2提供支撑力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3设置于线圈架1和线圈引出片2之间。
通过在线圈架1和线圈引出片2之间设置支撑板3,支撑板3起到支撑线圈引出片2的作用,使线圈引出片2的插拔位置位于支撑板3的上方,支撑板3能够承受插接力,从而减少线圈架1的受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线圈引出片2包括插拔部21,插拔部21连接于线圈架1,用于选择性插接于外部插接口。采用这种方式,插拔部21相对于线圈架1进行伸出,以构成能够插拔的快速连接脚,便于外部插接口和线圈引出片2之间的插拔。
在一个实施例中,插拔部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互垂直设置。
利用插拔部21的延伸方向和线圈架1的轴向方向相垂直,使线圈引出片2在从线圈架1引出后还需要再折弯一次,以使插拔部21形成与线圈架1轴线垂直的引出方向,当外部插接口与插拔部21在插接时,无需较长尺寸的插拔部21,就能避免与线圈或线圈架1出现干涉,安全性好,方便插接,使用方便,且生产成本比较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线圈引出片2还包括固定部22,固定部22设置于线圈架1并连接于插拔部21,固定部22设置于支撑板3沿第一方向的上方或下方。
将固定部22设置于线圈架1并连接于插拔部21,固定部22相对于线圈架1位置固定,固定部22为插拔部21提供固定位置。固定部22设置于支撑板3沿第一方向的上方或下方,使插拔部21近似相对于线圈架1悬空设置,支撑板3并没有直接固定固定部22或者插拔部21,支撑板3只是为线圈引出片2提供支撑力,以减少线圈引出片2在线圈架1产生应力集中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线圈引出片2还包括调节部23,调节部23的一端连接于固定部22,另一端连接于插拔部21。其中,插拔部21被配置为推动调节部23相对于固定部22运动,使调节部23至少部分抵接于支撑板3。
由于调节部23的一端连接于固定部22,另一端连接于插拔部21,调节部23起到固定部22和插拔部21之间中间连接的作用。当插拔部21与外部插接口进行插拔时,插拔部21被配置为推动调节部23相对于固定部22运动,调节部23为线圈引出片2提供与支撑板3之间的抵接位置,支撑板3可与调节部23或调节部23和插拔部21之间的连接位置进行接触。由于在调节部23的后方设置有支撑板3,支撑板3此时起到垫板的作用,支撑板3能够通过调节部23承受一定的插接作用力,避免插拔部21在插拔时调节部23处于悬空状态导致线圈架1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增加线圈架1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3与线圈引出片2的调节部23间隔设置。
支撑板3和线圈引出片2间隔设置,即支撑板3和线圈引出片2的调节部23之间至少存在一定间隔,为线圈引出片2的插拔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固定部22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支撑板3的厚度。
采用这种设置,固定部22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与支撑板3的厚度相适配,使调节部23和与其对应的线圈架1的外侧边缘之间为支撑板3提供容纳空间。同时,调节部23在插拔部21的推动作用下,调节部23移动一定距离就能与支撑板3相接触,支撑板3可以限制调节部23继续移动,减少调节部23和固定部22之间、固定部22和线圈架1之间出现弯折导致断裂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部23与固定部22垂直设置,调节部23与插拔部21垂直设置。
由于调节部23与固定部22垂直设置,在固定部22设置于线圈架1之后,将固定部22远离线圈架1的自由端进行一次折弯折弯形成调节部23,由于调节部23与插拔部21垂直设置,将调节部23远离固定部22的自由端再进行一次折弯形成插拔部21,从而形成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引出方向。线圈引出片2采用折弯式引出,满足用户不同外部插接口尺寸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调节部23用于调节插拔部21相对于固定部22的高度位置。
如果线圈引出片2的位置固定,无法满足用户不同外部插接口尺寸的需求,导致通用性比较差。为此,本实施例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插拔部21相对于固定部22的高度位置,并调节调节部23沿线圈架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或调节调节部23和插拔部21之间的折弯位置,使线圈引出片2相对于线圈架1的位置灵活设置,不同长度的调节部23,对应插拔部21相对于固定部22的不同高度位置,使线圈引出片2具有不同的连接脚位,实现线圈引出片2不同位置的引出,从而实现与不同型号和位置的外部插接口的快速插接。
可以理解的是,线圈引出片2在成型时,可以通过不同尺寸的折弯,即可以灵活控制和调节第一次折弯和第二次折弯的位置,以获得不同尺寸的调节部23和插拔部21,从而实现线圈引出片2从不同位置的引出,以达到线圈引出片2引出位置的纵向尺寸调整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该线圈引出结构还包括引出线5,引出线5的一端用于绕设线圈的自由端,另一端设置于线圈架1并电连接于线圈引出片2。
其中,线圈具体为漆包线,漆包线绕着线圈架1进行缠绕,漆包线的接头处即为自由端,引出线5的一端为线圈的自由端提供绕线位置。引出线5的另一端设置于线圈架1,实现引出线5相对于线圈架1固定,引出线5电连接于线圈引出片2,实现引出线5和线圈引出片2之间的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外部插接口插接于线圈引出片2的插拔部21,实现线圈的通电和断电。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引出线5的一端的外周壁设置有限位槽,线圈的自由端可绕设于限位槽,起到限位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线圈引出片2和线圈架1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和/或,引出线5和线圈架1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
当线圈引出片2和线圈架1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时,避免线圈引出片2折弯碰伤漆包线的情况,同时,线圈引出片2与线圈架1直接固定,避免线圈引出片2压入固定板时产生的刮屑掉落至线圈架1内部的情况,提高使用安全性。
当引出线5和线圈架1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时,引出线5与线圈架1直接固定,避免引出线5压入固定板时产生的刮屑掉落至线圈架1内部的情况,提高使用安全性。
当线圈引出片2、引出线5和线圈架1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时,线圈引出片2和引出线5一体成型,与现有引出线5和线圈引出片2之间采用锡焊相比,在减少零件组装的同时,还可以解决线圈引出片2压入后锡焊松动的问题,保证引出线5和线圈引出片2之间连接位置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线圈引出片2相对于线圈架1的位置准确性。在线圈引出片2和引出线5一体成型之后,该整体与线圈架1注塑成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少引出线5与线圈架1过盈压合、引出线5和线圈引出片2之间锡焊这两道工序,节省生产成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圈引出片2和引出线5为分体式结构,线圈引出片2和引出线5两者在独立生产制造后通过焊接等相连接成整体结构,线圈引出片2的固定部22通过引出线5固定设置于线圈架1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线圈架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缘11和第二凸缘12,线圈引出片2设置于第一凸缘11和第二凸缘12中至少之一。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缘11设置于线圈架1沿第一方向的上端,第一凸缘11也可以称之为上凸缘,第二凸缘12设置于线圈架1沿第一方向的下端,第二凸缘12也可以称之为下凸缘,线圈引出片2可仅设置于第一凸缘11,使线圈引出片2从第一凸缘11引出,此时,固定部22设置于支撑板3沿第一方向的上方,或线圈引出片2可仅设置于第二凸缘12,使线圈引出片2从第二凸缘12引出,此时,固定部22设置于支撑板3沿第一方向的下方,或线圈引出片2可同时设置于第一凸缘11和第二凸缘12,使线圈引出片2从第一凸缘11和第二凸缘12双侧引出,此时,固定部22设置于支撑板3沿第一方向的上方和下方。本实施例对线圈引出片2和第一凸缘11、第二凸缘12的位置并不作限定,线圈引出片2的固定部22可埋入第一凸缘11或第二凸缘12,线圈引出片2的设置位置灵活,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调整。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引出结构,通过线圈引出片2与线圈架1一体注塑,解决了引出线5插入刮屑、引出线5折弯碰伤漆包线、线圈引出片2压入锡焊松动的问题,并减少了两道工序。线圈引出片2的插拔部21采用折弯式引出的方式,可满足用户不同外部插接口尺寸需求,只需调整调节部23的长度,实现调节部23和插拔部21之间折弯位置调整,从而实现线圈引出片2引出位置的纵向尺寸调整。另外,线圈引出片2的插拔部21位于支撑板3的上方,支撑板3可承受插接力,从而减少线圈架1的受力,从而解决线圈架1应力集中问题。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继电器包括上述的线圈引出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其包括线圈引出结构,在线圈引出结构的线圈架1和线圈引出片2之间设置支撑板3,支撑板3起到支撑线圈引出片2的作用,使线圈引出片2的插拔点的受力位置在支撑板3上,支撑板3能够承受插接力,从而减少线圈架1的受力,以解决线圈架1应力集中问题,避免线圈架1受应力影响零件使用性能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该继电器还包括U形轭铁41和轭铁板42,U形轭铁41和轭铁板42围成容纳腔4,线圈架1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腔4内,支撑板3和U形轭铁41中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凸起31和定位槽411,定位凸起31设置于定位槽411,用于支撑板3的定位。
线圈架1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腔4内,容纳腔4起到对线圈架1容纳和保护的作用,通过定位凸起31和定位槽411的相互配合,起到支撑板3和容纳腔4之间定位的作用,以保证支撑板3相对于容纳腔4之间的位置准确性,从而保证支撑板3对线圈引出片2的支撑效果。
具体地,U形轭铁41为U形框架结构,轭铁板42盖设于U形轭铁41的开口端。在U形轭铁41设置有定位槽411,支撑板3对应定位槽411设置有定位凸起31,定位凸起31可设置于定位槽411内,以实现支撑板3和U形轭铁41之间定位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凸起31卡接于定位槽411。采用这种方式,支撑板3和U形轭铁41之间通过卡接相连接,可以实现支撑板3的位置固定,提高支撑板3的位置稳定性。具体地,支撑板3的定位凸起31可提供过盈方式压入U形轭铁41的定位槽411内,工艺简单,装配方便,结构稳定性好。
具体地,支撑板3的定位凸起31过盈压入U形轭铁41的定位槽411,使支撑板3和U形轭铁41进行配合,然后将绕设完线圈的线圈架1放置于支撑板3和U形轭铁41之间,最后U形轭铁41与轭铁板42相铆接,以形成整体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图9所示,该继电器还包括基底100和盖板101,基底100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线圈引出结构的线圈架1和支撑板3设置于基底100内,盖板101盖设于基底100的开口端,线圈引出结构的线圈引出片2穿过盖板101,盖板101用于线圈引出片2拔出外部插接口时支撑线圈引出片2。
继电器本体可从基底100的开口端放置于基底100内,基底100起到容纳和保护线圈引出结构的线圈架1和支撑板3的作用,然后将盖板101盖设于基底100上,以对基底100的开口端进行封堵。由于线圈引出结构的线圈引出片2穿过盖板101,在线圈引出片2拔出外部插接口时,盖板101起到为线圈引出片2提供支撑力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盖板101设置有通孔1011,线圈引出端穿设于通孔1011,以实现线圈引出端从盖板101的引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线圈引出片2至少部分设置于盖板101和支撑板3之间。
在线圈引出片2拔出外部插接口时,盖板101能够抵挡线圈引出片2的调节部22,起到为线圈引出片2提供反向支撑力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轭铁板42、U形轭铁41、线圈和线圈引出结构形成至少部分电磁铁单元。
该继电器还包括绝缘罩200和触点组件,绝缘罩200设置于轭铁板42背离电磁铁单元的一侧,触点组件包括一动簧片和一对静触点引出端300,动簧片设置于绝缘罩200内,静触点引出端300至少部分穿设于绝缘罩200,当电磁铁单元的线圈通电时,动簧片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300接触或分离;当电磁铁单元的线圈断电时,动簧片与一对静触点引出端300接触或分离。
其中,静触点引出端300远离动簧片的一端连接于静触点引出片400,静触点引出片400穿过盖板101,以实现从基底100内引出,便于连接外界负载。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线圈引出结构仅仅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一个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说明书中描述的装置的任何细节或任何部件。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6)

1.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架,用于线圈缠绕;
线圈引出片,设置于所述线圈架的外侧并电连接于所述线圈,所述线圈引出片包括插拔部、固定部,所述插拔部连接于所述线圈架,用于选择性插接于外部插接口,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线圈架并连接于所述插拔部;
支撑板,被配置为在所述线圈引出片插入外部插接口时用于支撑所述线圈引出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线圈架和所述线圈引出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拔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圈架的轴向方向相互垂直设置;
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沿第一方向的上方或下方;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线圈架的轴向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引出片还包括:
调节部,所述调节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插拔部;
其中,所述插拔部被配置为推动所述调节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运动,使所述调节部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支撑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线圈引出片的所述调节部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与所述固定部垂直设置,所述调节部与所述插拔部垂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支撑板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线圈架的轴向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插拔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高度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沿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线圈引出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中至少之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引出结构还包括引出线,所述引出线的一端用于绕设所述线圈的自由端,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线圈架并电连接于所述线圈引出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引出片和所述线圈架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和/或,
所述引出线和所述线圈架为注塑一体成型结构。
12.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引出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
基底,所述基底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所述线圈引出结构的所述线圈架和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基底内;
盖板,盖设于所述基底的所述开口端,所述线圈引出结构的所述线圈引出片穿过所述盖板,所述盖板用于所述线圈引出片拔出所述外部插接口时支撑所述线圈引出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引出片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盖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U形轭铁和轭铁板,所述U形轭铁和所述轭铁板围成容纳腔,所述线圈引出结构的线圈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撑板和所述U形轭铁中其中一个设置有定位凸起和定位槽,所述定位凸起设置于所述定位槽,用于所述支撑板的定位。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起卡接于所述定位槽。
CN202320534168.5U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Active CN2200417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4168.5U CN220041726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4168.5U CN220041726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41726U true CN220041726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1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34168.5U Active CN220041726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417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041726U (zh) 一种线圈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CN101409387B (zh) 用于电气引线的无螺纹式端子
CN219018019U (zh) 螺纹端头插座连接器
CN110797233A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US20230090245A1 (en) High-voltage dc relay with auxiliary contact
US9159514B2 (en) Relay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 relay system
WO2021083331A1 (zh) 电磁继电器
US5834998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13025958U (zh) 接触器线圈的接线结构
CN210200638U (zh) 用于接触器的可插拔连接装置及接触器
CN203839303U (zh) 便拆装式漏电断路器
CN218004734U (zh) 接触器低压模块和接触器
US20190288460A1 (en) Plug
CN219873338U (zh) 高压直流接触器
CN211294986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4378246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9979447U (zh) 一种电流继电器保险片连接装置
CN220208773U (zh) 绝缘隔板的安装结构及低压电器
CN220963152U (zh) 一种继电器插口结构、连接器组件和继电器
CN219226189U (zh) 接线端子及断路器
CN214477965U (zh) 二次回路接线端子
CN219873339U (zh) 高压直流接触器
CN219017540U (zh) 保证连接可靠的接触器插接端子结构
KR102626056B1 (ko) 커넥터 일체형 플러그 안전분리 콘센트
CN218004738U (zh) 动端子组件和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