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8648U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8648U
CN220038648U CN202320537495.6U CN202320537495U CN220038648U CN 220038648 U CN220038648 U CN 220038648U CN 202320537495 U CN202320537495 U CN 202320537495U CN 220038648 U CN220038648 U CN 220038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air
heat exchange
fan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374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传美
王定远
葛睿彤
李扬
许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er Shanghai R & D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374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38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8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86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水箱,内部盛放有载冷剂和用于与所述载冷剂换热的蓄冷模块;换热器,包括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水箱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连通,所述水箱、所述进液管、所述换热管路、所述出液管和所述水箱构成用于所述载冷剂循环流动的循环回路;风扇,设于所述换热器一侧,以使流经所述换热器的气流被所述风扇吹出。通过蓄冷模块为水箱内的载冷剂提供冷量,载冷剂于水箱和换热器之间循环流动,环境中温度较高的空气流经换热器时,与换热器内流动的低温载冷剂进行换热,变为温度较低的空气,低温空气经风扇吹出至用户体表及周围空气,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夏季天气炎热,室内都需要降温,目前室内降温的普遍手段包括电风扇和空调扇。
使用电风扇来降温,只是通过增加空气流动的方式吹向人体皮肤,加快皮肤表面汗液蒸发,从而使人体感觉到凉爽,但是电风扇本身是不制冷的,电风扇还会因为能量转化而增加热量,不能吹出比环境温度更低温的风,所以炎热的夏季凉感极差,人体舒适度大打折扣。
通过空调扇,可以得到比环境温度低5-6℃左右的凉风,其工作原理是热风吹过水帘时,由于热风相对湿度较低,水帘内的水会蒸发吸热成水蒸气,使得流出的空气湿度增大,温度降低,人体感觉到凉爽,但是使用时因为水帘是开放式的,空气流过水帘之后蒸发,增加了空气湿度,使皮肤粘腻和潮湿感;而且开放式水帘的水时刻在消耗,经过10-20h之后每次使用都需要人为加水;开放式水帘直接接触外界空气,灰尘会掺混入水盒或直接混入湿空气中,吹出的风不洁净有杂质,吹到人身上易过敏;另外,水帘式的空调扇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室内蒸发效应差,从而降低了人体的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
水箱,内部盛放有载冷剂和用于与所述载冷剂换热的蓄冷模块;
换热器,包括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水箱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连通,所述水箱、所述进液管、所述换热管路、所述出液管和所述水箱构成用于所述载冷剂循环流动的循环回路;
风扇,设于所述换热器一侧,以使流经所述换热器的气流被所述风扇吹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泵体,设于所述进液管或所述出液管,以控制所述载冷剂在所述水箱和所述换热管路中的循环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翅片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散热翅片,所述换热管路穿设于所述散热翅片中;
其中,所述散热翅片的表面涂抹有亲水涂层,以使流经所述散热翅片的气流中携带的水滴留存在所述散热翅片表面,降低空气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风扇的进风方向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路包括多个U型管段,多个U型管段依次首尾相连穿设于所述散热翅片,以扩大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散热翅片的接触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和/或所述出液管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换热管路的流通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水箱的上方,且,所述出液管与所述水箱的连接处高于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水箱的连接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水箱的连接口处设有过滤件,以过滤流入所述换热管路的载冷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扇为贯流风扇或轴流风扇;
其中,在所述风扇为贯流风扇的情况下,所述贯流风扇的轴向与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箱盖,盖设于所述水箱的顶部开口,以使封闭所述水箱。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蓄冷模块为水箱内的载冷剂提供冷量,载冷剂于水箱和换热器之间循环流动,环境中温度较高的空气流经换热器时,与换热器内流动的低温载冷剂进行换热,变为温度较低的空气,低温空气经风扇吹出至用户体表及周围空气,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换热器、所述进液管及所述出液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水箱;20:蓄冷模块;30:换热器;301:换热管路;302:翅片组;40:风扇;50:进液管;60:出液管;70:泵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水箱10、换热器30和风扇40。本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通过换热器30与水箱10内的载冷剂进行换热,环境中温度较高的空气流经换热器30时,与换热器30进行换热,变为温度较低的空气,低温空气经风扇40吹出,用户感受到凉爽的低温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水箱10,内部盛放有载冷剂和用于与载冷剂换热的蓄冷模块20;换热器30,包括换热管路301,换热管路301与水箱10通过进液管50和出液管60连通,水箱10、进液管50、换热管路301、出液管60和水箱10构成用于载冷剂循环流动的循环回路;风扇40,设于换热器30一侧,以使流经换热器30的气流被风扇40吹出。
蓄冷模块20为一种能够提供冷量的冷源,如低温冰晶、冰袋或冰盒等。载冷剂是一种流动性的液体,其在水箱10内与蓄冷模块20进行换热,变为低温的载冷剂,低温的载冷剂经进液管50流入换热器30的换热管路301,低温的载冷剂在换热管路301内与流经的温度较高的空气进行换热,降低空气的温度,载冷剂温度升高后,经出液管60流回水箱10,再次与水箱10内的蓄冷模块20进行换热,进行下一换热循环。
本实施例中由蓄冷模块20提供冷量,载冷剂作为载体,将冷量传递至换热器30,以对温度较高的空气进行换热降温,从而使得经风扇40吹出低温风。在此过程中,本实施例能够避免载冷剂与空气直接接触,从而影响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低温气流流经用户体表时,对用户的舒适度。另外,本实施例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利用温度较低的水对流动的空气进行降温后吹出,导致空气相对湿度过高的问题,以及给用户带来的凉感差的体验。
另外,本实施例在使用过程中,水箱10、进液管50、换热管路301、出液管60和水箱10构成封闭式循环,故,无需经常添加载冷剂,降低了载冷剂的消耗量,以便长期使用。
可选地,载冷剂可采用水或具有更低温度的液态溶液,如-20℃的防冻液,从而使风扇40吹出的气流温度更低,进而扩大风扇40的出风温度的调节范围。另外,载冷剂还可使用-20℃的乙二醇水溶液,或-30℃~-40℃的乙二醇溶液。以及,其它可处于零下的液态载冷剂。在实际应用中,具体使用的载冷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通过蓄冷模块20为水箱10内的载冷剂提供冷量,载冷剂于水箱10和换热器30之间循环流动,环境中温度较高的空气流经换热器30时,与换热器30内流动的低温载冷剂进行换热,变为温度较低的空气,低温空气经风扇40吹出至用户体表及周围空气,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可选地,换热器30位于风扇40的进风侧。在风扇40的吸力作用下,环境中的空气流经换热器30,并与换热器30换热后,再被风扇40吹出。
可选地,换热器30还可位于风扇40的出风侧。风扇40吹出的空气流经换热器30,与换热器30换热后,变为低温空气,作用于用户的体表。
可选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泵体70,设于进液管50或出液管60,以控制载冷剂在水箱10和换热管路301中的循环流动。
将泵体70设于进液管50或出液管60,能够控制载冷剂在循环回路中的流量及流速。示例性地,在调高风扇40的风速时,可通过泵体70加快载冷剂在循环回路中的流速,增加载冷剂流入换热管路301中的流量,使得更多的载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对空气的散热降温效果。
可选地,泵体70位于水箱10的外部,能够避免水箱10内低温的载冷剂对泵体70造成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泵体70可采用功率较小的水泵,以便节能减排。
可选地,换热器30还包括:翅片组302,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散热翅片,换热管路301穿设于散热翅片中;其中,散热翅片的表面涂抹有亲水涂层,以使流经散热翅片的气流中携带的水滴留存在散热翅片表面,降低空气湿度。
多个散热翅片平行设置,换热管路301穿设于散热翅片中。低温的载冷剂流入换热管路301,不仅与流经的空气进行换热,还与散热翅片进行换热,以通过散热翅片扩大与流经空气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对流经空气的散热效率。
散热翅片的表面涂抹有亲水涂层,亲水涂层能够吸附流经的空气中的水滴。在空气流经散热翅片的表面时,空气中携带的水滴留存在亲水涂层,如此降低了吹出的空气湿度,从而实现降低局部空间内的空气湿度,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换热器30的下方可设置一接水盘,以承接散热翅片表面的留存的水滴。
可选地,接水盘可与水箱10相连通,以使接水盘内的水流入水箱10内,与载冷剂混合使用。示例性地,接水盘与水箱10通过排水管连通。具体地,接水盘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孔,排水管一端与排水孔相连,另一端与水箱10相连。通过排水管将接水盘内的水排出至水箱10内。
可选地,散热翅片与风扇40的进风方向平行设置。
通过散热翅片与风扇40的进风方向平行设置,一方面减小风阻,另一方面能够扩大空气与散热翅片的换热面积,提高对空气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换热管路301包括多个U型管段,多个U型管段依次首尾相连穿设于散热翅片,以扩大换热管路301与散热翅片的接触面积。
多个U型管段插装于翅片组302,多个U型管段依次首尾相连,以使得载冷剂于多个U型管段内单向流动。通过设置多个U型管段,能够扩大换热管路301与散热翅片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管路301内的载冷剂与散热翅片之间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换热管路301与散热翅片之间涂抹有导热硅胶。这样,一方面提高二者的连接牢固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二者之间的导热率,以进一步地提高换热管路301内的载冷剂与散热翅片之间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换热管路301与散热翅片之间填充有导热材料,以提高二者之间的导热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管路301内的载冷剂与散热翅片之间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多个U型管段呈纵横交错布置。这样,有助于增大空气与换热管路301的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
可选地,换热管路301可采用铜管。其中,换热管路301的管径可选择3mm~4mm。或,换热管路301的管径也可选择6mm~9.5mm。
可选地,散热翅片采用铜片或铝片。
可选地,散热翅片的表面可设置凸起,以扩大散热翅片的表面面积,进一步扩大散热翅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二者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进液管50和/或出液管60的流通面积大于换热管路301的流通面积。
在进液管50的流通面积大于换热管路301的流通面积的情况下,能够保证足量的载冷剂流入换热管路301,进而保证换热器30与流经空气的换热效果。
同样地,在出液管60的流通面积大于换热管路301的流通面积的情况下,能够使得换热管路301内温度较高的载冷剂快速通过出液管60流出至水箱10,以使低温的载冷剂填充换热管路301,与流经的空气进行换热。
可选地,换热器30设于水箱10的上方,且,出液管60与水箱10的连接处高于进液管50与水箱10的连接处。
换热器30设于水箱10的上方,便于换热管路301内换热后,温度升高的载冷剂自出液管60在重力作用下可快速流回水箱10内,使得温度较低的载冷剂流入换热管路301内,从而提高换热器30对流经空气的散热效果。
在出液管60与水箱10的连接处高于进液管50与水箱10的连接处的情况下,有助于位于下方的温度较低的载冷剂通过进液管50流入换热管路301,且使得自出液管60流出至水箱10内的温度较高的载冷剂,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时,流经蓄冷模块20,进行换热降温。从而保证流出至换热管路301的载冷剂的温度较低,进而保证换热器30对空气的散热降温效果。
可选地,进液管50与水箱10的连接口处设有过滤件,以过滤流入换热管路301的载冷剂。
在载冷剂的循环流动中,水箱10内的低温载冷剂经进液管50流入换热管路301,以与流经的空气进行换热,从而实现降温的效果。
通过在进液管50与水箱10的连接口处设置过滤件,过滤件对流入换热管路301的载冷剂进行过滤,以防水箱10内的杂质在载冷剂的流动下带入换热管路301,一方面避免堵塞换热管路301,另一方面避免杂质附着在换热管路301的内侧壁上,加厚换热管路301的壁厚,从而影响换热器30与空气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过滤件可为滤网。
可选地,风扇40为贯流风扇40或轴流风扇40;其中,在风扇40为贯流风扇40的情况下,贯流风扇40的轴向与换热器30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不论是贯流风扇40还是轴流风扇40,均通过其吸力使得周围的空气流经换热器30,与换热器30后吹出,作用于用户的体表及周围环境,提高降温效果。
在风扇40为贯流风扇40的情况下,贯流风扇40的轴向与换热器30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如此,尽可能的使流经换热器30的空气全部经贯流风扇40吹出,进一步提高对周围环境的散热降温效果。
可选地,贯流风扇40的长度与换热器30的长度相一致。
可选地,水箱10的侧壁设有保温层,以防水箱10内的冷量外泄。其中,保温层由保温材料制成,如聚氨酯泡沫、聚苯板、EPS、XPS、酚醛泡沫、玻璃棉与岩棉等。保温层能够减少水箱10内的载冷剂及蓄冷模块20与外界环境换热,节省冷量。
可选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箱盖,盖设于水箱10的顶部开口,以使封闭水箱10。
通过箱盖盖设于水箱10的顶部开口处,箱盖封闭水箱10的顶部开口,从而避免杂质落入水箱10内,进而避免杂质影响换热器30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壳体,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水箱10、风扇40和换热器30设于壳体内,且风扇40和换热器30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气流流动路径上。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箱,内部盛放有载冷剂和用于与所述载冷剂换热的蓄冷模块;
换热器,包括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水箱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连通,所述水箱、所述进液管、所述换热管路、所述出液管和所述水箱构成用于所述载冷剂循环流动的循环回路;
风扇,设于所述换热器一侧,以使流经所述换热器的气流被所述风扇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泵体,设于所述进液管或所述出液管,以控制所述载冷剂在所述水箱和所述换热管路中的循环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翅片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散热翅片,所述换热管路穿设于所述散热翅片中;
其中,所述散热翅片的表面涂抹有亲水涂层,以使流经所述散热翅片的气流中携带的水滴留存在所述散热翅片表面,降低空气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风扇的进风方向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路包括多个U型管段,多个U型管段依次首尾相连穿设于所述散热翅片,以扩大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散热翅片的接触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管和/或所述出液管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换热管路的流通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水箱的上方,且,所述出液管与所述水箱的连接处高于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水箱的连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水箱的连接口处设有过滤件,以过滤流入所述换热管路的载冷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为贯流风扇或轴流风扇;
其中,在所述风扇为贯流风扇的情况下,所述贯流风扇的轴向与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箱盖,盖设于所述水箱的顶部开口,以使封闭所述水箱。
CN202320537495.6U 2023-03-17 2023-03-17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220038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7495.6U CN220038648U (zh) 2023-03-17 2023-03-17 空气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7495.6U CN220038648U (zh) 2023-03-17 2023-03-17 空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8648U true CN220038648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3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37495.6U Active CN220038648U (zh) 2023-03-17 2023-03-17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386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56949B2 (en) Server rack heat sink system with combination of liquid cooling device and auxiliary heat sink device
CN104197588B (zh) 一种复合结构湿膜表冷器
CN105864919B (zh) 空调
WO2017129109A1 (zh)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7560005A (zh) 散热组件及空调
CN109000329B (zh) 空调系统及其节能换气装置
CN220038648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6403073A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210986804U (zh) 数据中心冷却装置
WO2020166308A1 (ja) 除霜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冷蔵庫
WO2023029481A1 (zh) 制冷制热储物装置
CN204177038U (zh) 混合制冷冰箱
CN207247391U (zh) 一体式空调
CN207214284U (zh) 散热组件及空调
CN205048615U (zh) 一种冷水机组自然冷源热管式蓄冷系统
CN205481611U (zh) 冷却装置及具该冷却装置的空调
CN207247374U (zh) 制冷主机及空调
CN209857358U (zh) 一种兼低温除霜与防高温的保护装置及空调器
CN210346021U (zh) 一种具有制冷芯片组件的冷柜
CN102967016A (zh) 蒸发冷却与半导体制冷联合的机房大小环境用空调系统
JP2014528567A (ja) 室内冷却システム
CN202955804U (zh) 基于蒸发冷却与半导体制冷联合运行的机房大小环境空调
CN202630527U (zh) 相变储能蒸发式冷凝器
CN2393050Y (zh) 空调风扇
CN105115086A (zh) 一种冷水机组自然冷源热管式蓄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