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1906U - 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1906U
CN220031906U CN202321392064.1U CN202321392064U CN220031906U CN 220031906 U CN220031906 U CN 220031906U CN 202321392064 U CN202321392064 U CN 202321392064U CN 220031906 U CN220031906 U CN 2200319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buffer
supporting
double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920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哲纲
唐纪峰
吕世双
赵宏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Protech Safety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Protech Safety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Protech Safety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Protech Safety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920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319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19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19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40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属于汽车安全的技术领域。应用于无人驾驶车的前排,且安装位置高于乘员头顶至上。包括:固定在车顶梁上的承盘,固定在承盘上的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具有至少两个设于容纳空间内的气嘴,以及气囊总成;气囊总成在未充气时,被收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待气囊总成充气展开后,形成与风挡玻璃相近的支撑气囊、以及位于支撑气囊和乘员之间的缓冲气囊。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适用于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下状态下的前碰撞事故,通过弹出双气囊保护前排乘客舱乘员;其中双气囊结构具有支撑气囊和缓冲气囊,支撑气囊用于取代现有技术中的仪表台支撑,提供缓冲气囊所需的支撑力。

Description

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随著科技日益进步与成熟,智能化与信息化快速的发展,乘用车在未来可能会是一个智能化的座舱,内涵元素包括:舒适、娱乐、休闲、办公、休息等,相当于是可以移动的餐厅、影院、会议室等的专属空间,乘员舱内的内饰及座位可以移动旋转、伸缩变形,替供给乘员不是驾车与坐车的感受。对于前排座舱来说,传统的仪表台与其相关功能组件已经有非常丰富的功能,例如:转向操作、置物功能、影音播放、空调控制;而未来性的仪表台会是更多元的感知效果,例如:触控饰大屏幕、智能化与自适应控制。
上述这些对于乘用车的安全领域,可以区分为主动安全以及被动安全,随著智能化与舒适性的引导与布局,无人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不再是梦想,乘员舱内可交流与互动,然而对于安全来说确是复杂与困难的挑战,传统安全气囊按照现有的仪表台与方向盘等内饰边界来设计匹配,但是未来坐姿是无限可能的变化,特别是无人驾驶车根本没有转向操控的方向盘,因此安全气囊的安装与匹配将成为难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复杂的车祸事件引发乘员安全,本实用新型公开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系针对无人驾驶车辆前向正常坐姿,有前向风挡玻璃的车身边界,没有仪表台没有转向操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应用于无人驾驶车的前排,且安装位置高于乘员头顶至上;所述缓冲装置包括:
承盘,固定在车顶结构的底部;所述承盘具有一容纳空间;
气体发生器,紧固于所述承盘;所述气体发生器具有至少两个设于容纳空间内的气嘴;
气囊总成,具有至少两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对应的气嘴包覆结合;
气囊总成在未充气时,被收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待气囊总成充气展开后,形成与风挡玻璃相近的支撑气囊、以及位于支撑气囊和乘员之间的缓冲气囊。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电子起爆线束,其一端通讯连接于整车线束,另一端连接于气体发生器的引爆端。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带,其两端缝纫接合于缓冲气囊的外表面;所述限位带与所述承盘相靠近。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外拉带,其一端缝纫接合于支撑气囊的外表面,另一端则活动穿越限位带并绕缓冲气囊指定位置一周,缝纫至支撑气囊;所述外拉带用于实现缓冲气囊的局部拉紧;所述限位带用于约束外拉带。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气囊和支撑气囊通过缝纫一体成型。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气囊为没有泄气且具有足够刚性的气室腔体。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气囊为可泄气能缓冲且相对柔性的气室腔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适用于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下状态下的前碰撞事故,通过弹出双气囊保护前排乘客舱乘员;其中双气囊结构具有支撑气囊和缓冲气囊,支撑气囊用于取代现有技术中的仪表台支撑,提供缓冲气囊所需的支撑力。
另外,能适应更多不同设计的车内饰空间场景,提供车内空间更多维与更前卫的设计,来应对未来式的智能座舱,可涵盖与兼容前向碰撞的乘员安全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未使用时的状态图。
图2为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展开图。
图1至图2中的各标注为:气囊总成1、承盘2、气体发生器3、电子起爆线束4、支撑气囊101、缓冲气囊102、外拉带103、限位带1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阐述和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应用于无人驾驶车的前排,安装时高度方向需达乘员头顶以上位置,使用时搭配前排乘员舱正常坐姿位置的前风挡玻璃。
缓冲装置具体包括:固定安装在车顶梁上的承盘2,承盘2具有一容纳空间。承盘2上通过螺栓固定有气体发生器3,避免爆炸时产生移动或者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3具有两个不同位置的气嘴,气嘴位于容纳空间内,可产生高压气体。气体发生器3的引爆端连接有电子起爆线束4,电子起爆线束4同时通讯连接于整车线束,为接收车用电子控制单元传输的电流,作为激发气体发生器3起爆的导引装置,且搭配气体发生器3位置作卡接。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起爆线束4为一种特殊火工防爆装置,外部是绝缘设置不会轻易激发,内部是设计匹配的电子接口且有防错设计,只允许车辆提供的专用电子控制单元作电流导通。
承盘2内设置有气囊总成1,气囊总成1具有与上述两个不同位置处的气嘴相适配的进气口,并与对应的气嘴包覆结合。气囊总成1在未充气时,经折叠放入收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待气囊总成1充气展开后,形成与风挡玻璃相近的支撑气囊101、以及位于支撑气囊101和乘员之间的缓冲气囊102,如图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缓冲气囊102和支撑气囊101通过缝纫一体成型。
换言之,气体发生器3通过气嘴向对应的进气口进行充气之后得到展开的支撑气囊101和缓冲气囊102。展开后的支撑气囊101的前侧与风挡玻璃相抵,后侧与缓冲气囊102相抵,缓冲气囊102用于保护乘员的头部。因此,支撑气囊101实际上是给缓冲气囊102提供了一个支撑作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气囊101为没有泄气且具有足够刚性的气室腔体,缓冲气囊102为可泄气能缓冲且相对柔性的气室腔体。
还包括:两端缝纫接合于缓冲气囊102的外表面的限位带104,即限位带104的中间位置与缓冲气囊102之间无工艺接合。结合图2,限位带104与所述承盘2相靠近。
还包括:用于实现缓冲气囊102的局部拉紧的外拉带103,外拉带103的一端缝纫接合于支撑气囊101的外表面,另一端则活动穿越限位带104并绕缓冲气囊102指定位置一周,缝纫至支撑气囊101。换言之,限位带104用于约束外拉带103,且限位带104与外拉带103之间为自由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气囊101、缓冲气囊102、限位带104和外拉带103为四种不同形状的织物材料所缝纫组成,其中,支撑气囊101采用涂层面料,缓冲气囊102、限位带104、外拉带103采用非涂层面料。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缓冲装置将两种气囊作兼容性搭配,通过气囊自身结构来适应周遭边界环境,特别是在没有仪表台约束与支撑的环境下难以定型与定位,就没有办法非常好的保护前排客舱的乘员头部;而本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设计,可以独立操作并适应性成形来保护乘员头部,并可在不同前碰撞场景下,通过车用电子控制单元发出合适的点火命令,提前把双气囊结构缓冲装置定位于合适的碰撞区域,达到既可支撑又可缓冲前排乘员头部的装置设计。
本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设计,安装环境高度方向需达乘员头顶以上位置,以及搭配前排乘员舱正常坐姿位置下的前风挡玻璃。

Claims (7)

1.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人驾驶车的前排,且安装位置高于乘员头顶至上;所述缓冲装置包括:
承盘,固定于车顶梁;所述承盘具有一容纳空间;
气体发生器,紧固于所述承盘;所述气体发生器具有至少两个设于容纳空间内的气嘴;
气囊总成,具有至少两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对应的气嘴包覆结合;
气囊总成在未充气时,被收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待气囊总成充气展开后,形成与风挡玻璃相近的支撑气囊、以及位于支撑气囊和乘员之间的缓冲气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子起爆线束,其一端通讯连接于整车线束,另一端连接于气体发生器的引爆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带,其两端缝纫接合于缓冲气囊的外表面;所述限位带与所述承盘相靠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拉带,其一端缝纫接合于支撑气囊的外表面,另一端则活动穿越限位带并绕缓冲气囊指定位置一周,缝纫至支撑气囊;所述外拉带用于实现缓冲气囊的局部拉紧;所述限位带用于约束外拉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气囊和支撑气囊通过缝纫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气囊采用涂层面料作为减少泄气的设计,且具有足够刚性的气室腔体,气室腔体至少需要1500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气囊采用非涂层面料作为可以泄气的设计,且具有足够柔性的气室腔体,气室腔体至少需要500N。
CN202321392064.1U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 Active CN2200319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2064.1U CN220031906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2064.1U CN220031906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1906U true CN220031906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41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92064.1U Active CN220031906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319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55578U (zh) 用于车辆的气囊装置
US11279311B2 (en) Roof-mounted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11059449B2 (en) Roof-mounted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11938888B2 (en) Roof-mounted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KR102069226B1 (ko) 조수석용 탑승자 보호 장치
JP7343335B2 (ja) ルーフ搭載エアバッグ用の支持体
US8342573B2 (en) Passenger airbag system
US6170871B1 (en) Inflatable trim panel assembly for safety restraint systems
CN101428600B (zh) 用于汽车前排乘客的约束系统
EP1314616B1 (en) Passenger-side airbag apparatus
WO2016174785A1 (ja) 乗員保護装置
EP1950103B1 (en) Air belt device
US1189740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loor-mounted passenger lower leg protection
CN112455383A (zh) 安装在底板上的乘员约束系统
US11279314B2 (en)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7823916B2 (en) Driver-side supplemental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with secondary inflatable restraint
US20230034054A1 (en) Airbag device
US3767229A (en) Inflatable dash-panel construction
CN111038432A (zh) 车辆座椅和安全气囊
KR20160035344A (ko) 차량의 에어백
US20030197354A1 (en) Inflatable headliner system
CN220031906U (zh) 一种双气囊结构的缓冲装置
US11865991B1 (en) Overhead airbag cushions and related systems
JP3695345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6252738A (zh) 一种辅助气囊、副驾座椅、安全气囊系统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