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3019U - 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3019U
CN220023019U CN202320784031.5U CN202320784031U CN220023019U CN 220023019 U CN220023019 U CN 220023019U CN 202320784031 U CN202320784031 U CN 202320784031U CN 220023019 U CN220023019 U CN 220023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battery
shell
sound
loudspea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8403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世历
吴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8403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3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3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3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其中,耳机内腔结构包括壳体,壳体一端向外凸出成封头端,壳体的另一端用于安置辅助发声元器件;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扬声器设置于封头端,并适配于封头端的内部空间,且扬声器的出音面朝向辅助发声元器件设置;壳体朝向耳道的一侧开设有出音孔,出音孔位于扬声器与辅助发声元器件之间。蓝牙耳机包括耳机内腔结构及挂耳,挂耳安装于壳体背离封头端的一端。通过将扬声器的出音面端朝向辅助发声元器件设置,使扬声器适配封头端的内部空间,以此形成大体积单元堆叠于中部、小体积单元分布于外围的堆叠形式,进而提高耳机内部单元堆叠的紧凑度,提升耳机内腔的空间利用率,并促进耳机整体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蓝牙耳机技术领域,进一步地涉及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
背景技术
动圈耳机,是一种依靠振膜来发声的耳机,其原理是由处于永磁场中的音圈在信号电流的驱动下产生磁场,驱动与之相连的带磁性的振膜在磁场影响下振动发声。动圈耳机由于全频段都有较好的表现力,听感佳,且成本低廉,广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已发展成为耳机行业的主流。
相关行业中,动圈耳机通常包括外壳与喇叭,喇叭整体呈锥形,并设置于外壳内;并且,为了符合发声原理,适配用户耳道,喇叭大尺寸的振膜部位通常朝向用户耳道一侧,而用于辅助发声的其他不同尺寸的元器件则设置于喇叭小尺寸的一侧,远离用户耳道。但是,由于动圈耳机本身体积较小,此种堆叠方式使得动圈耳机内部单元布置不够紧凑,外壳内腔空间利用率较低,存在待改进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用以使耳机内部单元堆叠得更加紧凑,提升耳机内腔的空间利用率。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向外凸出成封头端,所述壳体的另一端用于安置辅助发声元器件;
出音孔,所述出音孔开设于所述壳体朝向耳道的一侧;
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置于所述封头端内,并适配于所述封头端的内部空间,所述扬声器的出音面朝向所述辅助发声元器件设置,且所述出音孔位于所述扬声器与所述辅助发声元器件之间。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生产时,将扬声器的出音面朝向辅助发声元器件设置,使扬声器适配封头端的内部空间,以此形成大体积单元堆叠于中部、小体积单元分布于外围的堆叠形式,提高耳机内部单元堆叠的紧凑度,有效提升耳机内腔的空间利用率,并促进耳机整体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发声元器件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所述出音孔位于所述扬声器与所述电池之间。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将出音孔设置于扬声器与电池之间,使扬声器的出音面靠近电池设置,使大体积的电池与扬声器的出音面靠近设置,有效提升耳机内部单元堆叠的紧凑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发声元器件还包括磁铁,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扬声器背离所述电池的一侧,且所述磁铁适配于所述封头端的内部空间。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将小体积的磁铁设置于封头端内位于扬声器背离电池的一侧,利用小体积的磁铁填充耳机内部的小尺寸空间,有效提升耳机壳体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扬声器出音面的外缘与所述壳体内壁抵接;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呈环状结构,所述第一支架轴向的一端与所述扬声器出音面外缘靠近所述电池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一支架轴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抵接;
所述第一支架内部形成有音腔,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音腔部分的侧壁对应所述出音孔开设有通孔。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利用第一支架将扬声器与电池分隔,形成音腔,并将扬声器固定于壳体内部,结构简单,便于生产,有助于节省企业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主板,所述主板倾斜设置于所述电池背离所述扬声器的一侧,所述主板的一端靠设于所述壳体内壁,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抵接;且所述电池通过电线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通过将主板倾斜设置于壳体内,使壳体整体形状沿自身轴向延伸,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耳机内部单元堆叠的紧凑度,从而进一步缩小耳机整体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板、所述电池与所述壳体内壁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第二支架,以支撑和固定主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内腔位于自身轴向的中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架的轴向设置,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借助支撑板增大第一支架与电池的接触面积,有助于减少第一支架抵损电池的情况发生,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电池与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均铺设有缓冲垫。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缓冲垫用于隔离电池与支撑板、电池与第二支架,减少电池因同支撑板、第二支架撞击或摩擦致损的情况发生,有助于进一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的外壁固定绕设有绝缘胶带。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绝缘胶带用于隔离电池与其他单元,防止短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充电顶针,所述充电顶针通过柔性线路板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充电顶针处开设有避让孔。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充电顶针用于对接耳机充电仓的弹簧针,对耳机进行充电;使用时,充电顶针贯穿避让孔,并与充电仓内对应的弹簧针接触,电流经充电顶针引导,通过柔性线路板穿过主板,后经电线流入电池储存,以此实现对耳机的充电作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顶针设置于所述柔性线路板靠近所述扬声器的一端,所述柔性线路板背离所述充电顶针的一侧设置有补强板。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补强板用于支撑柔性线路板,加强柔性线路板的结构强度,以便充电顶针与耳机充电仓内对应的弹簧针正常对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线路板背离所述补强板的一侧粘黏有双面胶,所述柔性线路板通过所述双面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壁。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借助双面胶将柔性线路板固定于壳体内壁,固定方式简单,便于操作,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位于所述磁铁背离所述出音孔的一侧开设有泄音孔,所述壳体外壁对应所述出音孔与所述泄音孔均罩设有防尘罩。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泄音孔用于平衡耳机壳体内腔压力,保证耳机音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封头端的一端呈敞口设置,并形成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处固定罩设有盖体,所述主板背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与所述盖体抵接;且所述盖体对应所述主板开设有散热孔。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耳机使用时,主板等元器件工作并产生热量,开设散热孔,以便主板等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向周围环境散失,减少主板等元器件过热致损的情况发生。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蓝牙耳机,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还包括挂耳,所述挂耳安装于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封头端的一端。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蓝牙耳机,利用挂耳实现耳机在耳道旁的设置,结构简单,便于用户使用,并有助于提升耳机佩戴于用户外耳廓的牢固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提供的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具有以下至少一条有益效果:
1、通过将扬声器、磁铁适配封头端的内部空间,设置于封头端,将扬声器的出音面端朝向电池设置,形成大体积单元堆叠于中部、小体积单元分布于外围的堆叠形式,有效提高耳机内部单元堆叠的紧凑度,提升耳机内腔的空间利用率,并缩小耳机整体的体积;
2、借助第一支架隔离扬声器与电池,并形成音腔,同时将扬声器固定于壳体内,结构简单、巧妙,有效降低企业生产难度,节省企业生产成本;
3、借助第二支架将倾斜主板稳定设置于壳体内,使主板适配壳体内部空间,并对电池与主板进行分隔,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壳体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保证耳机整体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方案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体现壳体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体现壳体内腔单元堆叠方式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体现第一支架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体现第二支架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体现分隔板设置位置的爆炸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体现泄音孔开设位置的轴测示意图;
图7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主要用于体现补强板的设置位置;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体现蓝牙耳机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封头端;12、出音孔;13、第一凸台;14、第二凸台;15、安装口;16、盖板;161、散热孔;162、分隔板;17、避让孔;18、第三凸台;19、泄音孔;191、防尘罩;2、扬声器;3、磁铁;4、电池;41、绝缘胶带;42、缓冲垫;5、第一支架;51、支撑板;52、音腔;53、通孔;6、主板;7、第二支架;71、卡槽;72、卡脚;8、柔性线路板;81、充电顶针;82、补强板;9、挂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说明书附图图1与图2,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一端向外凸出,并形成封头端11;壳体1的另一端用于安置辅助发声元器件;壳体1内安装有扬声器2,扬声器2设置于封头端11内,并适配于封头端11的内部空间,扬声器2的出音面朝向辅助发声元器件设置;同时,壳体1上朝向耳道的一侧开设有出音孔12,出音孔12位于扬声器2与辅助发声元器件之间。
具体使用时,音波自扬声器2的出音面发出,依次经扬声器2与辅助发声元器件之间的空隙、出音孔12向周围环境中发散,并进入用户耳道;将扬声器2适配封头端11的内部空间,从而使扬声器2的出音面朝向辅助发声元器件设置,从而形成大体积单元堆叠于中部、小体积单元分布于外围的堆叠形式,有助于提高耳机内部单元堆叠的紧凑度,进而提升耳机内腔的空间利用率,并促进耳机整体的小型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与图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壳体1呈圆筒状结构,壳体1的底部凸出成封头端11,且封头端11呈蝶形封头状;出音孔12开设于壳体1靠近封头端11的一侧,且呈腰型孔状结构。
并且,辅助发声元器件包括磁铁3与电池4,磁铁3与电池4均安装于壳体1内;其中,电池4设置于扬声器2背离封头端11的位置,且扬声器2的出音面朝向电池4设置,出音孔12位于扬声器2与电池4之间;磁铁3位于扬声器2背离电池4的一侧,且磁铁3适配封头端11的内部空间,设置于封头端11内。
使用耳机时,音波自扬声器2的出音面发出,依次经扬声器2与电池4之间的空隙、出音孔12向周围环境中发散,并进入用户耳道;将磁铁3与扬声器2适配封头端11内部空间,使扬声器2出音面朝向体积较大的电池4,将磁铁3设置于扬声器2背离电池4的一侧,形成大体积单元堆叠于中部、小体积单元分布于外围的堆叠形式,以此提高耳机内部单元堆叠的紧凑度,提升耳机内腔的空间利用率,促进耳机整体的小型化。
具体的,参照图2,扬声器2与电池4沿壳体1的轴线间隔设置于壳体1内;壳体1位于封头端11的内壁成型有第一凸台13,第一凸台13绕壳体1轴线呈环状设置,第一凸台13沿壳体1径向向内延伸,扬声器2出音面外缘背离电池4的一侧与第一凸台13抵接。参照图2与图3,壳体1内位于扬声器2与电池4之间安装有第一支架5,第一支架5呈环状结构,且第一支架5与壳体1呈同轴设置,第一支架5轴向的一端与扬声器2出音面外缘靠近电池4的一侧抵接。
同时,第一支架5轴向的中部位置成型有支撑板51,支撑板51位于第一支架5的内腔,支撑板51垂直于第一支架5的轴向设置,且电池4靠近扬声器2的一侧与支撑板51抵接。并且,扬声器2的出音面与支撑板51之间形成有音腔52,第一支架5位于音腔52部分的侧壁开设有通孔53,通孔53与出音孔12呈对应设置。使用时,音波自扬声器2的出音面发出,向音腔52内扩散,再依次经通孔53、出音孔12扩散至周围环境中。
参照图2与图4,壳体1内位于电池4背离第一支架5的一侧设置有主板6与第二支架7,主板6沿壳体1的轴向呈倾斜设置,主板6的一端靠设于壳体1的内壁,另一端与电池4背离第一支架5的一侧抵接,且主板6通过电线与电池4电性连接;第二支架7设置于主板6、电池4与壳体1内壁围成的空间内,用以支撑、固定主板6;具体的,壳体1用以支撑主板6的侧壁沿自身径向向外倾斜,形成弧面;第二支架7靠近壳体1内壁的一侧与壳体1对应内壁平行;并且,壳体1内壁成型有第二凸台14,第二凸台14沿壳体1任意径向延伸,第二支架7侧壁对应第二凸台14成型有卡槽71,第二凸台14嵌入卡槽71内,并与第二支架7卡接配合,以此将第二支架7与壳体1相对固定;第二支架7上靠近主板6的一侧成型有多个卡脚72,第二支架7通过卡脚72与主板6卡接配合。
参照图2与图5,壳体1背离封头端11的一端呈敞口设置,并形成安装口15,生产时,磁铁3、扬声器2、第一支架5、电池4、第二支架7、主板6依次通过安装口15装入壳体1内;壳体1位于安装口15处罩设有盖板16,盖板16的外缘与安装口15端壁卡接配合;壳体1内位于盖板16与主板6之间设置有分隔板162,分隔板162用于对主板6上元器件进行罩设,分隔板162靠近主板6的一侧与各个卡脚72抵接,分隔板162另一侧与盖板16抵接,以此实现在壳体1内的固定。并且,参照图6,为加快散热,盖体16上对应主板6开设有散热孔161。
参照图2与图5,电池4的外壁固定绕设有绝缘胶带41,绝缘胶带41用以将电池4与壳体1内腔的其他单元隔离,防止短路;并且,壳体1内位于电池4与支撑板51之间、电池4与第二支架7之间均铺设有缓冲垫42,用以缓冲壳体1内部单元受到的撞击力等,并将电池4同支撑板51与第二支架7分隔,减少支撑板51、第二支架7对电池4的摩擦,延长电池4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参照图2与图4,壳体1内还设置有柔性线路板8,柔性线路板8长度方向靠近扬声器2的一端设置有充电顶针81,柔性线路板8背离充电顶针81一端贯穿第二支架7,并与主板6电性连接,充电顶针81通过柔性线路板8与主板6电性连接;充电顶针81用于与耳机充电仓的弹簧针对接,对耳机进行充电;壳体1对应充电顶针81的外壁对应开设有避让孔17;充电时,耳机收纳于耳机充电仓内,充电顶针81贯穿对应避让孔17,与对应弹簧针接触,电流依次流经充电顶针81、柔性线路板8、主板6,后再经电线进入电池4进行储存,以此实现对耳机的充电。
更进一步,参照图7,为增强充电顶针81设置于避让孔17处的结构强度,柔性线路板8背离充电顶针81的一侧固定有补强板82;并且,柔性线路板8背离补强板82的一侧粘黏有双面胶,柔性线路板8通过双面胶固定于避让孔17处的壳体1内壁。
而且,参照图2,封头端11内壁靠近柔性线路板8的位置成型有第三凸台18,磁铁3通过双面胶固定靠设于第三凸台18背离柔性线路板8的一侧,以减少磁铁3碰撞柔性线路板8的情况发生。
另外,参照图6,封头端11位于磁铁3背离出音孔12一侧的侧壁开设有泄音孔19,壳体1外壁对应泄音孔19处成型有安装槽,安装槽内通过双面胶固定安装有防尘罩191,防尘罩191罩设泄音孔19;壳体1位于出音孔12处以同样方式设置有防尘罩191。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进一步提供一种蓝牙耳机,参照图1与图8,包括以上所述的耳机内腔结构,还包括挂耳9,挂耳9为适配外耳廓的弧状结构;挂耳9的一端包裹盖板16,并通过盖板16可拆卸固定于壳体1背离封头端11的一端。使用时,利用挂耳9将蓝牙耳机挂设于用户外耳廓上,以此实现蓝牙耳机在用户耳道处佩戴。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向外凸出成封头端,所述壳体的另一端用于安置辅助发声元器件;
出音孔,所述出音孔开设于所述壳体朝向耳道的一侧;
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置于所述封头端内,并适配于所述封头端的内部空间,所述扬声器的出音面朝向所述辅助发声元器件设置,且所述出音孔位于所述扬声器与所述辅助发声元器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发声元器件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所述出音孔位于所述扬声器与所述电池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发声元器件还包括磁铁,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扬声器背离所述电池的一侧,且所述磁铁适配于所述封头端的内部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出音面的外缘与所述壳体内壁抵接;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呈环状结构,所述第一支架轴向的一端与所述扬声器出音面外缘靠近所述电池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一支架轴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抵接;
所述第一支架内部形成有音腔,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音腔部分的侧壁对应所述出音孔开设有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板,所述主板倾斜设置于所述电池背离所述扬声器的一侧,所述主板的一端靠设于所述壳体内壁,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抵接;且所述电池通过电线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所述电池与所述壳体内壁围成的空间内设置有第二支架,以支撑和固定主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内腔位于自身轴向的中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架的轴向设置,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电池与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均铺设有缓冲垫。
9.根据权利要求2-3、6-8中任一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的外壁固定绕设有绝缘胶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充电顶针,所述充电顶针通过柔性线路板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充电顶针处开设有避让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顶针设置于所述柔性线路板靠近所述扬声器的一端,所述柔性线路板背离所述充电顶针的一侧设置有补强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线路板背离所述补强板的一侧粘黏有双面胶,所述柔性线路板通过所述双面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壁。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位于所述磁铁背离所述出音孔的一侧开设有泄音孔,所述壳体外壁对应所述出音孔与所述泄音孔均罩设有防尘罩。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封头端的一端呈敞口设置,并形成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处固定罩设有盖体,所述主板背离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与所述盖体抵接;且所述盖体对应所述主板开设有散热孔。
15.一种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一所述的一种耳机内腔结构,还包括挂耳,所述挂耳安装于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封头端的一端。
CN202320784031.5U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 Active CN220023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84031.5U CN220023019U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84031.5U CN220023019U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3019U true CN220023019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82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84031.5U Active CN220023019U (zh) 2023-04-11 2023-04-11 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30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40461A1 (zh) 一种扬声器装置
CN109756828B (zh) 发声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KR101177322B1 (ko) 크로스오버 이중 스피커
US20200100015A1 (en) Speaker and earplug earphones
CN213126461U (zh) 发声单体、扬声器及电子终端
JP2011188177A (ja) イヤホン
US7965856B2 (en) Speaker unit
CN216795282U (zh) 一种新型骨传导振子以及骨传导蓝牙耳机
CN213126467U (zh) 扬声器单体、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082852A1 (zh) 电子设备及其扬声器模组
EP4383749A1 (en) Sound output device
JP2012165129A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CN220023019U (zh) 一种耳机内腔结构及蓝牙耳机
KR101470983B1 (ko) 마이크로 스피커
WO2023051005A1 (zh) 圈铁喇叭组件及耳机
WO2023207355A1 (zh) 发声器件和音频设备
CN115002590B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和耳机
CN212278427U (zh)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CN113727230A (zh) 聆听装置及其支架
WO2019205658A1 (zh) 发声装置单体、发声模组及电子终端
CN219269043U (zh) 发声结构及发声设备
WO2023071058A1 (zh) 一种喇叭单体以及无线耳机
JP2006197454A (ja) スピーカシステムならびに該スピーカシステムを備えた携帯端末および電子機器
CN216625985U (zh) 一种多声道麦克风
CN115361641B (zh) 扬声器模组和音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