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1090U - 一种封盖治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封盖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1090U
CN220021090U CN202321602062.0U CN202321602062U CN220021090U CN 220021090 U CN220021090 U CN 220021090U CN 202321602062 U CN202321602062 U CN 202321602062U CN 220021090 U CN220021090 U CN 2200210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limiting
force application
carrier plate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0206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建洪
王建国
刘艳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Jieyan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Jieyan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Jieyan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Jieyanx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0206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10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10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10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封盖治具,所述封盖治具包括载板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载板上的限位板和压板;载板上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用于放置管壳本体;限位板上设置有和所述容纳槽对应的限位孔,限位孔用于放置管壳盖;压板用于驱使限位孔中的管壳盖朝向容纳槽中的管壳本体方向移动以使管壳盖与管壳本体固定;所述封盖治具还包括施力组件,所述施力组件用于向所述压板施力,以将所述限位板和所述压板压紧在所述载板上。本申请提供的封盖治具可以提高管壳产品的封盖质量和封盖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封盖治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芯片封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封盖治具。
背景技术
芯片在测试后需要进行封装,芯片的封装一般使用管壳产品,一套管壳产品包括管壳本体和管壳盖。将芯片放置在管壳本体内,在封装焊线完成以后,需要进行封盖操作即将管壳盖盖到管壳本体上,再通过加热使得管壳盖上的胶水熔化后再固化从而将管壳盖与管壳本体实现固定连接。
目前,管壳产品的封盖依靠手动操作,具体过程为:首先将设有固化胶水的管壳盖手动放置在管壳本体的开口上,然后将其放置在加热平台进行预加热,当管壳盖上的胶水熔化后,手动压紧管壳盖将管壳盖与管壳本体粘合在一起,最后将粘合在一起的管壳盖和管壳本体放置在加热平台,并使用重物压紧直至管壳盖与管壳本体固定连接在一起。在进行手动封盖的过程中,只能依靠肉眼定位管壳盖和管壳本体开口的位置,容易出现管壳盖与管壳本体贴合位置误差大,产品报废风险大。
在手动压紧管壳盖将管壳盖与管壳本体粘合在一起的过程中,由于每次手动压紧的力量无法掌握,每个管壳产品在封装过程中胶水的溢出量也不同,导致了一批次产品的质量不同。另外,手动封盖只能对一个个管壳进行封盖,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封盖效率低。
因此,如何提高管壳产品的封盖质量、封盖效率成为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封盖治具,该封盖治具可以提高管壳产品的封盖质量和封盖效率。
为解决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封盖治具,所述封盖治具包括载板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载板上的限位板和压板;
所述载板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放置管壳本体;
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和所述容纳槽对应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用于放置管壳盖;
所述压板用于驱使所述限位孔中的所述管壳盖朝向所述容纳槽中的所述管壳本体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管壳盖与所述管壳本体固定;
所述封盖治具还包括施力组件,所述施力组件用于向所述压板施力,以将所述限位板和所述压板压紧在所述载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载板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载板表面的定位结构,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和所述定位结构相对应的第一定位孔,所述定位结构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以实现所述限位板和所述载板的定位;
和/或,
所述载板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载板表面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的侧边与所述限位板的侧边抵接以固定所述限位板;
和/或,
所述载板上设置有定位销,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压板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所述定位销穿过所述第二定位孔和所述第三定位孔以实现所述压板、所述限位板和所述载板的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结构和所述限位结构的高度相等,所述定位结构和所述限位结构的高度大于所述限位板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包括压板本体、设置在所述压板本体远离所述限位板一侧的管状结构以及第一弹性件,所述压板本体和所述限位孔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管状结构内,第二端在受到所述施力组件的作用时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管壳盖抵接施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弹性件本体和设于所述第二端处并与所述弹性件本体相连的压头,在受到所述施力组件的作用时,所述压头在所述弹性件本体的弹性力下移动并与所述管壳盖抵接施压。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槽、所述限位孔、所述通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均呈阵列布置;
和/或,
所述容纳槽、所述限位孔、所述通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载板、所述限位板内均设置有磁铁,所述载板和所述限位板通过所述磁铁吸附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施力组件设置在所述载板的边缘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施力组件的下方,所述容纳槽呈多列平行排布,所述定位结构呈多列排布且分布在相邻两列容纳槽的间隙处,所述定位销沿对角分布在所述载板上,所述封盖治具还包括把手孔,所述把手孔设置在所述载板的边缘处。
进一步的,所述施力组件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第二弹性件和施力板,所述第一柱体连接设置在所述载板上;
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为中空的柱体,所述第二柱体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柱体中空的空腔内,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中空的空腔内,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柱体相连,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柱体相连;
所述施力板包括连接部和施力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柱体相连,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沿着接近所述载板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施力部;
当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施力部将所述压板和所述限位板压紧在所述载板上;
当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施力部相对所述载板具有安装距离以将所述压板和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载板进行安装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原始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施力板受到远离所述载板方向的作用力时,带动所述第二柱体进而带动所述第二弹性件沿着远离所述载板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形变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柱体相对所述第一柱体可以旋转,以移动所述施力部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施力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施力组件分布在所述载板的边缘处,至少部分所述施力组件对所述压板的边缘处进行施力。
进一步的,至少部分所述施力组件的所述连接部可以延伸到所述压板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的,至少部分所述施力组件的连接部的一端可以伸缩。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申请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封盖治具,该封盖治具包括载板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载板上的限位板和压板,载板上开设有用于放置管壳本体的容纳槽,限位板上开设有用于放置管壳盖的限位孔,通过载板上的容纳槽与限位板上的限位孔之间的定位对准,实现了管壳本体与管壳盖之间的定位对准,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封盖质量。另外,通过施力组件将限位板和压板压紧在载板上,有利于压板驱使限位孔中的管壳盖朝向容纳槽中的管壳本体方向移动以使管壳盖与管壳本体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依靠手动压合管壳盖和管壳本体,该方法可以提高产品的封盖质量。
进一步的,载板上容纳槽和限位板上限位孔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管壳本体可以同时放置在多个容纳槽中,多个管壳盖可以同时放置在多个限位孔中,因此该封盖治具可以一次性地对多个产品进行封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封盖效率。
进一步的,通过在压板本体上设置与管壳盖一一对应的第一弹性件可以保证每个管壳盖受力均匀,每个管壳盖和管壳本体在压合过程中的胶水溢出量相同,保证了一批次产品的封盖质量。并且,第一弹性件的设置还可以在压板下压管壳盖时起到缓冲作用,防止整个压板对管壳盖压得太紧而损伤管壳盖。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封盖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背景技术所述,目前管壳产品的封盖依靠手动操作,在进行手动封盖的过程中,只能依靠肉眼定位管壳盖和管壳本体的位置,容易出现管壳盖与管壳本体贴合位置误差大,产品报废风险大;并且,在手动压紧管壳盖将管壳盖与管壳本体粘合在一起的过程中,由于每次手动压紧的力量无法掌握,每个管壳产品在封装过程中胶水的溢出量也不同,导致了一批次产品的质量不同。另外,手动封盖只能对一个个管壳进行封盖,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封盖效率低。对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封盖治具,一方面,通过载板上的容纳槽与限位板上的限位孔之间的定位对准,实现了管壳本体与管壳盖之间的定位对准,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封盖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施力组件将限位板和压板压紧在载板上,有利于压板驱使限位孔中的管壳盖朝向容纳槽中的管壳本体方向移动以使管壳盖与管壳本体固定在一起,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依靠手动压合管壳盖和管壳本体,该方法可以提高产品的封盖质量。另外,载板上的容纳槽和限位板上的限位孔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因此,可以一次性对多个产品进行封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封盖效率。
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介绍:
实施例一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封盖治具,如图1所示,同时参考图2和图3,所述封盖治具包括载板100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载板100上的限位板200和压板300。载板100上设置有容纳槽110,限位板200上设置有和所述容纳槽110对应的限位孔210,其中,容纳槽110用于放置管壳本体,限位孔210用于放置管壳盖。压板300放置在限位板200上,压板300用于驱使限位孔210中的管壳盖朝向容纳槽110中的管壳本体方向移动以使管壳盖与管壳本体固定在一起。
容纳槽110起到对管壳本体进行限位的作用,用户在放置管壳本体时只需要直接将管壳本体放置在容纳槽110中即可,不需要做太多的位置调整。容纳槽110的形状以及尺寸和管壳本体的形状以及尺寸相适配,以便于管壳本体能够稳定地放置在容纳槽110中而不会晃动。
限位板200上设置有和容纳槽110相对应的限位孔210,限位孔210用于放置管壳盖,限位孔210的的形状以及尺寸和管壳盖的的形状以及尺寸相适配以便限制管壳盖能够稳定地设置于限位孔210中。由于容纳槽110和限位孔210的位置相对应,因此,可以通过容纳槽110和限位孔210之间的定位对准来实现管壳本体与管壳盖之间的定位对准,从而提高封盖质量。
为了便于将限位板200、压板300压紧在载板100上,该封盖治具还包括施力组件400。施力组件400用于对压板300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得压板300驱使限位孔210中的管壳盖朝向容纳槽110中的管壳本体方向移动以使管壳盖与管壳本体固定在一起。
具体实施时,首先将管壳本体放置于载板100上的容纳槽110中,接着通过限位板200上的限位孔210和载板100上的容纳槽110的对位将限位板200放置在载板100的正上方,然后将管壳盖放置在限位孔210中,由于容纳槽110和限位孔210的位置一一对应,管壳盖能够通过限位孔210位于放置在容纳槽110中管壳本体的正上方。再将压板300放置于限位板200上,使用施力组件400将限位板200和压板300压紧在载板100上,在压板300的驱使下,管壳盖能够朝向靠近管壳本体的方向移动,从而缩小管壳盖与管壳本体之间的间距,直至管壳盖与管壳本体完全固定为止。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手动进行封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封盖治具,一方面,通过载板100上的容纳槽110与限位板200上的限位孔210之间的定位对准,实现了管壳本体与管壳盖之间的定位对准,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封盖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施力组件400将限位板200和压板300压紧在载板100上,有利于压板300驱使限位孔210中的管壳盖朝向容纳槽110中的管壳本体方向移动以使管壳盖与管壳本体固定,提高了产品的封盖质量。
实施例二
目前,管壳产品的封盖依靠手动操作,手动封盖只能对一个个管壳进行封盖,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封盖效率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将容纳槽110、限位孔210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容纳槽110以及多个限位孔210均呈阵列布置,具体的,多个容纳槽110以及多个限位孔210可以呈现多列平行排布。多个管壳本体可以同时放置在多个容纳槽110中,多个管壳盖可以同时放置在多个限位孔210中,因此该封盖治具可以一次性地对多个管壳产品进行封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封盖效率。
容纳槽11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这里不作具体的限制。可以理解的是,在载板100的面积一定的前提下,容纳槽110的数量越多,该封盖治具的封盖效率越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容纳槽110之间需要预留一定的距离,以避免相邻的管壳本体之间造成干扰。
本实施例中,限位孔210的数量和容纳槽110的数量相等,并且限位孔210和容纳槽110一一对应设置。
作为示意性的说明,如图3所示,沿着X方向为载板100的长度方向,沿着Y方向为载板100的宽度方向。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载板100使用铝合金材料制成,通过机加工方式做成一块长度为165mm、宽度为150mm、厚度为26mm的板状结构。载板100上设置有21个容纳槽110,21个容纳槽110沿着载板100的宽度方向呈三列平行排布,每列有7个容纳槽110。其中,每两列容纳槽110之间的间距为30mm,每列中相邻两个容纳槽110之间的间距为15mm。
在另外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载板100的表面阳极氧化处理,在硫酸溶液中,将载板100连接到DC电源的阳极上,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在铝合金表面产生一层三氧化二铝,使管壳盖上的胶水不易粘到载板100表面。
关于实施例二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通过对载板100、限位板200和压板300的结构做进一步细化,以便于更好地使得管壳本体和管壳盖定位对准。
载板100上设置有凸出于载板100表面的定位结构120,限位板200上设置有和该定位结构120相对应的第一定位孔220,定位结构120穿设于第一定位孔220中以实现限位板200和载板100的定位,并且通过定位结构120和第一定位孔220还能使得限位板200固定在载板100上。本申请对定位结构120和第一定位孔220的形状以及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能满足定位结构120穿设于第一定位孔220中实现载板100和限位板200的定位即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定位结构120为凸台,定位结构120的数量为4个,4个定位结构120呈两列排布,每列有2个定位结构120,且每列定位结构120分布相邻两列容纳槽110的间隙处。将每列定位结构120分布在相邻两列容纳槽110的间隙处,可以使得定位结构120在载板100上均匀分布,进而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载板100上还设置有凸出于载板100表面的限位结构130,该限位结构130的侧边与限位板200的侧边抵接以固定限位板200。利用限位结构130可以进一步对限位板200在载板100上的位置进行限定。本申请对限位结构130的形状以及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能满足限位结构130对限位板200进行限位即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限位结构130为凸台,限位结构1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结构130分别设置于两个施力组件400的下方,将限位结构130设置在施力组件400的下方可以达到节约载板100空间的效果。
为了保证压板300对管壳盖施加压力,避免压板300的压力全部作用到限位板200上,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20和限位结构130的高度相等且大于限位板200的厚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限位板200的厚度为0.2-1mm,优选为0.5mm,定位结构120和限位结构130的高度为1.5-2.5mm,优选为2mm。管壳盖放置在限位板200的限位孔210中,由于限位板200较薄,管壳盖可以凸出于限位板200一定高度,管壳盖凸出限位板200的高度大于定位结构120和限位结构130的高度。当压板300放置在限位板200上对管壳盖施加一定压力时,定位结构120和限位结构130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避免压板300的压力全部作用到限位板200上,从而使得压板300的压力作用到管壳盖上以使得管壳盖朝向管壳本体的方向移动。另外,定位结构120和限位结构130还能控制管壳盖移动的距离,管壳盖在压板300的作用下向着管壳本体的方向移动,相应的,压板300也向着管壳本体的方向移动,当压板300移动到接触定位结构120和限位结构130时,压板300就不能再往管壳本体的方向移动了,从而避免了压板300对管壳盖施加的压力太大而造成管壳盖和管壳本体的损坏。
载板100上还设置有定位销140,限位板200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230,压板300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310,定位销140穿过第二定位孔230和第三定位孔310以实现压板300、限位板200和载板100的定位。通过上述的定位方式可以进一步保证载板100上的容纳槽110与限位板200上的限位孔210能够定位对准,进而实现了管壳本体和管壳盖之间的定位对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定位销140、第二定位孔230和第三定位孔310的数量、位置以及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设计,只需使得定位销140能够穿过第二定位孔230和第三定位孔310即可,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定位销140的数量为2个,2个定位销140沿对角分布在载板100上,相应的,第二定位孔230、第三定位孔310的数量也为2个,第二定位孔230、第三定位孔310分别沿对角分布在限位板200和压板300上。本实施例中,定位销140的形状为圆轴形,第二定位孔230和第三定位孔310为圆形孔,第二定位孔230和第三定位孔310的孔径略大于定位销140的轴径。为了便于定位销140的安装,第二定位孔230和第三定位孔310的深度之和小于定位销140的长度。
在载板100的边缘处还设置有把手孔150,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把手孔150将封盖治具移动至预设位置。本申请对把手孔150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能方便工作人员操作即可。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载板100、限位板200内均设置有磁铁,载板100和限位板200之间由于磁铁的作用存在磁性吸附作用,从而使得载板100和限位板200之间的贴合接触更加稳定牢固。由于管壳盖通过固化胶水与管壳本体固定在一起,所以当管壳本体与管壳盖对位准确,施力组件400将限位板200和压板300压紧在载板100上之后,该套装置需要放置在烘箱中进行加热,以使胶水固化从而使得管壳盖与管壳本体之间固定在一起。因此,载板100、限位板200内设置的磁铁需要能耐高温。
关于实施例三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本实施例通过对压板300的结构做进一步细化,以便于压板300更好地作用于管壳盖从而促使管壳盖与管壳本体固定在一起。
如图4所示,同时参考图5,压板300包括压板本体320、设置在压板本体320远离限位板200一侧的管状结构330以及第一弹性件340,管状结构330可以通过螺栓360以及螺栓孔370固定在压板本体320上,压板本体320和限位孔210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通孔350,第一弹性件340的第一端固定在管状结构330内,第一弹性件340的第二端在受到施力组件400的作用时穿过所述通孔350并与管壳盖抵接施压。由于第一弹性件340对管壳盖进行施压,所以第一弹性件340的数量和限位孔210、容纳槽110、通孔350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第一弹性件340用于产生作用于管壳盖的形变力,通过设置与管壳盖一一对应的第一弹性件340可以保证每个管壳盖受力均匀,每个管壳盖和管壳本体在压合过程中的胶水溢出量基本相同,保证了一批次产品的封盖质量。并且,第一弹性件340的设置还可以在压板300下压管壳盖时起到缓冲作用,防止整个压板300对管壳盖压得太紧而损伤管壳盖。
如果第一弹性件340为刚性材料,比如弹簧,刚性材料的第一弹性件340直接与管壳盖接触,会带来碰伤或刮伤管壳盖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件340包括弹性件本体341和设于所述第二端处并与弹性件本体341相连的压头342,在受到施力组件400的作用时,压头342在弹性件本体341的弹性力下移动并与管壳盖抵接施压。压头342的材料为软性材料,比如橡胶等,在抵压管壳盖时避免了弹性件本体341与管壳盖的表面刚性接触,避免其碰伤或者刮伤管壳盖。压头342的形状可以根据管壳盖的形状而设置,其目的是更好地匹配管壳盖的轮廓形状,在抵压管壳盖时保证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本体341为弹簧,弹簧的压力为200±30克,设置压力为200±30克的弹簧,既能满足弹簧作用于管壳盖的形变力,又能避免压力过大对管壳盖造成的损坏。
具体实施时,当压板300放置在限位板200上时,压头342首先与管壳盖接触,由于弹性件本体341的第一端固定在管状结构330内,弹性件本体341的第二端与压头342相连,因此,随着压板300不断向着限位板200的方向移动,管壳盖通过压头342对管状结构330内的弹性件本体341产生挤压作用。由于压板300对管壳盖的作用力大于弹性件本体341的弹力,所以弹性件本体341会迫使管壳盖朝向接近管壳本体的方向移动,从而缩小管壳盖与管壳本体之间的间距,直至管壳盖与管壳本体完全固定在一起。
关于实施例四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施力组件400的结构做进一步详述。
施力组件400包括第一柱体410、第二柱体420、第二弹性件和施力板430。第一柱体410连接设置在载板100上,第一柱体410可以通过固定孔160固定在载板100上。其中,第一柱体410和第二柱体420为中空的柱体,第二柱体420滑动连接在第一柱体410中空的空腔内,第二弹性件设置在第一柱体410和第二柱体420中空的空腔内,且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和第一柱体410相连,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和第二柱体420相连,第二弹性件可以在第二柱体420的带动下沿着远离或接近载板100的方向往复移动。
施力板430包括连接部431和施力部432,连接部431的一端和第二柱体420相连,连接部431的另一端沿着接近所述载板100的方向延伸形成施力部432。本实施例对施力板430的结构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其能满足一端和第二柱体420相连,另一端沿着接近载板100的方向延伸即可,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施力板430为L形板。
第二弹性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施力部432将压板300和限位板200压紧在载板100上;当第二弹性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施力部432相对载板100具有安装距离以将压板300和限位板200与载板100进行安装定位,即施力板430和载板100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方便限位板200和压板300放置在载板100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状态为第二弹性件的原始状态,即第二弹性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的状态;第二状态为施力板430受到远离载板100方向的作用力时,带动第二柱体420进而带动第二弹性件沿着远离载板100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形变状态。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柱体420相对第一柱体410可以旋转,从而通过第二柱体420的旋转而带动施力部432移动至载板100的上方。
在另外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柱体420相对第一柱体410不能旋转,连接部431通过螺纹连接在第二柱体420上,可以通过连接部431的旋转从而带动施力部432的旋转直至施力部432移动至载板100的上方。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施力部432将压板300和限位板200压紧在载板100上时,此时第二弹性件处于原始状态,第二柱体420相对于第一柱体410延伸出一段距离。当给施力板430再额外施加一个接近载板100方向的作用力时,第二柱体420相对于第一柱体410可以继续向下压,此时第二弹性件朝着接近载板100的方向发生形变,使得压板300上的第一弹性件340对管壳盖压得更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施力板430额外施加的作用力需要持续施加,一旦当该作用力消失,第二弹性件也就恢复到最开始的原始状态了。
具体实施时,对施力板430施加一个远离载板100方向的作用力,这时施力板430相对载板100具有安装距离,即施力板430和载板100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方便限位板200和压板300放置在载板100上,接着旋转施力部432至一定角度直至施力部432位于压板300的上方,最后不对施力板430施加作用力,此时第二弹性件恢复到原始状态,施力部432将压板300和限位板200压紧在载板100上,从而使得压板300上的第一弹性件340对管壳盖进行施力进而促使管壳盖朝向管壳本体的方向移动。
关于实施例五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施力组件400在载板100的位置以及施力板430做进一步详述。
为了更好地对压板300进行施力,施力组件4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施力组件400分布在载板100的边缘处,并且至少部分施力组件400对压板300的边缘处进行施力。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施力组件400的数量为4个,其中2个施力组件400设置在载板100的一侧边缘处,另外2个施力组件400设置在载板100相对的另一侧边缘处。
在另外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施力组件400的施力部432可以延伸到压板300的中间位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压板300每个地方受力均匀,从而使得压板300下方的每个管壳盖受力均匀,每个管壳盖和管壳本体在压合过程中的胶水溢出量基本相同,保证了一批次产品的封盖质量。
多个施力组件400的施力部432的长度可以设置为不同,即对压板300边缘处进行施力的施力部432长度可以短一些,对压板300中间位置进行施力的施力部432长度可以长一些。本实施例对施力部432的具体长度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方便施力组件400的施力部432可以对压板300的任意位置处进行施力,设计施力组件400的连接部431可以伸缩。具体的,施力组件400的连接部431的一端和第二柱体420相连,连接部431的另一端可以伸缩。可以设置部分施力组件400的连接部431可以伸缩,也可以设置全部施力组件400的连接部431可以伸缩,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关于实施例六中的未详述部分,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封盖治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垂直”、“平行”、“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封盖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治具包括载板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载板上的限位板和压板;
所述载板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放置管壳本体;
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和所述容纳槽对应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用于放置管壳盖;
所述压板用于驱使所述限位孔中的所述管壳盖朝向所述容纳槽中的所述管壳本体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管壳盖与所述管壳本体固定;
所述封盖治具还包括施力组件,所述施力组件用于向所述压板施力,以将所述限位板和所述压板压紧在所述载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盖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板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载板表面的定位结构,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和所述定位结构相对应的第一定位孔,所述定位结构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以实现所述限位板和所述载板的定位;
和/或,
所述载板上设置有凸出于所述载板表面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的侧边与所述限位板的侧边抵接以固定所述限位板;
如/或,
所述载板上设置有定位销,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压板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所述定位销穿过所述第二定位孔和所述第三定位孔以实现所述压板、所述限位板和所述载板的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盖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和所述限位结构的高度相等,所述定位结构和所述限位结构的高度大于所述限位板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盖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包括压板本体、设置在所述压板本体远离所述限位板一侧的管状结构以及第一弹性件,所述压板本体和所述限位孔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管状结构内,第二端在受到所述施力组件的作用时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管壳盖抵接施压,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弹性件本体和设于所述第二端处并与所述弹性件本体相连的压头,在受到所述施力组件的作用时,所述压头在所述弹性件本体的弹性力下移动并与所述管壳盖抵接施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封盖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所述限位孔、所述通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均呈阵列布置;
和/或,
所述容纳槽、所述限位孔、所述通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盖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板、所述限位板内均设置有磁铁,所述载板和所述限位板通过所述磁铁吸附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封盖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组件设置在所述载板的边缘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施力组件的下方,所述容纳槽呈多列平行排布,所述定位结构呈多列排布且分布在相邻两列容纳槽的间隙处,所述定位销沿对角分布在所述载板上,所述封盖治具还包括把手孔,所述把手孔设置在所述载板的边缘处。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封盖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组件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第二弹性件和施力板,所述第一柱体连接设置在所述载板上;
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为中空的柱体,所述第二柱体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柱体中空的空腔内,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中空的空腔内,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柱体相连,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柱体相连;
所述施力板包括连接部和施力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柱体相连,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沿着接近所述载板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施力部;
当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施力部将所述压板和所述限位板压紧在所述载板上;
当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施力部相对所述载板具有安装距离以将所述压板和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载板进行安装定位;
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原始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施力板受到远离所述载板方向的作用力时,带动所述第二柱体进而带动所述第二弹性件沿着远离所述载板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形变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封盖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柱体相对所述第一柱体可以旋转,以移动所述施力部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封盖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施力组件分布在所述载板的边缘处,至少部分所述施力组件对所述压板的边缘处进行施力;
和/或,
至少部分所述施力组件的所述连接部可以延伸到所述压板的中间位置;
和/或,
至少部分所述施力组件的连接部的一端可以伸缩。
CN202321602062.0U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封盖治具 Active CN2200210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02062.0U CN220021090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封盖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02062.0U CN220021090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封盖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1090U true CN220021090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84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02062.0U Active CN220021090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封盖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10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07849U (zh) 电池模组装配装置
CN201446392U (zh) 镜头模组组装机
CN208496176U (zh) 一种电芯模组夹具
CN114665138B (zh) 一种无模组设计pack间隙堆叠装置
CN212396768U (zh) 热压键合夹具和热压键合系统
CN220021090U (zh) 一种封盖治具
CN113547263B (zh) 一种电池模组焊接固定装置和固定方法
CN116798966A (zh) 一种封盖治具
CN116618572B (zh) 一种方形电池盖板自动铆压一体设备及其铆压系统
CN201544022U (zh) 灯罩装配压合机构
CN218396539U (zh) 一种镭焊定位治具及焊接装置
CN217569498U (zh) 一种用于在基板上精准涂胶的装置
CN214818197U (zh) 一种接线盒的安装装置
CN116073216A (zh) 跨骑型双面引脚Type-C连接器批量压接治具及方法
CN115799392A (zh) 一种光伏电池片表面焊丝固定装置及其固定方法
CN210052803U (zh) 快换电芯治具
CN109807466B (zh) 一种电池成组焊接装置
CN105118700A (zh) 电容器盖板浮动式铆接机构
CN219986691U (zh) 一种门框焊接工装
CN220330319U (zh) 定位机构及焊接装置
CN219310390U (zh) 一种焊接工装及焊接设备
CN219151808U (zh) 一种用于回流焊接的夹具工装
CN114093780A (zh) 一种集成电路的封装加工设备
CN211490200U (zh) 一种汽车斜锥组件自动组装焊接装置
CN221009005U (zh) 电池模组组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