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1007U - 断路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21007U
CN220021007U CN202321625390.2U CN202321625390U CN220021007U CN 220021007 U CN220021007 U CN 220021007U CN 202321625390 U CN202321625390 U CN 202321625390U CN 220021007 U CN220021007 U CN 220021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reaker
circuit board
breaker body
circui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2539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昆
徐见辉
王轶
帅树新
崔健
温淳
马骏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2539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210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21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210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断路器组件,包括断路器本体、导电元件以及至少一个线路板,断路器本体与导电元件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每个线路板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支路,任意两个连接支路之间相互独立;每个导电元件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断路器本体和线路板;至少两个断路器本体能够通过线路板中的不同连接支路,电连接于外部电器。

Description

断路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断路器组件。
背景技术
断路器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和楼宇配电系统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场合中将断路器与外部电器组合配套使用,例如为实现远程分合闸控制,将断路器与分合闸控制器连接配套获得智能断路器。
现有方案是为断路器增设取电导体,取电导体以贯穿断路器的方式电连接断路器,外部电器电连接取电导体并从断路器获取电能。现有方案中,断路器结构复杂、断路器和外部电器装配繁琐且维护不便,随着断路器级数增加,设置取电导体愈发困难,断路器供电的可靠性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更易于和外部电器配套组合的断路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组件包括断路器本体、导电元件以及至少一个线路板,断路器本体与导电元件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每个线路板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支路,任意两个连接支路之间相互独立;
每个导电元件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断路器本体和线路板;至少两个断路器本体能够通过线路板中的不同连接支路,电连接于外部电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组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断路器本体和外部电器之间通过导电元件和线路板的连接支路建立起多条相互独立的取电线路,外部电器可以通过任意一个取电线路获取电能,某个取电线路阻断不影响外部电器通过其它取电线路获取电能,因而与断路器组件相配套的外部电器能够更加可靠地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元件包括内置部,内置部插接于断路器本体,并与断路器本体电连接。
如此设置,导电元件与断路器本体的电连接简单,装配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断路器本体包括接线座,接线座具有间隙槽,内置部插接于间隙槽,并与接线座电连接。
如此设置,导电元件直接和接线座电连接,从接线座获取电能供给外部电器,提高了断路器组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接线座包括活动连接的接线板和压紧件,内置部与接线板电连接,压紧件活动连接于接线板,能够相对接线板活动以改变接线板和内置部之间的压力。
如此设置,可通过调节压紧件和接线板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内置部和接线座之间的连接状态,从而解锁或锁固导电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任意一个连接支路均设有电触点,任意一个导电元件均包括外置部,外置部与电触点一一对应抵接形成电连接。
如此设置,导电元件和线路板的电连接简单,实现了导电元件和连接支路的一一对应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外置部位于断路器本体与线路板之间,线路板覆盖外置部。
如此设置,线路板可以保护外置部,防止外置部锈蚀或粘附灰尘,确保线路板和导电元件之间电连接可靠不会断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断路器本体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方向为断路器本体的厚度方向,电触点与导电元件均沿第一方向排布。
如此设置,导电元件和线路板适用于多个断路器本体沿厚度方向在配电柜内排布设置的场合,电触点和导电元件之间、导电元件和断路器本体之间均更容易形成一一对应的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元件包括折弯连接的内置部与外置部,内置部伸入断路器本体内并与断路器本体电连接,外置部伸出断路器本体并电连接于线路板。
如此设置,断路器组件的结构紧凑且外形规整,便于在配电柜内配置断路器组件,且占用空间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断路器本体与线路板中的一者包括定位块,另一者开设有定位槽,定位块插接于定位槽内。
如此设置,线路板和断路器本体之间连接牢固可靠,提高了断路器本体与外部电器的电连接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断路器组件还包括防护盖,线路板位于防护盖与断路器本体之间,防护盖覆盖线路板。
如此设置,防护盖可以保护线路板,防止线路板锈蚀或粘附灰尘,避免连接支路受损而影响线路板和断路器本体之间的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断路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接线座与导电元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电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接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线路板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线路板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防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断路器本体与导电元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断路器本体与导电元件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断路器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断路器组件沿图11所示A-A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断路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断路器组件;10、断路器本体;11、机身;1101、盖板;1102、覆板;1103、边板;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13、安装槽;114、定位块;115、卡槽;116、接线孔;12、拨动开关;121、拨柄;122、转轴;13、接线座;1301、第一接线座;131、接线板;1311、插槽;132、压紧件;133、间隙槽;134、支撑座;1302、第二接线座;15、支撑筋;20、取电结构;21、导电元件;210、第一导体;211、内置部;212、外置部;213、翻折部;22、线路板;221、定位槽;222、电触点;223、连接支路;23、防护盖;231、固定卡爪;30、外部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越来越多的使用场合中将断路器和其他电器组合配套使用以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例如,为了实现远程分合闸控制,断路器与分合闸控制器连接组合得到智能断路器,为了监测电路状况、及时排除风险隐患,将断路器与漏电检测器组合得到可检测电路漏电的断路器装置,此处不再进一步列举。上述分合闸控制器与漏电检测器均可称为外部电器,凡外部电器与断路器组合配套使用,都需要外部电器从断路器获取电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和外部电器配套使用的断路器组件100,断路器组件100能够直接向外部电器传输电能。用于和断路器组件100配套的外部电器可以是漏电检测器、分合闸控制器或电能计量器。
如无特别说明,后文所出现的外部电器,均指将要从断路器组件100中获取电能,并且和断路器组件100配套使用的用电器。
断路器组件100包括断路器本体10和取电结构20,取电结构20包括导电元件21。断路器本体10和导电元件21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任意一个导电元件21的一端均电连接于一个断路器本体10。可选的,断路器本体10的组成和结构均相同,且导电元件21的组成和结构均相同,断路器本体10物料和导电元件21物料均实现了统一。
在图1和图13所示断路器组件100中,断路器本体10的数量和导电元件21的数量均为四个,每个断路器本体10均为单极断路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断路器本体10的数量还可以是两个、三个、五个或更多。
断路器本体10包括呈中空盒状的机身11,机身11用于承载触头机构、灭弧机构和执行机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盖板1101和覆板1102,还包括连接盖板1101和覆板1102的边板1103。
参阅图9,盖板1101和覆板1102的轮廓形状基本相同,二者均为凸字形壳体,边板1103包括间隔相向设置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之间、盖板1101和覆板1102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机身11的空腔。
断路器本体10还包括安装于机身11内的接线座13。任意一个断路器本体10中,接线座13均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接线座1301和第二接线座1302,第一接线座1301与第二接线座1302中的一者供电流流入,另一者供电流流出。
可选的,第一接线座1301和第二接线座1302的组成和结构均相同。
参阅图2和图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接线座13包括接线板131、压紧件132和支撑座134,支撑座134中空结构且允许导线伸入,接线板131的一部分位于支撑座134内,用于接触导线,压紧件132活动连接于接线板131和支撑座134,能够相对接线板131和支撑座134活动。
以导线和第一接线座1301的连接为例:导线穿过第一端111后伸入盖板1101与覆板1102之间,且伸入第一接线座1301的支撑座134内并接触接线板131,由此导线与接线板131形成导电连接。
压紧件132能够相对接线板131和支撑座134活动来改变接线板131和导线之间的压力,以使接线板131和导线的导电连接稳定牢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身11内部固设有支撑筋15,接线座13和支撑筋15固定连接。参阅图11~图12,接线板131的一端伸出支撑座134并固定连接于支撑筋15,支撑座134固设于支撑筋15所形成的凹槽内。
进一步地,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均开设有接线孔116,第一端111的接线孔116连通第一接线座1301的支撑座134空腔,第二端112的接线孔116连通第二接线座1302的支撑座134空腔,导线穿过接线孔116后进入支撑座134空腔内从而电连接接线板131。
断路器本体10还包括可供人员手动操纵从而手动合闸或分闸的拨动开关12。参阅图1、图9和图13,拨动开关12包括转轴122和拨柄121,转轴122转动连接于机身11内部,拨柄121固定连接于转轴122并且伸出机身11。
参阅图1,所有断路器本体10沿图示箭头K直线排布,这些断路器本体10的转轴122同轴,转轴122的公共轴线平行于箭头K所表示的断路器本体10的排布方向。箭头K方向与任意一个断路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一致,断路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为盖板1101和覆板1102的间隔方向。
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断路器本体10中,其中一个断路器本体10的盖板1101贴合于另一个断路器本体10的覆板1102。
参阅图1和图13,所有断路器本体10的第一端111沿断路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且对齐,所有断路器本体10的第二端112同样沿断路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且对齐。
任意一个导电元件21的一端伸入一个断路器本体10内从而电连接于该断路器本体10的接线座13。具体地,每个导电元件21穿设一个机身11的边板1103后伸入该机身11的盖板1101和覆板1102之间,并与该机身11内的接线座13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元件21分为两部分,分别为设置于断路器本体10第一端111的第一导体210、设置于断路器本体10第二端112的第二导体。参阅图12,第一导体210穿过第一端111并且电连接于第一接线座1301,第二导体穿过第二端112并且电连接于第二接线座1302。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导体210与第二导体(图未示)的数量相等且均为多个,第一导体210与断路器本体10数量相当并且一一对应地形成电连接,第二导体与断路器本体10数量相当并且一一对应地形成电连接。
每个第一导体210穿过一个断路器本体10的第一端111,然后在该断路器本体10的机身11内电连接于该断路器本体10的第一接线座1301,每个第二导体穿过一个断路器本体10的第二端112,然后在该断路器本体10的机身11内电连接于该断路器本体10的第二接线座1302。
可选的,第一导体210和第二导体的形状结构均相同,第一导体210沿着箭头K方向依次排布,第二导体沿着箭头K方向依次排布。
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断路器本体10与导电元件21数量相当并且一一对应地形成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元件21可拆卸地插接于断路器本体10,导电元件21插入断路器本体10时,该导电元件21和断路器本体10形成电连接。
可选的,导电元件21插接于接线座13。参阅图2,伸入支撑座134的接线板131与支撑座134的空腔内壁之间形成间隙槽133,边板1103开设有插口,插口和间隙槽133相连通。导电元件21沿插口插入间隙槽133,最终导电元件21被接线板131和支撑座134夹持固定。
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均开设有插口,第一接线座1301的间隙槽133与开设于第一端111的插口相连通,第二接线座1302的间隙槽133与开设于第二端112的插口相连通。第一接线座1301的接线板131通过开设于第一端111的插口露出机身11,第二接线座1302的接线板131通过开设于第二端112的插口露出机身11。
在图1、图13所示实施例中,各断路器本体10连接导电元件21的方式均相同。移除任意一个断路器本体10或导电元件21,不影响其它断路器本体10与各自所对应的导电元件21的电连接。
取电结构20还包括至少一个线路板22,线路板22用于和外部电器30电连接,每个线路板22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支路223,任意两个连接支路223之间都相互独立互不连接。
参阅图5,线路板22可以是PCB板,连接支路223可以是印刷于PCB板基板的金属线路,具有导电功能。
每个导电元件21相对远离断路器本体10的一端电连接于线路板22,具体地,每个导电元件21相对远离断路器本体10的一端电连接于一个连接支路223,在所有连接支路223中,任意一个连接支路223与导电元件21之间的关系包括:与导电元件21电连接、不连接导电元件21。
可选的,连接支路223的数量可以多于导电元件21的数量,也可以等于或者少于导电元件21的数量。在电连接于线路板22的导电元件21中,每个导电元件21和与之电连接的连接支路223形成一个取电线路。
由此,在断路器本体10和外部电器30之间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取电线路,断路器本体10与外部电器30通过导电元件21和线路板22中的不同连接支路223建立起电连接,其中一个取电线路阻断,外部电器30还可以通过气体取电线路从断路器本体10获得电能。
可选的,线路板22可拆卸地安装于机身11。参阅图1、图12和图13,线路板22安装于边板1103的外部。导电元件21远离接线座13的一端从机身11边板1103伸出后电连接于线路板22。
图6为线路板22朝向断路器本体10的一侧,称为线路板22的内侧,图7为线路板22背离断路器本体10的一侧,称为线路板22的外侧,线路板22的内侧设有两条独立的连接支路223,线路板22的外侧设有两条独立的连接支路223,四条连接支路223分别一一对应电连接四个导电元件21。
可选的,任意一个连接支路223均设有电触点222,电触点222为固设于线路板22相对靠近断路器本体10的一侧的金属触点,所有导电元件21与至少部分电触点222一一对应抵接以形成电连接。
在图1和图9所示断路器组件100中,导电元件21包括设置于第一端111的第一导体210和设置于第二端112的第二导体,线路板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线路板22分别安装于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第一导体210伸出第一端111后电连接安装于第一端111的线路板22,第二导体伸出第二端112后电连接安装于第二端112的线路板22。
两个外部电器和断路器组件100配套使用时,可以在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各设置一个线路板22,导电元件21包括设置于第一端111的第一导体210和设置于第二端112的第二导体。第一外部电器和设置在第一端111的线路板22电连接,第二外部电器和设置在第二端112的线路板22电连接。
例如,漏电检测器和断路器组件100组合使用时,与漏电检测器电连接的线路板22电连接于输出侧导电元件21,输出侧导电元件21是指与电流流出的接线座13相连接的导电元件21;电能计量器和断路器组件100组合使用时,与电能计量器电连接的线路板22电连接于输入侧导电元件21,输入侧导电元件21是指与电流流入的接线座13相连接的导电元件21。如果漏电检测器、电能计量器和断路器组件100共同组合使用,则需要分别在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外各设置线路板22。
参阅图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部电器30和断路器本体10均沿断路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排布,线路板22沿断路器本体10厚度方向延伸,线路板22的一端与外部电器30电连接方式包括:线路板22和外部电器30通过接口电连接、线路板22和外部电器30通过金属触点和金属触头接触电连接、线路板22和外部电器30通过线缆电连接。
参阅图3、图10,导电元件21呈L形,包括折弯连接的内置部211和外置部212。内置部211插接于接线座13的间隙槽133内,并与接线板131接触形成导电连接,接线板131和支撑座134夹持固定内置部211。
压紧件132能够相对接线板131和支撑座134活动,以改变接线板131和内置部211之间的压力,因而可以通过调节压紧件132和接线板131的相对位置实现导电元件21和断路器本体10的锁固和解锁,拆卸或更换导电元件21时,只需调节压紧件132以减小压紧件132和接线板131对内置部211的压力。
外置部212伸出边板1103并且在机身11外抵接电触点222。外置部212与线路板22之间存在预紧压力,确保电触点222和外置部212之间有足够的接触压力,切实保障导电元件21和连接支路223的电连接可靠性。
当导电元件21通过内置部211插接于断路器本体10时,外置部212靠设于机身11,具体地,外置部212靠设于边板1103,且位于断路器本体10和线路板22之间,可选的,线路板22将外置部212覆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触点222与导电元件21具有相同的排布方向,电触点222和导电元件21均沿着断路器本体10的排布方向等距间隔排布,任意两个相邻电触点222之间的间隔与任意两个相邻导电元件21之间的间隔相等。图5中电触点222的排布方向与图1中箭头K所指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导电元件21还包括翻折部213,外置部212末端翻折从而形成翻折部213,翻折部213用于直接接触电触点222。参阅图3和图10,翻折部213向线路板22凸出。
进一步地,边板1103向机身11内部凹陷形成安装槽113,线路板22装设于安装槽113内,并与安装槽113的槽底相对设置,外置部212伸出机身11后靠设于安装槽113的槽底。
参阅图1、图9~图10,在断路器本体10机身11中,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均开设有安装槽113,插接于第一接线座1301的导电元件21抵接于和第一端111相对设置的线路板22,插接于第二接线座1302的导电元件21抵接于和第二端112相对设置的线路板22。
进一步地,机身11与线路板22中的一者包括定位块114,另一者开设有适配该定位块114的定位槽221,定位块114能够以唯一的位置姿态固定插接于定位槽221内,机身11和线路板22由此固定连接。
参阅图1、图12,通过定位块114和定位槽221的固定配合,与第一端111相对设置的线路板22以唯一的位置姿态覆盖第一导体210,与第二端112相对设置的线路板22以唯一的位置姿态覆盖第二导体。
参阅图9和图10,机身11包括两组定位块114,一组定位块114固设于第一端111的安装槽113的内侧壁,另一组定位块114固定设于第二端112的安装槽113的内侧壁;参阅图5~图7,线路板22开设有适配定位块114的定位槽221,定位块114沿着安装槽113的槽深方向延伸形成筋体结构。
可选的,安装槽113的槽深方向垂直于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线路板22放置于安装槽113内,线路板22与导电元件21电连接时,线路板22相对于机身11保持唯一的位置姿态,此时定位块114固定插嵌于定位槽221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断路器组件100还包括防护盖23,防护盖23与线路板22数量相当且一一对应,每个防护盖23覆盖与之对应的线路板22,具体地,线路板22位于防护盖23和断路器本体10之间,防护盖23盖设于线路板22背离机身11的一侧。
可选的,机身11与防护盖23固定连接,接线座13与防护盖23固定连接。
如前述,第一接线座1301的接线板131通过开设于第一端111的插口露出第一端111,该接线板131露出第一端111的部分开设有插槽1311,参阅图4,第二接线座1302的接线板131通过开设于第二端112的插口露出第二端112,该接线板131露出第二端112的部分开设有插槽1311,机身11还具有开设于覆板1102和盖板1101的卡槽115,参阅图8,防护盖23包括盖体和固定连接于盖体边缘的固定卡爪231。
固定卡爪231的数量为多个,一些固定卡爪231固定插嵌于卡槽115内,由此防护盖23与机身11固定连接,另一些固定卡爪231固定插嵌于插槽1311内,由此防护盖23与接线座13固定连接,最终,接线座13的接线板131被支撑筋15和防护盖23双重限位固定,提高了接线板131和导线之间的导电接触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组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断路器本体和外部电器之间通过导电元件和线路板的连接支路建立起多条相互独立的取电线路,外部电器可以通过任意一个取电线路获取电能,某个取电线路阻断不影响外部电器通过其它取电线路获取电能,因而与断路器组件相配套的外部电器能够更加可靠地运行;
2)断路器组件和外部电器组合配套的难度降低,在外部电器与线路板的连接支路均电连接的情况下,只需导电元件电连接线路板和断路器本体,断路器本体和外部电器之间便形成多条相互独立的取电线路;
3)线路板作为连接外部电器和断路器本体的中间件,导电元件不必再以贯穿断路器本体的方式电连接断路器本体和外部电器,断路器本体的结构得以简化,降低了断路器本体和外部电器的组合配套难度。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断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断路器本体(10)、导电元件(21)以及至少一个线路板(22),所述断路器本体(10)与所述导电元件(21)的数量均至少为两个,每个所述线路板(22)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支路(223),任意两个所述连接支路(223)之间相互独立;
每个所述导电元件(21)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断路器本体(10)和所述线路板(22);至少两个所述断路器本体(10)能够通过所述线路板(22)中的不同连接支路(223),电连接于外部电器(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件(21)包括内置部(211),所述内置部(211)插接于所述断路器本体(10),并与所述断路器本体(10)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本体(10)包括接线座(13),所述接线座(13)具有间隙槽(133),所述内置部(211)插接于所述间隙槽(133),并与所述接线座(13)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座(13)包括活动连接的接线板(131)和压紧件(132),所述内置部(211)与所述接线板(131)电连接,所述压紧件(132)活动连接于所述接线板(131),能够相对所述接线板(131)活动以改变所述接线板(131)和所述内置部(211)之间的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所述连接支路(223)均设有电触点(222),任意一个所述导电元件(21)均包括外置部(212),所述外置部(212)与所述电触点(222)一一对应抵接形成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部(212)位于所述断路器本体(10)与所述线路板(22)之间,所述线路板(22)覆盖所述外置部(21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本体(10)沿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断路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所述电触点(222)与所述导电元件(21)均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件(21)包括折弯连接的内置部(211)与外置部(212),所述内置部(211)伸入所述断路器本体(10)内并与所述断路器本体(10)电连接,所述外置部(212)伸出所述断路器本体(10)并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2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本体(10)与所述线路板(22)中的一者包括定位块(114),另一者开设有定位槽(221),所述定位块(114)插接于所述定位槽(22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组件还包括防护盖(23),所述线路板(22)位于所述防护盖(23)与所述断路器本体(10)之间,所述防护盖(23)覆盖所述线路板(22)。
CN202321625390.2U 2023-06-25 2023-06-25 断路器组件 Active CN2200210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5390.2U CN220021007U (zh) 2023-06-25 2023-06-25 断路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5390.2U CN220021007U (zh) 2023-06-25 2023-06-25 断路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21007U true CN220021007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74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25390.2U Active CN220021007U (zh) 2023-06-25 2023-06-25 断路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210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06071B2 (en) Electrical modular terminal
US7416415B2 (en) Multiple position push-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 mating connector therefor
US8581131B2 (en) Modular terminal, particularly an isolating terminal
US7713072B2 (en) Adapter device for a low voltage switching device
JP5337565B2 (ja) アース線中継端子台及びこれを内部に備えた分電盤
US20080299811A1 (en) Power inlets and power connectors
US10355377B2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 comprising electrical clamping connections
JPH01130440A (ja) ラッチとスイッチの組合せを有する回転モジュール装置
US7614914B2 (en) Connection device for low-voltage switches
CN220021007U (zh) 断路器组件
WO2011016036A1 (en) Modular electric socket assembly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KR200383307Y1 (ko) 입출력전원선이 일체형으로 결합된 전력량계
CN111416245B (zh) 带有屏蔽支架的插拔式连接装置
EP0944144B1 (en)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element for connection between distribution bars and modular electrical devices
KR100766996B1 (ko) 차량용 퓨즈 및 릴레이 박스
GB2359674A (en) Socket outlet connection
CN221407901U (zh) 一种分体式轨道插座及轨道插座的配电系统
CN215377728U (zh) 分线器及灯具
CN220692540U (zh) 接线面板及配电箱
JPH0963667A (ja) 同軸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
CN220359403U (zh) 一种rs485总线通讯的灯光控制面板
CN217387650U (zh) 一种插头
US20230411878A1 (en) Plug-in connector assembly
CN219329456U (zh) 一种汇流排
CN213584481U (zh) 接线装置和家用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