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1467U - 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11467U
CN220011467U CN202321445308.8U CN202321445308U CN220011467U CN 220011467 U CN220011467 U CN 220011467U CN 202321445308 U CN202321445308 U CN 202321445308U CN 220011467 U CN220011467 U CN 220011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temperature
cavity
coal conveying
convey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4530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路石
曹嘉乐
徐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2144530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11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11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114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xiliary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煤系统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其中输煤系统包括腔体、输煤装置以及温度调节系统,至少一个腔体并排设置,腔体内部固定设有输煤装置,温度调节系统包括喷出组件,喷出组件从腔体的外部伸至腔体的内部且位于输煤装置的上方,喷出组件用于喷出冷却介质,沿输煤装置的输送方向间隔设有多个喷出组件。本实用新型在煤料输送过程中设置温度调节系统,使得输送煤料在进入磨煤机之前达到较低的安全温度,能够有效预防磨煤机的着火问题,从而避免磨煤机停运,保证煤粉供应,在输煤装置的外围设置腔体,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有利于实现粉尘以及冷却介质的回收利用,避免材料浪费以及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

Description

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煤系统相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型燃煤电厂为了保证用煤需求,会建设多个露天煤场并存储大量煤炭。露天存放的煤受环境因素影响会缓慢进行氧化反应使得煤温度升高,间隔一段时间后表面温度甚至可能超过50℃,此时可能会出现局部发生冒烟、阴燃的情况。该高温煤进入磨煤机后,若磨内存在积煤、积粉,在风煤比控制不当时极有可能出现磨煤机着火的问题。
现有针对磨煤机着火问题采取的措施通常是在磨煤机出现着火后利用惰性气体、水或蒸汽进行灭火。现有针对磨煤机着火问题采取的措施不能预防着火发生,且在出现着火后需要立即停运磨煤机,从而会影响炉膛煤粉的供应。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解决了现有针对磨煤机着火问题采取的措施不能预防着火发生,且在出现着火后需要立即停运磨煤机,从而会影响炉膛煤粉供应的问题,通过将输送煤料在进入磨煤机之前达到较低的安全温度,能够有效预防磨煤机的着火问题,从而有利于避免磨煤机停运,保证煤粉供应。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包括腔体、输煤装置以及温度调节系统,至少一个所述腔体并排设置,所述腔体内部固定设有所述输煤装置,所述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介质通道以及与所述介质通道连通的喷出组件,所述喷出组件从所述腔体的外部伸至所述腔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输煤装置的上方,所述喷出组件用于喷出冷却介质,沿所述输煤装置的输送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所述喷出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多个测温装置,多个所述测温装置与多个所述喷出组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测温装置固定于所述腔体与所述输煤装置的输送面对应处,所述测温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输煤装置上煤料的温度,所述喷出组件用于根据对应的所述测温装置的检测结果选择性开启。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还包括气帘组件,所述腔体与所述输煤装置的始端对应处设有落煤口;所述气帘组件设于所述落煤口处,所述气帘组件连通于所述介质通道,所述气帘组件的出口朝向所述落煤口、用于形成气帘遮挡所述落煤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所述落煤口处设有给煤管道,所述给煤管道的一端穿入所述腔体至与所述输煤装置的始端对应处,所述气帘组件的出口位于所述给煤管道和所述输煤装置的输送面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所述喷出组件包括下降喷管、水平喷管、喷头和喷淋格栅,所述下降喷管的第一端与所述介质通道连通,所述下降喷管的第二端穿至所述腔体的内部,所述水平喷管垂直连接于所述下降喷管的第二端,所述水平喷管连接有多个所述喷头,所述喷头连接有所述喷淋格栅。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所述下降喷管上设有截断阀和调节阀,且所述截断阀位于所述调节阀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所述腔体连接有废气通道,所述废气通道与所述腔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废气通道靠近所述腔体的部位设有过滤装置,所述废气通道上还设有电机,所述废气通道连通至废气存储罐。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所述腔体设有多个时,任意相邻两个所述腔体在所述输煤装置以上的部位呈隔开状,在所述输煤装置下方的部位呈连通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所述腔体的底部与所述输煤装置的末端对应处设有物料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所述腔体的底部设有导流墙,所述导流墙沿所述输煤装置的输送方向呈向下倾斜状。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
1.在煤料输送过程中设置温度调节系统,能够实现输送煤料的温度调节,使得输送煤料在进入磨煤机之前达到较低的安全温度,从而能够有效预防磨煤机因为煤料温度较高而产生的着火问题,降低磨煤机着火风险,从而有利于避免磨煤机停运,保证煤粉供应,在输煤装置的外围设置腔体,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有利于实现粉尘以及冷却介质的回收利用,避免材料浪费以及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
2.设置多个喷出组件和多个测温装置,实现了输煤装置上煤料的精准化分区测温、分区降温,有利于提高温度调节效率,保证效果,且尤其适用于输煤装置上间断给煤、落煤不均的情况,可实现对煤料温度调节的精准控制;
3.设置气帘组件使得喷出的介质能够形成气帘以遮挡落煤口,从而能够防止腔体内部的冷却介质从落煤口处逃逸,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且有利于降低冷却介质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结构,其中:
1-给煤管道;2-输煤装置;11-机架;21-支撑架;3-喷出组件;31-水平喷管;32-下降喷管;33-截断阀;34-调节阀;35-喷头;36-喷淋格栅;4-测温装置;5-气帘组件;6-废气排出装置;61-废气通道;62-电机;63-过滤装置;64-废气存储罐;7-固体收集装置;71-物料池;72-导流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该输煤系统包括腔体、输煤装置2以及温度调节系统,至少一个所述腔体并排设置,所述腔体内部固定设有所述输煤装置2,所述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介质通道以及与所述介质通道连通的喷出组件3,所述喷出组件3从所述腔体的外部伸至所述腔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输煤装置2的上方,所述喷出组件3用于喷出冷却介质,沿所述输煤装置2的输送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所述喷出组件3。
本实用新型在输煤系统中设置温度调节系统,用于调节输煤装置2上输送煤料的温度,实现输煤系统中煤料的温度可调。具体地,介质通道可连通至介质存储装置,介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冷却介质,介质通道用于冷却介质的流通,喷出组件3与介质通道连通,用于将冷却介质喷出至输煤装置2输送的煤料上,实现煤料的温度调节。
本实用新型在输煤装置2的外部包围设置腔体,使得煤料在腔体内部进行输送;且温度调节系统的喷出组件3伸至腔体内部、输煤装置2的上方,即煤料同样在腔体内部进行温度调节,使得煤料输送过程以及温度调节过程中的粉尘以及冷却介质不会外泄,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且有利于实现粉尘以及介质的回收利用,避免材料浪费以及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
本实用新型沿输煤装置2的输送方向设置多个喷出组件3,可对输煤装置2上多个不同部位的煤料分别进行降温调节,实现分区降温,有利于提高降温调节效率,保证对煤料的降温效果,以保证后续生产环境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提出可在煤料输送过程中设置温度调节系统,能够实现输送煤料的温度调节,使得输送煤料在进入磨煤机之前达到较低的安全温度,从而能够有效预防磨煤机因为煤料温度较高而产生的着火问题,降低磨煤机着火风险,从而有利于避免磨煤机停运,保证煤粉供应;在输煤装置2的外围设置腔体,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有利于实现粉尘以及冷却介质的回收利用,避免材料浪费以及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沿输煤装置2的输送方向设置多个介质喷出组件3,实现分区降温,有利于提高降温调节效率,保证对煤料的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设置多个并排放置的腔体,每个腔体内部均设有输煤装置2和温度调节系统,从而可同时输送多种具有不同安全温度的煤种,针对不同煤种可进行不同的降温控制,以更好的满足用煤需求。腔体底部可设置机架11,通过机架11固定在地面上。腔体内部可设置支撑架21,支撑架21固定连接在腔体上,输煤装置2可通过支撑架21安装固定在腔体内部。机架11和支撑架21的具体设置形式不做限定,以能实现腔体和输煤装置2的安装固定为目的。输煤装置2可为皮带机,也可为其他,具体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多个测温装置4,多个所述测温装置4与多个所述喷出组件3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测温装置4固定于所述腔体与所述输煤装置2的输送面对应处,所述测温装置4用于检测所述输煤装置2上煤料的温度,所述喷出组件3用于根据对应的所述测温装置4的检测结果选择性开启。喷出组件3还用于根据对应的测温装置4的检测结果控制调节冷却介质的喷出流量。
本实施例中测温装置4可为红外测温装置4,设置红外测温装置4用于测量输煤装置2上原煤即煤料表面的实时温度,可根据煤表面实时温度控制与之对应的喷出组件3的导通和闭合,或控制与之对应的喷出组件3的喷出流量。本实施例在每个喷出组件3的附近均设有一个对应的测温装置4,每个喷出组件3与对应的测温装置4可联合起来控制,实现输煤装置2对应部位煤料的温度控制调节。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喷出组件3和多个测温装置4,实现了输煤装置2上煤料的精准化分区测温、分区降温,有利于提高温度调节效率,保证效果,且尤其适用于输煤装置2上间断给煤、落煤不均的情况,可实现对煤料温度调节的精准控制。
进一步地,测温装置4可固定设置在腔体上,参考图1和图2,测温装置4可对应位于输煤装置2的输送面与喷出组件3的喷出口之间,以更好的检测输送面上煤料的温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还包括气帘组件5,所述腔体与所述输煤装置2的始端对应处设有落煤口;所述气帘组件5设于所述落煤口处,所述气帘组件5连通于所述介质通道,所述气帘组件5的出口朝向所述落煤口、用于形成气帘遮挡所述落煤口。落煤口用于向输煤装置2上落入待输送的煤料。
气帘组件5与介质通道连通,即气帘组件5同样可喷出冷却介质。气帘组件5设在落煤口的侧边,出口朝向落煤口,即气帘组件5并不是朝下喷出介质的,而是在落煤口的侧边朝向落煤口所在方向喷出介质,使得喷出的介质能够形成气帘以遮挡落煤口,从而能够防止腔体内部的冷却介质从落煤口处逃逸,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且有利于降低冷却介质使用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落煤口处设有给煤管道1,所述给煤管道1的一端穿入所述腔体至与所述输煤装置2的始端对应处。设置给煤管道1有利于更加精准的向输煤装置2上投入待输送的煤料。来自煤场的原煤通过给煤管道1落到输煤装置2上,输煤装置2的两端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用于控制煤通过的速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煤料的实时温度改变输煤装置2的运行速度,增加原煤与冷却介质的对流换热。
进一步地,所述气帘组件5的出口位于所述给煤管道1和所述输煤装置2的输送面之间。即在设置给煤管道1时,气帘组件5位于给煤管道1的侧边,其出口可设在给煤管道1和输送面之间,出口朝向给煤管道1侧且出口朝向可与给煤管道1的径向平行,以能够在给煤管道1的端口处形成气帘,防止腔体内部气体从给煤管道1处逃逸造成浪费。
进一步地,输煤装置2通过支撑架21与腔体固定,输煤装置2一端位于所述给煤管道1正下方,用于接收来自煤场的原煤。输煤装置2上还可设有重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用于感应输煤装置2上是否有煤料;气帘组件5的喷头35所处的水平面低于给煤管道1的水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喷出组件3包括下降喷管32、水平喷管31、喷头35和喷淋格栅36,所述下降喷管32的第一端与所述介质通道连通,所述下降喷管32的第二端穿至所述腔体的内部,所述水平喷管31垂直连接于所述下降喷管32的第二端,所述水平喷管31连接有多个所述喷头35,所述喷头35连接有所述喷淋格栅36。
参考图2,水平喷管31的轴向可与输煤装置2的宽度方向平行,水平喷管31上朝下部位设有多个喷头35,以更均匀的向输煤装置2上的煤料喷出冷却介质,更好的与煤料进行对流换热。喷头35出可设有喷淋格栅36,喷淋格栅36位于喷头35出口;喷淋格栅36可调整喷头35出口位置冷却介质流场,使冷却介质均匀分布于输煤装置2上部,避免出现原煤降温不均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下降喷管32上设有截断阀33和调节阀34,且所述截断阀33位于所述调节阀34的上方。
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三组红外测温装置4与三组喷出组件3一一对应,当红外测温装置4检测到原煤表面温度高于安全温度时,截断阀33打开,根据原煤表面的实际温度和输煤装置2的实际速度,调节阀34用于精准控制下降喷管32中冷却介质的流量,实现精准控制原煤温度,提高降温效率,节省运行成本。
将截断阀33设置在调节阀34的上方,即截断阀33相比调节阀34更靠近介质通道设置,使得在截断阀33关断的时候不会有介质冲击调节阀34,有利于对调节阀34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提高调节阀34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气帘组件5同样包括水平喷管31、下降喷管32、喷头35、截断阀33、调节阀34以及喷淋格栅36。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帘组件5设在给煤管道1远离喷出组件3的一侧,依据喷出组件3喷头35流量的大小,通过截断阀33和调节阀34的相互配合,在给煤管道1出煤口形成气帘,该气帘可以阻止腔体内的冷却介质通过给煤管道1逃逸。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气帘组件5也可设置在给煤管道1靠近喷出组件3的一侧,此时,可相应调节气帘组件5的喷出口朝向,使得出口朝向给煤管道1,同样可在给煤管道1的出煤口形成气帘;气帘组件5的具体设置部位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腔体连接有废气通道61,所述废气通道61与所述腔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废气通道61靠近所述腔体的部位设有过滤装置63,所述废气通道61上还设有电机62,所述废气通道61连通至废气存储罐64。即本实施例中输煤系统还设有废气排出装置6,废气排出装置6包括废气通道61、电机62、过滤装置63以及废气存储罐64。设置废气排出装置6用于收集腔体中的废气,有利于实现冷却介质的回收利用,降低系统成本,且避免废气外泄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
具体地,废气排出装置6设有过滤装置63,过滤装置63位于废气通道61的入口段,具体位置位于电机62的前端,过滤装置63用于过滤废气中的煤粉颗粒,避免固体物质进入电机62影响电机62正常运行,同时防止废气中掺混有固体颗粒,堵塞废气存储罐64,影响废气的提纯再利用,增加系统的运行成本。过滤装置63可为过滤网;电机62可为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介质为惰性气体。所述惰性气体为N2、CO2和N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惰性气体经降温后进入腔体吸收热量,同时抑制原煤表面析出挥发分,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冷却介质也可为其他介质,例如稀有气体等,可选地,冷却介质为不含水且不具有易燃、助燃作用的介质,以避免影响煤料的含水量进而影响后续工艺的进行,且保证安全性能,具体种类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腔体设有多个时,任意相邻两个所述腔体在所述输煤装置2以上的部位呈隔开状,在所述输煤装置2下方的部位呈连通状。即在任意相邻两个腔体之间可设置隔板进行隔开,隔板可从腔体顶部向下延伸至输煤装置2底部,使得相邻腔体中输煤装置2以及温度调节系统相互隔开,从而可适应具有不同安全温度煤种的同时输送以及分别温度调控;相邻腔体在底部可呈连通状,从而系统中仅设有一个废气排出装置6即可。
例如,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并排设置两个腔体,废气排出装置6位于系统右侧,左侧腔体中的废气通过底部进入右侧腔体后经废气排出装置6进入废气存储罐64。
进一步地,所述腔体的底部与所述输煤装置2的末端对应处设有物料池71。所述腔体的底部设有导流墙72,所述导流墙72沿所述输煤装置2的输送方向呈向下倾斜状。
即本实施例中输煤系统还设有固体收集装置7,固体收集装置7包括物料池71和导流墙72。导流墙72沿煤前进方向向下倾斜,在一种可选的应用实例中,导流墙72与水平方向夹角为10°。导流墙72的一端与物料池71相连,物料池71底部留有出煤口和人孔门。物料池71、导流墙72与腔体可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输煤装置2上的原煤掉落后可沿导流墙72滑落至物料池71中,同时腔体内的细小煤粉颗粒也可在停机后静置降落在导流墙72上一并滑落至物料池71中,避免了腔体内煤块堆积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可以通过出煤口定期回收物料池71中的煤炭,节约电厂燃料成本,检修人员在设备停机后通过人孔门进入设备内部,延长系统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的温度调节方法,基于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所述温度调节方法包括:
根据用煤需求在至少一个所述腔体中输送至少一种煤料;
对于任一所述腔体,获取所述输煤装置2表面煤料的实时温度;
在所述实时温度大于等于预设安全温度时,开启所述喷出组件3对所述输煤装置2表面的煤料进行降温冷却。
具体地,可利用元素分析、工业分析、热重实验等数据以及其他实验确定煤料发生自燃的最低安全温度作为预设安全温度。对于每个腔体内输送的煤料,利用测温装置4进行煤料的温度监控,在发现煤料温度大于等于预设安全温度时,即开启喷出组件3,朝向煤料喷出冷却介质对煤料进行降温处理,直至煤料温度降低至安全温度范围内,可实现煤料输送过程中温度的有效监控,能够有效预防后续工艺中煤料温度过高的情况,保证后续工艺的顺利进行。
进一步地,对于任一腔体,沿输煤装置2的输送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测温装置4,多个测温装置4与多个喷出组件3一一对应设置,此时,温度调节方法具体包括:对于任一所述腔体,获取输煤装置2表面煤料不同位置分别的实时温度;在所述实时温度大于等于预设安全温度时,开启对应位置的所述喷出组件3对所述输煤装置2表面对应位置的煤料进行降温冷却。即通过设置多个喷出组件3和多个测温装置4,可实现煤料温度分区精准控制,有利于提高控制效率且减少能耗。
进一步地,在所述实时温度大于等于预设安全温度时,还可降低输煤装置2的输送速度,以保证对煤料的降温效果。还可根据实时温度来调整喷出组件3的喷出流量,即随着实时温度的增高,可增大喷出组件3的喷出流量和/或,减小输煤装置2的输送速度,以保证对煤料的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在输煤系统设有气帘组件5时,在煤料的输送过程中即输煤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气帘组件5保持开启状态,以避免腔体内部的气体逃逸。
进一步地,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的温度调节方法还包括:
对于任一所述腔体,监测所述输煤装置2的表面是否存在煤料;
若否,关闭所述温度调节系统。
即在实际生产中,根据用煤需求,在需要同时输送多种煤料时,不同煤料之间的输送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对于主用煤煤料需求量大,会采用连续输送的方式,而对于次用煤煤料可能会采取间隔落煤至输煤装置2上的方式进行输送,这样输煤装置2上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内没有煤料的情况。基于此,可对输煤装置2上的煤料有无情况进行监测,在监测到无煤料时,可关闭温度调节系统,即关闭喷出组件3和测温装置4,从而减小待机能耗。
具体地,可在输煤装置2上设置重力传感器,利用重力检测来监测输煤装置2上是否有煤料,也可采用其他监测形式,例如摄像头监控或红外传感监控等,具体方式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为满足电厂燃用烟煤并掺烧褐煤的需求,本系统需要同时处理两种具有不同安全温度的煤种。参考图1和图2,本系统共包括左右两个腔体,工作中可以同时处理两种不同安全温度的煤种,腔体通过机架11固定于地面之上,机架11保证物料池71不与地面接触。在每个腔体内,设有一个给煤管道1、一个输煤装置2、三组惰性气体喷出组件3、三组红外测温装置4以及一组气帘组件5。在工作过程中,低温惰性气体自惰性气体喷出组件3喷出后进入腔体,通过对流换热方式吸收原煤的热量,降低原煤表面温度,吸收热量的高温惰性气体在电机62的作用下进入废气存储罐64回收。
根据前期的实验室分析,对两个煤种分别设定不同的安全温度,具有较低安全温度的褐煤进入左侧腔体,具有较高安全温度的烟煤进入右侧腔体。本实施例中,褐煤自左侧给煤管道1进入输煤装置2,烟煤自右侧给煤管道1进入输煤装置2。惰性气体自惰性气体喷出组件3喷出后,在输煤装置2上与原煤对流换热升温后,由废气通道61进入废气排出装置6。
本实施例中,左侧惰性气体均为N2,右侧惰性气体中含有70%的N2和30%的CO2
请参阅图3,为了保证将混煤表面温度降到安全温度一下,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降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元素分析、工业分析、热重实验等数据以及其他实验确定该煤种发生自燃的最低安全温度T;
通过红外测温装置4实时测量混煤目前的表面温度T1
根据上述步骤的结果,判断混煤的表面温度T1是否低于最低安全温度T,若满足该要求,惰性气体喷出组件3则不启动,混煤直接送入磨煤机;若不满足该要求,惰性气体喷出组件3启动,喷出的低温惰性气体带走混煤的热量,直至最终混煤达到安全温度。
本实施例中,受锅炉掺烧比例以及煤场上煤影响,左侧腔体内褐煤间隔落煤,输煤装置2上落煤不均,在部分时间中,重力传感器未感应到有原煤通过,此时通过关闭截断阀33,减少惰性气体用料,还可关闭测温装置4,以减少待机能耗。
本实施例中,红外测温装置4在未检测到超温原煤时,惰性气体喷出组件3停止工作,气帘组件5始终运行。由于部分原煤被遮挡,前端红外测温装置4未检测到超温,而后端红外测温装置4检测到超温,此时后端惰性气体喷出组件3打开截断阀33,并通过调节阀34调节惰性气体流量。
本实施例中,每小时可处理烟煤100吨,褐煤30吨,可将全部原煤表面温度降低到安全温度以下,降温效率100%,满足锅炉燃用70%烟煤并掺混30%褐煤的需要。通过左右两个腔体分区降温,大大提升了锅炉上煤效率,不影响锅炉正常运行。在落煤不均时通过精准化分区降温运行以及气帘组件5不停机,减少惰性气体逃逸20%以上,节约系统运行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惰性气体调节煤表面温度的系统,利用惰性气体对流换热降低煤表面温度,同时利用惰性气体抑制挥发分析出,满足磨煤机的安全需要,效率高,体积小。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利用惰性气体调节煤表面温度的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多个惰性气体喷出组件3,在间断给煤、落煤不均的情况下实现了混煤的精准化分区测温、分区降温,减少了惰性气体逃逸,降低降温成本,并在所述喷头35出口设有喷淋格栅36,可以使惰性气体在腔体内的流场更加均匀,显著提高了混煤的降温效率,可以满足大规模混煤降温处理的需要;
在给煤管道1出口设有气帘组件5,气帘组件5通过在给煤管道1出口下方形成惰性气体气帘,气帘发生装置只需要少量的惰性气体便可以抑制腔体内惰性气体逃逸,同时可以防止空气通过给煤管道1进入腔体,显著提高了降温效率,降低了惰性气体使用成本;
设有多个腔体,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电厂实际需求同时处理多种不同安全温度的煤种,降低建设成本,节约占地空间,满足电厂掺配不同混煤的需要,提高装置的适用性;
废气排出装置6不把废气直接排向大气,避免了废气污染环境,同时设有废气存储罐64,罐内气体主要成分为惰性气体,还混合了部分空气,将所述气体提纯降温后还可重新使用,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经济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输煤装置以及温度调节系统,至少一个所述腔体并排设置,所述腔体内部固定设有所述输煤装置,所述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介质通道以及与所述介质通道连通的喷出组件,所述喷出组件从所述腔体的外部伸至所述腔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输煤装置的上方,所述喷出组件用于喷出冷却介质,沿所述输煤装置的输送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所述喷出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还包括多个测温装置,多个所述测温装置与多个所述喷出组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测温装置固定于所述腔体与所述输煤装置的输送面对应处,所述测温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输煤装置上煤料的温度,所述喷出组件用于根据对应的所述测温装置的检测结果选择性开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帘组件,所述腔体与所述输煤装置的始端对应处设有落煤口;所述气帘组件设于所述落煤口处,所述气帘组件连通于所述介质通道,所述气帘组件的出口朝向所述落煤口、用于形成气帘遮挡所述落煤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落煤口处设有给煤管道,所述给煤管道的一端穿入所述腔体至与所述输煤装置的始端对应处,所述气帘组件的出口位于所述给煤管道和所述输煤装置的输送面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出组件包括下降喷管、水平喷管、喷头和喷淋格栅,所述下降喷管的第一端与所述介质通道连通,所述下降喷管的第二端穿至所述腔体的内部,所述水平喷管垂直连接于所述下降喷管的第二端,所述水平喷管连接有多个所述喷头,所述喷头连接有所述喷淋格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降喷管上设有截断阀和调节阀,且所述截断阀位于所述调节阀的上方。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连接有废气通道,所述废气通道与所述腔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废气通道靠近所述腔体的部位设有过滤装置,所述废气通道上还设有电机,所述废气通道连通至废气存储罐。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设有多个时,任意相邻两个所述腔体在所述输煤装置以上的部位呈隔开状,在所述输煤装置下方的部位呈连通状。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底部与所述输煤装置的末端对应处设有物料池。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底部设有导流墙,所述导流墙沿所述输煤装置的输送方向呈向下倾斜状。
CN202321445308.8U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 Active CN220011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5308.8U CN220011467U (zh)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45308.8U CN220011467U (zh)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11467U true CN220011467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94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45308.8U Active CN220011467U (zh)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114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6203642B2 (en) Dry slag discharge device for coal-fired boiler
CN205127649U (zh) 一种金属3d打印机多级粉尘收集装置
CN220011467U (zh) 一种温度可调的输煤系统
CN104874234B (zh) 一种氧化锌生产装置焙烧烟气收热降尘系统
AU2006203646B2 (en) Dry slag discharge device for coal-fired boiler
CN208356438U (zh) 一种简易式活性焦一体化净化处理干熄焦放散烟气的装置
CN203372731U (zh) 微米级喷雾抑尘导料槽
CN108686464B (zh) 铝用阳极成型车间沥青烟气处理系统
CN214388579U (zh) 一种co自动检测的控制系统
US4372821A (en) E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CN209042409U (zh) 一种垃圾循环流化床锅炉均匀布料系统
CN114558423A (zh) 一种沥青烟气焦粉喷射吸附净化装置
CN211753672U (zh) 一种具有气氛保护结构的活性炭吸附系统和烟气处理系统
CN112403178B (zh) 一种具有气氛保护结构的活性炭吸附系统及处理烟气的方法
CN211274055U (zh) 火化机尾气处理设备
CN102430310B (zh) 一种细颗粒煤料回收方法
CN105259938A (zh) 燃煤锅炉烟气控制方法
CN208824191U (zh) 铝用阳极成型车间沥青烟气处理系统
JPH04346810A (ja) コークス炉装入車集塵装置
CN213577536U (zh) 一种用于风冷式干排渣系统的高温炉渣事故排放装置
CN201754021U (zh) 一种煤泥、褐煤干燥专用煤粉燃烧系统
CN216897276U (zh) 一种具有防烫功能的沸腾炉
CN108176185A (zh) 一种用于铜冶炼的环保除尘设备及处理工艺
CN109939503A (zh) 一种煤气发生炉净化系统
CN215489758U (zh) 一种焚烧炉烟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