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99838U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99838U
CN219999838U CN202320311062.9U CN202320311062U CN219999838U CN 219999838 U CN219999838 U CN 219999838U CN 202320311062 U CN202320311062 U CN 202320311062U CN 219999838 U CN219999838 U CN 2199998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screen
electronic device
hole
fan module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1106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园园
陈先兵
刘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1106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998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998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998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壳体、显示屏、支撑件、风扇模组、主板和电源件。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壳体围成一收容腔。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并支撑所述显示屏。所述风扇模组部分嵌入并安装于所述支撑件,且所述风扇模组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主板与所述电源件安装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通过所述支撑件支撑所述显示屏以及承载所述风扇模组、所述主板和所述电源件等并将所述风扇模组部分嵌入所述支撑件,且所述风扇模组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使得所述电子装置得以轻薄化的同时散热效果良好。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轻薄且散热效果良好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朝着高性能、轻薄化发展,电子器件的集成度不断提高,导致电子设备的热流密度不断提高,对散热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电子设备采取的散热技术主要是以风冷散热为主,然而,风冷散热需用的风扇,风扇的设置影响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不利于目前对电子设备轻薄化的追求。因此,需优化电子设备的结构以在降低电子设备的厚度的同时提高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结构设计有利于电子装置整体结构的薄型化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壳体、显示屏、支撑件、风扇模组、主板和电源件。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壳体围成一收容腔。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并支撑所述显示屏。所述风扇模组部分嵌入并安装于所述支撑件,且所述风扇模组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主板与所述电源件安装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本申请的上述电子装置,通过所述支撑件支撑所述显示屏以及承载所述风扇模组、所述主板和所述电源件等,在保证所述电子装置的整体刚度的同时无需另设承载所述风扇模组、所述主板和所述电源件等器件的承载板,从而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的轻薄化。而所述风扇模组部分嵌入所述支撑件则进一步地缩减了所述风扇模组与所述支撑件所需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地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的轻薄化。所述风扇模组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有利于使进风更加顺畅,从而有利于提升所述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扇模组包括底座、罩壳以及风扇。所述罩壳设于所述底座,且所述底座包括从所述罩壳的周缘伸出的结合部。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底座并位于所述罩壳内。所述支撑件包括朝向所述显示屏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的通孔。所述罩壳穿过所述通孔,所述结合部与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抵接并固定。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结合部与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抵接并固定,有利于改善所述支撑件因开设所述通孔引起的刚度下降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在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的轻薄化的同时保障刚度。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孔为阶梯孔,且所述支撑件对应所述阶梯孔包括朝向所述显示屏的台阶面。所述结合部设于所述阶梯孔中并与所述台阶面抵接。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厚度方向上所述结合部的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阶梯孔中,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进一步地薄型化。而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台阶面抵接则有利于所述风扇模组的安装定位,便于所述风扇模组的固定,从而便于所述电子装置的组装。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结合部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齐平。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结合部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齐平,有利于降低所述风扇模组对所述显示屏的影响的同时,还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的薄型化。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台阶面之间粘结有胶层,所述结合部与所述第一表面焊接。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胶层粘结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台阶面,有利于初步固定所述风扇模组与所述支撑件,而所述结合部与所述第一表面焊接有利于保障所述支撑件的强度,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所述风扇模组与所述支撑件之间结合的牢固性。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罩壳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电连接件。所述底座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凹设有容置槽,所述结合部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连通所述容置槽与所述间隙。所述电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二部分穿设于所述贯穿孔及所述间隙,所述第三部分位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座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凹设有容置槽,所述电连接件的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进一步地轻薄化。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齐平。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齐平,有利于降低所述电连接件对所述收容腔空间的占用,进而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的薄型化。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部分设有带有引脚的弹片,所述主板与所述引脚弹性抵接从而与所述第三部分电连接。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板通过设置在所述弹片上的引脚与所述电连接件的所述第三部分抵接,所述主板安装后所述弹片受压,所述弹片的弹性回复力有利于所述主板与所述电连接件之间电连接的稳固性。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显示屏相对的底壳以及位于所述底壳与所述显示屏之间的侧框。所述侧框包括第一进风孔,所述第一进风孔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风扇模组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孔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风扇模组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结合所述风扇模组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使得风进入所述风扇模组更加通畅,提高了所述风扇模组的进风效率,从而提高了所述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侧框还包括第二进风孔,所述第二进风孔与所述第一进风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较于直接开设大的进风孔而言,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进风孔和所述第二进风孔,在提升了所述电子装置的进风量的同时,降低了灰尘进入所述电子装置的概率,并且对所述电子装置的整体的外观效果影响较小,更加美观。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侧框还包括第一出风孔以及第二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孔与所述第一出风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较于直接开设大的出风孔而言,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出风孔和所述第二出风孔,在提升了所述电子装置的出风量的同时,降低了灰尘进入所述电子装置的概率,并且对所述电子装置的整体的外观效果影响较小,更加美观。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风扇模组包括出风口。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并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鳍片组以及第二鳍片组,所述第一鳍片组与所述第二鳍片组在所述第一方向层叠。所述第一鳍片组的气体通道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二鳍片组的气体通道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孔。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较于仅设置一个体积更大的鳍片组而言,所述第一鳍片组与所述第二鳍片组沿所述第一方向层叠,能够提升所述散热组件的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利于提升所述电子装置的结构强度,同时还能够减薄每个鳍片的厚度,从而增大每个鳍片组的气体通道,增加出风量,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另外,在通过鳍片组本身的鳍片进行热传导时,所述第一鳍片组与所述第二鳍片组沿所述第一方向层叠的设计还增大了散热面积,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
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分别接触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壳体。
在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分别接触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壳体有利于直接通过所述散热组件将所述支撑件上的热量传至所述壳体,再通过所述壳体扩散至外界,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风扇模组以及电连接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申请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申请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申请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申请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下,如果有用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上”、“下”、“左”、“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中,如果有用到,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下述实施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局部结构的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A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的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可为平板电脑。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还可为其他,例如,如图1B所示,可从笔记本电脑切换至平板电脑的电子设备。下面以图1A的平板电脑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A和图2,所述电子装置100包括壳体10、显示屏20、支撑件30、风扇模组40、主板50以及电源件60。请结合参阅图3,所述显示屏20安装于所述壳体10并与所述壳体10配合围成一收容腔20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可大致呈长方体状,具体可包括底壳11、前框13以及侧框15。所述前框13与所述底壳11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所述前框13设有安装窗口130。所述显示屏20安装于所述安装窗口130,即所述前框13环绕所述显示屏20设置。所述侧框15连接于所述底壳11与所述前框13,位于所述显示屏20与所述底壳11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的形状不受限制,例如可为圆形、多边形等其他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X也就是所述电子装置100的厚度方向。
所述侧框15上可设置进风孔和出风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孔和出风孔也可设置于底壳11上。
所述显示屏20的类型不受限制,可为但不仅限于液晶显示屏(LCD)、发光二极管显示屏(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OLED)。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可为无源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PMOLED)或有源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AMOLED)。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20可为OLED。
所述支撑件30位于所述收容腔201内并支撑所述显示屏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30可安装于所述侧框15。所述支撑件30可通过但不仅限于胶粘、焊接、螺栓固定等方式与所述侧框15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30选择强度较高的材质,可为但不仅限于金属板或者合金板,例如钢板。通过所述支撑件30支撑所述显示屏20,能够增强所述显示屏20的强度,进而有利于延长所述显示屏20的使用寿命。
所述风扇模组40、所述主板50以及所述电源件60均安装于所述支撑件30上。通过所述支撑件30支撑所述显示屏20的同时承载所述风扇模组40、所述主板50和所述电源件60等器件,在保证所述电子装置的整体刚度的同时无需另设承载所述风扇模组40、所述主板50和所述电源件60等器件的承载板,从而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的轻薄化。
所述风扇模组40沿所述第一方向X部分嵌入并固定于所述支撑件30,并且所述风扇模组40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支撑件30背离所述显示屏20的一侧。其中,所述风扇模组40嵌入所述支撑件30能够进一步地缩减了所述风扇模组40与所述支撑件30所需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地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的轻薄化。而所述风扇模组40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支撑件30背离所述显示屏20的一侧,有利于使进风更加顺畅,从而有利于提升所述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所述支撑件30包括第一表面31以及所述第一表面31相背的第二表面33。所述第一表面31朝向所述显示屏20。所述支撑件30还包括容置孔35用于容纳所述风扇模组40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孔35可沿所述第一方向X贯穿所述第一表面31和所述第二表面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孔35也可为盲孔,即所述容置孔35自所述第二表面33朝所述第一表面31凹陷但并不贯穿所述第一表面31,此时,所述风扇模组40的底部可与所述盲孔的底部抵接,所述风扇模组40的一端嵌入所述盲孔中。
请结合参阅图4,所述风扇模组40包括底座41、罩壳43以及风扇45。所述罩壳43设于所述底座41的一侧并配合形成一容置腔401。所述风扇45安装于所述底座41并位于所述罩壳43内,即所述风扇45安装于所述容置腔401中。所述罩壳43上开设有进风口432和出风口434(图6)。所述进风口432朝向所述底壳11开设。所述出风口434朝向所述侧框15开设,从而利于出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41可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罩壳43的周缘伸出的结合部411。请再次结合参阅图3,所述罩壳43穿过所述通孔。所述结合部411与所述支撑件30朝向所述显示屏20的一侧抵接并固定。由于开设所述通孔会降低所述支撑件30的刚度,尤其是所述支撑件30靠近所述通孔的区域,而所述结合部411与所述支撑件30朝向所述显示屏20的一侧抵接则有利于改善所述支撑件30开设所述通孔引起的刚度下降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在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的轻薄化的同时保障刚度。
所述结合部411可先通过胶层(图未示)与所述支撑件30朝向所述显示屏20的一侧粘结,有利于初步固定所述风扇模组40与所述支撑件30,而后再将所述结合部411与所述支撑件30焊接,提高所述风扇模组40与所述支撑件30之间结合的牢固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合部411也可直接与所述支撑件30焊接,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固定,例如通过紧固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5,所述容置孔35还可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沿所述第一方向X贯穿所述第一表面31和所述第二表面33。其中,所述支撑件30对应所述阶梯孔包括朝向所述显示屏20的台阶面350。具体的,所述阶梯孔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X连通的第一孔部351和第二孔部353,所述第一孔部351位于所述第二孔部353朝向所述显示屏20的一侧,所述第一孔部35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部353的孔径。所述台阶面350连接所述第一孔部351和所述第二孔部353。
所述结合部411设于所述第一孔部351中并与所述台阶面350抵接,使得在厚度方向上所述结合部的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阶梯孔中,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进一步地薄型化,并且所述结合部411与所述台阶面350抵接还有利于所述风扇模组40的安装定位,便于所述风扇模组40的固定,从而便于所述电子装置的组装。
所述结合部411可通过胶层(图未示)与所述台阶面350粘结初步固定所述风扇模组40与所述支撑件30。而后所述结合部411可与所述第一表面31进行焊接,有利于提高所述支撑件30的强度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所述风扇模组40与所述支撑件30之间结合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合部411朝向所述显示屏20的表面还可与所述第一表面31齐平,从而有利于降低所述风扇模组40对所述显示屏20的影响的同时,还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的薄型化。
所述风扇模组40分别与所述电源件60及所述主板50电连接。
请再次结合参阅图4和图5,所述罩壳43穿过所述容置孔35时,所述罩壳43与所述容置孔35的内壁之间可存在间隙36,所述结合部411还可对应所述间隙36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X贯穿的贯穿孔413。进一步地,所述底座41朝向所述显示屏20的表面还可凹设有容置槽415,其中,所述贯穿孔413连通所述容置槽415与所述间隙36。
所述电子装置100还可包括电连接件70,所述电连接件70可为但不仅限于柔性电路板、电线、导电片等。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件70为柔性电路板。所述电连接件70可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一部分71、第二部分73和第三部分75。所述第一部分71位于所述容置槽415内,所述第二部分73穿设于所述贯穿孔413以及所述间隙36,所述第三部分75位于所述支撑件30背离所述显示屏20的一侧。所述第一部分71电连接所述风扇模组40,所述第三部分可用于电连接所述主板50、所述电源件60等器件。通过对应所述间隙36设置所述贯穿孔413以容置所述第二部分73,可以避免另外在所述支撑件30上开设孔洞。而通过设置所述容置槽415容纳所述第一部分71则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进一步地轻薄化。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71朝向所述显示屏20的表面可与所述底座41朝向所述显示屏20的表面齐平,从而有利于在厚度方向上降低所述电连接件70对所述收容腔201空间的占用,进而有利于所述电子装置整体结构的薄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部分75上还可设有带有引脚的弹片76。所述主板50、所述电源件60等器件可与所述引脚抵接从而与所述第三部分75实现电连接。具体的,在安装所述主板50、所述电源件60等器件时所述弹片76受压,使得所述弹片76具有弹性回复力从而抵持所述主板50、所述电源件60等器件,进而有利于所述主板50、所述电源件60等器件与所述电连接件70之间电连接的稳固性。
所述侧框15可包括第一进风孔151,所述第一进风孔151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风扇模组40背离所述显示屏20的一侧,结合所述风扇模组40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支撑件30背离所述显示屏20的一侧,使得风进入所述风扇模组40更加通畅,提高了所述风扇模组40的进风效率,从而提高了所述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孔151完全位于所述风扇模组40背离所述显示屏20的一侧。所述第一进风孔151的形状不受限制,可为圆形、矩形等规则的形状,也可为波浪形、弧形等不规则的形状。所述第一进风孔151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也不受限制,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所述侧框15也可包括第二进风孔152,所述第二进风孔152与所述第一进风孔151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孔151背离所述底壳11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进风孔152完全不在所述风扇模组40背离所述显示屏20的一侧。所述第二进风孔152的形状、数量以及排布方式也不受限制,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相较于直接开设大的进风孔而言,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进风孔151和所述第二进风孔152,在提升了所述电子装置的进风量的同时,降低了灰尘进入所述电子装置的概率,并且对所述电子装置的整体的外观效果影响较小,更加美观。
请结合参阅图6,所述侧框15还可包括第一出风孔153和第二出风孔154,所述第一出风孔153与所述第二出风孔154可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所述第一出风孔153的形状、数量、排布方式不受限制,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所述第二出风孔154的形状、数量、排布方式不受限制,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相较于直接开设大的出风孔而言,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出风孔153和所述第二出风孔154,在提升了所述电子装置的出风量的同时,降低了灰尘进入所述电子装置的概率,并且对所述电子装置的整体的外观效果影响较小,更加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100还可包括散热组件80,所述散热组件80固定于所述收容腔201内并对应所述出风口434设置,用于将热量进行快速地传导。所述散热组件80安装于所述支撑件30上。
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所述散热组件80可包括第一鳍片组81和第二鳍片组83。
所述第一鳍片组81由多个第一鳍片810构成,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鳍片810围成一个气体通道。所述第二鳍片组83由多个第二鳍片830构成,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鳍片830围成一个气体通道。所述第一鳍片组81与所述第二鳍片组83在所述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所述第一鳍片组81的气体通道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孔153,所述第二鳍片组83的气体通道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孔154。
相较于仅设置一个体积更大的鳍片组而言,所述第一鳍片组81与所述第二鳍片组83沿所述第一方向X层叠,能够提升所述散热组件80的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利于提升所述电子装置的结构强度,同时还能够减薄每个鳍片的厚度,例如可由原来的0.1mm减薄至0.06mm,从而增大每个鳍片组的气体通道,增加出风量,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另外,在通过鳍片组本身的鳍片进行热传导时,所述第一鳍片组81与所述第二鳍片组83沿所述第一方向X层叠的设计还增大了散热面积,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而对应每一个鳍片组的气体通道设有出风孔,有利于快速的将热量散发到外界环境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散热组件80可分别接触所述支撑件30与所述壳体10,从而有利于直接通过所述散热组件80将所述支撑件30上的热量快速传至所述壳体10,再通过所述壳体10扩散至外界,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80中包含的鳍片组的数量不仅限于两个,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三个、四个等其他数量,三个或四个所述鳍片组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依次层叠设置。相应的,为了更好的将热量散发至外界环境中,每个鳍片组的气体通道可相应对应一个出风孔。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壳体围成一收容腔;
支撑件,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并支撑所述显示屏;
风扇模组,部分嵌入并安装于所述支撑件,且所述风扇模组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主板和电源件,所述主板与所述电源件安装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模组包括底座、罩壳以及风扇,所述罩壳设于所述底座,且所述底座包括从所述罩壳的周缘伸出的结合部,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底座并位于所述罩壳内,所述支撑件包括朝向所述显示屏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以及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的通孔,所述罩壳穿过所述通孔,所述结合部与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抵接并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阶梯孔,且所述支撑件对应所述阶梯孔包括朝向所述显示屏的台阶面,所述结合部设于所述阶梯孔中并与所述台阶面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齐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台阶面之间粘结有胶层,所述结合部与所述第一表面焊接。
6.如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电连接件,所述底座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凹设有容置槽,所述结合部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连通所述容置槽与所述间隙,所述电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二部分穿设于所述贯穿孔及所述间隙,所述第三部分穿位于所述支撑件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齐平。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分设有带有引脚的弹片,所述主板与所述引脚弹性抵接从而与所述第三部分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显示屏相对的底壳以及位于所述底壳与所述显示屏之间的侧框,所述侧框包括第一进风孔,所述第一进风孔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风扇模组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还包括第二进风孔,所述第二进风孔与所述第一进风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还包括第一出风孔以及第二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孔与所述第一出风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模组包括出风口,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并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鳍片组以及第二鳍片组,所述第一鳍片组与所述第二鳍片组在所述第一方向层叠,所述第一鳍片组的气体通道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二鳍片组的气体通道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分别接触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壳体。
CN202320311062.9U 2023-02-14 2023-02-14 电子装置 Active CN2199998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11062.9U CN219999838U (zh) 2023-02-14 2023-02-14 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11062.9U CN219999838U (zh) 2023-02-14 2023-02-14 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99838U true CN219999838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02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11062.9U Active CN219999838U (zh) 2023-02-14 2023-02-14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998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86375B1 (ko) 전자 시스템의 방열장치 및 방열장치가 사용된 컴퓨터 시스템
US8919985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thermal design thereof
US8517590B2 (en) Light source structure
WO2016192069A1 (zh) 移动终端及散热屏蔽结构
TWI442000B (zh) 燈條結構及其光源裝置
US20120250290A1 (en) Light emittng module and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the light emitting module
EP3264870B1 (en) Optical module
US1204175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thereof, and vehicle device
US9976736B2 (en) Lighting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method
US10237659B2 (en) Loudspeaker module
CN21241364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094244A (zh)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EP2716968B1 (en) Lighting device
CN219999838U (zh) 电子装置
US20100033929A1 (en) Notebook computer with a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N117082820A (zh) 一种led显示面板及led显示屏
WO2019210765A1 (zh) 光源、背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5243526A (zh) 电子设备
CN211630488U (zh) 电子模块
CN218415112U (zh) 电子组件
CN220400161U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9225820U (zh) Led显示模组及led显示设备
CN219919565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9392578U (zh) 一种方便组合的迷你主机
CN219372950U (zh)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