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72950U -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72950U
CN219372950U CN202223598231.6U CN202223598231U CN219372950U CN 219372950 U CN219372950 U CN 219372950U CN 202223598231 U CN202223598231 U CN 202223598231U CN 219372950 U CN219372950 U CN 2193729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play module
display panel
conducting portion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823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Xin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Xin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Xin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Xinying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823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729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729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729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其中,显示模组包括外壳、显示面板、及散热件,外壳包括背板和侧板;显示面板位于外壳内;散热件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光侧,散热件位于外壳内,散热件包括吸热部和第一导热部,第一导热部设置于吸热部的至少一端部,吸热部与背板相对设置,第一导热部与侧板抵接,通过散热件吸热部和第一导热部的设置,使得显示面板的热量可以依次通过吸热部到达第一导热部再传递至外壳,并且通过第一导热部与侧板抵接增加散热件与显示外壳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显示器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随着Micro LED和Mini LED等微发光显示模组的发展,目前的显示技术中,一般显示器的屏幕分辨率或刷新率越高,驱动芯片的功耗越大,则显示模组产生的热量也越多,对于高屏幕分辨率或高刷新率的显示器,使用时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多,如果散热不及时,会导致显示器的屏幕受热严重,造成部分显示失效,从而降低整个显示器的工作性能和显示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以解决显示模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外壳,包括背板和侧板;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外壳内;
散热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散热件包括吸热部和第一导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设置于所述吸热部的至少一端部,所述吸热部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抵接,所述吸热部与所述背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侧板抵接。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热部具有容置槽,所述显示面板置于所述容置槽内;
所述第一导热部设置于所述吸热部的外侧,所述第一导热部背离所述吸热部的一面抵接于所述背板。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还包括压合部,所述压合部的一端与所述侧板连接,所述压合部与所述背板相对设置;
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二导热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热部和所述吸热部之间,所述第二导热部与所述压合部朝向所述背板的一面抵接,所述第一导热部和所述吸热部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三导热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热部远离所述吸热部的一端,所述第三导热部与所述背板抵接。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热部之间一体成型,或,所述吸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所述第二导热部以及所述第三导热部之间一体成型。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件内部中空以形成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中设有冷却剂。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剂的材质包括氟利昂、硅油、矿物油、电子氟化液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吸热部和所述第一导热部均为板状结构。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为金属外壳,所述散热件为金属散热件,所述外壳与所述散热件焊接。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驱动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吸热部背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面。
在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绝缘胶层,粘接于所述驱动电路板和所述吸热部之间。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显示模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模组的外壳内设置散热件,并将散热件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光侧,显示面板也位于外壳内,从而显示面板可以通过散热件散热,而且由于外壳包括背板和侧板,散热件包括吸热部和第一导热部,第一导热部设置于吸热部的至少一端部,吸热部与背板相对设置,第一导热部与侧板抵接,以此使显示面板的热量可以依次通过吸热部到达第一导热部再传递至外壳,最后通过外壳将显示面板的热量散发至显示模组的外部,从而提高散热效果,此外通过设置第一导热部与侧板抵接还可以增加散热件与外壳的接触面积,从而显示面板传导至吸热部的热量可以加快散热至外壳,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显示模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外壳、11-背板、12-侧板、13-压合部、101-容纳槽、20-显示面板、30-散热件、31-吸热部、301-容置槽、32-第一导热部、33-第二导热部、34-第三导热部、302-冷却通道、35-冷却剂、40-驱动电路板、50-绝缘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外壳10、显示面板20以及散热件30。
其中,显示面板20位于外壳10内,外壳10用于封装以及保护显示面板20。本申请实施例的外壳10可以是金属外壳,也可以是塑料外壳。外壳10包括背板11和侧板12,背板11与侧板12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背板11可以为矩形结构,侧板1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侧板12分别设于背板11的边沿,四个侧板12和背板11围成一个容纳槽101。显示面板20位于容纳槽101内,具体地,显示面板20的出光侧由容纳槽101的槽口显露出。
显示面板20的类型可以有多种,以显示面板20采用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面板为例,显示面板2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21、LED发光芯片22以及光学膜片23,其中,LED发光芯片22为Micro-LED发光芯片,该光学膜片23可以是偏光片、透镜膜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20还可以是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ED)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量子点电致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面板,或液晶(LiquidCrystal Display,LCD)显示面板等显示面板中的任一种,在此不做显示面板的类型作出具体限制。
散热件30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背光侧,散热件30位于外壳10内,具体地,散热件30位于容纳槽101内。具体地,散热件30包括吸热部31和第一导热部3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吸热部31和第一导热部32可以是一体式构件,或者,吸热部31和第一导热部32之间也可以通过焊接连接。第一导热部32设置于吸热部31的至少一端部,吸热部31与背板11相对设置,第一导热部32与侧板12抵接。示例性地,第一导热部3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第一导热部32设置于吸热部31的一个端部上,或者,第一导热部3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吸热部31相对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导热部32,又或者,第一导热部32的数量也可以为四个,吸热部31为矩形结构,每个第一导热部32分别抵接于吸热部31的一个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的出光侧和背光侧是分别沿显示面板20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其中,出光侧为用于显示画面的一侧,对应地,背光侧为与出光侧沿显示面板20的厚度方向的相背设置的另一侧。
吸热部31与显示面板20的背光侧抵接,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20竖直向下的正投影位于吸热部31竖直向下的正投影内,从而吸热部31可以完全与显示面板20的背光侧抵接,从而增强对显示面板20的散热效率。其中,第一导热部32可以与吸热部31一体成型,第一导热部32的一端连接吸热部31,另一端至少部分抵接于侧板12,从而可以将吸热部31的热量先传递到第一导热部32,再传递到侧板12上,由于侧板12与第一导热部32抵接面的相对面是位于外壳10的外表面,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对显示面板20的散热能力,实现显示面板20的快速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通过在外壳10内设置散热件30,并将散热件30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背光侧,显示面板20也位于外壳10内,从而显示面板20可以通过散热件30散热,而且由于外壳10包括背板11和侧板12,散热件30包括吸热部31和第一导热部32,第一导热部32设置于吸热部31的至少一端部,吸热部31与背板11相对设置,第一导热部32与侧板12抵接,以此使显示面板20的热量可以依次通过吸热部31到达第一导热部32再传递至外壳10,最后通过外壳10将显示面板20的热量散发至外部,从而提高散热效果,此外通过设置第一导热部32与侧板12抵接还可以增加散热件30与外壳10的接触面积,从而显示面板20传导至吸热部31的热量可以加快散热至外壳10,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外壳10可以为金属外壳10,具体地,外壳10可采用铁制材质或铝制材质等金属材质制成,散热件30可以为金属散热件30,具体可以采用为铜制材质、铁制材质或铝制材质等金属材质制成,以便于实现快速的热传导散热。
其中,外壳10与散热件30之间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实现连接固定。具体地,外壳10与散热件30之间可以直接焊接,示例性地,外壳10为铜制外壳,散热件30为铜制散热件,从而外壳10与散热件30之间可以直接焊接实现散热件30的固定和导热作用。此外,外壳10与散热件30之间也可以通过可焊金属镀层实现焊接。示例性地,外壳10为铝制外壳,散热件30为铝制散热件,则外壳10的内表面可以设置铜、镍或锌等可焊金属镀层,从而散热件30可以通过采用锡焊工艺与外壳10焊接到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吸热部31具有容置槽301,显示面板20置于容置槽301内。具体地,容置槽301可以是由吸热部31弯折形成的“U”形槽。其中的容置槽301可与显示面板20相适配,容置槽301的开口与容纳槽101的槽口朝向位于同一方向,显示面板20的出光侧从容置槽301的开口与容纳槽101的槽口显露出,通过容置槽301可便于显示面板20进行定位安装,使其安装方便。此外,由于显示面板20的背光侧,即显示面板20远离容纳槽101的槽口的一面,以及显示面板20的侧面可全部置于容置槽301内,并与容置槽301的内壁进行抵接,从而可增加吸热部31与显示面板20的接触面积,以此进一步增加对显示面板20的快速吸热,最终进一步增强散热效率。
其中第一导热部32设置于吸热部31的外侧,第一导热部32背离吸热部31的一端抵接于背板11,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导热部32为板状结构,第一导热部32沿着显示面板20的厚度方向延伸,且在显示面板2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导热部32的一端与吸热部31连接,相对的另一端抵接于背板11。具体地,在显示面板2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导热部32由侧板12的顶端延伸至侧板12的底端,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导热部32与侧板12的接触面积,即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导热部32与外壳10的容纳槽101内壁的接触面积,以此进一步增加对显示面板20的快速散热。此外,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导热部32的一端与吸热部31连接,另一端与背板11抵接,从而第一导热部32在增加散热件30的散热面积的同时,第一导热部32增加散热件30在外壳10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增强散热件30对显示面板20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增加显示面板20在外壳10中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热部32还可以与吸热部31抵接,即第一导热部32相对的两面分别抵接于吸热部31和侧板12,从而由显示面板20传到至吸热部31的热量可以直接通过第一导热部32传递至外壳10上,无需经过空气传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热量的传导效率,提高散热效果。
当然,第一导热部32也可以与吸热部31间隔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请参考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还包括压合部13,压合部13的一端与侧板12连接,压合部13与背板11相对设置。其中的压合部13可与侧板12通过粘接、螺钉、或卡扣等连接,压合部13也可与侧板12和背板11为一体成型设计,压合部13用于抵接于显示面板20的出光侧的边沿,以便于显示面板20稳固安装。其中,第一导热部32相对的两端可以分别抵接于压合部13和背板11。
在一实施例中,侧板12为两个,两个侧板12分别设于背板11相对的两端,两个侧板12相对设置,并位于背板11的同一侧面,每一个压合部13分别设于一个侧板12远离背板11的一侧,两个侧板12、背板11、及两个压合部13围成一个容纳槽101,以此便于容纳槽101与外部连通。
在另一实施例中,背板11为矩形结构,侧板12为四个,四个侧板12分别设于背板11的边沿,压合部13的数量为四个,即压合部13呈环形框结构,四个侧板12、背板11、及四个压合部13围成一个容纳槽101,以增强容纳槽101的密封性,便于保护显示面板2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侧板1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三个,对应地,压合部13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三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请参考图3和图4,其中的散热件30还包括第二导热部33。第二导热部33连接于第一导热部32和吸热部31之间,第二导热部33与压合部13朝向背板11的一面抵接,第一导热部32和吸热部31间隔设置。其中第二导热部33可为铜制材质、铁制材质或铝制材质等金属材质制成,第二导热部33与吸热部31、第一导热部3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第二导热部33与压合部13朝向背板11的一面抵接,可进一步增加散热件30与外壳10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强散热件30对显示面板20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和图6,散热件30还包括第三导热部34。其中,第三导热部34连接于第一导热部32远离吸热部31的一端,第三导热部34与背板11抵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导热部34与吸热部31相对设置。其中的第三导热部34可为铜制材质、铁制材质或铝制材质等金属材质制成。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三导热部34与背板11抵接,增加散热件30与外壳10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强散热件30对显示面板20的散热效率。
第三导热部34可与第一导热部32通过焊接、螺接或卡接等方式连接,或者,第三导热部34也可与吸热部31、第一导热部32、第二导热部33一体成型,以便于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散热件30内部中空以形成冷却通道302,冷却通道302中设有冷却剂35。其中的冷却剂35可以是液体冷却剂,其可以是具有沸点低、绝缘、无腐蚀性等特点的液体冷却剂,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却剂35包括氟利昂、硅油、矿物油、电子氟化液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冷却剂35的设置可以增加散热件30的导热系数,增加散热件30的热传导效率,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显示面板20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件30为板状散热件,具体地,吸热部31和第一导热部32均为板状结构,以此可降低材料成本,吸热部31和第一导热部32便于弯折一体成型,便于加工。此外,通过将吸热部31设置为板状结构,从而吸热部31便于与显示面板20的背光侧紧密抵接,第一导热部32也可以与显示面板20的背光侧紧密抵接,有利于增强散热件30对显示面板20的散热效率。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件30也可以是管状散热件,管状散热件30的数量为多根,通过多根管状散热件30依次间隔排列形成板状结构,同样可以提高显示面板20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或图7,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还包括驱动电路板40。驱动电路板40用于对显示面板20进行驱动控制。其中驱动电路板40可通过焊接、螺接或粘接等方式固定于吸热部31上。驱动电路板40与显示面板20电性连接,示例性地,吸热部31为板状结构,则吸热部31上可以开设有避位孔(图未示),便于驱动电路板40的连接导线穿过该避位孔以连接显示面板20,便于驱动电路板40进行安装。
本申请实施例的驱动电路板40设置于吸热部31背向显示面板20的一面。从而吸热部31还可对驱动电路板40进行散热,进一步提高显示模组的散热效果,以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20使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显示模组还包括绝缘胶层50。绝缘胶层50粘接于驱动电路板40和吸热部31之间,以便于驱动电路板40进行安装。此外,由于散热件30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因此,通过绝缘胶层50的设置可以避免驱动电路板40上的金属引脚之间在吸热部31的导电作用下发生短路,从而本申请实施例在提高显示模组的散热效率的同时,可以保证显示模组的正常工作。
具体地,绝缘胶层50可以是硅胶、硅树脂、环氧树脂等能够实现绝缘功能的胶体材质,在此不对绝缘胶层的材质作出限制。
为了更好地实施本申请的显示模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由于该显示装置具有上述显示模组,因此具有全部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显示装置的适用不做具体限制,其可以是手持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无线耳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车载设备(导航仪、辅助倒车系统、行车记录仪、车载冰箱等)、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终端设备(Terminal Device)等等,在此不做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具体实施时,以上各个单元或结构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来实现,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作为同一或若干个实体来实现,以上各个单元或结构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包括背板和侧板;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外壳内;
散热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散热件包括吸热部和第一导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设置于所述吸热部的至少一端部,所述吸热部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侧抵接,所述吸热部与所述背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热部与所述侧板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部具有容置槽,所述显示面板置于所述容置槽内;
所述第一导热部设置于所述吸热部的外侧,所述第一导热部背离所述吸热部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背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压合部,所述压合部的一端与所述侧板连接,所述压合部与所述背板相对设置;
所述散热件还包括:
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二导热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热部和所述吸热部之间,所述第二导热部与所述压合部朝向所述背板的一面抵接,所述第一导热部和所述吸热部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
第三导热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热部远离所述吸热部的一端,所述第三导热部与所述背板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三导热部,所述第三导热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热部远离所述吸热部的一端,所述第三导热部与所述背板抵接,所述吸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所述第二导热部以及所述第三导热部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部、所述第一导热部以及所述第二导热部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内部中空以形成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中设有冷却剂,所述冷却剂包括氟利昂、硅油、矿物油、电子氟化液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部和所述第一导热部均为板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金属外壳,所述散热件为金属散热件,所述外壳与所述散热件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驱动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吸热部背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绝缘胶层,粘接于所述驱动电路板和所述吸热部之间。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223598231.6U 2022-12-29 2022-12-29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93729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8231.6U CN219372950U (zh) 2022-12-29 2022-12-29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8231.6U CN219372950U (zh) 2022-12-29 2022-12-29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72950U true CN219372950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37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8231.6U Active CN219372950U (zh) 2022-12-29 2022-12-29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729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09382B1 (ko) 발광 모듈
KR101546741B1 (ko) 광 출사 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US754546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23972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6308738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9004721B2 (en) Light source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JPWO2007020697A1 (ja) フラッ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1119172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US9798098B2 (en) Optical module
KR101154790B1 (ko) 블랑켓 일체형 방열회로기판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샤시 구조물
CN219372950U (zh)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US20080304270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KR20100127623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패키지 및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09152146A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4683874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16905440U (zh) 印刷电路板和显示装置
CN101975376A (zh) 背光模块的发光源散热构造
KR102411320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283068B1 (ko) 블랑켓 일체형 방열회로기판, 이을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9302830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745851B (zh) 一种任意安装的pcb板
CN219536649U (zh) 一种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车辆
CN217639863U (zh) 显示模组
CN111479454B (zh) 液冷散热结构及电子终端
JP2012064705A (ja) 放熱体取付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