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89179U - 车辆及其顶棚气囊组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及其顶棚气囊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89179U
CN219989179U CN202321510385.7U CN202321510385U CN219989179U CN 219989179 U CN219989179 U CN 219989179U CN 202321510385 U CN202321510385 U CN 202321510385U CN 219989179 U CN219989179 U CN 2199891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airbag
ceiling
vehicle
gen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1038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煜森
彭斌斌
童来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1038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891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891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891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及其顶棚气囊组件,旨在解决现有的顶棚气囊组件对周围环境件的冲击较大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包括:气囊;发生器,其设置于所述气囊;壳体,其用于包裹所述气囊;以及盖板,其自所述壳体延伸至所述发生器靠近所述车顶横梁的一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盖板与壳体能够吸收发生器点爆气囊时产生的冲击力,避免车顶横梁受到较大冲击力,从而保护与车顶横梁连接的前挡风玻璃,而且,盖板和壳体共同限制发生器点爆时的气囊向顶棚和车顶横梁的方向展开,从而避免气囊点爆时冲击车顶横梁和顶棚。因此,车顶横梁的强度要求降低。

Description

车辆及其顶棚气囊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及其顶棚气囊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舒适度和空间运用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新颖技术出现,就安全装置而言,装配于汽车顶棚的安装气囊系统已经能够取代安装在汽车仪表盘里的安全气囊。
目前,现有的顶棚气囊组件对周边环境件的要求较高。因为发生器与车顶横梁的距离较远,在发生器点爆气囊的情况下,对车顶横梁的冲击力较大,而过大的冲击力会由车顶横梁传递至与车顶横梁相接的前挡风玻璃,从而有可能导致挡风玻璃破裂。破裂的挡风玻璃则可能对前排的乘员产生进一步伤害。因此,顶棚气囊组件往往需要较大强度的壳体结构,用于吸收发生器点爆时的冲击力,从而保护前挡风玻璃。同理,现有的顶棚气囊组件对同样设置在顶棚位置的遮阳板也有着较高的强度要求。
现有技术中提供了在现有的壳体基础上增加后盖板以保护挡风玻璃和遮阳板的技术方案,但是这样的方式增加了零件的数量以及装配工序,从而导致整车的重量增加、成本提升。因此,顶棚气囊组件如何在保护挡风玻璃和遮阳板的前提下,实现轻量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至少解决顶棚气囊组件对周围环境件的冲击较大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所述车辆包括车顶横梁,所述顶棚气囊组件包括:气囊;发生器,其设置于所述气囊;壳体,其用于包裹所述气囊;以及盖板,其自所述壳体延伸至对应于所述发生器与所述车顶横梁之间。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盖板与壳体能够吸收发生器点爆气囊时产生的冲击力,避免冲击通过车顶横梁传递至前挡风玻璃从而使前挡风玻璃破裂,也因为盖板吸收了大部分冲击力,从而降低了车顶横梁的强度要求。而且,盖板还能控制气囊内气体的流向。具体而言,盖板和壳体构成固定结构,限制发生器点爆气囊时气体的流动,防止气体在发生器位置对顶棚的冲击,从而保护放置在对应于发生器位置的遮阳板,因此降低了遮阳板的设计要求和建造成本,也可以适当的减轻产品的重量。由于对车顶横梁的强度要求均有所降低。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盖板和壳体如可以通过螺接、焊接等方式实现彼此之间的固定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盖板和壳体的连接方式等进行灵活选取,以获得更高的结构强度。在这种情形下,盖板和壳体的生产工艺也较为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影响周围环境件的前提下,对发生器相对于气囊的位置进行灵活设置,在一种情形下,发生器设置于气囊内部远离挡风玻璃的位置;在另一种情形下,发生器设置于气囊与壳体之间的位置。只要能够顺利点爆气囊以及点爆时的冲击力不会破坏周围环境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选取最合适的设置位置。
在上述顶棚气囊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壳体与盖板为一个整体,不仅强度较大,稳定性高,能够承受较大的冲击力,避免发生器产生的冲击力对前挡风玻璃和遮阳板造成损坏。
一体成型的设计方案相较于多组件相连接的方案来说减少了子零件的数量,从而在保证壳体强度的同时,降低了壳体的重量,简化了顶棚气囊组件的装配流程。前述车顶横梁和遮阳板强度降低,使得车顶横梁和遮阳板的设计要求降低,质量也随之降低,再者,壳体与盖板一体成型减少了连接部件,节省材料的同时也降低了壳体的质量,于是,整车的质量降低。
在上述顶棚气囊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还包括前挡风玻璃,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部分,其设置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车顶横梁的一侧;以及第二部分,其设置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前挡风玻璃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盖板分别相连。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部分主要阻挡了发生器所产生的冲击对遮阳板的作用力,从而保护了遮阳板的使用性能。另外,第一部分还对点爆后气囊内气体起到导向作用,从而保证在发生意外情况时,气囊能够准确地到达指定位置从而更好的保护乘员的安全。
在上述顶棚气囊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分设置有加强结构。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加强结构能够增加壳体的强度,吸收尽可能多的发生器产生的冲击力,避免周围环境件收到损坏。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加强结构的设置位置、结构形式、数量等进行灵活设置,示例性地,加强结构为设置于第一部分的加强件,加强件以焊接的方式设置于第一部分。优选地,加强结构为形成于第一部分的凹槽,加强件以焊接的方式设置于凹槽内,以增强第一部分的结构强度。
在上述顶棚气囊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分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加强结构。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给出了一种加强结构的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顶棚气囊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结构以焊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凹槽。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给出了加强结构和凹槽的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
在上述顶棚气囊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顶棚气囊组件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气囊靠近所述前挡风玻璃的位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限位结构能够对发生器所点爆的气囊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在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使得气囊到达正确的位置,从而保证乘员得到及时准确的防护。
在上述顶棚气囊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结构为限位板。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给出了限位结构的一种准确的结构形式。
在上述顶棚气囊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板的至少一个侧边设置有翻边。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翻边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限制点爆后气囊内气体的流向,避免气囊向错误的方向扩散,无法实现防护的作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翻边设置在限位板的靠近前挡风玻璃的一端,并向顶棚方向延伸,从而保证点爆后的气囊向乘员舱展开。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翻边的数量、设置位置以及长度等进行灵活设置。示例性的,限位板的边缘均设置有翻边,避免气囊向四周扩散,从而保障气囊的准确、及时展开。
在上述顶棚气囊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还包括遮阳板,所述遮阳板设置于所述顶棚对应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位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遮阳板设置于第一部分,能够通过第一部分吸收大部分向遮阳板方向的冲击力,对遮阳板起到的保护作用,避免遮阳板在气囊的冲击下折断或者变形。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
可以理解的是,该车辆具有前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的俯视示意图;以及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顶棚气囊组件;
11、壳体;
111、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13、盖板;
1111、加强结构;
114、限位板;
1141、翻边;
12、气囊;13、发生器;
21、车顶横梁;22、前挡风玻璃;23、遮阳板;24、顶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施方式的盖板和壳体为一体成型,但是这并非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使本实用新型的盖板和壳体之间通过焊接或者螺接的方式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提高车辆内部空间利用率,顶棚气囊组件逐渐取代传统的设置于仪表盘的气囊组件。在发生意外情况下,气囊被发生器点爆而充满气体用于保护乘员的生命安全,但也在瞬间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可能会对遮阳板和前挡风玻璃造成损坏。
具体而言,由于车辆顶棚部分的布置方式,顶棚气囊组件的发生器与车顶横梁的距离较远,因此,在发生器点爆气囊的情况下,对车顶横梁的冲击力较大,而过大的冲击力会由车顶横梁传递至与车顶横梁相接的前挡风玻璃,从而有可能导致挡风玻璃破裂。破裂的挡风玻璃则可能对前排的乘员产生进一步伤害。因此,顶棚气囊组件往往需要较大强度的壳体结构,用于吸收发生器点爆时的冲击力,从而保护前挡风玻璃。
同理,顶棚气囊组件的同样设置在顶棚位置的遮阳板也容易受到气体的冲击,从而导致其使用性能被破坏。在发生器点爆气囊时,需要相关结构防止气体在发生器位置对顶棚的冲击,从而破坏遮阳板。
首先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如图1所示,顶棚气囊组件1设置于车顶横梁21和顶棚24之间,前挡风玻璃22与车顶横梁21相接,遮阳板23设置于顶棚24外侧的相对于气囊12的位置上。顶棚气囊组件1主要包括气囊12、发生器13以及壳体1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发生器13设置于气囊12内部,远离前挡风玻璃22的位置上,壳体11的右侧与车顶横梁21之间有一定距离。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发生器13设置于气囊12外侧,同样可以实现气囊12的点爆,这并不是限制的,只要可以实现气囊12的及时点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生器13的设置位置、设置方式等进行灵活设置。
壳体11覆盖至气囊12的一部分外表面。其中,壳体11的第一部分111、盖板113以及第二部分112将发生器13的上、右、下三个方位保包围起来,共同限制点爆瞬间气流的流向,以及最大程度的吸收点爆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件的冲击力。具体而言,第一部分111几乎覆盖了气囊12的整个下方,在开口处向左下方延伸,对气囊12内部的气流起到的限制流向的作用。第一部分111防止爆炸气流向下对设置于发生器13正下方的遮阳板23造成破坏。
另外,第一部分111还设置有加强结构1111,具体而言,第一部分111形成有凹槽,加强结构1111以焊接的方式设置于凹槽内,
可以理解的是,凹槽的设置位置、数量以及方向均可以灵活调整,同样,加强结构也随凹槽的调整而变化。凹槽使得壳体11的第一部分111形成一个凹筋,从而提高壳体11的结构强度。另外,加强结构1111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壳体11的强度。示例性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横向和纵向均设置一个凹槽,进一步提高壳体11的强度,以保证受到冲击时尽可能多的吸收冲击力。另外,还可以为凹槽处增设一个加强件,但这并不是限制的,只要能够提高壳体11的强度,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盖板113用于防止爆炸气流向上对车顶横梁21以及与车顶横梁21相接的前挡风玻璃22造成冲击,从而避免前挡风玻璃22破碎。壳体11的第一、二、三部分一体成型,不仅保证了壳体11的强度,也能够尽可能地吸收点爆过程中的冲击力,从而保护周围的环境件。
另外,在气囊12和车顶横梁21之间靠近前挡风玻璃22的位置上还设置有作为限位结构的限位板114,限位板114的左侧形成有翻边1141,对于气囊12有导向和限位的作用。限位板114的至少一部分与气囊12之间设置有预留空间,其能够进一步吸收点爆时的冲击力,保护车顶横梁21和前挡风玻璃22。限位板114与第一部分111共同限制气囊12内气流的流向。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限位板114的各个侧边均设置翻边1141,以进一步限制被发生器13点爆的气囊12的展开方向。翻边1141的个数、尺寸以及设置位置等均可以灵活调整,只要限制气囊12的安装位置以及在气囊12点爆后对其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下面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壳体11的盖板113覆盖至气囊12相对于发生器13的位置的正上方,与第一、三部分配合,能够尽可能多的吸收爆破时的冲击力。
最后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的俯视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其他结构与第一种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盖板113和壳体11的连接关系。具体而言,盖板113和壳体11通过螺接的方式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关系,盖板113覆盖至发生器13的正上方。
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顶棚气囊组件中,一体式成型的壳体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强度,能够吸收气囊点爆时的冲击力,还适当减少了产品的尺寸和子零件的数量,实现了产品轻量化;盖板与壳体一体成型,提高了整体结构的强度,避免气囊对车顶横梁产生较大冲击力,降低了车顶横梁的强度要求,确保与车顶横梁相接的前挡风玻璃不破裂;第一部分避免遮阳板的使用性能被破坏,从而降低了遮阳板的强度要求。
本申请各实施例中可能涉及的相关用户个人信息,均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基于业务场景的合理目的,处理用户在使用产品/服务过程中主动提供或因使用产品/服务而产生的,以及经用户授权获取的个人信息。
申请人处理的用户个人信息会因具体产品/服务场景而有所不同,需以用户使用产品/服务的具体场景为准,可能会涉及用户的账号信息、设备信息、驾驶信息、车辆信息或其他相关信息。申请人会以高度的勤勉义务对待用户的个人信息及其处理。
申请人非常重视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已采取符合业界标准、合理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保护用户的信息,防止个人信息遭到未经授权访问、公开披露、使用、修改、损坏或丢失。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便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翻边和加强结构的不同结构性质之间的组合形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顶横梁,所述顶棚气囊组件包括:
气囊;
发生器,其设置于所述气囊;
壳体,其用于包裹所述气囊;以及
盖板,其自所述壳体延伸至对应于所述发生器与所述车顶横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棚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棚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前挡风玻璃,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部分,其设置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车顶横梁的一侧;以及
第二部分,其设置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前挡风玻璃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盖板分别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棚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设置有加强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棚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加强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棚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气囊组件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气囊靠近所述前挡风玻璃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棚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限位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棚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的至少一个侧边设置有翻边。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棚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遮阳板,所述遮阳板设置于所述顶棚对应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位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顶棚气囊组件。
CN202321510385.7U 2023-06-13 2023-06-13 车辆及其顶棚气囊组件 Active CN2199891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10385.7U CN219989179U (zh) 2023-06-13 2023-06-13 车辆及其顶棚气囊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10385.7U CN219989179U (zh) 2023-06-13 2023-06-13 车辆及其顶棚气囊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89179U true CN219989179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17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10385.7U Active CN219989179U (zh) 2023-06-13 2023-06-13 车辆及其顶棚气囊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891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19694B1 (ko)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EP2699454B1 (en) Unification airbag module
JP5495367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ユニット
CN102481888A (zh) 副驾驶员的前安全气囊
KR20080057260A (ko) 에어백 장치
CN101531171B (zh) 用于固定汽车侧面气囊的托架
CN219989179U (zh) 车辆及其顶棚气囊组件
KR20130066407A (ko) 차량용 사이드에어백의 설치장치
CN210062915U (zh)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
KR101250413B1 (ko) 통합형 에어백 모듈
CN214001581U (zh) 一种顶置式气囊装置
JPWO2008149681A1 (ja) 膝拘束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980929B1 (ko) 하우징리스 타입 조수석 에어백 장치
KR100582564B1 (ko) 가변 벤트를 갖는 에어백 쿠션
CN110979245B (zh) 一种头部安全气囊硅胶保压片装置
CN216580436U (zh) 车辆及气囊安装结构
KR100783933B1 (ko) 차량용 사이드 에어백모듈의 설치구조
JP4005819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230137175A (ko) 시트용 에어백
KR100587407B1 (ko) 에어백 모듈의 조립구조
KR101776510B1 (ko) 차량용 전방 에어백
KR100521540B1 (ko) 충격을 흡수할 수 있는 필러트림구조
KR0133981Y1 (ko) 자동차용 임팩트 바
KR20060016402A (ko) 에어백 모듈의 설치구조
KR20240017246A (ko) 에어백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