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81268U - 一种变换器和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换器和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81268U
CN219981268U CN202321327260.0U CN202321327260U CN219981268U CN 219981268 U CN219981268 U CN 219981268U CN 202321327260 U CN202321327260 U CN 202321327260U CN 219981268 U CN219981268 U CN 219981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ducer
converter
fins
main body
handle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2726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树军
江海昊
刘含
肖运明
梁润梅
王勇
余啟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2726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81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81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812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变换器和储能系统,涉及变换器技术领域,其中,变换器包括变换器主体和侧盖,变换器主体沿横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提手位,变换器主体沿横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侧盖,侧盖覆盖提手位。本申请通过侧盖遮盖提手位,在变换器安装于墙体后,减少了误触提手位拉扯变换器的现象,降低了变换器的倾倒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变换器和储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变换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换器和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变换器安装于墙体,变换器的提手位受到拉扯时,变换器容易倾倒。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变换器和储能系统,以降低变换器倾倒风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变换器,包括:
变换器主体,所述变换器主体沿横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提手位;
侧盖,所述变换器主体沿横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侧盖,所述侧盖覆盖所述提手位。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变换器包括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设置于所述变换器主体的背侧,所述第一翅片远离所述变换器主体的一端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为所述提手位。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侧盖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翅片沿所述横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侧盖设置于所述变换器主体沿所述横向的相对两侧。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变换器包括多个第二翅片,多个所述第二翅片设置于所述变换器主体的背侧且沿所述横向间隔排列。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翅片沿所述变换器主体的背侧的凸出程度大于所述第二翅片沿所述变换器主体的背侧的凸出程度。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变换器包括挂接部,所述挂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翅片上,另一端用于连接墙体。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侧盖设置有避让口,所述挂接部穿过所述避让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侧盖包括主体部和侧围部,所述侧围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边缘且两者限定出凹陷腔,所述变换器主体沿所述横向的一端伸入所述凹陷腔中,所述侧围部覆盖所述提手位。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侧围部形成有用于穿设线缆的出线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主体部的厚度不小于2mm。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包括:
上述任意一种变换器;
电池模块,与所述变换器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变换器,通过侧盖遮盖提手位,在变换器安装于墙体后,减少了误触提手位拉扯变换器的现象,降低了变换器的倾倒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变换器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侧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变换器1;变换器主体11;侧盖12;避让口12a;凹陷腔12b;主体部121;侧围部122;出线口122a;第一翅片13;提手位13a;第二翅片14;挂接部15;贴合部151;连接孔151a;电池模块2。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再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背侧”、“横向”、“顶底”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变换器正常安装于墙体时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例如,“背侧”指变换器靠近墙体的一侧。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即包括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例如两个或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换器1,请参照图1和图2,变换器1包括变换器主体11和侧盖12。
示例性地,变换器1可以是储能变换器,储能变换器是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电力变换器,主要作用是将直流电能储存到电池中,也可将储存在电池中的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
变换器主体11沿横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提手位13a。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是变换器主体11沿横向的一端设置有提手位13a,也可以是变换器主体11沿横向的两端设置有提手位13a。
需要说明的是,横向指的是变换器1安装于墙体后,与变换器主体11前后方向、变换器主体11顶底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变换器主体11的左右方向。
提手位13a指的是用于抓握或提起变换器1的结构。也就是说,在变换器主体11上设置有提手位13a,方便在变换器主体11未安装于墙体前对变换器主体11进行搬运。
变换器主体11沿横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侧盖12,侧盖12覆盖提手位13a。
可以理解的是,变换器主体11设置有提手位13a的一端对应设置有侧盖12。
相关技术中,变换器沿横向的两端设置有装饰盖,装饰盖并未遮盖提手位,提手位裸露于变换器的背侧,在变换器安装于墙体后,用户可能误触提手位,通过拉扯提手位引起变换器的倾倒。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变换器1,通过侧盖12遮盖提手位13a,在变换器1安装于墙体后,减少了误触提手位13a拉扯变换器1的现象,降低了变换器1的倾倒风险。
提手位13a的具体结构不限。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变换器1包括第一翅片13。第一翅片13设置于变换器主体11的背侧,第一翅片13远离变换器主体11的一端形成有缺口,缺口为提手位13a。
需要说明的是,变换器主体11在工作时其内部的电气元件,例如芯片,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温度过高,通过在变换器主体11的背侧设置第一翅片13,变换器主体11工作时电气元件产生的热量能快速传递至第一翅片13上,在有自然风对流时可以将热量排出,增大了散热面积进而提高了热量的传递效率,能够快速散热以减少持续过热对电气元件的损坏;此外,通过第一翅片13形成提手位13a,还能够方便变换器主体11未安装于墙体前的搬运。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第一翅片13一方面能够满足散热,另一方面第一翅片13形成有提手位13a方便搬运,不用额外占用设置提手位13a的空间,集成度高。
示例性地,可以是第一翅片13沿变换器主体11顶底方向的中间区域向靠近变换器主体11的一侧凹陷形成有提手位13a,这样,在搬运过程中第一翅片13受力均匀,不易变形,延长了使用寿命。
第一翅片13的数量不限,根据提手位13a的数量需求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
一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3和侧盖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翅片13沿横向间隔设置,两个侧盖12设置于变换器主体11沿横向的相对两侧。这样,两个提手位13a相对设置于变换器主体11沿横向的相对两侧,在搬运过程中变换器主体11受力均匀;同时,变换器主体11工作过程中,变换器主体11沿横向的相对两侧设置有侧盖12,第一翅片13处于侧盖12的保护下,用户无法触碰第一翅片13,避免了被第一翅片13排出的热量烫伤,提高了变换器1的热安全性能。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3,变换器1包括多个第二翅片14,多个第二翅片14设置于变换器主体11的背侧且沿横向间隔排列。这样,通过在变换器主体11的背侧设置多个第二翅片14,变换器主体11工作时电气元件产生的热量能快速传递至第一翅片13和多个第二翅片14上,进一步增大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
第一翅片13和第二翅片14的材质不限。示例性地,第一翅片13和第二翅片14的材质可以是铝或铜等高导热材料。
第二翅片14的具体结构不限。
一些实施方案中,两个相邻第二翅片14之间形成凹槽,且第二翅片14朝向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沿横向延伸的凸条。这样,能够增加第二翅片14的散热面积以及避免热气在凹槽内形成涡流。
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翅片14朝向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凸条,多个凸条沿变换器主体11的顶底方向间隔设置。这样,进一步增加了第二翅片14的散热效果。
一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3沿变换器主体11的背侧的凸出程度大于第二翅片14沿变换器主体11的背侧的凸出程度。这样,第二翅片14的凸出程度较第一翅片13低,在侧盖12与变换器主体11装配后,第一翅片13在侧盖12的覆盖下,此时用户也无法触碰到位于第一翅片13远离侧盖12的一侧的多个第二翅片14,避免了用户被第二翅片14排出的热量烫伤,提高了变换器1的热安全性能。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3,变换器1包括挂接部15,挂接部15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翅片13上,另一端用于连接墙体。
挂接部15的数量不限,根据第一翅片13的数量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
一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翅片13沿横向间隔设置于变换器主体11的两端,挂接部15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翅片13上。这样,变换器主体11通过横向两端的挂接部15安装于墙体,提高了变换器1的稳定性。
挂接部15与墙体的连接方式不限。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挂接部15具有用于与墙体贴合的贴合部151,贴合部151具有连接孔151a,连接孔151a用于供紧固件穿过并拧入墙体内。这样,能够沿前后方向将紧固件穿过连接孔151a拧入墙体内,操作简单,易于实现。
示例性地,紧固件可以为自攻螺钉或膨胀螺钉。
挂接部15的结构不限。
一实施例中,挂接部1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与变换器主体11连接,第二安装板用于连接墙体。可以理解的是,贴合部151形成于第二连接板,挂接部15整体呈“L”字形。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和图4,侧盖12设置有避让口12a,挂接部15穿过避让口12a。也就是说,挂接部15设置于第一翅片13靠近侧盖12的一侧,这样,挂接部15不会与第二翅片14干涉,方便了挂接部15与墙体的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变换器1的装配顺序为:将变换器主体11通过挂接部15安装于墙体后,将侧盖12安装于变换器主体11。
侧盖12的具体结构不限。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2和图4,侧盖12包括主体部121和侧围部122,侧围部122设置于主体部121的边缘且两者限定出凹陷腔12b,变换器主体11沿横向的一端伸入凹陷腔12b中,侧围部122覆盖提手位13a。这样,侧盖12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可以理解的是,主体部121沿变换器主体11的背侧的凸出程度大于第一翅片13沿变换器主体11的背侧的凸出程度,进而通过侧围部122沿横向靠近第一翅片13的一侧延伸以覆盖第一翅片13。
侧盖12和变换器主体11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限。
一实施例中,变换器主体11和主体部121其中一个形成有安装柱,另一个形成有安装孔,安装柱与安装孔配合连接。
示例性地,可以是变换器主体11形成有安装柱,主体部121形成有安装孔;也可以是变换器主体11形成有安装孔,主体部121形成有安装柱。
示例性地,安装孔为螺丝孔,安装柱为螺丝柱。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2和图4,侧围部122形成有用于穿设线缆的出线口122a。这样,通过将变换器主体11的线缆布置于出线口122a,节省了线缆的布置空间,进一步降低了用户误触变换器1背侧的可能性。
侧盖12的成型方式不限。也就是说,可以是主体部121和侧围部122可拆卸地连接,例如,卡扣连接、螺钉连接、过盈配合连接;也可以是主体部121和侧围部122不可拆卸地连接,例如,铆接或焊接;还可以是侧盖12一体成型。
一实施例中,侧盖12为一体式结构。也就是说,主体部121和侧围部122一体成型。这样,侧盖12无需焊接或装配等复杂工艺,能够一体化生产,减少了装配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
侧盖12的材质不限,可以为耐热材料。
示例性地,侧盖12材质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即ABS塑料)和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的聚合材料。
一实施例中,侧盖12的主体部121的厚度不小于2mm。例如,主体部121的厚度为2mm、3mm或4mm等。这样,侧盖12整体强度高,不易受外力破坏,能够减少外力对变换器主体11、第一翅片13的损坏现象。
为提高侧盖12的强度和刚度,示例性地,侧盖12的内侧壁设置有加强筋。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请参照图5,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中的变换器1和电池模块2。
电池模块2与变换器1连接。
示例性地,变换器1为储能变换器,其主要作用是将光伏发电或者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等储能系统生成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或者将市电变成直流电并存储到电池模块2中。此外,储能变换器还可以监测电池模块2的电量和状态,实现对电池模块2的充放电控制,确保储能系统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电池模块2的结构不限。示例性地,电池模块2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镍电池等。可以理解的是,电池模块2的电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储能系统的存储效率和使用寿命。因此,在选用电池模块2时应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储能系统的规模和对备用电源的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或“示例性的”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换器主体,所述变换器主体沿横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提手位;
侧盖,所述变换器主体沿横向的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侧盖,所述侧盖覆盖所述提手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包括第一翅片,所述第一翅片设置于所述变换器主体的背侧,所述第一翅片远离所述变换器主体的一端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为所述提手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侧盖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翅片沿所述横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侧盖设置于所述变换器主体沿所述横向的相对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包括多个第二翅片,多个所述第二翅片设置于所述变换器主体的背侧且沿所述横向间隔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翅片沿所述变换器主体的背侧的凸出程度大于所述第二翅片沿所述变换器主体的背侧的凸出程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包括挂接部,所述挂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翅片上,另一端用于连接墙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盖设置有避让口,所述挂接部穿过所述避让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盖包括主体部和侧围部,所述侧围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边缘且两者限定出凹陷腔,所述变换器主体沿所述横向的一端伸入所述凹陷腔中,所述侧围部覆盖所述提手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部形成有用于穿设线缆的出线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不小于2mm。
11.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变换器;
电池模块,与所述变换器连接。
CN202321327260.0U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变换器和储能系统 Active CN219981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7260.0U CN219981268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变换器和储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7260.0U CN219981268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变换器和储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81268U true CN219981268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89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27260.0U Active CN219981268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变换器和储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812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79678B (zh) 易于安装的锂离子电池组
JP7045572B2 (ja) 塗布防止部が備えられたセルフレームを含む二次電池パック
CN109804544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2010067515A (ja) 電池パック
WO2020170442A1 (ja) 充放電装置
CN210723207U (zh) 用于电池的极耳连接片及具有其的电池
CN219981268U (zh) 一种变换器和储能系统
CN212627220U (zh) 一种储能电源
CN210866417U (zh)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CN218498216U (zh) 电池及电池包
CN110690529A (zh)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CN211700377U (zh) 摩托车锂电池高效散热系统安装结构
CN211265583U (zh) 一种软包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CN209880761U (zh) 便携式动力电池模组及其散热结构
CN211792483U (zh) 可快速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
CN209880760U (zh) 便携式动力电池模组及其防碰撞散热结构
CN110429223A (zh) 电芯固定结构、电池模块、电池模组
CN221596567U (zh) 电池、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15648007U (zh) 大容量电源散热装置
CN220456518U (zh) 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包
CN217693248U (zh) 光伏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CN214068834U (zh) 一种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CN217544752U (zh) 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21327934U (zh) 电池包箱体和电池包
CN215772655U (zh) 一种交直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