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8841U - 触控笔 - Google Patents

触控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8841U
CN219978841U CN202322068518.6U CN202322068518U CN219978841U CN 219978841 U CN219978841 U CN 219978841U CN 202322068518 U CN202322068518 U CN 202322068518U CN 219978841 U CN219978841 U CN 2199788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racket
stylus
along
proc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6851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wei Intellig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wei Intellig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wei Intellig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wei Intellig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6851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88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88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88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笔,涉及终端技术领域。该触控笔具有用于识别压力变化的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一端连接于固定部,另一端设置于固定部限制出的容纳腔内,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设于容纳腔内的两端互相连接。本申请一方面,安装时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设于容纳腔的一端互相连接,然后再将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连接于固定部,即可完成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的安装,本申请能够大大降低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的安装难度,提高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的安装精度;另一方面,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的交叉设置,第二支架在受到第一支架推动时更易发生形变,上述两方面使得本申请能够有效提高触控笔的识别精度。

Description

触控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笔。
背景技术
随着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使用量的快速增长,触控笔的使用也越发广泛。而这些智能设备中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如绘画软件等,对触控笔的触摸控制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触控笔主要通过其中的压感组件对用户的模拟书写输入进行识别。触控笔的笔尖尖端作用于智能设备时,笔尖尖端受到压力后会沿笔杆轴向移动,压感组件识别采集笔尖尖端移动引起的变化,进而实现用户输入的识别。在现有技术中,压感组件一般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压感组件在触控笔的组装过程中组装工艺难度大,安装精确度低。组装工艺精度的降低一方面会使得压感组件对笔尖尖端的压力变化识别能力降低,另一方面会使得压感组件所识别的压力变化误差增大,这均会导致触控笔的识别精度大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触控笔,能够提高触控笔的识别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触控笔,该触控笔包括固定部、推动部、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感应器以及处理器。固定部限制出容纳腔。推动部沿第一方向穿设于容纳腔,推动部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于固定部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一支架连接于推动部,第一支架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支架一端连接于固定部,另一端设置于容纳腔内,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二支架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二支架一端连接于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架远离固定部一端,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感应器连接于第二支架,感应器用于检测第二支架的形变量并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处理器用于接收及处理第一检测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之间的夹角α满足:20°≤α≤8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还具有基板以及形变板,基板沿第一方向延伸,形变板沿第三方向延伸,形变板一端连接于固定部,另一端设置于容纳腔,基板一端与第一支架远离固定部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形变板远离固定部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包括加强部,加强部贴设于基板靠近第一支架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动部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沿第四方向相对布置于第一支架两侧,第四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第一支架沿第四方向一侧与第一侧板连接,另一侧与第二侧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包括加强部,加强部与第一支架贴合设置,加强部沿第四方向一侧与第一侧板连接,另一侧与第二侧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动部还包括第一发射电极,第一发射电极设于推动部远离第一支架一侧,第一发射电极用于在推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沿第一方向移动时向处理器发射第二检测信号,以启动处理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动部还包括第一传输部,第一传输部用于连通第一发射电极以及处理器,其中,第一发射电极与第一传输部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动部还包括第一传输部,第一传输部用于连通第一发射电极以及处理器,其中,第一发射电极与第一传输部通过弹簧顶针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与推动部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固定部在容纳器内设有止挡板,止挡板设于推动部靠近处理器一端,止挡板用于阻隔推动部与处理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的触控笔将具有用于识别压力变化的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一端连接于固定部,另一端设置于固定部限制出的容纳腔内,第二支架的一端连接于固定部,另一端也设置于容纳腔内,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设于容纳腔内的两端互相连接。本申请的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的设置,一方面,安装时,首先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设于容纳腔的一端进行连接,然后再将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连接于固定部,即可完成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的安装,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大大降低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的安装难度,提高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的安装精度;另一方面,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的交叉设置,使得第二支架在受到第一支架推动时更易发生形变,进而能够有效提高触控笔的识别精度。由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大大提高触控笔的识别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笔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笔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触控笔100;
固定部110;容纳腔111;止挡板112;
推动部120;第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第一发射电极123;第一传输部124;推动间隙125;
第一支架130;
第二支架140;加强部141;基板142;形变板143;
感应器150;
处理器160;
夹角α;
第一方向W;
第二方向X;
第三方向Y;
第四方向Z。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随着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使用量的快速增长,触控笔的使用也越发广泛,触控笔的触摸控制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触控笔主要通过其中的压感组件对用户的模拟书写输入进行识别。在现有技术中,压感组件的压敏部件一般为U型结构,即压敏部件一般设置为具有沿一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端部,两端部之间具有沿该方向布置的连接部,U型结构的压感组件在触控笔的组装过程中组装工艺难度大,安装精确度低。组装工艺精度的降低一方面会使得压感组件对笔尖尖端的压力变化识别能力降低,也就是使得压感组件的灵敏度降低,另一方面会使得压感组件所识别的压力变化误差增大,这些情况均会导致触控笔的识别精度大大降低,进而降低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触控笔100,该触控笔100包括固定部110、推动部120、第一支架130、第二支架140、感应器150以及处理器160。
如图2所示,固定部110限制出容纳腔111,推动部120沿第一方向W穿设于容纳腔111,推动部120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于固定部110沿第一方向W运动。可以理解的是,为实现推动部120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于固定部110沿第一方向W运动,推动部120与固定部110之间具有推动间隙125,推动部120不受外力作用时,推动部120与固定部110以该推动间隙125间隔,推动部120受到外力作用时,推动部120与固定部110之间的间隙随着推动部120向靠近固定部110一侧运动而减小。
如图2所示,第一支架130连接于推动部120,第一支架130沿第二方向X延伸,第一支架130一端连接于固定部110,另一端设置于容纳腔111内,第二方向X垂直于第一方向W。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架130可以在其两端之间的任意部分与推动部120连接,使用时,推动部120受到外力作用后,向靠近固定部110一侧运动,由于第一支架130连接于推动部120,且其一端还连接于固定部110,则第一支架130不会随推动部120在第一方向W上移动,而是在推动部120的作用下发生第一形变,进而能够沿第一方向W对第二支架140产生挤压,以使第二支架140产生第二形变。可以理解的是,触控笔100中一般通过测量第二形变以实现对触控挤压信号的识别,为提高触控笔100识别信号的准确度,第一形变的形变量可以远小于第二形变的形变量。
如图2所示,第二支架140设于第一支架130背离第一发射电极123一侧,第二支架140沿第三方向Y延伸,第二支架140一端连接于固定部110,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架130远离固定部110一端,第三方向Y与第二方向X交叉。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平行于第三方向Y的轴线也可以平行于第一方向W。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架130与固定部110连接的一端、第二支架140与固定部110连接的一端,二者可以沿第一方向W相对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设于容纳腔111内的一端可以是悬空设置,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与触控笔100内的其他部件连接设置,此处不做限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均可以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等合适的的方式实现与固定部110连接,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焊接品质、简化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的组装工艺,使得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的安装精度大大提高。
使用时,推动部120受到外力作用,并沿第一方向W向靠近固定部110一侧运动,同时推动部120对第一支架130产生沿第一方向W的压力,由于第一支架130一端连接于固定部110,另一端与第二支架140连接并设于容纳腔111内,第一支架130也会对第二支架140产生一个作用力,进而使得第二支架140发生形变。感应器150连接于第二支架140,感应器150用于检测第二支架140的形变量并产生第一检测信号,处理器160用于接收及处理第一检测信号,最终使得触控笔100能够识别反馈出用户模拟书写的输入信息。
本申请的触控笔100将具有用于识别压力变化的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第一支架130一端连接于固定部110,另一端设置于固定部110限制出的容纳腔111内,第二支架140的一端连接于固定部110,另一端也设置于容纳腔111内,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设于容纳腔111内的两端互相连接。本申请的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的设置,一方面,安装时,首先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设于容纳腔111的一端进行连接,然后再将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连接于固定部110,即可完成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的安装,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大大降低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的安装难度,提高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的安装精度;另一方面,第一支架130以及第二支架140的交叉设置,使得第二支架140在受到第一支架130推动时更易发生形变,进而能够有效提高触控笔100的识别精度。由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大大提高触控笔100的识别精度。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第二方向X与第三方向Y之间的夹角α满足:20°≤α≤80°。具体的,夹角α可以是20°、30°、55°72.5°或80°等任意合适的角度,此处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增强第二支架140在受到第一支架130推动时整体发生形变的能力。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140包括基板142以及形变板143,基板142沿第一方向W延伸,形变板143沿第三方向Y延伸。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三方向Y可以是平行于第一方向W与第二方向X所构成平面的任意方向,只要第二支架140的形变量能够被准确测量即可。形变板143一端连接于固定部110,另一端设置于容纳腔111,基板142一端与第一支架130远离固定部110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形变板143远离固定部110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减小第一支架130的形变引起的测量误差,第一支架130与第二支架140的变形能力可以有所不同。为更加准确地测量出第二支架140的形变量,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增设辅助部件,以提高第一支架130在推动部120作用下维持稳定的能力。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140包括加强部141、基板142以及形变板143。加强部141设于基板142靠近第一支架130与固定部110连接一侧,并贴设于第一支架130。加强部141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一支架130在受到推动部120的作用力时不发生形变或形变量较小,从而确保感应器150所测得的形变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推动部120所受到的外力大小,进而提高触控笔100的识别的输入的精确度。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实现不同的变形效果,第一支架130与第二支架140可以由相同材料制成,也可以由不同材料制成。第一支架130可以与第二支架140可以是不同构件构成的组件,也可是一体式构件,此处不做限制。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形变量测量的精确度,测量感应器150可以设于形变板143靠近加强部141一侧。具体的,感应器150可以是应变计,此处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推动部120与第一支架130接触的均匀性,降低第一支架130局部变形的风险,推动部120可以与第一支架130在多个部位接触。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推动部120具有沿第一方向W延伸的第一侧板121以及第二侧板122,第一侧板121与第二侧板122沿第四方向Z相对布置于第一支架130两侧,第四方向Z垂直于第一方向W以及第二方向X,第一支架130沿第四方向Z一侧与第一侧板121连接,另一侧与第二侧板122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方向W以及第二方向X构成第一平面,第四方向Z即第一平面的法向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架130沿第四方向Z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121以及第二侧板122连接,沿第一方向W,第一支架130背离第二支架140一侧,第一支架130可以与推动部120间隔设置,进而有效避免第一支架130变形后无法回弹。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增强加强部141的安装稳定性,加强部141也可以连接于推动部12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140包括加强部141,加强部141与第一支架130贴合设置,加强部141沿第四方向Z一侧与第一侧板121连接,另一侧与第二侧板122连接。具体的,加强部141可以包括沿第四方向Z相对设置的第一挂耳以及第二挂耳,第一挂耳用于与第一侧板121连接,第二挂耳用于与第二侧板122连接,此处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触控笔100使用性能,如图2所示,推动部120还可以包括第一发射电极123,第一发射电极123设于推动部120远离第一支架130一侧,第一发射电极123用于在推动部120相对于固定部110沿第一方向W移动时向处理器160发射第二检测信号,以启动处理器16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触控笔100的灵敏性以及抗冲击能力,触控笔100可以设有提高触控笔100强度的部件。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推动部120还包括第一传输部124,第一传输部124用于连通第一发射电极123以及处理器160,第一传输部124配置为导电件,第一发射电极123可以与第一传输部124一体成型。第一传输部124与第一发射电极123一体成型,可以有效提高推动部120的强度,进而有效提高触控笔100抗冲击的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射电极123可以与第一传输部124通过弹簧顶针连接,弹簧顶针结构紧凑、识别灵敏、使用寿命长,能够有效提高触控笔100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保护触控笔100的控制部件,触控笔100可以设有隔离部,以使得控制部与识别部分离设置。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160与推动部120沿第一方向W相对布置,固定部110在容纳器内设有止挡板,止挡板设于推动部120靠近处理器160一端,止挡板用于阻隔推动部120与处理器160。为保证推动部120沿第一方向W的正常运动,推动部120与固定部110之间具有推动间隙125,当推动部120受到外力过大时,推动部120沿第一方向W相对于固定部110的位移可能大于预留推动间隙125,为防止推动部120继续向靠近处理器160一侧移动,固定部110设有止挡板,止挡板设于推动部120与处理器160之间,进而使得止挡板能够在推动部120受力过大时有效保护处理器160不被推动部120破坏。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笔,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限制出容纳腔;
推动部,所述推动部沿第一方向穿设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推动部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于所述推动部,所述第一支架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架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架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固定部一端,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感应器,所述感应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感应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支架的形变量并产生第一检测信号;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接收及处理所述第一检测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之间的夹角α满足:20°≤α≤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架还具有基板以及形变板,所述基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形变板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形变板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基板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固定部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形变板远离所述固定部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贴设于所述基板靠近所述第一支架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沿第四方向相对布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两侧,所述第四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支架沿所述第四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第一支架贴合设置,所述加强部沿所述第四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部还包括第一发射电极,所述第一发射电极设于所述推动部远离所述第一支架一侧,所述第一发射电极用于在所述推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向所述处理器发射第二检测信号,以启动所述处理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部还包括第一传输部,所述第一传输部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发射电极以及所述处理器,其中,所述第一发射电极与所述第一传输部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部还包括第一传输部,所述第一传输部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发射电极以及所述处理器,其中,所述第一发射电极与所述第一传输部通过弹簧顶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推动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布置,所述固定部在容纳器内设有止挡板,所述止挡板设于所述推动部靠近所述处理器一端,所述止挡板用于阻隔所述推动部与所述处理器。
CN202322068518.6U 2023-08-03 2023-08-03 触控笔 Active CN2199788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68518.6U CN219978841U (zh) 2023-08-03 2023-08-03 触控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68518.6U CN219978841U (zh) 2023-08-03 2023-08-03 触控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8841U true CN219978841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7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68518.6U Active CN219978841U (zh) 2023-08-03 2023-08-03 触控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88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27150B2 (en) Pressure sensitive stylus for a digitizer
EP3330840B1 (en) Touch stylus
US20150116289A1 (en) Pressure sensitive stylus for a digitizer
KR102191149B1 (ko) 센서 보호부를 갖는 스프링 타입 배터리 접촉
CN109313093B (zh) 用于在触控笔中使用的力传感器
GB2101325A (en) Contact sensitive probes using capacitative sensors
CN219978841U (zh) 触控笔
US20220334659A1 (en) Winged bracket for stylus strain gauge
JP2015152429A (ja) 圧力センサ及びスタイラスペン
CN109313094B (zh) 用于在触控笔中使用的电阻式力传感器
TWI690827B (zh) 具導向壓感結構的觸控筆
KR102509605B1 (ko) 스타일러스 펜, 터치 센서, 및 터치 센서의 구동 방법
CN111240499A (zh) 一种主动笔的微小压力检测方法和主动笔
CN211904497U (zh) 一种传感器电路及测量压扭复合力的传感器
CN212539480U (zh) 压力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1860050B2 (en) Load detector
CN113542478A (zh) 一种压敏控制的保护系统、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68482A (zh) 触控笔和电子设备
CN219329015U (zh) 压力感测模块、触控屏组件以及移动终端
CN216817369U (zh) 弹片、压感组件及触控笔
JP2009174955A (ja) ケーブル型荷重センサ
US10072957B2 (en) Multi-directional capacitive flow sensor
CN218957149U (zh) 电子触控笔的压感模块机构
CN217060942U (zh) 弹性组件、压感结构及触控笔
CN218211169U (zh) 基于薄膜应变片的电池上盖板形变检测装置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