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7180U - 一种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7180U
CN219977180U CN202321673418.XU CN202321673418U CN219977180U CN 219977180 U CN219977180 U CN 219977180U CN 202321673418 U CN202321673418 U CN 202321673418U CN 219977180 U CN219977180 U CN 219977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avity
hole
exchange cavity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34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金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34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71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7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7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水箱、箱盖和换热管,所述水箱和所述箱盖配合形成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换热管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箱盖包括盖体以及自所述盖体朝向所述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一隔板,所述水箱包括箱体以及自所述箱体朝向所述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共同将所述换热腔分隔为S型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管适配安装于所述换热通道内,所述换热管的两端自所述换热腔穿出。本申请所公开的换热装置在有限空间内充分延长参与换热的流体分别在换热腔和换热管内的流动路径,大大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装置能够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使热流体降温、冷流体升温。换热装置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其中就包括带有换热功能的净水器。传统的带即热体的净水器,把净化后的水加热到需要的温度,如100℃、90℃、80℃、45℃等,然后直接排出来,但该技术存在一些不足:即热体将水加热至45℃等未达到沸腾状态的温度排出,水中的一些细菌微生物无法消灭,水质较差;即热体加热虽然可以将水烧开,但是若用户需要喝温开水和凉白开水则需要等待沸腾水冷却,自然降温耗时太久,影响用户体验。而带有换热功能的净水器,其内部设有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可以将加热至沸腾的开水与常温水换热,使开水降温至45℃左右的低温凉白开或50℃-90℃的中高温凉白开,凉白开经过了即热体的加热沸腾的杀菌消毒过程,更加健康、适宜饮用,因此,带有换热装置的净水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然而,现有中的换热装置,存在换热效率低、换热效果差的缺陷,使净水器出凉白开的响应速度慢,用户接水等待时间久,使用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水箱、箱盖和换热管,所述水箱和所述箱盖配合形成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换热管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箱盖包括盖体以及自所述盖体朝向所述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一隔板,所述水箱包括箱体以及自所述箱体朝向所述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共同将所述换热腔分隔为S型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管适配安装于所述换热通道内,所述换热管的两端自所述换热腔穿出。
本申请中的换热装置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箱体内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换热腔分隔为前换热腔和后换热腔,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前换热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后换热腔连通,所述前换热腔和所述后换热腔连通,所述换热通道包括位于所述前换热腔内的前换热通道和位于所述后换热腔内的后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自所述前换热腔穿出,另一端自所述后换热腔穿出。
所述第三隔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布置,以使所述第一隔板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隔板配合形成所述换热通道。
所述第一隔板远离所述盖体的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箱体配合形成供所述换热管穿经的第一避让通口,所述第二隔板靠近所述盖体的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盖体配合形成供所述换热管穿经的第二避让通口,所述换热管在所述第一避让通口和所述第二避让通口处弯折。
所述箱体和/或所述第三隔板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限位凸筋,所述限位凸筋配合形成与所述第一隔板适配的导向滑槽,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导向滑槽滑动配合。
所述第一进水口设于所述箱体,并与所述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所述第一出水口设于所述箱体,并与所述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所述第三隔板设有将所述前换热腔和所述后换热腔连通的过水孔,所述过水孔与所述前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后换热通道的第二端正对布置。
所述盖体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所述换热管设有所述第二出水口的一端自所述第一通孔穿出,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所述换热管设有所述第二进水口的一端自所述第二通孔穿出,所述换热管经所述过水孔从所述前换热腔穿至所述后换热腔。
所述第一通孔内设有至少一个在所述换热管和所述盖体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一密封圈以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密封圈自所述第一通孔脱出的第一限位卡环;和/或,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至少一个在所述换热管和所述盖体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二密封圈以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密封圈自所述第二通孔脱出的第二限位卡环。
所述第三隔板的端面与所述箱体的开口端的端面齐平,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开口端,所述水箱与所述箱盖之间设有密封体,所述密封体包括位于所述盖体和所述箱体之间并用于密封所述换热腔的环形密封部,所述密封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盖体和所述第三隔板之间并用于密封所述前换热腔和所述后换热腔的直型密封部。
所述换热管包括设于两端的连接段以及在所述连接段之间延伸的换热段,所述连接段表面光滑,所述换热段呈褶皱状,所述连接段自所述换热腔穿出。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本申请所提供的换热装置,箱盖包括盖体以及自盖体朝向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一隔板,水箱包括箱体以及自箱体朝向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共同将换热腔分隔为S型的换热通道,换热管适配安装于换热通道内,即换热管也呈S型结构迂回布置在换热通道内,使得在换热腔的有限空间内,充分延长参与换热的流体分别在换热腔和换热管内的流动路径,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本申请的换热装置可应用于净水器内实现常温水和纯净开水的换热,使热纯净开水迅速降温形成凉白开,提升净水器出凉白开的响应速度,缩短用户接水等待时长。S型换热通道由箱盖的第一隔板和水箱的第二隔板配合形成,相较于仅在水箱内错位布置隔板而构成S型换热通道而言,本申请中的第一隔板可以在盖体上均匀地间隔布置,同理,第二隔板也可以在箱体内均匀地间隔布置,简化了水箱的结构,降低了水箱的加工成型难度,还提升了换热管与水箱的配合的便捷性,只需要将换热管依照第二隔板的布置整体插入水箱内并利用第二隔板初步对换热管的形状形成限制,再盖合箱盖而利用第一隔板对换热管实现限位,大大提升换热装置的装配效率。
2.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方式,箱体内设有第三隔板,第三隔板将换热腔分隔为相互连通的前换热腔和后换热腔,第一进水口与前换热腔连通,第一出水口与后换热腔连通,换热管的一端自前换热腔穿出,另一端自后换热腔穿出,换热通道包括位于前换热腔内的前换热通道和位于后换热腔内的后换热通道,使得,流体自第一进水口先后进入前换热腔和后换热腔,最后经第一出水口排出,且一部分换热管位于前换热腔形成的前换热通道内,另一部分换热管位于后换热腔形成的后换热通道内,进一步延长参与换热的流体分别在换热腔和换热管内的流动路径,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3.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方式,第三隔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沿第一方向交替布置,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平行且二者均与第三隔板垂直,所形成的换热通道结构匀称规整,使换热装置整体结构简单,换热管在换热通道内的安装布置也更加方便。
4.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方式,第一隔板与箱体配合形成第一避让通口,第二隔板与盖体配合形成第二避让通口,第一避让通口和第二避让通口的设置为换热管形成S型结构提供弯折空间,也为流体在S型换热通道内的顺畅流动提供过水空间。
5.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限位凸筋配合形成与第一隔板适配的导向滑槽,第一隔板与导向滑槽滑动配合,为箱盖在水箱上的盖合和第一隔板朝向换热腔内的安装提供导向,提升箱盖装配的流畅度,还可通过第一隔板与导向滑槽配合的紧密性,使得换热腔内的水按照预设的S型流动而不会串水,从而有助于提高热交换效率。
6.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方式,第一进水口与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第一出水口与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第三隔板的过水孔与前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以及后换热通道的第二端正对布置,使得从第一进水口进入的流体自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按照预设轨迹流动至前换热通道的第二端后再经过水孔进入后换热通道,并自后换热通道的第二端按照预设轨迹流动至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最后从第一出水口流出,途径了前换热通道和后换热通道的所有换热路径,充分保证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7.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方式,换热管设有第二出水口的一端自第一通孔穿出,第一通孔与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换热管设有第二进水口的一端自第二通孔穿出,第二通孔与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换热管经过水孔从前换热腔穿至后换热腔,通过该结构布置,实现换热管内的换热流体和换热腔内的换热流体呈对向流动,使热流体与冷流体具有稳定的温差进行冷热交换,热交换效率更高。
8.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方式,水箱与所述箱盖之间设有密封体,密封体包括位于盖体和箱体之间的环形密封部,环形密封部用于密封换热腔,以防止换热腔内的换热流体向外界泄漏;密封体还包括位于盖体和第三隔板之间并用于密封前换热腔和后换热腔的直型密封部,以防止前换热腔和后换热腔串水。
9.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方式,换热管包括设于两端的连接段以及在连接段之间延伸的换热段,连接段表面光滑易于从换热腔穿出并提升与箱盖或其他管路连接时密封性;换热段呈褶皱状,有效增加换热管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换热面积就越大,可以有效提高热传递效率,且换热段不平整的内、外壁可以使在换热管内以及换热通道内流动的液体形成湍流,使冷流体和热流体更加充分的接触换热管的内、外表面,也可有效提高热传递效率。两端为表面光滑的连接段。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装置的装配图;
图3为本申请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箱盖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装置的剖视图一;
图6为本申请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箱盖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装置的剖视图二;
图8为图7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密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水箱,11箱体,111第一进水口,112第一出水口,12第二隔板,13第三隔板,131过水孔,14前换热腔,15后换热腔,16限位凸筋,17导向滑槽;
2箱盖,21盖体,211第一通孔,212第二通孔,22第一隔板;
3换热管,31第二进水口,32第二出水口,33连接段,34换热段;
4第一避让通口;
5第二避让通口;
61第一密封圈,62第二密封圈;
71第一限位卡环,72第二限位卡环;
8密封体,81环形密封部,82直型密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为便于说明和理解,本申请所提供的下述内容,均是在图示产品结构基础上进行的阐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结构仅作为一种具体的示例和示意性的说明,并不能构成对于本申请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具体限定。
如图1至图10所示,换热装置包括水箱1、箱盖2和换热管3,所述水箱1和所述箱盖2配合形成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具有第一进水口111和第一出水口112,所述换热管3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水口31和第二出水口32,所述箱盖2包括盖体21以及自所述盖体21朝向所述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一隔板22,所述水箱1包括箱体11以及自所述箱体11朝向所述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二隔板12,所述第一隔板22和所述第二隔板12共同将所述换热腔分隔为S型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管3适配安装于所述换热通道内,所述换热管3的两端自所述换热腔穿出。
本申请所提供的换热装置,箱盖2包括盖体21以及自盖体21朝向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一隔板22,水箱1包括箱体11以及自箱体11朝向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二隔板12,第一隔板22和第二隔板12共同将换热腔分隔为S型的换热通道,换热管3适配安装于换热通道内,即换热管3也呈S型结构迂回布置在换热通道内,使得在换热腔的有限空间内,充分延长参与换热的流体分别在换热腔和换热管3内的流动路径,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本申请的换热装置可应用于净水器内实现常温水和纯净开水的换热,使热纯净开水迅速降温形成凉白开,提升净水器出凉白开的响应速度,缩短用户接水等待时长。S型换热通道由箱盖2的第一隔板22和水箱1的第二隔板12配合形成,相较于仅在水箱内错位布置隔板而构成S型换热通道而言,本申请中的第一隔板22可以在盖体21上均匀地间隔布置,同理,第二隔板12也可以在箱体11内均匀地间隔布置,简化了水箱1的结构,降低了水箱1的加工成型难度,还提升了换热管3与水箱1的配合的便捷性,只需要将换热管3依照第二隔板12的布置整体插入水箱1内并利用第二隔板12初步对换热管3的形状形成限制,再盖合箱盖2而利用第一隔板22对换热管3实现限位,大大提升换热装置的装配效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箱体11内设有第三隔板13,所述第三隔板13将所述换热腔分隔为前换热腔14和后换热腔15,所述第一进水口111与所述前换热腔14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112与所述后换热腔15连通,所述前换热腔14和所述后换热腔15连通,所述换热通道包括位于所述前换热腔14内的前换热通道和位于所述后换热腔15内的后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管3的一端自所述前换热腔14穿出,另一端自所述后换热腔15穿出。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箱体11内设有第三隔板13,第三隔板13将换热腔分隔为相互连通的前换热腔14和后换热腔15,第一进水口111与前换热腔14连通,第一出水口112与后换热腔15连通,换热管3的一端自前换热腔14穿出,另一端自后换热腔15穿出,换热通道包括位于前换热腔14内的前换热通道和位于后换热腔15内的后换热通道,使得,流体自第一进水口111先后进入前换热腔14和后换热腔15,最后经第一出水口112排出,且一部分换热管3位于前换热腔14形成的前换热通道内,另一部分换热管3位于后换热腔15形成的后换热通道内,进一步延长参与换热的流体分别在换热腔和换热管3内的流动路径,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三隔板13所分隔的前换热腔14和后换热腔15大小和形状保持一致,以简化箱体11结构和换热管3布置。具体地,可以使第一隔板22对称布置在盖体21的两侧,相邻两第一隔板22之间形成避让第三隔板13的间隙,避免第一隔板22与第三隔板13产生干涉,而且,前换热腔14内设置的第二隔板12和后换热腔15内设置的第二隔板12也可以呈对称布置,使箱体11整体结构简单。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三隔板13沿第一方向X延伸,所述第一隔板22和所述第二隔板12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延伸,所述第一隔板22和所述第二隔板12沿所述第一方向X交替布置,以使所述第一隔板22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隔板12配合形成所述换热通道。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三隔板13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隔板22和所述第二隔板12均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隔板22和第二隔板12沿第一方向X交替布置,第一隔板22、第二隔板12平行且二者均与第三隔板13垂直,所形成的换热通道结构匀称规整,使换热装置整体结构简单,换热管3在换热通道内的安装布置也更加方便。
在优选的示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隔板22远离所述盖体21的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箱体11配合形成供所述换热管3穿经的第一避让通口4,所述第二隔板12靠近所述盖体21的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盖体21配合形成供所述换热管3穿经的第二避让通口5,所述换热管3在所述第一避让通口4和所述第二避让通口5处弯折。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一隔板22与箱体11配合形成第一避让通口4,第二隔板12与盖体21配合形成第二避让通口5,第一避让通口4和第二避让通口5的设置为换热管3形成S型结构提供弯折空间,也为流体在S型换热通道内的顺畅流动提供过水空间。具体地,可以使第一隔板22小于换热腔的长度,使第一隔板22远离盖体21的一端的端部与箱体11无法抵接,进而配合形成供换热管3穿经的第一避让通口4。同理,第二隔板12的长度也小于换热腔的长度,使第二隔板12靠近盖体21的一端的端部与盖体21无法抵接,进而配合形成供换热管3穿经的第二避让通口5。
在一优选的示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箱体11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的多个限位凸筋16,所述限位凸筋16配合形成与所述第一隔板22适配的导向滑槽17,所述第一隔板22与所述导向滑槽17滑动配合。在另一优选的示例中,所述第三隔板13也可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布置的多个限位凸筋16,所述限位凸筋16配合形成与所述第一隔板22适配的导向滑槽17,所述第一隔板22与所述导向滑槽17滑动配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限位凸筋16配合形成与第一隔板22适配的导向滑槽17,第一隔板22与导向滑槽17滑动配合,为箱盖2在水箱1上的盖合和第一隔板22朝向换热腔内的安装提供导向,提升箱盖2装配的流畅度,还可通过第一隔板22与导向滑槽17配合的紧密性,使得换热腔内的水按照预设的S型流动而不会串水,从而有助于提高热交换效率。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进水口111设于所述箱体11,并与所述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所述第一出水口112设于所述箱体11,并与所述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所述第三隔板13设有将所述前换热腔14和所述后换热腔15连通的过水孔131,所述过水孔131与所述前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后换热通道的第二端正对布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一进水口111与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第一出水口112与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第三隔板13的过水孔131与前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以及后换热通道的第二端正对布置,使得从第一进水口111进入的流体自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按照预设轨迹流动至前换热通道的第二端后再经过水孔131进入后换热通道,并自后换热通道的第二端按照预设轨迹流动至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最后从第一出水口112流出,途径了前换热通道和后换热通道的所有换热路径,充分保证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盖体21设有第一通孔211和第二通孔212,所述第一通孔211与所述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所述换热管3设有所述第二出水口32的一端自所述第一通孔211穿出,所述第二通孔212与所述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所述换热管3设有所述第二进水口31的一端自所述第二通孔212穿出,所述换热管3经所述过水孔131从所述前换热腔14穿至所述后换热腔15。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换热管3设有第二出水口32的一端自第一通孔211穿出,第一通孔211与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换热管3设有第二进水口31的一端自第二通孔212穿出,第二通孔212与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换热管3经过水孔131从前换热腔14穿至后换热腔15,通过该结构布置,经第二进水口31进入换热管3的流体先流经换热管3位于后换热通道的部分,再流经换热管3位于前换热通道的部分,最后从第二出水口32流出,而流体经第一进水口111先进入前换热腔14,再进入后换热腔15,最后从第一出水口112流出,实现换热管3内的换热流体和换热腔内的换热流体呈对向流动,使热流体与冷流体具有稳定的温差进行冷热交换,热交换效率更高。
在一优选的示例中,如图1、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通孔211内设有至少一个在所述换热管3和所述盖体21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一密封圈61以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密封圈61自所述第一通孔211脱出的第一限位卡环71,可利用第一密封圈61对第一通孔211进行密封,避免换热管3和盖体21之间连通外界的间隙而出现漏水现象,第一限位卡环71能够防止第一密封圈61从第一通孔211内脱出。在另一优选的示例中,所述第二通孔212内设有至少一个在所述换热管3和所述盖体21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二密封圈62以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密封圈62自所述第二通孔212脱出的第二限位卡环72,可利用第二密封圈62对第二通孔212进行密封,避免换热管3和盖体21之间连通外界的间隙而出现漏水现象,第二限位卡环72能够防止第二密封圈62从第二通孔212内脱出。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4、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三隔板13的端面与所述箱体11的开口端的端面齐平,所述盖体21盖合于所述开口端,所述水箱1与所述箱盖2之间设有密封体8,所述密封体8包括位于所述盖体21和所述箱体11之间并用于密封所述换热腔的环形密封部81,所述密封体8还包括位于所述盖体21和所述第三隔板13之间并用于密封所述前换热腔14和所述后换热腔15的直型密封部82。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水箱1与所述箱盖2之间设有密封体8,密封体8包括位于盖体21和箱体11之间的环形密封部81,环形密封部81用于密封换热腔,以防止换热腔内的换热流体向外界泄漏;密封体8还包括位于盖体21和第三隔板13之间并用于密封前换热腔14和后换热腔15的直型密封部82,以防止前换热腔14和后换热腔15串水。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图7和图10所示,所述换热管3包括设于两端的连接段33以及在所述连接段33之间延伸的换热段34,所述连接段33表面光滑,所述换热段34呈褶皱状,所述连接段33自所述换热腔穿出。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换热管3包括设于两端的连接段33以及在连接段33之间延伸的换热段34,连接段33表面光滑易于从换热腔穿出并提升与箱盖2或其他管路连接时密封性;换热段34呈褶皱状,有效增加换热管3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换热面积就越大,可以有效提高热传递效率,且换热段34不平整的内、外壁可以使在换热管3内以及换热通道内流动的液体形成湍流,使冷流体和热流体更加充分的接触换热管3的内、外表面,进而有效提高热传递效率,提升冷、热流体换热效率。
本申请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箱盖和换热管,所述水箱和所述箱盖配合形成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换热管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箱盖包括盖体以及自所述盖体朝向所述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一隔板,所述水箱包括箱体以及自所述箱体朝向所述换热腔内延伸的若干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共同将所述换热腔分隔为S型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管适配安装于所述换热通道内,所述换热管的两端自所述换热腔穿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内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换热腔分隔为前换热腔和后换热腔,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前换热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后换热腔连通,所述前换热腔和所述后换热腔连通,所述换热通道包括位于所述前换热腔内的前换热通道和位于所述后换热腔内的后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自所述前换热腔穿出,另一端自所述后换热腔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隔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布置,以使所述第一隔板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隔板配合形成所述换热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板远离所述盖体的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箱体配合形成供所述换热管穿经的第一避让通口,所述第二隔板靠近所述盖体的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盖体配合形成供所述换热管穿经的第二避让通口,所述换热管在所述第一避让通口和所述第二避让通口处弯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和/或所述第三隔板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限位凸筋,所述限位凸筋配合形成与所述第一隔板适配的导向滑槽,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导向滑槽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水口设于所述箱体,并与所述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
所述第一出水口设于所述箱体,并与所述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
所述第三隔板设有将所述前换热腔和所述后换热腔连通的过水孔,所述过水孔与所述前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后换热通道的第二端正对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前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所述换热管设有所述第二出水口的一端自所述第一通孔穿出,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后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正对布置,所述换热管设有所述第二进水口的一端自所述第二通孔穿出,所述换热管经所述过水孔从所述前换热腔穿至所述后换热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内设有至少一个在所述换热管和所述盖体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一密封圈以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密封圈自所述第一通孔脱出的第一限位卡环;和/或,
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至少一个在所述换热管和所述盖体之间形成密封的第二密封圈以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密封圈自所述第二通孔脱出的第二限位卡环。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隔板的端面与所述箱体的开口端的端面齐平,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开口端,所述水箱与所述箱盖之间设有密封体,所述密封体包括位于所述盖体和所述箱体之间并用于密封所述换热腔的环形密封部,所述密封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盖体和所述第三隔板之间并用于密封所述前换热腔和所述后换热腔的直型密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包括设于两端的连接段以及在所述连接段之间延伸的换热段,所述连接段表面光滑,所述换热段呈褶皱状,所述连接段自所述换热腔穿出。
CN202321673418.XU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换热装置 Active CN219977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3418.XU CN219977180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3418.XU CN219977180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7180U true CN219977180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4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3418.XU Active CN219977180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71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69323C (en) Manifold for the transfer or distribution of two fluids
CN104501632B (zh) 一种弧形板式换热器
US20120031598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US9746251B2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plate and a plate heat exchanger
CN110701794A (zh) 热水器
CN106152836B (zh) 一种u形流道板式换热器
JPS6365164A (ja) 燃料予熱器
CN109520329B (zh) 换热器
CN219977180U (zh) 一种换热装置
KR102452541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210800386U (zh) 进出水装置及电器
CN106855327A (zh) 一种换热器
KR20100075828A (ko) 유동 조절기
CN108278921A (zh) 一种换热器水室
CN208382964U (zh) 一种换热器水室
CN111854478A (zh) 一种换热器
CN102636056B (zh) 风机板式波纹热交换器
CN219161067U (zh) 热交换器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凉白开饮水机
CN210740736U (zh) 热水器
CN109665580B (zh) 用于水处理装置的壳体组件
CN221425434U (zh) 热交换器、即热式水龙头及饮水设备
CN109539823A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02532940U (zh) 风机板式波纹热交换器
CN221259587U (zh) 一种双层冷却的列管式冷却装置
CN216205556U (zh) 一种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