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6585U - 一种风机盘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机盘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6585U
CN219976585U CN202320860941.7U CN202320860941U CN219976585U CN 219976585 U CN219976585 U CN 219976585U CN 202320860941 U CN202320860941 U CN 202320860941U CN 219976585 U CN219976585 U CN 2199765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ir
fan coil
heat exchanger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6094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东
姬连峰
刘玉君
赵业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6094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65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6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65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盘管,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用于减小风机盘管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高频噪音。风机盘管包括换热系统、送风系统及导流部件。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散热管道及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散热管道的外表面。所述送风系统与所述换热系统对应设置且相互连接,所述送风系统包括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蜗壳还具有蜗舌,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换热器组件送风。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蜗壳相对固定,且位于所述出风口的远离所述蜗舌的一端,所述导流部件在所述出风口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出风口有交叠。上述风机盘管用于室内温度调节。

Description

一种风机盘管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机盘管。
背景技术
风机盘管作为水机行业末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风机盘管能够创造出适合人体舒适感,满足工艺生产需求的室内空气环境以及排除室内有害气体。但是,风机盘管在运行过程中,离心风机在出风口远离蜗舌的一端具有较大出风量,从出风口的具有较大出风量的出风区域吹出的气流在流经与该部分出风区域对应的换热器组件时,该部分气流会与换热器组件上相邻散热翅片之间的空腔形成共振,产生高频噪音,所以,市场对于低噪音的风机盘管要求越来越强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盘管,用于减少风机盘管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盘管,该风机盘管包括换热系统、送风系统及导流部件。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具有散热管道及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散热管道的外表面。送风系统与所述换热系统对应设置且相互连接,所述送风系统包括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蜗壳还具有蜗舌,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换热器组件送风。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蜗壳相对固定,且位于所述出风口的远离所述蜗舌的一端,所述导流部件在所述出风口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出风口有交叠。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风机盘管,通过在出风口的远离所述蜗舌的一端设置导流部件,并使导流部件在所述出风口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出风口有交叠,可以通过导流部件减小流经出风口的具有较大出风量的出风区域的气流,进而使上述气流在流经与上述出风区域相对应的散热翅片的过程中,与相邻散热翅片之间的空腔形成的共振现象减少,从而可以减弱或者避免上述共振产生的高频噪音,有利于提高风机盘管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件具有多个凸起,所述多个凸起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形成一个凹槽。所述凸起在所述出风口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出风口交叠,且所述凹槽在所述出风口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出风口交叠。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蜗舌和所述导流部件的排列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的自由端向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中心的方向超出所述出风口的边缘的最大尺寸为c,c大于或等于15mm,且c小于或等于5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件沿第一方向呈波浪形或折线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出风口处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件的材料包括海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与所述送风系统相互连接的上盖板、接水盘、左侧板、右侧板,所述换热器组件位于所述上盖板、所述接水盘、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导流部件处于所述送风系统和所述换热系统之间,且所述导流部件设置在所述上盖板靠近所述送风系统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系统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组件相对设置;所述离心风机位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换热器组件的一侧;所述支撑板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应。所述上盖板、所述接水盘、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均与所述支撑板相互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支撑板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a大于或等于20mm,且a小于或等于50mm。在垂直于所述支撑板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换热器组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为b,b大于或等于8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送风系统包括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离心风机连接,所述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离心风机工作。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驱动部件支架,所述驱动部件支架位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换热器组件的一侧,所述驱动部件支架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件通过所述驱动部件支架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机盘管的结构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风机盘管的结构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风机盘管的结构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风机盘管的结构图;
图5为图3中沿BB向的一种剖视图;
图6A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组件的结构图;
图6B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组件的结构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管道和散热翅片的结构图;
图8为图3中沿AA向的一种剖视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送风系统的结构图;
图10为图3中沿BB向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1为图3中沿AA向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2A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图;
图12B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的爆炸图;
图13A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送风系统的结构图;
图13B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送风系统的爆炸图;
图14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组件的部分结构图;
图15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风机盘管的结构图;
图16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风机盘管的结构图;
图17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线盒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本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区域的面积。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如图1~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机盘管1000,风机盘管1000包括换热系统1和送风系统2。
风机盘管1000用于对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
示例性的,风机盘管1000可以使流过的空气的温度升高,或者,风机盘管1000可以使流过的空气的温度降低。
换热系统1为风机盘管1000中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部件,送风系统2用于将空气输送至换热系统1,从而使空气在换热系统1中进行热交换,进而使空气的温度升高,或者,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示例性的,换热系统1中通入有制冷剂。
示例性的,上述制冷剂可以包括液态制冷剂或气态制冷剂。
例如,上述制冷剂可以为氟利昂等。
示例性的,上述制冷剂的温度可以比外界的空气的温度高或者比外界的空气的温度低。
在制冷剂的温度比外界的空气的温度高的情况下,制冷剂流入换热系统1后,可以使换热系统1的温度升高,在送风系统2将空气输送至换热系统1后,升高温度后的换热系统1可以对空气进行加热,使从风机盘管1000吹出的空气变为高温空气,进而升高周围环境的温度。
在制冷剂的温度比外界的空气的温度低的情况下,制冷剂流入换热系统1后,可以使换热系统1的温度降低,在送风系统2将空气输送至换热系统1后,降低温度后的换热系统1可以对空气进行降温,使从风机盘管1000吹出的空气变为低温空气,进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通过上述设置,从而可以使风机盘管1000可以对周围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4、图5、图6A、图6B、图7及图9,换热系统1包括换热器组件11,换热器组件11包括散热管道111及散热翅片112,散热翅片112设置于散热管道111的外表面。送风系统2与换热系统1对应设置且相互连接,送风系统2包括离心风机14,离心风机14包括蜗壳17,蜗壳17具有进风口16和出风口2A。蜗壳17还具有蜗舌15,出风口2A朝向换热器组件11送风。
散热管道111用于容纳制冷剂并形成制冷剂的流动通道。
示例性的,散热管道111的材料包括散热良好的材料。
例如,散热管道111的材料为金属或合金等。
通过上述设置,制冷剂的高温或低温可以快速地传递至散热管道111,从而可以使换热系统1快速地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使制冷剂和换热系统1快速实现热交换。
示例性的,散热管道111的数量为多个。
例如,散热管道111的数量可以为4个、6个、8个、12个或16个等。
散热管道111的数量越多,可以容纳更多的制冷剂,从而可以提高制冷剂和换热系统1的热交换速度,进而可以提高换热系统1和空气的换热速度,使风机盘管1000可以更快地对周围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每个散热管道111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112。
示例性的,散热翅片112的材料为导热性良好的材料。
例如,散热翅片112的材料为金属或合金材料。
相邻的散热翅片112之间具有空腔,空气可以从上述空腔流过。
通过在散热管道111的外表面设置多个散热翅片112,可以增加散热翅片11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在制冷剂的高温或低温传递至散热管道111后,上述高温或低温可以传递至散热翅片112,从而可以使制冷剂中的高温或低温快速传递至空气,可以提高换热系统1和空气的换热速度,使风机盘管1000可以更快地对周围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
如图4所示,空气从送风系统2的出风口2A吹出,通过将出风口2A的出风方向设置为朝向换热器组件11,可以使送风系统2的出风口2A吹出的空气直接吹向换热器组件11,可以确保送风系统2的出风口2A吹出的空气在吹向换热器组件11时的风速,进而可以保证换热器组件11与空气的换热速度。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离心风机14还可以包括叶轮20,叶轮20用于加速进风口16进入的空气,同时也可以改变进风口16进入的空气的方向。
示例性的,蜗壳17用于对位于蜗壳17内的叶轮20进行保护。
示例性的,离心风机14的蜗壳17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或者塑料。
在离心风机14的蜗壳17的材料包括金属的情况下,离心风机14的蜗壳17的强度较高,可以对位于离心风机14内的叶轮20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塑料的成本较低,在离心风机14的蜗壳17的材料包括塑料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离心风机14的制造成本,进而可以降低送风系统2的制造成本。
离心风机14用于将从进风口16进入的空气加速,之后将加速后的空气从出风口2A吹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提高送风系统2的出风口2A吹出的空气的流速,可以加快风机盘管1000与空气的换热速度,从而可以使风机盘管1000更快地对周围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但是,对于离心风机14来说,离心风机14的出风口2A的出风量不均匀。出风口2A的远离蜗舌15的一端的出风量往往较大。因此,当出风口2A朝向换热器组件11送风时,出风口2A不同的出风区域会朝向换热器组件11的不同区域送风。从出风口2A的具有较大出风量的出风区域吹出的气流在流经与该部分出风区域对应的换热器组件11时,该部分气流会与换热器组件11上相邻散热翅片112之间的空腔形成共振,从而产生高频噪音,上述高频噪音频率在3000Hz到5000Hz之间,表现为啸叫声,影响风机盘管1000的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频噪音,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通过在与出风量较大的出风区域对应的散热翅片之间增加导流板,导流板的位置需要根据散热翅片的高频噪音发生的位置确定,同时上述导流板还要增加调整导流板角度的结构,通过调整导流板的角度,可以调整气流与散热翅片的角度,才能很好地解决散热翅片的高频噪音问题。
但是,导流板主要为模具注塑件,因此其制作成本较高,且前期需要制作导流板模具,会大幅增加风机盘管的整体生产成本。并且因为需要安装导流板,还增加了风机盘管的制作工序,影响风机盘管的整机安装效率。
基于此,结合图5和图8,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风机盘管1000还包括导流部件3,与蜗壳17相对固定,且位于出风口2A的远离蜗舌15的一端,导流部件3在出风口2A的垂直投影与出风口2A有交叠。
示例性的,导流部件3可以为一体成型的部件,这样可以简化导流部件3的制作工艺,提高导流部件3的生产效率。
示例性的,导流部件3在出风口2A的垂直投影与出风口2A有交叠,包括导流部件3在出风口2A的垂直投影与出风口2A有一部分交叠,和导流部件3在出风口2A的垂直投影与出风口2A全部交叠两种情况。
通过在出风口2A的远离蜗舌15的一端设置导流部件3,可以通过导流部件3减少流经出风口的具有较大出风量的出风区域的气流,进而使上述气流在流经与上述出风区域相对应的散热翅片112的过程中,减少气流流过散热翅片112时与相邻散热翅片112之间的空腔形成的共振现象,从而可以减弱或者避免上述共振产生的高频噪音,有利于提高风机盘管1000的使用体验。
由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风机盘管1000,通过在出风口2A的远离蜗舌15的一端设置导流部件3,并使导流部件3在出风口2A的垂直投影与出风口2A有交叠,可以通过导流部件3减少流经出风口的具有较大出风量的出风区域的气流,进而使上述气流在流经与上述出风区域相对应的散热翅片的过程中,与相邻散热翅片之间的空腔形成的共振现象减少,从而可以减弱或者避免上述共振产生的高频噪音,有利于提高风机盘管1000的使用体验。
本公开的申请人对导流部件3的有益效果进行了验证,通过对送风系统2的出风口2A吹出的气流进行仿真发现,在出风口2A的远离蜗壳17的一端设置导流部件3后,出风口2A吹出的气流的流速和出风方向均发生了改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导流部件3具有多个凸起31,多个凸起31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凸起31之间形成一个凹槽。凸起31在出风口2A的垂直投影与出风口2A交叠,且凹槽在出风口2A的垂直投影与出风口2A交叠。第一方向X垂直于所述蜗舌15和所述导流部件3的排列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出风口2A的出风方向。
设置多个凸起31在第一方向上X上间隔排列,相邻两个凸起31之间设置一个凹槽目的是保证导流部件3在改变气流状态的同时不影响出风口2A吹出的整体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凸起31的自由端向靠近出风口2A的中心的方向超出出风口2A的边缘的最大尺寸为c,c大于或等于15mm,且c小于或等于50mm。
示例性的,上述c可以为15mm、25mm、35mm、45mm、50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凸起31的自由端伸出至出风口2A的合适位置,在实现改变由出风口2A吹出的气流的状态的基础上,避免凸起31对送风系统2的送风量产生影响,从而可以避免影响风机盘管1000对周围环境的温度调节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部件3沿第一方向X呈波浪形或折线形。
示例性的,多个凸起31可以呈规律性排布。
示例性的,每个凸起31形状相同。
示例性的,多个凸起31排列成多行多列。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每个凸起31对出风口2A吹出的气流状态起到相同的作用,确保上述气流在吹向散热翅片112的时候可以避免散热翅片112之间的空腔产生噪音。并且,上述设置,还可以简化导流部件3上凸起31的设计难度,有利于减小导流部件3的制作难度,提高导流部件3的生产效率,进而降低导流部件3及风机盘管1000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导流部件3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出风口2A处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口2A处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即导流部件3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范围大于出风口2A的长度范围。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导流部件3与出风口2A之间保持合适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确保出风口2A的远离蜗舌15的一端附近的任意位置吹出的气流可以吹向导流部件3,确保导流部件3可以改变上述气流中的大部分的状态,从而可以减小上述气流吹向散热翅片112后产生的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部件3的材料包括海绵。
示例性的,导流部件3的材料可以包括波浪海绵。
波浪海绵是由三聚氰胺泡沫加工而成的材料,具有波浪状凸起。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海绵作为导流部件3,无需重新设计制作导流部件3,减小了导流部件3的设计成本。并且,相比于上述一种实现方式中使用导流板降低噪音,海绵的成本较低,且海绵的安装更加方便并可以提前预装,可以提高风机盘管1000的安装效率,进一步降低风机盘管1000的整机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2A和图12B,换热系统1还包括第一壳体12,第一壳体12包括与送风系统2相互连接的上盖板121、接水盘122、左侧板123、右侧板124,换热器组件11位于上盖板121、接水盘122、左侧板123、右侧板124围成的区域内。如图10所示,导流部件3设置在上盖板121靠近送风系统2的一端。
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2用于对位于第一壳体12内的换热器组件11进行保护,还可以避免灰尘进入换热系统1影响换热器组件11的换热效率。
示例性的,换热系统1的第一壳体12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金属或者塑料。
在换热系统1的第一壳体12的材料包括金属的情况下,换热系统1的第一壳体12的强度较高,可以对位于第一壳体12内的换热器组件11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并且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换热系统1与空气的换热速率。
塑料的成本较低,在换热系统1的第一壳体12的材料包括塑料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换热系统1的制造成本。
示例性的,上盖板121可以减少灰尘对换热系统1的影响。
示例性的,接水盘122位于换热系统1的下部。
在换热器组件11中的制冷剂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空气在通过换热器组件11后会产生冷凝水,接水盘122可以对换热系统1中的冷凝水进行储存并引流至换热系统1的外部,可以避免冷凝水过多造成风机盘管1000的损坏。
示例性的,接水盘122上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管用于排出上述冷凝水。
示例性的,左侧板123、右侧板124位于换热系统1的相对两侧,用于固定上盖板121、接水盘122,左侧板123、右侧板124还可以对换热器组件11进行固定,保持换热器组件11的稳定。
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2围成腔体,换热器组件11位于上述腔体内,送风系统2吹出的气流在上述腔体内流动,可以使送风系统2吹出的气流全部通过腔体内的换热器组件11进行热交换,提高对送风系统2吹出的气流的利用率。
通过使上盖板121、接水盘122、左侧板123、右侧板124均与送风系统2相互连接,可以增加换热系统1与送风系统2的连接牢固程度。
示例性的,导流部件3和上盖板121固定连接。
例如,导流部件3可以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等)和上盖板121连接。
或者,导流部件3可以通过粘接剂和上盖板121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直接将导流部件3设置在换热系统1的上盖板121上,可以简化导流部件3的设置方式。并且在制作上盖板121的过程中,还可以提前将导流部件3预装在上盖板121上,避免了后期的整机组装难度,有利于提高风机盘管1000的整机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0、图12A、图13A及图13B,送风系统2还包括支撑板211,支撑板211与换热系统1的换热器组件11相对设置;离心风机14位于支撑板211远离换热器组件11的一侧;支撑板211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出风口2A相对应。上盖板121、接水盘122、左侧板123及右侧板124均与支撑板211相互连接。
可以理解的,开口的数量与出风口2A的数量相同。
例如,开口的数量为1个,则出风口2A的数量为1个;开口的数量为2个,则出风口2A的数量为2个;开口的数量为3个,则出风口2A的数量为3个。
示例性的,上盖板121、接水盘122、左侧板123、右侧板124均与支撑板211之间可以通过固定件实现相互连接。
例如,上盖板121、接水盘122、左侧板123、右侧板124均与支撑板211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或铆钉等实现相互连接。
或者,上盖板121、接水盘122、左侧板123、右侧板124均与支撑板211之间可以通过卡接实现相互连接。
例如,支撑板211上设置有卡接槽,上盖板121、接水盘122、左侧板123、右侧板124均设置在上述卡接槽内。
通过使换热系统1中的上盖板121、接水盘122、左侧板123、右侧板124均与支撑板211相互连接,可以使换热系统1与支撑板211的连接更加牢固,从而可以使换热系统1与送风系统2连接更加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垂直于支撑板211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导流部件3与支撑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a大于或等于20mm,且a小于或等于50mm。在垂直于支撑板211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导流部件3与换热器组件11之间的最小距离为b,b大于或等于8mm。
可以理解的,在垂直于支撑板211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也即,由送风系统2指向换热系统1的方向。
示例性的,上述a可以为20mm、30mm、35mm、40mm或50mm等。
通过上述设置,在垂直于支撑板211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可以使导流部件3与支撑板211之间的最小距离不至于过大而减小导流部件3对出风口2A流出的气流的作用,也可以使导流部件3与支撑板211之间的最小距离不至于过小而影响出风口2A的正常的出风量。
示例性的,上述b可以为8mm、10mm、15mm、20mm或25mm等。
在垂直于支撑板211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在导流部件3与换热器组件11之间的最小距离较小的情况下,导流部件3可能对附近的换热器组件11中的散热管道111造成遮挡,影响出风口2A吹出的空气流向散热管道111,影响换热器组件11的换热效率。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减小导流部件3对附近的换热器组件11中的散热管道111造成遮挡,从而可以避免影响出风口2A吹出的空气流向散热管道111,有利于保证换热器组件11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3A和图13B,送风系统2包括驱动部件23,驱动部件23与离心风机14连接,驱动部件23用于驱动离心风机14工作。送风系统2还包括驱动部件支架213,驱动部件支架213位于支撑板211远离换热器组件11的一侧,驱动部件支架213与支撑板211固定连接,驱动部件23通过驱动部件支架213与支撑板211固定连接。
示例性的,驱动部件23通过传动轴与离心风机14连接,从而可以驱动离心风机14绕驱动部件23的传动轴转动,从而使送风系统2可以通过出风口2A向外输送空气。
示例性的,驱动部件23可以为电机。在向驱动部件23输入电信号的情况下,驱动部件23可以转动。
进一步的,驱动部件23可以为变频电机。
变频电机的转速可以改变,通过输入特定的电信号可以改变驱动部件23的转动速度,从而调节送风系统2由出风口2A向外输送空气的风量,进而调整换热系统1的换热速度,调整风机盘管1000对周围环境温度的调节速度。
通过使驱动部件支架213与支撑板211固定连接,可以保证驱动部件支架213的稳定性,进而保证驱动部件23的稳定性,有利于驱动部件23的稳定工作,使送风系统2可以稳定地向外输送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3A和图13B,离心风机14的数量为两个,驱动部件23位于两个离心风机14之间,驱动部件23分别与两个离心风机14连接。
可以理解的,出风口2A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两个。
示例性的,驱动部件23具有两个传动轴,一个传动轴与一个离心风机14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减少驱动部件23的数量,从而减小驱动部件23在送风系统2中的空间占用,减小送风系统2的体积,从而有利于实现风机盘管1000的小型化设计。
另一方面,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保证两个离心风机14的转速相同,从而使两个离心风机14向外输送的空气的风量相同,确保空气在换热系统1中的均匀换热,可以避免对换热系统1中所有散热管道111中热量的及时交换。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4所示,换热器组件11可以包括进水口部件113、出水口部件114、排气阀115。
示例性的,进水口部件113与多个散热管道111连通,制冷剂通过进水口部件113流入换热器组件11后,制冷剂流入多个散热管道111,之后通过多个散热管道111实现与流过换热器组件11的空气的热交换,经过热交换之后的制冷剂汇入出水口部件114并从出水口部件114流出,从而实现制冷剂与换热器组件11的热交换。
可以理解的,排气阀115设置在换热器组件11的上部。
示例性的,排气阀115设置在换热器组件11的进水口部件113处。
通过上述设置,在制冷剂为液态制冷剂及制冷剂中混入有气体的情况下,上述气体会汇聚到设置在换热器组件11上部的排气阀115处,此时可以通过排气阀115排出上述液态制冷剂中的气体,从而减少制冷剂中的气体含量,提高制冷剂与换热器组件11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4所示,换热器组件11还包括两个螺纹连接件116。
示例性的,第一个螺纹连接件116的一端与进水口部件113连通,另一端与外界进水管道连接。
示例性的,第二个螺纹连接件116的一端与出水口部件114连通,另一端与外界出水管道连接。
通过设置螺纹连接件116,可以便于进水口部件113与外界进水管道连接,便于出水口部件114与外界出水管道连接,因此,可以便于换热器组件11与外界管道的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风机盘管1000的送风系统2还包括接线盒24。
接线盒24用于将外界的电信号引入驱动部件23。
示例性的,外界的电信号通过信号线连接至接线盒24内,驱动部件23通过信号线连接至接线盒24内,在接线盒24内,驱动部件23的信号线与外界的信号线实现连接,从而可以将外界的电信号传输至驱动部件23。
示例性的,接线盒24设置在支撑板211上。
示例性的,接线盒24通过固定件与支撑板211固定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17所示,接线盒24上设置有通孔。
驱动部件23通过螺钉实现与支撑板211实现固定连接。螺钉穿过上述通孔后与支撑板固定连接,从而将驱动部件23固定在支撑板211上。
示例性的,接线盒24的材料例如为绝缘材料,这样可以避免外界的电信号发生漏电的情况下通过接线盒24传到至风机盘管1000的外壳并造成危险。
通过设置接线盒24,可以对驱动部件23的信号线与外界的信号线进行连接的地方进行保护。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接线盒24,还可以方便对驱动部件23的接线及检修。
例如在驱动部件23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打开接线盒后,即可断开驱动部件23与外界电信号的连接,就可以方便地对驱动部件23进行检修,或者,对驱动部件23进行更换。
示例性的,如图17所示,接线盒24具有接线孔241。
驱动部件23的信号线与外界的信号线可以均通过接线孔241引入接线盒24内。
在一些示例中,风机盘管1000还设置有控制器,温度传感器。
示例性的,风机盘管1000可以设置预设温度,在外界环境温度未达到预设温度的情况下,风机盘管1000将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从而持续对外界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在外界环境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的情况下,风机盘管1000停止工作,从而可以减小风机盘管1000的能耗,并提高风机盘管1000的使用体验。
例如,在外界环境温度为35摄氏度的情况下,需要打开风机盘管1000对外界环境进行降温。此时,可以将上述预设温度设定为20摄氏度,并在换热器组件11中通入低温的制冷剂,低温的制冷剂可以对换热器组件11进行降温,在送风系统将空气吹向换热器组件11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空气进行降温,进而降低外界环境的温度,在风机盘管1000工作过程中,可以持续降低外界温度。在外界温度降低至20摄氏度以下的情况下,温度传感器将感应到的温度信息传递至处理器,处理器在接收上述温度信息后,得到目前的温度值,并将目前的温度值与预设值20摄氏度进行比较,从而向风机盘管1000输出第一控制信号,控制风机盘管1000停止工作,也就不再继续降低外界环境的温度。
例如,在外界环境温度为10摄氏度的情况下,需要打开风机盘管1000对外界环境进行升温。此时,可以将上述预设温度设定为28摄氏度,并在换热器组件11中通入高温的制冷剂,高温的制冷剂可以对换热器组件11进行升温,在送风系统将空气吹向换热器组件11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空气进行升温,进而升高外界环境的温度,在风机盘管1000工作过程中,可以持续升高外界温度。在外界温度升高至28摄氏度以上的情况下,温度传感器将感应到的温度信息传递至处理器,处理器在接收上述温度信息后,得到目前的温度值,并将目前的温度值与预设值28摄氏度进行比较,从而向风机盘管1000输出第二控制信号,控制风机盘管1000停止工作,也就不再继续升高外界环境的温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盘管包括:
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散热管道及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散热管道的外表面;
送风系统,与所述换热系统对应设置且相互连接,所述送风系统包括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蜗壳还具有蜗舌,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换热器组件送风;及,
导流部件,与所述蜗壳相对固定,且位于所述出风口的远离所述蜗舌的一端,所述导流部件在所述出风口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出风口有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件具有多个凸起,所述多个凸起在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形成一个凹槽;
所述凸起在所述出风口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出风口交叠,且所述凹槽在所述出风口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出风口交叠;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蜗舌和所述导流部件的排列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自由端向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中心的方向超出所述出风口的边缘的最大尺寸为c,c大于或等于15mm,且c小于或等于5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件沿第一方向呈波浪形或折线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出风口处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蜗舌和所述导流部件的排列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件的材料包括海绵。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与所述送风系统相互连接的上盖板、接水盘、左侧板、右侧板,所述换热器组件位于所述上盖板、所述接水盘、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围成的区域内;
所述导流部件处于所述送风系统和所述换热系统之间,且所述导流部件设置在所述上盖板靠近所述送风系统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支撑板;
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组件相对设置;所述离心风机位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换热器组件的一侧;所述支撑板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应;
其中,所述上盖板、所述接水盘、所述左侧板、所述右侧板均与所述支撑板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支撑板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a大于或等于20mm,且a小于或等于50mm;
在垂直于所述支撑板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换热器组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为b,b大于或等于8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系统包括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离心风机连接,所述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离心风机工作;
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驱动部件支架,所述驱动部件支架位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换热器组件的一侧,所述驱动部件支架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部件通过所述驱动部件支架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CN202320860941.7U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风机盘管 Active CN219976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0941.7U CN219976585U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风机盘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60941.7U CN219976585U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风机盘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6585U true CN219976585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80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60941.7U Active CN219976585U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风机盘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65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25072A (zh) 空调系统及其换热结构
CN106152442B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06123268B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02269141U (zh) 一种通信机柜的散热装置
CN219976585U (zh) 一种风机盘管
CN106051933B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04534883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WO2023050771A1 (zh) 具有多场景用接水盘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CN115342441A (zh) 一种空调器
CN100547303C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11968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763046B (zh) 针对高温热源设备的降温散热系统及降温散热方法
CN112443967B (zh) 送风设备
CN210399169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WO2017049447A1 (zh) 一种空调混合出风室内机
WO2017049542A1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4611959U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217402654U (zh) 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
CN107355975B (zh) 一种具有旋转式加热器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16599248U (zh) 一种聚酯纤维生产用电机降温装置
CN21768547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707504U (zh) 风管机
WO2024037083A1 (zh) 空调器、离心风机以及空调室内机
CN220061963U (zh) 电控装置及制冷设备
CN216087355U (zh) 一种数据中心机柜智能控制均匀温湿度系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