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2654U - 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2654U
CN217402654U CN202220766376.3U CN202220766376U CN217402654U CN 217402654 U CN217402654 U CN 217402654U CN 202220766376 U CN202220766376 U CN 202220766376U CN 217402654 U CN217402654 U CN 2174026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medium
air
fins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663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华章
钱锶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6637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26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26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26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所述设备包括:加热部和第一散热片;复数个所述第一散热片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加热部连接;所述加热部包括向所述第一散热片传递热量的加热面;所述第一散热片从所述加热面凸出设置,并沿第一方向朝向远离所述加热部的一侧延伸,且与所述加热面形成夹角;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另一侧为所述一侧的对面侧。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散热结构进行调整,使得不同风速的气流经过散热结构时,能够通过交换获得稳定的热量,保证取暖温度的均匀,提升加热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客户的使用舒适度。

Description

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室内取暖通常采用加热器对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器需要设置密集的散热片进行散热。但由于风机产生的气流风速不同,在经过散热片时,存在换热时间差,导致取暖温度不均,降低了加热效率,也降低了客户的使用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设备,用以解决上述现有问题的缺陷,通过将散热结构进行调整,使得不同风速的气流经过散热结构时,能够通过交换获得稳定的热量,保证取暖温度的均匀,提升加热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客户的使用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又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加热设备,包括:加热部和第一散热片;
复数个所述第一散热片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加热部连接;
所述加热部包括向所述第一散热片传递热量的加热面;
所述第一散热片从所述加热面凸出设置,并沿第一方向朝向远离所述加热部的一侧延伸,且与所述加热面形成夹角;
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散热片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另一侧为所述一侧的对面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散热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呈逐渐减小的梯形片状散热结构。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散热片形状的实施方式,将第一散热片设置为梯形结构,使得第一散热片形成规则的片状散热结构,便于实现对第一散热片形成的热能流场进行调控,为取暖温度的均匀性提供了保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一介质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逐渐减小。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通道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一介质通道,且第一介质通道的通道面积自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减小,此种设置使得介质在通过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之间时,能够更顺畅,实现有效抑制噪音和压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一介质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通道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一介质通道,且第一介质通道的通道面积上游侧向下游侧为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此种设置使得介质在通过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之间时,能够获得更快的通过速度,并且在介质流出第一介质通道时,能够进行有效的流向引导,实现有效抑制噪音和压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二散热片;
复数个所述第二散热片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加热部连接;
所述第二散热片从所述加热面凸出设置,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朝向远离所述加热部的一侧延伸;
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另一侧为所述一侧的对面侧。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散热片的实施方式,将第二散热片设置为沿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逐渐增大的散热结构,使得第二散热片能够与流经的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同时,也满足不同风速的气流在经过第二散热片时能够通过交换获得稳定的热量,进而在下游侧形成均匀的取暖温度,进一步提升了客户的使用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加热部设置于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之间,且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在沿第一方向上均为逐渐减小的梯形片状散热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所述第二散热片呈逐渐增大的梯形片状散热结构;
其中,介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通过所述第二散热片的最小路径大于等于介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通过所述第一散热片的最大路径。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散热片形状的实施方式,将第二散热片设置为梯形结构,使得第二散热片形成规则的片状散热结构,便于实现对第二散热片形成的热能流场进行调控,为取暖温度的均匀性提供了保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二介质通道;
其中,所述第二介质通道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逐渐减小。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之间形成通道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二介质通道,且第二介质通道的通道面积自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减小,此种设置使得介质在通过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之间时,能够更顺畅,实现有效抑制噪音和压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二介质通道;
其中,所述第二介质通道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之间形成通道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二介质通道,且第二介质通道的通道面积自上游侧向下游侧为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此种设置使得介质在通过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之间时,能够获得更快的通过速度,并且在介质流出第二介质通道时,能够进行有效的流向引导,实现有效抑制噪音和压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散热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散热片的长度。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实施方式,将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进行相应的设置,保证了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对于热量传到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沿第一方向均呈逐渐减小的变化,且第二散热片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介质通过最小路径大于等于第一散热片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介质通过最大路径,因此将第一散热片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设置为大于第二散热片的长度,保证了第一散热片能够实现与第二散热片相近的热传导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散热片与所述第二散热片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实施方式,通过将第一散热片的数量与第二散热片的数量设置为一一对应,保证了下游侧取暖温度的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散热片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散热片为一体成型设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实施方式,第一散热片与对应的第二散热片的一体成型,便于与加热部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上述的一种加热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送风单元和框体;
所述送风单元设置于所述框体内;
所述送风单元包括输送介质的第一出风口;
所述框体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下游侧的第二出风口;
其中,所述加热设备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单元和框体的实施方式,将加热设备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之间,使得加热设备能够对送风单元送出的介质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送风单元输送介质的流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逐渐增大。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单元的实施方式,由于送风单元的输送的介质流速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使得介质在通过加热设备时的流速不同,即介质通过第一散热片,或者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时的流速不同,因此通过对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的形状进行设置,保证了不同流速的介质在通过加热设备时能够获得相对温度的热量,进而保证在下游侧的取暖温度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出风口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
所述第二出风口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
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形成有夹角;
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相交线。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实施方式,将第一方向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相交线进行相应的设置,实现了加热设备与送风单元之间相对位置的提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垂直设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实施方式,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彼此垂直,即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彼此垂直,第一出风口流出的介质经过相应结构的引导后,进入加热设备进行加热,并在加热后,从第二出风口流出,实现取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加热部为片状的加热结构,且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部的实施方式,将加热部与第一平面设置为平行,即加热部与第一出风口平行,使得第一出风口流出的介质能够更充分的与第一散热片,或者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进行热量交换,保证取暖温度的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的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具有上述的一种加热设备,或者上述的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通过将散热结构进行调整,使得不同风速的气流经过散热结构时,能够通过交换获得稳定的热量,保证取暖温度的均匀,提升加热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客户的使用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设备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设备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设备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设备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四;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设备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五;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三。
附图标记:
10、加热部;
20、第一散热片;21、第一介质通道;
30、第二散热片;31、第二介质通道;
40、送风单元;41、第一出风口;
50、框体;51、第二出风口;
60、壳体;
70、排风口;
80、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另外,术语“距离”指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通”应做广义理解,指能够使气体或液体等流体通过,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是间接连通。本送风装置通过向目标空间内送风,以调整空间中的空气质量。所谓空气质量,包括但不限于空气的温度、湿度、质量等。调整空气质量,即指对空气的温度、湿度、质量等特性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调整。所谓目标空间,指用户希望通过本送风装置调整其中空气质量的空间,可以是室内空间,也可以是室外空间。当送风装置具有换气功能时,送风装置将空气吹向与目标空间不同的空间,或不同的区域。所谓不同的空间或不同的区域,可以指目标空间以外的其他空间,包括另一室内或室外,也可以为与目标空间在同一空间内的其他区域。为便于说明,以下实施例中,目标空间为室内空间,而换气功能的其他空间为室外空间。
图1至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设备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一至五,展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部10、第一散热片20、第二散热片30、第一介质通道21和第二介质通道31的相应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游”和“下游”是相对于当空气调节装置正常运转时,在空气调节装置内部形成的气流而言。“上游方向”是指气流方向的逆方向;“下游方向”是指气流方向。“上游侧”是指位于上游方向的一侧;“下游侧”是指位于下游方向的一侧。“上游端”是指位于上游方向的一端;“下游端”是指位于下游方向的一端。
可以明白的是,本实用新型将第一散热片20、第二散热片30进行相应的设置,保证了不同风速的气流在经过加热设备时,能够获得稳定的交换热量,进而在下游侧形成均匀的取暖温度。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热部10为厚膜加热器,呈板状设置,包括加热面。加热面为加热部上用于向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面。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片20形成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的散热结构,并且,第一散热片从加热面凸出沿第一方向向远离加热部的一侧延伸,且形成夹角。所谓形成夹角,指第一散热片所在的面与加热面所在的面相交。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片与加热面相互垂直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散热片上与加热面相交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所谓另一侧,位于第一散热片的一侧的对面侧。当加热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气流先经过第一散热片的一侧,再经过另一侧。也就是说,第一散热片的一侧位于上游侧,另一侧位于下游侧。相应的,流经第一散热片20的气流速度,呈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的趋势,因此风速较高的气流与第一散热片上两侧距离较大的一侧进行热交换,即使风速较高,气流也能够与第一散热片进行充分接触,获得较多的热量。而风速较低的气流与第一散热片上两侧距离较小的一侧进行热交换,从而防止风速过慢的气流与第一散热片接触时间较长而获得过多热量。风速较高的气流在第一散热片20上流经的路程大于风速较低的气流在第一散热片20上流经的路程,因此在单位时间内保证气流通过交换获得稳定的热量,进而保证在下游侧形成温度均匀的取暖风。由此,在单位时间内保证气流通过交换获得稳定的热量,进而保证在下游侧形成温度均匀的取暖风。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散热片呈逐渐减小的梯形片状散热结构。具体地,第一散热片呈一侧沿第一方向倾斜的形状。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片呈一侧倾斜的直角梯形形状。由此,气流先经过呈顺畅倾斜状的一侧时,不会因一侧具有凹陷而形成乱流,进而产生噪音及压损。在确保风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加热部的加热效率。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通道呈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逐渐减小。由此,能够引导气流向第一介质通道内吹去,抑制乱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通道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先减小,后增大。当气流在引导下进入第一介质通道后,从第一散热片获得热量后,由于第一介质通道的面积逐渐增大,因此,气流能够在引导下向第一介质通道扩大的两侧吹去,从而使得从加热设备吹出的气流更加均匀,实现均匀出风。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热设备还包括第二散热片。第二散热片30形成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的散热结构,并且,第二散热片从加热面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凸出延伸,且与加热面形成一定角度。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片与加热面相互垂直设置。并且,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第二散热片上与加热面相交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所谓另一侧,位于第二散热片的一侧的对面侧。当加热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气流先经过第二散热片的一侧,再经过另一侧。也就是说,第二散热片的一侧位于上游侧,另一侧位于下游侧。相应的,流经第二散热片30的气流速度,呈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的趋势,因此风速较高的气流与第二散热片上两侧距离较大的一侧进行热交换,即使风速较高,气流也能够与第二散热片进行充分接触,获得较多的热量。由此,在单位时间内保证气流通过交换获得稳定的热量,进而保证在下游侧形成温度均匀的取暖风。
同样的,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第二散热片呈逐渐减小的梯形片状散热结构。具体地,第二散热片呈一侧沿第一方向倾斜的形状。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片呈一侧倾斜的直角梯形形状。由此,气流先经过呈顺畅倾斜状的一侧时,不会因一侧具有凹陷而形成乱流,进而产生噪音及压损。在确保风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加热部的加热效率。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介质通道呈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逐渐减小。由此,能够引导气流向第二介质通道内吹去,抑制乱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介质通道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先减小,后增大。当气流在引导下进入第二介质通道后,从第二散热片获得热量后,由于第二介质通道的面积逐渐增大,因此,气流能够在引导下向第二介质通道扩大的两侧吹去,从而使得从加热设备吹出的气流更加均匀,实现均匀出风。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片与第二散热片也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
图6至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一至三。展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相应布置结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了框体50、进风口80、排风口70、送风单元40、第二出风口51和加热设备,送风单元40包括:第一出风口41、壳体60、扇叶和马达。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送风单元40的壳体60为蜗牛壳,蜗牛壳用于形成将空气向第一出风口41送风的风路,包括蜗牛壳顶板、蜗牛壳底板、蜗牛壳侧板、蜗牛壳的入风口以及蜗牛壳出风口。
进一步地,蜗牛壳底板设有蜗牛壳的入风口,蜗牛壳顶板设于蜗牛壳底板的对面侧,蜗牛壳侧板连接蜗牛壳底板与蜗牛壳顶板。蜗牛壳顶板、蜗牛壳底板以及蜗牛壳侧板的一端形成了蜗牛壳出风口。
更进一步地,扇叶设于蜗牛壳中,为用于将空气吸入并吹出的离心扇叶。马达设于蜗牛壳顶板上,用于控制扇叶转动。蜗牛壳的入风口形成送风单元40的入风口,蜗牛壳出风口形成第一出风口41。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风路切换单元。风路切换单元设于第一出风口41的下游侧,且位于第二出风口51的上游侧,用于控制进风口80与第一出风口41及第二出风口51的连通。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加热设备设置于第一出风口41和第二出风口51之间,且第一散热片20的一端靠近第一出风口41一侧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散热片的一侧从远离第一出风口的一侧向第一出风口的一侧倾斜设置。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空气调节装置将室内的空气再次向室内送风的内循环风路,以及将室内空气向室外送风的换气风路。
当送风装置开始运行,且风路切换单元控制排气口关闭、第二出风口51打开时,室内的空气在扇叶的作用下被吸入进风口80,并依次经过送风单元40的入风口、扇叶、第一出风口41,并经过加热部10加热后,再经由出风口被再次吹向室内,形成内循环风路。
当送风装置开始运行,且风路切换单元控制排气口打开、第二出风口51关闭时,室内的空气在扇叶的作用下被吸入进风口80,并依次经过送风单元40的入风口、扇叶、第一出风口41后,经由排气口被排出室外,形成换气风路。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空气调节装置也可以仅包括内循环风路。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的方案中进行应用时,如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1至图5所示,本方案提供一种加热设备,包括:加热部10和第一散热片20;复数个第一散热片20间隔设置,并分别与加热部10连接;加热部10包括向第一散热片20传递热量的加热面;第一散热片20从加热面凸出设置,并沿第一方向朝向远离加热部10的一侧延伸,且与加热面形成夹角;其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散热片20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另一侧为一侧的对面侧。
详细来说,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设备,用以解决上述现有问题的缺陷,通过将散热结构进行调整,使得不同风速的气流经过散热结构时,能够通过交换获得稳定的热量,保证取暖温度的均匀,提升加热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客户的使用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散热片20沿第一方向呈逐渐减小的梯形片状散热结构。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散热片20形状的实施方式,将第一散热片20设置为梯形结构,使得第一散热片20形成规则的片状散热结构,便于实现对第一散热片20形成的热能流场进行调控,为取暖温度的均匀性提供了保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散热片20呈逐渐减小的等边梯形片状散热结构。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散热片20呈逐渐减小的直角梯形片状散热结构。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片20为直角梯形的片状散热结构,其直角边设置于下游侧。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片20为直角梯形的片状散热结构,其直角边设置于上游侧。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片20为具有热传导性质材质制成的片状散热结构。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片20为铝制的片状散热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每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一介质通道21;其中,第一介质通道21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逐渐减小。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0之间形成通道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一介质通道21,且第一介质通道21的通道面积自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减小,此种设置使得介质在通过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0之间时,能够更顺畅,避免产生乱流,实现有效抑制噪音和压损。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片20朝向相邻两侧的外表面形状为自上游侧向下游侧延伸的弧形面,弧形面使得第一介质通道21能够获得更小的阻力,避免介质通过时在第一散热片20受到较大阻力,进而带来噪音的问题。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片20朝向相邻两侧的外表面形状为倾斜面,倾斜面的设置,使得介质在通过第一介质通道21时,能够保证加速效果,保证介质快速通过第一介质通道21。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气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液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空气。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水。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每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一介质通道21;其中,第一介质通道21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0之间形成通道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一介质通道21,且第一介质通道21的通道面积上游侧向下游侧为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此种设置使得介质在通过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20之间时,能够在介质流出第一介质通道21时,能够进行有效的流向引导,避免产生乱流,实现有效抑制噪音和压损。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片20朝向相邻两侧的外表面形状为弧形面,且弧形面形成自上游侧和下游侧向中心一侧逐渐外凸的弧形结构,弧形面使得第一介质通道21能够获得更小的阻力,避免介质通过时在第一散热片20受到较大阻力,进而带来噪音的问题。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片20朝向相邻两侧的外表面形状为倾斜面,且倾斜面形成自上游侧和下游侧向中心一侧逐渐外凸的倾斜结构,使得介质在通过第一介质通道21时,能够保证介质快速通过第一介质通道21。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气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液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空气。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水。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散热片30;复数个第二散热片30间隔设置,并分别与加热部10连接;第二散热片30从所述加热面凸出设置,并沿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朝向远离加热部10的一侧延伸;其中,在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第二散热片30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另一侧为一侧的对面侧。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散热片30的实施方式,将第二散热片30设置为沿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呈逐渐增大的散热结构,使得第二散热片30能够与流经的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同时,也满足不同风速的气流在经过第二散热片30时能够通过交换获得稳定的热量,进而在下游侧形成均匀的取暖温度,进一步提升了客户的使用舒适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加热部10设置于第一散热片20和第二散热片30之间,且第一散热片20和第二散热片30在沿第一方向上的均为逐渐减小的散热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第二散热片30呈逐渐增大的梯形片状散热结构;其中,介质沿垂直于第一方向通过第二散热片30的最小路径大于等于介质沿垂直于第一方向通过第一散热片20的最大路径。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散热片30形状的实施方式,将第二散热片30设置为梯形结构,使得第二散热片30形成规则的片状散热结构,便于实现对第二散热片30形成的热能流场进行调控,为取暖温度的均匀性提供了保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第二散热片30呈逐渐增大的等边梯形片状散热结构。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第二散热片30呈逐渐增大的直角梯形片状散热结构。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片30为直角梯形的片状散热结构,其直角边设置于下游侧。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片30为直角梯形的片状散热结构,其直角边设置于上游侧。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片30为具有热传导性质材质制成的片状散热结构。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片30为铝制的片状散热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每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3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二介质通道31;其中,第二介质通道31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逐渐减小。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30之间形成通道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3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二介质通道31,且第二介质通道31的通道面积自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减小,此种设置使得介质在通过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30之间时,能够获得更快的通过速度,实现有效抑制噪音和压损。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片30朝向相邻两侧的外表面形状为自上游侧向下游侧延伸的弧形面,弧形面使得第二介质通道31能够受到更小的阻力,避免介质通过时在第二散热片30获得较大阻力,进而带来噪音的问题。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片30朝向相邻两侧的外表面形状为倾斜面,倾斜面的设置,使得介质在通过第二介质通道31时,能够更顺畅,避免产生乱流,保证介质快速通过第二介质通道31。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气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液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空气。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水。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每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3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二介质通道31;其中,第二介质通道31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30之间形成通道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3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二介质通道31,且第二介质通道31的通道面积自上游侧向下游侧为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此种设置使得介质在通过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30之间时,能够获得更快的通过速度,并且在介质流出第二介质通道31时,能够进行有效的流向引导,实现有效抑制噪音和压损。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片30朝向相邻两侧的外表面形状为弧形面,且弧形面形成自上游侧和下游侧向中心一侧逐渐外凸的弧形结构,弧形面使得第二介质通道31能够获得更小的阻力,避免介质通过时在第二散热片30受到较大阻力,进而带来噪音的问题。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散热片30朝向相邻两侧的外表面形状为倾斜面,且倾斜面形成自上游侧和下游侧向中心一侧逐渐外凸的倾斜结构,使得介质在通过第二介质通道31时,能够保证介质快速通过第二介质通道31。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气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液态。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空气。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介质为水。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散热片20的长度大于第二散热片30的长度。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散热片20和第二散热片30的实施方式,将第一散热片20和第二散热片3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进行相应的设置,保证了第一散热片20和第二散热片30对于热量传到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散热片20和第二散热片30沿第一方向均呈逐渐减小的散热结构,且第二散热片30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介质通过最小路径大于等于第一散热片20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介质通过最大路径,因此将第一散热片20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设置为大于第二散热片30的长度,保证了第一散热片20能够实现与第二散热片30相近的热传导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片20与第二散热片30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第一散热片20和第二散热片30的实施方式,通过将第一散热片20的数量与第二散热片30的数量设置为一一对应,保证了下游侧取暖温度的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片20与对应的第二散热片30为一体成型设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第一散热片20和第二散热片30的实施方式,第一散热片20与对应的第二散热片30的一体成型,便于与加热部10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1至图8所示,本方案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上述的一种加热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送风单元40和框体50;送风单元40设置于框体50内;送风单元40包括输送介质的第一出风口41;框体50上设置有位于第一出风口41下游侧的第二出风口51;其中,加热设备设置于第一出风口41和第二出风口51之间。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单元40和框体50的实施方式,将加热设备设置于第一出风口41和第二出风口51之间,使得加热设备能够对送风单元40送出的介质进行加热。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装置设置于需要取暖的空间。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装置设置于人员密集度的场所。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装置设置于办公场所。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装置设置于卧室。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装置设置于客厅。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空气调节装置设置于浴室。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送风单元40输送介质的流速,沿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逐渐增大。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单元40的实施方式,由于送风单元40的输送的介质流速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大,使得介质在通过加热设备时的流速不同,即介质通过第一散热片20,或者第一散热片20和第二散热片30时的流速不同,因此通过对第一散热片20、第二散热片30的形状进行设置,保证了不同流速的介质在通过加热设备时能够获得相对温度的热量,进而保证在下游侧的取暖温度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41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二出风口51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其中,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形成有夹角;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相交线。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出风口41和第二出风口51的实施方式,将第一方向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相交线进行相应的设置,实现了加热设备与送风单元40之间相对位置的提供。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彼此垂直设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第一出风口41和第二出风口51的实施方式,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彼此垂直,即第一出风口41和第二出风口51彼此垂直,第一出风口41流出的介质经过相应结构的引导后,进入加热设备进行加热,并在加热后,从第二出风口51流出,实现取暖。
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口41和第二出风口51彼此垂直,第一方向与第二出风口51所在的第二平面平行设置,且与相交线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加热部10为片状的加热结构,且与第一平面平行。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部10的实施方式,将加热部10与第一平面设置为平行,即加热部10与第一出风口41平行,使得第一出风口41流出的介质能够更充分的与第一散热片20,或者第一散热片20和第二散热片30,进行热量交换,保证取暖温度的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本方案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具有上述的一种加热设备,或者上述的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方式”、“具体方式”、或“一些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方式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方式以及不同实施例或方式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7)

1.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部(10)和第一散热片(20);
复数个所述第一散热片(20)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加热部(10)连接;
所述加热部(10)包括向所述第一散热片(20)传递热量的加热面;
所述第一散热片(20)从所述加热面凸出设置,并沿第一方向朝向远离所述加热部(10)的一侧延伸,且与所述加热面形成夹角;
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散热片(20)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另一侧为所述一侧的对面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散热片(20)呈逐渐减小的梯形片状散热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2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一介质通道(21);
其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21)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2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一介质通道(21);
其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21)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散热片(30);
复数个所述第二散热片(30)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加热部(10)连接;
所述第二散热片(30)从所述加热面凸出设置,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朝向远离所述加热部(10)的一侧延伸;
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所述第二散热片(30)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另一侧为所述一侧的对面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上,所述第二散热片(30)呈逐渐增大的梯形片状散热结构;
其中,介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通过所述第二散热片(30)的最小路径大于等于介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通过所述第一散热片(20)的最大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3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二介质通道(31);
其中,所述第二介质通道(31)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30)之间形成供介质通过的第二介质通道(31);
其中,所述第二介质通道(31)自上游侧向下游侧的通道面积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散热片(2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散热片(30)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片(20)与所述第二散热片(30)一一对应设置。
1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一种加热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送风单元(40)和框体(50);
所述送风单元(40)设置于所述框体(50)内;
所述送风单元(40)包括输送介质的第一出风口(41);
所述框体(50)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41)下游侧的第二出风口(51);
其中,所述加热设备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4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51)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单元(40)输送介质的流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逐渐增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所述的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41)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
所述第二出风口(51)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
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形成有夹角;
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相交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彼此垂直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10)为片状的加热结构,且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
17.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一种加热设备,或者上述权利要求11至16任一所述的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CN202220766376.3U 2022-03-30 2022-03-30 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 Active CN2174026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66376.3U CN217402654U (zh) 2022-03-30 2022-03-30 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66376.3U CN217402654U (zh) 2022-03-30 2022-03-30 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2654U true CN217402654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40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66376.3U Active CN217402654U (zh) 2022-03-30 2022-03-30 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26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247543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JP2022130587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7402654U (zh) 加热设备、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系统
CN109611952A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09763291U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08418972U (zh) 一种多面出风卡式空调机
CN217715116U (zh) 风道组件和空气温度调节装置
WO2023050771A1 (zh) 具有多场景用接水盘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CN21039923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14664799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空调
CN212618771U (zh) 辐射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951575U (zh) 空调器内机、空调器
US11391473B2 (en) Out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US11788738B2 (en) Out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544664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303765U (zh) 取暖器
CN21735722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8170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00593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36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299150U (zh) 电暖器
CN21544664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85471U (zh) 空调室内机
JP2004353914A (ja) 空気吹出口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