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5839U - 管道平衡装置 - Google Patents

管道平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5839U
CN219975839U CN202321464223.4U CN202321464223U CN219975839U CN 219975839 U CN219975839 U CN 219975839U CN 202321464223 U CN202321464223 U CN 202321464223U CN 219975839 U CN219975839 U CN 2199758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wall
pipeline
pip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6422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卜凡
梁艳
张军
李聪晓
胡一鸣
任超
樊伟
曹婷
张鹏鹏
米丰
方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lu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lu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lu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lu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6422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58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58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58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平衡装置,涉及化工和石化技术领域。管道平衡装置包括装置主体、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装置主体的外壁和内壁在管道主体的径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管道主体的轴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连接在外壁和内壁之间,内壁相对于外壁更靠近管道主体;第一保温层设置在内壁和管道主体之间。通过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将装置主体与管道主体和筋板隔离,可以阻碍装置主体与管道之间进行热量传递,使得管道平衡装置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减小,管道平衡装置产生的热应力较小,从而不仅能有效提高管道平衡装置的强度,而且通过平衡装置还能平衡管道的轴向载荷,进而可以提高管道运行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管道平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和石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对化工产品需求量的不断提升,化工和石化行业发展迅速,高温或低温的管道的应用越来越多。高温或低温的管道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温差,管道由于热胀冷缩会在其轴向产生伸缩,管道产生轴向载荷,该轴向载荷随温差的增大而增大。为防止管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温差对管道造成损坏,需要设置管道平衡装置来平衡管道的轴向载荷。
现有技术中,管道平衡装置为薄板结构,管道平衡装置固定在厂房的房梁或固定架上,管道平衡装置包裹在管道的外壁上,管道平衡装置与管道的外壁接触。管道包括管道主体和多个筋板,多个筋板沿着管道主体的圆周方向间隔固定在管道主体的外壁上,管道平衡装置与筋板在管道主体的轴向上相对设置。当管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温差时,筋板压接在管道平衡装置上,通过管道平衡装置来平衡管道的轴向载荷,使得管道在管道平衡装置的作用下不易产生形变,从而可以防止管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温差对管道造成损坏。
然而,管道平衡装置与管道接触,管道平衡装置的温度接近管道的温度。当管道平衡装置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差较大时,管道平衡装置会产生较大的热应力,使得管道平衡装置的强度降低,从而会导致管道运行的安全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道平衡装置,以解决管道平衡装置与管道的外壁接触,管道平衡装置的温度接近管道的温度。当管道平衡装置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差较大时,管道平衡装置会产生较大的热应力,使得管道平衡装置的强度降低,从而会导致管道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道平衡装置,可拆卸地安装在高温或低温的管道上,所述管道包括管道主体和多个筋板,包括装置主体、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
所述装置主体可套在所述管道主体上,所述装置主体具有外壁、内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外壁和所述内壁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径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管道主体的轴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连接在所述外壁和所述内壁之间,所述内壁相对于所述外壁更靠近所述管道主体;
所述第一保温层设置在所述内壁和所述管道主体之间,所述第一保温层被构造为阻碍所述装置主体与所述管道主体之间进行热量传递;所述第二保温层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保温层被构造为阻碍所述装置主体与所述筋板之间进行热量传递。
可选地,所述装置主体具有空腔,所述装置主体包括两个连接主体,每个所述连接主体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圆周方向上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主体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圆周方向相对接,两个所述连接主体通过所述连接板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保温层分别与所述管道主体和所述第一保温层相抵接。
可选地,还包括固定带,所述固定带设置在所述内壁和所述第一保温层之间,所述固定带捆绑在所述第一保温层上,以将所述第一保温层固定在所述管道主体上。
可选地,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径向上,所述第一保温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内壁和所述管道主体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保温层的厚度为3~10mm。
可选地,每个所述连接主体包括外板、内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径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轴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之间,两个所述连接主体的所述外板、所述内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围成空腔;
两个所述连接主体的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的侧壁为所述第一侧壁,两个所述连接主体的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的侧壁为所述第二侧壁,所述外壁为两个所述连接主体的外板远离所述内板的一侧的外壁,所述内壁为两个所述连接主体的内板远离所述外板的一侧的内壁,所述内壁围成圆形通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半圆环板和多个第一凸板,多个所述第一凸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径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圆环板远离所述管道主体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一凸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凸板上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可与厂房的房梁或固定架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保温层固定在所述第一半圆环板上,所述第二保温层的厚度为5~10mm。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二半圆环板和多个第二凸板,多个所述第二凸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半圆环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径向上远离所述管道主体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凸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外板包括多个圆弧段和多个凸起段,相邻两个所述圆弧段之间连接一个所述凸起段;
每个所述第一凸板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凸板和一个所述凸起段,所述凸起段在所述管道主体的轴向上连接在所述第一凸板和所述第二凸板之间。
可选地,每个所述连接主体还包括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每个隔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半圆环板、所述第二半圆环板、所述圆弧段和所述内板连接,多个所述隔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圆周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隔板将所述空腔分隔成多个分隔腔,每个所述分隔腔中设置有第三保温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和所述第三保温层为玻璃棉层或陶瓷纤维毯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道平衡装置,包括装置主体、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装置主体可套在管道主体上,装置主体具有外壁、内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外壁和内壁在管道主体的径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管道主体的轴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壁可被筋板压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连接在外壁和内壁之间,内壁相对于外壁更靠近管道主体;第一保温层设置在内壁和管道主体之间,第一保温层被构造为阻碍装置主体与管道主体之间进行热量传递;第二保温层设置在第一侧壁上,第二保温层被构造为阻碍装置主体与筋板之间进行热量传递。通过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将装置主体与管道主体和筋板隔离,可以阻碍装置主体与管道之间进行热量传递,使得管道平衡装置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减小,管道平衡装置产生的热应力较小,从而不仅能有效提高管道平衡装置的强度,而且通过管道平衡装置还能平衡管道的轴向载荷,进而可以提高管道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道和管道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管道和管道平衡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管道平衡装置的装置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装置主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连接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管道平衡装置;10-装置主体;101-外壁;102-内壁;103-第一侧壁;104-第二侧壁;105-圆形通孔;106-分隔腔;11-连接主体;111-外板;1111-圆弧段;1112-凸起段;112-内板;113-第一侧板;1131-第一半圆环板;1132-第一凸板;114-第二侧板;115-固定板;116-隔板;12-连接板;20-第一保温层;30-第二保温层;40-固定带;50-第三保温层;2-管道;3-管道主体;4-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接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接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现有技术中,当高温或低温的管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温差时,筋板与管道平衡装置接触,通过管道平衡装置来平衡管道的轴向载荷,使得管道在管道平衡装置的作用下不易产生形变,从而可以防止管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温差对管道造成损坏。然而,管道平衡装置与管道接触,管道平衡装置的温度接近管道的温度。当管道平衡装置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差较大时,管道平衡装置会产生较大的热应力,使得管道平衡装置的强度降低,从而会导致管道运行的安全性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道平衡装置,包括装置主体、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第一保温层设置在内壁和管道主体之间,第二保温层设置在第一侧壁上,通过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将装置主体与管道主体和筋板隔离,可以阻碍装置主体与管道之间进行热量传递,使得管道平衡装置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减小,管道平衡装置产生的热应力较小,从而不仅能有效提高管道平衡装置的强度,而且通过管道平衡装置还能平衡管道的轴向载荷,进而可以提高管道运行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外界环境为管道外侧的环境。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平衡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道平衡装置1,可拆卸地安装在高温或低温的管道2上,管道2包括管道主体3和多个筋板4。
如图2所示,管道平衡装置1包括装置主体10、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装置主体10可套在管道主体3上,装置主体10具有外壁101、内壁102、第一侧壁103和第二侧壁104,外壁101和内壁102在管道主体3的径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03和第二侧壁104在管道主体3的轴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03和第二侧壁104分别连接在外壁101和内壁102之间,内壁102相对于外壁101更靠近管道主体3。
第一保温层20设置在内壁102和管道主体3之间,第一保温层20被构造为阻碍装置主体10与管道主体3之间进行热量传递;第二保温层30设置在第一侧壁103上,第二保温层30被构造为阻碍装置主体10与筋板4之间进行热量传递。
其中,管道主体3为圆形管道,管道主体3可以通入高温的气体或液体,也可以通入低温的气体或液体。
筋板4的材料与管道主体3的材料相同。筋板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筋板4焊接在管道主体3上,筋板4与管道平衡装置1接触的表面应进行平面度测量,平面度误差应不超过2mm,确保当管道2处于工作状态时,所有的筋板4均能与管道平衡装置1压紧。在一些示例中,管道2的多个筋板4沿着管道主体3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当管道主体3竖直设置,且第一侧壁103位于第二侧壁104上方时,管道主体3上可以设置支撑板,支撑板设置在管道平衡装置1的下方,支撑板与第二侧壁104相抵接,通过支撑板支撑管道平衡装置1,可以使得管道平衡装置1便于安装和拆卸;当管道主体3水平设置时,管道主体3可以支撑管道平衡装置1,管道主体3上可以不用设置支撑板。
管道平衡装置1可拆卸地固定在厂房的房梁或固定架上。当高温或低温的管道2处于工作状态时,所有的筋板4可压接在第一侧壁103上的第二保温层30上,管道平衡装置1能平衡管道2的轴向载荷。
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的材料均为隔热保温材料。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均采用可以承受压力的隔热保温材料制成,避免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被挤压破坏。
第一保温层20可以固定在装置主体10的内壁102上,也可以固定在管道主体3的外壁上。
第二保温层30可以固定在装置主体10的第一侧壁103上,也可以固定在筋板4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平衡装置1,通过第一保温层20和第二保温层30,将装置主体10与管道主体3和筋板4隔离,可以阻碍装置主体10与管道2之间进行热量传递,使得管道平衡装置1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减小,管道平衡装置1产生的热应力较小,从而不仅能有效提高管道平衡装置1的强度,而且通过管道平衡装置1还能平衡管道2的轴向载荷,进而可以提高管道2运行的安全性。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装置主体10包括两个连接主体11,每个连接主体11在管道主体3的圆周方向上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板12,两个连接主体11在管道主体3的圆周方向相对接,两个连接主体11通过连接板12可拆卸连接。
其中,装置主体10具有空腔。如图2所示,第二保温层30可分别与管道主体3和第一保温层20相抵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管道平衡装置1安装时,将第一保温层20固定在管道主体3的外壁上,之后,两个连接主体11卡在第一保温层20上,并在管道主体3的圆周方向对接后,两个连接主体11相对应的连接板12可以通过螺栓固定,之后,将第二保温层30固定在装置主体10的第一侧壁103上,之后,两个连接主体11可拆卸地固定在厂房的房梁或固定架上。两个连接主体11通过连接板12可拆卸连接,可以使得管道平衡装置1便于安装和拆卸。
可选地,如图2所示,管道平衡装置1还包括固定带40,固定带40设置在内壁102和第一保温层20之间,固定带40捆绑在第一保温层20上,以将第一保温层20固定在管道主体3上。如此设置,当管道2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固定带40将第一保温层20固定在管道主体3上,可以避免第一保温层20在内壁102和管道主体3的外壁之间发生移动,从而可以保证第一保温层20的保温效果。
其中,固定带40的材料可以为塑料,也可以为金属。固定带40可以采用捆绑的方式,将第一保温层20固定在管道主体3上。
在一些示例中,固定带40为金属扎带,金属扎带将第一保温层20固定在管道主体3上。在管道主体3的径向上,第一保温层20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内壁102和管道主体3之间的间距,第一保温层的厚度为3~10mm。
可选地,如图5所示,每个连接主体11包括外板111、内板112、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外板111和内板112在管道主体3的径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在管道主体3的轴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分别连接在外板111和内板112之间,两个连接主体11的外板111、内板112、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围成装置主体10的空腔。
其中,两个连接主体11的第一侧板113远离第二侧板114的一侧的侧壁为第一侧壁103,两个连接主体11的第二侧板114远离第一侧板113的一侧的侧壁为第二侧壁104,外壁101为两个连接主体11的外板111远离内板112的一侧的外壁,内壁102为两个连接主体11的内板112远离外板111的一侧的内壁。
如图3所示,内壁102围成圆形通孔105。装置主体10通过圆形通孔105套在管道主体3上。
外板111、内板112、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的材料均与管道主体3的材料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侧板113包括第一半圆环板1131和多个第一凸板1132,多个第一凸板1132设置在第一半圆环板1131在管道主体3的径向上远离管道主体3的一侧,多个第一凸板1132在管道主体3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第一凸板1132上设置有固定板115,固定板115可与厂房的房梁或固定架固定连接。固定板115的材料可以为碳钢。
第二保温层30固定在第一半圆环板1131上。在一些实施中,第一侧板113的厚度为6~12mm,第二保温层30的厚度为5~10mm,第二保温层30与第一半圆环板1131贴合,第二保温层30可以通过金属扎带捆绑在装置主体10上,从而可以将第二保温层30固定在第一半圆环板1131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管道2处于工作状态,且管道2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为大于500℃时,所有的筋板4压接在第一侧壁103上的第二保温层30上,第二保温层30阻碍装置主体10与筋板4之间进行热量传递,使得管道平衡装置1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减小,管道平衡装置1产生的热应力较小。
进一步地,第二侧板114的结构与第一侧板113的结构保持一致。具体而言,第二侧板114包括第二半圆环板和多个第二凸板,多个第二凸板设置在第二半圆环板在管道主体3的径向上远离管道主体的一侧,多个第二凸板在管道主体3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半圆环板的结构与第一半圆环板1131的结构保持一致。第二凸板的结构与第一凸板1132的结构保持一致。
如图5所示,外板111包括多个圆弧段1111和多个凸起段1112,相邻两个圆弧段1111之间连接一个凸起段1112,每个第一凸板1132对应一个第二凸板和一个凸起段1112,凸起段1112在管道主体3的轴向上连接在第一凸板1132和第二凸板之间。
其中,第一侧板113的第一半圆环板1131和多个第一凸板1132一体成型设置。第二侧板114的第二半圆环板和多个第二凸板一体成型设置。外板111的多个圆弧段1111和多个凸起段1112一体成型设置。
外板111、内板112、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可以通过焊接连接。
第一凸板1132、第二凸板和凸起段1112围成的形状可以大致呈方形。在其他方式中,第一凸板1132、第二凸板和凸起段1112围成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图4对装置主体10的第一半圆环板1131进行局部剖示后,可以看到装置主体10的内部结构。参照图2和图5所示,进一步地,每个连接主体11还包括多个隔板116,多个隔板116设置在空腔中,每个隔板116分别与第一半圆环板1131、第二半圆环板、圆弧段1111和内板112连接,多个隔板116在管道主体3的圆周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隔板116将空腔分隔成多个分隔腔106,每个分隔腔中设置有第三保温层50。通过在装置主体10内部设置多个隔板116,可以提高管道平衡装置1的强度。
其中,隔板116可以分别与第一半圆环板1131、第二半圆环板和内板112焊接连接,隔板116分别与第一半圆环板1131、第二半圆环板和内板112形成的角焊缝高度大于或等于隔板116的厚度,以确保焊接强度。在一些示例中,多个隔板116在管道主体3的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隔板116在管道主体3的圆周方向上的间距为400~600mm。
隔板116的材料可以与管道主体3的材料相同。
第一保温层2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棉或陶瓷纤维毯,也可以为其他隔热保温材料。
第二保温层3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棉或陶瓷纤维毯,也可以为其他隔热保温材料。
第三保温层5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棉或陶瓷纤维毯,也可以为其他隔热保温材料。在一些示例中,管道主体3配置有保温层,第三保温层50的材料可以与管道主体3上的保温层的材料相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管道2处于工作状态,且管道2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为大于200℃时,装置主体10内部的多个隔板116将空腔分成多个分隔腔106,每个分隔腔106内填充第三保温层50,通过第三保温层50可以减缓外板111、内板112、第一侧板113和第二侧板114之间的热量传递。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管道平衡装置,可拆卸地安装在高温或低温的管道上,所述管道包括管道主体和多个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平衡装置包括装置主体、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
所述装置主体可套在所述管道主体上,所述装置主体具有外壁、内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外壁和所述内壁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径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管道主体的轴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连接在所述外壁和所述内壁之间,所述内壁相对于所述外壁更靠近所述管道主体;
所述第一保温层设置在所述内壁和所述管道主体之间,所述第一保温层被构造为阻碍所述装置主体与所述管道主体之间进行热量传递;所述第二保温层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保温层被构造为阻碍所述装置主体与所述筋板之间进行热量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具有空腔,所述装置主体包括两个连接主体,每个所述连接主体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圆周方向上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主体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圆周方向相对接,两个所述连接主体通过所述连接板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保温层分别与所述管道主体和所述第一保温层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带,所述固定带设置在所述内壁和所述第一保温层之间,所述固定带捆绑在所述第一保温层上,以将所述第一保温层固定在所述管道主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径向上,所述第一保温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内壁和所述管道主体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保温层的厚度为3~1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主体包括外板、内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径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轴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之间,两个所述连接主体的所述外板、所述内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围成所述空腔;
两个所述连接主体的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的侧壁为所述第一侧壁,两个所述连接主体的第二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的侧壁为所述第二侧壁,所述外壁为两个所述连接主体的外板远离所述内板的一侧的外壁,所述内壁为两个所述连接主体的内板远离所述外板的一侧的内壁,所述内壁围成圆形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半圆环板和多个第一凸板,多个所述第一凸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径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圆环板远离所述管道主体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一凸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凸板上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可与厂房的房梁或固定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道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温层固定在所述第一半圆环板上,所述第二保温层的厚度为5~1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道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二半圆环板和多个第二凸板,多个所述第二凸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径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二半圆环板远离所述管道主体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凸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外板包括多个圆弧段和多个凸起段,相邻两个所述圆弧段之间连接一个所述凸起段;
每个所述第一凸板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凸板和一个所述凸起段,所述凸起段在所述管道主体的轴向上连接在所述第一凸板和所述第二凸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道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主体还包括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每个隔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半圆环板、所述第二半圆环板、所述圆弧段和所述内板连接,多个所述隔板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圆周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隔板将所述空腔分隔成多个分隔腔,每个所述分隔腔中设置有第三保温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道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和所述第三保温层为玻璃棉层或陶瓷纤维毯层。
CN202321464223.4U 2023-06-08 2023-06-08 管道平衡装置 Active CN2199758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64223.4U CN219975839U (zh) 2023-06-08 2023-06-08 管道平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64223.4U CN219975839U (zh) 2023-06-08 2023-06-08 管道平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5839U true CN219975839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84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64223.4U Active CN219975839U (zh) 2023-06-08 2023-06-08 管道平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58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397720A (en) Multiple layer insulation for a cryogenic structure
JPH0460948B2 (zh)
CN219975839U (zh) 管道平衡装置
CH668293A5 (it) Silenziatore di scarico per turbine a gas di grande potenza.
CN219198546U (zh) 一种耐高温的聚氨酯保温钢管
JPS6396395A (ja) 真空−熱絶縁要素のための継目絶縁構造体
JPH09120835A (ja) ナトリウム硫黄電池の集合電池
JPH0243958B2 (zh)
KR100914755B1 (ko) 연도용 덕트 조립체
CN116066634A (zh) 一种可拆卸预制保温管
US20030012918A1 (en) Insulation system, insulation method and use insulation system
CN212718450U (zh) 一种成品架空预制保温管
CN207624127U (zh) 一种基于热声转换的火灾探测报警装置
US4457449A (en) Pressure tank for hot fluids or agents
CN208348805U (zh) 热力管道的绝热保温装置
CA1214403A (en) Piece with integrated heat-insulating covering
CN213576244U (zh) 一种法兰和八字盲板的隔热保护装置
CN217108803U (zh) 一种钢套钢固定节
CN215001529U (zh) 一种锅炉蒸汽集箱的保温结构
CN220851279U (zh) 一种稳定性好的保温管支撑环
CN210511721U (zh) 反应炉及热反应系统
CN216158556U (zh) 一种新型直埋蒸汽管道小折角保温双向固定节
CN214037187U (zh) 一种保温钢管
CN211649334U (zh) 一种拼接式热能输送管道
US3297189A (en) Thermal insula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