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62957U - 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62957U
CN219962957U CN202321588844.3U CN202321588844U CN219962957U CN 219962957 U CN219962957 U CN 219962957U CN 202321588844 U CN202321588844 U CN 202321588844U CN 219962957 U CN219962957 U CN 219962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unit
tendon
elements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8884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广田
杨梦炯
张克难
赵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lan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lan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lan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lan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8884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62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62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62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包括基座单元、防倒退单元和锁定单元,防倒退单元设置于基座单元的第一端,锁定单元设置于防倒退单元的第一端,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基座单元锁紧配合。其优点在于,与锚钉固定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无须使用带线锚钉,避免出现带线锚钉脱落;利用锁定单元与基座单元的配合以及设置防倒退单元,在长期植入使用的情况下,避免出现松动、脱落、固定失败;操作简单快捷,无须进行打结操作,减少了手术步骤,减少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利用防倒退单元与骨髓道相配合,防止长期植入后肌腱牵拉导致的松动;与弧形骨隧道相结合,减少骨切割,对骨质疏松患者更友好。

Description

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韧带撕裂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针对肩袖损伤肌腱复位固定于骨面,目前使用的主流技术是带线锚钉固定。其方法如下:
1)先在目标位置的骨面上打孔;
2)将金属或PEEK材料锚钉置入骨质内;
3)然后用锚钉上的缝线缝合捆扎固定肌腱至骨面上。
带线锚钉固定方法对骨质情况、锚钉置入位置和角度、医生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以上任何一个因素不满足都会导致锚钉脱落,锚钉脱位就意味着整个手术的失败。有相关文献表明,锚钉脱落是肩袖修复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锚钉脱落的患者往往必须进行二次手术。由于锚钉直径较粗,相比骨隧道经骨固定需要更大面积的骨床容纳锚钉。此外,锚钉脱落后不可避免的会留下骨洞,也会给修复手术增加很大难度。
此外,也有一部分经骨髓道固定肌腱的器械,有的只是增加一个防止骨切割的套筒,有一定临床使用价值,但是需要医生对固定的缆带/线进行手动打结,无法实现无结快速固定;有的是包含外套筒和中心铆钉,可以实现无结固定,但是固定过程中对缆带/线两端的处理难度大过程复杂,不够便捷。
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锚钉容易脱落、需要额外设置防止骨切割的套筒、无法实现无结快速固定、需要对缆带/线两端进行复杂处理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锚钉容易脱落、需要额外设置防止骨切割的套筒、无法实现无结快速固定、需要对缆带/线两端进行复杂处理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包括:
基座单元;
防倒退单元,所述防倒退单元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第一端,所述防倒退单元的径向尺寸由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一端向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二端递增;
锁定单元,所述锁定单元设置于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一端,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所述基座单元锁紧配合。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单元包括:
基座元件,所述基座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至少一通孔元件,所述通孔元件贯穿所述基座元件设置;
至少一第一锁定元件,所述第一锁定元件设置于所述通孔元件,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所述锁定单元锁紧配合。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单元还包括:
至少一第二锁定元件,所述第二锁定元件设置于所述通孔元件,并位于所述第一锁定元件的相对侧,用于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所述锁定单元锁紧配合。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倒退单元包括:
第一主体元件,所述第一主体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基座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锁定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若干防倒退元件,若干所述防倒退元件沿所述第一主体元件的长度方向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元件,所述防倒退元件的径向尺寸由所述第一主体元件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一主体元件的第二端递增。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定单元包括:
至少一第二主体元件,所述第二主体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若干第三锁定元件,若干所述第三锁定元件沿所述第二主体元件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元件的侧部,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所述基座单元锁紧配合。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定单元还包括:
至少一第一定位元件,所述第一定位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元件的第一端,用于与引线装置相配合。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定单元还包括:
至少一第二定位元件,所述第二定位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元件的第一端,用于对引线装置的位置进行固定。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柔性连接单元,所述柔性连接单元设置于所述防倒退单元与所述锁定单元之间,并分别与所述防倒退单元、所述锁定单元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连接单元包括:
至少一柔性连接元件,所述柔性连接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柔性连接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锁定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肌腱复位固定系统,包括: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骨髓道制备装置,用于在肌腱部位的骨质部分制备骨髓道。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引线装置,所述引线装置与所述肌腱复位固定装置配合,用于引导所述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所述锁定单元进入由所述骨髓道的第一端进入所述骨髓道、由所述骨髓道的第二端离开所述骨髓道。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敲击装置,用于将所述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所述防倒退单元敲入所述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裁剪装置,用于在所述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所述锁定单元与所述基座单元锁紧配合的情况下,将多余的所述锁定单元裁剪。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与锚钉固定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无须使用带线锚钉,避免出现带线锚钉脱落;利用锁定单元与基座单元的配合以及设置防倒退单元,在长期植入使用的情况下,避免出现松动、脱落、固定失败;操作简单快捷,无须进行打结操作,减少了手术步骤,减少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利用防倒退单元与骨髓道相配合,防止长期植入后肌腱牵拉导致的松动,防止固定失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与弧形骨隧道相结合,减少骨切割,对骨质疏松患者更友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示意图(一);
图2a~图2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座单元的示意图(一);
图3a~图3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倒退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定单元的示意图(一);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定单元的示意图(二);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示意图(二);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连接单元的示意图(一);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示意图(三);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定单元的示意图(三);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连接单元的示意图(二);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示意图(四);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定单元的示意图(四);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柔性连接单元的示意图(三);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肌腱固定的状态图(一);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肌腱固定的状态图(二)。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基座单元;110、基座元件;120、通孔元件;130、第一锁定元件;140、第二锁定元件;
200、防倒退单元;210、第一主体元件;220、防倒退元件;
300、锁定单元;310、第二主体元件;320、第三锁定元件;330、第一定位元件;340、第二定位元件;
400、柔性连接单元;410、柔性连接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本实用新型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包括基座单元100、防倒退单元200和锁定单元300。其中,防倒退单元200设置于基座单元100的第一端,防倒退单元200的径向尺寸由防倒退单元200的第一端向防倒退单元200的第二端递增;锁定单元300设置于防倒退单元200的第一端,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基座单元100锁紧配合。
如图2a~图2b所示,基座单元100包括基座元件110、至少一通孔元件120和至少一第一锁定元件130。其中,基座元件110的第一端与防倒退单元200的第二端连接;通孔元件120贯穿基座元件110设置;第一锁定元件130设置于通孔元件120,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锁定单元300锁紧配合。
一般地,基座单元100一体成型。
一般地,基座单元100由高分子材料制备而成。
基座元件110的轴向与防倒退单元200的轴向平行(包括共线)、垂直、或呈一定角度(例如钝角)。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元件120为若干个(即≥2个)。若干通孔元件120间隔设置于基座元件11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通孔元件120的轴向相互平行。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通孔元件120之间具有一定夹角(例如锐角)。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元件120的轴向与基座元件110的轴向共线。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元件120的轴向与基座元件110的轴向平行。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元件120的轴向与基座元件110的轴向垂直。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元件120的径向尺寸由其第一端至其第二端保持不变。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孔元件120的径向尺寸由其第一端至其第二端递增。其中,通孔元件120的第二端为锁定单元300的第一端进入的一端,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为锁定单元300的第一端离开的一端。
第一锁定元件130靠近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元件130为若干个。若干第一锁定元件130沿通孔元件120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通孔元件120设置至少一第一锁定元件13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一锁定元件130以通孔元件120的轴向为中心对称设置。具体地,若干第一锁定元件130分成两列,每列设置至少一第一锁定元件13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元件130的截面呈三角形、梯形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元件130为锁定凸起。
进一步地,基座单元100还包括至少一第二锁定元件140。其中,第二锁定元件140设置于通孔元件120,并位于第一锁定元件130的相对侧,用于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锁定单元300锁紧配合。
第二锁定元件140靠近通孔元件120的第二端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锁定元件140为若干个。若干第二锁定元件140沿通孔元件120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通孔元件120设置至少一第二锁定元件14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二锁定元件140呈阵列式分布设置,即呈m行×n列设置,其中,m≥1,n≥2。其中,行是指沿第二锁定元件140的径向方向,列是指沿第二锁定元件140的轴向方向。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n=2的情况下,第一列的第二锁定元件140抵住锁定单元300的一侧,第二列的第二锁定元件140抵住锁定单元300的另一侧,并通过与第一锁定元件130的配合,使得锁定单元300与基座单元100难以分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n=3的情况下,第一列的第二锁定元件140抵住锁定单元300的一侧,第二列的第二锁定元件140抵住锁定单元300的背侧,第三列的第二锁定元件140抵住锁定单元300的另一侧,并通过与第一锁定元件130的配合,使得锁定单元300与基座单元100难以分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锁定元件140的截面呈圆形、弧形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锁定元件140为抵紧凸起。
如图3a所示,防倒退单元200包括第一主体元件210和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其中,第一主体元件210设置于基座单元100的第一端;若干防倒退元件220沿第一主体元件210的长度方向环绕设置于第一主体元件210,防倒退元件220的径向尺寸由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向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二端递增。
具体地,第一主体元件210设置于基座元件110的第一端,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二端与基座元件110的第一端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座元件110的第一端为其径向方向的一端,第一主体元件210的长度方向与基座元件110的长度方向垂直,即第一主体元件210与基座元件110呈T形或7字形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座元件110的第一端为其长度方向(即轴向方向)的一端,第一主体元件210的长度方向与基座元件110的长度方向平行。
第一主体元件210的尺寸与基座元件110的尺寸相匹配。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主体元件210的长度方向与基座元件11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情况下,第一主体元件210的径向尺寸(如外径)小于基座元件110的径向尺寸(如外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元件210与基座元件110一体成型。
若干防倒退元件220与第一主体元件210一体成型。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在第一主体元件210为均匀分布,即若干防倒退元件220等间距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在第一主体元件210为非均匀分布,即若干防倒退元件220为非等间距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防倒退元件220的间距由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至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二端递减。即越靠近基座元件110,防倒退元件220的密度越高。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防倒退元件220的倾斜角度由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至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二端保持不变。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防倒退元件220的倾斜角度由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至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二端递增。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防倒退元件220为环形伞状结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防倒退元件220为柱状尖端结构或片状结构。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呈阵列式分布设置。具体地,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呈x行×y列设置,其中,x≥2,y≥2。其中,行是指沿第一主体元件210的径向方向,列是指沿第一主体元件210的轴向方向。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呈交错分布设置。具体地,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呈x行×y列设置,其中,x≥2,y≥2。其中,行是指沿第一主体元件210的径向方向,列是指沿第一主体元件210的轴向方向。从俯视视角观察,相邻两行的防倒退元件220不重叠。
例如,假设每一行有两个防倒退元件220,对于第一行的两个防倒退元件220,其分别设置于0°、180°方位,对于第二行的两个防倒退元件220,其分别设置于90°、27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呈螺旋式分布设置。
如图4所示,锁定单元300包括至少一第二主体元件310和若干第三锁定元件320。其中,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与防倒退单元200的第一端连接;若干第三锁定元件320沿第二主体元件3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一侧,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基座单元100锁紧配合。
具体地,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连接;第三锁定元件320与第一锁定元件130锁定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体元件310与第一主体元件210一体成型。
一般地,第二主体元件310的横截面为矩形。
第二主体元件310的尺寸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二主体元件310的径向尺寸(例如宽度、厚度、直径等)不大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径向尺寸(例如宽度、厚度、直径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体元件310与第一主体元件210同轴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体元件310与第一主体元件210为非同轴设置,且设置有若干第三锁定元件320的一侧朝向第一主体元件210的中轴线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体元件310为若干个。每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主体元件310的数量与通孔元件120的数量相匹配。一般地,第二主体元件310的数量不小于通孔元件120的数量。即若干第二主体元件310可以共用同一通孔元件120,或者,第二主体元件310与通孔元件120一一对应。
若干第三锁定元件320设置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中间部分,即靠近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为光滑面。
若干第三锁定元件320沿第二主体元件310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设置。
若干第三锁定元件320分布设置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即可以仅在第二主体元件310的一侧面设置若干第三锁定元件320,可以在第二主体元件310的双侧面分别设置若干第三锁定元件32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三锁定元件320不凸出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侧面设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锁定元件320的截面呈三角形、梯形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锁定元件320为锁定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由骨髓道的第一端进入骨髓道,并由骨髓道的第二端离开骨髓道,其中,骨髓道的第一端为远离肌腱的一端,骨髓道的第二端为靠近肌腱的一端;
基座元件110位于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外部;
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穿过肌腱;
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经通孔元件120的第二端进入基座元件110的内部,并经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离开基座元件110;
第三锁定元件320与第一锁定元件130进行锁定连接;
将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固定于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
将凸出于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的第二主体元件310去除,即可完成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1)与锚钉固定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无须使用带线锚钉,避免出现带线锚钉脱落;
2)利用锁定单元与基座单元的配合以及设置防倒退单元,在长期植入使用的情况下,避免出现松动、脱落、固定失败;
3)操作简单快捷,无须进行打结操作,减少了手术步骤,减少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
4)利用防倒退单元与骨髓道相配合,防止长期植入后肌腱牵拉导致的松动,防止固定失败;
5)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与弧形骨隧道相结合,减少骨切割,对骨质疏松患者更友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如图5所示,锁定单元300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定位元件330。其中,第一定位元件330设置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用于与引线装置相配合。
第一定位元件330贯穿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设置。
第一定位元件330的数量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数量相匹配。一般地,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元件330的横截面为圆形、矩形、圆角矩形、椭圆形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元件330为定位槽。
进一步地,锁定单元300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定位元件340。其中,第二定位元件340设置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一侧,用于对引线装置的位置进行固定。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元件340的第一端与第一定位元件330连接,第二定位元件340的第二端与第一定位元件330不连接。
具体地,第二定位元件340的第一端与第一定位元件330的第一端为不分离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转动连接。
第二定位元件340的尺寸与第一定位元件330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第二定位元件340的长度不大于第一定位元件330的长度,第二定位元件340的宽度不大于第一定位元件330的宽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元件340为定位夹。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引线装置穿过第一定位元件330并与第二定位元件340连接;
使用引线装置带动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由骨髓道的第一端进入骨髓道,并由骨髓道的第二端离开骨髓道,其中,骨髓道的第一端为远离肌腱的一端,骨髓道的第二端为靠近肌腱的一端;
基座元件110位于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外部;
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穿过肌腱;
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经通孔元件120的第二端进入基座元件110的内部,并经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离开基座元件110;
第三锁定元件320与第一锁定元件130进行锁定连接;
将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固定于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
将凸出于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的第二主体元件310去除,即可完成固定。
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如下:
利用第一定位元件和第二定位元件,便于锁定单元与引线装置连接并被引入骨髓道,并,防止在移动过程中引线装置与锁定单元分离。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实施例2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如图6所示,肌腱复位固定装置还包括柔性连接单元400。其中,柔性连接单元400设置于防倒退单元200与锁定单元300之间,并分别与防倒退单元200、锁定单元300连接。
如图7所示,柔性连接单元400包括至少一柔性连接元件410。其中,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二端与防倒退单元200的第一端连接,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一端与锁定单元300的第二端连接。
具体地,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二端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连接,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一端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连接元件410、第一主体元件210、第二主体元件310一体成型。
柔性连接元件410的数量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数量相匹配。一般地,柔性连接元件410的数量等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数量,即柔性连接元件410与第二主体元件310一一对应。
柔性连接元件410的柔软度小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柔软度、第二主体元件310的柔软度。
柔性连接元件410的尺寸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柔性连接元件410的径向尺寸(例如宽度、厚度、直径等)不大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径向尺寸(例如宽度、厚度、直径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连接元件410的长度大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长度。
柔性连接元件410的尺寸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尺寸相匹配。一般地,柔性连接元件410的径向尺寸(例如宽度、厚度、直径等)不大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径向尺寸(例如宽度、厚度、直径等)。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连接元件410的长度大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长度。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2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实施例3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如图8~图9所示,锁定单元300包括两第二主体元件310、若干第三锁定元件320、两第一定位元件330和两第二定位元件340。其中,每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分别与对应的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一端连接;部分第三锁定元件320沿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该第二主体元件310的一侧并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至少一第一锁定元件130锁紧配合,部分第三锁定元件320沿另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该第二主体元件310的一侧并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至少一第一锁定元件130锁紧配合;两第一定位元件33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用于分别与引线装置相配合;两第二定位元件34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用于分别对引线装置的位置进行固定。
在实施例中,通孔元件12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即两个第二主体元件310可以共用一个通孔元件120,或者,两个第二主体元件310分别与对应的通孔元件120连接。
如图8和图10所示,柔性连接单元400包括两柔性连接元件410。其中,一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二端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连接,该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一端与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连接;另一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二端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连接,该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一端与另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由第一骨髓道的第一端进入第一骨髓道,并由第一骨髓道的第二端离开第一骨髓道,其中,第一骨髓道的第一端为远离肌腱的一端,第一骨髓道的第二端为靠近肌腱的一端;
另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由第二骨髓道的第一端进入第二骨髓道,并由第二骨髓道的第二端离开第二骨髓道,其中,第二骨髓道的第一端为远离肌腱的一端,第二骨髓道的第二端为靠近肌腱的一端;
基座元件110位于第一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外部以及第二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外部;
两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分别穿过肌腱;
两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分别经通孔元件120的第二端进入基座元件110的内部,并经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离开基座元件110;
两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三锁定元件320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锁定元件130进行锁定连接;
将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固定于第一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或第二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
将凸出于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的两第二主体元件310去除,即可完成固定。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实施例3的一个变形实施例。
如图11~图12所示,锁定单元300包括三第二主体元件310、若干第三锁定元件320、三第一定位元件330和三第二定位元件340。其中,每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连接;部分第三锁定元件320沿第一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该第二主体元件310的一侧并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至少一第一锁定元件130锁紧配合,部分第三锁定元件320沿第二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该第二主体元件310的一侧并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至少一第一锁定元件130锁紧配合,部分第三锁定元件320沿第三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该第二主体元件310的一侧并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至少一第一锁定元件130锁紧配合;三第一定位元件33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用于分别与引线装置相配合;三第二定位元件340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用于分别对引线装置的位置进行固定。
在实施例中,通孔元件12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即两个第二主体元件310可以共用一个通孔元件120,或者,三个第二主体元件310分别与对应的通孔元件120连接。
如图11和图13所示,柔性连接单元400包括三柔性连接元件410。其中,第一个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二端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连接,该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一端与第一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个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二端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连接,该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一端与第二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个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二端与第一主体元件210的第一端连接,该柔性连接元件410的第一端与第三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二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第一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由第一骨髓道的第一端进入第一骨髓道,并由第一骨髓道的第二端离开第一骨髓道,其中,第一骨髓道的第一端为远离肌腱的一端,第一骨髓道的第二端为靠近肌腱的一端;
第二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由第二骨髓道的第一端进入第二骨髓道,并由第二骨髓道的第二端离开第二骨髓道,其中,第二骨髓道的第一端为远离肌腱的一端,第二骨髓道的第二端为靠近肌腱的一端;
第三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由第三骨髓道的第一端进入第二骨髓道,并由第三骨髓道的第二端离开第三骨髓道,其中,第三骨髓道的第一端为远离肌腱的一端,第三骨髓道的第二端为靠近肌腱的一端;
基座元件110位于第一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外部、第二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外部以及第三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外部;
三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分别穿过肌腱;
三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分别经通孔元件120的第二端进入基座元件110的内部,并经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离开基座元件110;
三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三锁定元件320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锁定元件130进行锁定连接;
将若干防倒退元件220固定于第一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或第二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或第三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
将凸出于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的三第二主体元件310去除,即可完成固定。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涉及本实用新型的肌腱复位固定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一种肌腱复位固定系统,包括如实施例1~实施例5任一所述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腱复位固定系统还包括骨髓道制备装置。其中,骨髓道制备装置用于在肌腱部位的骨质部分制备骨髓道。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腱复位固定系统还包括引线装置。其中,引线装置与肌腱复位固定装置配合,用于引导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锁定单元300进入由骨髓道的第一端进入骨髓道、由骨髓道的第二端离开骨髓道。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肌腱复位固定系统还包括敲击装置。其中,敲击装置用于将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防倒退单元200敲入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肌腱复位固定系统还包括裁剪装置。其中,裁剪装置用于在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锁定单元300与基座单元100锁紧配合的情况下,将多余的锁定单元300裁剪。
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3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如图14所示,其使用方法如下:
使用骨髓道制备装置在肌腱部位的骨质部分制备骨髓道;
将引线装置与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连接,并通过引线装置将第二主体元件310引入骨髓道;
通过引线装置将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从骨髓道的第二端穿过肌腱;
将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通过通孔元件120进入基座元件110的内部;
将第三锁定元件320与第一锁定元件130进行锁定连接;
使用敲击装置将防倒退元件220敲入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
使用裁剪装置将多余的第二主体元件310剪断,即可完成固定。
对于实施例4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如图15所示,其使用方法如下:
使用骨髓道制备装置在肌腱部位的骨质部分制备第一骨髓道和第二骨髓道;
将一引线装置与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连接,并通过引线装置将该第二主体元件310引入第一骨髓道;
将另一引线装置与另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连接,并通过引线装置将该第二主体元件310引入第二骨髓道;
通过引线装置将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从第一骨髓道的第二端穿过肌腱以及通过引线装置将另一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从第二骨髓道的第二端穿过肌腱;
两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一端分别经通孔元件120的第二端进入基座元件110的内部,并经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离开基座元件110;
两个第二主体元件310的第三锁定元件320分别与对应的第一锁定元件130进行锁定连接;
使用敲击装置将防倒退元件220敲入第一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或第二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
使用裁剪装置将凸出于通孔元件120的第一端的两第二主体元件310剪断,即可完成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单元;
防倒退单元,所述防倒退单元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第一端,所述防倒退单元的径向尺寸由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一端向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二端递增;
锁定单元,所述锁定单元设置于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一端,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所述基座单元锁紧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单元包括:
基座元件,所述基座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至少一通孔元件,所述通孔元件贯穿所述基座元件设置;
至少一第一锁定元件,所述第一锁定元件设置于所述通孔元件,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所述锁定单元锁紧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单元还包括:
至少一第二锁定元件,所述第二锁定元件设置于所述通孔元件,并位于所述第一锁定元件的相对侧,用于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所述锁定单元锁紧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倒退单元包括:
第一主体元件,所述第一主体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基座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锁定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若干防倒退元件,若干所述防倒退元件沿所述第一主体元件的长度方向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元件,所述防倒退元件的径向尺寸由所述第一主体元件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一主体元件的第二端递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单元包括:
至少一第二主体元件,所述第二主体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若干第三锁定元件,若干所述第三锁定元件沿所述第二主体元件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元件的侧部,用于在固定肌腱的情况下与所述基座单元锁紧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单元还包括:
至少一第一定位元件,所述第一定位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元件的第一端,用于与引线装置相配合;和/或
至少一第二定位元件,所述第二定位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元件的第一端,用于对引线装置的位置进行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柔性连接单元,所述柔性连接单元设置于所述防倒退单元与所述锁定单元之间,并分别与所述防倒退单元、所述锁定单元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单元包括:
至少一柔性连接元件,所述柔性连接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防倒退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柔性连接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锁定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9.一种肌腱复位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肌腱复位固定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肌腱复位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骨髓道制备装置,用于在肌腱部位的骨质部分制备骨髓道;和/或
引线装置,所述引线装置与所述肌腱复位固定装置配合,用于引导所述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所述锁定单元进入由所述骨髓道的第一端进入所述骨髓道、由所述骨髓道的第二端离开所述骨髓道;和/或
敲击装置,用于将所述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所述防倒退单元敲入所述骨髓道的第一端的内部;和/或
裁剪装置,用于在所述肌腱复位固定装置的所述锁定单元与所述基座单元锁紧配合的情况下,将多余的所述锁定单元裁剪。
CN202321588844.3U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 Active CN219962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8844.3U CN219962957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88844.3U CN219962957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62957U true CN219962957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8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88844.3U Active CN219962957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629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78750B2 (en) Method of stabilizing a fracture at a metaphysis defining a concave articular surface
US6663633B1 (en) Helical orthopedic fixation and reduction device, insertion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8398678B2 (en) Hallux valgus repairs using suture-button construct
US20070060923A1 (en) Mesh reinforced tissue anchor
AU2022200883B2 (en) Graft preparation system
US10016195B2 (en) Suture leader
US20120290006A1 (en) Adjustable Suture Lock Loop
JP2024038484A (ja) 軟質組織を修復し、軟質組織を骨に取り付けるための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219962957U (zh) 一种肌腱复位固定装置及肌腱复位固定系统
AU201531392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soft tissue anchoring to metaphyseal bone plate
CN206228413U (zh) 排扣式可吸收捆绑带
CN116763378A (zh) 一种肌腱固定装置及肌腱固定系统
CN108420480B (zh) 一种软骨及软组织固定装置
US11446062B2 (en) Vector compression system
US10383658B2 (en) Vector compression system
WO2014160024A1 (en) Vector compression system
CN112842621A (zh) 一种带袢钛板
CN112842620A (zh) 一种带袢钛板的配套线穿线方法
CN214259393U (zh) 一种圈套线锚钉固定系统
CN114587464B (zh) 一种能够结合内固定板固定肌腱的螺钉
CN219921191U (zh) 可调节髌骨骨折接骨板
CN211796672U (zh) 一种医用带孔单钉
CN220124741U (zh) 一种植入式肌腱修复装置
CN219538473U (zh) 一种韧带撕脱骨折固定器
CN219207250U (zh) 一种骨折内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