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5234U - 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5234U
CN219955234U CN202320941461.3U CN202320941461U CN219955234U CN 219955234 U CN219955234 U CN 219955234U CN 202320941461 U CN202320941461 U CN 202320941461U CN 219955234 U CN219955234 U CN 219955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wire
conductive
insulating
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4146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相兰
白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ple Lighting Co Ltd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pple Lighting Co Ltd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le Lighting Co Ltd, Suzhou Op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pple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4146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5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5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52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属于照明技术领域。升降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驱动机构以及卷绕在驱动机构上的吊重导线,驱动机构与壳体之间相固定,吊重导线的第一端适于藕接电源,吊重导线的第二端穿出壳体,吊重导线的第二端适于与灯具相连并电连接灯具,以使吊重导线通过驱动机构的驱动进行卷绕或释放而带动灯具相对壳体升降,并使电源通过吊重导线为灯具供电。照明装置包括灯具、以及上述的升降装置,吊重导线的第二端与灯具相连并电连接灯具。如此设置,吊重导线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卷绕或释放,带动灯具升降,改变灯具的高度,故用户可根据需要调节灯具的高度,进而调节照明区域和照明位置,以使灯具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Description

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产品的质量也对应提高,在照明技术领域,灯具的照明效果也得到重视。
相关技术中,照明装置通常包括壳体以及灯具,其中,壳体安装于墙体的侧壁或顶壁,灯具固定安装于壳体,如此,灯具的位置固定,灯具的照明区域也固定,使得照明装置的适用场景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照明装置的灯具位置固定导致适用场景单一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包括:
壳体;
设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壳体之间相固定;
卷绕在所述驱动机构上的吊重导线,所述吊重导线的第一端适于藕接电源,所述吊重导线的第二端穿出所述壳体,所述吊重导线的第二端适于与灯具相连并电连接所述灯具,以使所述吊重导线通过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进行卷绕或释放而带动所述灯具相对于所述壳体升降,并使所述电源通过所述吊重导线为所述灯具供电。
可选地,还包括:
与所述驱动机构相连的导电环,所述导电环与所述吊重导线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导电环的轴线与所述驱动机构的转动轴线共线,并且,至少部分所述导电环相对所述驱动机构凸出;
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源驱动模块,所述电源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电源,所述电源驱动模块包括电极,并且,所述电极与所述导电环的外周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电源驱动模块还包括:电路板和电连接线,所述电极的端部与所述导电环的外周面接触,且所述电极通过所述电连接线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有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具有不同的延伸方向,并且,所述导电环伸入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导电环与所述第一通孔转动配合,所述电极沿所述导电环的径向设置,且所述电极贯穿所述第二通孔,以接触所述导电环的外周面。
可选地,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座相连,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极相连,以使所述电极的端部抵于所述导电环的外周面。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相连的旋转驱动源和转线筒,所述旋转驱动源用于驱动所述转线筒转动,所述吊重导线卷绕于所述转线筒,所述导电环与所述转线筒相连。
可选地,所述吊重导线包括至少两根芯线,所述导电环和所述电极的数量均与所述芯线的数量相同,并且,所述导电环与所述芯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导电环与所述电极一一对应接触,所述至少两个导电环沿所述转线筒的轴向依次设置,且相邻的两个导电环之间设有第一绝缘环,以使各所述导电环之间相互绝缘。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环包括第一环体、以及环设在所述第一环体外周面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环体的外侧套设有所述导电环,并且,所述第一凸起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环之间。
可选地,所述导电环包括相连的导电环体和导电连接部,所述导电连接部伸入所述转线筒内,并连接所述吊重导线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绝缘环的所述第一环体包括第一套接部和第二套接部,所述第一套接部和所述第二套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两侧,并且,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两侧中,所述第二套接部相比所述第一套接部位于靠近所述转线筒的一侧;
所述第一绝缘环的数量和所述导电环的数量均在两个以上,任一所述第一套接部的外周壁被一个所述导电环的所述导电环体套接,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绝缘环中包括靠近所述转线筒的一者以及远离所述转线筒的另一者,其中,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一套接部套接在所述另一者的所述第二套接部的外周壁面,并且,所述另一者上的所述导电环的所述导电连接部贯穿所述另一者的所述第一凸起部,并自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一环体内侧贯穿所述一者,以伸入所述转线筒内与所述吊重导线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线筒设有绝缘支撑环,所述绝缘支撑环套接在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套接部的外周壁面,且所述绝缘支撑环的外侧套设有所述导电环。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绝缘环,各所述导电环位于所述转线筒与第二绝缘环之间,所述第二绝缘环包括第二环体、以及环设在所述第二环体外周面的第二凸起部,所述另一者的所述第一套接部套设于所述第二环体的外部,所述另一者上的所述导电环套设于所述第二环体的外部,且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另一者上的所述导电环在所述第二环体的轴向上限位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环体内的第一紧固部,所述第二绝缘环还包括沿所述第二环体的轴向延伸的第二紧固部,所述第二紧固部与所述第二环体相连,且所述第一紧固部和所述第二紧固部均设有紧固孔,所述第二紧固部的所述紧固孔和所述第一紧固部的所述紧固孔可被紧固件依次贯穿。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设有间隙,并且,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中的至少一者为滚轮,所述吊重导线穿设在所述间隙之中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接触。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灯具以及上述的升降装置,所述吊重导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灯具相连并电连接所述灯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升降装置中,吊重导线不仅作为电源和灯具之间的电连接件,实现电源通过吊重导线对灯具供电,还能够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进行卷绕或释放,进而带动灯具相对于壳体升降,改变灯具的高度位置,故用户可根据需要调节灯具的高度,进而调节照明区域和照明位置,以使灯具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扩大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升降装置在不同视角下的外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结构的爆炸图;
图7和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转线筒、第一绝缘环、第二绝缘环和导电环在不同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图7和图8中所示结构的爆炸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的正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图10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转线筒、吊重导线、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结构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10-第一壳部、120-第二壳部、121-第一开孔、
200-吊重导线、
300-驱动机构、310-旋转驱动源、320-转线筒、321-底盖、322-面盖、323-绝缘支撑环、
400-电源驱动模块、410-电路板、420-电连接线、430-电极、
440-导电环、441-导电环体、442-导电连接部、a-连接孔、
500-支撑座、510-第一通孔、520-第二通孔、530-限位部、
600-弹性件、
710-第一绝缘环、711-第一环体、7111-第一套接部、7112-第二套接部、712-第一凸起部、712a-第二开孔、713-第一紧固部、
720-第二绝缘环、721-第二环体、722-第二凸起部、723-第二紧固部、
730-紧固件、
810-第一限位件、820-第二限位件、830-限位支座、840-限位压板、
910-输入导线、920-压线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考图1-图1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包括:壳体100、吊重导线200以及驱动机构300。
壳体100作为吊重导线200和驱动机构300的安装基础,如图2所示,壳体100的底部设有用于供吊重导线200贯穿的第一开孔121,以便于吊重导线200与位于壳体100外的灯具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壳部110和第二壳部120,第一壳部110和第二壳部120共同形成用于容纳驱动机构300和吊重导线200的容纳空间,第二壳部120设有第一开孔121,第一壳部110设有供输入导线910伸入的开槽。
驱动机构300设于壳体100内,避免驱动机构300外露,驱动机构300与壳体100之间相固定,驱动机构300用于驱动吊重导线200进行卷绕或释放。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0包括:相连的旋转驱动源310和转线筒320。
旋转驱动源310用于驱动转线筒320转动,旋转驱动源310的输出轴与转线筒320相连,转线筒320为吊重导线200提供卷绕空间,吊重导线200卷绕于转线筒320。可选地,旋转驱动源310可以为电机、气动马达等提供旋转驱动力的装置。如此,驱动机构300既对吊重导线200提供卷绕动力或释放动力,又对吊重导线200提供卷绕空间,保证吊重导线200能够顺利、稳定地带动灯具升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转线筒320包括底盖321和面盖322,底盖321与面盖322相配合可形成供吊重导线200缠绕的柱形结构。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0可以仅设置旋转驱动源310,吊重导线200卷绕于旋转驱动源310的输出轴。
吊重导线200卷绕在驱动机构300上,如此,吊重导线200能够被整齐收纳,避免吊重导线200杂乱设置而过多占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而且,吊重导线200不易对壳体100内的其它部分造成影响。
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适于藕接电源,可选地,电源可以为设置于壳体100内的电池模块,也可以为外接电源,外接电源通过电连接线与吊重导线200电连接;吊重导线200的第二端穿出壳体100,具体地,吊重导线200的第二端贯穿第一开孔121,而且,吊重导线200的第二端适于与灯具相连并电连接灯具,在驱动机构300的驱动作用下,吊重导线200进行卷绕或释放,从而吊重导线200带动灯具相对于壳体100升降。同时,吊重导线200作为电源与灯具之间的电连接件,使电源通过吊重导线200为灯具供电。如此,吊重导线200既用于对灯具供电,又用于连接灯具。
具体地,由于吊重导线200需与灯具连接,故吊重导线200的第一部分位于壳体100之外,吊重导线200的第二部分位于壳体100内,驱动机构300与吊重导线200的第二部分相连,在驱动机构300的驱动作用下,位于壳体100内的吊重导线200进行释放,这部分吊重导线200可通过第一开孔121伸出至壳体100之外,使位于壳体100外的部分吊重导线200的长度增加,灯具的位置下降;同样地,在驱动机构300的驱动作用下,吊重导线200进行卷绕,使位于壳体100外的吊重导线200通过第一开孔121伸入至壳体100内,位于壳体100外的部分吊重导线200的长度减少,灯具的位置升高。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吊重导线200不仅作为电源和灯具之间的电连接件,实现电源通过吊重导线200对灯具供电,还能够在驱动机构300的驱动作用下进行卷绕或释放,进而带动灯具相对于壳体100升降,改变灯具的高度位置,故用户可根据需要调节灯具的高度,进而调节照明区域和照明位置,以使灯具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扩大适用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吊重导线200不仅限于连接灯具,升降装置不仅限于应用于照明装置,吊重导线200还可以用于连接其他结构,使升降装置应用于其他领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吊重导线200包括:芯线、设置于芯线外部的绝缘层以及抗拉层,抗拉层环绕设置于绝缘层的外部。如此,通过设置抗拉层,吊重导线200的抗拉性能优于普通导线的抗拉性能,吊重导线200可用于悬吊重量较大的灯具,避免吊重导线200承受灯具较大的重力作用而断裂,保证电源与灯具之间持续电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还包括:导电环440和电源驱动模块400。
导电环440与驱动机构300相连,故导电环440也位于壳体100内,导电环440的轴线与驱动机构300的转动轴线共线,如此,在驱动机构300的驱动作用下,导电环440绕自身的轴线转动。而且,导电环440与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电连接,至少部分导电环440相对于驱动机构300凸出,使导电环440凸起于驱动机构300的表面,方便导电环440与电源驱动模块400实现电连接,使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通过导电环440与电源驱动模块400电连接。
可选地,导电环440与转线筒320相连,导电环440的轴线与转线筒320的转动轴线共线,导电环440相对于转线筒320的外端面凸出。如此,导电环440的裸露面积较大,方便与电源驱动模块400电连接,使电源与吊重导线200的电连接过程也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环440采用导电材料,可以为金属环,可选地,金属环可以为铜环;导电环440也可以为非金属环,可选地,非金属环可以为石墨环。
电源驱动模块400设于壳体100内,电源驱动模块400用于驱动电源,使电源通过吊重导线200对灯具供电。具体地,电源驱动模块400包括电极430,电源驱动模块400与导电环440的配合结构参考图5和图6所示,其中图5为支撑座500、第一绝缘环710、第二绝缘环720、导电环440、电极430、转线筒320和吊重导线200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电极430与电源电连接,并且,电极430与导电环440的外周面接触,实现电极430与导电环440电连接,从而使电源通过电极430和导电环440与吊重导线200电连接。
可选地,电极430的端部可以与导电环440的外周面接触,或者,电极430的非端部位置可以与导电环440的外周面接触。
如此,在导电环440转动的过程中,电极430与导电环440保持滑动接触,避免通过电连接线420与导电环440直接电连接而导致电连接线420缠绕,进而影响电连接线420与导电环440电连接的问题,使导电环440始终通过电极430与电源保持电连接,提升电连接状态的稳定性。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电源驱动模块400还包括:电路板410和电连接线420。
电路板410和电连接线420均设置于壳体100内,电极430的端部与导电环440的外周面接触,且电极430通过电连接线420与电路板410电连接,电源与电路板410电连接。
可选地,在电源为电池模块的情况下,电池模块设置于壳体100内,电源驱动模块400和电池模块共同形成供电装置,此时供电装置作为升降装置的一部分;或者,在电源为外接电源的情况下,电路板410通过输入导线910与外接电源电连接,输入导线910可通过安装于壳体100的压线扣920进行位置固定。
如此,电源为电路板410供电,进一步电路板410依次通过电连接线420、电极430、导电环440和吊重导线200为灯具供电,最终实现电源对灯具供电。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00内的支撑座500。
支撑座500设有相连通的第一通孔510和第二通孔520,第一通孔510和第二通孔520具有不同的延伸方向,导电环440伸入第一通孔510,且导电环440与第一通孔510转动配合,电极430沿导电环440的径向设置,且电极430贯穿第二通孔520,以接触导电环440的外周面,使电极430的端部与导电环440的外周面持续接触,实现电极430通过电连接线420与电路板410电连接。
可选地,第一通孔5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通孔520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垂直。
采用本实施例,在支撑座500的第一通孔510和第二通孔520的限位作用下,电极430的端部可与导电环440的外周面接触,实现导电环440与电极430电连接,在驱动机构300驱动导电环440转动的过程中,电极430的端部与导电环440保持滑动接触,避免电连接线420与导电环440直接连接而导致电连接线420缠绕,进而影响电连接线420与导电环440电连接的问题,使导电环440始终通过电极430与电连接线420保持电连接,提升电连接状态的稳定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装置可以不设置支撑座500,电极430可以设置为环状结构,电极430套设在导电环440的外部,电极430与导电环440转动配合,保持电极430与导电环440持续接触。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升降装置还可以包括:弹性件600。
弹性件600设置于第二通孔520内,弹性件60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通孔520的延伸方向相同,弹性件600的第一端与支撑座500相连,弹性件600的第二端与电极430相连,以使电极430的端部抵于导电环440的外周面。其中,弹性件600可以但不限为弹簧。
采用本实施例,依靠弹性件600的弹性作用力,使电极430的端部与导电环440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使导电环440的外周面与电极430之间保持紧密接触,避免导电环440的外周面与电极430之间存在间隙而无法实现电连接的情况,有利于提升导电环440与电极43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弹性件600套设在电极430的外部,弹性件600的一端与电极430相抵接,支撑座500设有限位部530,弹性件600的另一端与限位部530相抵接,使弹性件600产生弹性形变,弹性件600向电极430施加弹性作用力,进一步电极430向导电环440施加作用力。如此,弹性件600分别与支撑座500和电极430直接接触即可,无需再进行单独的连接操作,三者的配合结构简单,有利于安装弹性件600和拆卸弹性件60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装置可不设置弹性件600,仅依靠支撑座500的限位作用使电极430与导电环440保持接触。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吊重导线200可以仅包括一根芯线,导电环440和电极430的数量均为一个,芯线、导电环440和电极430依次电连接。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吊重导线200包括至少两根芯线,导电环440和电极430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导电环440与芯线一一对应电连接,且导电环440与电极430一一对应接触,即导电环440与电极430一一对应电连接,至少两个导电环440沿转线筒320的轴向依次设置,且相邻的两个导电环440之间绝缘连接,具体地,升降装置还包括第一绝缘环710,相邻的两个导电环440之间设有第一绝缘环710,以使各导电环440之间相互绝缘,避免相邻的导电环440之间短路。可选地,第一绝缘环710可以为塑料挡圈,也可以为其他绝缘材质的环状部件。
采用本实施例,芯线的数量增多,使得吊重导线200的直径增大,有利于提升吊重导线200的抗拉性能,而且,相邻的两个导电环440在周向上的各个位置均通过第一绝缘环710隔离开,降低相邻的两个导电环440接触的可能性,有利于提升绝缘效果。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芯线、导电环440和电极430均设置三个,其中一根芯线为接地线,另外两根芯线分别传输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线420设置至少两个,电连接线420与电极430一一对应电连接,支撑座500设置至少两个第二通孔520,第二通孔520与电极430一一对应,每个电极430均设置在对应的第二通孔520内,且每个电极430均套设有弹性件600。采用本实施例,每根芯线分别与导电环440、电极430和电连接线420形成单独的电路,且每条电路之间相互绝缘,互不干扰,避免发生短路。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环710可以仅包括:第一凸起部712。
第一凸起部712呈环状结构,第一凸起部712位于相邻的两个导电环440之间,第一凸起部712将相邻的两个导电环440隔离开。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绝缘环710还可以包括:第一环体711。
第一凸起部712环设在第一环体711的外周面,且第一凸起部712凸起于第一环体711的外周面,第一环体711的外侧套设有导电环440。
采用本实施例,第一绝缘环710不仅通过第一凸起部712将相邻的导电环440绝缘隔离,还通过第一环体711对导电环440进行支撑,保证各导电环440的位置相对固定,以更好地保证各导电环440绝缘隔离。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导电环440可以仅包括:导电环体441。
导电环体441凸起于转线筒320的端面,故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需要延伸至转线筒320的端面处来与导电环体441相连,进行电连接的操作不便。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参考图9和图10所示,导电环440还可以包括:导电连接部442。
导电连接部442可伸入转线筒320内部,并连接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可选地,导电连接部442为条状结构,导电连接部442凸起于导电环体441的端部。其中,导电连接部442可以与导电环体441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可选地,第一凸起部712设有第二开孔712a,导电连接部442贯穿第二开孔712a并伸入转线筒320内,以使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与导电连接部442电连接。进一步可选地,如图7所示,导电连接部442的端部设有连接孔a,在导电连接部442贯穿第二开孔712a并伸入转线筒320后,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的芯线可直接焊接在连接孔a处,从而实现吊重导线200与导电环440的电连接。
采用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导电连接部442,方便导电环体441与吊重导线200进行电连接,无需再将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延伸至转线筒320的端面处,简化电连接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所示,导电连接部442贯穿底盖321,导电连接部442的连接孔a裸露于底盖321的表面,在底盖321与面盖322相连接的情况下,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可伸入面盖322与底盖321之间以与导电连接部442相连。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环710的数量和导电环440的数量均在两个以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绝缘环710的第一环体711的直径相等,且相邻的两个第一绝缘环710的第一环体711的端部对应接触。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绝缘环710的第一环体711包括:第一套接部7111和第二套接部7112。
可选地,第一套接部7111和第二套接部7112均可以为环状结构。
参考图9所示,第一套接部7111和第二套接部7112分别位于第一凸起部712的两侧,并且,在第一凸起部712的两侧中,第二套接部7112相比第一套接部7111位于靠近转线筒320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套接部7111比较远离转线筒320,第二套接部7112比较靠近转线筒320。
参考图11所示,任一第一套接部7111的外周壁被一个导电环440的导电环体441套接,即每个第一套接部7111的外部均套设有导电环体441。并且,相邻的两个第一绝缘环710中包括靠近转线筒320的一者以及远离转线筒320的另一者,其中,一者的第一套接部7111套接在另一者的第二套接部7112的外周壁面,也就是说,相邻的两个第一绝缘环710的第一环体711采用套设结构进行连接,一者上的导电环440的导电连接部442贯穿一者的第一凸起部712,并伸入转线筒320内与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连接,并且,另一者上的导电环440的导电连接部442贯穿另一者的第一凸起部712,并自一者的第一环体711内侧贯穿一者,以伸入转线筒320内与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地,一者上的导电环440的导电连接部442贯穿一者的第一凸起部712的第二开孔712a,另一者上的导电环440的导电连接部442贯穿另一者的第一凸起部712的第二开孔712a。
可选地,每个第一绝缘环710的第一凸起部712、第一套接部7111和第二套接部711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套接部7111和第二套接部7112,方便相邻的两个第一绝缘环710相互配合以进行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绝缘环710的接触面积较大,有利于将各个第一绝缘环710和各个导电环440稳定地装配在一起。
而且,该结构使靠近转线筒320的第一绝缘环710的第一套接部7111的外径较大,远离转线筒320的第一绝缘环710的第一套接部7111的外径较小,故相邻的两个导电环440中,靠近转线筒320的第一绝缘环710上的导电环440的直径较大,而远离转线筒320的第一绝缘环710上的导电环440的直径较小,从而使远离转线筒320的导电环440的导电连接部442在贯穿靠近转线筒320的第一绝缘环710的第一环体711的过程中,避免与靠近转线筒320的导电环440的导电环体441接触,实现导电连接部442与相邻的导电环体441绝缘隔离,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相邻的两个第一绝缘环710中,一者的第一套接部7111的内壁面和另一者的第二套接部7112的外壁面均为锥面,方便另一者的第二套接部7112伸入一者的第一套接部7111内,实现第一套接部7111和第二套接部7112相互套设。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一者的第二套接部7112的端面与转线筒320的外端面直接相连,保持各个第一绝缘环710与转线筒320相对固定。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结合图9和图11所示,转线筒320设有绝缘支撑环323,绝缘支撑环323套接在一者的第二套接部7112的外周壁面,且绝缘支撑环323的外侧套设有导电环440。如此,一者的第一套接部7111套设的导电环440的导电连接部442贯穿一者的第一凸起部712并通过绝缘支撑环323伸入转线筒320内,以使该导电连接部442与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连接;绝缘支撑环323套设的导电环440的导电连接部442直接伸入转线筒320内,以使该导电连接部442与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连接。
采用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绝缘支撑环323,使绝缘支撑环323与转线筒320相邻的第一绝缘环710进行套设,以便于在绝缘支撑环323的外侧设置一个导电环440,无需为设置这个导电环440再增加一个第一绝缘环710,而且,与转线筒320相邻的第一绝缘环710的第一凸起部712将该第一绝缘环710套设的导电环440以及绝缘支撑环323套设的导电环440绝缘隔离,保证安全性能。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图10所示,升降装置还包括:第二绝缘环720。
各导电环440位于转线筒320和第二绝缘环720之间,也就是说,各导电环440中,远离转线筒320的导电环440背向转线筒320的一侧设有第二绝缘环720。可选地,第二绝缘环720可以为塑料挡圈,也可以为其他绝缘材质的环状部件。
通过第二绝缘环720,能够将第二绝缘环720相邻的导电环440与外部紧固件730绝缘隔离,避免紧固件730如螺钉等螺纹紧固件与导电环440接触造成短路,提升升降装置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环720包括:第二环体721、以及环设在第二环体721外周面的第二凸起部722。
参考图11所示,另一者的第一套接部7111套设于第二环体721的外部,另一者上的导电环440套设于第二环体721的外部,也即,第二环体721、另一者的第一套接部7111和导电环440依次套设,该导电环440同时与第二环体721和第一套接部7111接触,而且,第二凸起部722与另一者上的导电环440在第二环体721的轴向上限位配合。具体地,第二凸起部722与该导电环440在第二环体721的轴向上限位接触。
采用本实施例,第二绝缘环720不仅通过第二环体721在导电环440的径向上将导电环440与紧固件绝缘隔离,还通过第二凸起部722在导电环440的轴向上将导电环440与紧固件绝缘隔离,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安全性能。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绝缘环720可以仅包括第二环体721。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环71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环体711内的第一紧固部713,第二绝缘环720还包括:沿第二环体721的轴向延伸的第二紧固部723。
第二紧固部723与第二环体721相连,且第一紧固部713和第二紧固部723均设有紧固孔,第二紧固部723的紧固孔和第一紧固部713的紧固孔可被紧固件730依次贯穿。其中,紧固件730可以为螺钉或螺栓等。具体地,紧固件730依次贯穿第二紧固部723的紧固孔和第一紧固部713的紧固孔,并伸入转线筒320内,实现第一绝缘环710、第二绝缘环720和转线筒320相对固定。
可选地,第一紧固部713凸起于第一环体711的内壁面,第二紧固部723凸起于第二环体721的内壁面。第一环体711可以与第一紧固部713为一体式结构,第二环体721可以与第二紧固部723为一体式结构。
采用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紧固部713和第二紧固部723,方便利用紧固件730将第一绝缘环710、第二绝缘环720和转线筒320依次进行连接,有利于提高连接稳定性。
当然,第一绝缘环710可以不设置第一紧固部713,第二绝缘环720可以不设置第二紧固部72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绝缘环710、第二绝缘环720和转线筒320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连接,可选地,第一绝缘环710和第二绝缘环720的接触面、第一绝缘环710和转线筒320的接触面之间可以采用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升降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00内的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
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之间设有间隙,吊重导线200的第二端贯穿间隙,且吊重导线200分别与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接触。可选地,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与吊重导线200接触的部分可以为弧形结构,本实施例对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制。
如此,通过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之间的间隙,对吊重导线200的第二端的位置进行限位,使位于间隙和第一开孔121之间的部分吊重导线200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减小,避免夹角过大导致灯具升降时吊重导线200与第一开孔121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过大而损坏吊重导线20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装置可以不设置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使转线筒320的出线位置与第一开孔121相对。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固定设置于壳体100内,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分别与吊重导线200滑动接触。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中的至少一者为滚轮,滚轮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00内。
采用本实施例,滚轮与吊重导线200之间的摩擦为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相比,滚轮与吊重导线200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小,避免二者之间的摩擦力过大导致吊重导线200损坏,提升吊重导线200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装置还包括:相连接的限位支座830和限位压板840。
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均安装于限位支座830和限位压板840之间,如图12所示,限位支座830设有容纳滚轮的凹槽,限位支座830和限位压板840均设有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限位支座830的第一弧形槽和限位压板840的第一弧形槽形成第一柱形孔,限位支座830的第二弧形槽与限位压板840的第二弧形槽形成第二柱形孔,第一限位件810设有第一柱形凸起,第一柱形凸起贯穿第一柱形孔,且第一柱形凸起与第一柱形孔转动配合,第二限位件820设有第二柱形凸起,第二柱形凸起贯穿第二柱形孔,且第二柱形凸起与第二柱形孔转动配合。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间隙与第一开孔121在第一开孔121的轴向上错位设置,即间隙与第一开孔121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或者,间隙与第一开孔121在第一开孔121的轴向上相对,即间隙与第一开孔121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在后一实施例中,位于间隙和第一开孔121之间的部分吊重导线200直接沿竖直方向延伸,故在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的限位作用下,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直接沿竖直方向升降,避免吊重导线200与第一开孔121的孔壁接触进而产生摩擦,进而避免损坏吊重导线200。
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升降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照明装置,照明装置包括灯具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吊重导线200的第二端与灯具相连并电连接灯具。
具体地,灯具位于壳体100之外,灯具与吊重导线200的第二端相连,在吊重导线200的作用下,灯具悬挂设置在壳体100之外,而且,灯具通过吊重导线200与电源电连接。
采用该照明装置,灯具可相对于壳体100升降,灯具的高度位置可改变,故用户可根据需要调节灯具的高度,进而调节照明区域和照明位置,以使照明装置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扩大适用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
设于所述壳体(100)内的驱动机构(300),所述驱动机构(300)与所述壳体(100)之间相固定;
卷绕在所述驱动机构(300)上的吊重导线(200),所述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适于藕接电源,所述吊重导线(200)的第二端穿出所述壳体(100),所述吊重导线(200)的第二端适于与灯具相连并电连接所述灯具,以使所述吊重导线(200)通过所述驱动机构(300)的驱动进行卷绕或释放而带动所述灯具相对所述壳体(100)升降,并使所述电源通过所述吊重导线(200)为所述灯具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驱动机构(300)相连的导电环(440),所述导电环(440)与所述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导电环(440)的轴线与所述驱动机构(300)的转动轴线共线,并且,至少部分所述导电环(440)相对所述驱动机构(300)凸出;
设于所述壳体(100)内的电源驱动模块(400),所述电源驱动模块(400)用于驱动所述电源,所述电源驱动模块(400)包括电极(430),并且,所述电极(430)与所述导电环(440)的外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驱动模块(400)还包括:电路板(410)和电连接线(420),所述电极(430)的端部与所述导电环(440)的外周面接触,且所述电极(430)通过所述电连接线(420)与所述电路板(410)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的支撑座(500),所述支撑座(500)设有相连通的第一通孔(510)和第二通孔(520),所述第一通孔(510)与所述第二通孔(520)具有不同的延伸方向,并且,所述导电环(440)伸入所述第一通孔(510),且所述导电环(440)与所述第一通孔(510)转动配合,所述电极(430)沿所述导电环(440)的径向设置,且所述电极(430)贯穿所述第二通孔(520),以接触所述导电环(440)的外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600),所述弹性件(600)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520)内,所述弹性件(600)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座(500)相连,所述弹性件(600)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极(430)相连,以使所述电极(430)的端部抵于所述导电环(440)的外周面。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300)包括:相连的旋转驱动源(310)和转线筒(320),所述旋转驱动源(310)用于驱动所述转线筒(320)转动,所述吊重导线(200)卷绕于所述转线筒(320),所述导电环(440)与所述转线筒(320)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重导线(200)包括至少两根芯线,所述导电环(440)和所述电极(430)的数量均与所述芯线的数量相同,并且,所述导电环(440)与所述芯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导电环(440)与所述电极(430)一一对应接触,所述至少两个导电环(440)沿所述转线筒(320)的轴向依次设置,且相邻的两个导电环(440)之间设有第一绝缘环(710),以使各所述导电环(440)之间相互绝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环(710)包括第一环体(711)、以及环设在所述第一环体(711)外周面的第一凸起部(712),所述第一环体(711)的外侧套设有所述导电环(440),并且,所述第一凸起部(712)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环(44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环(440)包括相连的导电环体(441)和导电连接部(442),所述导电连接部(442)伸入所述转线筒(320)内,并连接所述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绝缘环(710)的所述第一环体(711)包括第一套接部(7111)和第二套接部(7112),所述第一套接部(7111)和所述第二套接部(711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起部(712)的两侧,并且,在所述第一凸起部(712)的两侧中,所述第二套接部(7112)相比所述第一套接部(7111)位于靠近所述转线筒(320)的一侧;
所述第一绝缘环(710)的数量和所述导电环(440)的数量均在两个以上,任一所述第一套接部(7111)的外周壁被一个所述导电环(440)的所述导电环体(441)套接,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绝缘环(710)中包括靠近所述转线筒(320)的一者以及远离所述转线筒(320)的另一者,其中,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一套接部(7111)套接在所述另一者的所述第二套接部(7112)的外周壁面,并且,所述另一者上的所述导电环(440)的所述导电连接部(442)贯穿所述另一者的所述第一凸起部(712),并自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一环体(711)内侧贯穿所述一者,以伸入所述转线筒(320)内与所述吊重导线(200)的第一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线筒(320)设有绝缘支撑环(323),所述绝缘支撑环(323)套接在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套接部(7112)的外周壁面,且所述绝缘支撑环(323)的外侧套设有所述导电环(440)。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绝缘环(720),各所述导电环(440)位于所述转线筒(320)与第二绝缘环(720)之间,所述第二绝缘环(720)包括第二环体(721)、以及环设在所述第二环体(721)外周面的第二凸起部(722),所述另一者的所述第一套接部(7111)套设于所述第二环体(721)的外部,所述另一者上的所述导电环(440)套设于所述第二环体(721)的外部,且所述第二凸起部(722)与所述另一者上的所述导电环(440)在所述第二环体(721)的轴向上限位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环(7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环体(711)内的第一紧固部(713),所述第二绝缘环(720)还包括沿所述第二环体(721)的轴向延伸的第二紧固部(723),所述第二紧固部(723)与所述第二环体(721)相连,且所述第一紧固部(713)和所述第二紧固部(723)均设有紧固孔,所述第二紧固部(723)的所述紧固孔和所述第一紧固部(713)的所述紧固孔可被紧固件(730)依次贯穿。
13.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的第一限位件(810)和第二限位件(820),所述第一限位件(810)和所述第二限位件(820)之间设有间隙,并且,所述第一限位件(810)和所述第二限位件(820)中的至少一者为滚轮,所述吊重导线(200)穿设在所述间隙之中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810)和所述第二限位件(820)接触。
14.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灯具、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所述吊重导线(200)的第二端与所述灯具相连并电连接所述灯具。
CN202320941461.3U 2023-04-24 2023-04-24 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 Active CN219955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1461.3U CN219955234U (zh) 2023-04-24 2023-04-24 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1461.3U CN219955234U (zh) 2023-04-24 2023-04-24 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5234U true CN219955234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52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41461.3U Active CN219955234U (zh) 2023-04-24 2023-04-24 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52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955234U (zh) 升降装置及照明装置
CN101958498A (zh) 空心电旋转连接器
US3989335A (en) Power take-off for fluorescent light fixtures
CN201781176U (zh) 一种空心电旋转连接器
CN215558097U (zh) 一种高安全性的电缆卷盘
CN88201422U (zh) 电插座及插头
CN211289665U (zh) Usb键盘照明灯
CN106785765B (zh) 一种用于电风扇360°旋转的导电组件
CN209909654U (zh) 落地灯灯杆的导电连接结构
CN209898491U (zh) 一种伞盘及伞具
CN217281506U (zh) 便携式数据线
CN2607681Y (zh) 无碳刷风扇导电座
CN218033030U (zh) 一种学习机
CN207938918U (zh) 一种带照明功能的线盘
CN214280391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风车
CN212617801U (zh) 具有电线收纳夹爪结构的智能台灯
CN220582371U (zh) 一种分体式旋拧灯具
CN219264201U (zh) 灯座、灯具以及照明系统
CN215816576U (zh) 一种户外防水插座
CN218997317U (zh) 旋转导电结构及吊扇
CN220703084U (zh) 一种电动牵引装置
CN219264200U (zh) 一种尾盖
CN220895971U (zh) 一种充电头的可延长固定结构
CN214745362U (zh) 一种旋转式景观照明灯
CN214664297U (zh) 一种导电转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