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49332U - 一种箱体结构及电动吸尘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箱体结构及电动吸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49332U
CN219949332U CN202321070692.8U CN202321070692U CN219949332U CN 219949332 U CN219949332 U CN 219949332U CN 202321070692 U CN202321070692 U CN 202321070692U CN 219949332 U CN219949332 U CN 2199493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dust
frame
box body
discharg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7069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稳
邱东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Xi Renewable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Xi Renewable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Xi Renewable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Xi Renewable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7069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493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493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493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10Waste collection, transportation, transfer or storage, e.g. segregated refuse collecting, electric or hybrid propulsion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箱体结构及电动吸尘车,包括:第一箱体,用于收集垃圾,第一箱体用于与车架铰接,第一箱体上设置有垃圾卸料口,以使第一箱体通过垃圾卸料口朝向第一方向卸料;第二箱体,用于收集粉尘,第二箱体与第一箱体为分体式结构,且第二箱体用于与车架铰接,第二箱体上设置有粉尘卸料口,以使第二箱体通过粉尘卸料口朝向第二方向卸料,第二箱体与第一箱体连通,用于将粉尘收集至第二箱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箱体结构,由于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为分体式的结构,通过设置不同的卸料方向及卸料口,保证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的卸料互不干扰,且可通过粉尘卸料口进入第二箱体内对堆积的粉尘进行清理,从而提高了清理箱体内粉尘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箱体结构及电动吸尘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卫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箱体结构及电动吸尘车。
背景技术
环卫车一般采用动力装置驱动高压离心风机,通过负压抽吸的方式使得道路垃圾达到其悬浮速度后被抽离道路,再通过环卫车箱体的沉降、干式除尘系统过滤后,垃圾被收集在箱体内,同时干净的气流会通过风机和末端的排风道排向车辆外部。
现有技术中,环卫车箱体一般包括除尘箱和垃圾箱,除尘箱常设置在靠近车头的位置,且与垃圾箱采用一体化结构,使得环卫车箱体长度较长。然而,除尘箱内的粉尘作为一种细小垃圾,作业过后需要清理,但粉尘在吸尘车作业时相互摩擦产生静电,并且粉尘中含有少量的水分,往往在被收集后会聚集、堆积,在环卫车卸料时,不容易倾倒,此时需要靠人工从后方较小的排尘口清理堆积粉尘,作业难度较大。
此外,当除尘箱内粉尘过多时,由于除尘箱在靠近车头的位置,造成垃圾箱举升卸料时,举升液压缸的起始力矩过大,导致出现无法举升卸料的风险,同时除尘箱和垃圾箱采用一体化结构,结构较为复杂,使得制造较为困难,难以控制焊接变形。
因此,如何提高清理箱体内粉尘的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体结构,以提高清理箱体内粉尘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箱体结构的电动吸尘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箱体结构,包括:
第一箱体,用于收集垃圾,所述第一箱体用于与车架铰接,所述第一箱体上设置有垃圾卸料口,以使所述第一箱体通过所述垃圾卸料口朝向第一方向卸料;
第二箱体,用于收集粉尘,所述第二箱体与所述第一箱体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第二箱体用于与所述车架铰接,所述第二箱体上设置有粉尘卸料口,以使所述第二箱体通过所述粉尘卸料口朝向第二方向卸料,所述第二箱体与所述第一箱体连通,用于将粉尘收集至所述第二箱体。
可选地,在上述箱体结构中,所述第一箱体设置有吸风口,以使所述垃圾从所述吸风口收集至所述第一箱体内。
可选地,在上述箱体结构中,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之间设置有连接通道,以使粉尘由所述连接通道收集至所述第二箱体。
可选地,在上述箱体结构中,所述连接通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箱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连通,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之间通过密封件密封连接。
可选地,在上述箱体结构中,所述第一箱体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的上方,且所述过滤网上设置有过滤口,所述过滤口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通过风道连通。
可选地,在上述箱体结构中,所述第二箱体包括风机室和积尘舱,所述积尘舱内设置有除尘滤筒,所述除尘滤筒通过安装件安装在所述积尘舱内,以在所述积尘舱内形成第一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上方的第二区域,且在所述安装件上开设有与所述除尘滤筒对应的通气口,所述通气口用于将过滤后的气流排放至第二区域,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积尘舱的第一区域连通,所述风机室内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的吸风口与所述积尘舱的第二区域连通,用于将所述除尘滤筒过滤后的空气排出第二箱体,所述粉尘卸料口设置在所述积尘舱上。
可选地,在上述箱体结构中,所述风机室内设置有过渡舱,所述过渡舱具有第一侧壁和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过渡舱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积尘舱的第二区域连通,所述过渡舱的第二侧壁与所述风机的吸风口连通。
可选地,在上述箱体结构中,所述第二箱体的顶部设置有检修口。
可选地,在上述箱体结构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车架的后方,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车架的侧方,所述第一箱体通过设置于所述车架后方的第一铰接轴与所述车架铰接,以使所述第一箱体向所述车架的第一方向倾翻,所述第二箱体通过设置于所述车架侧方的第二铰接轴与所述车架铰接,以使所述第二箱体向所述车架的第二方向倾翻。
一种电动吸尘车,包括:
车架;
箱体结构,设置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箱体结构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二箱体位于所述车架靠近所述电动吸尘车的驾驶室的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箱体结构,通过设置第一箱体收集较大颗粒的垃圾,第二箱体收集粉尘,且第二箱体与第一箱体为分体式结构,减小了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举升力矩,从而保证当粉尘积累较多时,也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二箱体上的粉尘卸料口朝向第二方向卸料,同时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相互连通,使得第二箱体能够将第一箱体的粉尘进行收集,并从粉尘卸料口排出,且由于第二箱体与第一箱体为分体式结构,使得第一箱体内的垃圾可以从设置在第一箱体上的垃圾卸料口朝向第一方向排出,第二箱体内的粉尘可以从设置在第二箱体上的粉尘卸料口朝向第二方向排出,从而使得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的卸料互不干扰,当需要人工对堆积的粉尘进行清理时,可通过粉尘卸料口进入第二箱体内进行清理。
与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式的箱体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箱体结构,由于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为分体式的结构,使得减小了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举升力矩,且通过设置不同的卸料方向及卸料口,保证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的卸料互不干扰,当人工对粉尘进行清理时,可通过粉尘卸料口进入第二箱体内进行清理,从而提高了清理箱体内粉尘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箱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箱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箱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箱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吸尘车与箱体结构的装配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吸尘车与箱体结构的装配示意图二。
其中,100为第一箱体,101为过滤网,102为垃圾卸料口,103为吸风口,104为风道,105为第一连接部,200为第二箱体,201为安装件,2011为除尘滤筒,202为粉尘卸料口,203为过渡舱,204为第二连接部,205为积尘舱,206为检修口,207为密封件,300为风机,301为驱动电机,400为车架,401为吸嘴,500为底盘,501为驾驶室,502为侧防护件,503为后防护件,504为后轮,505为动力装置,506为动力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箱体结构,以提高清理箱体内粉尘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箱体结构的电动吸尘车。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箱体结构,包括第一箱体100和第二箱体200。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技术中,环卫车箱体一般包括除尘箱和垃圾箱,除尘箱常设置在靠近车头的位置,且与垃圾箱采用一体化结构,使得环卫车箱体长度较长。然而,除尘箱内的粉尘作为一种细小垃圾,作业过后需要清理,但粉尘在吸尘车作业时相互摩擦产生静电,并且粉尘中含有少量的水分,往往在被收集后会聚集、堆积,在环卫车卸料时,不容易倾倒,此时需要靠人工从后方较小的排尘口清理堆积粉尘,作业难度较大。此外,当除尘箱内粉尘过多时,由于除尘箱在靠近车头的位置,造成垃圾箱举升卸料时,举升液压缸的起始力矩过大,导致出现无法举升卸料的风险,同时除尘箱和垃圾箱采用一体化结构,结构较为复杂,使得制造较为困难,难以控制焊接变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箱体结构,由于第一箱体100和第二箱体200为分体式的结构,使得减小了第一箱体100和第二箱体200的举升力矩,且通过设置不同的卸料方向及卸料口,保证第一箱体100与第二箱体200的卸料互不干扰,当人工对粉尘进行清理时,可通过粉尘卸料口202进入第二箱体200内进行清理,从而提高了清理箱体内粉尘的效率。此外,第一箱体100和第二箱体200由于为分体式结构,因此可单独生产后再装配至车架400上即可,提高了箱体结构的生产效率。
其中,第一箱体100设置于车架400的后方,并与车架400铰接,用于收集大颗粒的垃圾,第一箱体100上设置有垃圾卸料口102,以使第一箱体100通过垃圾卸料口102朝向第一方向卸料。具体地,第一方向为车架400的后方,且第一箱体100通过设置于车架400后方的第一铰接轴与车架400铰接,第一箱体100连接有第一举升机构,使得第一箱体100向车架400的第一方向倾翻第一预设角度θ,且45°<θ<90°,以便大颗粒的垃圾从第一箱体100的垃圾卸料口102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垃圾卸料口102不仅可作为第一箱体100的卸料口,同时也可作为第一箱体100内的检修口。
第二箱体200与第一箱体100为分体式结构,并设置于车架400的前方,即靠近驾驶室501的位置处,且第二箱体200与车架400铰接,用于收集粉尘,第二箱体200上设置有粉尘卸料口202,以使第二箱体200通过粉尘卸料口202朝向第二方向卸料,第二箱体200与第一箱体100连通,以将粉尘收集至第二箱体200。具体地,第二方向为车架400的侧方,第二箱体200通过设置于车架400侧方的第二铰接轴与车架400铰接,第二箱体200连接有第二举升机构,使得第二箱体200向车架400的第二方向倾翻第二预设角度α,且45°<α<90°,以便粉尘从第二箱体200的粉尘卸料口202排出,同时当粉尘堆积较多时,可方便人工通过粉尘卸料口202进入第二箱体200内进行清理。
由于第二箱体200与第一箱体100采用分体式结构,缩短了第二箱体200的长度,便于人工对第二箱体200的内部进行清理,同时第一箱体100和第二箱体200可分别加工生产后在装配到车架上,简化了箱体结构的结构布局,降低了箱体结构的制造难度,从而提高了箱体结构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箱体结构,通过设置第一箱体100收集较大颗粒的垃圾,第二箱体200收集粉尘,且第二箱体200与第一箱体100为分体式结构,减小了第一箱体100和第二箱体200的举升力矩,从而保证当粉尘积累较多时,也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二箱体200上的粉尘卸料口202朝向第二方向卸料,同时第一箱体100与第二箱体200相互连通,使得第二箱体200能够将第一箱体100的粉尘进行收集,并从粉尘卸料口202排出,且由于第二箱体200与第一箱体100为分体式结构,使得第一箱体100内的垃圾可以从设置在第一箱体100上的垃圾卸料口102朝向第一方向排出,第二箱体200内的粉尘可以从设置在第二箱体200上的粉尘卸料口202朝向第二方向排出,从而使得第一箱体100与第二箱体200的卸料互不干扰,当需要人工对堆积的粉尘进行清理时,可通过粉尘卸料口202进入第二箱体内进行清理。
与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式的箱体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箱体结构,由于第一箱体100和第二箱体200为分体式的结构,使得减小了第一箱体100和第二箱体200的举升力矩,且通过设置不同的卸料方向及卸料口,保证第一箱体100与第二箱体200的卸料互不干扰,当人工对粉尘进行清理时,可通过粉尘卸料口202进入第二箱体200内进行清理,从而提高了清理箱体内粉尘的效率。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00的内部设置有吸风口103,以使垃圾从吸风口103收集至第一箱体100内。具体地,吸风口103与位于车架400后方的吸嘴401连通,并利用负压,将大颗粒的垃圾由吸嘴401进入吸风口103,且在第一箱体100的底面形成有向垃圾卸料口102倾斜的坡面,以便当第一箱体100进行卸料时,大颗粒的垃圾能快速排出,同时可避免垃圾在第一箱体100内堆积,且吸风口103高出坡面的坡顶位置,以使被吸入的垃圾中的大颗粒能够沉降至坡面上,并由垃圾卸料口102排出。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00与第二箱体200之间设置有连接通道,以使粉尘由连接通道收集至第二箱体200,且在第一箱体100的两侧设置用于保护连接通道的护板,防止连接通道受到破坏。其中,连接通道包括第一连接部105和第二连接部204,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一端与第一箱体100连通,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一端与第二箱体200连通,且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二端之间通过密封件207密封连接。具体地,在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二端设置有密封槽,密封件207位于第二连接部204的密封槽内,且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二端的密封槽搭接,以使得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二端密封连接,当然,也可以在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二端设置有密封槽,密封件207位于第一连接部105的密封槽内,且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二端的密封槽搭接,以使得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二端密封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二端的密封连接,还可以采用磁吸件的方式进行连接,在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磁吸件,在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磁吸件,通过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的相互吸引实现第一连接部105与第二连接部204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箱体100内设置有过滤网101,过滤网101位于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一端的上方,且过滤网101上设置有过滤口,过滤口与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一端通过风道104连通。当第一箱体100的吸风口103在负压的作用下将垃圾吸入第一箱体100内后,大颗粒垃圾自然沉降至第一箱体100的坡面上,小颗粒垃圾经过过滤网101的粗过滤后,由过滤口进入风道104,并通过连接通道流入第二箱体200。其中,第二箱体200包括风机室和积尘舱205,积尘舱205内设置有除尘滤筒2011,除尘滤筒2011通过安装件201安装在积尘舱205内,以将积尘舱205分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且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上方,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一端与积尘舱205的第一区域连通,在安装件201上开设有与除尘滤筒2011对应的通气口,过滤后的气流通过通气口排放至第二区域,风机室内设置有风机300,风机300的吸风口与积尘舱205的第二区域连通,以将除尘滤筒2011过滤后的空气排出第二箱体200。在风机300的一侧设置有驱动电机301,使得风机300在驱动电机301的驱动下,在第一箱体100和第二箱体200内形成负压环境,从而将垃圾吸入箱体结构内。通过将风机300设置在第二箱体200内,减小了风道长度,从而减小了风道损失。此外,在积尘舱205的底面设置有向粉尘卸料口202倾斜的坡面,防止粉尘堆积,便于卸料。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风机室内设置有过渡舱203,过渡舱203具有第一侧壁和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过渡舱203的第一侧壁与积尘舱205的第二区域连通,过渡舱203的第二侧壁与风机300的吸风口连通。具体地,过渡舱203的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且第一通风口与积尘舱205的第二区域连通,过渡舱203的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通风口,且第二通风口与风机300的吸风口连通,通过设置过渡舱203可提高风机300的安装效率,无需将风机300的吸风口与积尘舱205的第二区域进行对中,只需将风机300的吸风口与过渡舱203的第二侧壁上的第二通风口连通即可,其中,第二通风口的设置位置可根据风机300的吸风口的位置而定。需要说明的是,过渡舱203的第一侧壁为与积尘舱205的共同侧壁。
进一步地,第二箱体200的顶部设置有检修口206。当第二箱体200内的除尘滤筒2011需要清洁或更换时,可从第二箱体200顶部的检修口206进入第二箱体200内,对除尘滤筒2011进行检修。当然,也可以从设置在积尘舱205的粉尘卸料口202进入第二箱体200内,对除尘滤筒2011进行检修。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动吸尘车,包括车架400和箱体结构,该箱体结构为如上实施例公开的箱体结构,因此兼具上述箱体结构的所有技术效果,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车架400安装在底盘500上,且在底盘5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防护件502,底盘500的尾部设置有后防护件503,在底盘500的侧部安装有动力装置505,侧防护件502用于保护动力装置505,防止侧向的撞击,导致动力装置505发生故障。
具体地,箱体结构设置于车架400上,第二箱体200位于车架400靠近电动吸尘车的驾驶室501的位置处,且在第二箱体200与驾驶室501之间设置有为整个电动吸尘车提供动力能源的动力电池506,第一箱体100设置于第二箱体200的后方,且与第一箱体100的吸风口103连通的吸嘴401位于电动吸尘车的后轮504的后方。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当含有粉尘的垃圾从吸嘴401进入第一箱体100后,经过自然沉降和第一箱体100内的过滤网101粗过滤后,通过连接通道进入第二箱体200内的积尘舱205的第一区域,并经除尘滤筒2011过滤后,干净的空气由积尘舱205的第二区域进入过渡舱203,同时通过风机300的排风道排出,此时大块的垃圾将在第一箱体100内收集,粉尘将在第二箱体200内收集。如图4和图6所示,当进行卸料时,第一箱体100先进行举升卸料,然后第二箱体200再开始举升卸料;当卸料完成后,第二箱体200首先复位,然后第一箱体100再复位,避免第一箱体100与第二箱体200相互干扰。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设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箱体(100),用于收集垃圾,所述第一箱体(100)用于与车架(400)铰接,所述第一箱体(100)上设置有垃圾卸料口(102),以使所述第一箱体(100)通过所述垃圾卸料口(102)朝向第一方向卸料;
第二箱体(200),用于收集粉尘,所述第二箱体(200)与所述第一箱体(100)为分体式结构,且所述第二箱体(200)用于与所述车架(400)铰接,所述第二箱体(200)上设置有粉尘卸料口(202),以使所述第二箱体(200)通过所述粉尘卸料口(202)朝向第二方向卸料,所述第二箱体(200)与所述第一箱体(100)连通,用于将粉尘收集至所述第二箱体(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100)设置有吸风口(103),以使所述垃圾从所述吸风口(103)收集至所述第一箱体(100)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100)与所述第二箱体(200)之间设置有连接通道,以使粉尘由所述连接通道收集至所述第二箱体(2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道包括第一连接部(105)和第二连接部(204),所述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箱体(100)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200)连通,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二端之间通过密封件(207)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100)内设置有过滤网(101),所述过滤网(101)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一端的上方,且所述过滤网(101)上设置有过滤口,所述过滤口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05)的第一端通过风道(104)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200)包括风机室和积尘舱(205),所述积尘舱(205)内设置有除尘滤筒(2011),所述除尘滤筒(2011)通过安装件(201)安装在所述积尘舱(205)内,以在所述积尘舱(205)内形成第一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上方的第二区域,且在所述安装件(201)上开设有与所述除尘滤筒(2011)对应的通气口,所述通气口用于将过滤后的气流排放至第二区域,所述第二连接部(204)的第一端与所述积尘舱(205)的第一区域连通,所述风机室内设置有风机(300),所述风机(300)的吸风口与所述积尘舱(205)的第二区域连通,用于将所述除尘滤筒(2011)过滤后的空气排出第二箱体(200),所述粉尘卸料口(202)设置在所述积尘舱(205)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室内设置有过渡舱(203),所述过渡舱(203)具有第一侧壁和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过渡舱(203)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积尘舱(205)的第二区域连通,所述过渡舱(203)的第二侧壁与所述风机(300)的吸风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200)的顶部设置有检修口(20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车架(400)的后方,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车架(400)的侧方,所述第一箱体(100)通过设置于所述车架(400)后方的第一铰接轴与所述车架(400)铰接,以使所述第一箱体(100)向所述车架(400)的第一方向倾翻,所述第二箱体(200)通过设置于所述车架(400)侧方的第二铰接轴与所述车架(400)铰接,以使所述第二箱体(200)向所述车架(400)的第二方向倾翻。
10.一种电动吸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400);
箱体结构,设置于所述车架(400)上,所述箱体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二箱体(200)位于所述车架(400)靠近所述电动吸尘车的驾驶室(501)的位置处。
CN202321070692.8U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箱体结构及电动吸尘车 Active CN2199493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70692.8U CN219949332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箱体结构及电动吸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70692.8U CN219949332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箱体结构及电动吸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49332U true CN219949332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39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70692.8U Active CN219949332U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箱体结构及电动吸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493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98100B1 (ko) 건식 청소차
CN109881618B (zh) 一种道路清扫车
CN219949332U (zh) 一种箱体结构及电动吸尘车
CN2817956Y (zh) 工业清理除尘机
CN108612020B (zh) 一种全吸式干湿两用垃圾清扫车
CN210658179U (zh) 一种道路清扫车
CN105597441A (zh) 具有自清灰功能的袋式除尘器
CN211619410U (zh) 一种汽车卸料受料槽除尘罩
CN210459074U (zh) 一种小型电动扫路车
CN210684573U (zh) 适用于道路的树叶收集车
CN210043946U (zh) 离心式尘盒及清洁机器人
CN203514241U (zh) 一种电动拾捡垃圾车
CN209136425U (zh) 一种经纬车间吸尘器
CN2237062Y (zh) 一种道路吸扫车的垃圾集储装置
CN111441295A (zh) 用于吸尘车的正压除尘系统及吸尘车
CN219825049U (zh) 一种多功能负吸箱体结构
CN2426811Y (zh) 风力吸尘车
CN212283307U (zh) 一种干湿双吸式吸尘车
CN211872791U (zh) 一种扫路车中置风口复合式垃圾收集装置
CN216001842U (zh) 一种用于覆膜机的新型毛刷装置
CN214130722U (zh) 一种工业除尘用布袋除尘器
CN212452416U (zh) 干湿两用辊扫式道路清扫车
CN220988694U (zh) 一种垃圾回收尘盒及扫地机
CN220641789U (zh) 一种粉尘捕集装置及卸料车间
CN213132306U (zh) 一种组合式抑尘设备及环绕型负压吸尘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