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7525U - 一种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7525U
CN219937525U CN202321671504.7U CN202321671504U CN219937525U CN 219937525 U CN219937525 U CN 219937525U CN 202321671504 U CN202321671504 U CN 202321671504U CN 219937525 U CN219937525 U CN 2199375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clamping
clamping cover
terminal
wire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150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皇甫世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eng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Heng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Heng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Heng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150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75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75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75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器,包括线壳和线束,线壳包括壳体、上夹线盖和下夹线盖,壳体内设有端子容置槽,线束上的端子穿设于端子容置槽中,上夹线盖与壳体软连接或转动连接,下夹线盖与壳体软连接或转动连接,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之间设有线束容置槽,线束容置槽内设有上下设置的第一夹线板和第二夹线板,第一夹线板与上夹线盖连接,第二夹线板与下夹线盖连接,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可相互夹合,以使线束靠近端子的一端夹紧在第一夹线板和第二夹线板之间,本实用新型避免线束与端子的连接处松动或者受损断裂,使用寿命长,同时壳体与上夹线盖和下夹线盖可采用一体连接或分体设置,工艺简单,抗拉强度大,不易断开。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连接器通常指具有插接功能的电器连接器,主要用于电流或信号传输,连接器一般包括壳体和线束,壳体内设有端子容置槽,线束的一端设有可插入端子容置槽内的端子,使用时,将壳体插入外部插座,使插座上的端子与连接器上的端子插接连接。
然而传统的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线束会朝各个方向摆动,导致线束与端子的连接处容易松动或者受损断裂,造成连接器无法正常使用,使用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避免线束与端子的连接处松动或者受损断裂,使用寿命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包括线壳和线束,所述线壳包括壳体、上夹线盖和下夹线盖,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端子容置槽,所述线束上的第一端子穿设于所述端子容置槽中,所述上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上边沿连接,所述下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下边沿连接,所述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可相互夹合,以使所述线束靠近第一端子的一端夹紧在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之间;通过设置由壳体、上夹线盖和下夹线盖构成的线壳,壳体内设置端子容置槽,上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上边沿连接,下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下边沿连接,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可相互夹合,在组装时,先将线束上的第一端子插入端子容置槽内,再将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夹合,以使线束靠近第一端子的一端夹紧在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之间,从而利用夹线盖与下夹线盖夹住线束,在使用连接器过程中,避免线束与第一端子的连接处松动或者受损断裂,使用寿命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之间设有线束容置槽,所述线束容置槽内设有上下设置的第一夹线板和第二夹线板,所述第一夹线板与上夹线盖连接,所述第二夹线板与下夹线盖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夹线盖内的左侧设有至少两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一限位柱,所述上夹线盖内的右侧设有至少两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之间围成所述线束容置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夹线盖内的左右侧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相互夹合时,所述第一限位柱伸入对应的第一限位孔中,所述第二限位柱伸入对应的第二限位孔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夹线盖上设有第一扣接件,所述下夹线盖上设有第二扣接件,所述第一扣接件和第二扣接件扣合连接,以使所述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相互夹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夹线盖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所述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上均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邻近的第一扣接件正对设置,所述下夹线盖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所述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上均设有与定位槽对应的定位块,所述第二扣接件位于定位块的正下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端子容置槽贯穿壳体的前后两端的端面,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设有与端子容置槽连通的端子限位槽,所述第一端子上的倒扣卡入端子限位槽中,以限制所述第一端子后退。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上边沿软连接,所述下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下边沿软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上边沿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下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下边沿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和第二转轴的轴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的前端可拆卸连接设有插接端,所述插接端上设有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伸入端子容置槽内与第一端子抵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通过设置由壳体、上夹线盖和下夹线盖构成的线壳,壳体内设置端子容置槽,上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上边沿连接,下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下边沿连接,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可相互夹合,在组装时,先将线束上的第一端子插入端子容置槽内,再将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夹合,以使线束靠近第一端子的一端夹紧在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之间,从而利用夹线盖与下夹线盖夹住线束,在使用连接器过程中,避免线束与第一端子的连接处松动或者受损断裂,使用寿命长。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壳体与线束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上夹线盖和下夹线盖未夹合的参考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上夹线盖和下夹线盖未夹合的正视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线壳 11-线束 12-第一端子
121-弹性部 122-倒扣 13-插接端
131-第二端子 132-卡板 133-凸起
20-壳体 201-后端上边沿 202-后端下边沿
21-端子容置槽 22-端子限位槽 23-凹槽
24-凹部 30-上夹线盖 31-线束容置槽
32-第一夹线板 33-通线孔 331-第一缺槽
332-第二缺槽 34-第一限位柱 35-第二限位柱
36-第一扣接件 37-第一左侧板 38-第一右侧板
39-定位槽 40-下夹线盖 41-第二夹线板
42-第一限位孔 43-第二限位孔 44-第二扣接件
45-第二左侧板 46-第二右侧板 47-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器,包括线壳10和线束11,所述线束11可以是电源线或信号线,所述线壳10包括壳体20、上夹线盖30和下夹线盖40,所述壳体20内设有至少一个端子容置槽21,具体的,所述端子容置槽2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端子容置槽21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线束11上的第一端子12穿设于所述端子容置槽21中,所述端子容置槽21贯穿壳体20的前后两端的端面,所述壳体20的下表面设有与端子容置槽21连通的端子限位槽22,所述第一端子12上的倒扣122卡入端子限位槽22中,以限制所述第一端子12后退。
所述壳体20的前端可拆卸连接设有插接端13,所述插接端13上设有第二端子131,所述第二端子131为公端,所述第二端子131的前端凸出于插接端13的前侧,所述第二端子131的后端伸入端子容置槽21内与第一端子12上的弹性部121抵接,具体的,所述插接端13上设有向后延伸的卡板132,所述卡板132的下表面成型有凸起133,所述线壳10的上表面设有与卡板132适配的凹槽23,所述于凹槽23的底部设有与凸起133配合的凹部24;通过设置于壳体20可拆卸连接的插接端13,从而更换不同的插接端13即可使连接器与不同的插座匹配使用,通用性好。
所述上夹线盖30的前端与壳体20的后端上边沿201连接,所述下夹线盖40的前端与壳体20的后端下边沿202连接,所述上夹线盖30与下夹线盖40可相互夹合,以使所述线束11靠近第一端子12的一端夹紧在上夹线盖30与下夹线盖40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述上夹线盖30的前端与壳体20的后端上边沿201软连接,所述下夹线盖40的前端与壳体20的后端下边沿202软连接;通过设置上夹线盖30的前端与壳体20的后端上边沿201软连接,下夹线盖40的前端与壳体20的后端下边沿202软连接,从而使得线壳10、上夹线盖30以及下夹线盖40一体成型,工艺简单,并且一体连接方式使得壳体20与上夹线盖30和下夹线盖40之间的抗拉强度高,可承受高80N~90N的拉力,从而使得壳体20与上夹线盖30和下夹线盖40之间不易开裂。
所述上夹线盖30与下夹线盖40之间设有线束容置槽31,所述线束容置槽31内设有上下设置的第一夹线板32和第二夹线板41,所述第一夹线板32与上夹线盖30一体连接,所述第二夹线板41与下夹线盖40一体连接,所述上夹线盖30与下夹线盖40相互夹合时,所述第一夹线板32和第二夹线板41夹紧线束11的上下两侧表面,所述上夹线盖30的后端设有第一缺槽331,所述下夹线盖40的后端设有第二缺槽332,所述第一缺槽331和第二缺槽332围成有供线束11向后穿出的通线孔33,所述通线孔33与线束容置槽31连通。
所述上夹线盖30内的左侧设有至少两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一限位柱34,所述上夹线盖30内的右侧设有至少两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二限位柱35,所述第一限位柱34与第二限位柱35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限位柱34与第二限位柱35之间围成所述线束容置槽31;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柱34和第二限位柱35,第一限位柱34和第二限位柱35可限制线束11朝左右移动,配合第一夹线板32和第二夹线板41从而更好的夹紧线束11,避免线束11松动。
所述下夹线盖40内的左右侧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孔42和第二限位孔43,所述上夹线盖30与下夹线盖40相互夹合时,所述第一限位柱34伸入对应的第一限位孔42中,所述第二限位柱35伸入对应的第二限位孔43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孔42和第二限位孔43,第一限位柱34和第二限位柱35分别伸入对应的第一限位孔42和第二限位孔43中,第一限位孔42和第二限位孔43可对第一限位柱34和第二限位柱35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受线束11的压力导致变形。
所述线束容置槽31的宽度自前往后逐渐减小;通过设置线束容置槽31的宽度自前往后逐渐减小,线束容置槽31呈喇叭状设置,使得线束11向后逐渐聚拢,内部占用空间小,进而使产品结构更紧凑,体积小。
所述上夹线盖30上设有第一扣接件36,所述下夹线盖40上设有第二扣接件44,所述第一扣接件36和第二扣接件44扣合连接,以使所述上夹线盖30与下夹线盖40相互夹合,具体的,所述第一扣接件36为相对设于上夹线盖30的内部左右两侧的卡块,所述卡块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二扣接件44为相对设于下夹线盖40的内部左右两侧的卡槽,所述卡槽的数量为四个;通过将卡块设置在上夹线盖30的内侧,将卡槽设置在下夹线盖40的内侧,充分利用上夹线盖30和下夹线盖40的内部空间,使得产品更紧凑,体积小。
所述上夹线盖3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左侧板37和第一右侧板38,所述第一左侧板37和第一右侧板38上均设有定位槽39,所述定位槽39与邻近的第一扣接件36正对设置,所述下夹线盖4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左侧板45和第二右侧板46,所述第二左侧板45和第二右侧板46上均设有与定位槽39对应的定位块47,所述第二扣接件44位于定位块47的正下方,具体的,所述第一左侧板37和第一右侧板38之间的间距自前往后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左侧板45和第二右侧板46之间的间距自前往后逐渐减小;通过设置定位槽39与定位块47的配合,使得上夹线盖30与下夹线盖40夹合精密度更高,同时定位槽39与邻近的第一扣接件36正对设置,使得定位槽39还可以满足第一扣接件36成型后的脱模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上夹线盖30的前端与壳体20的后端上边沿201通过第一转轴(未示出)转动连接,所述下夹线盖40的前端与壳体20的后端下边沿202通过第二转轴(未示出)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和第二转轴的轴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具体的,所述壳体20的后端上边沿201设有第一轴孔(未示出),所述上夹线盖30的前端设有第二轴孔(未示出),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安装于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中,使得所述上夹线盖30的前端与壳体20的后端上边沿201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转轴的安装结构与第一转轴的安装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组装过程:先将线束11上的第一端子12从后往前插入端子容置槽21内,并使第一端子12上的倒扣122卡入端子限位槽22中,再将上夹线盖30和下夹线盖40相互夹合,使第一扣接件36和第二扣接件44扣合连接,并使第一夹线板32和第二夹线板41夹紧线束11的上下两侧表面,最后将插接端13安装于壳体20的前端,使第二端子131伸入端子容置槽21内与第一端子12上的弹性部121抵接即可完成组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由壳体20、上夹线盖30和下夹线盖40构成的线壳10,壳体20内设置端子容置槽21,上夹线盖30的前端与壳体20的后端上边沿201连接,下夹线盖40的前端与壳体20的后端下边沿202连接,上夹线盖30与下夹线盖40可相互夹合,在组装时,先将线束11上的第一端子12插入端子容置槽21内,再将上夹线盖30与下夹线盖40夹合,以使线束11靠近第一端子12的一端夹紧在上夹线盖30与下夹线盖40之间,从而利用夹线盖与下夹线盖40夹住线束11,在使用连接器过程中,避免线束11与第一端子12的连接处松动或者受损断裂,使用寿命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壳和线束,所述线壳包括壳体、上夹线盖和下夹线盖,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端子容置槽,所述线束上的第一端子穿设于所述端子容置槽中,所述上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上边沿连接,所述下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下边沿连接,所述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可相互夹合,以使所述线束靠近第一端子的一端夹紧在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之间设有线束容置槽,所述线束容置槽内设有上下设置的第一夹线板和第二夹线板,所述第一夹线板与上夹线盖连接,所述第二夹线板与下夹线盖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线盖内的左侧设有至少两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一限位柱,所述上夹线盖内的右侧设有至少两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之间围成所述线束容置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夹线盖内的左右侧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相互夹合时,所述第一限位柱伸入对应的第一限位孔中,所述第二限位柱伸入对应的第二限位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线盖上设有第一扣接件,所述下夹线盖上设有第二扣接件,所述第一扣接件和第二扣接件扣合连接,以使所述上夹线盖与下夹线盖相互夹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线盖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所述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上均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邻近的第一扣接件正对设置,所述下夹线盖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所述第二左侧板和第二右侧板上均设有与定位槽对应的定位块,所述第二扣接件位于定位块的正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容置槽贯穿壳体的前后两端的端面,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设有与端子容置槽连通的端子限位槽,所述第一端子上的倒扣卡入端子限位槽中,以限制所述第一端子后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上边沿软连接,所述下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下边沿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上边沿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下夹线盖的前端与壳体的后端下边沿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和第二转轴的轴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前端可拆卸连接设有插接端,所述插接端上设有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伸入端子容置槽内与第一端子抵接。
CN202321671504.7U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连接器 Active CN2199375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1504.7U CN219937525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1504.7U CN219937525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7525U true CN219937525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99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1504.7U Active CN219937525U (zh) 2023-06-28 2023-06-28 一种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75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184605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
CN218849980U (zh) 小功率电源螺丝与快锁兼容结构
CN218849974U (zh) 小功率信号螺丝与快锁兼容结构
CN219937525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8215858U (zh) 低压大电流的防水连接器
CN115954719A (zh) 小功率电源螺丝与快锁兼容结构
CN211670391U (zh) 防松脱型电连接器
CN209844054U (zh) 可替换式便携电转换插座
CN209860260U (zh) 高压金属连接器
CN20875359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7641935U (zh) 拆装方便的动力插接件
CN218958091U (zh) 一种插头端子及应用其的一种连接器
CN216214548U (zh) 一种汽车零件生产用线路插座壳体
CN213484099U (zh) 一种拖车头插座
CN219371579U (zh) 双排错位板端连接器
CN218975860U (zh) 网络模块
CN218415094U (zh) 一种防水10芯重载连接器
CN109167203A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0723456U (zh) 双并线连接头
CN219180910U (zh) 一种适用于不同电压平台的转接充电连接器
CN220209474U (zh) 一种可定位卡接组装的连接器
CN213636410U (zh) 一种微型防水电动车用放电插座
CN220358467U (zh) 一种接插件
CN218182610U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
CN218101969U (zh) 一种新型转换器插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