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9559U - 显示设备及散热件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及散热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9559U
CN219919559U CN202320887459.2U CN202320887459U CN219919559U CN 219919559 U CN219919559 U CN 219919559U CN 202320887459 U CN202320887459 U CN 202320887459U CN 219919559 U CN219919559 U CN 2199195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heat dissipation
heat
shell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8745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俊好
安佰军
陈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8745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95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95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95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壳体、显示屏、主板组件和散热件;显示屏设置在壳体上,显示屏和壳体限定出容置腔,壳体上设有散热窗,散热窗内设有与壳体一体注塑成型的第一格栅条和第二格栅条,主板组件位于容置腔内且与散热窗对应;散热件包括基板和多组散热翅片,基板沿自身厚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及多组所述散热翅片,第二表面设有第二凹槽;基板位于散热窗内,第一表面背朝容置腔,散热翅片位于壳体之外,第一格栅条位于第一凹槽内,第二表面暴露在容置腔内,第二格栅条位于第二凹槽内。本申请的显示设备的散热件在壳体上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提升了显示设备的使用性能和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及散热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及散热件。
背景技术
平板、电视等显示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热量,如果散热效率不够,容易影响其正常运作,造成机器损害。对此,现有的解决手段为:在壳体上设置散热结构。在壳体上设置散热结构能够避免壳体内部空间对散热结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散热效率,但是,现有的设计存在散热效果不佳、结构复杂、装配到壳体上安装过程繁琐、与壳体连接牢度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及散热件,旨在提升显示设备散热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其包括:壳体、显示屏、主板组件和散热件;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壳体限定出容置腔,所述壳体上设有散热窗,所述散热窗内设有与所述壳体一体注塑成型的第一格栅条和第二格栅条,所述主板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且与所述散热窗对应;
所述散热件包括基板和多组散热翅片,所述基板沿自身厚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及多组所述散热翅片,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二凹槽;
所述基板位于所述散热窗内,所述第一表面背朝所述容置腔,所述散热翅片位于所述壳体之外,所述第一格栅条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表面暴露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二格栅条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间隔地设置,多组所述散热翅片位于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位置处。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上设有贯穿所述槽底壁的穿孔,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散热翅片的槽侧壁上设有凹部,所述穿孔与所述凹部相连通;
所述第一格栅条朝向所述主板组件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位于所述穿孔内,所述第一格栅条的侧表面上形成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位于所述凹部中。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多组所述散热翅片在所述第一表面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凹槽与相邻两组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隔位置对应;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格栅条的其中一者上设有锁紧孔,且另一者上设有位于所述锁紧孔内的锁紧扣。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上于远离其槽底壁的端部设有倒角。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底壁以及环绕所述底壁的侧围壁,所述散热窗设置在所述底壁上;
所述散热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窗框、第二窗框、第三窗框以及第四窗框,所述第一窗框与所述第三窗框相对,所述第二窗框与所述第四窗框相对,第一格栅条和所述第二格栅条延伸在所述第一窗框和所述第三窗框之间,且所述第二格栅条相对于所述第一格栅条更靠近所述主板组件;
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窗框至所述第四窗框的延伸方向上间距分布,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中的一者靠近所述第二窗框,另一者靠近所述第四窗框。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显示设备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散热件相连,所述导热件的另一侧与所述主板组件相连。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散热件,包括:基板和所组散热翅片,所述基板沿自身厚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及多组所述散热翅片,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二凹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间隔地设置,多组所述散热翅片位于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位置处。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上设有贯穿所述槽底壁的穿孔,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散热翅片的槽侧壁上设有凹部,所述穿孔与所述凹部相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多组所述散热翅片在所述第一表面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凹槽与相邻两组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隔位置对应。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上设有锁紧孔,所述锁紧孔贯穿至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上于远离其槽底壁的端部设有倒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效效果:
本申请的显示装置包括壳体和散热件,散热件设置在壳体的散热窗上,散热件厚度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厚度方向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凹槽,散热窗内设有与壳体一体注塑成型的第一格栅条和第二格栅条,第一格栅条位于第一凹槽内,第二格栅条位于第二凹槽内,散热件的基板被限位在第一格栅条和第二格栅条之间,由于第一格栅条和第二格栅条分别在基板厚度方向的两侧对基板发挥限位和支撑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散热件与壳体脱离,从而实现将散热件稳固地连接在壳体上,保证散热功能。
本申请的显示设备中,壳体与散热件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固定,壳体注塑完成后即可完成散热件的装配,安装方便快捷,结合强度较高,保证了散热件在显示设备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了显示设备的使用性能和散热性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与散热件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与散热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散热件的侧视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的散热件的侧视图。
图9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散热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A部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显示设备;1、壳体;10、散热窗;101、第一窗框;102、第二窗框;103、第三窗框;104、第四窗框;11、第一格栅条、111、第一凸部;112、第二凸部;12、第二格栅条;121、锁紧扣;13、底壁;14、侧围壁;2、显示屏;3、主板组件;4、散热件;40、基板;401、第一表面;402、第二表面;41、第一凹槽;411、穿孔;412、凹部;42、第二凹槽;421、锁紧孔;422、倒角;43、散热翅片;5、导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方式,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方式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内、外、左、右、前、后等)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在相关技术中,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屏、壳体以及主板组件,显示屏设置在壳体上,显示屏和壳体限定出一个容置腔,主板组件设置在容置腔中,壳体对主板组件发挥保护作用。其中,主板组件可包括主板和电源板等,在显示设备运行过程中主板组件会产生较高的热量,这些热量若不能及时排出,将影响设备的运行。通常的方式是在壳体中对应主板组件的位置设置散热片等散热结构,但散热结构的具体结构、设置位置及尺寸受壳体内部空间及容置腔中其他零部件的布设的限制较大,散热效果不佳。另外的方式是在壳体上,具体是在后壳上设置散热结构,例如散热孔、散热风扇等,一方面,这些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现有的一些散热结构结构较为复杂,与壳体上的连接方式复杂,且结合牢度不够,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与壳体发生脱离,导致散热功能失效,影响显示设备的运行稳定性。
本申请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设备100,结合图1至图3可以理解,显示设备100包括壳体1、显示屏2、主板组件3和散热件4。
显示屏设置在壳体1上,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1包括底壁13以及环绕底壁13的侧围壁14,底壁13的形状大致为矩形,即壳体1形成为具有开口的箱型结构,显示屏2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开口处。在显示屏2与壳体1装配后,壳体1的底壁13与显示屏2位置相对,显示屏2与壳体1限定出用于容纳主板组件3的容置腔。
壳体1上设有散热窗10,散热窗10与主板组件3对应,这样主板组件3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经由散热窗10排出。详细举例地,如图2所示,散热窗10设置在壳体1的底壁13上,即位于主板组件3背对显示屏2的一侧,这样更利于散热。
散热件4设置在散热窗10上,散热件4配合散热窗10提升散热效率。详细举例地,如图4至图7所示,散热件4包括基板40和多组散热翅片43,基板40沿自身厚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401和第二表面402,第一表面401上设有第一凹槽41及多组散热翅片43,第二表面402设有第二凹槽42。其中散热件4为一体成型的压铸件,壳体1与散热件4一体注塑成型为一体结构,在壳体1成型过程中,壳体1匹配散热件4的第一凹槽41在散热窗10中形成第一格栅条11,且壳体1匹配散热件4的第二凹槽42在散热窗10中形成第二格栅条12。
如图3、图9至图11所示,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设置在散热窗10内,散热件4的基板40位于散热窗10内,第一格栅条11位于第一凹槽41内,第二格栅条12位于第二凹槽42内,即散热件4的基板40被限位在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之间。一方面,当壳体1从模具中脱模时,由于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分别在基板40厚度方向的两侧对基板40发挥限位和支撑作用,可以防止散热件4与壳体1的脱模。第二方面,由于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对基板40的限位和支撑作用,可实现将散热件4稳固地连接在壳体1上,提升两者的连接强度,防止散热件4脱离壳体1导致的散热功能失效。
其中,如图2所示,基板40的第一表面401背朝容置腔,散热翅片43位于壳体1之外,基板40的第二表面402暴露在容置腔内,由此容置腔内的热量可经由散热件4的传导而散发到壳体1之外,达到散热的目的,其中多组散热翅片43起到加强换热的作用。
散热件4可由导热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铜或导热系数较高的其他金属材料制成。另外,当散热件4遭受高温时,也不容易产生形变,从而能够保证显示设备100的使用安全性。
本申请通过将壳体1与散热件4配置为注塑成型的一体式部件,不仅提高了散热件4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也降低了散热件4在壳体1上的安装难度,简化了散热件4结构。具体地,在装配散热件4时,先压铸成型散热件4,然后将散热件4置于壳体1成型模具中进行注塑成型,待注塑完成形成壳体1后即可完成散热件4的安装过程,安装方便快捷,且连接强度较高,保证了散热件4连接在壳体1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显示设备100的使用性能和散热性能。
其中,通过在基板40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设置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使得散热窗10内对应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设置有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能够在基板40厚度方向的两侧对基板40发挥限位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散热件4与壳体1的结合牢度。相比于壳体1与散热件4为分体式部件的设计而言,本设计的连接强度更好,加工实施简便,成本更低,且本散热件4的结构简单,导热面积较大,散热效果也相应更好。
详细举例地,请参阅图2、图5和图6,散热窗10和基板40大致呈矩形,第一表面40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凹槽41,两个第一凹槽41间隔地设置,对应基板40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两端,由此可使得位于第一凹槽41中的第一格栅条11在基板40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两端对基板40发挥限位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连接强度。
多组散热翅片43位于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凹槽41之间的位置处,多组散热翅片43间隔分布,且每组散热翅片43均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散热翅片43,如此可增大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多组是指两组或两组以上。
详细举例地,请参阅图5和图6,第一凹槽41的槽底壁上设有贯穿槽底壁的穿孔411,第一凹槽41远离散热翅片43的槽侧壁上设有凹部412,穿孔411与凹部412相连通,作为散热件4的第一抓胶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显示装置的壳体1通常为注塑件,例如可以使用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塑胶材料制成。顾名思义,散热件4上的第一抓胶结构可在壳体1注塑成型过程中引导塑胶根据其轮廓成型相适配的连接结构,通过第一抓胶结构与壳体1上成型的连接结构的配合进一步提升散热件4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其中,每个第一凹槽41中的第一抓胶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例如如图5所示的两个。
详细说明地,请参阅图9和图11,第一格栅条11朝向所主板组件3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凸部111,第一凸部111位于穿孔411内,且第一格栅条11的侧表面上形成有第二凸部112,第二凸部112位于所述凹部412中。即,在壳体1和散热件4通过注塑成型为一体式部件时,第一格栅条11上对应穿孔411形成第一凸部111,第一凸部111填充在穿孔411中,第一格栅条11上对应凹部412形成第二凸部112,第二凸部112填充在凹部412中,使得散热件4与壳体1的连接面积增大,提升两者结合强度。
详细举例地,请参阅图6、图7和图11,多组散热翅片43在第一表面401上间隔分布,第二凹槽42与相邻两组散热翅片43之间的间隔位置对应;
第二凹槽42的槽底壁和第二格栅条12的其中一者上设有锁紧孔421,且另一者上设有位于锁紧孔421内的锁紧扣121。
设置在第二凹槽42的槽底壁上的锁紧孔421或锁紧扣121作为散热件4的第二抓胶结构。例如,当第二抓胶结构为锁紧孔421时,在壳体1注塑成型过程中锁紧孔421引导塑胶填充在孔内,从而在第二格栅条12背朝主板组件3的表面形成与锁紧孔421相适配的锁紧扣121,锁紧扣121相对于第二格栅条12背朝主板组件3的表面凸起地设置。当第二抓胶结构为凸设在槽底面上的锁紧扣121时,在壳体1注塑成型过程中锁紧扣121引导塑胶在第二格栅条12背朝主板组件3的表面形成与其匹配的锁紧扣121。通过第二抓胶结构与壳体1上成型的连接结构的配合进一步提升结合面积,增强两者的连接强度。
详细举例地,请参阅图6,每个第二凹槽42的槽底壁上均设有多个锁紧孔421,每个第二凹槽42中的多个锁紧孔421沿第二凹槽42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且锁紧孔421贯穿至基板40的第一表面401,这使得基板40与第二格栅条12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件4与壳体1的结合强度。
详细举例地,请参阅图8,第二凹槽42的槽侧壁上于远离其槽底壁的端部设有倒角422。一方面,倒角422可增大第二凹槽42与第二格栅条12对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相较于直线相的槽侧壁,倒角422可对第二格栅条12产生倾斜的支撑或握持作用,当壳体1从模具中脱模时,由于倒角422对第二格栅条12的的支撑或握持作用,可以在自主板组件3至散热窗10的方向上发挥防止散热件4与壳体1的脱模的作用,由此,可进一步提升散热件4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
详细举例地,请参阅图9,散热窗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窗框101、第二窗框102、第三窗框103以及第四窗框104,所述第一窗框101与所述第三窗框103相对,第二窗框102与第四窗框104相对,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延伸在第一窗框101和第三窗框103之间,且第二格栅条12相对于所述第一格栅条11更靠近主板组件3;
多个第二凹槽42在第二窗框102至第四窗框104的延伸方向上间距分布,两个第一凹槽41中的一者靠近第二窗框102,另一者靠近第四窗框104,使得散热件4稳固地连接在散热窗1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设备100还包括导热件5,导热件5位于容置腔内,导热件5的一端与所述散热件4相连,导热件5的另一侧与主板组件3相连。主板组件3产热后,热量经由导热件5传到至散热件4,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其中,导热件5由不导电的导热材料制成,例如硅脂,在保证导热效果的同时保证显示设备100运行安全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1具体为后壳,显示设备100还包括前壳,显示屏2设置在前壳中,前壳与后壳装配后形成容置腔。
本申请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散热件4,结合图4、图5至图7可以理解,散热件4包括基板40和所组散热翅片43,所述基板40沿自身厚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401和第二表面402,所述第一表面401上设有第一凹槽41及多组所述散热翅片43,所述第二表面402设有第二凹槽42。
本散热件4可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固定显示设备100的壳体1上。具体地,在装配散热件4时,先压铸成型散热件4,然后将散热件4置于壳体1成型模具中进行注塑成型,待注塑完成形成壳体1后即可完成散热件4在壳体1上的安装过程,安装方便快捷,且连接强度较高。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可引导壳体1形成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结合图2、图4和图9可以理解,壳体1上设有散热窗10,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设置在散热窗10中,第一格栅条11位于第一凹槽41中,第二格栅条12位于第二凹槽42中,即散热件4的基板40被限位在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之间。一方面,当壳体1从模具中脱模时,由于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分别在基板40厚度方向的两侧对基板40发挥限位和支撑作用,可以防止散热件4与壳体1的脱模。第二方面,由于第一格栅条11和第二格栅条12对基板40的限位和支撑作用,可实现将散热件4稳固地连接在壳体1上,提升两者的连接强度,防止散热件4脱离壳体1导致的散热功能失效。其中多组散热翅片43起到加强换热的作用。
进一步地,散热件4可由导热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铜或导热系数较高的其他金属材料制成。另外,当散热件4遭受高温时,也不容易产生形变,从而能够使用安全性和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表面40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凹槽41,两个第一凹槽41间隔地设置,多组散热翅片43位于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凹槽41之间的位置处。如此设置,可使得位于第一凹槽41中的第一格栅条11在基板40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两端对基板40发挥限位和支撑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散热件4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凹槽41的槽底壁上设有贯穿槽底壁的穿孔411,第一凹槽41远离散热翅片43的槽侧壁上设有凹部412,穿孔411与凹部412相连通。详细说明地,穿孔411与凹部412作为散热件4的第一抓胶结构,在散热件4与壳体1一体注塑成型时,第一抓胶结构可在壳体1注塑成型过程中引导塑胶根据其轮廓成型相适配的连接结构,通过第一抓胶结构与壳体1上成型的连接结构的配合能进一步提升散热件4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组散热翅片43在第一表面401上间隔分布,第二凹槽42与相邻两组散热翅片43之间的间隔位置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凹槽42的槽底壁上设有锁紧孔421锁紧孔421贯穿至所述第一表面401。详细说明地,锁紧孔421或锁紧扣121作为散热件4的第二抓胶结构,在散热件4与壳体1一体注塑成型时,锁紧孔421可引导塑胶填充在孔内,从而在壳体1上,具体是第二格栅条12上形成与锁紧孔421相适配的锁紧扣121。通过第二抓胶结构与壳体1上成型的连接结构的配合进一步可提升结合面积,增强散热件4与壳体1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凹槽42的槽侧壁上于远离其槽底壁的端部设有倒角422。该倒角422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散热件4在连接到壳体1上后的连接牢靠度。
关于散热件4的其他结构,请参照显示设备100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申请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施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显示屏、主板组件和散热件;
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壳体限定出容置腔,所述壳体上设有散热窗,所述散热窗内设有与所述壳体一体注塑成型的第一格栅条和第二格栅条,所述主板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且与所述散热窗对应;
所述散热件包括基板和多组散热翅片,所述基板沿自身厚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及多组所述散热翅片,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二凹槽;
所述基板位于所述散热窗内,所述第一表面背朝所述容置腔,所述散热翅片位于所述壳体之外,所述第一格栅条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表面暴露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二格栅条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间隔地设置,多组所述散热翅片位于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上设有贯穿所述槽底壁的穿孔,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散热翅片的槽侧壁上设有凹部,所述穿孔与所述凹部相连通;
所述第一格栅条朝向所述主板组件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位于所述穿孔内,所述第一格栅条的侧表面上形成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位于所述凹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散热翅片在所述第一表面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凹槽与相邻两组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隔位置对应;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格栅条的其中一者上设有锁紧孔,且另一者上设有位于所述锁紧孔内的锁紧扣;和/或,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上于远离其槽底壁的端部设有倒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壁以及环绕所述底壁的侧围壁,所述散热窗设置在所述底壁上;
所述散热窗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窗框、第二窗框、第三窗框以及第四窗框,所述第一窗框与所述第三窗框相对,所述第二窗框与所述第四窗框相对,第一格栅条和所述第二格栅条延伸在所述第一窗框和所述第三窗框之间,且所述第二格栅条相对于所述第一格栅条更靠近所述主板组件;
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窗框至所述第四窗框的延伸方向上间距分布;和/或,
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散热件相连,所述导热件的另一侧与所述主板组件相连。
6.一种散热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和所组散热翅片,所述基板沿自身厚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及多组所述散热翅片,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二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间隔地设置,多组所述散热翅片位于间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上设有贯穿所述槽底壁的穿孔,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散热翅片的槽侧壁上设有凹部,所述穿孔与所述凹部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散热翅片在所述第一表面上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凹槽与相邻两组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隔位置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上设有锁紧孔,所述锁紧孔贯穿至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侧壁上于远离其槽底壁的端部设有倒角。
CN202320887459.2U 2023-04-19 2023-04-19 显示设备及散热件 Active CN2199195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7459.2U CN219919559U (zh) 2023-04-19 2023-04-19 显示设备及散热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7459.2U CN219919559U (zh) 2023-04-19 2023-04-19 显示设备及散热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9559U true CN219919559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33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87459.2U Active CN219919559U (zh) 2023-04-19 2023-04-19 显示设备及散热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95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49154B1 (en) Heat sink assembly retainer device
US6678159B1 (en) Method of transporting heat from a heat dissipating electrical assemblage
JP5522066B2 (ja) 光通信用カードモジュール
KR20110100522A (ko) 반도체 모듈과 반도체 모듈용 소켓 및 이들의 결합 구조체
JP2001110966A (ja) 電子機器用放熱装置
EP3654441B1 (en) Cell supervision circuit and battery pack
US6771504B2 (en) Thermal transport element for use with a heat dissipating electrical assemblage
CN219919559U (zh) 显示设备及散热件
KR20180001949U (ko) 방열장치 조립 구조
US6769748B1 (en) Electronic device cabinet
CN219660270U (zh) 一种电子元件散热组件
CN215301269U (zh) 一种散热器、电子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07333449B (zh) 一种用于散热器安装的扣紧系统
CN214204113U (zh) 接口连接器
CN112698705B (zh) 散热机构及采用该散热机构的扩展卡模组
CN210328388U (zh) 功率器件散热组件
US20050088827A1 (en) Electrical card having heatsink device
US20120160467A1 (en) Heat sink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US6317323B1 (en) Heat sink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socket
US6452800B2 (en) Heat sink assembly for dissipating heat of an electronic package mounted on an electrical socket
CN210534682U (zh) 算力板组件和具有其的服务器
CN106535590B (zh) 散热组件
CN213044036U (zh)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4253143U (zh) 带有散热模组的机箱
JP2013098273A (ja) 回路構成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