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7741U - 一种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7741U
CN219917741U CN202321335129.9U CN202321335129U CN219917741U CN 219917741 U CN219917741 U CN 219917741U CN 202321335129 U CN202321335129 U CN 202321335129U CN 219917741 U CN219917741 U CN 219917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member
charging device
charging
section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3512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坤
郝世昌
郝飞
丁钊锋
刘志宣
吴佳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Lianba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3512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7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7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77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接头、充电线以及转动件,充电接头包括连接部;充电线具有连接段和弯折段,连接段与连接部固定连接转动件套设于连接部外周,能够相对连接部转动;其中,连接段和弯折段位于转动件内部。本公开的充电装置由于充电线预设有弯折段,且转动件套设于充电接头的连接部上,当转动件外部的充电线发生弯折时,能够带动转动件内的弯折段弯折,同时转动件内与连接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段不易发生弯折形变,从而解决了充电接头与充电线的连接处易折断损坏的问题,增加了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放在桌子上使用的时候,其充电线常常会由于多种原因受到不同方向的拉扯。在充电线与充电接头直接连接的情况下,当充电线受到拉扯时,通常会导致电子设备充电接触不良,若充电线的拉扯角度过大,会造成充电线折断,尤其是充电线与充电接头的连接部分,充电线很容易发生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接头,包括连接部;充电线,具有连接段和弯折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以及转动件,套设于所述连接部外周,能够相对所述连接部转动;其中,所述连接段和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转动件内部。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设有限位槽,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内部设有卡固部,所述卡固部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限位槽的空间内,在所述限位槽和卡固部的共同作用下,限制所述转动件沿一第一方向、且绕一旋转中心转动。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槽的组数为两组,所述卡固部的数量为两个,两组所述限位槽相对所述连接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两所述卡固部与两所述限位槽分别一一对应。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件由所述限位槽限定转动角度,所述转动件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转动角度是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转动角度的范围是-60°~60°。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呈球状,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球状相适配、且卡设于所述连接部外周,能够绕所述连接部沿任意方向旋转。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转动件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弯折段具有一初始形态,所述连接部的中心线、所述转动件的中心线以及所述连接段的中心线重合。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件具有转动位置,当所述转动件位于所述转动位置时,所述连接部的中心线和所述连接段的中心线重合,所述转动件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部的中心线形成夹角、且所述弯折段弯折形变。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固定塞,所述转动件与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固定塞连接,所述固定塞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固定塞对称设置,以使所述转动件能够绕所述固定塞转动;其中,两所述固定塞形成的连线与所述连接部的中心线满足垂直条件。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塞设置有防滑层,所述防滑层上具有多个凸出部。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相对,所述转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线固定连接。
本公开中,由于充电装置的充电线预设有弯折段,且转动件套设于充电接头的连接部上,当转动件外部的充电线发生弯折时,能够带动转动件内的弯折段弯折,同时转动件内与连接部固定连接的连接段不易发生弯折形变,从而解决了充电接头与充电线的连接处易折断损坏的问题,增加了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方式,其中:
在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图1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转动件内的结构);
图3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充电装置的转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充电装置的固定塞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转动件套设于连接部上)。
图中标号说明:1、充电接头;2、充电线;3、转动件、4、固定塞;11、连接部;21、连接段;22、弯折段;31、卡固部;32、安装孔;33、转动件的第一端;34、转动件的第二端;41、防滑层;42、固定部;111、限位槽;411、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接头1、充电线2以及转动件3,充电接头1包括连接部11,充电线2具有连接段21和弯折段22,连接段21与充电接头1的连接部11固定连接,转动件3套设于连接部11的外周,能够相对连接部11转动。其中,连接段21和弯折段22位于转动件3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头1内部设置有各种元器件,能够与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连接,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充电接头1可以为如Type-C等任何形式的充电接头。充电接头1具有连接部11,转动件3套设于连接部11外周,充电线2在转动件3内部预留并弯折出弯折段22,由于弯折段22和充电接头1的连接部11之间通过充电线2上的连接段21连接,当转动件3外部的充电线2发生弯折时,能够带动转动件3内的弯折段22绕连接段21上远离连接部11的一端弯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充电线2较软,弯折段22弯折时,连接段21与弯折段22的连接处仅仅会发生轻微形变,由此解决了充电接头1与充电线2的连接处易折断损坏的问题,增加了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充电接头1的连接部11设有限位槽111,转动件的第一端33内部设有卡固部31,卡固部31至少部分地位于限位槽111的空间内,在限位槽111和卡固部31的共同作用下,限制转动件3沿一第一方向、且绕一旋转中心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件的第一端33为套设于充电接头1的连接部11的一端,卡固部31固定设置于转动件3内部,通过在连接部11上设置限位槽111以及在转动件3上设置卡固部31,限制了转动件3沿限位槽111转动的角度范围以及转动方向,进一步对充电线2进行保护,防止充电线2的弯折角度过大而发生断裂损坏。定义转动件3绕旋转中心转动时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平面与所述充电接头1的所在平面重合,第一方向位于第一平面上。
具体地,在一可实施方式中,限位槽111的组数为两组,卡固部31的数量为两个,两组限位槽111相对连接部1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两卡固部31与两限位槽111分别一一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两组限位槽111相对连接部11的中心线对称,以使转动件3在第一方向上、从连接部11的中心线的位置处朝相对的两侧能够转动的角度相同。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转动件3由限位槽111限定转动角度,转动件3位于初始位置时,转动角度是0°,在第一方向上,转动角度的范围可以是-60°~60°。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件3位于初始位置时,转动件3的中心线与连接部11的中心线重合,此时转动角度为0°。定义在第一方向上由纸面朝外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正方向,由纸面朝里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的负方向,因此,转动角度的范围是-60°~60°(此处的-60°和60°并非绝对的-60°和60°,可以在公差允许范围内稍有偏差)。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给出的转动角度范围为建议范围,在实际应用中转动角度范围并不局限于-60°~60°,转动角度的设计与转动件的第一端33的弧长、连接部11的半径、充电线2的连接段21的长度等参数均相关,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设计。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充电装置还包括固定塞4,转动件3与连接部11通过固定塞4连接,固定塞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定塞4对称设置,以使转动件3能够绕固定塞4转动。其中,两固定塞4形成的连线与连接部11的中心线满足垂直条件。
具体地,参照图5所示,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固定塞4设置有防滑层41,防滑层41上具有多个凸出部411,转动件3上开设有安装孔32,固定塞4通过安装孔32与连接部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塞4的防滑层41通常为硅胶层,在硅胶层上用户手指能触摸到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凸出部411,起到防滑作用,便于用户对充电装置进行插拔。固定塞4的下端还包括四个固定部42,四个固定部42可以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塑胶材料,用于对转动件3和连接部11进行固定。
参照图6所示,在一可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1呈球状,转动件的第一端33与球状相适配、且卡设于连接部11外周,能够绕连接部11沿任意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件的第一端33为套设于充电接头1的连接部11的一端,通过对连接部11和转动件的第一端33的形状设计,以使转动件3能够绕连接部11沿任意方向进行特定角度范围的旋转。例如,将连接部11设计为椭球状,转动件的第一端33的形状可以为椭球状的外接球,以使转动件3能够绕连接部11向各个方向转动的同时,又能在转动至某个角度时限位。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当转动件3位于初始位置时,弯折段22具有一初始形态,连接部11的中心线、转动件3的中心线以及连接段21的中心线重合。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转动件3具有转动位置,当转动件3位于转动位置时,连接部11的中心线和连接段21的中心线重合,转动件3的中心线与连接部11的中心线形成夹角、且弯折段22弯折形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转动件3内预设有弯折段22,因此当转动件3转动后,首先带动转动件3内的弯折段22弯折,使与连接部11相固定连接的连接段21不易发生弯折形变,由此有效解决了充电接头1与充电线2的连接处易折断损坏的问题,增加了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转动件的第二端34与转动件的第一端33相对,转动件的第二端34与充电线2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件3整体呈喇叭状,转动件的第一端33为套设于充电接头1的连接部11的一端,转动件的第二端34直径大于充电线2直径。转动件的第二端34可以胶连接于充电线2,即,转动件的第二端34通过胶粘剂粘合连接在充电线2外周;或者,转动件的第二端34与充电线2通过预热再压合的方式形成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转动件的第二端34与充电线2的固定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方式,只要将二者之间形成固定连接且不损坏充电线2即可。
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0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公开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公开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公开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公开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接头(1),包括连接部(11);
充电线(2),具有连接段(21)和弯折段(22),所述连接段(21)与所述连接部(11)固定连接;以及
转动件(3),套设于所述连接部(11)外周,能够相对所述连接部(11)转动;
其中,所述连接段(21)和所述弯折段(22)位于所述转动件(3)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1)设有限位槽(111),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33)内部设有卡固部(31),所述卡固部(31)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限位槽(111)的空间内,在所述限位槽(111)和卡固部(31)的共同作用下,限制所述转动件(3)沿一第一方向、且绕一旋转中心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111)的组数为两组,所述卡固部(31)的数量为两个,两组所述限位槽(111)相对所述连接部(1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两所述卡固部(31)与两所述限位槽(111)分别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3)由所述限位槽(111)限定转动角度,所述转动件(3)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转动角度是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转动角度的范围是-60°~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1)呈球状,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33)与所述球状相适配、且卡设于所述连接部(11)外周,能够绕所述连接部(11)沿任意方向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动件(3)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弯折段(22)具有一初始形态,所述连接部(11)的中心线、所述转动件(3)的中心线以及所述连接段(21)的中心线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3)具有转动位置,当所述转动件(3)位于所述转动位置时,所述连接部(11)的中心线和所述连接段(21)的中心线重合,所述转动件(3)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部(11)的中心线形成夹角、且所述弯折段(22)弯折形变。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固定塞(4),所述转动件(3)与所述连接部(11)通过所述固定塞(4)连接,所述固定塞(4)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固定塞(4)对称设置,以使所述转动件(3)能够绕所述固定塞(4)转动;其中,两所述固定塞(4)形成的连线与所述连接部(11)的中心线满足垂直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塞(4)设置有防滑层(41),所述防滑层(41)上具有多个凸出部(41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的第二端(34)与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33)相对,所述转动件的第二端(34)与所述充电线(2)固定连接。
CN202321335129.9U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充电装置 Active CN219917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5129.9U CN219917741U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5129.9U CN219917741U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7741U true CN219917741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33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35129.9U Active CN219917741U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77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99734B2 (ja) 防水部材
US6893267B1 (en) USB plug with a multi-directional rotation structure
US6821134B2 (en) Rotatable plug applied i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US1006753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I778486B (zh) 繞線型充電器
US8725210B2 (en) Attachable assembly
TWI399000B (zh) 可變換插頭方向之電子裝置及其插頭結構
EP3048676B1 (en) Connector structure and transmission line
EP2402889B1 (en) Rotat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834844B (zh) 一种伸缩数据线
CN219917741U (zh) 一种充电装置
JP2007287690A (ja) 電気接続用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装置
WO2018157728A1 (zh) 一种可进行直弯转换的插头与数据线
US7094078B2 (en) Device with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connector
US20180351291A1 (en) Cable
WO2022007515A1 (zh) 转轴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20130114843A1 (en) Earphone jack for use with ear phone plugs of differeing diamet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9929637U (zh) 一种可旋转的数据线接头
US7476106B1 (en) Rotatable signal socket
CN209881029U (zh) 一种伸缩数据线
JP2713155B2 (ja) Pcカード一体型電子機器
CN219555321U (zh) 一种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0838340U (zh) 一种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209747814U (zh) 一种定位旋转的线缆接头
CN102931530B (zh) 线缆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