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3157U - 控制装置和家用电器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和家用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3157U
CN219913157U CN202321387930.8U CN202321387930U CN219913157U CN 219913157 U CN219913157 U CN 219913157U CN 202321387930 U CN202321387930 U CN 202321387930U CN 219913157 U CN219913157 U CN 2199131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ircuit board
control device
accommodating cavity
opera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8793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东升
孙飞
张炳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8793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31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31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31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控制装置和家用电器,其中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操作机构,第一操作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线路板、编码器和第一功能键,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连接以围设出第一容纳腔,第一线路板设于第一容纳腔,编码器的杆体自第一容纳腔外朝向第一容纳腔穿设第一壳体和第一线路板,第一功能键穿设第二壳体且和杆体连接。本申请技术方案中第一功能键和编码器的杆体连接,从而可以配合第一线路板实现第一功能键的转动调节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将第一线路板罩设起来,降低昆虫爬到第一线路板上的概率,有效避免第一线路板短路,提高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和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和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家用电器具有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具有供用户操作以控制家用电器运行的操作机构,相关技术中,操作机构具有旋钮和编码器,旋钮和编码器配合线路板组成模块,从而实现转动调节的功能,为了方便旋钮的转动和编码器的安装,线路板较为复杂,若外界昆虫爬到线路板时,较为容易地引起线路板的短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控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操作机构,所述第一操作机构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以围设出第一容纳腔;
第一线路板,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
编码器,所述编码器的杆体自所述第一容纳腔外朝向所述第一容纳腔穿设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线路板;以及
第一功能键,穿设所述第二壳体且和所述杆体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者设有弹扣,另一者适于被所述弹扣勾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者设有插销,另一者设有适于供所述插销插入的插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者设有凸台,所述第一线路板支撑于所述凸台且与所述凸台螺接固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操作机构包括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框体围设出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框体包括围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前侧的前板和围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后侧的后板,所述编码器设于所述后板背离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一侧,且所述杆体穿设所述后板,所述第一功能键穿设所述前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还包括侧板、顶板和底板,所述侧板围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相对两侧,所述顶板围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上侧,所述底板围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下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的材质为金属,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材质为塑料。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路板设有信号开关,所述第一功能键适于被按压以触碰所述信号开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操作机构,所述第二操作机构包括:
第二框体,所述第二框体包括中框和后盖,所述中框和所述后盖围设出容置腔;
活动部件,与所述中框可活动连接,以可移入和移出所述容置腔,且在所述活动部件移入所述容置腔时封堵所述容置腔的开口;
第二线路板,设于所述活动部件;
第二功能键,设于所述第二线路板,在所述活动部件移入所述容置腔时呈隐藏状态,在所述活动部件移出所述容置腔时呈显露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盖与所述中框卡扣连接;
和/或,所述中框的材质为金属,所述后盖的材质为塑料。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安装框,所述第一操作机构和所述第二操作机构连接于所述安装框。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家用电器,所述家用电器包括上述控制装置。
本申请技术方案中第一功能键和编码器的杆体连接,从而可以配合第一线路板实现第一功能键的转动调节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将第一线路板罩设起来,降低昆虫爬到第一线路板上的概率,有效避免第一线路板短路,提高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申请的其它优点将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设计。
图1为一些实施例中烤箱灶示意图;
图2为一些实施例中烤箱灶示意图;
图3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示意图(第二功能键处于隐藏状态);
图4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示意图;
图5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示意图(第二功能键处于显露状态);
图6为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分解图;
图7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操作机构剖视图;
图8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操作机构分解图;
图9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操作机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操作机构局部分解图;
图11为图10中标记为A的放大图;
图12为图10中标记为B的放大图;
图13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操作机构局部分解图;
图14为图13中标记为C的放大图;
图15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操作机构示意图;
图16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操作机构分解图;
图17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操作机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烤箱灶1000,烤箱2000,灶具3000,控制装置4000;
第一操作机构4100,第一壳体4110,弹扣4111,插销4112,第一翻边4113,凸台4114,第二壳体4120,扣位4121,插槽4122,第二翻边4123,第一线路板4130,编码器4140,主体部4141,杆体4142,第一功能键4150,信号开关4160,第一容纳腔4170,第一框体4180,前板4181、后板4182、侧板4183、顶板4184、底板4185,第二容纳腔4186;
第二操作机构4200,第二框体4210,中框4211,后盖4212,容置腔4213,活动部件4220,第二线路板4230,第二功能键4240,安装框4300。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提出一种控制装置4000,下文中将结合家用电器对控制装置4000进行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控制装置4000不限于应用到家用电器,还可以应用到其它设备中。
家用电器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蒸烤箱、烤箱灶、集成灶、洗碗机等,家用电器包括有控制装置4000,控制装置4000可以供用户输入指令,从而控制家用电器的运行,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4000从而控制家用电器的启闭、运行模式、工作时长、工作温度等。
结合图7、图8、图9、图10和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4000包括有第一操作机构4100,用户通过操作第一操作机构4100而输入指令,第一操作机构4100包括有第一壳体4110、第二壳体4120、第一线路板4130、编码器4140和第一功能键4150,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连接从而围设出第一容纳腔4170,第一容纳腔4170用于供第一线路板4130(PCB)安装于其中,编码器4140沿第一容纳腔4170外朝向第一容纳腔4170而穿过第一壳体4110与第一线路板4130,第一功能键4150则和编码器4140的杆体4142连接并且穿过第二壳体4120。第一功能键4150和编码器4140的杆体4142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第一功能键4150的转动调节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将第一线路板4130罩设起来,降低昆虫爬到第一线路板4130上的概率,有效避免第一线路板4130短路,提高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第一线路板4130是第一操作机构4100各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载体,例如是编码器4140和信号开关4160(信号开关4160见下文记载)电气连接的载体,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是两个部件,通过连接手段结合在一起,围设出第一容纳腔4170,第一线路板4130设置在第一容纳腔4170中,即第一线路板4130固定在第一容纳腔4170。例如,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分别是两个相对呈扁平状结构的板件,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相互叠合而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盒状结构,将第一线路板4130设置在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之间,从而被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罩设而得到保护,也正是由于有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的防护,可以增加外界昆虫进入到第一容纳腔4170且爬行到第一线路板4130上的概率,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第一线路板4130的短路。
编码器4140包括有主体部4141和设置在主体部4141上的杆体4142,杆体4142相对于主体部4141可转动,编码器4140的杆体4142需要从第一容纳腔4170外并且朝向第一容纳腔4170穿过第一壳体4110与第一线路板4130,那么就需要将编码器4140安装在第一容纳腔4170外。例如编码器4140的主体部4141安装在第一容纳腔4170外,位于第一壳体4110的后侧,这样编码器4140的主体部4141就不需要占用第一容纳腔4170的空间而导致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之间的距离增大,有利于模组的小型化,此时杆体4142需要从主体部4141朝向第一容纳腔4170穿设,即杆体4142需要自后而前穿过第一壳体4110与第一线路板413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4110与第一线路板4130上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孔以供杆体4142穿过。
第二壳体4120设置在第一壳体4110的前方,第一功能键4150需要和杆体4142连接,例如第一功能键4150和杆体4142插接连接,此时第一功能键4150需要向前穿过第二壳体4120而露出,方便用户操作第一功能键4150,用户操作第一功能键4150可带动编码器4140的杆体4142转动,从而实现调节功能。进一步地,杆体4142可以穿过第二壳体4120,即依次穿过第一壳体4110、第一线路板4130和第二壳体4120,这样当杆体4142和第一功能键4150连接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尤其是插接连接时,两者之间能实现更稳定的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谓的第一功能键4150即为用于供用户操作,从而实现配合编码器4140和第一线路板4130实现指令的输入的部件,例如第一功能键4150为旋钮结构的形式。
通过第一功能键4150、编码器4140和第一线路板4130的配合,实现第一操作机构4100的旋转调节功能,通过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的设置,从而对第一线路板4130形成防护,增加外界昆虫进入到第一容纳腔4170并爬行到第一线路板4130的难度,有效避免第一线路板4130的短路,提高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将编码器4140的杆体4142穿设第一壳体4110,而第一功能键4150穿设第二壳体4120,不仅实现了第一功能键4150和编码器4140的连接,还能避免侵占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之间的空间,使得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形成模组更加小型化。
结合图10至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弹扣4111,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中的另外一个可以被弹扣4111勾设而实现第二壳体4120和第一壳体4110的连接。
具体地,以第一壳体4110设置有弹扣4111而第二壳体4120被弹扣4111勾设为例进行说明,第二壳体4120设置有弹扣4111而第一壳体4110被弹扣4111勾设具有类似的技术效果,不再重复赘述。在安装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时,可以先将第一线路板4130安装在第一壳体4110,也可以先将第一线路板4130安装在第二壳体4120,然后再将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相向移动,直至弹扣4111勾设第二壳体4120,如此实现第二壳体4120、第一线路板4130和第一壳体4110的组装,通过弹扣4111的设置,不仅方便地实现组装,后期还容易进行拆卸,以方便对第一线路板4130进行检修。弹扣4111勾设第二壳体4120,第二壳体4120上可以设置扣位4121,弹扣4111勾设在扣位4121上。
继续结合图10至图14所示,第一壳体4110的周边具有第一翻边4113,从而形成类似于凹槽状的结构,第二壳体4120的周边具有第二翻边4123,也形成类似于凹槽状的结构,如此在第一壳体4110和第二壳体4120连接后,第一翻边4113和第二翻边4123叠合而可产生相互作用力,从而在周向上加强了两者连接处的封堵和结构强度。弹扣4111也设置在第一壳体4110的周边,而第二壳体4120的周边设置有扣位4121,弹扣4111勾设在扣位4121上,由于弹扣4111和扣位4121均设置在周边,因此更加方便制造而不影响第一线路板4130的布置(不挤占第一容纳腔4170的空间)。可以理解的是,弹扣4111和扣位4121可以是沿周边间隔布置的多个,从而使得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之间的连接效果更好。
继续结合图10至图14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中的一者设置有插销4112,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中的另一者设置有插槽4122,插槽4122可以供插销4112插入,如此配合弹扣4111的勾设,使得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之间的连接更稳定。
具体地,以第一壳体4110设置有插销4112而第二壳体4120设置有插槽4122为例进行说明,而第一壳体4110设置有插槽4122而第二壳体4120设置有插销4112具有类似的技术效果,不再重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如上文提到的,通过弹扣4111和孔位4121的配合能实现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的连接,但是弹扣4111只能防止第二壳体4120和第一壳体4110之间相互远离,难以防止第二壳体4120和第一壳体4110相对平移,第二壳体4120和第一壳体4110相对平移容易产生活动余量。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插销4112和插槽4122的设置,但插销4112插入到插槽4122时,插销4112能背离插槽4122脱离,除此之外,插销4112不能从其它方向而脱离插槽4122,而若插销4112背离插槽4122脱离时则刚好被弹扣4111和扣位4121所约束,而若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之间相对平移时则刚好被插销4112和插槽4122所约束,如此通过插销4112和插槽4122,以及弹扣4111和扣位4121,实现了第一壳体4110和第二壳体4120之间的有效连接,从而提高对第一线路板4130的防护能力。
结合图7和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中的一者设置有凸台4114,第一线路板4130支撑在凸台4114上,并且和凸台4114通过螺接的方式实现相互固定,进一步加强了第一线路板4130的稳定性,也方便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之间的连接。
具体地,以第一壳体4110设置有凸台4114为例进行说明,第二壳体4120设置有凸台4114具有类似的技术效果,不再重复赘述。
由于要将第一线路板4130安装到第二壳体4120和第一壳体4110之间,因此需要先将第一线路板4130固定到第二壳体4120或第一壳体4110,通过在第一壳体4110设置凸台4114,第一线路板4130可以首先支撑在凸台4114上并且与凸台4114螺接固定,所谓的螺接固定即凸台4114设置有螺孔,而第一线路板4130也设置有螺孔,如此可以通过螺钉将穿设螺孔而将两者紧固起来,此时第二线路板4230和第一壳体4110组装为一个整体,方便和第一壳体4110和第二壳体4120之间进行连接固定。
此外,当第一线路板4130固定到第一壳体4110时,第一线路板4130上的电子元器件的引脚就有可能触碰到第一壳体4110,有可能使得电子元器件的引脚发生弯曲变形,甚至当施加到引脚上的力足够大时,引脚还可能和第一线路板4130的焊点之间发生脱离,而通过凸台4114的设置,将第一线路板4130进行抬升,避免引脚和第一壳体4110接触而弯曲变形。并且,由于第一线路板4130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凸台4114的设置使得第一线路板4130和第一壳体4110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如此方便散热,避免热量过于集中。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操作机构4100还包括有第一框体4180,所谓的第一框体4180即为起到支撑骨架的作用,用于安装第一壳体4110、第二壳体4120和编码器4140,通过设置第一框体4180,方便将第一操作机构4100的各部件安装在一起而组成一个模块,从而方便和其它部件的组装。
第一框体4180围设出第二容纳腔4186,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安装在第二容纳腔4186中,第一框体4180包括有前板4181和后板4182,前板4181围设在第二容纳腔4186的前侧,而后板4182围设在第二容纳腔4186的后侧,第一壳体4110可以固定在后板4182上,例如通过螺钉紧固在一起,而编码器4140也可固定在后板4182上,编码器4140固定在后板4182的后侧,后板4182的后侧即为背离第二容纳腔4186的一侧,使得编码器4140的主体部4141位于第二容纳腔4186外,如此,杆体4142需要自后而前穿过后板4182、第一壳体4110、第一线路板4130才能和第一功能键4150连接,而第一功能键4150则需要穿过前板4181才能被用户操作,可以理解的是,后板4182和前板4181需要分别设置有相应的孔,以便被杆体4142和第一功能键4150穿过。通过设置第一框体4180,构成第一操作机构4100的骨架,方便各部件集合在一起构成整体模块,从而便于和其它部件组装。
进一步地,继续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体4180还包括有底板4185、顶板4184和侧板4183,第二容纳腔4186的相对两侧(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该侧板4183,第二容纳腔4186的上侧设置有顶板4184,第二容纳腔4186的下侧设置有底板4185,顶板4184、底板4185、侧板4183、前板4181和后板4182共同围设出第二容纳腔4186,而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设置在第二容纳腔4186,也就是说,第一框体4180也能起到防虫作用,即使昆虫排入到第二容纳腔4186后,依然有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形成的保护,也就是说,通过第一框体4180的设置,能配合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形成双重防虫效果,进一步提高外界昆爬到第一线路板4130上的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体4180作为第一操作机构4100的安装骨架,起到主要的承载作用,因此框体的材质选用为金属,从而使得第一框体4180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而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主要是对第一线路板4130形成防护作用,因此将第二壳体4120与第一壳体4110的材质选用为塑料,如此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形成对第一线路板4130形成绝缘防护,避免和第一框体4180之间发生短路。
结合图8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路板4130具有信号开关4160,第一功能键4150还被配置为可以被用户按压从而触碰到信号开关416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功能键4150在被按压时会触碰信号开关4160,而在不被按压时是不会触碰到信号开关4160,也即第一功能键4150除了能实现转动外,还能在按压作用下实现按下和弹起,配合信号开关4160能实现相应的功能的实现,可以理解的是,这种即可按下也可弹起的功能键已见于相关技术。例如信号开关4160为微动开关,信号开关4160产生信号从而实现家用电器(如烤箱灶1000)的点火和熄灭,当第一功能键4150被按下时,第一功能键4150触碰信号开关4160,烤箱灶1000点火,当第一功能键4150弹起时,第一功能键4150和信号开关4160分离,烤箱灶1000灭火。也可以是,当第一功能键4150被按下时,第一功能键4150触碰信号开关4160,烤箱灶1000灭火,当第一功能键4150弹起时,第一功能键4150和信号开关4160分离,烤箱灶1000点火。
为了方便第一功能键4150和信号开关4160的相互作用,信号开关4160可以露出第二壳体4120,从而在第一功能键4150按压时实现和第一功能键4150的触碰。
结合图3至图5,以及图15至图1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4000还包括第二操作机构4200,第二操作机构4200与第一操作机构4100类似,用户也可通过第二操作机构4200输入指令,具体地,第二操作机构4200包括第二框体4210、第二线路板4230、活动部件4220和第二功能键4240。
第二框体4210围设出容置腔4213,活动部件4220和第二框体4210可活动连接,从而相对于第二框体4210具有两种状态,分别是移出容置腔4213和移入容置腔4213,第二线路板4230设置在活动部件4220上,从而可以跟随活动部件4220的活动而活动。
第二功能键4240则设置在第二线路板4230上,与第一功能键4150类似,第二功能键4240即为用于供用户操作,从而实现配合第二线路板4230实现指令的输入的部件,第二功能键4240的结构形式不限,当活动部件4220移出容置腔4213时,第二功能键4240呈现显露状态,当活动部件4220移入容置腔4213时,第二功能键4240呈现隐藏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二功能键4240设置在活动部件4220上,从而可以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切换为显露状态,在不需要使用时切换为隐藏状态。例如,第一操作机构4100的第一功能键4150配置为外露状态,用户不需要切换第一操作机构4100的位置即可操作第一功能键4150,如此可以将第一功能键4150设置成对应常用的(用户操作频率更高)功能,而将第二功能键4240设置成对应不太常用(用户操作频率偏低)的功能或者设置成对应需要进阶操作的功能,用户可以更为直接的操作第一功能键4150而控制家用电器的运行,而第二功能键4240跟随活动部件4220实现隐藏和外露,在需要使用时将操作活动部件4220活动使得第二功能键4240外露,在不需使用时将操作活动部件4220活动使得第二功能键4240隐藏,如此避免过多功能键(第一功能键4150和第二功能键4240)外露而造成用户操作的困扰,还可提升设备的美观度。
活动部件4220和第二框体4210的活动连接有多种,可以是可转动的连接,可以是可抽拉的连接,还可以是其他方式的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框体4210包括有中框4211与后盖4212,后盖4212封堵中框4211的后侧,后盖4212和中框4211配合围设出容置腔4213,活动部件4220和中框4211可活动连接,由于活动部件4220需要移入和移出容置腔4213,因此中框4211朝向前方敞开,即具有朝向前方敞开的开口,当活动部件4220移入容置腔4213时,第二线路板4230也移入容置腔4213,此时活动部件4220封堵容置腔4213的开口,如此配合中框4211和后盖4212,形成对容置腔4213的围合,阻碍外界昆虫进入容置腔4213继而爬到第二线路板4230上,实现对第二线路板4230的防护,避免第二线路板4230短路。
结合图1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后盖4212和中框4211的连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粘接等,也正是后盖4212和中框4211为两个部件连接在一起,因此可以将中框4211和后盖4212设计成不同的材质,例如中框4211为金属材质,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而后盖4212为塑料材质,主要起封堵的作用,降低成本。
结合图3至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4000包括有安装框4300,通过安装框4300,可以将第二操作机构4200和第一操作机构4100固定起来,具体地,第一操作机构4100的第一框体4180与安装框4300连接,第二操作机构4200的第二框体4210也和安装框4300连接,例如采用螺钉连接,可第一操作机构4100位于第二操作机构4200的上方,如此形成整个装配模组,更加方便家用电器的组装。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供公开了一种家用电器,结合图1和图2所示,家用电器可以是烤箱灶1000,烤箱灶1000包括烤箱2000和灶具3000,第一操作机构4100可以控制烤箱2000和灶具3000的运行,第二操作机构4200也可以控制烤箱2000和灶具3000的运行,可以理解的是,家用电器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家用电器。由于家用电器包括了上述实施例的控制装置4000,本实施例的家用电器的控制装置4000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操作机构,所述第一操作机构包括: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以围设出第一容纳腔;
第一线路板,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
编码器,所述编码器的杆体自所述第一容纳腔外朝向所述第一容纳腔穿设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线路板;以及
第一功能键,穿设所述第二壳体且和所述杆体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者设有弹扣,另一者适于被所述弹扣勾设。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者设有插销,另一者设有适于供所述插销插入的插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者设有凸台,所述第一线路板支撑于所述凸台且与所述凸台螺接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作机构包括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框体围设出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框体包括围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前侧的前板和围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后侧的后板,所述编码器设于所述后板背离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一侧,且所述杆体穿设所述后板,所述第一功能键穿设所述前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还包括侧板、顶板和底板,所述侧板围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相对两侧,所述顶板围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上侧,所述底板围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下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体的材质为金属,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材质为塑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路板设有信号开关,所述第一功能键适于被按压以触碰所述信号开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操作机构,所述第二操作机构包括:
第二框体,所述第二框体包括中框和后盖,所述中框和所述后盖围设出容置腔;
活动部件,与所述中框可活动连接,以可移入和移出所述容置腔,且在所述活动部件移入所述容置腔时封堵所述容置腔的开口;
第二线路板,设于所述活动部件;
第二功能键,设于所述第二线路板,在所述活动部件移入所述容置腔时呈隐藏状态,在所述活动部件移出所述容置腔时呈显露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与所述中框卡扣连接;
和/或,所述中框的材质为金属,所述后盖的材质为塑料。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安装框,所述第一操作机构和所述第二操作机构连接于所述安装框。
12.一种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
CN202321387930.8U 2023-05-31 2023-05-31 控制装置和家用电器 Active CN2199131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7930.8U CN219913157U (zh) 2023-05-31 2023-05-31 控制装置和家用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7930.8U CN219913157U (zh) 2023-05-31 2023-05-31 控制装置和家用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3157U true CN219913157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68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87930.8U Active CN219913157U (zh) 2023-05-31 2023-05-31 控制装置和家用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31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24362B1 (en) Electric pressure cooker
CN109904023B (zh) 旋钮及家用电器
JP5452390B2 (ja) 炊飯器
CN219913157U (zh) 控制装置和家用电器
JP2006278248A (ja) 操作釦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110989764A (zh) 旋钮、面板组件及家用电器
CN109887791B (zh) 旋钮及家用电器
US6852961B2 (en) High frequency heat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switch attachment mechansm capable of covering at least one switch from outside
CN110993412B (zh) 旋钮、面板组件及家用电器
CN219739928U (zh) 控制装置和家用电器
CN211722733U (zh) 烹饪器具
CN220065501U (zh) 按键装置及空调
CN215914214U (zh) 具有显示功能的旋钮装置和包括该旋钮装置的烹饪电器
CN114173511B (zh) 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套件
CN220963117U (zh) 一种低温煮食煲开关盒结构及低温煮食煲
JPH027372Y2 (zh)
JP3111330B2 (ja) オーブントースター
CN212566234U (zh) 面板装配结构及设有其的电器
CN219083186U (zh) 控制装置和组合灶
CN218576062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US11881365B2 (en) Wireless switch assembly
CN212591602U (zh) 烹饪器具
JPS5813944A (ja) 調理器
CN112947675A (zh) 旋钮、面板组件及家用电器
US20070217180A1 (en) Control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