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07800U - 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07800U
CN219907800U CN202321227703.9U CN202321227703U CN219907800U CN 219907800 U CN219907800 U CN 219907800U CN 202321227703 U CN202321227703 U CN 202321227703U CN 219907800 U CN219907800 U CN 219907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ressure tank
annealing
copper wire
top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277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伟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Baida Cab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Baida Cab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Baida Cab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Baida Cab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277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07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07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078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Strip Materials And Filament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包括压力罐,退火降温机构包括设置在压力罐内壁两侧的加热板,压力罐顶端的中间位置固定设有支撑套筒,支撑套筒的内壁穿插设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设有密封盘,密封盘的顶端等距离开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设有排气管,排气管的顶端等距离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本实用新型,在需要退火时,启动支撑套筒顶端防护管中的电动伸缩杆使得排气管被拉动压降,进而在连接管的作用下使得密封盘脱离压力罐内壁的卡合,使其中的热量从第一通风孔以及连接管导入排气管中从第二通风孔中排出,实现自动降温效果,且不易烫伤,从而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火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
背景技术
退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指的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降低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准确地说,退火是一种对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而且新材料的退火目的也与传统金属退火存在异同,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此种退火装置的功能逐渐增多,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使用的需求。
针对于此,中国专利号CN217578977U提出了一种防止铜线氧化的铜线退火装置,有效地防止了铜线表面的氧化,有效地防止了铜线氧化造成的短路,也防止了电耗的增加,加热板将壳体进行加热,将铜线穿过壳体内部空腔,达到退火的目的,能够实现在线连续退火,而且退火周期相对较短,但是现有的退火压力罐在使用过程中,对其内部进行降温退火操作过程中需要对进料区域进行开关控制,此种操作使得退火讲完的速度过快,同时容易造成烫伤,从而降低装置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包括压力罐,所述压力罐的上端设置有退火降温机构,所述退火降温机构包括设置在压力罐内壁两侧的加热板,所述压力罐顶端的中间位置固定设有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的内壁穿插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设有密封盘,所述密封盘的顶端等距离开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顶端等距离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且连接管两端的内壁分别与每个第一通风孔的内壁以及每个第二通风孔的内壁连通。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支撑套筒顶端的一侧固定设有防护管,所述防护管的内壁卡合设有电动伸缩杆。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与排气管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压力罐外壁的一边侧开设有进料槽,所述压力罐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有支撑腿。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进料槽的内壁穿插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均固定设有限位板,且支撑架一端的外壁与进料槽的内壁卡合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其中一个所述限位板的一侧穿插设有固定螺杆,且固定螺杆的外壁与限位板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固定螺杆的一端固定设有垫片,所述支撑架外壁的一侧固定设有把手。
在一个示例中,压力罐外壁的一侧固定设有开关面板,所述开关面板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加热板开关以及电动伸缩杆开关,且加热板通过加热板开关以及电动伸缩杆通过电动伸缩杆开关均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该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通过设置有由支撑套筒、连接管、密封盘、第一通风孔、排气管以及第二通风孔等组成的自动退火降温结构,使用时,在需要退火时,启动支撑套筒顶端防护管中的电动伸缩杆使得排气管被拉动压降,进而在连接管的作用下使得密封盘脱离压力罐内壁的卡合,使其中的热量从第一通风孔以及连接管导入排气管中从第二通风孔中排出,实现自动降温效果,且不易烫伤,从而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2、该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通过设置有由进料槽、支撑架、限位板、固定螺杆、垫片以及把手等组成的退火进料支撑结构,使用时,在对于铜线退火时,将铜线放置在支撑架上端的两个限位板之间,拧动固定螺杆使得垫片与限位板将其挤压固定,再通过把手将支撑架卡入进料槽中进行加热,从而提高装置使用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排气管以及连接管等排气降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支撑进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压力罐;2、加热板;3、支撑套筒;4、连接管;5、密封盘;6、第一通风孔;7、排气管;8、第二通风孔;9、防护管;10、电动伸缩杆;11、进料槽;12、支撑腿;13、支撑架;14、限位板;15、固定螺杆;16、垫片;17、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方案”、“一些方案”、“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方案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方案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方案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方案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包括压力罐1,支撑套筒3顶端的一侧固定设有防护管9,防护管9的内壁卡合设有电动伸缩杆10,电动伸缩杆10的输出端与排气管7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压力罐1外壁的一边侧开设有进料槽11,压力罐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有支撑腿12,压力罐1外壁的一侧固定设有开关面板,开关面板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加热板开关以及电动伸缩杆开关,且加热板2通过加热板开关以及电动伸缩杆10通过电动伸缩杆开关均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2所示的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压力罐1的上端设置有退火降温机构,退火降温机构包括设置在压力罐1内壁两侧的加热板2,压力罐1顶端的中间位置固定设有支撑套筒3,支撑套筒3的内壁穿插设有连接管4,连接管4的一端固定设有密封盘5,密封盘5的顶端等距离开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6,连接管4的另一端固定设有排气管7,排气管7的顶端等距离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8,且连接管4两端的内壁分别与每个第一通风孔6的内壁以及每个第二通风孔8的内壁连通;
实施例三,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3所示的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进料槽11的内壁穿插设有支撑架13,支撑架13的两侧均固定设有限位板14,且支撑架13一端的外壁与进料槽11的内壁卡合连接,其中一个限位板14的一侧穿插设有固定螺杆15,且固定螺杆15的外壁与限位板14的内壁螺纹连接,固定螺杆15的一端固定设有垫片16,支撑架13外壁的一侧固定设有把手17。
工作原理:在使用本设计方案中的铜线退火压力罐时,首先需要将装置上端的排气机构通过连接管4安装在支撑套筒3的上端,进而使得装置可以正常使用,且加热试压时只需要启动加热板2即可,且在本设计方案中通过设置有由支撑套筒3、连接管4、密封盘5、第一通风孔6、排气管7以及第二通风孔8等组成的自动退火降温结构,使用时,在需要退火时,启动支撑套筒3顶端防护管9中的电动伸缩杆10使得排气管7被拉动压降,进而在连接管4的作用下使得密封盘5脱离压力罐1内壁的卡合,使其中的热量从第一通风孔6以及连接管4导入排气管7中从第二通风孔8中排出,实现自动降温效果,且不易烫伤,从而提高装置的实用性,且在本装置上设置有由进料槽11、支撑架13、限位板14、固定螺杆15、垫片16以及把手17等组成的退火进料支撑结构,使用时,在对于铜线退火时,将铜线放置在支撑架13上端的两个限位板14之间,拧动固定螺杆15使得垫片16与限位板14将其挤压固定,再通过把手17将支撑架13卡入进料槽11中进行加热,从而提高装置使用的便利性。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包括:
压力罐(1),所述压力罐(1)的上端设置有退火降温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降温机构包括设置在压力罐(1)内壁两侧的加热板(2),所述压力罐(1)顶端的中间位置固定设有支撑套筒(3),所述支撑套筒(3)的内壁穿插设有连接管(4),所述连接管(4)的一端固定设有密封盘(5),所述密封盘(5)的顶端等距离开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6),所述连接管(4)的另一端固定设有排气管(7),所述排气管(7)的顶端等距离开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8),且连接管(4)两端的内壁分别与每个第一通风孔(6)的内壁以及每个第二通风孔(8)的内壁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筒(3)顶端的一侧固定设有防护管(9),所述防护管(9)的内壁卡合设有电动伸缩杆(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伸缩杆(10)的输出端与排气管(7)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压力罐(1)外壁的一边侧开设有进料槽(11),所述压力罐(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有支撑腿(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槽(11)的内壁穿插设有支撑架(13),所述支撑架(13)的两侧均固定设有限位板(14),且支撑架(13)一端的外壁与进料槽(11)的内壁卡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限位板(14)的一侧穿插设有固定螺杆(15),且固定螺杆(15)的外壁与限位板(14)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固定螺杆(15)的一端固定设有垫片(16),所述支撑架(13)外壁的一侧固定设有把手(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其特征在于:压力罐(1)外壁的一侧固定设有开关面板,所述开关面板的一侧分别开设有加热板开关以及电动伸缩杆开关,且加热板(2)通过加热板开关以及电动伸缩杆(10)通过电动伸缩杆开关均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CN202321227703.9U 2023-05-20 2023-05-20 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 Active CN219907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7703.9U CN219907800U (zh) 2023-05-20 2023-05-20 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7703.9U CN219907800U (zh) 2023-05-20 2023-05-20 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07800U true CN219907800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62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27703.9U Active CN219907800U (zh) 2023-05-20 2023-05-20 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078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907800U (zh) 一种铜线退火压力罐
CN109201817B (zh) 一种用于五金薄板的冲压装置
CN208936749U (zh) 一种无底电极直流电弧炉
CN211606826U (zh) 一种矿热炉波纹管压力环用保护装置
CN107949079A (zh) 热风枪发热芯的陶瓷支架
CN209685891U (zh) 一种用于钛合金锭生产的真空自耗炉装置
CN201222810Y (zh) 简易空心螺栓加热器
CN209435043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发电机
WO2014127538A1 (zh) 立式电热水器
CN211771456U (zh) 一种铜排退火装置
CN208353631U (zh) 热风枪发热芯的陶瓷支架
CN206614167U (zh) 一种焊接钢管焊缝内整形装置
CN104831081B (zh) 一种电渣冶炼方法
CN109861143A (zh) 一种高强度拼接式穿墙套管
CN217839028U (zh) 一种用于压力环设备碟簧隔热技术
CN218786640U (zh) 一种节能风口装置
CN205754911U (zh) 一种热处理炉用电加热器
CN103572005A (zh) 一种用于钢厂rh精炼炉下降管的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CN2724871Y (zh) 用于电接触式连续热拉模的冷却装置
CN217136705U (zh) 一种茶叶发酵罐用温度调控装置
CN204887501U (zh) 一种无异响的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加热器
CN217785817U (zh) 一种熔铝炉测温装置
CN216752144U (zh) 一种加热装置
CN218570501U (zh) 一种隔热式棒型陶瓷发热装置
CN221720901U (zh) 一种铜线生产用铜线定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