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04285U - 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904285U CN219904285U CN202321099078.4U CN202321099078U CN219904285U CN 219904285 U CN219904285 U CN 219904285U CN 202321099078 U CN202321099078 U CN 202321099078U CN 219904285 U CN219904285 U CN 2199042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 beam
- apron board
- vehicle side
- novel vehicle
- apr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包括上横梁、裙板、支架以及下横梁,上横梁和下横梁均为铝合金挤压型材,上横梁和下横梁沿竖直方向相向对称设置在裙板两端,上横梁和下横梁内侧均设置有T型凹槽,T型凹槽内安装有T型螺栓,T型螺栓与螺母配合将上横梁和下横梁与支架实现固定连接,支架固定连接在上横梁、下横梁以及裙板内侧,支架外侧设有与裙板相贴合的凸起;裙板为铝合金板材或铝合金挤压型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可以将构件拼接组成一个整体面板,替代整体冲压式侧防护面板,降低生产成本费用,方便维修更换,兼具美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护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车辆侧面防护装置,用于保护车身装置及防止行人跌入车辆侧面而卷入车轮下。其中具有整体面板的侧面防护装置有利于降低风阻,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具有美观装饰效果。
但是目前具有整体面板的侧面防护装置为模具冲压而成,需要开发冲压模具,而且不同尺寸需要开发不同模具,费用高昂,开发周期长。此外侧防护装置一旦出现损坏,则需要整体更换,导致维修不便。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可以将构件拼接组成一个整体面板,替代整体冲压式侧防护面板,降低生产成本费用,方便维修更换,兼具美观性。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包括上横梁、裙板、支架以及下横梁,上横梁和下横梁均为铝合金挤压型材,上横梁和下横梁沿竖直方向相向对称设置在裙板两端,上横梁和下横梁均与裙板固定连接;
支架固定连接在上横梁、下横梁以及裙板内侧,支架外侧设有与裙板相贴合的凸起。
一种优化方案,上横梁和下横梁内侧均设置有T型凹槽,T型凹槽沿上横梁和下横梁的长度方向呈贯穿设置,T型凹槽内侧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T型凹槽内安装有T型螺栓,T型螺栓与螺母配合将上横梁和下横梁与支架实现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横梁内侧面下部与下横梁内侧面上部设置有与裙板壁厚相近的对接凹槽,对接凹槽与裙板翼缘搭接配合。
进一步地,裙板为铝合金板材折弯或辊压而成,裙板与上横梁和下横梁通过铆钉连接或者通过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铆钉的数量为多个且呈等间距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裙板为铝合金挤压型材,裙板与上横梁和下横梁通过公母端插接连接。
进一步地,裙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公端插头,上横梁的下部与下横梁的上部分别设有与公端插头相配合的母端插口。
进一步地,裙板为整体式或分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分体式的裙板是由多块挤压型材通过公母端插接拼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将构件拼接组成一个整体面板,替代了整体冲压式侧防护面板,克服了多种尺寸整体式侧防护面板需要开发大型压型模具、开发费用高昂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横梁是挤压型材,是同一套模具生产制造;不同长度的侧防护面板,锯切相应长度型材即可连接组成;通过模块化的拼接,降低了开发费用,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且方便维修更换,侧防护面板的外表无焊缝,兼具美观性;
上、下横梁与裙板均为铝合金材料,有利于车辆轻量化,结构强度高,耐腐蚀,可推广应用到挂车、卡车及工程车辆领域。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结构主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结构侧视图;
图4是图1中M处的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2的结构立体图;
图6是实施例2的结构主视图;
图7是实施例2的结构侧视图;
图8是图1中N处的放大图;
图9是实施例2中整体式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2中分体式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横梁,2-裙板,3-支架,4-下横梁,5-铆钉,6-T型螺栓,7-T型凹槽,8-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4共同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包括上横梁1、裙板2、支架3以及下横梁4。
上横梁1和下横梁4沿竖直方向相向对称设置,上横梁1的下部与裙板2的上部固定连接,下横梁4的上部与裙板2的下部固定连接。
支架3固定连接在上横梁1、下横梁4以及裙板2内侧。
上横梁1和下横梁4均为铝合金挤压型材,是对称零件可替代使用。
上横梁1和下横梁4内侧均设置有T型凹槽7,T型凹槽7沿上横梁1和下横梁4的长度方向呈贯穿设置,T型凹槽7内侧设置有加强筋8,加强筋8用于提高横梁的结构强度。
T型凹槽7内安装有T型螺栓6,T型螺栓6与螺母配合将上横梁1和下横梁4与支架3实现固定连接。
所述上横梁1内侧面下部与下横梁4内侧面上部设置有与裙板2壁厚相近的对接凹槽,对接凹槽与裙板2翼缘搭接配合,从而实现平整的内侧面,方便安装时定位。
裙板2为铝合金板材折弯或辊压而成,其高度可以通过铝合金板材折弯尺寸进行调整,裙板2与上横梁1和下横梁4通过铆钉5连接或者通过焊接连接。铆钉5的数量为多个且呈等间距设置。
所述的支架3为铝合金板或钢板冲压而成,支架3外侧设有与裙板2相贴合的凸起,以此提高裙板2刚度。
实施例2
如图5-图10共同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
所述裙板2为铝合金挤压型材,裙板2与上横梁1和下横梁4通过公母端插接连接。裙板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公端插头,上横梁1的下部与下横梁4的上部分别设有与公端插头相配合的母端插口。
裙板2有整体式和分体式两种结构。
整体式裙板2是整体挤压而成。
分体式裙板2采用模块化拼接而成,是由多块小的挤压型材通过公母端插接拼接而成,组成一个整体,每块挤压型材的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系列化设计,方便拼接成各种高度的侧防护。
本实用新型中的裙板2也可使用一定厚度的复合板制成,其尺寸可以方便裁切,裙板2卡在上横梁1和下横梁4的槽口里面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将构件拼接组成一个整体面板,替代了整体冲压式侧防护面板,克服了多种尺寸整体式侧防护面板需要开发大型压型模具、开发费用高昂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横梁是挤压型材,是同一套模具生产制造。不同长度的侧防护面板,锯切相应长度型材即可连接组成。通过模块化的拼接,降低了开发费用,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且方便维修更换,侧防护面板的外表无焊缝,兼具美观性。上、下横梁与裙板为铝合金材料,有利于车辆轻量化,结构强度高,耐腐蚀。可推广应用到挂车、卡车及工程车辆领域。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横梁(1)、裙板(2)、支架(3)以及下横梁(4),上横梁(1)和下横梁(4)均为铝合金挤压型材,上横梁(1)和下横梁(4)沿竖直方向相向对称设置在裙板(2)两端,上横梁(1)和下横梁(4)均与裙板(2)固定连接;支架(3)固定连接在上横梁(1)、下横梁(4)以及裙板(2)内侧,支架(3)外侧设有与裙板(2)相贴合的凸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横梁(1)和下横梁(4)内侧均设置有T型凹槽(7),T型凹槽(7)沿上横梁(1)和下横梁(4)的长度方向呈贯穿设置,T型凹槽(7)内侧设置有加强筋(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T型凹槽(7)内安装有T型螺栓(6),T型螺栓(6)与螺母配合将上横梁(1)和下横梁(4)与支架(3)实现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1)内侧面下部与下横梁(4)内侧面上部设置有与裙板(2)壁厚相近的对接凹槽,对接凹槽与裙板(2)翼缘搭接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裙板(2)为铝合金板材折弯或辊压而成,裙板(2)与上横梁(1)和下横梁(4)通过铆钉(5)连接或者通过焊接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铆钉(5)的数量为多个且呈等间距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裙板(2)为铝合金挤压型材,裙板(2)与上横梁(1)和下横梁(4)通过公母端插接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裙板(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公端插头,上横梁(1)的下部与下横梁(4)的上部分别设有与公端插头相配合的母端插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裙板(2)为整体式或分体式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分体式的裙板(2)是由多块挤压型材通过公母端插接拼接而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99078.4U CN219904285U (zh) | 2023-05-09 | 2023-05-09 | 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99078.4U CN219904285U (zh) | 2023-05-09 | 2023-05-09 | 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904285U true CN219904285U (zh) | 2023-10-27 |
Family
ID=88466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099078.4U Active CN219904285U (zh) | 2023-05-09 | 2023-05-09 | 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904285U (zh) |
-
2023
- 2023-05-09 CN CN202321099078.4U patent/CN21990428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11064B (zh) | 一种铝合金电池包下壳体 | |
CN105569185A (zh) | 高强度凹凸槽型钢连接房屋 | |
CN219904285U (zh) | 一种新型车辆侧面防护装置 | |
CN108082287B (zh) | 一种电动物流车的半承载式车架结构 | |
CN220199053U (zh) | 一种汽车水箱框架结构 | |
CN205299047U (zh) | 高强度凹凸槽波腹圆矩管 | |
CN210908731U (zh) | 一种基于车身焊接的简易工装定位平台 | |
CN210284391U (zh) | 车身侧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 |
CN110588792B (zh) | 一种适用于电动车的框架式铝合金型材前端模块结构 | |
CN210134526U (zh) | 一种可变梁高装配式h型钢梁 | |
CN214324867U (zh) | 轻量化卡车后背式动力电池安装支架 | |
CN116788029A (zh) | 一种汽车水箱框架 | |
CN212667517U (zh) | 一种适用于车身横梁、侧围板与门槛梁之间连接的连接头 | |
CN222015553U (zh) | 一种电池包箱体及电池包、电动汽车 | |
CN220790253U (zh) | 一种三角形单元铝板立体拼接装配式安装结构 | |
CN221319012U (zh) | 一种起重机用模块化司机室 | |
CN220848010U (zh) | 一种用于房屋骨架搭建用重轻钢连接结构 | |
CN220106783U (zh) | 一种新型的电池包下箱体结构、电池包及车辆 | |
CN221255834U (zh) | 一种带异形板材的玻璃幕墙 | |
CN220785925U (zh) | 一种基于pdcpd材料的轻量型商用车车身顶盖 | |
CN212957022U (zh) | 焊接型铝合金建筑工字铝连接结构 | |
CN219638387U (zh) | 一种建筑用铝合金模板墙垛位置m型加固全包背楞 | |
CN218320849U (zh) | 拼接式污水处理池 | |
CN213868315U (zh) | 一种安装快捷的集成房屋 | |
CN219406445U (zh) | 一种轨道车辆用冷弯型边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