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3928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3928U
CN219873928U CN202320841400.XU CN202320841400U CN219873928U CN 219873928 U CN219873928 U CN 219873928U CN 202320841400 U CN202320841400 U CN 202320841400U CN 219873928 U CN219873928 U CN 2198739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ing
loading member
clip
contact clip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4140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玉祥
李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aymond Automotive Fasteners Zhenjiang Co ltd
A Raymond SARL
Original Assignee
ARaymond Automotive Fasteners Zhenjiang Co ltd
A Raymond SAR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aymond Automotive Fasteners Zhenjiang Co ltd, A Raymond SARL filed Critical ARaymond Automotive Fasteners Zhenji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4140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39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39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39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汇流条,该汇流条由导电金属制成,汇流条包括接触夹,接触夹适于夹持电端子;以及加载构件,该加载构件能够在未加载位置与加载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接触夹在加载构件处于未加载位置时免受加载构件的加载力并适于以第一夹持力夹持电端子,并且接触夹在加载构件处于加载位置时受到加载构件的加载力并适于以比第一夹持力大的第二夹持力夹持电端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能够与电端子多次连接和断开连接而不易损伤电端子且能够实现与电端子的稳固连接。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体涉及电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将多个电池或电池模组电连接在一起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的动力系统通常包括多个电池。这些电池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集成在车身中。在传统的方案中,这些电池可以彼此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形成多个电池模组,这些电池模组进一步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形成电池包,然后电池包集成到车身地板上。为了提高车辆空间的利用率和增加电池电量,近些年逐渐发展出了空间利用率更高的电池集成方案,比如CTP(Cell to Pack)方案和CTC(Cell to Chassis)方案。在CTP方案中,多个电池可以彼此串联和/或并联直接形成电池包,然后电池包集成到车身地板上。在CTC方案中,多个电池可以彼此串联和/或并联并直接集成到车身地板框架内部。
通常,多个电池和/或多个电池模组之间的串联和/或并联需要借助于汇流排实现。汇流排的两端通常通过螺栓连接到两个电池和/或电池模组的电端子或者焊接至两个电池和/或电池模组的电端子,然而这种电连接操作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些用于连接电池和/或电池模组的可插拔电连接装置,例如WO2019242917A1所公开的可插拔模组连接器。
期望的是,开发出具有下述特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用于连接电池和/或电池模组的电端子的电连接器:能够与电端子多次连接和断开连接而不易损伤电端子、连接操作简单、能够实现与电端子的稳固连接以及具有防错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汇流条,所述汇流条由导电金属制成,所述汇流条包括接触夹,所述接触夹适于夹持电端子;以及加载构件,所述加载构件能够在未加载位置与加载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接触夹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时免受所述加载构件的加载力并适于以第一夹持力夹持所述电端子,并且所述接触夹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加载位置时受到所述加载构件的加载力并适于以比所述第一夹持力大的第二夹持力夹持所述电端子。
在将电连接器与电端子连接期间,可以在加载构件处于未加载位置时将电端子插入到电连接器的接触夹内的预定位置,此时电端子由接触夹以第一夹持力夹持。然后,将加载构件从未加载位置移动到加载位置,使得电端子由接触夹以比第一夹持力大的第二夹持力夹持,从而完成电连接器与电端子的连接。在将电连接器与电端子断开连接期间,可以先将加载构件从加载位置移动到未加载位置,然后在加载构件处于未加载位置时将电端子从电连接器的接触夹中拔出。如此,在电端子插入和拔出接触夹期间,电端子受到的夹持力较小,可以减少反复插拔后电端子的表面镀层的磨损,提高电端子的寿命。而且,在加载构件处于加载位置(即电连接器与电端子完成连接)时,由于加载构件的加载作用,电端子受到的夹持力较大,可以保证电连接器与电端子的牢固连接并且减少电连接器与电端子的接触电阻。
根据上述技术构思,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包括任何一个或多个如下的可选形式。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壳体,其中,所述汇流条至少部分地保持在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加载构件至少部分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加载构件包括加载夹,所述加载夹套设在所述接触夹的外侧;其中,所述加载夹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加载位置时夹持所述接触夹。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引导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滑动部分;并且其中,所述滑动部分由所述引导部分支承并能够沿所述引导部分滑动以使所述加载构件在所述未加载位置与所述加载位置之间移动。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引导部分构造成使得:在所述加载构件从所述未加载位置移动到所述加载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间距变小。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引导部分包括彼此邻接的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其中,所述滑动部分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和所述加载位置时分别抵接所述第一引导面和所述第二引导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面大致平行于所述加载构件从所述未加载位置移动到所述加载位置的移动方向,并且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第一引导面成钝角。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滑动部分包括彼此邻接且彼此成钝角的第一滑动面和第二滑动面;其中,所述第一滑动面构造成在所述滑动部分沿所述第一引导面滑动时接触所述第一引导面且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引导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滑动面构造成在所述滑动部分沿所述第二引导面滑动时接触所述第二引导面且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二引导面。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时基本不与所述接触夹接触。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接触夹包括用于夹持所述电端子的弯折部,所述加载夹包括用于夹持所述接触夹的弯折部段,其中,所述弯折部段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加载位置时贴合和抵压所述弯折部。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加载夹包括止挡部,其中,所述止挡部构造成: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且所述电端子未插入所述接触夹内时能够与所述接触夹发生机械干涉以阻碍所述加载构件朝向所述加载位置移动,并且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且所述电端子在所述接触夹内插入到位时解除与所述接触夹的机械干涉以允许所述加载构件朝向所述加载位置移动。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加载夹包括止挡悬臂并且所述止挡悬臂包括所述止挡部,其中,所述止挡悬臂构造成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时在所述电端子插入所述接触夹期间被所述电端子推压而朝向所述接触夹的外部弹性变形,以允许所述止挡部解除与所述接触夹的机械干涉。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止挡悬臂还包括与所述止挡部相连的推压部,其中,所述推压部构造成: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且所述电端子未插入所述接触夹时伸入到所述接触夹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且所述电端子在所述接触夹内插入到位时被所述电端子朝向所述接触夹的外部推压成使得所述止挡部解除与所述接触夹的机械干涉。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加载夹呈大致U形形状并包括基部;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并通过所述基部彼此连接;其中,所述止挡悬臂从所述基部延伸,并且所述止挡部比所述推压部更靠近所述基部。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接触夹包括连接片以及相对设置且通过所述连接片彼此连接的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其中,所述止挡部构造成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且所述电端子未插入所述接触夹内时能够与所述接触夹的连接片发生机械干涉以阻碍所述加载构件朝向所述加载位置移动。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加载构件还包括固定至所述加载夹的罩壳;其中,所述壳体和所述罩壳共同限定了容纳空间,所述加载夹在所述容纳空间内套设在所述接触夹的外侧;并且其中,所述罩壳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时相对于所述壳体突出,并且在所述加载构件处于所述加载位置时与所述壳体基本齐平。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加载夹包括保持凸耳,所述罩壳包括保持凹部,所述保持凸耳与所述保持凹部接合以使所述加载夹与所述罩壳彼此固定。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罩壳包括朝向其外部突出的限位突部,并且所述壳体包括限位孔;其中,所述限位孔适于与所述限位突部接合以阻碍所述加载构件从所述未加载位置移动远离所述壳体。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限位孔构造成允许所述加载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从所述未加载位置移动到所述加载位置。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接触夹由纯铜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能够与电端子多次连接和断开连接而不易损伤电端子、连接操作简单、能够实现与电端子的稳固连接以及具有目视防错功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可选实施方式更好地理解,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其中:
图1A和图1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主视图和仰视图;
图2A和图2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壳体的第一容纳件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图2C示出了沿图2B的线A-A剖切的剖视图;
图2D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壳体的第一底盖的立体图;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壳体的第二容纳件和第二底盖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5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加载构件的俯视图;
图5B和图5C分别示出了沿图5A中的线B-B和线C-C剖切的剖视图;
图6A和图6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加载构件的加载夹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6C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加载构件的罩壳的立体图;
图7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以及两个电池的电端子,其中,电端子尚未插入电连接器且加载构件位于未加载位置;
图7B示出了图7A中的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7C示出了沿图7B中的线D-D剖切的剖视图;
图7D示出了图7A中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省去了壳体和加载构件的罩壳;
图7E是图7D中的区域E的局部放大图;
图8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以及两个电池的电端子,其中,电端子已在电连接器中插入到位且加载构件位于未加载位置;
图8B示出了沿图8A中的线F-F剖切的剖视图;
图8C示出了图8A中的电连接器和电端子的立体图,其中省去了壳体和加载构件的罩壳;
图8D是图8C中的区域G的局部放大图;
图9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以及两个电池的电端子,其中,电端子已在电连接器中插入到位且加载构件位于加载位置;
图9B示出了沿图9A中的线H-H剖切的剖视图;
图9C示出了图9A中的电连接器和电端子的立体图,其中省去了壳体和加载构件的罩壳;以及
图9D是图9C中的区域I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讨论实施方式的实施和使用。然而,应当理解,所讨论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示范性地说明实施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特定方式,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描述时各个部件的结构位置例如上、下、顶、底等方位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各个部件如图中所示布置时,这些方位表述是恰当的,但图中各个部件的位置改变时,这些方位表述也相应改变。
下面将以根据本公开的电连接器用于连接多个电池的电端子为例对根据本公开的电连接器进行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公开的电连接器也可以用于将多个电池模组的模组端子电连接在一起。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公开的电连接器还可以用于其他需要实现多个电气端子/部件/设备之间的电连接的应用场景。
图1A和图1B以及图7A至图9D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
参照图1A和图1B、图4以及图7A至图9D,电连接器10可以将多个电池(未示出)的电端子20电连接在一起。电端子20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呈条带状。为了清楚描述,下面将参照附图中的XYZ直角坐标系进行描述,其中,X方向为电连接器10的横向方向;Y方向为电连接器10的纵向方向;Z方向为电连接器10的竖向方向。
电连接器10包括汇流条200和加载构件300。汇流条200由导电金属制成。汇流条200包括接触夹202,接触夹202适于夹持待电连接的电端子20。加载构件300能够在未加载位置(见图7A至图7C以及图8A和图8B)与加载位置(见图9A和图9B)之间移动。接触夹202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时免受加载构件300的加载力并适于以第一夹持力夹持电端子20,接触夹202在加载构件300处于加载位置时受到加载构件300的加载力并适于以比第一夹持力大的第二夹持力夹持电端子20。
在将电连接器10与电端子20连接期间,可以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时将电端子20插入到电连接器10的接触夹202内的预定位置(换言之,将电端子20在接触夹202内插入到位),此时电端子20由接触夹202以第一夹持力夹持。然后,将加载构件300从未加载位置移动到加载位置,使得电端子20由接触夹202以比第一夹持力大的第二夹持力夹持,从而完成电连接器10与电端子20的连接。在本文中,当电端子20插入到接触夹202内的预定位置或者电端子20在接触夹202内插入到位时,电端子20的插入深度允许电端子20与接触夹202有充分的接触。
在将电连接器10与电端子20断开连接期间,可以先将加载构件300从加载位置移动到未加载位置,然后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时将电端子20从电连接器10的接触夹202中拔出。
如此,在电端子20插入和拔出接触夹202期间,电端子20受到的夹持力较小,可以减少反复插拔后电端子20的表面镀层的磨损,提高电端子20的寿命。而且,在加载构件300处于加载位置(即电连接器10与电端子20完成连接)时,由于加载构件300的加载作用,电端子20受到的夹持力较大,可以减少电连接器10的接触夹202与电端子20的接触电阻,进而保证电连接器10与电端子20的牢固机械连接和良好电连接。
参照图1A至图4,电连接器10还包括壳体100。壳体100可以由绝缘材料、例如具有较高介电强度的塑料制成。汇流条200至少部分地保持在壳体100内,以避免安装人员在安装电连接器10时误触汇流条200而导致安全事故。
如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汇流条200包括两个接触夹202和一个汇流条本体204,汇流条本体204的相反纵向端206a、206b分别连接至两个接触夹202。因而,电连接器10可以将两个电端子20电连接器在一起。
如图1A至图4所示,壳体100可以包括用于容纳接触夹202的第一容纳件10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两个第一容纳件102和一个第二容纳件104。每个第一容纳件102容纳两个接触夹202中的相应一个,并且第二容纳件104容纳汇流条本体204。第二容纳件104的相反纵向端106a、106b中的每个适于插入相应的第一容纳件102,使得第二容纳件104能够相对于两个第一容纳件102沿汇流条200的纵向方向(沿Y向)浮动,以在汇流条200由于通电/断电发生温度变化进而发生长度变化时适应汇流条200的长度变化,进而减少汇流条200的热应力。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容纳件102具有大致盒型的构造并且具有敞开的顶部108和敞开的底部110。第二容纳件104具有与汇流条本体204相匹配的形状,并且具有敞开的纵向端106a、106b和敞开的底部112。每个接触夹202可以从相应第一容纳件102的底部110进入该第一容纳件102,并且汇流条本体204可以从第二容纳件104的底部112进入第二容纳件104。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壳体100还包括分别与两个第一容纳件102可拆卸地连接的两个第一底盖114以及与第二容纳件104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二底盖116。每个第一底盖114通过卡接可拆卸地安装至相应的第一容纳件102的底部110,并且每个第一底盖114包括供电端子20插入的开口118。每个第一底盖114包括具有开口118的底板120和从底板120延伸的多个卡接臂122,每个卡接臂122均具有第一卡接槽124。每个第一容纳件102可以在其外表面包括多个第一卡接凸起126。每个卡接臂122的第一卡接槽124与相应的第一卡接凸起126接合以将第一容纳件102与第一底盖114连接在一起。第二底盖116通过卡接可拆卸地安装至第二容纳件104的底部112。第二底盖116包括若干第二卡接凸起128,第二容纳件104在其底部112相应地包括若干第二卡接槽(未示出)。每个第二卡接凸起128适于与相应的第二卡接槽接合,以将第二容纳件104与第二底盖116连接在一起。
如图4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汇流条200通过冲压一体成型,从而降低汇流条200的制造成本并且简化制造工艺。在一些实施例中,汇流条200可以由纯铜制成。与由铜合金制成的汇流条相比,由纯铜制成的汇流条200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并且其接触夹202具有更小的夹持力。纯铜制成的汇流条200与加载构件300的组合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在电端子20反复插入和拔出接触夹202后电端子20的表面镀层的磨损,同时保证接触夹202与电端子20之间的牢固连接。
参照图4,汇流条200的汇流条本体204可以具有多层结构并包括多个导电层208,多个导电层208中的相邻两个导电层至少部分地间隔开。具有多层结构的汇流条本体204可以增大汇流条本体204的载流能力。此外,由于多个导电层208中的相邻两个导电层至少部分地间隔开,可以增加汇流条本体204的散热能力,防止通电时汇流条本体204的温升过高,进而防止汇流条本体204的电阻明显增大并减少对汇流条本体204周围部件的不利热影响。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汇流条本体204包括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导电层208a和第二导电层208b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导电层208a和第二导电层208b的两个连接部226。两个连接部226中的每个连接部226将第一导电层208a的一纵向端连接至第二导电层208b的相应纵向端,使得第一导电层208a和第二导电层208b通过两个连接部226彼此连接。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208a与两个接触夹202直接连接,第二导电层208b通过两个连接部226和第一导电层208a与两个接触夹202间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汇流条本体204可以包括其他合适数量的连接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汇流条本体204可以包括彼此连接且多于两个的导电层。
如图4所示,汇流条本体204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具有波纹构造。这允许汇流条本体204在电连接器10与电端子20连接期间沿X向和Y向弹性变形从而吸收X向和Y向的偏差/公差,同时在电连接器10与电端子20完成连接后还可以吸收振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汇流条本体204的中间部分具有波纹构造。
继续参照图4,每个接触夹202包括相对设置且彼此连接的第一夹持片210和第二夹持片212。其中,每个接触夹202的第一夹持片210和第二夹持片212适于将待电连接的电端子20夹持在其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接触夹202还包括连接片218,第一夹持片210和第二夹持片212通过连接片218彼此连接,使得每个接触夹202大致呈U形形状。接触夹202的第一夹持片210大致呈平板状并且沿YZ平面延伸。接触夹202的第二夹持片212包括两个夹持区段214,每个夹持区段214具有朝向接触夹202的内部弯折的弯折部216。当电端子20在接触夹202内插入到位时,弯折部216抵压电端子20的表面,使得电端子20被夹持在第一夹持片210与第二夹持片212的弯折部216之间。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接触夹202还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片,至少一个导电片与第一夹持片和/或第二夹持片相连,以提高接触夹202的载流能力。
参照图4、图7A、图8A和图8B,电端子20适于沿Z方向插入电连接器10的接触夹202中以与电连接器10电连接。当电端子20已经插入电连接器10的接触夹202中时,电端子20的宽度方向沿Y方向,电端子20的长度方向沿Z方向。每个接触夹202可以包括保持凸起220。保持凸起220适于与电端子20上的凹槽22接合以阻碍电端子20脱出接触夹20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保持凸起220从接触夹202的第一夹持片210朝向接触夹202的内部突出;电端子20上的凹槽22沿电端子20插入接触夹202的插入方向延伸,换言之,凹槽22沿Z方向/电端子20的长度方向延伸。
参照图2C和图4,每个接触夹202和相应的第一容纳件102中的至少一者包括限位结构用以限制接触夹202相对于第一容纳件102的移动。每个接触夹202的第一夹持片210可以包括限位凸片222,相应的第一容纳件102包括限位狭槽(未示出),限位凸片222可以与限位狭槽接合以限制接触夹202相对于第一容纳件102沿X方向的运动。每个第一容纳件102可以包括设置在其内部的限位壁130,限位壁130可以对该第一容纳件102内的接触夹202进行限位,以防止接触夹202沿Y方向移动离开第一容纳件102。为了阻碍接触夹202沿Z向经由第一容纳件102的底部110移动离开第一容纳件102,每个接触夹202的第一夹持片210还可以包括限位钩224,限位钩224可以钩住相应的第一容纳件102的底部边缘132。
可以理解的是,汇流条也可以具有其他合适的构造。在一些实施例中,汇流条并非通过冲压一体成型;汇流条包括汇流条本体和两个接触夹;汇流条本体包括彼此堆叠的多个导电层,多个导电层中的每个导电层单独成形并且包括相反的第一纵向端和第二纵向端;多个导电层的第一纵向端可以例如通过压焊而层压在一起以形成汇流条本体的一纵向端,并且多个导电层的第二纵向端可以例如通过压焊而层压在一起以形成汇流条本体的另一纵向端;两个接触夹可以通过焊接分别连接至汇流条本体的相反纵向端。
参照图2A、图5A至图5C以及图7C,加载构件300至少部分地安装在壳体100内并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00/接触夹202在未加载位置与加载位置之间移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加载构件300可以经由第一容纳件102的顶部108插入第一容纳件102,从而安装至第一容纳件102并初始地处于未加载位置。加载构件300可以包括加载夹302和罩壳304,并且加载夹302固定至罩壳304,使得罩壳304与加载夹302能够一起移动。罩壳304可以由绝缘材料、例如具有较高介电强度的塑料制成。加载夹302可以由诸如铜合金、钢等的金属材料制成。加载夹302的刚度大于接触夹202的刚度。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罩壳304包括朝向罩壳304的外部突出的两个限位突部306。相应地,第一容纳件102可以包括两个限位孔134。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时,每个限位突部306可以与相应的限位孔134彼此接合以阻碍加载构件300从未加载位置沿Z向向上移动远离第一容纳件102。每个限位孔134的Z向尺寸大于相应限位突部306的Z向尺寸,以允许加载构件300相对于第一容纳件102从未加载位置沿Z向向下移动到加载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罩壳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于两个的限位突部,相应的第一容纳件包括一个或多于两个的限位孔。
如图6C和图7C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罩壳304还包括通道307,通道307适于与例如螺丝刀等工具(未示出)接合。在将电连接器10与电端子20断开连接期间,可以通过工具对加载构件300施力以将加载构件300从加载位置移动到未加载位置,然后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时将电端子20从电连接器10的接触夹202中拔出,以减少电端子20的表面镀层的磨损。
参照图5A至图6C以及图7C,壳体100的每个第一容纳件102和罩壳304共同限定了容纳空间S。每个加载夹302在相应的容纳空间S内套设在相应的接触夹202的外侧。每个加载夹302包括基部308、第一夹持部310和第二夹持部312;第一夹持部310和第二夹持部312相对设置并且通过基部308彼此相连,使得加载夹302具有大致U形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的中,每个加载夹302包括对称设置在基部308的相反侧的一对保持凸耳314;相应的罩壳304包括一对保持凹部316;每个保持凸耳314与相应的保持凹部316接合,使得加载夹302固定至罩壳304。
如图2B和图2C以及图6A至图6C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的中,第一夹持部310呈大致平板状。第二夹持部312呈弯折的板状,第二夹持部312包括相对靠近基部308的第一弯折部段318和相对远离基部308的第二弯折部段320。第一弯折部段318和第二弯折部段320彼此邻接。第二弯折部段320包括设置在其相反侧的两个滑动部分322。相应地,第一容纳件102包括相对地设置在其内部的两个引导部分136,这两个引导部分136各自朝向第一容纳件102的内部突出。每个滑动部分322由相应的引导部分136支承并能够沿引导部分136滑动,以使加载构件300相对于第一容纳件102沿Z方向在未加载位置与加载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7C和图8B所示,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时,加载夹302的第一夹持部310接触接触夹202,第二夹持部312通过滑动部分322支撑于引导部分136上而基本不接触接触夹202,加载夹302不对接触夹202施加加载力/夹持力,接触夹202适于以第一夹持力夹持电端子20。如图9B所示,在加载构件300处于加载位置时,加载夹302的第一弯折部段318贴合和抵压接触夹202的弯折部216,使得接触夹202被夹持在第一夹持部310与第二夹持部312的第一弯折部段318之间。这增加了接触夹202的夹持力,使得接触夹202适于以比第一夹持力大的第二夹持力夹持电端子20,以加强接触夹202与电端子20的电接触,进而加强电连接器10与电端子20的电连接。加载夹302的第一弯折部段318贴合和抵压接触夹202的弯折部216,还可以增大加载夹302的拔出力,防止加载夹302脱离接触夹202。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呈弯折板状的第二夹持部设置有滑动部分;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也可以呈弯折板状并且具有滑动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加载构件处于未加载位置时,第一夹持部接触接触夹而第二夹持部基本不接触接触夹;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加载构件处于未加载位置时,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都可以基本不接触接触夹。
如图7C和图8B所示,加载构件300的罩壳304的顶表面326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时相对于壳体100的第一容纳件102的顶表面138突出;如图9B所示,加载构件300的罩壳304的顶表面326在加载构件300处于加载位置时与壳体100的第一容纳件102的顶表面138基本齐平。因而,安装人员可以通过目视检查判断加载构件300是否到达加载位置,换言之,可以通过目视检查判断电端子20与电连接器10是否正确连接。
参照图2C、图7C、图8B和图9B,第一容纳件102的引导部分136构造成使得:加载构件300从未加载位置(见图7C和图8B)移动到加载位置(见图9B)时第一夹持部310与第二夹持部312之间的间距变小,更具体地,第一夹持部310与第二夹持部312的第一弯折部段318之间的间距变小。如图2C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引导部分136包括彼此邻接的第一引导面140和第二引导面142。第一引导面140比第二引导面142更靠近第一容纳件102的顶部108。滑动部分322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抵接第一引导面140,并且在加载构件300处于加载位置抵接第二引导面142。滑动部分322从第一引导面140滑动到第二引导面142时第一夹持部310与第二夹持部312之间的间距变小。
参照图2C、图6B以及图7C、图8B和图9B,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面140大致平行于加载构件300从未加载位置移动到加载位置的移动方向(即大致平行于Z方向),并且第二引导面142与第一引导面140成钝角。相应地,滑动部分322包括彼此邻接且彼此成钝角的第一滑动面326和第二滑动面327。在滑动部分322沿第一引导面140滑动时,第一滑动面326接触第一引导面140且大致平行于第一引导面140;在滑动部分322沿第二引导面142滑动时,第二滑动面327接触第二引导面142且大致平行于第二引导面142。这使得滑动部分322可以以较低的阻力沿引导部分136滑动。
参照图7E和图8D,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加载构件300的加载夹302包括止挡部328。如图7E所示,止挡部328能够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且电端子20未插入接触夹202内时与接触夹202发生机械干涉,以阻碍加载构件300朝向加载位置移动。如图8D所示,止挡部328还能够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且电端子20在接触夹202内插入到位时解除与接触夹202的机械干涉以允许加载构件300朝向加载位置移动。如此,通过设置上述止挡部328,确保了在电端子20与电连接器10的连接期间加载构件300仅在电端子20插入到位后才能朝向加载位置移动,换言之,避免了电端子20未插入到位时加载构件300由于误触等原因而意外地移动到加载位置,从而保证电端子20与电连接器10的正确连接。
参照图6A、图7E和图8D,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加载夹302包括对称地设置在基部308的相反侧的一对止挡悬臂330。每个止挡悬臂330均包括止挡部328。如图7E所示,止挡部328能够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且电端子20未插入接触夹202内时抵接接触夹202的连接片218,以阻碍加载构件300朝向加载位置移动。如图8D所示,止挡悬臂330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时在电端子20插入接触夹202期间被电端子20推压而朝向接触夹202的外部弹性变形,以允许止挡部328移动远离接触夹202的连接片218,从而解除止挡部328与接触夹202的机械干涉。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止挡悬臂330还包括与止挡部328相连的推压部332。止挡部328比推压部332更靠近基部308。如图7E所示,推压部332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且电端子20未插入接触夹202时伸入到接触夹202的内部、更具体地伸入第一夹持片210与第二夹持片212之间的空间中。如图8D所示,推压部332在加载构件300处于未加载位置且电端子20在接触夹202内插入到位时被电端子20朝向接触夹202的外部推压成使得止挡部328解除与接触夹202的连接片218的机械干涉,进而允许加载构件300从未加载位置朝向加载位置移动。
如图6A和图7E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止挡悬臂330包括从基部308大致沿Z向向下延伸的第一臂部段334和从第一臂部段334的底端大致向上延伸的第二臂部段336。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推压部332设置在第二臂部段336的中部且呈肘部的形式。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止挡部328设置在第二臂部段336的自由端且呈凸片的形式。
在图1A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的汇流条200包括两个接触夹202和一个汇流条本体204;相应地,电连接器10的壳体100包括两个第一容纳件102和两个第一底盖114以及一个第二容纳件104和一个第二底盖116,并且电连接器10包括两个加载构件300,每个加载构件300用于对一个相应的接触夹202施加加载力。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汇流条也可以包括多于两个的接触夹和多于一个的汇流条本体;相应地,电连接器的壳体可以包括多于两个的第一容纳件和多于两个的第一底盖,以及多于一个的第二容纳件和多于一个的第二底盖,并且电连接器包括多于两个的加载构件,每个加载构件用于对一个相应的接触夹施加加载力。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汇流条可以包括三个接触夹和两个汇流条本体,其中,这三个接触夹沿汇流条的纵向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接触夹通过一个汇流条本体彼此连接。
下面参照7A至图9D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将两个电池的电端子20电连接的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7A至图7E所示,电连接器10的两个加载构件300均处于初始的未加载状态,并且两个电端子20并未插入电连接器10。此时,每个加载构件300的加载夹302的止挡部328抵接相应的接触夹202的连接片218,以阻碍加载构件300朝向加载位置移动;每个加载夹302的推压部332伸入接触夹202的内部;并且每个加载夹302的滑动部分322抵压第一容纳件102的引导部分136的第一引导面140,使得每个加载夹302的第二夹持部312不与接触夹202接触,以允许电端子20容易地插入接触夹202。
如图8A至图8D所示,在将两个电端子20通过电连接器10连接期间,可以首先将两个电端子20中的每个分别与相应的第一底盖114的开口118对齐,并且将电连接器10朝向电端子20移动,使得每个电端子20经由相应的开口118插入相应的接触夹202中直至每个电端子20插入到位。在电端子20的插入期间,电端子20的侧面将接触并推动加载夹302的止挡悬臂330的推压部332,使得止挡悬臂330朝向接触夹202的外部弹性变形。同时,止挡悬臂330将带动止挡部328移动远离接触夹202的连接片218,从而解除止挡部328与接触夹202的连接片218的机械干涉,进而允许加载构件300朝向加载位置移动。在图8A至图8D所示的状态下,每个接触夹202将以第一夹持力夹持相应的电端子20。
然后,如图9A至图9D所示,将两个加载构件300中的每个加载构件向下推压,加载夹302的滑动部分322将从第一引导面140滑动到第二引导面142,使得加载构件300移动到加载位置。当加载构件300处于加载位置时,加载夹302的第一弯折部段318贴合和抵压接触夹202的弯折部216,接触夹202将以比第一夹持力大的第二夹持力夹持相应的电端子20。如此,两个电端子20将通过电连接器10牢固地电连接。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还应当理解,本文描述的各个部件和特征可由多种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聚合物、橡胶、金属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合适的材料或者材料的组合。图1至图9D所示的实施例仅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各个可选部件的形状、尺寸和布置方式,然而其仅为示意而非限制,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范围的情况下,亦可采取其他形状、尺寸和布置方式。
以上已揭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创作思想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公开的构思作各种变化和改进,但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所确定。

Claims (17)

1.一种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10)包括:
汇流条(200),所述汇流条(200)由导电金属制成,所述汇流条(200)包括接触夹(202),所述接触夹(202)适于夹持电端子(20);以及
加载构件(300),所述加载构件(300)能够在未加载位置与加载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所述接触夹(202)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时免受所述加载构件(300)的加载力并适于以第一夹持力夹持所述电端子(20),并且所述接触夹(202)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加载位置时受到所述加载构件(300)的加载力并适于以比所述第一夹持力大的第二夹持力夹持所述电端子(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10)还包括壳体(100),其中,所述汇流条(200)至少部分地保持在所述壳体(100)内,并且所述加载构件(300)至少部分地安装在所述壳体(10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构件(300)包括加载夹(302),所述加载夹(302)套设在所述接触夹(202)的外侧;其中,所述加载夹(302)包括第一夹持部(310)和第二夹持部(312);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31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312)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加载位置时夹持所述接触夹(2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包括引导部分(136);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31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312)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滑动部分(322);并且其中,所述滑动部分(322)由所述引导部分(136)支承并能够沿所述引导部分(136)滑动以使所述加载构件(300)在所述未加载位置与所述加载位置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分(136)构造成使得:在所述加载构件(300)从所述未加载位置移动到所述加载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持部(310)与所述第二夹持部(312)之间的间距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分(136)包括彼此邻接的第一引导面(140)和第二引导面(142);其中,所述滑动部分(322)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和所述加载位置时分别抵接所述第一引导面(140)和所述第二引导面(142);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面(140)大致平行于所述加载构件(300)从所述未加载位置移动到所述加载位置的移动方向,并且所述第二引导面(142)与所述第一引导面(140)成钝角。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31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312)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时基本不与所述接触夹(202)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夹(202)包括用于夹持所述电端子(20)的弯折部(216),所述加载夹(302)包括用于夹持所述接触夹(202)的弯折部段(318),其中,所述弯折部段(318)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加载位置时贴合和抵压所述弯折部(216)。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夹(302)包括止挡部(328),其中,所述止挡部(328)构造成: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且所述电端子(20)未插入所述接触夹(202)内时能够与所述接触夹(202)发生机械干涉以阻碍所述加载构件(300)朝向所述加载位置移动,并且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且所述电端子(20)在所述接触夹(202)内插入到位时解除与所述接触夹(202)的机械干涉以允许所述加载构件(300)朝向所述加载位置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夹(302)包括止挡悬臂(330)并且所述止挡悬臂(330)包括所述止挡部(328),其中,所述止挡悬臂(330)构造成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时在所述电端子(20)插入所述接触夹(202)期间被所述电端子(20)推压而朝向所述接触夹(202)的外部弹性变形,以允许所述止挡部(328)解除与所述接触夹(202)的机械干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悬臂(330)还包括与所述止挡部(328)相连的推压部(332),其中,所述推压部(332)构造成: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且所述电端子(20)未插入所述接触夹(202)时伸入到所述接触夹(202)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且所述电端子(20)在所述接触夹(202)内插入到位时被所述电端子(20)朝向所述接触夹(202)的外部推压成使得所述止挡部(328)解除与所述接触夹(202)的机械干涉。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夹(302)呈大致U形形状并包括基部(308);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31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312)相对设置并通过所述基部(308)彼此连接;其中,所述止挡悬臂(330)从所述基部(308)延伸,并且所述止挡部(328)比所述推压部(332)更靠近所述基部(308)。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夹(202)包括连接片(218)以及相对设置且通过所述连接片(218)彼此连接的第一夹持片(210)和第二夹持片(212);其中,所述止挡部(328)构造成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且所述电端子(20)未插入所述接触夹(202)内时能够与所述接触夹(202)的连接片(218)发生机械干涉以阻碍所述加载构件(300)朝向所述加载位置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构件(300)还包括固定至所述加载夹(302)的罩壳(304);其中,所述壳体(100)和所述罩壳(304)共同限定了容纳空间(S),所述加载夹(302)在所述容纳空间(S)内套设在所述接触夹(202)的外侧;并且其中,所述罩壳(304)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未加载位置时相对于所述壳体(100)突出,并且在所述加载构件(300)处于所述加载位置时与所述壳体(100)基本齐平。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夹包括保持凸耳(314),所述罩壳(304)包括保持凹部(316),所述保持凸耳(314)与所述保持凹部(316)接合以使所述加载夹(302)与所述罩壳(304)彼此固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304)包括朝向其外部突出的限位突部(306),并且所述壳体(100)包括限位孔(134);其中,所述限位孔(134)适于与所述限位突部(306)接合以阻碍所述加载构件(300)从所述未加载位置移动远离所述壳体(100)。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夹(202)由纯铜制成。
CN202320841400.XU 2023-04-14 2023-04-14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98739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41400.XU CN219873928U (zh) 2023-04-14 2023-04-14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41400.XU CN219873928U (zh) 2023-04-14 2023-04-14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3928U true CN219873928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22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41400.XU Active CN219873928U (zh) 2023-04-14 2023-04-14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39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5115B (zh) 可插拔模块连接器和用于导电连接至少两个电池模块的方法
KR101460928B1 (ko) 리셉터클 단자
EP2863482B1 (en) Flexible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CN104347994A (zh) 电端子组件
CN107134674B (zh) 导电连接件及连接组件
CN101740923B (zh) 阴阳连接构造
US10748722B2 (en) Dark-current-circuit interruption 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including same
JP4291341B2 (ja) 接続装置
CN113054450B (zh) 端子模块、连接器以及嵌合结构
CN211957772U (zh) 电池包
US5433630A (en) Spring-incorporated flat type terminal structure
CN101442169B (zh) 浮动类型连接器
CN219873928U (zh) 电连接器
CN219979757U (zh) 安装组件和电连接器
CN113678314A (zh) 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US20220368053A1 (en) Terminal for contacting a contact pin
CN220106808U (zh) 电连接器
CN210156583U (zh) 连接端子和电源连接器
CN211700667U (zh) 一种插簧端子及具有插簧端子的电池包
JP7447182B2 (ja) 防振高電流電気フラットソケットコンタクトデバイス
CN219017947U (zh) 带有护套的接插转接端子及相应的连接器
CN218731885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217848364U (zh) 电子设备用板连接器
CN218731886U (zh) 一种片式接触件插孔结构
WO2024029303A1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