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1913U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1913U
CN219871913U CN202320041667.0U CN202320041667U CN219871913U CN 219871913 U CN219871913 U CN 219871913U CN 202320041667 U CN202320041667 U CN 202320041667U CN 219871913 U CN219871913 U CN 2198719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direction
driving mechanism
component
optical element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4166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树山
胡朝彰
郑百叡
胡孝新
张洁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19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19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3Align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5Motorised align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21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using intermittent driving, e.g. step motors, piezoleg motors
    • H02N2/025Inertial sliding mo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N30/03Assembling devices that include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par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3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mechanical input and electr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generators or sensors
    • H10N30/302Sens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02Circuitry or processes for operating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rive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5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active materi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组件、一活动组件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组件配置以连接于一光学元件,并且活动组件可相对固定组件运动。驱动组件配置以驱动活动组件沿着一第一轴向相对固定组件运动。

Description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压电元件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或数字相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组件、一活动组件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组件可相对固定组件运动。驱动组件配置以驱动活动组件沿着一第一轴向相对固定组件运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活动组件包括一活动部。驱动组件包括一压电组件,配置以驱动活动部运动。压电组件固定地设置于固定组件,并且压电组件包括一配重块、一压电元件以及一驱动件。压电元件固定地连接于配重块与驱动件之间。驱动件具有长条形结构,沿着第一轴向延伸。驱动件由碳材质制成。活动组件还包括至少二个握持元件。至少二个握持元件与驱动件设置于活动部的一中央开口内。至少二个握持元件配置以握持驱动件。至少二个握持元件由金属材质制成。压电元件配置以产生振动以使驱动件与至少二个握持元件之间产生一摩擦力来带动活动部运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至少二个握持元件包括一第一握持元件以及一第二握持元件。第一握持元件以及第二握持元件由金属材质制成。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握持元件具有板状结构,沿着一第二轴向延伸。第二轴向垂直于第一轴向。第一握持元件的两端埋设于活动部内。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二握持元件具有V形结构。第二握持元件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一连接部、一第二连接部以及一第二端部。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一端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沿着一第三轴向延伸。第三轴向垂直于第二轴向与第一轴向。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第二轴向与第三轴向。第一握持元件、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配置以接触驱动件以共同握持驱动件。活动部形成有一第一V形沟槽以及一第二V形沟槽,连通于中央开口并且配置以分别容置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第一V形沟槽与第二V形沟槽内皆形成有多个斜面结构,配置以导引相对应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黏着元件以及一第二黏着元件,分别设置于第一V形沟槽与第二V形沟槽内,配置以固定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V形沟槽具有一第一容置部以及一第二容置部。这些斜面结构形成于第一容置部以及第二容置部之间。当第二握持元件设置于第一V形沟槽内时,第二握持元件不会由第一容置部凸出。第一容置部配置以容置第一黏着元件。第一容置部不连通于活动部的一第一穿孔。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V形沟槽对称于第二V形沟槽。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端部对称于第二端部。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连接部对称于第二连接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至少二个握持元件包括一第一握持元件、一第二握持元件以及一第三握持元件。第一握持元件、第二握持元件以及第三握持元件由金属材质制成。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握持元件具有板状结构,沿着一第二轴向延伸。第二轴向垂直于第一轴向。第一握持元件的两端埋设于活动部内。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二握持元件与第三握持元件具有板状结构。第二握持元件与第三握持元件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第二轴向与一第三轴向。第三轴向垂直于第二轴向与第一轴向。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二握持元件的两端埋设于活动部内。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三握持元件的两端埋设于活动部内。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握持元件、第二握持元件与第三握持元件的延伸方向形成一三角形形状。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固定组件包括一底座。底座具有一底板以及一侧边体,并且侧边体设置于底板上。侧边体上形成有一第一插孔以及一第二插孔。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导引杆以及一第二导引杆。第一导引杆以及第二导引杆沿着第一轴向延伸。第一导引杆以及第二导引杆穿过活动部并分别插入第一插孔以及第二插孔,借以导引活动部相对于底座沿着第一轴向运动。侧边体上更形成一中央凹口,位于第一插孔以及一第二插孔之间。底座还具有一定位块体,设置于底板上。定位块体上形成有一中央穿孔,对应于中央凹口。压电组件配置以穿过中央穿孔以及活动部后设置于中央凹口。压电组件配置以驱动活动部于侧边体与定位块体之间运动。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固定组件还包括一底盖,固定地连接于底座。底座具有一第一卡合结构,并且底盖具有一第二卡合结构。第一卡合结构配置以卡合于第二卡合结构,借以限制底盖相对于底座的移动。定位块体位于侧边体以及底盖之间。底盖形成有一第三插孔以及一第四插孔,并且第一导引杆以及第二导引杆分别插入第三插孔以及第四插孔。第一导引杆与第三插孔之间形成有一第一空隙。第二导引杆与第四插孔之间形成有一第二空隙。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固接元件以及一第二固接元件。第一固接元件以及第二固接元件分别设置于第一空隙与第二空隙并且配置以分别固定第一导引杆与第二导引杆。底盖更形成有一第一凸出结构,沿着第一轴向朝定位块体延伸。第一凸出结构形成有一容置凹口,配置以容置配重块。配重块不接触第一凸出结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黏贴元件,设置于容置凹口内,连接于第一凸出结构与配重块。固定组件还包括一外框,配置以框住底座以及底盖。底盖具有一外侧面,并且外侧面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凸出结构。至少一第二凸出结构卡合于外侧面以及外框之间。底盖更形成有一中央贯孔,沿着第一轴向贯穿底盖,以使一外部定位柱插入中央贯孔后抵接于配重块,进而使压电组件插入中央穿孔以及中央凹口。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固定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弹性元件以及一第三弹性元件,个别具有环状结构。第二弹性元件固定地设置于中央凹口并套设于驱动元件的一端。第三弹性元件紧设于中央穿孔并套设于驱动元件的另一端。当沿着一第三轴向观察时,第二弹性元件的一部分由侧边体露出。第三轴向垂直于第一轴向。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固接元件,设置于第二弹性元件以及侧边体上,配置以将第二弹性元件固定于侧边体的中央凹口中。当沿着第三轴向观察时,固接元件重叠于第二弹性元件的一部分。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当沿着一第二轴向观察时,活动部于第一轴向上的长度不等于驱动件于第一轴向上的长度。第二轴向垂直于第一轴向以及第三轴向。当沿着第二轴向观察时,活动部于第一轴向上的长度大于驱动件于第一轴向上的长度。定位块体更形成有一第一导角结构连接于中央穿孔。第一导角结构配置以导引第三弹性元件安装于中央穿孔。第一导角结构面朝底盖的第一凸出结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黏贴元件,设置于第三弹性元件与第一导角结构之间,以将第三弹性元件固定于定位块体。当沿着第二轴向观察时,定位块体的一第一外表面、驱动件的一第二外表面以及第三弹性元件的一第三外表面为共面。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当沿着一第三轴向观察时,活动部具有U形结构。第三轴向垂直于第一轴向。活动部具有一基底结构、一第一延伸结构、一第二延伸结构、一第三延伸结构以及一第四延伸结构。第一延伸结构至第四延伸结构由基底结构沿着第三轴向延伸。第一导引杆穿过第一延伸结构的一第一穿孔以及第三延伸结构的一第三穿孔。第二导引杆穿过第二延伸结构的一第二穿孔以及第四延伸结构的一第四穿孔。第一穿孔的尺寸等于第三穿孔。第二穿孔的尺寸等于第四穿孔。第三穿孔的尺寸不同于第四穿孔。第三穿孔的尺寸小于第四穿孔。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感测组件,配置以感测活动部相对于固定组件的位置。感测组件包括一感测元件以及一被感测元件。被感测元件设置于第一延伸结构的底部,面朝电路组件。感测元件设置于电路组件上,配置以感测被感测元件的磁场变化。第一延伸结构于第三轴向上的长度不同于第三延伸结构于第三轴向上的长度。第一延伸结构于第三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三延伸结构于第三轴向上的长度。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磁性元件以及一第二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第四延伸结构的底部。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底座,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产生一磁吸力,以稳定活动部沿着第一轴向的运动。第四延伸结构于第三轴向上的长度不同于第二延伸结构于第三轴向上的长度。第四延伸结构于第三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延伸结构于第三轴向上的长度。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组件、一活动组件、一驱动组件。活动组件是连接于一光学元件,并且驱动组件驱动活动组件带动光学元件相对固定组件沿着一第一轴向运动。其中,驱动组件可为压电陶瓷组成的一压电组件,因此相较于公知由线圈与磁铁组成的驱动机构,本公开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推力可以提升3倍以上,因此可驱动较大且较重的镜头。
在本公开中,活动组件的活动部具有U形结构,并且第一导引杆与第二导引杆是穿过活动部后固定于底座与底盖,以使活动部可沿着这两个导引杆前后移动。基于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活动部在运动过程中不会有翻转的问题。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部的其中一个延伸结构的底部可以设置第一磁性元件,并且底板上可对应地设置第二磁性元件。基于这样的结构设计,两个磁性元件(磁铁)之间产生的磁吸力可以使活动部确实地靠在第二导引杆上,进而以稳定活动部沿着第一轴向的运动。
附图说明
本公开可通过之后的详细说明并配合图示而得到清楚的了解。要强调的是,按照业界的标准做法,各种特征并没有按比例绘制,并且仅用于说明的目的。事实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因此各种特征的尺寸可能会任意地放大或者缩小。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着图1中线段A-A的剖面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着图1中线段B-B的剖面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5于另一视角的放大图。
图7与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活动部相对于固定组件的底座位于不同位置的俯视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着图7中线段C-C的剖面图。
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着图7中线段D-D的剖面图。
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12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13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102:外框
105:第一握持元件
106:第一导引杆
107:第二握持元件
1071:第一端部
1072:第二端部
1073:第一连接部
1074:第二连接部
108:活动部
1080:基底结构
1081:第一延伸结构
1082:第二延伸结构
1083:第三延伸结构
1084:第四延伸结构
108E:第一卡扣结构
108H:中央开口
109:第三握持元件
110:第二导引杆
112:底座
1120:底板
1121:侧边体
1122:中央凹口
1124:第一定位柱
1125:第二定位柱
112H:导引孔
113:定位块体
1130:中央凸出结构
1131:中央穿孔
1132:第一导角结构
1133:第一侧边斜面结构
1134:第二侧边斜面结构
1143:第三电路构件
1144:第四电路构件
1145:第一接脚
1146:第二接脚
115:底盖
1151:第一凸出结构
1152:容置凹口
1154:第二凸出结构
115S:外侧面
AE1:第一黏着元件
AE2:第二黏着元件
AD1:第一黏贴元件
AD2:第二黏贴元件
AD3:第三黏贴元件
AX1:第一轴向
AX2:第二轴向
AX3:第三轴向
BD:固接元件
BD1:第一固接元件
BD2:第二固接元件
CA:电路组件
EG1:第一卡合结构
EG2:第二卡合结构
FA:固定组件
IH1:第一插孔
IH2:第二插孔
IH3:第三插孔
IH4:第四插孔
IS1、IS2:斜面结构
LH1:长度
LH2:长度
LH3:长度
LH4:长度
LT1:长度
LT2:长度
MA:活动组件
MG1:第一磁性元件
MG2:第二磁性元件
OE:光学元件
OE11:第二卡扣结构
OS1:第一外表面
OS2:第二外表面
OS3:第三外表面
PA:压电组件
PA1:配重块
PA2:压电元件
PA3:驱动件
RE2:第二弹性元件
RE3:第三弹性元件
SA:感测组件
SE1:感测元件
SE2:被感测元件
ST:缝隙
TH1:第一穿孔
TH2:第二穿孔
TH3:第三穿孔
TH4:第四穿孔
TR1:第一V形沟槽
TR2:第二V形沟槽
WR1:第一引线
WR2:第二引线
X:X轴
Y:Y轴
Z:Z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公开许多不同的实施方法或是范例来实行所提供的不同特征,以下描述具体的元件及其排列的实施例以阐述本公开。当然这些实施例仅用以例示,且不以此限定本公开的范围。举例来说,在说明书中提到第一特征部件形成于第二特征部件之上,其可包括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是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也可包括于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之间另外有其他特征的实施例,换句话说,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并非直接接触。
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标号或标示,这些重复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公开,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此外,在本公开中的在另一特征部件之上形成、连接到及/或耦接到另一特征部件可包括其中特征部件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并且还可包括其中可形成插入上述特征部件的附加特征部件的实施例,使得上述特征部件可能不直接接触。此外,其中可能用到与空间相关用词,例如“垂直的”、“上方”、“上”、“下”、“底”及类似的用词(如“向下地”、“向上地”等),这些空间相关用词为了便于描述图示中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旨在涵盖包括特征的装置的不同方向。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有特别定义。
再者,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的用词,以修饰权利要求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请求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请求元件与另一请求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等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请求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请求元件能作出清楚区分。
此外,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例如“连接”、“互连”等,除非特别定义,否则可指两个结构直接接触,或者亦可指两个结构并非直接接触,其中有其它结构设于此两个结构之间。且此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亦可包括两个结构都可移动,或者两个结构都固定的情况。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爆炸图,并且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为一光学摄像模块,配置以承载并驱动一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是可安装于各种电子装置或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设置于智能手机,以供使用者执行图像提取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包括一固定组件FA、一活动组件MA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组件MA是配置以连接于一光学元件OE,并且活动组件MA可相对于固定组件FA运动。驱动组件是配置以驱动活动组件MA相对固定组件FA沿着一第一轴向AX1运动。
活动组件MA可包括一活动部108,并且如图1所示,活动部108上具有一第一卡扣结构108E,配置以卡合于光学元件OE的一第二卡扣结构OE11。其中,第一卡扣结构108E可为一卡合凸块,而第二卡扣结构OE11可为一卡合凹部,但不限于此。
于此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固定组件FA可包括一底座112,底座112具有一底板1120以及一侧边体1121,并且侧边体1121设置于底板1120上。其中,底板1120以及侧边体1121可为一体成形,但不限于此。于此实施例中,侧边体1121上可形成有一第一插孔IH1以及一第二插孔IH2。
再者,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还包括一第一导引杆106以及一第二导引杆110,并且第一导引杆106以及第二导引杆110沿着第一轴向AX1延伸。如图3所示,第一导引杆106以及第二导引杆110是穿过活动部108并分别插入第一插孔IH1以及第二插孔IH2,借以导引活动部108相对于底座112沿着第一轴向AX1运动。
于此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可为一压电组件PA,配置以驱动活动部108运动。驱动组件不限于此实施例的压电组件PA。对应地,侧边体1121上可更形成一中央凹口1122,位于第一插孔IH1以及一第二插孔IH2之间。
再者,底座112还具有一定位块体113,设置于底板1120上。定位块体113上形成有一中央穿孔1131,对应于中央凹口1122。压电组件PA配置以穿过中央穿孔1131以及活动部108后设置于中央凹口1122。
如图2与图3所示,固定组件FA还包括一底盖115,固定地连接于底座112。具体而言,底座112具有一第一卡合结构EG1,并且底盖115具有一第二卡合结构EG2。第一卡合结构EG1配置以卡合于第二卡合结构EG2,借以限制底盖115相对于底座112的移动或转动。
当第一卡合结构EG1配置以卡合于第二卡合结构EG2,可使用胶水填充于第一卡合结构EG1以及第二卡合结构EG2之间,以使底盖115固定地连接于底座112。
请参考图1至图4,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沿着图1中线段A-A的剖面图。如图3与图4所示,定位块体113位于侧边体1121以及底盖115之间。再者,底盖115形成有一第三插孔IH3以及一第四插孔IH4,并且第一导引杆106以及第二导引杆110分别插入第三插孔IH3以及第四插孔IH4。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导引杆106与第三插孔IH3之间形成有一第一空隙GP1,并且第二导引杆110与第四插孔IH4之间形成有一第二空隙GP2。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还包括一第一固接元件BD1以及一第二固接元件BD2。第一固接元件BD1以及第二固接元件BD2可为胶水,但不限于此。
第一固接元件BD1以及第二固接元件BD2是分别设置于第一空隙GP1与第二空隙GP2并且配置以分别固定第一导引杆106与第二导引杆110。
再者,底盖115更形成有一第一凸出结构1151,沿着第一轴向AX1朝定位块体113延伸。第一凸出结构1151形成有一容置凹口1152,配置以容置压电组件PA的一配重块PA1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配重块PA1不会接触第一凸出结构1151,并且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还包括一第一黏贴元件AD1,设置于容置凹口1152内,借以连接第一凸出结构1151与配重块PA1。
固定组件FA还包括一外框102,配置以框住底座112以及底盖115。底盖115具有一外侧面115S,并且外侧面115S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凸出结构1154。当外框102框住底座112以及底盖115时,至少一第二凸出结构1154会卡合于外侧面115S以及外框102之间,进而增加固定组件FA的连接强度。
于此实施例中,第二凸出结构1154为一凸点,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出结构1154可为多个长条形的纹路结构。再者,如图4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还包括一第三固接元件BD3,设置于外侧面115S以及外框102之间的缝隙,以增加外框102与底盖115之间的连接强度。
于此实施例中,压电组件PA可还包括一压电元件PA2以及一驱动件PA3,并且压电元件PA2固定地连接于配重块PA1与驱动件PA3之间。压电元件PA2例如为一压电陶瓷,但不限于此。驱动件PA3可具有长条形结构(棒状结构),沿着第一轴向AX1延伸。驱动件PA3可由碳材质制成,但不限于此。
接着,请参考图4与图5。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沿着图1中线段B-B的剖面图。活动组件MA还包括至少二个握持元件,至少二个握持元件与驱动件PA3是设置于活动部108的一中央开口108H内,并且至少二个握持元件配置以握持驱动件PA3。
具体而言,于此实施例中,活动组件MA包括一第一握持元件105以及一第二握持元件107,并且第一握持元件105以及第二握持元件107由金属材质制成。举例来说,第二握持元件107是一可弯折的金属片体。
如图5所示,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一握持元件105具有板状结构,沿着一第二轴向AX2延伸,并且第二轴向AX2垂直于第一轴向AX1。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握持元件105的两端是利用埋入射出成形(insert molding)技术埋设于活动部108内。
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二握持元件107具有V形结构。具体而言,第二握持元件107具有一第一端部1071、一第一连接部1073、一第二连接部1074以及一第二端部1072。其中,第一连接部1073连接于第一端部1071与第二连接部1074之间,并且第二连接部1074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073与第二端部1072之间。
第一端部1071与第二端部1072是沿着一第三轴向AX3延伸,并且第三轴向AX3是垂直于第二轴向AX2与第一轴向AX1。
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1073与第二连接部1074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第二轴向AX2与第三轴向AX3。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握持元件105、第一连接部1073与第二连接部1074会接触驱动件PA3以共同握持驱动件PA3。
再者,活动部108可形成有一第一V形沟槽TR1以及一第二V形沟槽TR2,连通于中央开口108H并且配置以分别容置第一端部1071与第二端部1072。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V形沟槽TR1与第二V形沟槽TR2内皆形成有多个斜面结构IS1、IS2,配置以导引相对应的第一连接部1073与第二连接部1074。
对应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黏着元件AE1以及一第二黏着元件AE2,分别设置于第一V形沟槽TR1与第二V形沟槽TR2内,配置以固定第一端部1071与第二端部1072。
请参考图5与图6,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图5于另一视角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第一V形沟槽TR1具有一第一容置部RS1以及一第二容置部RS2,并且这些斜面结构IS1形成于第一容置部RS1以及第二容置部RS2之间。
要注意的是,如图6所示,当第二握持元件107设置于第一V形沟槽TR1内时,第二握持元件107不会由第一容置部RS1凸出。第一容置部RS1配置以容置第一黏着元件AE1,并且第一容置部RS1不会连通于活动部108的一第一穿孔TH1。第一黏着元件AE1例如为胶水,并且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第一黏着元件AE1不会接触第一导引杆106而影响活动部108的运动。
再者,如图5所示,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一V形沟槽TR1是对称于第二V形沟槽TR2。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一端部1071是对称于第二端部1072。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一连接部1073是对称于第二连接部1074。
请再回到图4。固定组件FA还包括一第二弹性元件RE2以及一第三弹性元件RE3,个别具有环状结构。第二弹性元件RE2是固定地设置于中央凹口1122并套设于驱动元件PA3的一端。第三弹性元件RE3紧设于中央穿孔1131并套设于驱动元件PA3的另一端。
当沿着第三轴向AX3观察时,第二弹性元件RE2的一部分由侧边体1121露出(图2)。再者,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还包括一固接元件BD,设置于第二弹性元件RE2以及侧边体1121上,配置以将第二弹性元件RE2固定于侧边体1121的中央凹口1122中。当沿着第三轴向AX3观察时,固接元件BD是设置于中央凹口1122中并且重叠于第二弹性元件RE2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于此实施例中,作业员可将第二弹性元件RE2沿着第三轴向AX3直接放入中央凹口1122中,接着再利用固接元件BD将第二弹性元件RE2固定于侧边体1121,最后再将驱动元件PA3插入第二弹性元件RE2。基于这样的设计,可以增加作业员组装上的方便性。另外,这样的设计也可以应用于定位块体113,以方便作业员安装第三弹性元件RE3。
如图4所示,当沿着第二轴向AX2观察时,第一握持元件105以及第二握持元件107是设置于第二弹性元件RE2以及第三弹性元件RE3之间。再者,于此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元件RE2的硬度可等于第三弹性元件RE3的硬度,但不限于此。
基于上述的配置,当压电元件PA2产生振动时,可以驱使驱动件PA3与二个握持元件105、107之间产生摩擦力,进而来带动活动部108沿着第一轴向AX1运动。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底盖115更形成有一中央贯孔115H,沿着第一轴向AX1贯穿底盖115,以使一外部定位柱(图中未表示)插入中央贯孔115H后抵接于配重块PA1,进而使压电组件PA插入中央穿孔1131以及中央凹口1122。
请参考图7与图8,图7与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活动部108相对于固定组件FA的底座112位于不同位置的俯视图。如图7与图8所示,压电组件PA可以驱动活动部108于侧边体1121与定位块体113之间沿着第一轴向AX1前后移动,以带动光学元件OE进行对焦等功能。
当活动部108位于图7中的第一极限位置时,活动部108是配置以抵接于底座112的侧边体1121。对应地,当活动部108位于图8中的第二极限位置时,活动部108是配置以抵接于定位块体113。也就是说,侧边体1121与定位块体113可作为止挡组件来限制活动部108的运动范围。
请再回到图4。当沿着第二轴向AX2观察时,活动部108于第一轴向AX1上的长度LT1不等于驱动件PA3于第一轴向AX1上的长度LT2。具体而言,当沿着第二轴向AX2观察时,活动部108于第一轴向AX1上的长度LT1大于驱动件PA3于第一轴向AX1上的长度LT2。
再者,如图3与图4所示,定位块体113更形成有一第一导角结构1132,连接于中央穿孔1131。第一导角结构1132是配置以导引第三弹性元件RE3安装于中央穿孔1131。其中,第一导角结构1132是面朝底盖115的第一凸出结构1151。
另外,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还包括一第二黏贴元件AD2,设置于第三弹性元件RE3与第一导角结构1132之间,以将第三弹性元件RE3固定于定位块体113。
值得注意的是,当沿着第二轴向AX2观察时,定位块体113的一第一外表面OS1、驱动件PA3的一第二外表面OS2以及第三弹性元件RE3的一第三外表面OS3为共面。
举例来说,作业员可通过一治具(tool)来安装压电组件PA并进行定位,使上述第一外表面OS1、第二外表面OS2以及第三外表面OS3共面,以确保压电组件PA确实地定位。
另外,如图4所示,驱动件PA3、第二弹性元件RE2与底座112间可形成有一缝隙ST,并且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还包括一第三黏贴元件AD3,设置于缝隙ST中,以将第二弹性元件RE2固定于底座112。于此实施例中,第三黏贴元件AD3与固接元件BD可为一体成形。
如图3与图7所示,当沿着第三轴向AX3观察时,活动部108具有U形结构。于此实施例中,活动部108具有一基底结构1080、一第一延伸结构1081、一第二延伸结构1082、一第三延伸结构1083以及一第四延伸结构1084。
第一延伸结构1081至第四延伸结构1084由基底结构1080沿着第三轴向AX3延伸。第一导引杆106穿过第一延伸结构1081的第一穿孔TH1以及第三延伸结构1083的一第三穿孔TH3。相似地,第二导引杆110穿过第二延伸结构1082的一第二穿孔TH2以及第四延伸结构1084的一第四穿孔TH4。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穿孔TH1的尺寸等于第三穿孔TH3,第二穿孔TH2的尺寸等于第四穿孔TH4,第三穿孔TH3的尺寸不同于第四穿孔TH4,例如第三穿孔TH3的尺寸小于第四穿孔TH4。
举例来说,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一穿孔TH1与第三穿孔TH3可为圆形,而第二穿孔TH2与第四穿孔TH4可为椭圆形。基于这样的设计,可以确保作业员在安装第一导引杆106与第二导引杆110的便利性以及精确性。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穿孔TH1至第四穿孔TH4也可设置有类似第一导角结构1132的导角结构,以利于作业员的安装程序。
接着,请参考图3、图4与图9。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沿着图7中线段C-C的剖面图。于此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还包括一电路组件CA,设置于底座112内。于此实施例中,电路组件CA可为一可挠式电路板,固定地设置在底板1120的底面。基于这样的设计,可以降低工艺步骤以及制造成本。
对应地,压电元件PA2具有一第一引线WR1以及一第二引线WR2,电性连接于电路组件CA。底座112更形成有一导引孔112H,配置以导引第一引线WR1以及第二引线WR2连接于电路组件CA。
如图4所示,当沿着第三轴向AX3观察时,导引孔112H重叠于电路组件CA的一部分。再者,底座112更形成有一第一定位柱1124以及一第二定位柱1125。第一引线WR1以及第二引线WR2是分别缠绕于第一定位柱1124以及第二定位柱1125后连接于电路组件CA。
基于上述的结构设计,可以增加作业员组装时的便利性,并且也可以避免引线容易断裂的问题。
如图9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可还包括一感测组件SA,配置以感测活动部108相对于固定组件FA的位置。其中,感测组件SA包括一感测元件SE1以及一被感测元件SE2。于此实施例中,感测元件SE1可为霍尔感测器,而被感测元件SE2可为霍尔磁铁,但不限于此。
被感测元件SE2设置于第一延伸结构1081的底部,面朝电路组件CA。感测元件SE1设置于电路组件CA上并且电性连接于电路组件CA,并且感测元件SE1是配置以感测被感测元件SE2的磁场变化,以感测活动部108相对于固定组件FA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延伸结构1081于第三轴向AX3上的长度LH1不同于第三延伸结构1083于第三轴向AX3上的长度LH3。具体而言,第一延伸结构1081于第三轴向AX3上的长度LH1大于第三延伸结构1083于第三轴向AX3上的长度LH3。基于这样的结构配置,可以增加感测组件SA感测精确度。
请参考图10。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沿着图7中线段D-D的剖面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还包括一第一磁性元件MG1以及一第二磁性元件MG2,第一磁性元件MG1设置于第四延伸结构1084的底部,并且第二磁性元件MG2设置于底座112,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MG1。
第一磁性元件MG1与第二磁性元件MG2之间会产生一磁吸力,使得当第四穿孔TH4因公差而大于第二导引杆110的直径时,活动部108可以确实地靠在第二导引杆110上,进而以稳定活动部108沿着第一轴向AX1的运动。
如图10所示,第四延伸结构1084于第三轴向AX3上的长度LH4不同于第二延伸结构1082于第三轴向AX3上的长度LH2。具体而言,第四延伸结构1084于第三轴向AX3上的长度LH4大于第二延伸结构1082于第三轴向AX3上的长度LH2。基于这样的配置,可以确保前述磁吸力可以有效地稳定活动部108沿着第一轴向AX1的运动。
如图9与图10所示,当沿着第三轴向AX3观察时,第一延伸结构1081与第三延伸结构1083位于定位块体113的两侧。相似地,当沿着第三轴向AX3观察时,第二延伸结构1082与第四延伸结构1084位于定位块体113的两侧。
请参考图11,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于此实施例中,定位块体113具有一中央凸出结构1130、一第一侧边斜面结构1133以及一第二侧边斜面结构1134,并且中央凸出结构1130连接于第一侧边斜面结构1133与第二侧边斜面结构1134之间。中央凸出结构1130、第一侧边斜面结构1133以及第二侧边斜面结构1134为一体成形。
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一导引杆106不重叠于第一侧边斜面结构1133。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二导引杆110不重叠于第二侧边斜面结构1134。
如图9与图10所示,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一延伸结构1081重叠于第一侧边斜面结构1133的一部分。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二延伸结构1082重叠于第二侧边斜面结构1134的一部分。
基于上述定位块体113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定位块体113与底板1120的连接强度,以避免当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受到冲击时,定位块体113脱离底板1120的问题。
请参考图12,图12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于此实施例中,电路组件CA可包括二第三电路构件1143以及多个第四电路构件1144。第一引线WR1以及第二引线WR2可通过二第三电路构件1143电性连接于第一接脚1145,并且感测元件SE1可通过这些第四电路构件1144电性连接于第二接脚1146。
于此实施例中,这些第三电路构件1143以及第四电路构件1144是利用激光直接成型(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技术形成于底板1120与底盖115的表面。基于这样的设计,可以进一步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在Z轴上的高度,以达到小型化的目的。
请参考图13,图13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于此实施例中,活动组件MA包括一第一握持元件105、一第二握持元件107以及一第三握持元件109。第一握持元件105、第二握持元件107以及第三握持元件109由金属材质制成。
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一握持元件105具有板状结构,沿着第二轴向AX2延伸。第一握持元件105的两端是埋设于活动部108内。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二握持元件107与第三握持元件109具有板状结构,并且第二握持元件107与第三握持元件109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第二轴向AX2与第三轴向AX3。
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二握持元件107的两端是埋设于活动部108内。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三握持元件109的两端是埋设于活动部108内。当沿着第一轴向AX1观察时,第一握持元件105、第二握持元件107与第三握持元件109的延伸方向形成一三角形形状。
相似于前述实施例,第一握持元件105、第二握持元件107与第三握持元件109是以埋入射出成形(insert molding)技术埋设于活动部108内。基于这样的结构配置,可以减少作业员的组装程序,进而增加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组件、一活动组件、一驱动组件。活动组件是连接于一光学元件,并且驱动组件驱动活动组件带动光学元件相对固定组件沿着一第一轴向运动。其中,驱动组件可为压电陶瓷组成的一压电组件,因此相较于公知由线圈与磁铁组成的驱动机构,本公开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推力可以提升3倍以上,因此可驱动较大且较重的镜头。
在本公开中,活动组件MA的活动部108具有U形结构,并且第一导引杆106与第二导引杆110穿过活动部108后固定于底座112与底盖115,以使活动部108可沿着这两个导引杆前后移动。基于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活动部108在运动过程中不会有翻转的问题。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部108的其中一个延伸结构的底部可以设置第一磁性元件MG1,并且底板1120上可对应地设置第二磁性元件MG2。基于这样的结构设计,两个磁性元件(磁铁)之间产生的磁吸力可以使活动部108确实地靠在第二导引杆110上,进而以稳定活动部108沿着第一轴向AX1的运动。
虽然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公开的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公开使用。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固定组件;
一活动组件,配置以连接于一光学元件,并且该活动组件可相对于该固定组件运动;
一驱动组件,配置以驱动该活动组件沿着一第一轴向相对该固定组件运动;
该活动组件包括一活动部;
该驱动组件包括一压电组件,配置以驱动该活动部运动;
该压电组件固定地设置于该固定组件,并且该压电组件包括一配重块、一压电元件以及一驱动件;
该压电元件固定地连接于该配重块与该驱动件之间;
该驱动件具有长条形结构,沿着该第一轴向延伸;
该活动组件还包括至少二个握持元件;
该至少二个握持元件配置以握持该驱动件;
该压电元件配置以产生振动以使该驱动件与该至少二个握持元件之间产生一摩擦力来带动该活动部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件由碳材质制成;
该至少二个握持元件与该驱动件设置于该活动部的一中央开口内;
该至少二个握持元件由金属材质制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至少二个握持元件包括一第一握持元件以及一第二握持元件;
该第一握持元件以及该第二握持元件由金属材质制成;
当沿着该第一轴向观察时,该第一握持元件具有板状结构,沿着一第二轴向延伸;
该第二轴向垂直于该第一轴向;
该第一握持元件的两端埋设于该活动部内;
当沿着该第一轴向观察时,该第二握持元件具有V形结构;
该第二握持元件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一连接部、一第二连接部以及一第二端部;
该第一连接部连接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连接部之间;
该第二连接部连接于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
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沿着一第三轴向延伸;
该第三轴向垂直于该第二轴向与该第一轴向;
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该第二轴向与该第三轴向;
该第一握持元件、该第一连接部以及该第二连接部配置以接触该驱动件以共同握持该驱动件;
该活动部形成有一第一V形沟槽以及一第二V形沟槽,连通于该中央开口并且配置以分别容置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
该第一V形沟槽与该第二V形沟槽内皆形成有多个斜面结构,配置以导引相对应的该第一连接部以及该第二连接部;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黏着元件以及一第二黏着元件,分别设置于该第一V形沟槽与该第二V形沟槽内,配置以固定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V形沟槽具有一第一容置部以及一第二容置部;
多个所述斜面结构形成于该第一容置部以及该第二容置部之间;
当该第二握持元件设置于该第一V形沟槽内时,该第二握持元件不会由该第一容置部凸出;
该第一容置部配置以容置该第一黏着元件;
该第一容置部不连通于该活动部的一第一穿孔;
当沿着该第一轴向观察时,该第一V形沟槽对称于该第二V形沟槽;
当沿着该第一轴向观察时,该第一端部对称于该第二端部;
当沿着该第一轴向观察时,该第一连接部对称于该第二连接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至少二个握持元件包括一第一握持元件、一第二握持元件以及一第三握持元件;
该第一握持元件、该第二握持元件以及该第三握持元件由金属材质制成;
当沿着该第一轴向观察时,该第一握持元件具有板状结构,沿着一第二轴向延伸;
该第二轴向垂直于该第一轴向;
该第一握持元件的两端埋设于该活动部内;
当沿着该第一轴向观察时,该第二握持元件与该第三握持元件具有板状结构;
该第二握持元件与该第三握持元件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于该第二轴向与一第三轴向;
该第三轴向垂直于该第二轴向与该第一轴向;
当沿着该第一轴向观察时,该第二握持元件的两端埋设于该活动部内;
当沿着该第一轴向观察时,该第三握持元件的两端埋设于该活动部内;
当沿着该第一轴向观察时,该第一握持元件、该第二握持元件与该第三握持元件的延伸方向形成一三角形形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固定组件包括一底座;
该底座具有一底板以及一侧边体,并且该侧边体设置于该底板上;
该侧边体上形成有一第一插孔以及一第二插孔;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导引杆以及一第二导引杆;
该第一导引杆以及该第二导引杆沿着该第一轴向延伸;
该第一导引杆以及该第二导引杆穿过该活动部并分别插入该第一插孔以及该第二插孔,借以导引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底座沿着该第一轴向运动;
该侧边体上更形成一中央凹口,位于该第一插孔以及一第二插孔之间;
该底座还具有一定位块体,设置于该底板上;
该定位块体上形成有一中央穿孔,对应于该中央凹口;
该压电组件配置以穿过该中央穿孔以及该活动部后设置于该中央凹口;
该压电组件配置以驱动该活动部于该侧边体与该定位块体之间运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固定组件还包括一底盖,固定地连接于该底座;
该底座具有一第一卡合结构,并且该底盖具有一第二卡合结构;
该第一卡合结构配置以卡合于该第二卡合结构,借以限制该底盖相对于该底座的移动;
该定位块体位于该侧边体以及该底盖之间;
该底盖形成有一第三插孔以及一第四插孔,并且该第一导引杆以及该第二导引杆分别插入该第三插孔以及该第四插孔;
该第一导引杆与该第三插孔之间形成有一第一空隙;
该第二导引杆与该第四插孔之间形成有一第二空隙;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固接元件以及一第二固接元件;
该第一固接元件以及该第二固接元件分别设置于该第一空隙与该第二空隙并且配置以分别固定该第一导引杆与该第二导引杆;
该底盖更形成有一第一凸出结构,沿着该第一轴向朝该定位块体延伸;
该第一凸出结构形成有一容置凹口,配置以容置该配重块;
该配重块不接触该第一凸出结构;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黏贴元件,设置于该容置凹口内,连接于该第一凸出结构与该配重块;
该固定组件还包括一外框,配置以框住该底座以及该底盖;
该底盖具有一外侧面,并且该外侧面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凸出结构;
该至少一第二凸出结构卡合于该外侧面以及该外框之间;
该底盖更形成有一中央贯孔,沿着该第一轴向贯穿该底盖,以使一外部定位柱插入该中央贯孔后抵接于该配重块,进而使该压电组件插入该中央穿孔以及该中央凹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固定组件还包括一第二弹性元件以及一第三弹性元件,个别具有环状结构;
该第二弹性元件固定地设置于该中央凹口并套设于该驱动件的一端;
该第三弹性元件紧设于该中央穿孔并套设于该驱动件的另一端;
当沿着一第三轴向观察时,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一部分由该侧边体露出;
该第三轴向垂直于该第一轴向;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固接元件,设置于该第二弹性元件以及该侧边体上,配置以将该第二弹性元件固定于该侧边体的该中央凹口中;
当沿着该第三轴向观察时,该固接元件重叠于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一部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当沿着一第二轴向观察时,该活动部于该第一轴向上的长度不等于该驱动件于该第一轴向上的长度;
该第二轴向垂直于该第一轴向以及该第三轴向;
当沿着该第二轴向观察时,该活动部于该第一轴向上的长度大于该驱动件于该第一轴向上的长度;
该定位块体更形成有一第一导角结构连接于该中央穿孔;
该第一导角结构配置以导引该第三弹性元件安装于该中央穿孔;
该第一导角结构面朝该底盖的该第一凸出结构;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黏贴元件,设置于该第三弹性元件与该第一导角结构之间,以将该第三弹性元件固定于该定位块体;
当沿着该第二轴向观察时,该定位块体的一第一外表面、该驱动件的一第二外表面以及该第三弹性元件的一第三外表面为共面。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当沿着一第三轴向观察时,该活动部具有U形结构;
该第三轴向垂直于该第一轴向;
该活动部具有一基底结构、一第一延伸结构、一第二延伸结构、一第三延伸结构以及一第四延伸结构;
该第一延伸结构至该第四延伸结构由该基底结构沿着该第三轴向延伸;
该第一导引杆穿过该第一延伸结构的一第一穿孔以及该第三延伸结构的一第三穿孔;
该第二导引杆穿过该第二延伸结构的一第二穿孔以及该第四延伸结构的一第四穿孔;
该第一穿孔的尺寸等于该第三穿孔;
该第二穿孔的尺寸等于该第四穿孔;
该第三穿孔的尺寸不同于该第四穿孔;
该第三穿孔的尺寸小于该第四穿孔;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感测组件,配置以感测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组件的位置;
该感测组件包括一感测元件以及一被感测元件;
该被感测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延伸结构的底部,面朝电路组件;
该感测元件设置于该电路组件上,配置以感测该被感测元件的磁场变化;
该第一延伸结构于该第三轴向上的长度不同于该第三延伸结构于该第三轴向上的长度;
该第一延伸结构于该第三轴向上的长度大于该第三延伸结构于该第三轴向上的长度;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磁性元件以及一第二磁性元件;
该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四延伸结构的底部;
该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该底座,对应于该第一磁性元件;
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产生一磁吸力,以稳定该活动部沿着该第一轴向的运动;
该第四延伸结构于该第三轴向上的长度不同于该第二延伸结构于该第三轴向上的长度;
该第四延伸结构于该第三轴向上的长度大于该第二延伸结构于该第三轴向上的长度。
CN202320041667.0U 2022-01-07 2023-01-06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Active CN21987191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266570P 2022-01-07 2022-01-07
US63/266,570 2022-01-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1913U true CN219871913U (zh) 2023-10-20

Family

ID=87055465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18860.7A Pending CN116413882A (zh) 2022-01-07 2023-01-06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2310020310.9A Pending CN116413883A (zh) 2022-01-07 2023-01-06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2320041667.0U Active CN219871913U (zh) 2022-01-07 2023-01-06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2320041666.6U Active CN219533482U (zh) 2022-01-07 2023-01-06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18860.7A Pending CN116413882A (zh) 2022-01-07 2023-01-06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2310020310.9A Pending CN116413883A (zh) 2022-01-07 2023-01-06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41666.6U Active CN219533482U (zh) 2022-01-07 2023-01-06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20230221520A1 (zh)
CN (4) CN116413882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3882A (zh) 2023-07-11
CN116413883A (zh) 2023-07-11
US20230225211A1 (en) 2023-07-13
CN219533482U (zh) 2023-08-15
US20230221520A1 (en) 2023-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57320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11528394B2 (en) Lens driving module with casing having plastic material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CN113848624B (zh) 驱动机构
US11934035B2 (en) Optical mechanism
US9250415B2 (en) Voice coil motor
TWI754851B (zh) 光學影像穩定(ois)單元及攝影模組
US10564388B2 (en) Lens driving module
US11314037B2 (en) Optical member driving mechanism
JP2010061030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20060092069A (ko) 렌즈 유닛 및 촬상 장치
WO2010050145A1 (ja) スピーカ、スピーカ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ピーカ製造の治具
US20110242403A1 (en) Drive device, image acquisi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6020992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219871913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11619800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JP5082934B2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WO2010058637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を搭載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7181863A (ja) 配線基板付きユニットおよび磁気駆動装置
US20220294944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23282650A1 (ko) 렌즈 조립체
US20230268850A1 (en) Piezoelectric ultrasonic motor, optical member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90238040A1 (en) Actuator
CN118091873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7319775A (zh) 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设备
JP2011043675A (ja) 駆動装置、画像取得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