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8437U - 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及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及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8437U
CN219868437U CN202320554175.1U CN202320554175U CN219868437U CN 219868437 U CN219868437 U CN 219868437U CN 202320554175 U CN202320554175 U CN 202320554175U CN 219868437 U CN219868437 U CN 219868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reservation
cavity
fresh air
heat exchang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5417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鹏飞
张中晓
孙健
王海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5417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8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8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8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包括罩壳主体、保温腔体和导向机构,保温腔体贴合罩壳主体的内壁设置;导向机构设置在保温腔体的腔壁上,导向机构与新风机的全热交换芯结构配合将保温腔体分为四个腔室。本公开将保温腔体整体安装在罩壳主体内,使壳体具有一体化保温结构,以提高机器密封与防凝露能力,大大提高了整机生产效率,同时,该种结构设置对壳体内部的结构进行了简化,能够便于新风机的生产安装。此外,该壳体利用导向机构与全热交换芯配合对保温腔体进行分区,可以在便于全热交换芯安装的同时,节省保温腔体内的空间,提高热交换效率。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新风机。

Description

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及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及新风机。
背景技术
与空调器对接的新风机,通常在机壳内设置隔板结构分隔出多个安装区域,形成室外新风风道以及室内排风风道,新风风道内设有新风风扇,室内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风扇。安装腔内还设有热交换芯体,热交换芯体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室外新风风道连通,热交换芯体的排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分别与室内排风风道连通,实现新风与排风的热量交换。
现有新风机内部密封与防凝露方案大多方案是在钣金内侧粘贴衬垫,但是衬垫保温方案密封性与防凝露功能不强,整机安装生产效率不高。
此外,也有目前也有采用一体化设计保温泡沫方案,但泡沫结构较为复杂,走线布局混乱。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及新风机,以提高机器密封与防凝露能力,提高整机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包括罩壳主体、保温腔体和导向机构,保温腔体贴合罩壳主体的内壁设置;导向机构设置在保温腔体的腔壁上,导向机构与新风机的全热交换芯结构配合将保温腔体分为四个腔室。
可选的,保温腔体的中部设置有避让槽,避让槽与导向机构位置配合,全热交换芯安装在避让槽的内侧。
可选的,避让槽在保温腔体内倾斜设置,以使全热交换芯在保温腔体内倾斜设置,且边部与导向机构接触。
可选的,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向结构、第二导向结构、第三导向结构和第四导向结构,第一导向结构与保温腔体的第一侧壁连接;第二导向结构与保温腔体的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三导向结构与保温腔体的第三侧壁连接;第四导向结构与保温腔体的第四侧壁连接,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
可选的,第一导向结构的长度大于第二导向结构;第一导向结构的两侧分别用于安装新风机的风扇。
可选的,第一导向结构位于第一侧壁的中部,第二导向结构位于第二侧壁的中部;第三导向结构位于第三侧壁的中上部,第四导向结构位于第四侧壁的中上部。
可选的,第三侧壁上设置有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第四侧壁上设置有排风进口和新风出口。
可选的,保温腔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线夹,用于对电线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机包括全热交换芯和前述的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全热交换芯安装在壳体的中部,全热交换芯与壳体的导向机构滑动配合,并将保温腔体分为新风进风腔、新风出风腔、排风进风腔和排风出风腔四个腔室。
可选的,全热交换芯为长方体结构,全热交换芯的侧棱与导向机构滑动配合,使全热交换芯的侧壁、导向机构和保温腔体的内壁配合将保温腔体分为四个腔室。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及新风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将保温腔体整体安装在罩壳主体内,使壳体具有一体化保温结构,以提高机器密封与防凝露能力,大大提高了整机生产效率,同时,该种结构设置对壳体内部的结构进行了简化,能够便于新风机的生产安装。
此外,该壳体利用导向机构与全热交换芯配合对保温腔体进行分区,可以在便于全热交换芯安装的同时,节省保温腔体内的空间,提高热交换效率。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新风机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新风机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新风机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新风机;
10:壳体;11:罩壳主体;12:保温腔体;121:新风进风腔;122:新风出风腔;123:排风进风腔;124:排风出风腔;125:避让槽;126:第一限位结构;13:新风进口;14:新风出口;15:排风进口;16:排风出口;
20:全热交换芯;
30:导向机构;31:第一导向结构;32:第二导向结构;33:第三导向结构;34:第四导向结构;35:穿线孔;36:穿线槽;
40:新风风扇;41:风扇蜗壳;42:抽风口;43:出风口;44:第二限位结构;45:双极离子发生器;46:风扇支架;
50:排风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他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新风机的壳体10,包括罩壳主体11、保温腔体12和导向机构30。
保温腔体12贴合罩壳主体11的内壁设置。
导向机构30设置在保温腔体12的腔壁上,导向机构30与新风机的全热交换芯20结构配合将保温腔体12分为四个腔室。
可以理解的是,保温腔体12与罩壳主体11结构配合,罩壳主体11与保温腔体12的进出风口43对应设置。全热交换芯20通过导向机构30安装在保温腔体12内,全热交换芯20的表面与导向结构配合共同将保温腔体12划分为四个腔室,以便于新风与排风通过全热交换芯20进行热交换。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新风机的壳体10,将保温腔体12整体安装在罩壳主体11内,使壳体10具有一体化保温结构,以提高机器密封与防凝露能力,大大提高了整机生产效率,同时,该种结构设置对壳体10内部的结构进行了简化,能够便于新风机的生产安装。此外,该壳体10利用导向机构30与全热交换芯20配合对保温腔体12进行分区,可以在便于全热交换芯20安装的同时,节省保温腔体12内的空间,提高热交换效率。
作为一种示例,罩壳主体11采用钣金材质,保温腔体12采用保温泡沫制成,罩壳主体11与保温腔体12一体化设计,罩壳主体11与保温腔体12的进出风口43对应设置。
可选的,保温腔体12的中部设置有避让槽125,避让槽125与导向机构30位置配合,全热交换芯20安装在避让槽125的内侧。
可以理解的是,避让槽125为凹槽,全热交换芯20安装在避让槽125内,避让槽125能够与全热交换芯20配合进行导风,以利于新风流动,减少风阻与噪音。
可选的,避让槽125在保温腔体12内倾斜设置,以使全热交换芯20在保温腔体12内倾斜设置,且边部与导向机构30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全热交换芯20的边棱与导向机构30连接,导向机构30可以为全热交换芯20安装进行导向的作用,此外导向机构30也可以起到导风的作用。
作为一种示例,新风进入新风进风腔121后与全热交换芯20接触时,呈45°左右夹角,排风进入排风进风腔123后,与全热交换芯20接触时,呈45°左右夹角。经数据模拟分析,在该角度下进行全热交换芯20的安装能够减轻风在通过全热交换芯20时的气流涡旋,且风通过全热交换芯20的流量更大,且因没有气流扰动,能够有效减少噪音。
可选的,导向机构30包括第一导向结构31、第二导向结构32、第三导向结构33和第四导向结构34,第一导向结构31与保温腔体12的第一侧壁连接;第二导向结构32与保温腔体12的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三导向结构33与保温腔体12的第三侧壁连接;第四导向结构34与保温腔体12的第四侧壁连接,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保温腔体12设置有四个侧壁,四个导向结构分别与对应的侧壁连接,保温腔体12通过避让槽125和四个导向结构划分为五个主要区域,分别为新风进风腔121、新风出风腔122、排风进风腔123和排风出风腔124四个腔室和全热交换芯20的安装区。
可选的,第一导向结构31的长度大于第二导向结构32;第一导向结构31的两侧分别用于安装新风机的风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向结构31两侧分别为新风出风腔122和排风出风腔124,分别用于安装新风风扇40和排风风扇50。
可选的,第一导向结构31位于第一侧壁的中部,第二导向结构32位于第二侧壁的中部;第三导向结构33位于第三侧壁的中上部,第四导向结构34位于第四侧壁的中上部。
可以理解的是,四个导向结构分别与对应的侧壁的中部连接,这样能够将全热交换芯20倾斜安装在保温腔体12内部。
可选的,第三侧壁上设置有新风进口13和排风出口16;第四侧壁上设置有排风进口15和新风出口14。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设置有新风进口13、新风出口14、排风进口15和排风出口16,新风进口13与排风出口16位于同一侧,排风进口15与新风出口14位于同一侧,新风风道连通新风进风腔121、全热交换芯20和新风出风腔122;排风风道连通排风进风腔123、全热交换芯20和排风出风腔124;新风和排风在全热交换芯20内进行热交换。其中,新风进口13连通新风进风腔121,新风出口14连通新风出风腔122,排风进口15连通排风进风腔123,排风出口16连通排风出风腔124。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交叉设置,在全热交换芯20进行热交换。
可选的,保温腔体1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26,第一限位结构126包括线夹,用于对电线限位。
可以理解的是,线夹为注塑结构,保温腔体12为保温泡沫结构。保温腔体12通过注塑线夹对电线进行限位,这样既能保留保温泡沫的保温效果,也可利用注塑结构的硬度对电线进行限位。
作为一种示例,导向机构30靠近保温腔体12内壁的一侧设置有穿线孔35和/或穿线槽36。本公开通过导向机构30对电线进行支撑,通过线夹对电线进行限位,保温腔体12的内壁与线夹构成走线通道,这样可以减轻风扇电机走线和信号走线比较凌乱的现象。线夹设置在保温腔体12的开口端。这样能够便于检修时对电线的位置进行调整。
结合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机,包括全热交换芯20和前述的用于新风机的壳体10;全热交换芯20安装在壳体10的中部,全热交换芯20与壳体10的导向机构30滑动配合,并将保温腔体12分为新风进风腔121、新风出风腔122、排风进风腔123和排风出风腔124四个腔室。
可以理解的是,全热交换芯20的边棱与导向机构30连接,导向机构30可以为全热交换芯20安装进行导向的作用,此外导向机构30可以采用保温泡沫制成,导向机构30也可以起到导风的作用。
可选的,全热交换芯20为长方体结构,全热交换芯20的侧棱与导向机构30滑动配合,使全热交换芯20的侧壁、导向机构30和保温腔体12的内壁配合将保温腔体12分为四个腔室。
可以理解的是,全热交换芯20为长方体结构,全热交换芯20的四个侧面分别位于四个腔室。全热交换芯20的横切面为正方形,全热交换芯20在四个腔室内的面的面积相同。
作为一种示例,避让槽125的槽壁所在平面与保温腔体12的侧壁所在平面呈夹角,使全热交换芯20在保温腔体12内倾斜设置。避让槽125的槽壁所在平面与保温腔体12的侧壁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或135°。
经数据模拟分析,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若采用全热交换芯20,风在经过全热交换芯20时会形成气流涡旋,部分地区会形成负压真空状态,在整体运转过程中,气流涡旋会影响风的运动轨迹,造成紊流现象从而影响整机换热效率,并产生噪音。采用本公开的新风机,新风进入新风进风腔121后,在与全热交换芯20接触时,呈45°左右夹角,排风进入排风进风腔123后,在与全热交换芯20接触时,呈45°左右夹角。在该角度下进行全热交换芯20的安装能够减轻风在通过全热交换芯20时的气流涡旋,且风通过全热交换芯20的流量更大,且因没有气流扰动,能够有效减少噪音。
下面以图1至5为例,对本公开的新风机进行说明。
新风机包括壳体10、全热交换芯20、排风风扇50和新风风扇40。
壳体10包括罩壳主体11、保温腔体12和导向机构30,保温腔体12贴合罩壳主体11的内壁设置。保温腔体12与罩壳主体11结构配合,均设置有新风进口13、新风出口14、排风进口15和排风出口16。
保温腔体12的中部设置有避让槽125,避让槽125与导向机构30位置配合,全热交换芯20安装在避让槽125的内侧。其中,避让槽125在保温腔体12内倾斜设置,以使全热交换芯20在保温腔体12内倾斜设置,且边部与导向机构30接触。
避让槽125可以是凹槽结构,全热交换芯20安装在避让槽125内,导向机构30与保温腔体12的底壁垂直,且与侧壁连接,全热交换芯20与导向结构位置配合。避让槽125能够与全热交换芯20配合进行导风,以利于新风流动,减少风阻与噪音。
壳体10设置有新风进口13、新风出口14、排风进口15和排风出口16,新风进口13与排风出口16位于同一侧,排风进口15与新风出口14位于同一侧,新风风道连通新风进风腔121、全热交换芯20和新风出风腔122;排风风道连通排风进风腔123、全热交换芯20和排风出风腔124;新风和排风在全热交换芯20内进行热交换。其中,新风进口13连通新风进风腔121,新风出口14连通新风出风腔122,排风进口15连通排风进风腔123,排风出口16连通排风出风腔124。
作为一种示例,全热交换芯20的边棱与导向机构30连接,将保温腔体12分为新风进风腔121、新风出风腔122、排风进风腔123和排风出风腔124四个腔室。导向机构30可以为全热交换芯20安装进行导向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导风的作用。
全热交换芯20为长方体结构,全热交换芯20的四个侧面分别位于四个腔室。全热交换芯20的横切面为正方形,全热交换芯20在四个腔室内的面的面积相同。
避让槽125的槽壁所在平面与保温腔体12的侧壁所在平面呈夹角,以使全热交换芯20在保温腔体12内倾斜设置。优选的,避让槽125的槽壁所在平面与保温腔体12的侧壁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或135°。经数据模拟分析,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若采用全热交换芯20,风在经过全热交换芯20时会形成气流涡旋,部分地区会形成负压真空状态,在整体运转过程中,气流涡旋会影响风的运动轨迹,造成紊流现象从而影响整机换热效率,并产生噪音。采用本公开的新风机,新风进入新风进风腔121后,在与全热交换芯20接触时,呈45°左右夹角,排风进入排风进风腔123后,在与全热交换芯20接触时,呈45°左右夹角。在该角度下进行全热交换芯20的安装能够减轻风在通过全热交换芯20时的气流涡旋,且风通过全热交换芯20的流量更大,且因没有气流扰动,能够有效减少噪音。
导向机构30包括第一导向结构31、第二导向结构32、第三导向结构33和第四导向结构34,第一导向结构31与保温腔体12的第一侧壁连接;第二导向结构32与保温腔体12的第二侧壁连接;第三导向结构33与保温腔体12的第三侧壁连接;第四导向结构34与保温腔体12的第四侧壁连接。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第一导向结构31的长度大于第二导向结构32;第一导向结构31两侧分别为新风出风腔122和排风出风腔124,分别用于安装新风风扇40和排风风扇50。
第一导向结构31位于第一侧壁的中部,第二导向结构32位于第二侧壁的中部;第三导向结构33位于第三侧壁的中上部,第四导向结构34位于第四侧壁的中上部。这样能够将全热交换芯20倾斜安装在保温腔体12内部。
保温腔体1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26,第一限位结构126包括线夹,用于对电线限位。线夹为注塑结构,保温腔体12为保温泡沫结构。保温腔体12通过注塑线夹对电线进行限位,这样既能保留保温泡沫的保温效果,也可利用注塑结构的硬度对电线进行限位。
导向机构30靠近保温腔体12内壁的一侧设置有穿线孔35和/或穿线槽36。本公开通过导向机构30对电线进行支撑,通过线夹对电线进行限位,保温腔体12的内壁与线夹构成走线通道,这样可以减轻风扇电机走线和信号走线比较凌乱的现象。线夹设置在保温腔体12的开口端。这样能够便于检修时对电线的位置进行调整。
排风风扇50和新风风扇40结构相似,均包括风扇蜗壳41和第二限位结构44。
风扇蜗壳41的中部设置抽风口42,边部设置出风口43,第二限位结构44固定在风扇蜗壳41的外表面,位于抽风口42的外侧,且远离出风口43一侧,用于限位新风机的电线。这样一方面能够便于加工安装第二限位结构44,另一方面能够便于布线,减轻电线所受风力。
第二限位结构44作为走线结构,使电机线沿线槽要求走线和固定,以固定电机线束,防止线束干涉风口进风,防止干涉过滤网抽取,提高整机安全性,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也可以使与非本机风扇连接的电线可以通过设置在风扇蜗壳41的第二限位结构44进行限位,这样可以节省电线的长度。
第二限位结构44呈弧形设置,第二限位结构44沿风扇蜗壳41的延伸方向设置。第二限位结构44包括多个线槽,多个线槽呈弧线在风扇蜗壳41上设置,且线槽之间设置有间隔,以保证第二限位结构44对线体的限位能力。第二限位结构44与抽风口42之间存在间隔。这样能够减少电线所受风力且便于加工。
此外,在风扇蜗壳41上设置双极离子模块,双极离子模块包括双极离子发生器45,采用双极离子发生器45对排入室内机的空气和/或排出室外的空气进行消毒、净化。双极离子发生器45位于风扇的抽风口42与出风口43之间。这样能够利用空气的流动路径,提高双极离子发生器45与空气的接触范围,提高空气净化的效果。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罩壳主体(11);
保温腔体(12),贴合罩壳主体(11)的内壁设置;
导向机构(30),设置在保温腔体(12)的腔壁上,导向机构(30)与新风机的全热交换芯(20)结构配合将保温腔体(12)分为四个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保温腔体(12)的中部设置有避让槽(125),避让槽(125)与导向机构(30)位置配合,全热交换芯(20)安装在避让槽(125)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避让槽(125)在保温腔体(12)内倾斜设置,以使全热交换芯(20)在保温腔体(12)内倾斜设置,且边部与导向机构(30)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导向机构(30)包括:
第一导向结构(31),与保温腔体(12)的第一侧壁连接;
第二导向结构(32),与保温腔体(12)的第二侧壁连接,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
第三导向结构(33),与保温腔体(12)的第三侧壁连接;
第四导向结构(34),与保温腔体(12)的第四侧壁连接,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第一导向结构(31)的长度大于第二导向结构(32);
第一导向结构(31)的两侧分别用于安装新风机的风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第一导向结构(31)位于第一侧壁的中部,第二导向结构(32)位于第二侧壁的中部;
第三导向结构(33)位于第三侧壁的中上部,第四导向结构(34)位于第四侧壁的中上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第三侧壁上设置有新风进口(13)和排风出口(16);
第四侧壁上设置有排风进口(15)和新风出口(14)。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保温腔体(1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26),第一限位结构(126)包括线夹,用于对电线限位。
9.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新风机的壳体;
全热交换芯(20),安装在壳体的中部,全热交换芯(20)与壳体的导向机构(30)滑动配合,并将保温腔体(12)分为新风进风腔(121)、新风出风腔(122)、排风进风腔(123)和排风出风腔(124)四个腔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全热交换芯(20)为长方体结构,全热交换芯(20)的侧棱与导向机构(30)滑动配合,使全热交换芯(20)的侧壁、导向机构(30)和保温腔体(12)的内壁配合将保温腔体(12)分为四个腔室。
CN202320554175.1U 2023-03-20 2023-03-20 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及新风机 Active CN219868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4175.1U CN219868437U (zh) 2023-03-20 2023-03-20 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及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54175.1U CN219868437U (zh) 2023-03-20 2023-03-20 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及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8437U true CN219868437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8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54175.1U Active CN219868437U (zh) 2023-03-20 2023-03-20 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及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84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60951B1 (ko) 외부 배출 및 내부 순환 방식 박형 연기 배출 환풍기
EP3436747A1 (en) A compact heat recovery ventilation system
CN100543377C (zh) 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N219868437U (zh) 用于新风机的壳体及新风机
CN203823890U (zh) 空调机室内机
CN219868283U (zh) 新风机
CN219868284U (zh) 新风机
CN220185436U (zh) 用于新风机的风扇、新风机
CN110762640A (zh) 整体式空调
CN109556180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956171U (zh) 蜗壳组件及空调器
CN220355534U (zh) 风管式空调的室内机及风管式空调
CN219868408U (zh) 用于风管机的出风结构和风管机
CN217844192U (zh) 新风机
CN218163135U (zh) 一种热泵外机及热泵设备
CN220355556U (zh) 空调器
CN216281724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425412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JP2002340357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186595U (zh) 壳体组件以及除湿机
CN221005233U (zh) 风管式空调的室内机及风管式空调
CN219934193U (zh) 一种多风口新风机
CN213272945U (zh) 进风结构和空调室外机
CN110285558B (zh) 散热效果良好的空调新风机
JP5217893B2 (ja) 消音ボックス付送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