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1850U - 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 - Google Patents

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1850U
CN219861850U CN202321059952.1U CN202321059952U CN219861850U CN 219861850 U CN219861850 U CN 219861850U CN 202321059952 U CN202321059952 U CN 202321059952U CN 219861850 U CN219861850 U CN 2198618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frame
movable frame
shaft
gear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5995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卫成
徐守利
周伟建
王利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Weicheng Non Wove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Weicheng Non Wove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Weicheng Non Wove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Weicheng Non Wove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5995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18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18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18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包括移动架基座;左右位移移动架,与移动架基座的一侧配合;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设在移动架基座上且与左右位移移动架配合;上下升降架设在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上,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设在左右位移移动架朝向上的一侧;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左端与上下升降架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连接、右端为自由端,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与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连接;平台设在平台旋转轴的中部,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设在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左端,平台旋转轴的左端与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连接,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设在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满足针刺机构自动地对套置于平台上的毡套雏形实施针刺的要求,效率高,保证质量。

Description

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针刺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
背景技术
上面所述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从数学学科的几何角度考量便可知道其是一种中空的并且一端的直径小而另一端的直径大的犹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护袖套的形状,由于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借助于针刺机来完成的,又由于其原料普遍为无纺织纤维如碳纤维,因而将其称为圆台形无纺织毡套是十分切贴的。由于圆台形无纺织毡套作为包装物而用于对技术含量高、防护要求严苛并且还具有一定保密要求的诸如军工、航天航空、高端电子电气部件等的外护套,又由于圆台形无纺织毡套的原料通常使用碳纤维,因而具有强度高(抗拉强度在3500MPa以上)、质量轻、耐温、耐磨、膨胀系数小、可耐骤冷骤热、在高温下如在3000℃高温下不会熔融软化、弹性模量大(可达230GPa以上)以及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以及缓冲性能,等等。
由于圆台形无纺织毡套形状的特殊性,因而无法利用常规的刺制平面状无纺织产品的针刺机实施针刺。所谓的刺制平面状无纺织产品的针刺机可在公开的专利文献中大量见诸,略以例举的如CN101149286B(自动化多功能针刺机)、CN102808290B(滚筒针刺机)、CN106087258B(双面对刺针刺机)、CN105734836A(一种低噪声针刺机)、CN106087259A(一种高速双轴导向异位对刺针刺机)、CN106988023A(一种小型毯套针刺机)、CN211036324U(一种用于加工碳纤维制品的针刺机)、CN211171122U(碳纤维平板针刺机)、CN212771285U(一种碳纤维用针刺机)和CN103161033B(一种用于加工碳纤维制品的针刺机),等等。
并非限于上面例举的针刺机对平面状的无纺织产品的针刺过程是:由动力带动主轴,由主轴带动偏心连杆,由偏心连杆带动针梁,由针梁带动与其固定的针板(也称针床),在针板上下运动的过程中由排布在针板上的刺针对无纺织纤维实施针刺,得到无纺布或无纺织毡。此外,在上面例举的针刺机的结构体系中还配套有托网板和剥网板。但是对于圆台形无纺织毡套的针刺而言,需要将被针刺(也可称“受针刺”)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雏形(以下简称“毡套雏形”)套置于一平台上,由于该平台的形状毫无疑问呈圆台形,因而在套置于平台上的毡套雏形受刺的过程中需要使平台的状态满足受刺的工艺要求,例如既要使其左右移动(也可称前后移动),又要使其依需升降,还要使其转动以及使其一端依需昂起或下降而恢复至整体的水平状态,等等,如果这些技术要素得不到解决,那么无法实现使圆台形无纺织毡套接受针刺机构的针刺。
上面提到的毡套雏形是指已经过前道工序的针刺加工,该前道工序的针刺加工主要包括以下情形:一是先由上面提及的常规的针刺机刺制而得到平面状的无纺织毡,再由工人对无纺织毡裁切(裁剪)成梯形状的毡片并对毡片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借助于工业缝纫机或类似的设备缝合,得到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雏形;二是先由针刺机刺制出梯形状的毡片,再按前述方式制成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雏形。
由于构成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雏形的碳纤维结实程度(也可称“密实程度”)是无法达到对上面所讲的诸如军工、航天航空、高端电子电气部件等的外护包装要求的,况且还存在有两长边部位彼此接合的接合强度薄弱边界,因而需要对毡套雏形实施二次针刺,唯此才能满足使用要求。
目前对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雏形进行二次针刺的方式是:先将毡套雏形套置于圆台形毡套模上,由工人攥捏刺针以手工方式连续不断地将刺针刺及毡套雏形,使构成毡套雏形的纤维结实(即密实)化,直至使毡套雏形形成最终满足使用要求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
之所以采用手工方式对毡套雏形针刺,是因为受到申请人在上面所讲的无法使平台连同套置其上的毡套雏形供针刺机构针刺的平台结构的制约。采用手工针刺是一种无奈的加工方式,不仅其效率十分低下,而且针刺的质量不足以达到令人期望的要求,尤其是,纵使由同一位工人刺制而成的圆台形的毡套,其质量差异也是无法消除的,此外,工人的作业强度及心理压力都是较大的。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0373813A公开有“一种圆筒针刺机及无缝带基布圆筒毡的制作方法”以及CN106988023B公告有“一种小径毡套针刺机”,这类针刺机仅能对直径相同的圆筒形毡的加工,无法对圆台形毡套的结实化加工。
鉴于上述,设计能够满足使套置其上的毡套雏形供针刺机构实施针刺要求的平台结构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满足针刺机构自动地对毡套雏形实施针刺的要求而得以提高毡套加工效率并且确保加工质量以及减轻工人的作业强度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包括一移动架基座,该移动架基座在使用状态下设置在移动架基座支承机架或直接设置在地坪上;一左右位移移动架,该左右位移移动架与移动架基座朝向上的一侧滑动配合;一用于驱使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在所述移动架基座上向左或向右移动的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该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设置在移动架基座上并且与左右位移移动架传动配合;一上下升降架和一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上下升降架设置在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上,而该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设置在左右位移移动架朝向上的一侧;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和一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左端与所述上下升降架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枢转连接,而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构成为向上昂起或向下回复的自由端,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连接并且与所述上下升降架的右端铰接;一平台旋转轴、一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一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和一平台,平台在对应于平台角度调整架的上方的位置设置在平台旋转轴的中部,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左端,所述平台旋转轴的左端与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传动连接,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设置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并且与平台旋转轴的右端相配合或解除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架基座包括移动架基座前梁、移动架基座后梁、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和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移动架基座前梁与移动架基座后梁彼此前后平行,并且在移动架基座前梁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前梁导轨,而在移动架基座后梁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后梁导轨,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固定连接在移动架基座前、后梁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固定连接在移动架基座前、后梁的右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以及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以间隔状态固定连接在移动架基座前、后梁的中部相向一侧之间并且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位于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的右侧,在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的前端与移动架基座前梁的左端之间并且位于底部以及在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的后端与移动架基座后梁的左端之间并且同样位于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左支承板,在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的前端与移动架基座前梁的右端之间并且位于底部以及在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的后端与移动架基座后梁的右端之间并且同样位于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右支承板,在使用状态下,所述移动架基座左支承板与移动架基座右支承板设置在所述移动架基座支承机架或设置在地坪上;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载着所述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与所述移动架基座前梁导轨以及移动架基座后梁导轨构成滑动副;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在对应于所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与所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之间;在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左端前侧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而在所述上下升降架的左端并且在对应于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的位置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前侧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而在所述上下升降架的右端并且在对应于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的位置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使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向上昂起至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触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的程度时,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向上昂起至极限状态,而在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下降至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触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的程度时,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下降至极限状态;所述平台旋转轴的左端与所述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传动连接的方式为离合爪式传动连接,所述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与所述平台旋转轴的右端相配合或解除配合的方式为圆台形凸起与圆台形凹腔式的彼此契合或相互分离;所述平台的形状呈圆台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左右位移移动架包括移动架前梁、移动架后梁、移动架左连接梁、移动架右连接梁和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在移动架前梁的左端底部以及右端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前梁导轨滑块,该移动架前梁导轨滑块与所述的移动架基座前梁导轨滑动配合,在移动架后梁的左端底部以及右端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后梁导轨滑块,该移动架后梁导轨滑块与所述移动架基座后梁导轨滑动配合,移动架左连接梁固定在移动架前、后梁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右连接梁固定在移动架前、后梁的右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在位于移动架右连接梁的左侧的位置固定在移动架前、后梁的相向一侧之间;在对应于所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与所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之间的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与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传动配合;设置在所述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上的所述上下升降架的长度和宽度是与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相同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与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的前端朝向上的一侧之间固定有一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在该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的左端前侧安装有一移动架左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而在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的右端前侧安装有一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在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左侧固定有一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在该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的前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之间的位置安装有一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当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驱使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循着所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向左移动到使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得以由所述移动架左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左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左移,而当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驱使左右位移移动架循着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向右移动到使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得以由所述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右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右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包括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和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与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传动配合并且由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连同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支承并固定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座上,该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的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朝向右,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座固定在所述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与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之间,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左支承轴承座上并且伸展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左支承轴承座的左侧与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右支承轴承座上,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左支承轴承座固定在所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上,而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右支承轴承座固定在所述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上,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设置在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上,并且与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螺纹配合,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固定在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的左侧;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机;当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通过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使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循着所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向左移动到使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得以由所述移动架左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左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左移,而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通过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使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循着所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向右移动到使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得以由所述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右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右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包括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驱动减速箱链轮、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链轮Ⅰ、蜗轮蜗杆箱第二传动链轮Ⅱ、第一传动链轮链条Ⅰ、第二传动链轮链条Ⅱ、第一蜗轮蜗杆箱Ⅰ、第二蜗轮蜗杆箱Ⅱ、第三蜗轮蜗杆箱Ⅲ和第四蜗轮蜗杆箱Ⅳ,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机,该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与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传动连接并且由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连同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设置在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座上,而该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座固定在所述移动架左连接梁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中部,该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的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动力输出轴朝向左,驱动减速箱链轮为双排链轮并且固定在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动力输出轴上,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链轮Ⅰ固定在第一蜗轮蜗杆箱Ⅰ的第一蜗杆轴Ⅰ的左端,而该第一蜗杆轴Ⅰ的右端与第三蜗轮蜗杆箱Ⅲ传动配合,蜗轮蜗杆箱第二传动链轮Ⅱ固定在第二蜗轮蜗杆箱Ⅱ的第二蜗杆轴Ⅱ的左端,而该第二蜗杆轴Ⅱ的右端与第四蜗轮蜗杆箱Ⅳ传动配合,第一传动链轮链条Ⅰ的一端套置在所述驱动减速箱链轮的双排链轮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链轮上,而第一传动链轮链条Ⅰ的另一端套置在所述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链轮Ⅰ上,第二传动链轮链条Ⅱ的一端套置在驱动减速箱链轮的双排链轮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链轮上,而第二传动链轮链条Ⅱ的另一端套置在所述蜗轮蜗杆箱第二传动链轮Ⅱ上,第一蜗轮蜗杆箱Ⅰ设置在所述移动架左连接梁的前端与所述移动架前梁的左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一蜗轮蜗杆箱Ⅰ的第一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Ⅰ的顶部通过第一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Ⅰ与所述上下升降架的左端前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蜗轮蜗杆箱Ⅱ设置在移动架左连接梁的后端与移动架后梁的左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二蜗轮蜗杆箱Ⅱ的第二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Ⅱ的顶部通过第二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Ⅱ与所述上下升降架的左端后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三蜗轮蜗杆箱Ⅲ设置在移动架右连接梁的前端与所述移动架前梁的右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三蜗轮蜗杆箱Ⅲ的第三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Ⅲ的顶部通过第三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Ⅲ与所述上下升降架的右端前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第四蜗轮蜗杆箱Ⅳ设置在移动架右连接梁的后端与所述移动架后梁的右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四蜗轮蜗杆箱Ⅳ的第四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Ⅳ的顶部通过第四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Ⅳ与所述上下升降架的右端后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座上固定有一升降架升降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在该升降架升降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上上下调整地设置有一升降架上升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和一升降架下降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固定在所述上下升降架的右端前方朝向上的一侧并且与上下升降架的上下升降架右横梁的前端上部相对应;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左端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该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探出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的前侧以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的后侧并且各转动地支承在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头支承轴承座上,而该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头支承轴承座固定在所述上下升降架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所述的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包括平台角度调整驱动电机、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Ⅰ、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Ⅱ和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平台角度调整驱动电机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机并且与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传动配合,由该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连同平台角度调整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的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轴朝向后并且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传动连接,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通过第一蜗轮蜗杆箱座Ⅰ固定在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的前端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通过联动轴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传动连接,而该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通过第二蜗轮蜗杆箱座Ⅱ固定在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的后端朝向上的一侧,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Ⅰ的下端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铰接座Ⅰ铰接,而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Ⅰ的上端由下向上依次穿过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以及第一蜗轮蜗杆箱座Ⅰ后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传动配合,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Ⅱ的下端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铰接座Ⅱ铰接,而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Ⅱ的上端由下向上依次穿过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以及第二蜗轮蜗杆箱座Ⅱ后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传动配合,所述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铰接座Ⅰ以及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铰接座Ⅱ以前后对应的状态固定在所述上下升降架右横梁的左侧,所述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对应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后纵梁的右端相向一侧之间,并且在该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的前端端面以及后端端面上各固定有一支承梁轴头,位于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的前端端面的支承梁轴头通过支承梁轴头支承轴承座枢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的右端,而位于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的后端端面的支承梁轴头同样通过支承梁轴头支承轴承座枢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的右端;在所述平台旋转轴的左端通过平台左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锁定有一平台左限定托盘,而在平台旋转轴的右端通过平台右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锁定有一平台右限定托盘,所述平台位于平台左、右限定托盘之间;所述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后纵梁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之间;所述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设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前、后纵梁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包括平台旋转轴驱动电机、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主动皮带轮、从动皮带轮、传动皮带、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平台旋转轴驱动轴和轴套座支撑架,平台旋转轴驱动电机与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传动配合并且由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连同平台旋转轴驱动电机固定在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上,而该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左端端面的居中位置固定,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的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轴伸展到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的右侧,主动皮带轮位于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的右侧并且固定在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轴上,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支承在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座上,并且在该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的右端构成有一轴套法兰边,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座与轴套座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而该轴套座支撑架的前端底部以及后端底部分别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以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从动皮带轮固定在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的左端,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的中部通过一对分别位于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的轴套腔的左端和右端的平台旋转轴枢转支承轴承转动地位于轴套腔内,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的右端伸展到轴套腔外并且构成有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相邻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之间的空间构成为旋转轴离合爪配合腔,传动皮带的一端套置在主动皮带轮上,另一端套置在从动皮带轮上;在所述平台旋转轴的左端端部构成有旋转轴离合爪,相邻旋转轴离合爪之间的空间构成为驱动轴离合爪配合腔,所述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与驱动轴离合爪配合腔相互配合,而所述旋转轴离合爪与所述旋转轴离合爪配合腔相互配合,在共同对应于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以及旋转轴离合爪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一上部形成敞口的并且构成有一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腔的离合爪支承座,在该离合爪支承座的左端构成有一离合爪支承座半圆形固定法兰,该离合爪支承座半圆形固定法兰与所述轴套法兰边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平台左限定托盘的左侧并且位于平台左限定托盘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平台左限定托盘座,该平台左限定托盘座套置在所述平台旋转轴的左端并且由所述平台左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将平台左限定托盘座与平台旋转轴的左端锁定,在所述平台右限定托盘的右侧并且位于平台右限定托盘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平台右限定托盘座,该平台右限定托盘座套置在所述平台旋转轴的右端并且由所述平台右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将平台右限定托盘座与平台旋转轴的右端锁定;在所述平台旋转轴的左端端面上构成有一凸起于平台旋转轴的左端端面的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缘,而在所述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的右端并且位于所述旋转轴离合爪配合腔的底部的位置构成有一圆台形凸缘配合凹腔,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缘与该圆台形凸缘配合凹腔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包括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作用缸固定套、滑动套筒、转动顶推轴、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和顶推轴托座,在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的左侧构成有一作用缸缸体固定法兰边,该作用缸缸体固定法兰边通过作用缸缸体固定法兰边螺钉与构成于作用缸固定套的右端端面的作用缸固定套右法兰边固定,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的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柱伸展到作用缸固定套的滑动套筒滑动腔内,并且在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柱的左端固定有一作用缸柱连接盘,作用缸固定套的左端端面构成有一作用缸固定套左法兰边,作用缸固定套的中部支承在作用缸固定套座上,而该作用缸固定套座固定在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的顶部,该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的前端底部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而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的后端底部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在所述作用缸固定套的中部配设有一探入到滑动套筒滑动腔内的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和一用于对滑动套筒提供润滑油的润滑油注油嘴,滑动套筒左右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动套筒滑动腔内,该滑动套筒的右端端面在对应于所述作用缸柱连接盘的左侧的位置通过一组间隔分布的滑动套筒固定连接螺钉与作用缸柱连接盘固定,在滑动套筒的中部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的位置构成有一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探入槽,所述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探入该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探入槽内,转动顶推轴的右端伸展到滑动套筒的转动顶推轴腔内并且通过顶推轴第一轴承Ⅰ以及顶推轴第二轴承Ⅱ转动地支承在转动顶推轴腔内,在转动顶推轴上并且位于顶推轴第一轴承Ⅰ的右侧的位置设置有一推力轴承,转动顶推轴的左端伸展到转动顶推轴腔外并且在该转动顶推轴的左端端面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顶推轴圆台形凸出部配合凹腔,顶推轴托座具有一上部构成为敞口的顶推轴托座腔,在顶推轴托座的右端构成有顶推轴托座半圆形固定法兰,该顶推轴托座半圆形固定法兰通过顶推轴托座半圆形固定法兰螺钉与所述作用缸固定套左法兰边固定,所述转动顶推轴的左端对应于顶推轴托座腔;在所述平台旋转轴的右端端部构成有一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出部,所述顶推轴圆台形凸出部配合凹腔与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出部相配合或解除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可由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驱使左右位移移动架在移动架基座上左右移动、由设置在左右位移移动架上的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驱使上下升降架上下升降、由设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并且与上下升降架的右端铰接的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使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向上昂起或向下回复、由设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左端的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驱使平台旋转轴带动平台转动并且由设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的右端的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与平台旋转轴的右端相配合或解除配合,因而有助于满足针刺机构自动地对套置于平台上的毡套雏形实施针刺的要求,既可提高对圆台形的毡套的加工效率并且确保加工质量,又能显著减轻工人的作业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移动架基座、左右位移移动架、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3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平台旋转轴的左、右端分别与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的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的右端以及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的转动顶推轴的左端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B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移动架基座10,在本实施例中,该移动架基座10在使用状态下设置在图中未示出的移动架基座支承机架上,但是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地坪上;示出了一左右位移移动架20,该左右位移移动架20与移动架基座10朝向上的一侧滑动配合;示出了一用于驱使前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在前述移动架基座10上向左或向右移动的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该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设置在移动架基座10上并且与左右位移移动架20传动配合;示出了一上下升降架30和一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上下升降架30设置在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上,而该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设置在左右位移移动架20朝向上的一侧;示出了一平台角度调整架40和一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3,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左端与前述上下升降架30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枢转连接,而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构成为向上昂起或向下回复(也可称复位)的自由端,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3与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连接并且与前述上下升降架30的右端铰接;示出了一平台旋转轴4、一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一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和一平台7,平台7在对应于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上方的位置设置在平台旋转轴4的中部,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设置在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左端,前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与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传动连接,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设置在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并且与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相配合或解除配合。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移动架基座10包括移动架基座前梁101、移动架基座后梁102、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105和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106,移动架基座前梁101与移动架基座后梁102彼此前后平行,并且在移动架基座前梁101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前梁导轨1011,而在移动架基座后梁102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后梁导轨1021,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固定连接在移动架基座前、后梁101、102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106固定连接在移动架基座前、后梁101、102的右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以及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105以间隔状态固定连接在移动架基座前、后梁101、102的中部相向一侧之间并且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105位于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的右侧,在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的前端与移动架基座前梁101的左端之间并且位于底部以及在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的后端与移动架基座后梁102的左端之间并且同样位于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左支承板1031,在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106的前端与移动架基座前梁101的右端之间并且位于底部以及在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106的后端与移动架基座后梁102的右端之间并且同样位于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右支承板1061,在本实施例中,在使用状态下,前述移动架基座左支承板1031与移动架基座右支承板1061设置在即固定在前述移动架基座支承机架上(图中未示出),但也可以设置在即固定在地坪上;前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载着前述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与前述移动架基座前梁导轨1011以及移动架基座后梁导轨1021构成滑动副;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在对应于前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101、102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前述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与前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之间;在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左端前侧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a,而在前述上下升降架30的左端并且在对应于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a的位置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b,在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前侧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c,而在前述上下升降架30的右端并且在对应于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c的位置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在前述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3使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向上昂起至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a触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b的程度时,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向上昂起至极限状态(即极限程度),而在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下降至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c触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的程度时,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下降至极限状态(即极限程度);前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与前述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传动连接的方式为离合爪式传动连接,前述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与前述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相配合或解除配合的方式为圆台形凸起与圆台形凹腔式的彼此契合或相互分离即相互配合或解除配合;前述平台7的形状呈圆台形。
在本实施例中,上面提及的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b以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为行程开关或微动开关,但是也可以使用位置接近开关、干簧管乃至使用霍尔感应元件。
继续见图1和图2,前述的左右位移移动架20包括移动架前梁201、移动架后梁202、移动架左连接梁203、移动架右连接梁204和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205,在移动架前梁201的左端底部以及右端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前梁导轨滑块2011,该移动架前梁导轨滑块2011与前述的移动架基座前梁导轨1011滑动配合,在移动架后梁202的左端底部以及右端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后梁导轨滑块2021,该移动架后梁导轨滑块2021与前述移动架基座后梁导轨1021滑动配合,移动架左连接梁203固定在移动架前、后梁201、202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右连接梁204固定在移动架前、后梁201、202的右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205在位于移动架右连接梁204的左侧的位置固定在移动架前、后梁201、202的相向一侧之间;在对应于前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101、102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前述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与前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之间的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与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205传动配合;设置在前述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上的前述上下升降架30的长度和宽度是与前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相同的,也就是说两者的大小相同。
继续见图1和图2并且结合图6,在前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与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105的前端朝向上的一侧之间固定有一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107,在该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107的左端前侧安装有一移动架左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1,而在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107的右端前侧安装有一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2,在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205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左侧固定有一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2051,在该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2051的前端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1、1072之间的位置安装有一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20511,当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驱使前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循着前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1011、1021向左移动到使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20511得以由前述移动架左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1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前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左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左移,而当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驱使左右位移移动架20循着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1011、1021向右移动到使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20511得以由前述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2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前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右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右移。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1、1072的择用部件如同对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b以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的描述。
依然见图1和图2,前述的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包括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11、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12、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和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14,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11与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12传动配合并且由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12连同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11支承并固定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座121上,该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12的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122朝向右,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座121固定在前述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与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之间,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左支承轴承座131上并且伸展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左支承轴承座131的左侧与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122传动连接,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右支承轴承座132上,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左支承轴承座131固定在前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上,而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右支承轴承座132固定在前述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106上,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14设置在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141上,并且与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螺纹配合,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141固定在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2051的左侧;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11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机;当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通过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14使前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循着前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1011、1021向左移动到使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20511得以由前述移动架左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1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前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左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左移,而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通过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14使前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循着前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1011、1021向右移动到使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20511得以由前述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2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前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右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右移。
由上述说明并且结合图1和图2的示意可知,由于与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螺纹配合的并且由处于转动状态的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带动的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14与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141固定,而该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141通过螺钉与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2051固定,因而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所讲的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与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205传动配合。
当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11顺时针工作时,由其带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12,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122也顺时针转动并带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相应转动,由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带动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14向右位移,从而通过前述的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141、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2051连同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205向右位移,使整个左右位移移动架20循着前述的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1011、1021向右位移,直至触及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2而使移动架位移驱动电机11停止工作,反之亦然。在前述触及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2时,则由该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2将信号反馈给电气控制器,由电气控制器给移动架位移驱动电机11予信号,使其暂停或相对于前述反向工作。
继续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包括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21、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22、驱动减速箱链轮23、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链轮Ⅰ24a、蜗轮蜗杆箱第二传动链轮Ⅱ24b、第一传动链轮链条Ⅰ24c、第二传动链轮链条Ⅱ24d、第一蜗轮蜗杆箱Ⅰ25、第二蜗轮蜗杆箱Ⅱ26、第三蜗轮蜗杆箱Ⅲ27和第四蜗轮蜗杆箱Ⅳ28,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21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机,该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21与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22传动连接并且由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22连同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21设置在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座221上,而该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座221固定在前述移动架左连接梁203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中部,该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22的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动力输出轴222(图1示)朝向左,驱动减速箱链轮23为双排链轮并且固定在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动力输出轴222上,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链轮Ⅰ24a固定在第一蜗轮蜗杆箱Ⅰ25的第一蜗杆轴Ⅰ252的左端,而该第一蜗杆轴Ⅰ252的右端与第三蜗轮蜗杆箱Ⅲ27传动配合,蜗轮蜗杆箱第二传动链轮Ⅱ24b固定在第二蜗轮蜗杆箱Ⅱ26的第二蜗杆轴Ⅱ262的左端,而该第二蜗杆轴Ⅱ262的右端与第四蜗轮蜗杆箱Ⅳ28传动配合,第一传动链轮链条Ⅰ24c的一端套置在前述驱动减速箱链轮23的双排链轮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链轮上,而第一传动链轮链条Ⅰ24c的另一端套置在前述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链轮Ⅰ24a上,第二传动链轮链条Ⅱ24d的一端套置在驱动减速箱链轮23的双排链轮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链轮上,而第二传动链轮链条Ⅱ24d的另一端套置在前述蜗轮蜗杆箱第二传动链轮Ⅱ24b上,第一蜗轮蜗杆箱Ⅰ25设置在前述移动架左连接梁203的前端与前述移动架前梁201的左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一蜗轮蜗杆箱Ⅰ25的第一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Ⅰ251的顶部通过第一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Ⅰ2511与前述上下升降架30的左端前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蜗轮蜗杆箱Ⅱ26设置在移动架左连接梁203的后端与移动架后梁202的左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二蜗轮蜗杆箱Ⅱ26的第二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Ⅱ261的顶部通过第二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Ⅱ2611与前述上下升降架30的左端后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三蜗轮蜗杆箱Ⅲ27设置在移动架右连接梁204的前端与前述移动架前梁201的右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三蜗轮蜗杆箱Ⅲ27的第三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Ⅲ271的顶部通过第三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Ⅲ2711与前述上下升降架30的右端前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第四蜗轮蜗杆箱Ⅳ28设置在移动架右连接梁204的后端与前述移动架后梁202的右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四蜗轮蜗杆箱Ⅳ28的第四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Ⅳ281的顶部通过第四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Ⅳ2811与前述上下升降架30的右端后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前述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座221上固定有一升降架升降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2211,在该升降架升降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2211上上下调整地设置有一升降架上升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22111和一升降架下降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22112。
通过申请人在上面的说明并且结合图1和图2可知,第一蜗轮蜗杆箱Ⅰ25与第三蜗轮蜗杆箱Ⅲ27共用一根第一蜗杆轴Ⅰ252,第二蜗轮蜗杆箱Ⅱ26与第四蜗轮蜗杆箱Ⅳ28共用一根第二蜗杆轴Ⅱ262。
前述的升降架上升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22111以及升降架下降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22112具体选择何种部件如同对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b以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的描述,即采用行程开关或微动开关,但是也可以使用位置接近开关、干簧管乃至使用霍尔感应元件。
当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21工作时,由其带动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22,由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动力输出轴222带动驱动减速箱链轮23,由驱动减速箱链轮23同时带动第一传动链轮链条Ⅰ24c和第二传动链轮链条Ⅱ24d,由第一传动链轮链条Ⅰ24c带动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链轮Ⅰ24a,由该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链轮Ⅰ24a带动第一蜗杆轴Ⅰ252,由该第一蜗杆轴Ⅰ252同时带动第一蜗轮蜗杆箱Ⅰ25以及第三蜗轮蜗杆箱Ⅲ27,分别使第一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Ⅰ251以及第三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Ⅲ271向上伸出即向上升起。与此同时,由第二传动链轮链条Ⅱ24d带动蜗轮蜗杆箱第二传动链轮Ⅱ24b,由该蜗轮蜗杆箱第二传动链轮Ⅱ24b带动第二蜗杆轴Ⅱ262,由该第二蜗杆轴Ⅱ262同时带动第二蜗轮蜗杆箱Ⅱ26以及第四蜗轮蜗杆箱Ⅳ28分别使第二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Ⅱ261以及第四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Ⅳ281向上伸出即向上升起。由于第一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Ⅰ2511、第二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Ⅱ2611、第三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Ⅲ2711以及第四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Ⅳ2811分别与前述上下升降架30朝向下的一侧的四个角部固定连接,因而使上下升降架30相应上升。由于上下升降架30上升,因而平台角度调整架40、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以及平台旋转轴4连同平台7也相应上升。反之,当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21相对于前述的工作状态反向工作时,那么按前述相反的动作过程而使上下升降架30向下位移或移向下复位。上下升降架30向上或向下升降的极限程度由前述的升降架上升、下降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22111、22112确定,该升降架上升、下降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22111、22112的具体部件的选择方式如同上面对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b以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的描述。
继续见图1并且结合图6,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固定在前述上下升降架30右端前方朝向上的一侧并且与上下升降架30的上下升降架右横梁301的前端上部相对应;在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左端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401,该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401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探出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402的前侧以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403的后侧并且各转动地支承在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头支承轴承座4011上,而该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头支承轴承座4011固定在前述上下升降架30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在图1中示出了用于锁定前述的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401的一前锁定套4012以及一后锁定套4013,前锁定套4012套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401的前端,并且该前锁定套4012通过构成于其前端端部的法兰边与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402的左端后侧固定,以及通过设置在前锁定套4012的后端的前锁定套螺钉将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401的前端锁定。后锁定套4013套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401的后端,并且该后锁定套4013通过构成于后端端部的法兰边与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403的左端前侧固定,以及通过设置在后锁定套4013的前端的后锁定螺钉将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401的后端锁定。
前述的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3包括平台角度调整驱动电机31、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32、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34、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Ⅰ35、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Ⅱ36和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平台角度调整驱动电机31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机并且与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32传动配合,由该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32连同平台角度调整驱动电机31固定在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402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32的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轴朝向后并且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传动连接,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通过第一蜗轮蜗杆箱座Ⅰ331固定在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的前端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通过联动轴332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34传动连接,而该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34通过第二蜗轮蜗杆箱座Ⅱ341固定在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的后端朝向上的一侧,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Ⅰ35的下端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铰接座Ⅰ351铰接,而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Ⅰ35的上端由下向上依次穿过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以及第一蜗轮蜗杆箱座Ⅰ331后与前述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传动配合,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Ⅱ36的下端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铰接座Ⅱ361铰接,而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Ⅱ36的上端由下向上依次穿过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以及第二蜗轮蜗杆箱座Ⅱ341后与前述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34传动配合,前述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铰接座Ⅰ351以及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铰接座Ⅱ361以前后对应的状态固定在前述上下升降架右横梁301的左侧,前述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对应于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后纵梁402、403的右端相向一侧之间,并且在该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的前端端面以及后端端面上各固定有一支承梁轴头371,位于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的前端端面的支承梁轴头371通过支承梁轴头支承轴承座3711枢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402的右端,而位于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的后端端面的支承梁轴头371同样通过支承梁轴头支承轴承座3711枢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403的右端;在前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通过平台左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411锁定有一平台左限定托盘41,而在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通过平台右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421锁定有一平台右限定托盘42,前述平台7位于平台左、右限定托盘41、42之间;前述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设置在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后纵梁402、403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之间;前述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设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前、后纵梁402、403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之间。
由上述说明并且结合图1和图2的示意可知,由于联动轴332的作用,因而可由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通过联动轴332带动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34。在图1中还示出了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Ⅰ35的下端通过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铰接销轴352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铰接座Ⅰ351铰接的情形,前述的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Ⅱ36同例,不再赘述。
当平台角度调整驱动电机31工作时,由其带动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32,由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32带动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经联动轴332带动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34,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以及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34分别循着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Ⅰ35以及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Ⅱ36向上位移,带动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向上昂起,其状态可参见图1和图6,反之则使平台角度调整架40下降回复。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向上昂起至极限程度是以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a得以使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b产生信号为限,同例,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向下复位至极限程度是以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c得以使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产生信号为限。
请重点见图1以及图3和图4并且结合图6,前述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包括平台旋转轴驱动电机51、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52、主动皮带轮53、从动皮带轮54、传动皮带55、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56、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和轴套座支撑架58,平台旋转轴驱动电机51与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52传动配合并且由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52连同平台旋转轴驱动电机51固定在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521上,而该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521与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左端端面的居中位置固定,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52的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轴522(图6示)伸展到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521的右侧,主动皮带轮53位于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521的右侧并且固定在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轴522上,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56支承在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座561上,并且在该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56的右端构成有一轴套法兰边562,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座561与轴套座支撑架58的顶部固定,而该轴套座支撑架58的前端底部以及后端底部分别与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402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以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403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从动皮带轮54固定在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的左端,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的中部通过一对分别位于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56的轴套腔563的左端和右端的平台旋转轴枢转支承轴承571转动地位于轴套腔563内,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的右端伸展到轴套腔563外并且构成有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572,相邻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57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旋转轴离合爪配合腔5721,传动皮带55的一端套置在主动皮带轮53上,另一端套置在从动皮带轮54上;在前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端部构成有旋转轴离合爪43,相邻旋转轴离合爪43之间的空间构成为驱动轴离合爪配合腔431,前述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572与驱动轴离合爪配合腔431相互配合,而前述旋转轴离合爪43与前述旋转轴离合爪配合腔5721相互配合,从而印证了申请人在上面所讲的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与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的传动连接方式为离合爪式传动连接,在共同对应于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572以及旋转轴离合爪43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一上部形成敞口的并且构成有一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腔的离合爪支承座59,在该离合爪支承座59的左端构成有一离合爪支承座半圆形固定法兰591,该离合爪支承座半圆形固定法兰591与前述轴套法兰边562固定。
当平台旋转轴驱动电机51工作时,由其带动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52,由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轴522带动主动皮带轮53,经传动皮带55带动从动皮带轮54,由从动皮带轮54带动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由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的右端的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572通过构成于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的旋转轴离合爪43带动平台旋转轴4连同设置其中部的平台7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平台7由塑胶制作。
请参见图1和图4并且依然结合图6,在前述平台左限定托盘41的左侧并且位于平台左限定托盘41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平台左限定托盘座412(图1标示),该平台左限定托盘座412套置在前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并且由前述平台左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411将平台左限定托盘座412与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锁定,在前述平台右限定托盘42的右侧并且位于平台右限定托盘42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平台右限定托盘座422,该平台右限定托盘座422套置在前述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并且由前述平台右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421将平台右限定托盘座422与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锁定;在前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端面上构成有一凸起于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端面的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缘44,而在前述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的右端并且位于前述旋转轴离合爪配合腔5721的底部的位置构成有一圆台形凸缘配合凹腔573,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缘44与该圆台形凸缘配合凹腔573相配合(图4示)。
请参见图5并且结合图1、图4和图6,前述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包括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61(本实施例采用气缸)、作用缸固定套62、滑动套筒63、转动顶推轴64、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65和顶推轴托座66,在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61的左侧构成有一作用缸缸体固定法兰边612,该作用缸缸体固定法兰边612通过作用缸缸体固定法兰边螺钉6121与构成于作用缸固定套62的右端端面的作用缸固定套右法兰边621固定,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61的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柱611伸展到作用缸固定套62的滑动套筒滑动腔622内,并且在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柱611的左端固定有一作用缸柱连接盘6111,作用缸固定套62的左端端面构成有一作用缸固定套左法兰边623,作用缸固定套62的中部支承在作用缸固定套座624上,而该作用缸固定套座624固定在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65的顶部,该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65的前端底部与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402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而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65的后端底部与前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403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在前述作用缸固定套62的中部配设有一探入到滑动套筒滑动腔622内的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625和一用于对滑动套筒63提供润滑油的润滑油注油嘴626,滑动套筒63左右移动地设置在前述滑动套筒滑动腔622内,该滑动套筒63的右端端面在对应于前述作用缸柱连接盘6111的左侧的位置通过一组间隔分布的滑动套筒固定连接螺钉631与作用缸柱连接盘6111固定,在滑动套筒63的中部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625的位置构成有一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探入槽632,前述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625探入该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探入槽632内,转动顶推轴64的右端伸展到滑动套筒63的转动顶推轴腔633内并且通过顶推轴第一轴承Ⅰ641以及顶推轴第二轴承Ⅱ642转动地支承在转动顶推轴腔633内,在转动顶推轴64上并且位于顶推轴第一轴承Ⅰ641的右侧的位置设置有一推动轴承643,转动顶推轴64的左端伸展到转动顶推轴腔633外并且在该转动顶推轴64的左端端面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顶推轴圆台形凸出部配合凹腔644(图4示),顶推轴托座66具有一上部构成为敞口的顶推轴托座腔661,在顶推轴托座66的右端构成有顶推轴托座半圆形固定法兰662,该顶推轴托座半圆形固定法兰662通过顶推轴托座半圆形固定法兰螺钉6621与前述作用缸固定套左法兰边623固定,前述转动顶推轴64的左端对应于顶推轴托座腔661;在前述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端部构成有一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出部45(图4示),前述顶推轴圆台形凸出部配合凹腔644与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出部45相配合或解除配合即前述的相互契合或相互分离。
在前述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的结构体系的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带动平台旋转轴4连同设置在平台旋转轴4的中部的平台7转动的状态下,前述的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也同时处于工作状态,具体是: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61工作,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柱611向左位移即向缸体外伸出,由作用缸柱连接盘6111推动滑动套筒63向左滑移(滑动),向左滑动的极限程度以遭到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625的阻挡为准。在滑动套筒63向左滑动的同时带动转动顶推轴64也向左位移,使顶推轴圆台形凸出部配合凹腔644与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出部45彼此建立配合关系,并且由转动顶推轴64通过顶推轴第一轴承Ⅰ641以及顶推轴第二轴承Ⅱ642转动的状态下对平台旋转轴4顶推。由于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与转动顶推轴64的左端建立有传动连接关系,因而在建立传动连接关系后产生的刚性作用下,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不会与前述离合爪支承座59的离合爪支承座腔接触,从而不会产生彼此的摩擦,反之,在非工作状态下,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搁置在离合爪支承座59的离合爪支承座腔内;同例,由于转动顶推轴64与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建立有配合关系,因而在刚性作用下,转动顶推轴64的左端以及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处于悬空状态而不会与前述顶推轴托座66的顶推轴托座腔661的腔壁摩擦,反之,在非工作状态下,转动顶推轴64的左端以及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支承在顶推轴托座腔661上。
请参见图6并且结合图1和图2,在图6中示出了一机刺机构8和一套置在平台7外的雏形毡套9,在初始状态下,即在对前述雏形毡套9处于开始针刺的状态下,在前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工作下,左右位移移动架20以及以其为载体设置在上面均已提及的机构处于移动架基座10的左端(图6所示位置),上下升降架30上升,并且按申请人在上面对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3的工作过程的描述而使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向上昂起至由图6所示的程度,在该程度下,即在该状态下,前述的平台7连同套置其上的雏形毡套9处于水平状态。此时在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以及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的协同(同时)工作下,使平台旋转轴4带动平台7转动,由针刺机构8对雏形毡套9实施针刺。针刺完成后得到毡套并将其从平台7上取离,具体是: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以及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反向工作而使旋转顶推轴64的顶推轴圆台形凸出部配合凹腔644与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出部45解除配合(彼此分离),针刺机构8也停止工作,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的工作下,使左右位移移动架20以及以其为载体设置的所有机构一并向右移动,上下升降架30下降,在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3的反向工作下,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下降复位至得以由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c使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采集到信号为止。此时由在线作业人员即值机人员以手工方式将平台旋转轴4连同平台7以及完成了针刺而形成的毡套一并取下,接着将毡套移离平台,套上有待于针刺的下一个雏形毡套9。更换工作完成后,再将平台旋转轴4连同平台7以及套置于平台7外的雏形毡套放置到由图6所示的状态,接着按前述过程而由针刺机构8对雏形毡套实施针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Claims (10)

1.一种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移动架基座(10),该移动架基座(10)在使用状态下设置在移动架基座支承机架或直接设置在地坪上;一左右位移移动架(20),该左右位移移动架(20)与移动架基座(10)朝向上的一侧滑动配合;一用于驱使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在所述移动架基座(10)上向左或向右移动的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该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设置在移动架基座(10)上并且与左右位移移动架(20)传动配合;一上下升降架(30)和一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上下升降架(30)设置在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上,而该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设置在左右位移移动架(20)朝向上的一侧;一平台角度调整架(40)和一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3),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左端与所述上下升降架(30)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枢转连接,而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构成为向上昂起或向下回复的自由端,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3)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连接并且与所述上下升降架(30)的右端铰接;一平台旋转轴(4)、一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一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和一平台(7),平台(7)在对应于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上方的位置设置在平台旋转轴(4)的中部,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设置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左端,所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与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传动连接,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设置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并且与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相配合或解除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架基座(10)包括移动架基座前梁(101)、移动架基座后梁(102)、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105)和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106),移动架基座前梁(101)与移动架基座后梁(102)彼此前后平行,并且在移动架基座前梁(101)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前梁导轨(1011),而在移动架基座后梁(102)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后梁导轨(1021),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固定连接在移动架基座前、后梁(101、102)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106)固定连接在移动架基座前、后梁(101、102)的右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以及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105)以间隔状态固定连接在移动架基座前、后梁(101、102)的中部相向一侧之间并且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105)位于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的右侧,在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的前端与移动架基座前梁(101)的左端之间并且位于底部以及在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的后端与移动架基座后梁(102)的左端之间并且同样位于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左支承板(1031),在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106)的前端与移动架基座前梁(101)的右端之间并且位于底部以及在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106)的后端与移动架基座后梁(102)的右端之间并且同样位于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基座右支承板(1061),在使用状态下,所述移动架基座左支承板(1031)与移动架基座右支承板(1061)设置在所述移动架基座支承机架或设置在地坪上;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载着所述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与所述移动架基座前梁导轨(1011)以及移动架基座后梁导轨(1021)构成滑动副;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在对应于所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101、102)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与所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之间;在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左端前侧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a),而在所述上下升降架(30)的左端并且在对应于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a)的位置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b),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前侧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c),而在所述上下升降架(30)的右端并且在对应于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c)的位置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3)使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向上昂起至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a)触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昂起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b)的程度时,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向上昂起至极限状态,而在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下降至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触脚(50c)触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的程度时,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右端下降至极限状态;所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与所述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传动连接的方式为离合爪式传动连接,所述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与所述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相配合或解除配合的方式为圆台形凸起与圆台形凹腔式的彼此契合或相互分离;所述平台(7)的形状呈圆台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位移移动架(20)包括移动架前梁(201)、移动架后梁(202)、移动架左连接梁(203)、移动架右连接梁(204)和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205),在移动架前梁(201)的左端底部以及右端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前梁导轨滑块(2011),该移动架前梁导轨滑块(2011)与所述的移动架基座前梁导轨(1011)滑动配合,在移动架后梁(202)的左端底部以及右端底部各固定有一移动架后梁导轨滑块(2021),该移动架后梁导轨滑块(2021)与所述移动架基座后梁导轨(1021)滑动配合,移动架左连接梁(203)固定在移动架前、后梁(201、202)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右连接梁(204)固定在移动架前、后梁(201、202)的右端相向一侧之间,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205)在位于移动架右连接梁(204)的左侧的位置固定在移动架前、后梁(201、202)的相向一侧之间;在对应于所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101、102)的左端相向一侧之间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与所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之间的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与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205)传动配合;设置在所述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上的所述上下升降架(30)的长度和宽度是与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相同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与移动架基座第二中间连接横梁Ⅱ(105)的前端朝向上的一侧之间固定有一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107),在该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107)的左端前侧安装有一移动架左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1),而在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107)的右端前侧安装有一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2),在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横梁(205)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左侧固定有一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2051),在该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2051)的前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1、1072)之间的位置安装有一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20511),当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驱使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循着所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1011、1021)向左移动到使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20511)得以由所述移动架左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1)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左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左移,而当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驱使左右位移移动架(20)循着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1011、1021)向右移动到使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20511)得以由所述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2)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右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右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机构(1)包括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11)、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12)、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和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14),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11)与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12)传动配合并且由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12)连同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11)支承并固定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座(121)上,该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12)的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122)朝向右,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座(121)固定在所述移动架基座左连接横梁(103)与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之间,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左支承轴承座(131)上并且伸展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左支承轴承座(131)的左侧与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122)传动连接,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右支承轴承座(132)上,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左支承轴承座(131)固定在所述移动架基座第一中间连接横梁Ⅰ(104)上,而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右支承轴承座(132)固定在所述移动架基座右连接横梁(106)上,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14)设置在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141)上,并且与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螺纹配合,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141)固定在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座安装板(2051)的左侧;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电机(11)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机;当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通过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14)使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循着所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1011、1021)向左移动到使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20511)得以由所述移动架左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1)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左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左移,而移动架左右位移驱动螺杆(13)通过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螺杆螺母块(14)使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循着所述移动架基座前、后梁导轨(1011、1021)向右移动到使所述移动架左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触发头(20511)得以由所述移动架右位移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1072)采集到信号的程度时,所述左右位移移动架(20)右移至极限位置而不再右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升降架驱动机构(2)包括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21)、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22)、驱动减速箱链轮(23)、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链轮Ⅰ(24a)、蜗轮蜗杆箱第二传动链轮Ⅱ(24b)、第一传动链轮链条Ⅰ(24c)、第二传动链轮链条Ⅱ(24d)、第一蜗轮蜗杆箱Ⅰ(25)、第二蜗轮蜗杆箱Ⅱ(26)、第三蜗轮蜗杆箱Ⅲ(27)和第四蜗轮蜗杆箱Ⅳ(28),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21)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机,该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21)与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22)传动连接并且由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22)连同升降架升降驱动电机(21)设置在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座(221)上,而该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座(221)固定在所述移动架左连接梁(203)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中部,该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22)的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动力输出轴(222)朝向左,驱动减速箱链轮(23)为双排链轮并且固定在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动力输出轴(222)上,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链轮Ⅰ(24a)固定在第一蜗轮蜗杆箱Ⅰ(25)的第一蜗杆轴Ⅰ(252)的左端,而该第一蜗杆轴Ⅰ(252)的右端与第三蜗轮蜗杆箱Ⅲ(27)传动配合,蜗轮蜗杆箱第二传动链轮Ⅱ(24b)固定在第二蜗轮蜗杆箱Ⅱ(26)的第二蜗杆轴Ⅱ(262)的左端,而该第二蜗杆轴Ⅱ(262)的右端与第四蜗轮蜗杆箱Ⅳ(28)传动配合,第一传动链轮链条Ⅰ(24c)的一端套置在所述驱动减速箱链轮(23)的双排链轮中的位于右侧的一个链轮上,而第一传动链轮链条Ⅰ(24c)的另一端套置在所述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链轮Ⅰ(24a)上,第二传动链轮链条Ⅱ(24d)的一端套置在驱动减速箱链轮(23)的双排链轮中的位于左侧的一个链轮上,而第二传动链轮链条Ⅱ(24d)的另一端套置在所述蜗轮蜗杆箱第二传动链轮Ⅱ(24b)上,第一蜗轮蜗杆箱Ⅰ(25)设置在所述移动架左连接梁(203)的前端与所述移动架前梁(201)的左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一蜗轮蜗杆箱Ⅰ(25)的第一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Ⅰ(251)的顶部通过第一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Ⅰ(2511)与所述上下升降架(30)的左端前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蜗轮蜗杆箱Ⅱ(26)设置在移动架左连接梁(203)的后端与移动架后梁(202)的左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二蜗轮蜗杆箱Ⅱ(26)的第二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Ⅱ(261)的顶部通过第二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Ⅱ(2611)与所述上下升降架(30)的左端后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三蜗轮蜗杆箱Ⅲ(27)设置在移动架右连接梁(204)的前端与所述移动架前梁(201)的右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三蜗轮蜗杆箱Ⅲ(27)的第三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Ⅲ(271)的顶部通过第三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Ⅲ(2711)与所述上下升降架(30)的右端前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第四蜗轮蜗杆箱Ⅳ(28)设置在移动架右连接梁(204)的后端与所述移动架后梁(202)的右端的交界部位朝向上的一侧并且该第四蜗轮蜗杆箱Ⅳ(28)的第四蜗轮蜗杆箱输出轴Ⅳ(281)的顶部通过第四蜗轮蜗杆箱输出轴固定座Ⅳ(2811)与所述上下升降架(30)的右端后方朝向下的一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升降架升降驱动减速箱座(221)上固定有一升降架升降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2211),在该升降架升降位置信号采集器安装板(2211)上上下调整地设置有一升降架上升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22111)和一升降架下降极限位置信号采集器(22112)。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右端下降复位极限角度信号采集器(50d)固定在所述上下升降架(30)的右端前方朝向上的一侧并且与上下升降架(30)的上下升降架右横梁(301)的前端上部相对应;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左端设置有一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401),该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401)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探出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402)的前侧以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403)的后侧并且各转动地支承在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头支承轴承座(4011)上,而该平台角度调整架枢转轴头支承轴承座(4011)固定在所述上下升降架(30)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所述的平台角度调整驱动机构(3)包括平台角度调整驱动电机(31)、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32)、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34)、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Ⅰ(35)、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Ⅱ(36)和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平台角度调整驱动电机(31)为具有正反转功能的电机并且与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32)传动配合,由该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32)连同平台角度调整驱动电机(31)固定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402)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32)的平台角度调整驱动减速箱轴朝向后并且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传动连接,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通过第一蜗轮蜗杆箱座Ⅰ(331)固定在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的前端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通过联动轴(332)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34)传动连接,而该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34)通过第二蜗轮蜗杆箱座Ⅱ(341)固定在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的后端朝向上的一侧,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Ⅰ(35)的下端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铰接座Ⅰ(351)铰接,而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Ⅰ(35)的上端由下向上依次穿过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以及第一蜗轮蜗杆箱座Ⅰ(331)后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蜗轮蜗杆箱Ⅰ(33)传动配合,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Ⅱ(36)的下端与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铰接座Ⅱ(361)铰接,而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Ⅱ(36)的上端由下向上依次穿过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以及第二蜗轮蜗杆箱座Ⅱ(341)后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蜗轮蜗杆箱Ⅱ(34)传动配合,所述平台角度调整第一螺杆铰接座Ⅰ(351)以及平台角度调整第二螺杆铰接座Ⅱ(361)以前后对应的状态固定在所述上下升降架右横梁(301)的左侧,所述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对应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后纵梁(402、403)的右端相向一侧之间,并且在该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的前端端面以及后端端面上各固定有一支承梁轴头(371),位于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的前端端面的支承梁轴头(371)通过支承梁轴头支承轴承座(3711)枢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402)的右端,而位于蜗轮蜗杆箱座支承梁(37)的后端端面的支承梁轴头(371)同样通过支承梁轴头支承轴承座(3711)枢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403)的右端;在所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通过平台左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411)锁定有一平台左限定托盘(41),而在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通过平台右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421)锁定有一平台右限定托盘(42),所述平台(7)位于平台左、右限定托盘(41、42)之间;所述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设置在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后纵梁(402、403)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之间;所述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设置在平台角度调整架前、后纵梁(402、403)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旋转轴驱动机构(5)包括平台旋转轴驱动电机(51)、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52)、主动皮带轮(53)、从动皮带轮(54)、传动皮带(55)、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56)、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和轴套座支撑架(58),平台旋转轴驱动电机(51)与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52)传动配合并且由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52)连同平台旋转轴驱动电机(51)固定在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521)上,而该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521)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40)的左端端面的居中位置固定,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52)的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轴(522)伸展到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521)的右侧,主动皮带轮(53)位于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固定座(521)的右侧并且固定在平台旋转轴驱动减速箱轴(522)上,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56)支承在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座(561)上,并且在该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56)的右端构成有一轴套法兰边(562),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座(561)与轴套座支撑架(58)的顶部固定,而该轴套座支撑架(58)的前端底部以及后端底部分别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402)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以及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403)的左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从动皮带轮(54)固定在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的左端,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的中部通过一对分别位于平台旋转轴驱动轴轴套(56)的轴套腔(563)的左端和右端的平台旋转轴枢转支承轴承(571)转动地位于轴套腔(563)内,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的右端伸展到轴套腔(563)外并且构成有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572),相邻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57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旋转轴离合爪配合腔(5721),传动皮带(55)的一端套置在主动皮带轮(53)上,另一端套置在从动皮带轮(54)上;在所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端部构成有旋转轴离合爪(43),相邻旋转轴离合爪(43)之间的空间构成为驱动轴离合爪配合腔(431),所述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572)与驱动轴离合爪配合腔(431)相互配合,而所述旋转轴离合爪(43)与所述旋转轴离合爪配合腔(5721)相互配合,在共同对应于平台旋转轴驱动轴离合爪(572)以及旋转轴离合爪(43)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一上部形成敞口的并且构成有一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腔的离合爪支承座(59),在该离合爪支承座(59)的左端构成有一离合爪支承座半圆形固定法兰(591),该离合爪支承座半圆形固定法兰(591)与所述轴套法兰边(562)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台左限定托盘(41)的左侧并且位于平台左限定托盘(41)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平台左限定托盘座(412),该平台左限定托盘座(412)套置在所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并且由所述平台左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411)将平台左限定托盘座(412)与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锁定,在所述平台右限定托盘(42)的右侧并且位于平台右限定托盘(42)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平台右限定托盘座(422),该平台右限定托盘座(422)套置在所述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并且由所述平台右限定托盘座锁定螺钉(421)将平台右限定托盘座(422)与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锁定;在所述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端面上构成有一凸起于平台旋转轴(4)的左端端面的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缘(44),而在所述平台旋转轴驱动轴(57)的右端并且位于所述旋转轴离合爪配合腔(5721)的底部的位置构成有一圆台形凸缘配合凹腔(573),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缘(44)与该圆台形凸缘配合凹腔(573)相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旋转轴转动支承机构(6)包括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61)、作用缸固定套(62)、滑动套筒(63)、转动顶推轴(64)、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65)和顶推轴托座(66),在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61)的左侧构成有一作用缸缸体固定法兰边(612),该作用缸缸体固定法兰边(612)通过作用缸缸体固定法兰边螺钉(6121)与构成于作用缸固定套(62)的右端端面的作用缸固定套右法兰边(621)固定,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61)的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柱(611)伸展到作用缸固定套(62)的滑动套筒滑动腔(622)内,并且在滑动套左右位移作用缸柱(611)的左端固定有一作用缸柱连接盘(6111),作用缸固定套(62)的左端端面构成有一作用缸固定套左法兰边(623),作用缸固定套(62)的中部支承在作用缸固定套座(624)上,而该作用缸固定套座(624)固定在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65)的顶部,该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65)的前端底部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前纵梁(402)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而作用缸固定套座支撑架(65)的后端底部与所述平台角度调整架后纵梁(403)的右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在所述作用缸固定套(62)的中部配设有一探入到滑动套筒滑动腔(622)内的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625)和一用于对滑动套筒(63)提供润滑油的润滑油注油嘴(626),滑动套筒(63)左右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滑动套筒滑动腔(622)内,该滑动套筒(63)的右端端面在对应于所述作用缸柱连接盘(6111)的左侧的位置通过一组间隔分布的滑动套筒固定连接螺钉(631)与作用缸柱连接盘(6111)固定,在滑动套筒(63)的中部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625)的位置构成有一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探入槽(632),所述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625)探入该滑动套筒左右位移极限位置限位螺钉探入槽(632)内,转动顶推轴(64)的右端伸展到滑动套筒(63)的转动顶推轴腔(633)内并且通过顶推轴第一轴承Ⅰ(641)以及顶推轴第二轴承Ⅱ(642)转动地支承在转动顶推轴腔(633)内,在转动顶推轴(64)上并且位于顶推轴第一轴承Ⅰ(641)的右侧的位置设置有一推力轴承(643),转动顶推轴(64)的左端伸展到转动顶推轴腔(633)外并且在该转动顶推轴(64)的左端端面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顶推轴圆台形凸出部配合凹腔(644),顶推轴托座(66)具有一上部构成为敞口的顶推轴托座腔(661),在顶推轴托座(66)的右端构成有顶推轴托座半圆形固定法兰(662),该顶推轴托座半圆形固定法兰(662)通过顶推轴托座半圆形固定法兰螺钉(6621)与所述作用缸固定套左法兰边(623)固定,所述转动顶推轴(64)的左端对应于顶推轴托座腔(661);在所述平台旋转轴(4)的右端端部构成有一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出部(45),所述顶推轴圆台形凸出部配合凹腔(644)与平台旋转轴圆台形凸出部(45)相配合或解除配合。
CN202321059952.1U 2023-05-06 2023-05-06 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 Active CN2198618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9952.1U CN219861850U (zh) 2023-05-06 2023-05-06 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59952.1U CN219861850U (zh) 2023-05-06 2023-05-06 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1850U true CN219861850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7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59952.1U Active CN219861850U (zh) 2023-05-06 2023-05-06 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18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29470U (zh) 一种无纺布面料用多功能打孔机
CN219861850U (zh) 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
CN113666625B (zh) 预制棒的加工方法
CN116446112A (zh) 圆台形无纺织毡套针刺用的平台结构
CN219621369U (zh) 圆台形毡套针刺机
CN219908042U (zh) 无纺织毡套针刺平台的平移升降装置
CN221064801U (zh) 一种筒体纵缝搅拌摩擦焊接设备
CN219490330U (zh) 毡套锥形针刺机的针刺机构滑动导向立柱位移驱动装置
CN216998789U (zh) 压网剥网针刺机
CN115852593A (zh) 异形毡针刺机
CN205529363U (zh) 一种针刺机托网板的承载装置
CN108179552B (zh) 提花起绒针刺机
CN116145330B (zh) 圆台形毡套针刺机
CN212079315U (zh) 一种基于换刀机器人的环形轨道运刀装置及掘进机
CN114589845A (zh) 一种自动开模机及其应用系统
CN210394663U (zh) 一种落纱机
CN209890951U (zh) 一种用于枕芯机的收布机构
CN219490329U (zh) 刺针板升降及角度调整装置
CN218786702U (zh) 异形毡针刺机
CN114507944B (zh) 碳纤维复合制品针刺机
CN218931021U (zh) 一种海绵自动抓取机构
CN209424767U (zh) 一种激光机自动上料工装
CN216998788U (zh) 叠层碳纤维布针刺机
CN218756386U (zh) 针刺机的异形毡胎模承载平台阻尼装置
CN114645382B (zh) 具有超前压网功能的碳纤维复合制品针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